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逝世99週年。1920年6月14日,這位偉大思想家在慕尼黑靜靜離世。他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被後世公認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今天,吳老師專門用一篇文章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的最重要特徵,一定意義上,也是根本基礎。它是個人對其職業的內容應當感覺的、而且確實感覺著的義務。

——馬克斯·韋伯

文 / 吳曉波


當卡爾·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埋頭創作《資本論》的時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碼也有超過一千顆聰明的腦袋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根據考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就是在《共產黨宣言》誕生的1848年前後被髮明出來的,它如同一個巨型魔鬼,抹殺了全部的舊生產關係和勞動力模型,把每一個人、家庭和國家投擲到動盪而急速的大漩渦中。

馬克斯·韋伯出生於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也就是說,他的一生目睹了歐洲如何被機器改造得空前繁榮,然後,又被武器摧毀為一地廢墟的全部過程。


"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逝世99週年。1920年6月14日,這位偉大思想家在慕尼黑靜靜離世。他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被後世公認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今天,吳老師專門用一篇文章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的最重要特徵,一定意義上,也是根本基礎。它是個人對其職業的內容應當感覺的、而且確實感覺著的義務。

——馬克斯·韋伯

文 / 吳曉波


當卡爾·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埋頭創作《資本論》的時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碼也有超過一千顆聰明的腦袋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根據考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就是在《共產黨宣言》誕生的1848年前後被髮明出來的,它如同一個巨型魔鬼,抹殺了全部的舊生產關係和勞動力模型,把每一個人、家庭和國家投擲到動盪而急速的大漩渦中。

馬克斯·韋伯出生於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也就是說,他的一生目睹了歐洲如何被機器改造得空前繁榮,然後,又被武器摧毀為一地廢墟的全部過程。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們自發地分為兩大陣營——左翼和右翼,他們的內部又各有流派,最極端和激進的那部分人,都信仰流血和暴力。

韋伯棲居在德國南部一個叫海德堡的小城市,那裡有一所小巧的大學——海德堡大學,卻是歐洲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本營,知識分子們著書立說,試圖以啟蒙和改革反制權力,以理性和科學抗衡統治。

馬克斯·韋伯正是海德堡大學的象徵人物,而他著述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確立了現代商業文明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01


跟卡爾·馬克思一樣,馬克斯·韋伯也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不過他的父親老韋伯有一家紡織工廠,家境更為富足。韋伯從小接受了最好的文理教育,25歲時,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德國天才們的命運往往都不太順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與大腦中的魔鬼做鬥爭,韋伯也一樣。韋伯的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在他32歲的時候曾經精神崩潰,無法閱讀、寫作甚至與人正常交談。這個曾經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擺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樹梢。


"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逝世99週年。1920年6月14日,這位偉大思想家在慕尼黑靜靜離世。他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被後世公認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今天,吳老師專門用一篇文章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的最重要特徵,一定意義上,也是根本基礎。它是個人對其職業的內容應當感覺的、而且確實感覺著的義務。

——馬克斯·韋伯

文 / 吳曉波


當卡爾·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埋頭創作《資本論》的時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碼也有超過一千顆聰明的腦袋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根據考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就是在《共產黨宣言》誕生的1848年前後被髮明出來的,它如同一個巨型魔鬼,抹殺了全部的舊生產關係和勞動力模型,把每一個人、家庭和國家投擲到動盪而急速的大漩渦中。

馬克斯·韋伯出生於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也就是說,他的一生目睹了歐洲如何被機器改造得空前繁榮,然後,又被武器摧毀為一地廢墟的全部過程。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們自發地分為兩大陣營——左翼和右翼,他們的內部又各有流派,最極端和激進的那部分人,都信仰流血和暴力。

韋伯棲居在德國南部一個叫海德堡的小城市,那裡有一所小巧的大學——海德堡大學,卻是歐洲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本營,知識分子們著書立說,試圖以啟蒙和改革反制權力,以理性和科學抗衡統治。

馬克斯·韋伯正是海德堡大學的象徵人物,而他著述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確立了現代商業文明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01


跟卡爾·馬克思一樣,馬克斯·韋伯也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不過他的父親老韋伯有一家紡織工廠,家境更為富足。韋伯從小接受了最好的文理教育,25歲時,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德國天才們的命運往往都不太順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與大腦中的魔鬼做鬥爭,韋伯也一樣。韋伯的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在他32歲的時候曾經精神崩潰,無法閱讀、寫作甚至與人正常交談。這個曾經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擺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樹梢。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海德堡大學歷史上有很多從事抽象思考、而日常生活也非常“抽象”的人文學者,比如黑格爾、費爾巴哈、雅斯貝爾斯等等,不過,與他們相比,馬克斯·韋伯則要顯得更為入世。他曾經競選過民主黨議員、一戰時期在預備役醫院服役,還作為德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凡爾賽和會。

1904年9月,韋伯和好友一起遠赴美國,參加在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其間,對北美的城市、商業和工廠,進行了近四個月的考察。正是這些參與和近距離的觀察,為他創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0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創作動機,是試圖回答一個非常尖銳、到今天仍然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根本動力,到底是什麼?

在農耕時期,各大文明對商業的立場幾乎均是消極的。柏拉圖批評商人說:“一有機會贏利,他們就會設法牟取暴利。這就是各種商業和小販名聲不好,被社會輕視的原因。”《聖經》認為商人上天堂比駱駝鑽針孔還要難,中國的儒家倫理更是徹底的賤商主義,一言以蔽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世紀中後期的資本主義運動,讓商業成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韋伯出身於紡織工業世家,在他盛年之際,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國,越來越多的人把一生投注於工商事業,那麼,關於存在價值的拷問便顯得無比急促。

韋伯的終生好友、社會學家桑巴特在1902年出版的《近代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獲利欲”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動力。這在當時的學術界是一個普遍的共識,甚至被看成是柏拉圖以來的一個基礎性共識。


"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逝世99週年。1920年6月14日,這位偉大思想家在慕尼黑靜靜離世。他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被後世公認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今天,吳老師專門用一篇文章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的最重要特徵,一定意義上,也是根本基礎。它是個人對其職業的內容應當感覺的、而且確實感覺著的義務。

——馬克斯·韋伯

文 / 吳曉波


當卡爾·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埋頭創作《資本論》的時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碼也有超過一千顆聰明的腦袋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根據考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就是在《共產黨宣言》誕生的1848年前後被髮明出來的,它如同一個巨型魔鬼,抹殺了全部的舊生產關係和勞動力模型,把每一個人、家庭和國家投擲到動盪而急速的大漩渦中。

馬克斯·韋伯出生於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也就是說,他的一生目睹了歐洲如何被機器改造得空前繁榮,然後,又被武器摧毀為一地廢墟的全部過程。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們自發地分為兩大陣營——左翼和右翼,他們的內部又各有流派,最極端和激進的那部分人,都信仰流血和暴力。

韋伯棲居在德國南部一個叫海德堡的小城市,那裡有一所小巧的大學——海德堡大學,卻是歐洲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本營,知識分子們著書立說,試圖以啟蒙和改革反制權力,以理性和科學抗衡統治。

馬克斯·韋伯正是海德堡大學的象徵人物,而他著述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確立了現代商業文明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01


跟卡爾·馬克思一樣,馬克斯·韋伯也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不過他的父親老韋伯有一家紡織工廠,家境更為富足。韋伯從小接受了最好的文理教育,25歲時,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德國天才們的命運往往都不太順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與大腦中的魔鬼做鬥爭,韋伯也一樣。韋伯的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在他32歲的時候曾經精神崩潰,無法閱讀、寫作甚至與人正常交談。這個曾經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擺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樹梢。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海德堡大學歷史上有很多從事抽象思考、而日常生活也非常“抽象”的人文學者,比如黑格爾、費爾巴哈、雅斯貝爾斯等等,不過,與他們相比,馬克斯·韋伯則要顯得更為入世。他曾經競選過民主黨議員、一戰時期在預備役醫院服役,還作為德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凡爾賽和會。

1904年9月,韋伯和好友一起遠赴美國,參加在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其間,對北美的城市、商業和工廠,進行了近四個月的考察。正是這些參與和近距離的觀察,為他創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0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創作動機,是試圖回答一個非常尖銳、到今天仍然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根本動力,到底是什麼?

在農耕時期,各大文明對商業的立場幾乎均是消極的。柏拉圖批評商人說:“一有機會贏利,他們就會設法牟取暴利。這就是各種商業和小販名聲不好,被社會輕視的原因。”《聖經》認為商人上天堂比駱駝鑽針孔還要難,中國的儒家倫理更是徹底的賤商主義,一言以蔽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世紀中後期的資本主義運動,讓商業成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韋伯出身於紡織工業世家,在他盛年之際,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國,越來越多的人把一生投注於工商事業,那麼,關於存在價值的拷問便顯得無比急促。

韋伯的終生好友、社會學家桑巴特在1902年出版的《近代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獲利欲”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動力。這在當時的學術界是一個普遍的共識,甚至被看成是柏拉圖以來的一個基礎性共識。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發表於桑巴特著作的三年後,也是他從北美遊歷歸來之後。好友的結論以及在美國的實地考察,應該是韋伯創作的一個現實背景。

在這本並不厚的、論文級的作品中,韋伯通過繁瑣的論證,提出了三個原則性的觀點:

其一,正當性的終極認同。

馬克斯·韋伯將“人被賺錢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在經濟上獲利不再從屬於人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手段”,視為資本主義的一條首要原則。

他引用美國思想家富蘭克林——他同時是一位企業家和政治家——的觀點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這從根本上認同了企業家職業的正當性和獨立性。

其二,內心信仰的驅動。

韋伯認為,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基督教新教的清教徒精神和禁慾主義產生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沒有這些精神,也可能產生資本主義的某些特徵,但不會產生完整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所以,以信仰基督教為主的現代最發達的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皆為新教佔主流的國家,而傳統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論經濟實力與影響力,只能算二流國家。


"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逝世99週年。1920年6月14日,這位偉大思想家在慕尼黑靜靜離世。他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被後世公認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今天,吳老師專門用一篇文章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的最重要特徵,一定意義上,也是根本基礎。它是個人對其職業的內容應當感覺的、而且確實感覺著的義務。

——馬克斯·韋伯

文 / 吳曉波


當卡爾·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埋頭創作《資本論》的時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碼也有超過一千顆聰明的腦袋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根據考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就是在《共產黨宣言》誕生的1848年前後被髮明出來的,它如同一個巨型魔鬼,抹殺了全部的舊生產關係和勞動力模型,把每一個人、家庭和國家投擲到動盪而急速的大漩渦中。

馬克斯·韋伯出生於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也就是說,他的一生目睹了歐洲如何被機器改造得空前繁榮,然後,又被武器摧毀為一地廢墟的全部過程。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們自發地分為兩大陣營——左翼和右翼,他們的內部又各有流派,最極端和激進的那部分人,都信仰流血和暴力。

韋伯棲居在德國南部一個叫海德堡的小城市,那裡有一所小巧的大學——海德堡大學,卻是歐洲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本營,知識分子們著書立說,試圖以啟蒙和改革反制權力,以理性和科學抗衡統治。

馬克斯·韋伯正是海德堡大學的象徵人物,而他著述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確立了現代商業文明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01


跟卡爾·馬克思一樣,馬克斯·韋伯也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不過他的父親老韋伯有一家紡織工廠,家境更為富足。韋伯從小接受了最好的文理教育,25歲時,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德國天才們的命運往往都不太順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與大腦中的魔鬼做鬥爭,韋伯也一樣。韋伯的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在他32歲的時候曾經精神崩潰,無法閱讀、寫作甚至與人正常交談。這個曾經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擺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樹梢。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海德堡大學歷史上有很多從事抽象思考、而日常生活也非常“抽象”的人文學者,比如黑格爾、費爾巴哈、雅斯貝爾斯等等,不過,與他們相比,馬克斯·韋伯則要顯得更為入世。他曾經競選過民主黨議員、一戰時期在預備役醫院服役,還作為德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凡爾賽和會。

1904年9月,韋伯和好友一起遠赴美國,參加在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其間,對北美的城市、商業和工廠,進行了近四個月的考察。正是這些參與和近距離的觀察,為他創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0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創作動機,是試圖回答一個非常尖銳、到今天仍然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根本動力,到底是什麼?

在農耕時期,各大文明對商業的立場幾乎均是消極的。柏拉圖批評商人說:“一有機會贏利,他們就會設法牟取暴利。這就是各種商業和小販名聲不好,被社會輕視的原因。”《聖經》認為商人上天堂比駱駝鑽針孔還要難,中國的儒家倫理更是徹底的賤商主義,一言以蔽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世紀中後期的資本主義運動,讓商業成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韋伯出身於紡織工業世家,在他盛年之際,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國,越來越多的人把一生投注於工商事業,那麼,關於存在價值的拷問便顯得無比急促。

韋伯的終生好友、社會學家桑巴特在1902年出版的《近代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獲利欲”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動力。這在當時的學術界是一個普遍的共識,甚至被看成是柏拉圖以來的一個基礎性共識。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發表於桑巴特著作的三年後,也是他從北美遊歷歸來之後。好友的結論以及在美國的實地考察,應該是韋伯創作的一個現實背景。

在這本並不厚的、論文級的作品中,韋伯通過繁瑣的論證,提出了三個原則性的觀點:

其一,正當性的終極認同。

馬克斯·韋伯將“人被賺錢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在經濟上獲利不再從屬於人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手段”,視為資本主義的一條首要原則。

他引用美國思想家富蘭克林——他同時是一位企業家和政治家——的觀點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這從根本上認同了企業家職業的正當性和獨立性。

其二,內心信仰的驅動。

韋伯認為,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基督教新教的清教徒精神和禁慾主義產生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沒有這些精神,也可能產生資本主義的某些特徵,但不會產生完整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所以,以信仰基督教為主的現代最發達的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皆為新教佔主流的國家,而傳統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論經濟實力與影響力,只能算二流國家。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韋伯看來,蓋因天主教信徒重來世,新教信徒重今世,所以新教信徒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一些;天主教這一點類似於佛教。另一個結論是新教信徒比天主教信徒更重享樂一些,也更世俗一點,這樣就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其三,理性主義與法治精神。

韋伯從西方希臘理性主義的思想淵源,推導出資本主義產生的必然性:精確的計算和擁有技術上的基礎。這進一步根基於西方科學特有的數學及實驗的精確理性的自然科學、法律與理性的結構所帶來的可估量的技術性勞動手段與程序規則。那種具有近代資本主義精神的人,他們都具有自我約束性——理性的計算,集中精力,固守原則。

03


馬克斯·韋伯是受馬克思主義思潮衝擊的第一批歐洲知識分子,他曾說,現在的讀書人是否誠實,只要看他對兩個人的態度,一個是馬克思,一個是尼采。

正是通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韋伯另闢蹊徑,對現代商業文明的根本動力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詮釋,如果說馬克思是摧毀性的,那麼,韋伯則帶有明顯的建設性特徵。

他認為資本主義並不是對財富的貪慾,反而是對這種非理性慾望的一種抑制或者至少一種理性的緩解。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勤懇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和紀律,並不是為了單純餬口或熱愛金錢,而是內心信仰使然。

可以說,當韋伯在海德堡大學的書房創作此書的時候,世界各地已經出現一些企業家,他們以比父輩快數百倍的速度積累了鉅額的財富,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內心正經受著存在價值的拷問。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1835-1919)是馬克斯·韋伯的同時代人,他出生於蘇格蘭的一個新教徒家庭,少年時移民美國,從當電報公司的信差起步,組建自己的公司,在短短几十年裡,創建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1901年,卡內基把公司出售,得5億美元,成為全美首富。

就在這個時刻,卡內基發生了內心的焦慮:我憑什麼能賺到這麼多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對於我的人生又意味著什麼?


"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逝世99週年。1920年6月14日,這位偉大思想家在慕尼黑靜靜離世。他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被後世公認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今天,吳老師專門用一篇文章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的最重要特徵,一定意義上,也是根本基礎。它是個人對其職業的內容應當感覺的、而且確實感覺著的義務。

——馬克斯·韋伯

文 / 吳曉波


當卡爾·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埋頭創作《資本論》的時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碼也有超過一千顆聰明的腦袋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根據考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就是在《共產黨宣言》誕生的1848年前後被髮明出來的,它如同一個巨型魔鬼,抹殺了全部的舊生產關係和勞動力模型,把每一個人、家庭和國家投擲到動盪而急速的大漩渦中。

馬克斯·韋伯出生於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也就是說,他的一生目睹了歐洲如何被機器改造得空前繁榮,然後,又被武器摧毀為一地廢墟的全部過程。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們自發地分為兩大陣營——左翼和右翼,他們的內部又各有流派,最極端和激進的那部分人,都信仰流血和暴力。

韋伯棲居在德國南部一個叫海德堡的小城市,那裡有一所小巧的大學——海德堡大學,卻是歐洲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本營,知識分子們著書立說,試圖以啟蒙和改革反制權力,以理性和科學抗衡統治。

馬克斯·韋伯正是海德堡大學的象徵人物,而他著述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確立了現代商業文明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01


跟卡爾·馬克思一樣,馬克斯·韋伯也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不過他的父親老韋伯有一家紡織工廠,家境更為富足。韋伯從小接受了最好的文理教育,25歲時,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德國天才們的命運往往都不太順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與大腦中的魔鬼做鬥爭,韋伯也一樣。韋伯的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在他32歲的時候曾經精神崩潰,無法閱讀、寫作甚至與人正常交談。這個曾經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擺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樹梢。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海德堡大學歷史上有很多從事抽象思考、而日常生活也非常“抽象”的人文學者,比如黑格爾、費爾巴哈、雅斯貝爾斯等等,不過,與他們相比,馬克斯·韋伯則要顯得更為入世。他曾經競選過民主黨議員、一戰時期在預備役醫院服役,還作為德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凡爾賽和會。

1904年9月,韋伯和好友一起遠赴美國,參加在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其間,對北美的城市、商業和工廠,進行了近四個月的考察。正是這些參與和近距離的觀察,為他創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0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創作動機,是試圖回答一個非常尖銳、到今天仍然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根本動力,到底是什麼?

在農耕時期,各大文明對商業的立場幾乎均是消極的。柏拉圖批評商人說:“一有機會贏利,他們就會設法牟取暴利。這就是各種商業和小販名聲不好,被社會輕視的原因。”《聖經》認為商人上天堂比駱駝鑽針孔還要難,中國的儒家倫理更是徹底的賤商主義,一言以蔽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世紀中後期的資本主義運動,讓商業成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韋伯出身於紡織工業世家,在他盛年之際,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國,越來越多的人把一生投注於工商事業,那麼,關於存在價值的拷問便顯得無比急促。

韋伯的終生好友、社會學家桑巴特在1902年出版的《近代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獲利欲”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動力。這在當時的學術界是一個普遍的共識,甚至被看成是柏拉圖以來的一個基礎性共識。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發表於桑巴特著作的三年後,也是他從北美遊歷歸來之後。好友的結論以及在美國的實地考察,應該是韋伯創作的一個現實背景。

在這本並不厚的、論文級的作品中,韋伯通過繁瑣的論證,提出了三個原則性的觀點:

其一,正當性的終極認同。

馬克斯·韋伯將“人被賺錢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在經濟上獲利不再從屬於人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手段”,視為資本主義的一條首要原則。

他引用美國思想家富蘭克林——他同時是一位企業家和政治家——的觀點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這從根本上認同了企業家職業的正當性和獨立性。

其二,內心信仰的驅動。

韋伯認為,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基督教新教的清教徒精神和禁慾主義產生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沒有這些精神,也可能產生資本主義的某些特徵,但不會產生完整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所以,以信仰基督教為主的現代最發達的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皆為新教佔主流的國家,而傳統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論經濟實力與影響力,只能算二流國家。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韋伯看來,蓋因天主教信徒重來世,新教信徒重今世,所以新教信徒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一些;天主教這一點類似於佛教。另一個結論是新教信徒比天主教信徒更重享樂一些,也更世俗一點,這樣就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其三,理性主義與法治精神。

韋伯從西方希臘理性主義的思想淵源,推導出資本主義產生的必然性:精確的計算和擁有技術上的基礎。這進一步根基於西方科學特有的數學及實驗的精確理性的自然科學、法律與理性的結構所帶來的可估量的技術性勞動手段與程序規則。那種具有近代資本主義精神的人,他們都具有自我約束性——理性的計算,集中精力,固守原則。

03


馬克斯·韋伯是受馬克思主義思潮衝擊的第一批歐洲知識分子,他曾說,現在的讀書人是否誠實,只要看他對兩個人的態度,一個是馬克思,一個是尼采。

正是通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韋伯另闢蹊徑,對現代商業文明的根本動力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詮釋,如果說馬克思是摧毀性的,那麼,韋伯則帶有明顯的建設性特徵。

他認為資本主義並不是對財富的貪慾,反而是對這種非理性慾望的一種抑制或者至少一種理性的緩解。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勤懇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和紀律,並不是為了單純餬口或熱愛金錢,而是內心信仰使然。

可以說,當韋伯在海德堡大學的書房創作此書的時候,世界各地已經出現一些企業家,他們以比父輩快數百倍的速度積累了鉅額的財富,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內心正經受著存在價值的拷問。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1835-1919)是馬克斯·韋伯的同時代人,他出生於蘇格蘭的一個新教徒家庭,少年時移民美國,從當電報公司的信差起步,組建自己的公司,在短短几十年裡,創建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1901年,卡內基把公司出售,得5億美元,成為全美首富。

就在這個時刻,卡內基發生了內心的焦慮:我憑什麼能賺到這麼多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對於我的人生又意味著什麼?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卡內基最終得出的答案是:“是上帝派我來賺錢的,所以,我要把榮光歸於上帝。”在生命的最後十多年,卡內基成立慈善基金,成為美國曆史上捐贈建設圖書館最多的人。在“鋼鐵大王”的名號之外,又有了“美國慈善事業之父”的稱譽。

沒有史料顯示,作為新教徒的卡內基讀到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不過,他的實踐卻無意中印證了韋伯的觀點。

04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一次被翻譯進中國,是在1985年,韋伯寫作此書的整整80年後。

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正被集體地捲入一場激盪的改革開放運動,商業及企業家成為時代新的主角,傳統的價值觀體系瀕臨崩潰。那些先富起來的人們,都跟當年的卡內基一樣,面臨內心的意義拷問。

有意思的是,韋伯還寫過一本與中國有關的書——《儒教與道教》。在書中,韋伯分析了中國宗教的這兩種基本形式,對經濟生活的理性化推動。他斷言,無論是儒家或道家,都不具備新教那樣的責任倫理觀,因為“作為支配性的終極價值體系,它們始終是傳統主義取向的,對於世界所採取的是適應而不是改造的態度”。

他進而告誡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導致其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大障礙,因此,只能走其他道路。此外,他認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是中國沉悶的機構設置和錯誤的政策,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中國的經濟就能騰飛。


"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逝世99週年。1920年6月14日,這位偉大思想家在慕尼黑靜靜離世。他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被後世公認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今天,吳老師專門用一篇文章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的最重要特徵,一定意義上,也是根本基礎。它是個人對其職業的內容應當感覺的、而且確實感覺著的義務。

——馬克斯·韋伯

文 / 吳曉波


當卡爾·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埋頭創作《資本論》的時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碼也有超過一千顆聰明的腦袋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根據考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就是在《共產黨宣言》誕生的1848年前後被髮明出來的,它如同一個巨型魔鬼,抹殺了全部的舊生產關係和勞動力模型,把每一個人、家庭和國家投擲到動盪而急速的大漩渦中。

馬克斯·韋伯出生於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也就是說,他的一生目睹了歐洲如何被機器改造得空前繁榮,然後,又被武器摧毀為一地廢墟的全部過程。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們自發地分為兩大陣營——左翼和右翼,他們的內部又各有流派,最極端和激進的那部分人,都信仰流血和暴力。

韋伯棲居在德國南部一個叫海德堡的小城市,那裡有一所小巧的大學——海德堡大學,卻是歐洲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本營,知識分子們著書立說,試圖以啟蒙和改革反制權力,以理性和科學抗衡統治。

馬克斯·韋伯正是海德堡大學的象徵人物,而他著述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確立了現代商業文明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01


跟卡爾·馬克思一樣,馬克斯·韋伯也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不過他的父親老韋伯有一家紡織工廠,家境更為富足。韋伯從小接受了最好的文理教育,25歲時,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德國天才們的命運往往都不太順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與大腦中的魔鬼做鬥爭,韋伯也一樣。韋伯的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在他32歲的時候曾經精神崩潰,無法閱讀、寫作甚至與人正常交談。這個曾經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擺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樹梢。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海德堡大學歷史上有很多從事抽象思考、而日常生活也非常“抽象”的人文學者,比如黑格爾、費爾巴哈、雅斯貝爾斯等等,不過,與他們相比,馬克斯·韋伯則要顯得更為入世。他曾經競選過民主黨議員、一戰時期在預備役醫院服役,還作為德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凡爾賽和會。

1904年9月,韋伯和好友一起遠赴美國,參加在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其間,對北美的城市、商業和工廠,進行了近四個月的考察。正是這些參與和近距離的觀察,為他創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0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創作動機,是試圖回答一個非常尖銳、到今天仍然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根本動力,到底是什麼?

在農耕時期,各大文明對商業的立場幾乎均是消極的。柏拉圖批評商人說:“一有機會贏利,他們就會設法牟取暴利。這就是各種商業和小販名聲不好,被社會輕視的原因。”《聖經》認為商人上天堂比駱駝鑽針孔還要難,中國的儒家倫理更是徹底的賤商主義,一言以蔽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世紀中後期的資本主義運動,讓商業成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韋伯出身於紡織工業世家,在他盛年之際,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國,越來越多的人把一生投注於工商事業,那麼,關於存在價值的拷問便顯得無比急促。

韋伯的終生好友、社會學家桑巴特在1902年出版的《近代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獲利欲”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動力。這在當時的學術界是一個普遍的共識,甚至被看成是柏拉圖以來的一個基礎性共識。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發表於桑巴特著作的三年後,也是他從北美遊歷歸來之後。好友的結論以及在美國的實地考察,應該是韋伯創作的一個現實背景。

在這本並不厚的、論文級的作品中,韋伯通過繁瑣的論證,提出了三個原則性的觀點:

其一,正當性的終極認同。

馬克斯·韋伯將“人被賺錢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在經濟上獲利不再從屬於人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手段”,視為資本主義的一條首要原則。

他引用美國思想家富蘭克林——他同時是一位企業家和政治家——的觀點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這從根本上認同了企業家職業的正當性和獨立性。

其二,內心信仰的驅動。

韋伯認為,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基督教新教的清教徒精神和禁慾主義產生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沒有這些精神,也可能產生資本主義的某些特徵,但不會產生完整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所以,以信仰基督教為主的現代最發達的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皆為新教佔主流的國家,而傳統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論經濟實力與影響力,只能算二流國家。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韋伯看來,蓋因天主教信徒重來世,新教信徒重今世,所以新教信徒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一些;天主教這一點類似於佛教。另一個結論是新教信徒比天主教信徒更重享樂一些,也更世俗一點,這樣就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其三,理性主義與法治精神。

韋伯從西方希臘理性主義的思想淵源,推導出資本主義產生的必然性:精確的計算和擁有技術上的基礎。這進一步根基於西方科學特有的數學及實驗的精確理性的自然科學、法律與理性的結構所帶來的可估量的技術性勞動手段與程序規則。那種具有近代資本主義精神的人,他們都具有自我約束性——理性的計算,集中精力,固守原則。

03


馬克斯·韋伯是受馬克思主義思潮衝擊的第一批歐洲知識分子,他曾說,現在的讀書人是否誠實,只要看他對兩個人的態度,一個是馬克思,一個是尼采。

正是通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韋伯另闢蹊徑,對現代商業文明的根本動力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詮釋,如果說馬克思是摧毀性的,那麼,韋伯則帶有明顯的建設性特徵。

他認為資本主義並不是對財富的貪慾,反而是對這種非理性慾望的一種抑制或者至少一種理性的緩解。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勤懇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和紀律,並不是為了單純餬口或熱愛金錢,而是內心信仰使然。

可以說,當韋伯在海德堡大學的書房創作此書的時候,世界各地已經出現一些企業家,他們以比父輩快數百倍的速度積累了鉅額的財富,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內心正經受著存在價值的拷問。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1835-1919)是馬克斯·韋伯的同時代人,他出生於蘇格蘭的一個新教徒家庭,少年時移民美國,從當電報公司的信差起步,組建自己的公司,在短短几十年裡,創建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1901年,卡內基把公司出售,得5億美元,成為全美首富。

就在這個時刻,卡內基發生了內心的焦慮:我憑什麼能賺到這麼多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對於我的人生又意味著什麼?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卡內基最終得出的答案是:“是上帝派我來賺錢的,所以,我要把榮光歸於上帝。”在生命的最後十多年,卡內基成立慈善基金,成為美國曆史上捐贈建設圖書館最多的人。在“鋼鐵大王”的名號之外,又有了“美國慈善事業之父”的稱譽。

沒有史料顯示,作為新教徒的卡內基讀到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不過,他的實踐卻無意中印證了韋伯的觀點。

04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一次被翻譯進中國,是在1985年,韋伯寫作此書的整整80年後。

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正被集體地捲入一場激盪的改革開放運動,商業及企業家成為時代新的主角,傳統的價值觀體系瀕臨崩潰。那些先富起來的人們,都跟當年的卡內基一樣,面臨內心的意義拷問。

有意思的是,韋伯還寫過一本與中國有關的書——《儒教與道教》。在書中,韋伯分析了中國宗教的這兩種基本形式,對經濟生活的理性化推動。他斷言,無論是儒家或道家,都不具備新教那樣的責任倫理觀,因為“作為支配性的終極價值體系,它們始終是傳統主義取向的,對於世界所採取的是適應而不是改造的態度”。

他進而告誡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導致其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大障礙,因此,只能走其他道路。此外,他認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是中國沉悶的機構設置和錯誤的政策,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中國的經濟就能騰飛。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今天,所有有志於商業的中國人讀韋伯的著作,既會有一種隔膜感,同時也會有一種切膚的親近感。他在書中得出的很多結論,未必完全適合中國,但是,他提出的問題,以及分析問題的路徑和方法論,卻為我們尋找答案指出了某一個方向。

馬克斯·韋伯嘗言,“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顯然,他是這張大網的編織者之一,我們懸掛其上,同時也在參與編織。

閱讀推薦

自1980年代之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中譯本超過十種之多,是所有經濟類經典讀本中最多的。


"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逝世99週年。1920年6月14日,這位偉大思想家在慕尼黑靜靜離世。他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被後世公認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今天,吳老師專門用一篇文章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的最重要特徵,一定意義上,也是根本基礎。它是個人對其職業的內容應當感覺的、而且確實感覺著的義務。

——馬克斯·韋伯

文 / 吳曉波


當卡爾·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埋頭創作《資本論》的時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碼也有超過一千顆聰明的腦袋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根據考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就是在《共產黨宣言》誕生的1848年前後被髮明出來的,它如同一個巨型魔鬼,抹殺了全部的舊生產關係和勞動力模型,把每一個人、家庭和國家投擲到動盪而急速的大漩渦中。

馬克斯·韋伯出生於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也就是說,他的一生目睹了歐洲如何被機器改造得空前繁榮,然後,又被武器摧毀為一地廢墟的全部過程。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們自發地分為兩大陣營——左翼和右翼,他們的內部又各有流派,最極端和激進的那部分人,都信仰流血和暴力。

韋伯棲居在德國南部一個叫海德堡的小城市,那裡有一所小巧的大學——海德堡大學,卻是歐洲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本營,知識分子們著書立說,試圖以啟蒙和改革反制權力,以理性和科學抗衡統治。

馬克斯·韋伯正是海德堡大學的象徵人物,而他著述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確立了現代商業文明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01


跟卡爾·馬克思一樣,馬克斯·韋伯也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不過他的父親老韋伯有一家紡織工廠,家境更為富足。韋伯從小接受了最好的文理教育,25歲時,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德國天才們的命運往往都不太順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與大腦中的魔鬼做鬥爭,韋伯也一樣。韋伯的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在他32歲的時候曾經精神崩潰,無法閱讀、寫作甚至與人正常交談。這個曾經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擺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樹梢。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海德堡大學歷史上有很多從事抽象思考、而日常生活也非常“抽象”的人文學者,比如黑格爾、費爾巴哈、雅斯貝爾斯等等,不過,與他們相比,馬克斯·韋伯則要顯得更為入世。他曾經競選過民主黨議員、一戰時期在預備役醫院服役,還作為德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凡爾賽和會。

1904年9月,韋伯和好友一起遠赴美國,參加在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其間,對北美的城市、商業和工廠,進行了近四個月的考察。正是這些參與和近距離的觀察,為他創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0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創作動機,是試圖回答一個非常尖銳、到今天仍然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根本動力,到底是什麼?

在農耕時期,各大文明對商業的立場幾乎均是消極的。柏拉圖批評商人說:“一有機會贏利,他們就會設法牟取暴利。這就是各種商業和小販名聲不好,被社會輕視的原因。”《聖經》認為商人上天堂比駱駝鑽針孔還要難,中國的儒家倫理更是徹底的賤商主義,一言以蔽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世紀中後期的資本主義運動,讓商業成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韋伯出身於紡織工業世家,在他盛年之際,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國,越來越多的人把一生投注於工商事業,那麼,關於存在價值的拷問便顯得無比急促。

韋伯的終生好友、社會學家桑巴特在1902年出版的《近代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獲利欲”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動力。這在當時的學術界是一個普遍的共識,甚至被看成是柏拉圖以來的一個基礎性共識。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發表於桑巴特著作的三年後,也是他從北美遊歷歸來之後。好友的結論以及在美國的實地考察,應該是韋伯創作的一個現實背景。

在這本並不厚的、論文級的作品中,韋伯通過繁瑣的論證,提出了三個原則性的觀點:

其一,正當性的終極認同。

馬克斯·韋伯將“人被賺錢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在經濟上獲利不再從屬於人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手段”,視為資本主義的一條首要原則。

他引用美國思想家富蘭克林——他同時是一位企業家和政治家——的觀點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這從根本上認同了企業家職業的正當性和獨立性。

其二,內心信仰的驅動。

韋伯認為,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基督教新教的清教徒精神和禁慾主義產生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沒有這些精神,也可能產生資本主義的某些特徵,但不會產生完整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所以,以信仰基督教為主的現代最發達的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皆為新教佔主流的國家,而傳統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論經濟實力與影響力,只能算二流國家。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韋伯看來,蓋因天主教信徒重來世,新教信徒重今世,所以新教信徒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一些;天主教這一點類似於佛教。另一個結論是新教信徒比天主教信徒更重享樂一些,也更世俗一點,這樣就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其三,理性主義與法治精神。

韋伯從西方希臘理性主義的思想淵源,推導出資本主義產生的必然性:精確的計算和擁有技術上的基礎。這進一步根基於西方科學特有的數學及實驗的精確理性的自然科學、法律與理性的結構所帶來的可估量的技術性勞動手段與程序規則。那種具有近代資本主義精神的人,他們都具有自我約束性——理性的計算,集中精力,固守原則。

03


馬克斯·韋伯是受馬克思主義思潮衝擊的第一批歐洲知識分子,他曾說,現在的讀書人是否誠實,只要看他對兩個人的態度,一個是馬克思,一個是尼采。

正是通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韋伯另闢蹊徑,對現代商業文明的根本動力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詮釋,如果說馬克思是摧毀性的,那麼,韋伯則帶有明顯的建設性特徵。

他認為資本主義並不是對財富的貪慾,反而是對這種非理性慾望的一種抑制或者至少一種理性的緩解。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勤懇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和紀律,並不是為了單純餬口或熱愛金錢,而是內心信仰使然。

可以說,當韋伯在海德堡大學的書房創作此書的時候,世界各地已經出現一些企業家,他們以比父輩快數百倍的速度積累了鉅額的財富,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內心正經受著存在價值的拷問。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1835-1919)是馬克斯·韋伯的同時代人,他出生於蘇格蘭的一個新教徒家庭,少年時移民美國,從當電報公司的信差起步,組建自己的公司,在短短几十年裡,創建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1901年,卡內基把公司出售,得5億美元,成為全美首富。

就在這個時刻,卡內基發生了內心的焦慮:我憑什麼能賺到這麼多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對於我的人生又意味著什麼?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卡內基最終得出的答案是:“是上帝派我來賺錢的,所以,我要把榮光歸於上帝。”在生命的最後十多年,卡內基成立慈善基金,成為美國曆史上捐贈建設圖書館最多的人。在“鋼鐵大王”的名號之外,又有了“美國慈善事業之父”的稱譽。

沒有史料顯示,作為新教徒的卡內基讀到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不過,他的實踐卻無意中印證了韋伯的觀點。

04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一次被翻譯進中國,是在1985年,韋伯寫作此書的整整80年後。

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正被集體地捲入一場激盪的改革開放運動,商業及企業家成為時代新的主角,傳統的價值觀體系瀕臨崩潰。那些先富起來的人們,都跟當年的卡內基一樣,面臨內心的意義拷問。

有意思的是,韋伯還寫過一本與中國有關的書——《儒教與道教》。在書中,韋伯分析了中國宗教的這兩種基本形式,對經濟生活的理性化推動。他斷言,無論是儒家或道家,都不具備新教那樣的責任倫理觀,因為“作為支配性的終極價值體系,它們始終是傳統主義取向的,對於世界所採取的是適應而不是改造的態度”。

他進而告誡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導致其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大障礙,因此,只能走其他道路。此外,他認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是中國沉悶的機構設置和錯誤的政策,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中國的經濟就能騰飛。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今天,所有有志於商業的中國人讀韋伯的著作,既會有一種隔膜感,同時也會有一種切膚的親近感。他在書中得出的很多結論,未必完全適合中國,但是,他提出的問題,以及分析問題的路徑和方法論,卻為我們尋找答案指出了某一個方向。

馬克斯·韋伯嘗言,“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顯然,他是這張大網的編織者之一,我們懸掛其上,同時也在參與編織。

閱讀推薦

自1980年代之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中譯本超過十種之多,是所有經濟類經典讀本中最多的。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值得向大家推薦的有兩種:一是閆克文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二是鬱喆雋譯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後者是吳曉波頻道“經典重譯計劃”之一。

"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逝世99週年。1920年6月14日,這位偉大思想家在慕尼黑靜靜離世。他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被後世公認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今天,吳老師專門用一篇文章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職業責任這一獨特觀念,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的最重要特徵,一定意義上,也是根本基礎。它是個人對其職業的內容應當感覺的、而且確實感覺著的義務。

——馬克斯·韋伯

文 / 吳曉波


當卡爾·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埋頭創作《資本論》的時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碼也有超過一千顆聰明的腦袋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根據考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就是在《共產黨宣言》誕生的1848年前後被髮明出來的,它如同一個巨型魔鬼,抹殺了全部的舊生產關係和勞動力模型,把每一個人、家庭和國家投擲到動盪而急速的大漩渦中。

馬克斯·韋伯出生於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也就是說,他的一生目睹了歐洲如何被機器改造得空前繁榮,然後,又被武器摧毀為一地廢墟的全部過程。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們自發地分為兩大陣營——左翼和右翼,他們的內部又各有流派,最極端和激進的那部分人,都信仰流血和暴力。

韋伯棲居在德國南部一個叫海德堡的小城市,那裡有一所小巧的大學——海德堡大學,卻是歐洲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本營,知識分子們著書立說,試圖以啟蒙和改革反制權力,以理性和科學抗衡統治。

馬克斯·韋伯正是海德堡大學的象徵人物,而他著述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確立了現代商業文明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01


跟卡爾·馬克思一樣,馬克斯·韋伯也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不過他的父親老韋伯有一家紡織工廠,家境更為富足。韋伯從小接受了最好的文理教育,25歲時,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德國天才們的命運往往都不太順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與大腦中的魔鬼做鬥爭,韋伯也一樣。韋伯的家族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在他32歲的時候曾經精神崩潰,無法閱讀、寫作甚至與人正常交談。這個曾經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擺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樹梢。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海德堡大學歷史上有很多從事抽象思考、而日常生活也非常“抽象”的人文學者,比如黑格爾、費爾巴哈、雅斯貝爾斯等等,不過,與他們相比,馬克斯·韋伯則要顯得更為入世。他曾經競選過民主黨議員、一戰時期在預備役醫院服役,還作為德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凡爾賽和會。

1904年9月,韋伯和好友一起遠赴美國,參加在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其間,對北美的城市、商業和工廠,進行了近四個月的考察。正是這些參與和近距離的觀察,為他創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0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創作動機,是試圖回答一個非常尖銳、到今天仍然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人從事商業活動的根本動力,到底是什麼?

在農耕時期,各大文明對商業的立場幾乎均是消極的。柏拉圖批評商人說:“一有機會贏利,他們就會設法牟取暴利。這就是各種商業和小販名聲不好,被社會輕視的原因。”《聖經》認為商人上天堂比駱駝鑽針孔還要難,中國的儒家倫理更是徹底的賤商主義,一言以蔽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世紀中後期的資本主義運動,讓商業成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韋伯出身於紡織工業世家,在他盛年之際,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國,越來越多的人把一生投注於工商事業,那麼,關於存在價值的拷問便顯得無比急促。

韋伯的終生好友、社會學家桑巴特在1902年出版的《近代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獲利欲”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動力。這在當時的學術界是一個普遍的共識,甚至被看成是柏拉圖以來的一個基礎性共識。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發表於桑巴特著作的三年後,也是他從北美遊歷歸來之後。好友的結論以及在美國的實地考察,應該是韋伯創作的一個現實背景。

在這本並不厚的、論文級的作品中,韋伯通過繁瑣的論證,提出了三個原則性的觀點:

其一,正當性的終極認同。

馬克斯·韋伯將“人被賺錢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在經濟上獲利不再從屬於人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手段”,視為資本主義的一條首要原則。

他引用美國思想家富蘭克林——他同時是一位企業家和政治家——的觀點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這從根本上認同了企業家職業的正當性和獨立性。

其二,內心信仰的驅動。

韋伯認為,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基督教新教的清教徒精神和禁慾主義產生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沒有這些精神,也可能產生資本主義的某些特徵,但不會產生完整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所以,以信仰基督教為主的現代最發達的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皆為新教佔主流的國家,而傳統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論經濟實力與影響力,只能算二流國家。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韋伯看來,蓋因天主教信徒重來世,新教信徒重今世,所以新教信徒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一些;天主教這一點類似於佛教。另一個結論是新教信徒比天主教信徒更重享樂一些,也更世俗一點,這樣就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其三,理性主義與法治精神。

韋伯從西方希臘理性主義的思想淵源,推導出資本主義產生的必然性:精確的計算和擁有技術上的基礎。這進一步根基於西方科學特有的數學及實驗的精確理性的自然科學、法律與理性的結構所帶來的可估量的技術性勞動手段與程序規則。那種具有近代資本主義精神的人,他們都具有自我約束性——理性的計算,集中精力,固守原則。

03


馬克斯·韋伯是受馬克思主義思潮衝擊的第一批歐洲知識分子,他曾說,現在的讀書人是否誠實,只要看他對兩個人的態度,一個是馬克思,一個是尼采。

正是通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韋伯另闢蹊徑,對現代商業文明的根本動力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詮釋,如果說馬克思是摧毀性的,那麼,韋伯則帶有明顯的建設性特徵。

他認為資本主義並不是對財富的貪慾,反而是對這種非理性慾望的一種抑制或者至少一種理性的緩解。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勤懇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和紀律,並不是為了單純餬口或熱愛金錢,而是內心信仰使然。

可以說,當韋伯在海德堡大學的書房創作此書的時候,世界各地已經出現一些企業家,他們以比父輩快數百倍的速度積累了鉅額的財富,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內心正經受著存在價值的拷問。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1835-1919)是馬克斯·韋伯的同時代人,他出生於蘇格蘭的一個新教徒家庭,少年時移民美國,從當電報公司的信差起步,組建自己的公司,在短短几十年裡,創建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1901年,卡內基把公司出售,得5億美元,成為全美首富。

就在這個時刻,卡內基發生了內心的焦慮:我憑什麼能賺到這麼多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對於我的人生又意味著什麼?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卡內基最終得出的答案是:“是上帝派我來賺錢的,所以,我要把榮光歸於上帝。”在生命的最後十多年,卡內基成立慈善基金,成為美國曆史上捐贈建設圖書館最多的人。在“鋼鐵大王”的名號之外,又有了“美國慈善事業之父”的稱譽。

沒有史料顯示,作為新教徒的卡內基讀到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不過,他的實踐卻無意中印證了韋伯的觀點。

04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一次被翻譯進中國,是在1985年,韋伯寫作此書的整整80年後。

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正被集體地捲入一場激盪的改革開放運動,商業及企業家成為時代新的主角,傳統的價值觀體系瀕臨崩潰。那些先富起來的人們,都跟當年的卡內基一樣,面臨內心的意義拷問。

有意思的是,韋伯還寫過一本與中國有關的書——《儒教與道教》。在書中,韋伯分析了中國宗教的這兩種基本形式,對經濟生活的理性化推動。他斷言,無論是儒家或道家,都不具備新教那樣的責任倫理觀,因為“作為支配性的終極價值體系,它們始終是傳統主義取向的,對於世界所採取的是適應而不是改造的態度”。

他進而告誡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導致其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大障礙,因此,只能走其他道路。此外,他認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是中國沉悶的機構設置和錯誤的政策,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中國的經濟就能騰飛。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在今天,所有有志於商業的中國人讀韋伯的著作,既會有一種隔膜感,同時也會有一種切膚的親近感。他在書中得出的很多結論,未必完全適合中國,但是,他提出的問題,以及分析問題的路徑和方法論,卻為我們尋找答案指出了某一個方向。

馬克斯·韋伯嘗言,“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顯然,他是這張大網的編織者之一,我們懸掛其上,同時也在參與編織。

閱讀推薦

自1980年代之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中譯本超過十種之多,是所有經濟類經典讀本中最多的。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值得向大家推薦的有兩種:一是閆克文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二是鬱喆雋譯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後者是吳曉波頻道“經典重譯計劃”之一。

馬克斯·韋伯:他曾受精神崩潰折磨,卻為商業編織“意義之網”

你閱讀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嗎?對這本書有什麼看法?我們評論區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