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看上去很美?

大數據 可視化 教育 未來網新聞 2017-04-20

教師上課用上了白板,學生上課用上了iPad,作業使用電子書包……這些都是不少學校在追求的,但是,是否裝備了這些就是開展智慧教育了?智慧教育推進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困難是什麼?作為智慧教育的載體,信息技術到底對教育教學變革起到什麼作用?只是輔助手段,還是支撐引領?工作中必須要整體設計,還是可以單點突破?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部分學校,並採訪了業內人士。

記者發現,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不同校長、不同教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差異很大,如有的重視教學環節,有的重視學校管理推進;有的喜歡大平臺大數據,有的喜歡追求小而美。這就帶來了智慧教育投入重複建設多,效益低下的問題。寧波市學校裝備管理與電化教育中心主任張曦介紹,據不完全統計,90%以上的縣(市、區)建有資源平臺,80%以上的學校建有管理和應用平臺,但這些項目的功能幾乎差不多,而系統間互融互通少,各個單位成為“信息孤島”。各地各校所建的信息化應用項目幾乎互不相關,難以體現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優勢,投資效益低。已經建成的各項應用,在具體推廣過程中,也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尷尬局面。領導和有關部門很熱心,而教師和學生並不積極配合。廣大家長則幾乎一面倒地表示懷疑和擔心。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名特優教師提倡“素課”,認為一支筆、一塊黑板照樣可以上好課。

“智慧教育看起來很美,做起來不易。”永康市教育局楊鐵金感慨地說,比如永康中學實施智慧教育兩年多了,開展了多次智慧教學的實驗,如異地課堂互動等活動,但政策的解決、資金的投入、尋找技術合作方、工程的招投標、網絡的運作與管理工作都很艱難。在楊鐵金看來,公辦學校應在教育均衡發展的前提下,由政府實現智慧教育全覆蓋。

無獨有偶,在採訪中,一位教育局局長也吐槽,每所學校,從設計框架到招標建設,到學習培訓,這樣的流程,都走一遍有必要嗎?相關機構能否推出一些學習平臺,讓教師、學生可以無門檻進入,且無償使用?這樣,智慧教育才能真正開展。

浙江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丁革建教授認為,智慧教育包括數字化的全面感知、標準化的互聯互通、可視化的管理應用、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四個方面,要讓教育信息化的高額投入產生應有的效益,促進教育教學發生有意義的深層次變革,必須從頂層設計和機制創新兩個方面著手發力。

做好了這些,也許就能回答喬布斯那個著名的疑問——信息技術在其他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變革,有些甚至是顛覆性的,為何在教育領域卻沒有引起多大的變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