大數據時代,精準廣告如何減少用戶的反感?

大數據 讀書 京東商城 耳機 軟件 愛奇藝 知乎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05-20

精準的個性化廣告是如何讓用戶感覺到被打擾?如何減輕這種打擾呢?

大數據時代,精準廣告如何減少用戶的反感?

在大數據時代,對於廣告的個性化精準推薦,你覺得是貼心,還是打擾?

這是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的問題,我相信也是很多產品人和營銷人困惑的問題。

大數據時代,精準廣告如何減少用戶的反感?

貼心還是打擾,我先說結論:我認為是打擾。

我相信這也是大部分人認為的,但是你們分析過其中的原因嗎?如果沒有的話,不妨先看看我的分析。我認為構成打擾,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 場景不對
  • 保護意識被喚醒

下面就來說說,精準的個性化廣告到底是如何打擾用戶的,以及減輕對用戶打擾的幾個思路。

一、場景不對

我們會發現,雖說是個性化的精準推薦,但其實很多時候推薦的東西,都是不在我們當前的任務欄中的。這就是我們說的場景不對。

就像問題裡提到,在京東搜了什麼東西后,在閱讀軟件裡看到了這個商品的廣告。

打開閱讀軟件,當前的任務肯定是和閱讀相關的,但是推薦的商品廣告卻不是和閱讀相關的(可能是之前搜索過的襪子),那就不在我們的任務列表裡,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打擾,而我們對待這種打擾一般會選擇直接忽視。

就像快遞小哥讓你去樓下拿快遞,你在下樓時會關注別人門口的鞋嗎?雖然鞋子進入了你的視線,但你不會關注。就算這隻鞋擋住了你的路,你肯定也會繞道走吧,仍然不會多看一眼。

但如果快遞裡就是一雙皮鞋呢?你在經過鄰居的門前時,發現他正坐在門口用鞋油擦皮鞋,你會不會停下來問問用的是什麼鞋油,甚至取完快遞還去請教一下怎麼保養皮鞋?很有可能吧。

對於取快遞(皮鞋)這個任務,鞋油就是和這個任務有關聯的事物,就能夠得到我們的關注。而對於閱讀這個任務,降噪耳機是有關聯的物品,並且我之前在京東上搜索過耳機,這時候你給我推薦降噪耳機,就很有可能得到我的關注(前提是廣告的內容也能吸引我)。

但很顯然,目前大部分所謂的精準推薦,並沒有做到與我們當前任務相匹配,僅僅是根據人們的瀏覽記錄做出推薦而已。既然和任務無關,自然也就很容易對用戶形成打擾了。

除了推送不智能,導致場景不對,人們會認為這是打擾,方式不對,人們同樣會認為是打擾。

二、保護意識被喚醒

人都不想被控制,都想自己做主,所以在說服上有個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讓對方感覺他不是被說服的,而是自己的領悟(你說服他,但又不能讓他感覺到是被說服的)。

既然人都討厭被控制,那控制感被侵犯,自然會很警覺,保護意識就會被喚醒,怎麼看你都不像好人了。

那精準的個性化推薦是如何讓我們感覺控制感被侵犯的?我認為有兩個方面:

首先肯定是隱私被侵犯,喚醒了我們的保護意識。

就像上午你去店裡買手機,但是沒有看到喜歡的就走了。下午去健身房的時候,健身房工作人員跟你說:聽說你最近要買手機,推薦你買最新款的iPhone18,要不要考慮下?你會覺得貼心,還是心裡暗罵信息被“賣”了?信息不經過自己同意就被賣了,這就是控制感的缺失。

其次,作為陌生人,你叫我做某件事,也會讓我感到控制感受到侵犯。

還是以買手機為例,雖然我是健身房的會員,但是和健身房工作人員不熟。他從“非法”渠道知道了我要買手機,然後就叫我買某款手機。買哪款手機是我的自由,你一個陌生人也想替我做決定?

切換到閱讀軟件個性化推薦這個問題上就是:我買什麼東西是我的自由,你一個閱讀APP也想影響我的決策?所以這時候也會感到控制感被侵犯,喚醒自我保護意識。

所以,精準廣告就是在這種不智能,又侵犯了用戶隱私的情況下,引起了用戶的反感,造成了對用戶的打擾。

那有沒有什麼對策?關於場景不對的對策,在上面已經提到,下面主要說說怎樣才能不喚起用戶的保護意識,讓用戶覺得沒有被打擾?

三、解決對策

知道了喚醒保護意識的原因,解決對策就容易多了,咱們可以根據原因,反著來找解決方案。具體怎麼反著來?

剛剛分析了,導致控制感缺失的有兩個因素,反著來就是這樣的:

原因一:信息被賣,感覺隱私被侵犯,控制感缺失,喚起保護意識。

1. 減弱隱私侵犯帶來的反感;

2. 控制感缺失,那就增加用戶的控制感;

原因二:感覺選擇權被陌生人剝奪,控制感缺失,喚起保護意識。

3. 讓用戶覺得選擇沒有被剝奪,選擇權還在他手上;

4. 讓用戶感受到好意,減少陌生感帶來的潛在威脅。

通過找出問題中的主要因素,然後解決這個因素,以此來解決問題。下面我們來具體說說該怎麼辦。

1. 減弱隱私侵犯帶來的反感

如何減弱隱私侵犯帶來的反感,很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用戶知道自己的信息是被誰“賣”了。

在用戶知道的前提下看個性化廣告,控制感就會提升,對隱私就被侵犯的敏感度就會下降,也就不那麼容易喚起保護意識。

比如京東的精準廣告,會在廣告中透露出是京東的廣告,在廣告下也會提示是“京準通廣告”。

大數據時代,精準廣告如何減少用戶的反感?

(在京東瞭解這款滑板車之後,接著在愛奇藝看到了這個廣告)

這就是為什麼題主說看到京東的廣告感覺怪怪的,而不是感覺憤怒的原因,因為他已經知道是京東的廣告了。

如果廣告中沒有透露來源,雖然用戶也知道是京東的廣告,但沒有署名,總給人感覺是偷偷摸摸的使用了信息,也不知道私底下還做了什麼,就會導致用戶的控制感下降。反而大方的承認,給人光明磊落的感覺,控制感會得到加強。

2. 增加用戶的控制感

剛剛說的,讓用戶知道自己的信息被誰賣了,就是一個增加控制感的方法,但方法不是隻有那一個,我們還可以從其他維度去思考。比如:

1)信息被賣成為潛規則。

這其實就像前段時間的汽車金融費一樣,本來就不存在的一個服務費,剛開始收取時,大家都不爽都抗議,但當它慢慢成為行業默認標準時,人們就忘記反抗了。相信在大數據時代,人們也會慢慢的適應這種個性推薦,最終忘記反抗,而作為營銷人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2)行為合理化。

我們人有這麼一個特點:面對一件無能為力的事,在情緒之後,通常會給自己找一個理由,說服自己接受現實,這就是人們的行為合理化

比如:老闆強制要求加班,面對這件無力改變的事,我們通常會在無奈之後告訴自己:誰讓最近公司的業績不好呢,誰讓老闆是這樣的人呢。

同樣的,對侵犯隱私的精準廣告,用戶無法改變,憤怒之後安慰自己的理由可能是:算了,誰讓他們是大公司呢。

既然一定要傷害用戶,與其讓用戶自己找理由說服自己,不如我們給用戶一個正當的理由。比如在廣告頁面中說:

  • 看廣告不是美德,是程序猿的飯盒;
  • 沒有廣告的支持,百度都只能活30天,李彥宏說的。

看到這類廣告,即使覺得侵犯了自己的隱私,也會覺得是情有可原。但前提是理由正當,否則就變成了藉口和耍賴,用戶又需要重新找理由安慰自己,對你會更憤怒。而且一個正當的理由,也是可以增加用戶的控制感的。

3. 讓用戶覺得選擇沒有被剝奪,選擇權還在他手上

這句話看起來很矛盾,因為如果選擇權給用戶,讓用戶自己選擇是否看廣告,我想除了我估計也不會有誰會願意看吧。

既然不能讓用戶選擇,怎樣才能讓他覺得選擇權沒有被剝奪?其實可以試試這個方法——製造選擇的錯覺。

比如說,你可以在廣告頁面中加入一句話:陛下,您是想繼續閱讀,還是看看廣告放鬆一下?

大數據時代,精準廣告如何減少用戶的反感?

雖然這是一句廢話,因為廣告都已經呈現在我面前了,我當然可以選擇關掉廣告繼續閱讀,或者繼續看廣告了。但它確實是給我帶來了選擇上的錯覺,讓我覺得自己是有選擇權的。

所以通過增加無意義的選項,給用戶帶來有選擇權的假象,以此增加用戶的控制感,也是能夠降低用戶啟動保護意識的可能的。

4. 讓用戶感受到好意,減少陌生感帶來的潛在威脅

如何讓用戶感受到好意?我們會發現,有時候同一個信息,如果是陌生人問你,你會覺得是侵犯,如果是親人朋友問你,你會覺得是關心。比如:

  • 先生,聽說你的手機壞了?
  • 兒子,聽說你的手機壞了?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陌生人意味著未知的風險。越陌生,知道你的信息越多,你就越害怕(想想電影裡的陌生要挾電話:XX先生,你是住在富康小區一單元3001吧;你女兒長得挺漂亮的啊,你老婆每天去XX學校接,也挺辛苦的吧;今晚的你媽燒的豬蹄好吃嗎?……他說的越詳細就越害怕對不對)。

所以對陌生人掌握自己的信息,是很敏感的一件事,因為你不知道對方是好是壞。但如果對方表示出好意呢?

先生,聽說你的手機壞了?如果急著聯繫家人,可以用我的手機打電話。或者前面500米就是派出所,那裡也能幫到你。

這時候你還會耿耿於懷你的信息洩露嗎?很可能不會了,這就是通過表達好意,減少陌生感帶來潛在威脅,提升控制感。

所以即使廣告侵犯了用戶的隱私,也可以通過表達好意,來讓用戶減輕反感情緒。因此我就想到了這個玩法:

假如要推薦的廣告商品是鞋子,就可以在一個廣告頁面中展示多個商品,比如說是9個,把其中8個商品變成灰色。並且貼上標籤:太騷,太醜,太貴、太low……然後把真正廣告商品換成彩色,說這個最適合你。

大數據時代,精準廣告如何減少用戶的反感?

(鞋子的圖片是隨機找來的,只為做舉例說明,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另外,請原諒我這不懂設計的小白,搞出這麼醜的廣告來 [捂臉])

通過你為用戶篩選的動作體現出,你是在為用戶著想的,從而增加對你的信任感。

那還有哪些玩法,能夠獲得用戶的信任?這就是創意的問題了,創意是說不完的,能說的只有激發創意的方法。關於如何激發源源不斷的創意,這剛好有篇文章說到了,拿走不謝。(為了不打斷你的閱讀,我把文章鏈接放在最後了)

以上4個方案,就是通過拆解原因,從原因中找出的方案。但其實在原因之外,也是有解決方案的,我們不要把思路限制在原因內。

選擇的優先級

我們剛剛討論了那麼多,都是在說如何不喚起用戶的保護意識,有沒有想過直接跳過用戶的保護意識呢?這就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選擇的優先級。

還是以前面買手機為例,信息被賣,健身房工作人員來推銷手機,導致了我的控制感缺失,保護意識被喚醒,很憤怒,然後拒絕了推銷員。

但如果推銷員是個漂亮的小姐姐呢?(抱歉,作為一個直男,所以用了美女來舉例,女讀者你把她看成帥哥就行)

這個小姐姐,顏值高,聲音美,性格好,還帶點小撒嬌。她向你推銷手機,你會買嗎?如果錢包富裕,多半都會吧。即使不買,你剛剛的控制感缺失,以及你的憤怒應該也煙消雲散了吧。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性吸引。

大自然賦予生物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生存和繁衍,人也不例外,所以和生存繁衍的關係越密切的,就越有優先權。

異性向我推薦手機,因為長得漂亮,聲音很美,還帶點小撒嬌,喚醒了我們的性吸引。雖然信息洩露同樣也喚醒了我的自我保護意識,但遠沒有到威脅生命的程度,所以這種小情緒,在繁衍的需求面前肯定是會被壓制的。

除了繁衍,生存也有優先權。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錢放棄很多東西,生活中為了錢放棄親情的例子也不少。為什麼金錢能夠勝過親情?就是因為金錢和生存的關係太密切了,金錢幾乎就等於生存,所以在選擇面前有超級優先權。

如果是讓你選擇親情和冰激凌,你會怎麼選?老媽把你最愛的冰淇淋扔了,你很生氣,這時候老媽說你再吃就死給你看,你還會生氣嗎?多半不會了吧,因為冰淇淋和生存有關係,但是遠不如親情的分量大,所以憤怒的情緒可以被親情壓制。

我說的這個例子,不是要挑戰我們的倫理和道德,只是給產品人和營銷人一個思考用戶選擇的視角。當我們無法判斷這樣做是否會傷害用戶時,用和生存繁衍的關係強弱這個指標去衡量用戶的選擇,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如果你要和我抬槓:“我就不像你說的這樣的”,那我得解釋下。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都不一樣,所以人的思想和行為是非常複雜的,不可能用一個簡單的理論就能預測,也沒有哪個理論是適用每個人的,這裡指的都是大部分。

說完選擇優先級這個理論,現在咱們回到京東廣告的例子上。雖然精準廣告會讓引起用戶的反感,但是隻要你用更強烈的情感衝擊,就能壓制用戶的反感情緒,比如剛剛說的性的情感衝擊。

性的情感衝擊

如果你是一張性感的內衣廣告(針對直男用戶),即使你是彈窗出現,也能很大程度減少廣告帶來的打擾和反感。

當然,這種極度隱私的事物,不適合用作精準廣告,不然被別人知道了,我一個大男人去搜索內衣,豈不是很尷尬。這會激發我的生存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又會壓制性吸引,並引發憤怒。是不是覺得人好複雜,我也覺得。

除了性的衝擊,廣告換成使用金錢的情感衝擊,同樣也能減少用戶的反感。

金錢的情感衝擊

如果你在廣告中說:點擊廣告,即可獲得50閱幣(相當於五塊錢),此時用戶對廣告的反感程度就有可能會降低,因為生存需求壓制了反感情緒。

其實除了錢和性,還有很多情緒都是可以轉移這種憤怒的情緒,但前提是用更強烈的情感衝擊。

雖然這個優先級理論好像很神奇,在打擾用戶時,不用太過分析原因就能進行視線轉移,或者叫“安撫”,但還是不建議經常使用。首先是比較低俗,特別是用錢或者性去“安撫”,非常容易適得其反(人和動物不一樣,是有道德約束的)。

其次進行視線轉移非常容易刺激到用戶的其他情緒,同樣也會引發反感。所以對度的把握很重要,這就需要靠直覺了(這東西懸,不好說),總之要慎用。

總結

在大數據時代,精準的個性化廣告將會慢慢取代傳統廣告,成為廣告的主流方式,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面對這種新型廣告形式,我們要做的不是套用傳統廣告的方法,直接硬塞給用戶就行。我們需要去探究在這種新型的精準廣告下,怎樣才能減輕用戶的反感,提高產品的銷量,這才是更值得營銷人和產品人關注的問題。

剛剛在文中講到,創意是說不完的,能說的只有激發創意的方法。現在給你附上文章鏈接,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你該如何成為創意天才:《三個原理,激發你源源不斷的創意》。

作者:唐家豪,目前從事傳統行業產品開發,有互聯網產品經理和營銷基礎知識,正在尋求互聯網行業產品經理相關工作。

本文由@唐家豪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