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做個有德之人,不會出現怨恨,才能避免災禍

道德經 老子 國學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 國學書舍 2019-05-15

《道德經》:做一個有德之人,避免怨恨,避免災禍。

《道德經》:做個有德之人,不會出現怨恨,才能避免災禍

在《道德經》中,老子明確的指出,他生活在春秋末期的時代,經常出現統治階級窮凶極欲,犧牲人民的群眾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樣一個現象。於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就拿統治階級和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展開一種討論。他所說的智慧,也就是如何解決統治者與人民群眾之間利益,而產生的一些話語。

就比如說在79章抱怨以德,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契。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德經》:做個有德之人,不會出現怨恨,才能避免災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調和大的怨恨,一定還有餘恨未消,這也算不上妥善的解決辦法,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卻沒有向人索取償還。有德的人就好像拿著借據那樣寬容,沒有索取。沒有德的人就好像掌管稅收那樣苛刻,自然法則是不分親疏的,常常伴隨著有德行的人。

那麼這樣一句話,這樣一種思想智慧,就是老子站在一個統治者與老百姓之間所展開的講述。在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和人民之間存在著很重的矛盾。所以導致很多人缺衣少糧,還要忍受著妻離子散的這樣一種狀態。

《道德經》:做個有德之人,不會出現怨恨,才能避免災禍

所以老子在這一章中說的第一句話就說:和大怨,和的就是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怨氣,他覺得這樣有問題之後,是不可調和的,要想消除怨恨,就要統治者拋棄自身貪婪的慾望。

就好像最後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他所說的天道,就是對任何事情都無親無疏,但是它喜歡站在善良的人的身邊。意思就是,那些苛刻的人,不善的人,會遭到天道的一個譴責。這就是無德的人所需要承擔的一個結果。

對於這一章的智慧,同樣可以應用到我們生活中。大家在生活中必須具備一種大德的德行,做一個有德之人。

《道德經》:做個有德之人,不會出現怨恨,才能避免災禍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調節大的怨恨的時候,一定會有餘恨未消。其實這樣有怨恨的一個根本,老子在《道德經》這一章中所說的是,因為統治者無德而造成的一種現象。而對於我們平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通常是無德的人,才會與人糾結,出現怨恨。那麼我們要調整的狀態就是要修養自己的德行,做一個有德之人,避免和別人去產生怨恨。

在我們生活的這樣一個時代裡面,便是一種人聚財來,而單打獨鬥永遠勝任不了。必須團隊作戰才能有一個長遠的發展,然而只有那種具備高尚道德的善人,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融洽別人與別人之間的關係,能達到一個共贏的結果。

《道德經》:做個有德之人,不會出現怨恨,才能避免災禍

而無德之人並不寬容,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看似佔到了不少便宜,但是實際上結下了怨恨,也讓別人和她逐漸疏遠,也失去了很多的東西。這就是《道德經》的這一章,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一些啟發和智慧。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您對於《道德經》這樣一種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