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因當年紅軍強渡大渡河,勇奪瀘定橋切底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重兵圍追堵截,在大渡河邊再造“石達開第二”的企圖,繼續翻雪山、過草地,最終取得了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勝利!大渡河也因此成為聞名全國乃至全世界英雄的大渡河。

大渡河奇石形成初探
大渡河奇石形成初探

據查,大渡河發源於青海阿尼瑪卿和巴顏喀拉山脈,經由四川省壤塘、茸安兩條直流在金川合流後(阿霸州雙江口)形成大渡河。然後途經丹巴、康定、瀘定、石棉、漢原、金河口區至樂山與岷江合流後再經宜賓、滬州到重慶入長江,全流域長達數千公里。沿途高海撥、落差大、流速急,兩旁山高谷深、溪流縱橫交錯,地廣人稀;水能和以金銀、銅鐵為主的礦藏資源豐富,沿途水電站林立,著名的瀑布溝電站就在漢原。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惡劣的環境氣候等條件以及時間這個造物主武器,大自然為工具對因地殼運動或自然垮踏置流域中的岩石攪熔、撞磕、水洗、風吹、砂磨等工序後形成了不少的巧奪天工、鬼斧神工般的奇石美石。但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和前若干年前交通條件差、人的思想相對保守等主客觀因素影響,使這些美倫美奐的奇石不為人知;而大渡河流域下游的樂山、岷江、宜賓、瀘州等地出現的頗有名氣奇石中也不泛有大渡河奇石的蹤影。

大渡河奇石形成初探
大渡河奇石形成初探
大渡河奇石形成初探
大渡河奇石形成初探

據近年來對大渡河上游的雙江口、丹巴、康定等地的初探,發現沿途河岸兩旁都是由各種礦物質構成的高山峽谷、懸崖峭壁,並末見有卵石出現;再從縱橫交錯的溪流峽谷到大渡河沿岸調查還發現越往上游走,大至百噸小到幾公斤左右的稜角分明的塊石頭越多;而越往下游走就見大小不等、顏色和形狀各異的卵石越富集、越光滑亮麗,發現奇石的機遇就越多。這就充分說明了大渡河流域的卵石是由上游的富含各種顏色各異、硬度不一的岩石在大渡河這個大自然搬運工歷經數千公里、時間若干萬年的長途搬陡、千般磨、瀑湍浪湧、相互磕撞、歷經萬載修成的(卵石)正果。經初步考察石種多達三十餘種,如雅安綠玉石、硅石、馬牙石、水晶石、稀有的藍銅礦石、孔雀石、石英石、紅碧石、葡萄石、黃白經紋石、墨紋石、黃臘石(當地稱菸斗石,為淡黃、雞油黃玉石)、青石、千層石以及遠古時期的隕石、火山石等石種。這些石種共同點是石質堅硬而較細膩、多種礦物質共存一體,有的已玉化,硬度都在5一一7左右。“質、形、色、紋、韻”“五德”具全,有較高的觀賞性、藝術性和收藏價值。遺憾的是“深藏閨中旡人知”。

大渡河奇石形成初探
大渡河奇石形成初探

生命有止境,奇石文化無限期。為了挖掘當地美石資源,向世人特別是奇石愛好者彰顯還未完全被認知的大渡河奇,試圖有計劃地參與媒體舉辦的奇石文化活動並通過媒體平臺讓更多的人們在更好了解紅軍強渡大渡河、勇奪瀘定橋光榮歷史,增強紅色記憶;同時展示大渡河的自然魅力造就的巧奪天工、鬼斧神工般的奇石,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奇石文化再添色彩。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大渡河奇石形成初探

作者:韓熙瑞。男,漢族,生於四十年代中期。四川省雅安市人,65年入伍服兵役7年。退休前為林業工作者,有愛好古玩的興趣。2016年秋,偶然在一農戶中見一奇石,經議價後喜得(命名為《中華金龍》)。經查閱資料方知覓美石、賞奇石的文化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的文人雅仕早已把賞石、藏石、詠石作為高雅的文化涵養而深受啟發。與石結緣,一發不可收拾,遂棄古玩而覓美石。經過幾年努力,目前巳覓得各種奇石百餘方。現準備通過媒體平臺陸續與石友們學習、交流。但由於還是初學者,知識淺溥,敬望各位專家、老師、石友不吝指教;同時恭請各位到大渡河考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