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語和漢語雙語教育初探'

文化 不完美媽媽 助聽器 海之聲徐州驗配中心 2019-09-17
"

今年筆者訪問30多位成年聾人和10多位聾兒家長後發現:最近20年中國聾兒康復事業和助聽器技術發展成就是巨大的;但是有了這麼好的條件,家長對聾兒的期望值普遍來說相當低,不瞭解手語對聾兒獲得語言和知識經驗的作用。在50-70年代家長送聾孩子去聾校上學是為了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和本領長大以後自食其力,而且他們願意和聾孩子使用手語,為的是交流方便;然而現在的家長通常送孩子去康復中心為了學說話,能喊出爸爸媽媽就滿足了,還害怕聾孩子學了手語就不學開口說話。結果很多全聾的孩子聽懂的東西很少,又不會看手語來接受知識,引起智力和語言發展滯後,尤其是社會交往技能、獨立意識和心理情緒發展的比聽力好的孩子和從小學手語的聾孩子差一大截。 一些聾孩子幼時受父母的支配學說話而沒有學手語,但是他們長大成人有了選擇交際語言的自由和權利,絕大部分人選擇使用手語和手語翻譯服務。這是因為聾人用手語交流沒有障礙而且使他們充滿自信、輕鬆和愉快。因此,讓聾孩子早接觸包括手語在內的雙語是必要的。

二、雙語:中國手語和漢語

操雙語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兩種民族語言自如地交流。對聾人來說,雙語指掌握一種聾人手語和一種民族共同語。這個概念應用到聾教育領域,首先應看到:聾人作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有自己的語言----手語,還有與這種語言相關的一系列文化現象:聾人群體相信\\"除了聽,聾人可以做任何事\\",世界各地有聾人協會,每年9月第四個星期天是國際聾人節,聾人還有專用的設備如助聽器,聾人電話和手機,震動鬧錶,閃燈鈴等,聾人與聾人結婚也是由於他們有共同語言----手語交流。因此,手語作為聾人的語言有存在的社會基礎。 中國聾人掌握的雙語是指中國手語和漢語。中國手語是中國聾人通用的交際語言。沈玉林從語言學角度下定義:\\"手語是聾啞人交往的重要工具,是形式(手的形狀、位置和運動)和意義相結合的符號系統。\\"一般來說,手語包括手勢語和手指語,中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的聾人群體都有自己的手勢語詞彙集和手指字母表。中國聾人協會編撰的《中國手語》一書只是收集部分中國手語詞彙。

中國手語的手勢語可以分為兩類:(1)以模仿動作、形象、事物的形狀等為主的自然手勢;(2)在自然手勢基礎上加上部分代碼手勢、模仿漢字和拼音字母形狀的指式而形成的人工手勢。聾孩子憑視覺完全無障礙地接受手勢語,且容易模仿,也學得快,看多了自然就會創造手勢和表達自己的意思,儘早和儘快與父母和其他人直接交流,早開發智力。特別指出的是,聾孩子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比如:他們的父母經常用手語交談,周圍有人常常用手語和這些聾孩子對話,孩子和父母一起看手語圖和手語電視錄像節目)能夠輕而易舉地掌握手語,並很快使用手語來與人交往,學習知識和識字讀書。

中國手語的手指語也分為兩類:(1)按照《漢語手指字母表》用一隻手比劃每一個字母,一個字母一個指式,連續變換指式來拼打出音節或詞,就是單拼字母指語;(2)同時用兩隻手,右手比劃聲母指式和左手比劃韻母指式,一次就看到一個完整的音節或詞,就是雙拼漢語音節指語。它是沈家英和周有光在《漢語手指字母方案》的基礎上補充設計的並在1975年提出的。它符合漢語音節聲韻結合的特點,使用者一次用雙手(右手聲母和左手韻母)直接快速有效地拼出一個有意義的音節,配合看口形,能準確地把講話人說的每個詞用雙拼漢語音節指語同步傳譯出來。

漢語一般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兩部分。對於聾人來說,掌握書面語是重點;而口語教學以掌握漢語拼音來知道字詞的大概讀音為基本點,發音訓練是次要的,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聾人掌握好書面語就在使用漢語方面揚讀寫技能之長來補(避)聽說技能之短。語言是人們通過聽/說口語、看/比劃手語、和讀/寫書面語等不同渠道來溝通外界世界和內心世界的工具。 多掌握一種語言就是多一條與世界交流的渠道。如今少數民族學生學會本族語還要學習所在國家的多數民族的共同語,這裡有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的原因,也有擴大交流和分享信息資源的需要。聾孩子要和其他聾人交往以獲得聾人自強自立的經驗,也要和健聽人交往(利用手語翻譯服務),通過交往來擴大知識面和增強自我意識,因此,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認為有必要提倡聾孩子早接受手語和書面語的雙語教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