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是以功節言而名世者。《清史稿·曾國藩傳》稱曾“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曾國藩的立功只是為侵略者立功,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災難,所謂“中興”也不過是讓賣國政府暫現一絲迴光返照;他的立節,只是忠於侵略者和賣國政府的小節,而完全喪失了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節;至於立言,無非是把一直都在打敗仗硬說成“屢敗屢戰”的詭辯,且以桐城派自居,有人說他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實際上“也只能成為給桐城派送終的哀泣,別的就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桐城文派》)。不僅“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連“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也算不上。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是以功節言而名世者。《清史稿·曾國藩傳》稱曾“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曾國藩的立功只是為侵略者立功,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災難,所謂“中興”也不過是讓賣國政府暫現一絲迴光返照;他的立節,只是忠於侵略者和賣國政府的小節,而完全喪失了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節;至於立言,無非是把一直都在打敗仗硬說成“屢敗屢戰”的詭辯,且以桐城派自居,有人說他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實際上“也只能成為給桐城派送終的哀泣,別的就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桐城文派》)。不僅“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連“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也算不上。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洪秀全從16歲起,先後四赴廣州參加科考,每次都取得頭名,卻從未中秀才,從而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動搖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四不朽當之無愧。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身的侷限性,並以宗教為號召,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是必然的。

至於武禹襄在科考中,“時榜且發矣,竟鏟君名,而易以他人之不逮君者。君既不幸見黜,復連試京兆,再薦再黜”(《墓表》),同樣是透過科場官員的營私舞弊,看清了清王朝已經徹底腐朽,無藥可救,即使做再大的官也無以實現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而並非從此仕途無望,憑藉其“博書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以才幹志行為當時大人所器”(《墓表》)的政治家、軍事家之才略,通過建功沙場而朝為匹夫,暮為卿相,完全是可能的。曾國荃也是貢生,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官至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是以功節言而名世者。《清史稿·曾國藩傳》稱曾“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曾國藩的立功只是為侵略者立功,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災難,所謂“中興”也不過是讓賣國政府暫現一絲迴光返照;他的立節,只是忠於侵略者和賣國政府的小節,而完全喪失了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節;至於立言,無非是把一直都在打敗仗硬說成“屢敗屢戰”的詭辯,且以桐城派自居,有人說他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實際上“也只能成為給桐城派送終的哀泣,別的就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桐城文派》)。不僅“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連“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也算不上。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洪秀全從16歲起,先後四赴廣州參加科考,每次都取得頭名,卻從未中秀才,從而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動搖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四不朽當之無愧。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身的侷限性,並以宗教為號召,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是必然的。

至於武禹襄在科考中,“時榜且發矣,竟鏟君名,而易以他人之不逮君者。君既不幸見黜,復連試京兆,再薦再黜”(《墓表》),同樣是透過科場官員的營私舞弊,看清了清王朝已經徹底腐朽,無藥可救,即使做再大的官也無以實現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而並非從此仕途無望,憑藉其“博書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以才幹志行為當時大人所器”(《墓表》)的政治家、軍事家之才略,通過建功沙場而朝為匹夫,暮為卿相,完全是可能的。曾國荃也是貢生,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官至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咸豐壬子(1852),呂文節公賢基奉朝廷命,督師殲發賊江右,肅書幣招入軍幕,以老母辭。至庚申辛酉(1860、1861),捻匪竄畿南,尚書毛公昶熙、河南巡撫鄭公元善,又皆禮闢,不就”(《墓表》)。呂賢基,字羲音,號鶴田,諡文節,安徽旌德人,咸豐元年超擢工部左侍郎,咸豐三年(1853)駐舒城抵禦太平軍,“十月賊至,登陴守禦,城陷死之”,“上深悼之,贈尚書銜”(《清史稿·呂賢基傳》)。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以剿捻有功,官至兵部尚書。鄭元善,字體仁,號鬆峰,亦以剿捻之功,官至河南巡撫。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是以功節言而名世者。《清史稿·曾國藩傳》稱曾“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曾國藩的立功只是為侵略者立功,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災難,所謂“中興”也不過是讓賣國政府暫現一絲迴光返照;他的立節,只是忠於侵略者和賣國政府的小節,而完全喪失了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節;至於立言,無非是把一直都在打敗仗硬說成“屢敗屢戰”的詭辯,且以桐城派自居,有人說他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實際上“也只能成為給桐城派送終的哀泣,別的就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桐城文派》)。不僅“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連“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也算不上。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洪秀全從16歲起,先後四赴廣州參加科考,每次都取得頭名,卻從未中秀才,從而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動搖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四不朽當之無愧。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身的侷限性,並以宗教為號召,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是必然的。

至於武禹襄在科考中,“時榜且發矣,竟鏟君名,而易以他人之不逮君者。君既不幸見黜,復連試京兆,再薦再黜”(《墓表》),同樣是透過科場官員的營私舞弊,看清了清王朝已經徹底腐朽,無藥可救,即使做再大的官也無以實現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而並非從此仕途無望,憑藉其“博書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以才幹志行為當時大人所器”(《墓表》)的政治家、軍事家之才略,通過建功沙場而朝為匹夫,暮為卿相,完全是可能的。曾國荃也是貢生,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官至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咸豐壬子(1852),呂文節公賢基奉朝廷命,督師殲發賊江右,肅書幣招入軍幕,以老母辭。至庚申辛酉(1860、1861),捻匪竄畿南,尚書毛公昶熙、河南巡撫鄭公元善,又皆禮闢,不就”(《墓表》)。呂賢基,字羲音,號鶴田,諡文節,安徽旌德人,咸豐元年超擢工部左侍郎,咸豐三年(1853)駐舒城抵禦太平軍,“十月賊至,登陴守禦,城陷死之”,“上深悼之,贈尚書銜”(《清史稿·呂賢基傳》)。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以剿捻有功,官至兵部尚書。鄭元善,字體仁,號鬆峰,亦以剿捻之功,官至河南巡撫。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僅就這三次機遇而言,只要武禹襄肯出山,不僅可以仕途通達,而且很有可能提前結束戰爭,甚至改寫歷史。但正因武禹襄有更高的才略,不僅不可能出山,即使已經身居高位,也會辭官不做,因為這場戰爭的性質不同。在太平天國初興之時,清廷命雲南巡撫林鴻年征剿,林鴻年“不肯行,曰:以干戈與吾民相見,吾弗忍也,因是奪官歸田”(《滿清稗史·林文傳》。而武禹襄的“絕進取志”,“獨擯絕於有司”(《墓表》),則不只是為了潔身自好,而是有比做官更大的進取志,“不隨俗物皆成土,只待良時卻補天”(馮涓《題支磯石》)。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是以功節言而名世者。《清史稿·曾國藩傳》稱曾“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曾國藩的立功只是為侵略者立功,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災難,所謂“中興”也不過是讓賣國政府暫現一絲迴光返照;他的立節,只是忠於侵略者和賣國政府的小節,而完全喪失了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節;至於立言,無非是把一直都在打敗仗硬說成“屢敗屢戰”的詭辯,且以桐城派自居,有人說他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實際上“也只能成為給桐城派送終的哀泣,別的就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桐城文派》)。不僅“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連“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也算不上。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洪秀全從16歲起,先後四赴廣州參加科考,每次都取得頭名,卻從未中秀才,從而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動搖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四不朽當之無愧。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身的侷限性,並以宗教為號召,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是必然的。

至於武禹襄在科考中,“時榜且發矣,竟鏟君名,而易以他人之不逮君者。君既不幸見黜,復連試京兆,再薦再黜”(《墓表》),同樣是透過科場官員的營私舞弊,看清了清王朝已經徹底腐朽,無藥可救,即使做再大的官也無以實現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而並非從此仕途無望,憑藉其“博書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以才幹志行為當時大人所器”(《墓表》)的政治家、軍事家之才略,通過建功沙場而朝為匹夫,暮為卿相,完全是可能的。曾國荃也是貢生,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官至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咸豐壬子(1852),呂文節公賢基奉朝廷命,督師殲發賊江右,肅書幣招入軍幕,以老母辭。至庚申辛酉(1860、1861),捻匪竄畿南,尚書毛公昶熙、河南巡撫鄭公元善,又皆禮闢,不就”(《墓表》)。呂賢基,字羲音,號鶴田,諡文節,安徽旌德人,咸豐元年超擢工部左侍郎,咸豐三年(1853)駐舒城抵禦太平軍,“十月賊至,登陴守禦,城陷死之”,“上深悼之,贈尚書銜”(《清史稿·呂賢基傳》)。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以剿捻有功,官至兵部尚書。鄭元善,字體仁,號鬆峰,亦以剿捻之功,官至河南巡撫。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僅就這三次機遇而言,只要武禹襄肯出山,不僅可以仕途通達,而且很有可能提前結束戰爭,甚至改寫歷史。但正因武禹襄有更高的才略,不僅不可能出山,即使已經身居高位,也會辭官不做,因為這場戰爭的性質不同。在太平天國初興之時,清廷命雲南巡撫林鴻年征剿,林鴻年“不肯行,曰:以干戈與吾民相見,吾弗忍也,因是奪官歸田”(《滿清稗史·林文傳》。而武禹襄的“絕進取志”,“獨擯絕於有司”(《墓表》),則不只是為了潔身自好,而是有比做官更大的進取志,“不隨俗物皆成土,只待良時卻補天”(馮涓《題支磯石》)。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幡然曰:得之不得命也。竭目力心思,囚神瘁形,一從事於畢生不知之命,而於曩昔聖賢所謂求則得,舍則失者,竟死顛倒而罔知一返,其在我者之所為,此為何為者哉”(《墓表》)!武禹襄與孔子都是迥迥獨達,子曰:“富貴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崇高的社會理想,但當時的皇帝也做了投降派,即使身居高位也報國無門,只能是從吾所好了。然而這個從吾所好,決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理解的興趣愛好,而是與孔子一樣,所好的都是道,天下溺援之以道,故從吾所好仍是為了救國救民。

這從武禹襄之孫武萊緒《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可以得到佐證:“究心太極拳術為事”,就是把太極拳作為終生事業來全身心投入,如果只是一般的興趣愛好,並不影響做官。“雖小道,亦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太極拳傳世近二百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一個接一個的“熱”過後,獨有太極拳久盛不衰,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並由此而知今後發展的無限前程,難道不是千秋事業嗎?《周易·繫辭傳》說:“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不論做什麼工作,只要是為國家和人民利益謀,所做的事情再小也是事業;相反,為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謀,做帝王將相也只是職業,也只是謀生的手段,與事業無關。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歷過無數次戰亂,經歷過許多次改朝換代,也經歷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徵始終沒有改變,中國的基本版圖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偉大力量之所在。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尊號,就是元成宗鐵木耳給上的。清朝入關後大興文字獄,但並沒有使廣大知識分子屈服,後來也逐漸認識到“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承認儒學為“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康熙《四書講義·序》),而由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形成的桐城派,更把“文以載道”發展到極致。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是以功節言而名世者。《清史稿·曾國藩傳》稱曾“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曾國藩的立功只是為侵略者立功,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災難,所謂“中興”也不過是讓賣國政府暫現一絲迴光返照;他的立節,只是忠於侵略者和賣國政府的小節,而完全喪失了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節;至於立言,無非是把一直都在打敗仗硬說成“屢敗屢戰”的詭辯,且以桐城派自居,有人說他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實際上“也只能成為給桐城派送終的哀泣,別的就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桐城文派》)。不僅“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連“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也算不上。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洪秀全從16歲起,先後四赴廣州參加科考,每次都取得頭名,卻從未中秀才,從而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動搖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四不朽當之無愧。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身的侷限性,並以宗教為號召,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是必然的。

至於武禹襄在科考中,“時榜且發矣,竟鏟君名,而易以他人之不逮君者。君既不幸見黜,復連試京兆,再薦再黜”(《墓表》),同樣是透過科場官員的營私舞弊,看清了清王朝已經徹底腐朽,無藥可救,即使做再大的官也無以實現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而並非從此仕途無望,憑藉其“博書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以才幹志行為當時大人所器”(《墓表》)的政治家、軍事家之才略,通過建功沙場而朝為匹夫,暮為卿相,完全是可能的。曾國荃也是貢生,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官至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咸豐壬子(1852),呂文節公賢基奉朝廷命,督師殲發賊江右,肅書幣招入軍幕,以老母辭。至庚申辛酉(1860、1861),捻匪竄畿南,尚書毛公昶熙、河南巡撫鄭公元善,又皆禮闢,不就”(《墓表》)。呂賢基,字羲音,號鶴田,諡文節,安徽旌德人,咸豐元年超擢工部左侍郎,咸豐三年(1853)駐舒城抵禦太平軍,“十月賊至,登陴守禦,城陷死之”,“上深悼之,贈尚書銜”(《清史稿·呂賢基傳》)。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以剿捻有功,官至兵部尚書。鄭元善,字體仁,號鬆峰,亦以剿捻之功,官至河南巡撫。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僅就這三次機遇而言,只要武禹襄肯出山,不僅可以仕途通達,而且很有可能提前結束戰爭,甚至改寫歷史。但正因武禹襄有更高的才略,不僅不可能出山,即使已經身居高位,也會辭官不做,因為這場戰爭的性質不同。在太平天國初興之時,清廷命雲南巡撫林鴻年征剿,林鴻年“不肯行,曰:以干戈與吾民相見,吾弗忍也,因是奪官歸田”(《滿清稗史·林文傳》。而武禹襄的“絕進取志”,“獨擯絕於有司”(《墓表》),則不只是為了潔身自好,而是有比做官更大的進取志,“不隨俗物皆成土,只待良時卻補天”(馮涓《題支磯石》)。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幡然曰:得之不得命也。竭目力心思,囚神瘁形,一從事於畢生不知之命,而於曩昔聖賢所謂求則得,舍則失者,竟死顛倒而罔知一返,其在我者之所為,此為何為者哉”(《墓表》)!武禹襄與孔子都是迥迥獨達,子曰:“富貴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崇高的社會理想,但當時的皇帝也做了投降派,即使身居高位也報國無門,只能是從吾所好了。然而這個從吾所好,決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理解的興趣愛好,而是與孔子一樣,所好的都是道,天下溺援之以道,故從吾所好仍是為了救國救民。

這從武禹襄之孫武萊緒《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可以得到佐證:“究心太極拳術為事”,就是把太極拳作為終生事業來全身心投入,如果只是一般的興趣愛好,並不影響做官。“雖小道,亦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太極拳傳世近二百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一個接一個的“熱”過後,獨有太極拳久盛不衰,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並由此而知今後發展的無限前程,難道不是千秋事業嗎?《周易·繫辭傳》說:“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不論做什麼工作,只要是為國家和人民利益謀,所做的事情再小也是事業;相反,為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謀,做帝王將相也只是職業,也只是謀生的手段,與事業無關。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歷過無數次戰亂,經歷過許多次改朝換代,也經歷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徵始終沒有改變,中國的基本版圖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偉大力量之所在。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尊號,就是元成宗鐵木耳給上的。清朝入關後大興文字獄,但並沒有使廣大知識分子屈服,後來也逐漸認識到“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承認儒學為“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康熙《四書講義·序》),而由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形成的桐城派,更把“文以載道”發展到極致。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但以鴉片戰爭為歷史轉折點,情況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不再是中華民族內部不同民族或利益集團之間的戰爭,而是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我中華民族,他們用炮艦侵佔中國領土,掠奪中國財富,用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身體,更用精神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靈魂。早在義和團運動之前,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已達3200多人,發展入教者80多萬人,僅山東一省就有教堂會所1100多處,入教者八萬多人,“教堂幾遍天下,傳教洋人相望於道”(《山東省志資料》1960年第2期)。《在華傳教士1877年大會紀錄》供稱:“傳播基督教的工作,很適當的比作軍隊的工作。軍隊的目的,不單是儘量殺傷和擒獲敵人,乃在於征服全部敵人……基督教的工作目標也是一樣,它不單在儘量招收個別信徒,乃在於征服整個中國,使之服從基督”,可見文化侵略、精神鴉片的危害更大。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是以功節言而名世者。《清史稿·曾國藩傳》稱曾“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曾國藩的立功只是為侵略者立功,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災難,所謂“中興”也不過是讓賣國政府暫現一絲迴光返照;他的立節,只是忠於侵略者和賣國政府的小節,而完全喪失了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節;至於立言,無非是把一直都在打敗仗硬說成“屢敗屢戰”的詭辯,且以桐城派自居,有人說他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實際上“也只能成為給桐城派送終的哀泣,別的就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桐城文派》)。不僅“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連“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也算不上。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洪秀全從16歲起,先後四赴廣州參加科考,每次都取得頭名,卻從未中秀才,從而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動搖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四不朽當之無愧。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身的侷限性,並以宗教為號召,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是必然的。

至於武禹襄在科考中,“時榜且發矣,竟鏟君名,而易以他人之不逮君者。君既不幸見黜,復連試京兆,再薦再黜”(《墓表》),同樣是透過科場官員的營私舞弊,看清了清王朝已經徹底腐朽,無藥可救,即使做再大的官也無以實現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而並非從此仕途無望,憑藉其“博書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以才幹志行為當時大人所器”(《墓表》)的政治家、軍事家之才略,通過建功沙場而朝為匹夫,暮為卿相,完全是可能的。曾國荃也是貢生,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官至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咸豐壬子(1852),呂文節公賢基奉朝廷命,督師殲發賊江右,肅書幣招入軍幕,以老母辭。至庚申辛酉(1860、1861),捻匪竄畿南,尚書毛公昶熙、河南巡撫鄭公元善,又皆禮闢,不就”(《墓表》)。呂賢基,字羲音,號鶴田,諡文節,安徽旌德人,咸豐元年超擢工部左侍郎,咸豐三年(1853)駐舒城抵禦太平軍,“十月賊至,登陴守禦,城陷死之”,“上深悼之,贈尚書銜”(《清史稿·呂賢基傳》)。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以剿捻有功,官至兵部尚書。鄭元善,字體仁,號鬆峰,亦以剿捻之功,官至河南巡撫。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僅就這三次機遇而言,只要武禹襄肯出山,不僅可以仕途通達,而且很有可能提前結束戰爭,甚至改寫歷史。但正因武禹襄有更高的才略,不僅不可能出山,即使已經身居高位,也會辭官不做,因為這場戰爭的性質不同。在太平天國初興之時,清廷命雲南巡撫林鴻年征剿,林鴻年“不肯行,曰:以干戈與吾民相見,吾弗忍也,因是奪官歸田”(《滿清稗史·林文傳》。而武禹襄的“絕進取志”,“獨擯絕於有司”(《墓表》),則不只是為了潔身自好,而是有比做官更大的進取志,“不隨俗物皆成土,只待良時卻補天”(馮涓《題支磯石》)。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幡然曰:得之不得命也。竭目力心思,囚神瘁形,一從事於畢生不知之命,而於曩昔聖賢所謂求則得,舍則失者,竟死顛倒而罔知一返,其在我者之所為,此為何為者哉”(《墓表》)!武禹襄與孔子都是迥迥獨達,子曰:“富貴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崇高的社會理想,但當時的皇帝也做了投降派,即使身居高位也報國無門,只能是從吾所好了。然而這個從吾所好,決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理解的興趣愛好,而是與孔子一樣,所好的都是道,天下溺援之以道,故從吾所好仍是為了救國救民。

這從武禹襄之孫武萊緒《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可以得到佐證:“究心太極拳術為事”,就是把太極拳作為終生事業來全身心投入,如果只是一般的興趣愛好,並不影響做官。“雖小道,亦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太極拳傳世近二百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一個接一個的“熱”過後,獨有太極拳久盛不衰,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並由此而知今後發展的無限前程,難道不是千秋事業嗎?《周易·繫辭傳》說:“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不論做什麼工作,只要是為國家和人民利益謀,所做的事情再小也是事業;相反,為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謀,做帝王將相也只是職業,也只是謀生的手段,與事業無關。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歷過無數次戰亂,經歷過許多次改朝換代,也經歷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徵始終沒有改變,中國的基本版圖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偉大力量之所在。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尊號,就是元成宗鐵木耳給上的。清朝入關後大興文字獄,但並沒有使廣大知識分子屈服,後來也逐漸認識到“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承認儒學為“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康熙《四書講義·序》),而由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形成的桐城派,更把“文以載道”發展到極致。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但以鴉片戰爭為歷史轉折點,情況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不再是中華民族內部不同民族或利益集團之間的戰爭,而是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我中華民族,他們用炮艦侵佔中國領土,掠奪中國財富,用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身體,更用精神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靈魂。早在義和團運動之前,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已達3200多人,發展入教者80多萬人,僅山東一省就有教堂會所1100多處,入教者八萬多人,“教堂幾遍天下,傳教洋人相望於道”(《山東省志資料》1960年第2期)。《在華傳教士1877年大會紀錄》供稱:“傳播基督教的工作,很適當的比作軍隊的工作。軍隊的目的,不單是儘量殺傷和擒獲敵人,乃在於征服全部敵人……基督教的工作目標也是一樣,它不單在儘量招收個別信徒,乃在於征服整個中國,使之服從基督”,可見文化侵略、精神鴉片的危害更大。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有鑑於此,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用愛國詩文抵禦文化侵略和精神鴉片,如龔自珍、魏源、林則徐等,還湧現了林昌彝的《射鷹樓詩話》,較集中地收集並評論愛國詩篇,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此同時,許多武林志士致力於發展武術文化,力圖強種保國,故許多優秀拳種都產生於清代,從義和拳到義和團運動,就是這樣的集中表現,但這些優秀拳種大多隻注重技擊。

武禹襄則把武林志士“拳以載道”的愛國精神,和“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第十三》)的文人尚武精神發展到極致,集中國的技擊、養生、修道文化之大成而獨出機杼,使太極拳在眾多的優秀拳種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的傑出代表和現代人普遍適用之最積極的生活方式,使中國歷史文化的偉大精神和遺傳基因通過人們的身心得以表達,永傳不息,並將影響整個世界。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是以功節言而名世者。《清史稿·曾國藩傳》稱曾“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曾國藩的立功只是為侵略者立功,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災難,所謂“中興”也不過是讓賣國政府暫現一絲迴光返照;他的立節,只是忠於侵略者和賣國政府的小節,而完全喪失了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節;至於立言,無非是把一直都在打敗仗硬說成“屢敗屢戰”的詭辯,且以桐城派自居,有人說他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實際上“也只能成為給桐城派送終的哀泣,別的就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桐城文派》)。不僅“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連“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也算不上。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洪秀全從16歲起,先後四赴廣州參加科考,每次都取得頭名,卻從未中秀才,從而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動搖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四不朽當之無愧。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身的侷限性,並以宗教為號召,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是必然的。

至於武禹襄在科考中,“時榜且發矣,竟鏟君名,而易以他人之不逮君者。君既不幸見黜,復連試京兆,再薦再黜”(《墓表》),同樣是透過科場官員的營私舞弊,看清了清王朝已經徹底腐朽,無藥可救,即使做再大的官也無以實現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而並非從此仕途無望,憑藉其“博書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以才幹志行為當時大人所器”(《墓表》)的政治家、軍事家之才略,通過建功沙場而朝為匹夫,暮為卿相,完全是可能的。曾國荃也是貢生,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官至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咸豐壬子(1852),呂文節公賢基奉朝廷命,督師殲發賊江右,肅書幣招入軍幕,以老母辭。至庚申辛酉(1860、1861),捻匪竄畿南,尚書毛公昶熙、河南巡撫鄭公元善,又皆禮闢,不就”(《墓表》)。呂賢基,字羲音,號鶴田,諡文節,安徽旌德人,咸豐元年超擢工部左侍郎,咸豐三年(1853)駐舒城抵禦太平軍,“十月賊至,登陴守禦,城陷死之”,“上深悼之,贈尚書銜”(《清史稿·呂賢基傳》)。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以剿捻有功,官至兵部尚書。鄭元善,字體仁,號鬆峰,亦以剿捻之功,官至河南巡撫。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僅就這三次機遇而言,只要武禹襄肯出山,不僅可以仕途通達,而且很有可能提前結束戰爭,甚至改寫歷史。但正因武禹襄有更高的才略,不僅不可能出山,即使已經身居高位,也會辭官不做,因為這場戰爭的性質不同。在太平天國初興之時,清廷命雲南巡撫林鴻年征剿,林鴻年“不肯行,曰:以干戈與吾民相見,吾弗忍也,因是奪官歸田”(《滿清稗史·林文傳》。而武禹襄的“絕進取志”,“獨擯絕於有司”(《墓表》),則不只是為了潔身自好,而是有比做官更大的進取志,“不隨俗物皆成土,只待良時卻補天”(馮涓《題支磯石》)。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幡然曰:得之不得命也。竭目力心思,囚神瘁形,一從事於畢生不知之命,而於曩昔聖賢所謂求則得,舍則失者,竟死顛倒而罔知一返,其在我者之所為,此為何為者哉”(《墓表》)!武禹襄與孔子都是迥迥獨達,子曰:“富貴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崇高的社會理想,但當時的皇帝也做了投降派,即使身居高位也報國無門,只能是從吾所好了。然而這個從吾所好,決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理解的興趣愛好,而是與孔子一樣,所好的都是道,天下溺援之以道,故從吾所好仍是為了救國救民。

這從武禹襄之孫武萊緒《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可以得到佐證:“究心太極拳術為事”,就是把太極拳作為終生事業來全身心投入,如果只是一般的興趣愛好,並不影響做官。“雖小道,亦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太極拳傳世近二百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一個接一個的“熱”過後,獨有太極拳久盛不衰,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並由此而知今後發展的無限前程,難道不是千秋事業嗎?《周易·繫辭傳》說:“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不論做什麼工作,只要是為國家和人民利益謀,所做的事情再小也是事業;相反,為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謀,做帝王將相也只是職業,也只是謀生的手段,與事業無關。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歷過無數次戰亂,經歷過許多次改朝換代,也經歷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徵始終沒有改變,中國的基本版圖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偉大力量之所在。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尊號,就是元成宗鐵木耳給上的。清朝入關後大興文字獄,但並沒有使廣大知識分子屈服,後來也逐漸認識到“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承認儒學為“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康熙《四書講義·序》),而由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形成的桐城派,更把“文以載道”發展到極致。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但以鴉片戰爭為歷史轉折點,情況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不再是中華民族內部不同民族或利益集團之間的戰爭,而是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我中華民族,他們用炮艦侵佔中國領土,掠奪中國財富,用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身體,更用精神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靈魂。早在義和團運動之前,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已達3200多人,發展入教者80多萬人,僅山東一省就有教堂會所1100多處,入教者八萬多人,“教堂幾遍天下,傳教洋人相望於道”(《山東省志資料》1960年第2期)。《在華傳教士1877年大會紀錄》供稱:“傳播基督教的工作,很適當的比作軍隊的工作。軍隊的目的,不單是儘量殺傷和擒獲敵人,乃在於征服全部敵人……基督教的工作目標也是一樣,它不單在儘量招收個別信徒,乃在於征服整個中國,使之服從基督”,可見文化侵略、精神鴉片的危害更大。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有鑑於此,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用愛國詩文抵禦文化侵略和精神鴉片,如龔自珍、魏源、林則徐等,還湧現了林昌彝的《射鷹樓詩話》,較集中地收集並評論愛國詩篇,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此同時,許多武林志士致力於發展武術文化,力圖強種保國,故許多優秀拳種都產生於清代,從義和拳到義和團運動,就是這樣的集中表現,但這些優秀拳種大多隻注重技擊。

武禹襄則把武林志士“拳以載道”的愛國精神,和“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第十三》)的文人尚武精神發展到極致,集中國的技擊、養生、修道文化之大成而獨出機杼,使太極拳在眾多的優秀拳種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的傑出代表和現代人普遍適用之最積極的生活方式,使中國歷史文化的偉大精神和遺傳基因通過人們的身心得以表達,永傳不息,並將影響整個世界。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後來,刊印《廉讓堂太極拳譜》的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正是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於1935年發動華北事變之際,幾篇序言都談到了刊印此譜的目的,如李啟軒之孫李福廕後序雲:“慨自歐風東漸……取洋化貴族運動而重之,可傷孰甚……設以此而國術普及,人人自強,則強國強種之目的可達,而東亞病夫之徽號可除,如是此祕本之刊行,其意義為重大矣”。追根溯源,從中也不難看出武禹襄當年致力於太極拳的真實目的。而時至今日,還有不少文化漢奸在辱罵太極拳,恰恰說明太極拳在抵禦文化侵略和精神鴉片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今,當年的風雲人物早已成為過去,“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曾國藩留下一點反面教材,洪秀全留下一點英雄精神,武禹襄生前沒有他們那麼顯赫,然而所開創的事業卻永遠造福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之四不朽,豈不大哉!豈不偉哉!此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待續)

"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

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李新方

三、四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曰三不朽”。而在《魏源集·默觚上·學篇九》中,又增加了立節,大抵亦時勢使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自夫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而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而崇道德者又不盡兼功節言,大道遂為天下裂”。魏源(1794一一1857)是略早於武禹襄的清代愛國知識分子,這段話對於分析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百態,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曾國藩和洪秀全,都是以功節言而名世者。《清史稿·曾國藩傳》稱曾“中興以來,一人而已”,實際上,曾國藩的立功只是為侵略者立功,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是更加深重的災難,所謂“中興”也不過是讓賣國政府暫現一絲迴光返照;他的立節,只是忠於侵略者和賣國政府的小節,而完全喪失了忠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節;至於立言,無非是把一直都在打敗仗硬說成“屢敗屢戰”的詭辯,且以桐城派自居,有人說他是“桐城派中興的明主”,實際上“也只能成為給桐城派送終的哀泣,別的就很難說得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了”(《桐城文派》)。不僅“三者始皆不出於道德”,連“雜霸為功,意氣為節,文詞為言”也算不上。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洪秀全從16歲起,先後四赴廣州參加科考,每次都取得頭名,卻從未中秀才,從而認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動搖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四不朽當之無愧。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自身的侷限性,並以宗教為號召,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是必然的。

至於武禹襄在科考中,“時榜且發矣,竟鏟君名,而易以他人之不逮君者。君既不幸見黜,復連試京兆,再薦再黜”(《墓表》),同樣是透過科場官員的營私舞弊,看清了清王朝已經徹底腐朽,無藥可救,即使做再大的官也無以實現救國救民的政治理想,而並非從此仕途無望,憑藉其“博書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以才幹志行為當時大人所器”(《墓表》)的政治家、軍事家之才略,通過建功沙場而朝為匹夫,暮為卿相,完全是可能的。曾國荃也是貢生,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官至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咸豐壬子(1852),呂文節公賢基奉朝廷命,督師殲發賊江右,肅書幣招入軍幕,以老母辭。至庚申辛酉(1860、1861),捻匪竄畿南,尚書毛公昶熙、河南巡撫鄭公元善,又皆禮闢,不就”(《墓表》)。呂賢基,字羲音,號鶴田,諡文節,安徽旌德人,咸豐元年超擢工部左侍郎,咸豐三年(1853)駐舒城抵禦太平軍,“十月賊至,登陴守禦,城陷死之”,“上深悼之,贈尚書銜”(《清史稿·呂賢基傳》)。毛昶熙,字旭初,河南武陟人,以剿捻有功,官至兵部尚書。鄭元善,字體仁,號鬆峰,亦以剿捻之功,官至河南巡撫。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僅就這三次機遇而言,只要武禹襄肯出山,不僅可以仕途通達,而且很有可能提前結束戰爭,甚至改寫歷史。但正因武禹襄有更高的才略,不僅不可能出山,即使已經身居高位,也會辭官不做,因為這場戰爭的性質不同。在太平天國初興之時,清廷命雲南巡撫林鴻年征剿,林鴻年“不肯行,曰:以干戈與吾民相見,吾弗忍也,因是奪官歸田”(《滿清稗史·林文傳》。而武禹襄的“絕進取志”,“獨擯絕於有司”(《墓表》),則不只是為了潔身自好,而是有比做官更大的進取志,“不隨俗物皆成土,只待良時卻補天”(馮涓《題支磯石》)。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幡然曰:得之不得命也。竭目力心思,囚神瘁形,一從事於畢生不知之命,而於曩昔聖賢所謂求則得,舍則失者,竟死顛倒而罔知一返,其在我者之所為,此為何為者哉”(《墓表》)!武禹襄與孔子都是迥迥獨達,子曰:“富貴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崇高的社會理想,但當時的皇帝也做了投降派,即使身居高位也報國無門,只能是從吾所好了。然而這個從吾所好,決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理解的興趣愛好,而是與孔子一樣,所好的都是道,天下溺援之以道,故從吾所好仍是為了救國救民。

這從武禹襄之孫武萊緒《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可以得到佐證:“究心太極拳術為事”,就是把太極拳作為終生事業來全身心投入,如果只是一般的興趣愛好,並不影響做官。“雖小道,亦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太極拳傳世近二百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一個接一個的“熱”過後,獨有太極拳久盛不衰,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並由此而知今後發展的無限前程,難道不是千秋事業嗎?《周易·繫辭傳》說:“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不論做什麼工作,只要是為國家和人民利益謀,所做的事情再小也是事業;相反,為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謀,做帝王將相也只是職業,也只是謀生的手段,與事業無關。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歷過無數次戰亂,經歷過許多次改朝換代,也經歷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徵始終沒有改變,中國的基本版圖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偉大力量之所在。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尊號,就是元成宗鐵木耳給上的。清朝入關後大興文字獄,但並沒有使廣大知識分子屈服,後來也逐漸認識到“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承認儒學為“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康熙《四書講義·序》),而由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形成的桐城派,更把“文以載道”發展到極致。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但以鴉片戰爭為歷史轉折點,情況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不再是中華民族內部不同民族或利益集團之間的戰爭,而是帝國主義列強瓜分我中華民族,他們用炮艦侵佔中國領土,掠奪中國財富,用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身體,更用精神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靈魂。早在義和團運動之前,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已達3200多人,發展入教者80多萬人,僅山東一省就有教堂會所1100多處,入教者八萬多人,“教堂幾遍天下,傳教洋人相望於道”(《山東省志資料》1960年第2期)。《在華傳教士1877年大會紀錄》供稱:“傳播基督教的工作,很適當的比作軍隊的工作。軍隊的目的,不單是儘量殺傷和擒獲敵人,乃在於征服全部敵人……基督教的工作目標也是一樣,它不單在儘量招收個別信徒,乃在於征服整個中國,使之服從基督”,可見文化侵略、精神鴉片的危害更大。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有鑑於此,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用愛國詩文抵禦文化侵略和精神鴉片,如龔自珍、魏源、林則徐等,還湧現了林昌彝的《射鷹樓詩話》,較集中地收集並評論愛國詩篇,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此同時,許多武林志士致力於發展武術文化,力圖強種保國,故許多優秀拳種都產生於清代,從義和拳到義和團運動,就是這樣的集中表現,但這些優秀拳種大多隻注重技擊。

武禹襄則把武林志士“拳以載道”的愛國精神,和“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第十三》)的文人尚武精神發展到極致,集中國的技擊、養生、修道文化之大成而獨出機杼,使太極拳在眾多的優秀拳種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的傑出代表和現代人普遍適用之最積極的生活方式,使中國歷史文化的偉大精神和遺傳基因通過人們的身心得以表達,永傳不息,並將影響整個世界。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後來,刊印《廉讓堂太極拳譜》的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正是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又於1935年發動華北事變之際,幾篇序言都談到了刊印此譜的目的,如李啟軒之孫李福廕後序雲:“慨自歐風東漸……取洋化貴族運動而重之,可傷孰甚……設以此而國術普及,人人自強,則強國強種之目的可達,而東亞病夫之徽號可除,如是此祕本之刊行,其意義為重大矣”。追根溯源,從中也不難看出武禹襄當年致力於太極拳的真實目的。而時至今日,還有不少文化漢奸在辱罵太極拳,恰恰說明太極拳在抵禦文化侵略和精神鴉片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今,當年的風雲人物早已成為過去,“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曾國藩留下一點反面教材,洪秀全留下一點英雄精神,武禹襄生前沒有他們那麼顯赫,然而所開創的事業卻永遠造福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其立德、立功、立言、立節之四不朽,豈不大哉!豈不偉哉!此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待續)

太極拳的歷史轉折點一一讀《武禹襄墓表》(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