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一處古村落

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近百個古村落,靜謐地安臥在群山環抱之中,雖經千年滄桑鉅變,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方壙鄉上坦村了。

千灶萬丁上坦村

在美麗的青龍湖上游,群山環抱之中,巍峨的蠟燭山腳下,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據《環溪章氏宗譜》記載,上坦村始建於北宋,鼎盛於元、明至清代中葉,衰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北宋時期,上坦村因位於西津河上游支流東溪與西溪之間,稱“環川”,又稱“環溪”。明清時期因兩溪之間地勢平坦,且位於西津河上游,故又名為“上坦”。 傳說鼎盛時期的上坦村,整個村莊方圓約1平方公里,有當時兩個寧國縣城那麼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條;店鋪櫛比,僅豆腐店就有72家;廳臺高閣、宗祠寺廟,錯落有致。走進了上坦村,就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可謂千灶萬丁,故素有“小小寧國縣,大大上坦村”之說。

上坦村群山環抱,景色宜人、山川秀麗。左接紫巖之發源,右得白雲之燦瑞,儒峰疊疊聳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後。又有徽水與旌水雙溪環村而過,山水掩映,如絢如繪;再加上還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轉站,常年商賈雲集,墨客遊人不絕。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古上坦村境內有八景,它們是:儒峰疊翠、巖竇清泉、雙溪垂虹、西山春曉、碧潭秋月、紫巖暮煙、沙堤煙柳、海峰雪松。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一處古村落

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近百個古村落,靜謐地安臥在群山環抱之中,雖經千年滄桑鉅變,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方壙鄉上坦村了。

千灶萬丁上坦村

在美麗的青龍湖上游,群山環抱之中,巍峨的蠟燭山腳下,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據《環溪章氏宗譜》記載,上坦村始建於北宋,鼎盛於元、明至清代中葉,衰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北宋時期,上坦村因位於西津河上游支流東溪與西溪之間,稱“環川”,又稱“環溪”。明清時期因兩溪之間地勢平坦,且位於西津河上游,故又名為“上坦”。 傳說鼎盛時期的上坦村,整個村莊方圓約1平方公里,有當時兩個寧國縣城那麼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條;店鋪櫛比,僅豆腐店就有72家;廳臺高閣、宗祠寺廟,錯落有致。走進了上坦村,就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可謂千灶萬丁,故素有“小小寧國縣,大大上坦村”之說。

上坦村群山環抱,景色宜人、山川秀麗。左接紫巖之發源,右得白雲之燦瑞,儒峰疊疊聳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後。又有徽水與旌水雙溪環村而過,山水掩映,如絢如繪;再加上還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轉站,常年商賈雲集,墨客遊人不絕。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古上坦村境內有八景,它們是:儒峰疊翠、巖竇清泉、雙溪垂虹、西山春曉、碧潭秋月、紫巖暮煙、沙堤煙柳、海峰雪松。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歷代文人雅士,曾寄景抒懷,寫下了諸多讚美詩篇。比如:元代禮部尚書汪澤民為此處景色詠詩云:

何必桃源秦世逃,煙雲此地更周繞。

橋橫萬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猶欲高。

遠水月沉魚破夢,懸巖泉墮土生膏。

看圖喚起瀟湘興,擬買秋船綠半篙。

元寧國知縣戴邁也贊曰:

門迎林壑成真畫,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環川春水滿,迎來楚浪漲三篙。

古上坦村不但物華天寶,勝景名跡遍及全境,而且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上坦村原有三大望族,分別為章氏一族、潘氏一族和胡氏一族,並且章氏在村東北建有章氏宗祠,潘氏在村莊西北建有潘氏宗祠,胡氏在村莊之中建有胡氏宗祠,三座祠堂成鼎足之勢。這些書香門第積善之家,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

以章氏一族為例:據《寧國縣誌》記載,環川章氏一族從宋至清,先後就有20餘人成為進士、舉人、貢生、椽選,走入仕途。其中章氏“一門兩進士”曾傳為佳話。章夏,宋大觀三年進士,在宋高宗曾出任楚漢名城潭州(今長沙)通判;章復,宋宣和六年進士,最輝煌的要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出任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官居二品。所以清代寧國籍廩生洪範贊稱上坦村是一座“山環水繞陶仙境,竹徑鬆坡儒子鄉”的村莊。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一處古村落

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近百個古村落,靜謐地安臥在群山環抱之中,雖經千年滄桑鉅變,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方壙鄉上坦村了。

千灶萬丁上坦村

在美麗的青龍湖上游,群山環抱之中,巍峨的蠟燭山腳下,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據《環溪章氏宗譜》記載,上坦村始建於北宋,鼎盛於元、明至清代中葉,衰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北宋時期,上坦村因位於西津河上游支流東溪與西溪之間,稱“環川”,又稱“環溪”。明清時期因兩溪之間地勢平坦,且位於西津河上游,故又名為“上坦”。 傳說鼎盛時期的上坦村,整個村莊方圓約1平方公里,有當時兩個寧國縣城那麼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條;店鋪櫛比,僅豆腐店就有72家;廳臺高閣、宗祠寺廟,錯落有致。走進了上坦村,就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可謂千灶萬丁,故素有“小小寧國縣,大大上坦村”之說。

上坦村群山環抱,景色宜人、山川秀麗。左接紫巖之發源,右得白雲之燦瑞,儒峰疊疊聳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後。又有徽水與旌水雙溪環村而過,山水掩映,如絢如繪;再加上還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轉站,常年商賈雲集,墨客遊人不絕。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古上坦村境內有八景,它們是:儒峰疊翠、巖竇清泉、雙溪垂虹、西山春曉、碧潭秋月、紫巖暮煙、沙堤煙柳、海峰雪松。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歷代文人雅士,曾寄景抒懷,寫下了諸多讚美詩篇。比如:元代禮部尚書汪澤民為此處景色詠詩云:

何必桃源秦世逃,煙雲此地更周繞。

橋橫萬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猶欲高。

遠水月沉魚破夢,懸巖泉墮土生膏。

看圖喚起瀟湘興,擬買秋船綠半篙。

元寧國知縣戴邁也贊曰:

門迎林壑成真畫,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環川春水滿,迎來楚浪漲三篙。

古上坦村不但物華天寶,勝景名跡遍及全境,而且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上坦村原有三大望族,分別為章氏一族、潘氏一族和胡氏一族,並且章氏在村東北建有章氏宗祠,潘氏在村莊西北建有潘氏宗祠,胡氏在村莊之中建有胡氏宗祠,三座祠堂成鼎足之勢。這些書香門第積善之家,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

以章氏一族為例:據《寧國縣誌》記載,環川章氏一族從宋至清,先後就有20餘人成為進士、舉人、貢生、椽選,走入仕途。其中章氏“一門兩進士”曾傳為佳話。章夏,宋大觀三年進士,在宋高宗曾出任楚漢名城潭州(今長沙)通判;章復,宋宣和六年進士,最輝煌的要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出任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官居二品。所以清代寧國籍廩生洪範贊稱上坦村是一座“山環水繞陶仙境,竹徑鬆坡儒子鄉”的村莊。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現在的上坦村風景依然,自然環境未受汙染。雄偉壯觀的古石橋,碑林挺立的大禹殿,錯落有致的徽式民房,斷斷續續的石板路,依稀可見宋、元、明、清鼎盛時期的風采,是踏春、秋遊攬勝的好地方。昔日古村上坦的輝煌雖已消失,但依舊保留著的古風古韻和史籍記載下的諸多讚美其風光瑰麗的詩篇、美麗的傳說,仍然散發著誘人的芳香。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一處古村落

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近百個古村落,靜謐地安臥在群山環抱之中,雖經千年滄桑鉅變,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方壙鄉上坦村了。

千灶萬丁上坦村

在美麗的青龍湖上游,群山環抱之中,巍峨的蠟燭山腳下,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據《環溪章氏宗譜》記載,上坦村始建於北宋,鼎盛於元、明至清代中葉,衰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北宋時期,上坦村因位於西津河上游支流東溪與西溪之間,稱“環川”,又稱“環溪”。明清時期因兩溪之間地勢平坦,且位於西津河上游,故又名為“上坦”。 傳說鼎盛時期的上坦村,整個村莊方圓約1平方公里,有當時兩個寧國縣城那麼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條;店鋪櫛比,僅豆腐店就有72家;廳臺高閣、宗祠寺廟,錯落有致。走進了上坦村,就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可謂千灶萬丁,故素有“小小寧國縣,大大上坦村”之說。

上坦村群山環抱,景色宜人、山川秀麗。左接紫巖之發源,右得白雲之燦瑞,儒峰疊疊聳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後。又有徽水與旌水雙溪環村而過,山水掩映,如絢如繪;再加上還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轉站,常年商賈雲集,墨客遊人不絕。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古上坦村境內有八景,它們是:儒峰疊翠、巖竇清泉、雙溪垂虹、西山春曉、碧潭秋月、紫巖暮煙、沙堤煙柳、海峰雪松。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歷代文人雅士,曾寄景抒懷,寫下了諸多讚美詩篇。比如:元代禮部尚書汪澤民為此處景色詠詩云:

何必桃源秦世逃,煙雲此地更周繞。

橋橫萬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猶欲高。

遠水月沉魚破夢,懸巖泉墮土生膏。

看圖喚起瀟湘興,擬買秋船綠半篙。

元寧國知縣戴邁也贊曰:

門迎林壑成真畫,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環川春水滿,迎來楚浪漲三篙。

古上坦村不但物華天寶,勝景名跡遍及全境,而且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上坦村原有三大望族,分別為章氏一族、潘氏一族和胡氏一族,並且章氏在村東北建有章氏宗祠,潘氏在村莊西北建有潘氏宗祠,胡氏在村莊之中建有胡氏宗祠,三座祠堂成鼎足之勢。這些書香門第積善之家,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

以章氏一族為例:據《寧國縣誌》記載,環川章氏一族從宋至清,先後就有20餘人成為進士、舉人、貢生、椽選,走入仕途。其中章氏“一門兩進士”曾傳為佳話。章夏,宋大觀三年進士,在宋高宗曾出任楚漢名城潭州(今長沙)通判;章復,宋宣和六年進士,最輝煌的要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出任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官居二品。所以清代寧國籍廩生洪範贊稱上坦村是一座“山環水繞陶仙境,竹徑鬆坡儒子鄉”的村莊。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現在的上坦村風景依然,自然環境未受汙染。雄偉壯觀的古石橋,碑林挺立的大禹殿,錯落有致的徽式民房,斷斷續續的石板路,依稀可見宋、元、明、清鼎盛時期的風采,是踏春、秋遊攬勝的好地方。昔日古村上坦的輝煌雖已消失,但依舊保留著的古風古韻和史籍記載下的諸多讚美其風光瑰麗的詩篇、美麗的傳說,仍然散發著誘人的芳香。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二個革命舊址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星星之火”一般是從幾個縣或省邊緣地帶的崇山峻嶺中點燃,革命的基點和根據地也是從這些地方建立和擴展開來的。在寧國這塊有著光榮革命鬥爭歷史的出地上,有著很多個這樣的基點和根據地。下面僅是在青龍灣旅遊區內其中的兩個,實乃掛一漏萬。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位於方壙鄉板橋村——黃家大屋。板橋村處地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上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就有中共黨組織在此開展活動。

1943年,呂輝游擊隊就是以板橋為中心開始涇旌寧宣根據地的開闢工作,並在這裡建立了中共黨的基層組織。至抗日戰爭勝利和解放戰爭初期,呂輝率領的部隊已經將板橋建成較為穩定的遊擊根據地。黃家大屋一直是呂輝在板橋的主要居住場所。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一處古村落

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近百個古村落,靜謐地安臥在群山環抱之中,雖經千年滄桑鉅變,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方壙鄉上坦村了。

千灶萬丁上坦村

在美麗的青龍湖上游,群山環抱之中,巍峨的蠟燭山腳下,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據《環溪章氏宗譜》記載,上坦村始建於北宋,鼎盛於元、明至清代中葉,衰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北宋時期,上坦村因位於西津河上游支流東溪與西溪之間,稱“環川”,又稱“環溪”。明清時期因兩溪之間地勢平坦,且位於西津河上游,故又名為“上坦”。 傳說鼎盛時期的上坦村,整個村莊方圓約1平方公里,有當時兩個寧國縣城那麼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條;店鋪櫛比,僅豆腐店就有72家;廳臺高閣、宗祠寺廟,錯落有致。走進了上坦村,就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可謂千灶萬丁,故素有“小小寧國縣,大大上坦村”之說。

上坦村群山環抱,景色宜人、山川秀麗。左接紫巖之發源,右得白雲之燦瑞,儒峰疊疊聳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後。又有徽水與旌水雙溪環村而過,山水掩映,如絢如繪;再加上還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轉站,常年商賈雲集,墨客遊人不絕。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古上坦村境內有八景,它們是:儒峰疊翠、巖竇清泉、雙溪垂虹、西山春曉、碧潭秋月、紫巖暮煙、沙堤煙柳、海峰雪松。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歷代文人雅士,曾寄景抒懷,寫下了諸多讚美詩篇。比如:元代禮部尚書汪澤民為此處景色詠詩云:

何必桃源秦世逃,煙雲此地更周繞。

橋橫萬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猶欲高。

遠水月沉魚破夢,懸巖泉墮土生膏。

看圖喚起瀟湘興,擬買秋船綠半篙。

元寧國知縣戴邁也贊曰:

門迎林壑成真畫,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環川春水滿,迎來楚浪漲三篙。

古上坦村不但物華天寶,勝景名跡遍及全境,而且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上坦村原有三大望族,分別為章氏一族、潘氏一族和胡氏一族,並且章氏在村東北建有章氏宗祠,潘氏在村莊西北建有潘氏宗祠,胡氏在村莊之中建有胡氏宗祠,三座祠堂成鼎足之勢。這些書香門第積善之家,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

以章氏一族為例:據《寧國縣誌》記載,環川章氏一族從宋至清,先後就有20餘人成為進士、舉人、貢生、椽選,走入仕途。其中章氏“一門兩進士”曾傳為佳話。章夏,宋大觀三年進士,在宋高宗曾出任楚漢名城潭州(今長沙)通判;章復,宋宣和六年進士,最輝煌的要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出任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官居二品。所以清代寧國籍廩生洪範贊稱上坦村是一座“山環水繞陶仙境,竹徑鬆坡儒子鄉”的村莊。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現在的上坦村風景依然,自然環境未受汙染。雄偉壯觀的古石橋,碑林挺立的大禹殿,錯落有致的徽式民房,斷斷續續的石板路,依稀可見宋、元、明、清鼎盛時期的風采,是踏春、秋遊攬勝的好地方。昔日古村上坦的輝煌雖已消失,但依舊保留著的古風古韻和史籍記載下的諸多讚美其風光瑰麗的詩篇、美麗的傳說,仍然散發著誘人的芳香。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二個革命舊址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星星之火”一般是從幾個縣或省邊緣地帶的崇山峻嶺中點燃,革命的基點和根據地也是從這些地方建立和擴展開來的。在寧國這塊有著光榮革命鬥爭歷史的出地上,有著很多個這樣的基點和根據地。下面僅是在青龍灣旅遊區內其中的兩個,實乃掛一漏萬。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位於方壙鄉板橋村——黃家大屋。板橋村處地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上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就有中共黨組織在此開展活動。

1943年,呂輝游擊隊就是以板橋為中心開始涇旌寧宣根據地的開闢工作,並在這裡建立了中共黨的基層組織。至抗日戰爭勝利和解放戰爭初期,呂輝率領的部隊已經將板橋建成較為穩定的遊擊根據地。黃家大屋一直是呂輝在板橋的主要居住場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解放戰爭時期,皖南地委主要負責人、蘇浙皖邊區司令部領導人等也都曾在黃家大屋落腳。1947年9月,中共涇旌寧宣縣委成立後,呂輝任副書記,黃家大屋就成為縣委機關的駐地。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位於胡樂鎮竹川村安竹塢村民組。安竹塢是位於績寧昌三縣交界區域的一個高山自然村,有近30戶人家,村民住宅為徽派建築,村中道路青石鋪地,整體建設錯落有致,整個村莊範圍近10萬平方米。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王成信領導的游擊隊長期在這一帶活動。1947年4月,根據中共皖南地委擴大會議決定,中共皖浙中心縣委在安竹塢成立,唐輝任書記。並同時成立路東和路西兩個下屬工委,王成信任中共路東工委書記,兼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一處古村落

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近百個古村落,靜謐地安臥在群山環抱之中,雖經千年滄桑鉅變,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方壙鄉上坦村了。

千灶萬丁上坦村

在美麗的青龍湖上游,群山環抱之中,巍峨的蠟燭山腳下,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據《環溪章氏宗譜》記載,上坦村始建於北宋,鼎盛於元、明至清代中葉,衰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北宋時期,上坦村因位於西津河上游支流東溪與西溪之間,稱“環川”,又稱“環溪”。明清時期因兩溪之間地勢平坦,且位於西津河上游,故又名為“上坦”。 傳說鼎盛時期的上坦村,整個村莊方圓約1平方公里,有當時兩個寧國縣城那麼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條;店鋪櫛比,僅豆腐店就有72家;廳臺高閣、宗祠寺廟,錯落有致。走進了上坦村,就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可謂千灶萬丁,故素有“小小寧國縣,大大上坦村”之說。

上坦村群山環抱,景色宜人、山川秀麗。左接紫巖之發源,右得白雲之燦瑞,儒峰疊疊聳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後。又有徽水與旌水雙溪環村而過,山水掩映,如絢如繪;再加上還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轉站,常年商賈雲集,墨客遊人不絕。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古上坦村境內有八景,它們是:儒峰疊翠、巖竇清泉、雙溪垂虹、西山春曉、碧潭秋月、紫巖暮煙、沙堤煙柳、海峰雪松。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歷代文人雅士,曾寄景抒懷,寫下了諸多讚美詩篇。比如:元代禮部尚書汪澤民為此處景色詠詩云:

何必桃源秦世逃,煙雲此地更周繞。

橋橫萬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猶欲高。

遠水月沉魚破夢,懸巖泉墮土生膏。

看圖喚起瀟湘興,擬買秋船綠半篙。

元寧國知縣戴邁也贊曰:

門迎林壑成真畫,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環川春水滿,迎來楚浪漲三篙。

古上坦村不但物華天寶,勝景名跡遍及全境,而且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上坦村原有三大望族,分別為章氏一族、潘氏一族和胡氏一族,並且章氏在村東北建有章氏宗祠,潘氏在村莊西北建有潘氏宗祠,胡氏在村莊之中建有胡氏宗祠,三座祠堂成鼎足之勢。這些書香門第積善之家,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

以章氏一族為例:據《寧國縣誌》記載,環川章氏一族從宋至清,先後就有20餘人成為進士、舉人、貢生、椽選,走入仕途。其中章氏“一門兩進士”曾傳為佳話。章夏,宋大觀三年進士,在宋高宗曾出任楚漢名城潭州(今長沙)通判;章復,宋宣和六年進士,最輝煌的要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出任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官居二品。所以清代寧國籍廩生洪範贊稱上坦村是一座“山環水繞陶仙境,竹徑鬆坡儒子鄉”的村莊。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現在的上坦村風景依然,自然環境未受汙染。雄偉壯觀的古石橋,碑林挺立的大禹殿,錯落有致的徽式民房,斷斷續續的石板路,依稀可見宋、元、明、清鼎盛時期的風采,是踏春、秋遊攬勝的好地方。昔日古村上坦的輝煌雖已消失,但依舊保留著的古風古韻和史籍記載下的諸多讚美其風光瑰麗的詩篇、美麗的傳說,仍然散發著誘人的芳香。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二個革命舊址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星星之火”一般是從幾個縣或省邊緣地帶的崇山峻嶺中點燃,革命的基點和根據地也是從這些地方建立和擴展開來的。在寧國這塊有著光榮革命鬥爭歷史的出地上,有著很多個這樣的基點和根據地。下面僅是在青龍灣旅遊區內其中的兩個,實乃掛一漏萬。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位於方壙鄉板橋村——黃家大屋。板橋村處地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上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就有中共黨組織在此開展活動。

1943年,呂輝游擊隊就是以板橋為中心開始涇旌寧宣根據地的開闢工作,並在這裡建立了中共黨的基層組織。至抗日戰爭勝利和解放戰爭初期,呂輝率領的部隊已經將板橋建成較為穩定的遊擊根據地。黃家大屋一直是呂輝在板橋的主要居住場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解放戰爭時期,皖南地委主要負責人、蘇浙皖邊區司令部領導人等也都曾在黃家大屋落腳。1947年9月,中共涇旌寧宣縣委成立後,呂輝任副書記,黃家大屋就成為縣委機關的駐地。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位於胡樂鎮竹川村安竹塢村民組。安竹塢是位於績寧昌三縣交界區域的一個高山自然村,有近30戶人家,村民住宅為徽派建築,村中道路青石鋪地,整體建設錯落有致,整個村莊範圍近10萬平方米。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王成信領導的游擊隊長期在這一帶活動。1947年4月,根據中共皖南地委擴大會議決定,中共皖浙中心縣委在安竹塢成立,唐輝任書記。並同時成立路東和路西兩個下屬工委,王成信任中共路東工委書記,兼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三座佛教寺廟

寧國佛教的傳播淵遠流長,有佛教就有寺廟。寧國的寺廟建築最早應追溯到三國時期,孫權曾“立寺於江東,建觀於方山”,幾乎與寧國東吳置縣的歷史同步。據《寧國縣誌》記載:從唐貞觀年間以後,寧國佛教活動逐漸興旺,至清道光年間,當時全縣寺庵數達300餘處,是為鼎盛時期;以後寺庵多遭兵燹,至解放初期尚有寺庵184座,到一九五五年末,全縣的寺庵就僅存72 座了。其中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寺庵近十座。由此可見,寧國市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處處有香菸繚繞,鐘磬之聲隨處可聞。

鐵瓦寺

鐵瓦寺又稱白雲禪寺,位於縣城以西70公里,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高峰山頂端南麓。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明 太祖朱元璋敕賜“白雲禪寺”。清雍正年間重修,易蓋鐵瓦以圖永久,俗稱“鐵瓦寺”。民國卅三年(1944)毀於兵災。

從山腳到寺廟10裡,沿途古樹森列,日影斑駁;小溪曲折,跳珠濺玉;群鳥啁啾,山花爛漫;輕風徐來,松濤低鳴。抵寺門,一株古鬆蒼皮虯枝,粗約四、五人合抱,老而不衰仍生機勃勃,浮空漾翠。相傳此樹為開山祖師親手所植,已歷1200多年的風雨。

此處盛產茶葉,質優品香,尤以“鴉茶”最為著名,唐、宋至清均系貢品。1994年南京、宣州等地信士和當地民眾再次重修,每年佛教重大節日香客遊人不斷,一路夜燈,至廟不熄。1999年市政府批准其為開放寺廟,有比丘1人。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一處古村落

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近百個古村落,靜謐地安臥在群山環抱之中,雖經千年滄桑鉅變,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方壙鄉上坦村了。

千灶萬丁上坦村

在美麗的青龍湖上游,群山環抱之中,巍峨的蠟燭山腳下,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據《環溪章氏宗譜》記載,上坦村始建於北宋,鼎盛於元、明至清代中葉,衰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北宋時期,上坦村因位於西津河上游支流東溪與西溪之間,稱“環川”,又稱“環溪”。明清時期因兩溪之間地勢平坦,且位於西津河上游,故又名為“上坦”。 傳說鼎盛時期的上坦村,整個村莊方圓約1平方公里,有當時兩個寧國縣城那麼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條;店鋪櫛比,僅豆腐店就有72家;廳臺高閣、宗祠寺廟,錯落有致。走進了上坦村,就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可謂千灶萬丁,故素有“小小寧國縣,大大上坦村”之說。

上坦村群山環抱,景色宜人、山川秀麗。左接紫巖之發源,右得白雲之燦瑞,儒峰疊疊聳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後。又有徽水與旌水雙溪環村而過,山水掩映,如絢如繪;再加上還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轉站,常年商賈雲集,墨客遊人不絕。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古上坦村境內有八景,它們是:儒峰疊翠、巖竇清泉、雙溪垂虹、西山春曉、碧潭秋月、紫巖暮煙、沙堤煙柳、海峰雪松。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歷代文人雅士,曾寄景抒懷,寫下了諸多讚美詩篇。比如:元代禮部尚書汪澤民為此處景色詠詩云:

何必桃源秦世逃,煙雲此地更周繞。

橋橫萬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猶欲高。

遠水月沉魚破夢,懸巖泉墮土生膏。

看圖喚起瀟湘興,擬買秋船綠半篙。

元寧國知縣戴邁也贊曰:

門迎林壑成真畫,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環川春水滿,迎來楚浪漲三篙。

古上坦村不但物華天寶,勝景名跡遍及全境,而且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上坦村原有三大望族,分別為章氏一族、潘氏一族和胡氏一族,並且章氏在村東北建有章氏宗祠,潘氏在村莊西北建有潘氏宗祠,胡氏在村莊之中建有胡氏宗祠,三座祠堂成鼎足之勢。這些書香門第積善之家,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

以章氏一族為例:據《寧國縣誌》記載,環川章氏一族從宋至清,先後就有20餘人成為進士、舉人、貢生、椽選,走入仕途。其中章氏“一門兩進士”曾傳為佳話。章夏,宋大觀三年進士,在宋高宗曾出任楚漢名城潭州(今長沙)通判;章復,宋宣和六年進士,最輝煌的要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出任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官居二品。所以清代寧國籍廩生洪範贊稱上坦村是一座“山環水繞陶仙境,竹徑鬆坡儒子鄉”的村莊。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現在的上坦村風景依然,自然環境未受汙染。雄偉壯觀的古石橋,碑林挺立的大禹殿,錯落有致的徽式民房,斷斷續續的石板路,依稀可見宋、元、明、清鼎盛時期的風采,是踏春、秋遊攬勝的好地方。昔日古村上坦的輝煌雖已消失,但依舊保留著的古風古韻和史籍記載下的諸多讚美其風光瑰麗的詩篇、美麗的傳說,仍然散發著誘人的芳香。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二個革命舊址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星星之火”一般是從幾個縣或省邊緣地帶的崇山峻嶺中點燃,革命的基點和根據地也是從這些地方建立和擴展開來的。在寧國這塊有著光榮革命鬥爭歷史的出地上,有著很多個這樣的基點和根據地。下面僅是在青龍灣旅遊區內其中的兩個,實乃掛一漏萬。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位於方壙鄉板橋村——黃家大屋。板橋村處地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上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就有中共黨組織在此開展活動。

1943年,呂輝游擊隊就是以板橋為中心開始涇旌寧宣根據地的開闢工作,並在這裡建立了中共黨的基層組織。至抗日戰爭勝利和解放戰爭初期,呂輝率領的部隊已經將板橋建成較為穩定的遊擊根據地。黃家大屋一直是呂輝在板橋的主要居住場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解放戰爭時期,皖南地委主要負責人、蘇浙皖邊區司令部領導人等也都曾在黃家大屋落腳。1947年9月,中共涇旌寧宣縣委成立後,呂輝任副書記,黃家大屋就成為縣委機關的駐地。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位於胡樂鎮竹川村安竹塢村民組。安竹塢是位於績寧昌三縣交界區域的一個高山自然村,有近30戶人家,村民住宅為徽派建築,村中道路青石鋪地,整體建設錯落有致,整個村莊範圍近10萬平方米。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王成信領導的游擊隊長期在這一帶活動。1947年4月,根據中共皖南地委擴大會議決定,中共皖浙中心縣委在安竹塢成立,唐輝任書記。並同時成立路東和路西兩個下屬工委,王成信任中共路東工委書記,兼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三座佛教寺廟

寧國佛教的傳播淵遠流長,有佛教就有寺廟。寧國的寺廟建築最早應追溯到三國時期,孫權曾“立寺於江東,建觀於方山”,幾乎與寧國東吳置縣的歷史同步。據《寧國縣誌》記載:從唐貞觀年間以後,寧國佛教活動逐漸興旺,至清道光年間,當時全縣寺庵數達300餘處,是為鼎盛時期;以後寺庵多遭兵燹,至解放初期尚有寺庵184座,到一九五五年末,全縣的寺庵就僅存72 座了。其中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寺庵近十座。由此可見,寧國市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處處有香菸繚繞,鐘磬之聲隨處可聞。

鐵瓦寺

鐵瓦寺又稱白雲禪寺,位於縣城以西70公里,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高峰山頂端南麓。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明 太祖朱元璋敕賜“白雲禪寺”。清雍正年間重修,易蓋鐵瓦以圖永久,俗稱“鐵瓦寺”。民國卅三年(1944)毀於兵災。

從山腳到寺廟10裡,沿途古樹森列,日影斑駁;小溪曲折,跳珠濺玉;群鳥啁啾,山花爛漫;輕風徐來,松濤低鳴。抵寺門,一株古鬆蒼皮虯枝,粗約四、五人合抱,老而不衰仍生機勃勃,浮空漾翠。相傳此樹為開山祖師親手所植,已歷1200多年的風雨。

此處盛產茶葉,質優品香,尤以“鴉茶”最為著名,唐、宋至清均系貢品。1994年南京、宣州等地信士和當地民眾再次重修,每年佛教重大節日香客遊人不斷,一路夜燈,至廟不熄。1999年市政府批准其為開放寺廟,有比丘1人。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1998年宜興南嶽寺主持,攜玉佛及資金修建“鐵瓦寺”下院之大雄寶殿。2009年3月,“鐵瓦寺”下院系列工程開工續建,至2013年底“鐵瓦寺”下院已經完成山門、天王殿、藥師殿、彌勒殿、阿彌陀佛殿等五個大殿以及分佈四周的庫房、客房、廚房、浴室等群體建築,總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一個佈局莊嚴的佛教寺院已經初具規模。悠悠歲月滄桑,千年古寺的興衰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佛教文化在寧國的傳承和發展的歷程。

惠雲禪寺

惠雲禪寺又名東山寺。始建於唐 太和年間,原在縣東60裡蘆溪村。南宋高僧宗杲13歲在此廟出家,後寺毀。相傳大師在離寺時曾許有一願:待寺前柏樹掃地、寺後鐵樹開花、寺側楓樹搭橋、櫟樹撐傘之日,便是重建之時。

為完成高僧的心願,2001年2月應廣大信士要求,結合青龍灣水庫開發,市政府依法批准,將惠雲禪寺移建於青龍灣水庫秀雲島。重建的惠雲禪寺,佔地面積127.5畝,建築面積約4500平方米。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一處古村落

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近百個古村落,靜謐地安臥在群山環抱之中,雖經千年滄桑鉅變,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方壙鄉上坦村了。

千灶萬丁上坦村

在美麗的青龍湖上游,群山環抱之中,巍峨的蠟燭山腳下,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據《環溪章氏宗譜》記載,上坦村始建於北宋,鼎盛於元、明至清代中葉,衰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北宋時期,上坦村因位於西津河上游支流東溪與西溪之間,稱“環川”,又稱“環溪”。明清時期因兩溪之間地勢平坦,且位於西津河上游,故又名為“上坦”。 傳說鼎盛時期的上坦村,整個村莊方圓約1平方公里,有當時兩個寧國縣城那麼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條;店鋪櫛比,僅豆腐店就有72家;廳臺高閣、宗祠寺廟,錯落有致。走進了上坦村,就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可謂千灶萬丁,故素有“小小寧國縣,大大上坦村”之說。

上坦村群山環抱,景色宜人、山川秀麗。左接紫巖之發源,右得白雲之燦瑞,儒峰疊疊聳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後。又有徽水與旌水雙溪環村而過,山水掩映,如絢如繪;再加上還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轉站,常年商賈雲集,墨客遊人不絕。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古上坦村境內有八景,它們是:儒峰疊翠、巖竇清泉、雙溪垂虹、西山春曉、碧潭秋月、紫巖暮煙、沙堤煙柳、海峰雪松。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歷代文人雅士,曾寄景抒懷,寫下了諸多讚美詩篇。比如:元代禮部尚書汪澤民為此處景色詠詩云:

何必桃源秦世逃,煙雲此地更周繞。

橋橫萬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猶欲高。

遠水月沉魚破夢,懸巖泉墮土生膏。

看圖喚起瀟湘興,擬買秋船綠半篙。

元寧國知縣戴邁也贊曰:

門迎林壑成真畫,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環川春水滿,迎來楚浪漲三篙。

古上坦村不但物華天寶,勝景名跡遍及全境,而且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上坦村原有三大望族,分別為章氏一族、潘氏一族和胡氏一族,並且章氏在村東北建有章氏宗祠,潘氏在村莊西北建有潘氏宗祠,胡氏在村莊之中建有胡氏宗祠,三座祠堂成鼎足之勢。這些書香門第積善之家,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

以章氏一族為例:據《寧國縣誌》記載,環川章氏一族從宋至清,先後就有20餘人成為進士、舉人、貢生、椽選,走入仕途。其中章氏“一門兩進士”曾傳為佳話。章夏,宋大觀三年進士,在宋高宗曾出任楚漢名城潭州(今長沙)通判;章復,宋宣和六年進士,最輝煌的要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出任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官居二品。所以清代寧國籍廩生洪範贊稱上坦村是一座“山環水繞陶仙境,竹徑鬆坡儒子鄉”的村莊。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現在的上坦村風景依然,自然環境未受汙染。雄偉壯觀的古石橋,碑林挺立的大禹殿,錯落有致的徽式民房,斷斷續續的石板路,依稀可見宋、元、明、清鼎盛時期的風采,是踏春、秋遊攬勝的好地方。昔日古村上坦的輝煌雖已消失,但依舊保留著的古風古韻和史籍記載下的諸多讚美其風光瑰麗的詩篇、美麗的傳說,仍然散發著誘人的芳香。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二個革命舊址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星星之火”一般是從幾個縣或省邊緣地帶的崇山峻嶺中點燃,革命的基點和根據地也是從這些地方建立和擴展開來的。在寧國這塊有著光榮革命鬥爭歷史的出地上,有著很多個這樣的基點和根據地。下面僅是在青龍灣旅遊區內其中的兩個,實乃掛一漏萬。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位於方壙鄉板橋村——黃家大屋。板橋村處地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上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就有中共黨組織在此開展活動。

1943年,呂輝游擊隊就是以板橋為中心開始涇旌寧宣根據地的開闢工作,並在這裡建立了中共黨的基層組織。至抗日戰爭勝利和解放戰爭初期,呂輝率領的部隊已經將板橋建成較為穩定的遊擊根據地。黃家大屋一直是呂輝在板橋的主要居住場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解放戰爭時期,皖南地委主要負責人、蘇浙皖邊區司令部領導人等也都曾在黃家大屋落腳。1947年9月,中共涇旌寧宣縣委成立後,呂輝任副書記,黃家大屋就成為縣委機關的駐地。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位於胡樂鎮竹川村安竹塢村民組。安竹塢是位於績寧昌三縣交界區域的一個高山自然村,有近30戶人家,村民住宅為徽派建築,村中道路青石鋪地,整體建設錯落有致,整個村莊範圍近10萬平方米。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王成信領導的游擊隊長期在這一帶活動。1947年4月,根據中共皖南地委擴大會議決定,中共皖浙中心縣委在安竹塢成立,唐輝任書記。並同時成立路東和路西兩個下屬工委,王成信任中共路東工委書記,兼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三座佛教寺廟

寧國佛教的傳播淵遠流長,有佛教就有寺廟。寧國的寺廟建築最早應追溯到三國時期,孫權曾“立寺於江東,建觀於方山”,幾乎與寧國東吳置縣的歷史同步。據《寧國縣誌》記載:從唐貞觀年間以後,寧國佛教活動逐漸興旺,至清道光年間,當時全縣寺庵數達300餘處,是為鼎盛時期;以後寺庵多遭兵燹,至解放初期尚有寺庵184座,到一九五五年末,全縣的寺庵就僅存72 座了。其中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寺庵近十座。由此可見,寧國市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處處有香菸繚繞,鐘磬之聲隨處可聞。

鐵瓦寺

鐵瓦寺又稱白雲禪寺,位於縣城以西70公里,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高峰山頂端南麓。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明 太祖朱元璋敕賜“白雲禪寺”。清雍正年間重修,易蓋鐵瓦以圖永久,俗稱“鐵瓦寺”。民國卅三年(1944)毀於兵災。

從山腳到寺廟10裡,沿途古樹森列,日影斑駁;小溪曲折,跳珠濺玉;群鳥啁啾,山花爛漫;輕風徐來,松濤低鳴。抵寺門,一株古鬆蒼皮虯枝,粗約四、五人合抱,老而不衰仍生機勃勃,浮空漾翠。相傳此樹為開山祖師親手所植,已歷1200多年的風雨。

此處盛產茶葉,質優品香,尤以“鴉茶”最為著名,唐、宋至清均系貢品。1994年南京、宣州等地信士和當地民眾再次重修,每年佛教重大節日香客遊人不斷,一路夜燈,至廟不熄。1999年市政府批准其為開放寺廟,有比丘1人。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1998年宜興南嶽寺主持,攜玉佛及資金修建“鐵瓦寺”下院之大雄寶殿。2009年3月,“鐵瓦寺”下院系列工程開工續建,至2013年底“鐵瓦寺”下院已經完成山門、天王殿、藥師殿、彌勒殿、阿彌陀佛殿等五個大殿以及分佈四周的庫房、客房、廚房、浴室等群體建築,總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一個佈局莊嚴的佛教寺院已經初具規模。悠悠歲月滄桑,千年古寺的興衰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佛教文化在寧國的傳承和發展的歷程。

惠雲禪寺

惠雲禪寺又名東山寺。始建於唐 太和年間,原在縣東60裡蘆溪村。南宋高僧宗杲13歲在此廟出家,後寺毀。相傳大師在離寺時曾許有一願:待寺前柏樹掃地、寺後鐵樹開花、寺側楓樹搭橋、櫟樹撐傘之日,便是重建之時。

為完成高僧的心願,2001年2月應廣大信士要求,結合青龍灣水庫開發,市政府依法批准,將惠雲禪寺移建於青龍灣水庫秀雲島。重建的惠雲禪寺,佔地面積127.5畝,建築面積約4500平方米。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寺廟佈局為:依山體沿中軸線向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五方文珠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兩側建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祖師殿、宗杲大師紀念館、法堂、禪堂等建築,另有庫房、廚房、客房、浴室等分佈四周,自成格局。傳說惠雲古寺大殿的古聯雲:“座下有蓮花,花謝花開,看得破花花世界;人間如大夢,夢生夢死,到頭來夢夢虛空。”現有比丘7人。寺廟晨鐘暮鼓,佛光禪風,張揚著濃郁的佛教文化,也是佛子信士朝禮修學之靜地,令人神往。

香蓋寺

香蓋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廟,遺址位於甲路鎮原花林畈自然村,大約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所建,距今已有1200年曆史。民國《寧國縣誌》記載:香蓋寺,縣西八十里,唐時建,宋淳熙初賜額。據說,香蓋寺建築規模宏大,佔地15畝,內有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玉皇閣、藏經閣、鐘鼓樓以及60餘間寮房、院落。鼎盛時期有僧侶100多人。

傳說香蓋寺有兩件鎮寺之寶。一是從杭州雷音寺飛來的,有一人多高的大鐘,被安放在鐘鼓樓內;二是大雄寶殿之前的一尊石雕大香爐,爐身四周刻有九條栩栩如生,攀繞欲飛的青龍。


"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寧國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游,東鄰杭州,南靠黃山,北望蕪湖,連接皖浙兩省7縣市,於群山環抱之中,歷來有“邦寧國泰,物阜民安”之說。每當中原發生戰亂之時,這裡就成了避亂的世外桃源,特別是南宋遷都臨安,使寧國獲得了京城的輻射,優越的發展條件凸顯,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其建縣1800餘年,悠久歷史所鬱積的人文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特別值得一提是,寧國的秀美山川孕育瞭如許的人才俊傑,同時也為諸多文人墨客所青睞,反過來歷代這些人才俊傑、文人墨客則又給寧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青龍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青龍灣”,指的就是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該旅遊度假區由一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兩部分構成,她位於寧國市西部,包含原來的東岸、青龍、方塘、胡樂、甲路、竹峰和橋頭鋪等幾個鄉鎮的全部或部分,面積數百平方公里,是一個集湖泊與山地景觀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度假區(以下簡稱 青龍灣旅遊區)。區內核心景觀是依託國家級大型水庫港口灣水庫建設而成的一個人工湖(也稱青龍湖),及其水面自然形成的38個獨立島嶼,其中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庫區周圍林木覆蓋率達85%以上,自然山水秀美,景色怡人,群島曲峽、令人陶醉、讓人神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其間,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儘管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但至今這裡依然還保存著不少的古橋、古廟、古民居、古戲臺、古祠堂、古村落,還有那古老的人物、優美的傳說,它們就象一顆顆撒落在這片山水之間的珍珠,需要挖掘、清理和擦拭,以還其各自獨具特色的奪目光彩。

本文試通過對青龍灣旅遊區,歷史文化沿存掛一漏萬的蒐集整合,以達到為推動青龍灣旅遊發展出一份力之目的,更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一處古村落

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近百個古村落,靜謐地安臥在群山環抱之中,雖經千年滄桑鉅變,但仍然有不少的古老村落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方壙鄉上坦村了。

千灶萬丁上坦村

在美麗的青龍湖上游,群山環抱之中,巍峨的蠟燭山腳下,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千年古村上坦。據《環溪章氏宗譜》記載,上坦村始建於北宋,鼎盛於元、明至清代中葉,衰於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

北宋時期,上坦村因位於西津河上游支流東溪與西溪之間,稱“環川”,又稱“環溪”。明清時期因兩溪之間地勢平坦,且位於西津河上游,故又名為“上坦”。 傳說鼎盛時期的上坦村,整個村莊方圓約1平方公里,有當時兩個寧國縣城那麼大。全村民房稠集,有大小街巷98條;店鋪櫛比,僅豆腐店就有72家;廳臺高閣、宗祠寺廟,錯落有致。走進了上坦村,就像走進了《清明上河圖》。可謂千灶萬丁,故素有“小小寧國縣,大大上坦村”之說。

上坦村群山環抱,景色宜人、山川秀麗。左接紫巖之發源,右得白雲之燦瑞,儒峰疊疊聳其前,文脊迢迢峙其後。又有徽水與旌水雙溪環村而過,山水掩映,如絢如繪;再加上還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安徽至江西的中轉站,常年商賈雲集,墨客遊人不絕。據民國《寧國縣誌》記載,古上坦村境內有八景,它們是:儒峰疊翠、巖竇清泉、雙溪垂虹、西山春曉、碧潭秋月、紫巖暮煙、沙堤煙柳、海峰雪松。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歷代文人雅士,曾寄景抒懷,寫下了諸多讚美詩篇。比如:元代禮部尚書汪澤民為此處景色詠詩云:

何必桃源秦世逃,煙雲此地更周繞。

橋橫萬古不知老,山到半空猶欲高。

遠水月沉魚破夢,懸巖泉墮土生膏。

看圖喚起瀟湘興,擬買秋船綠半篙。

元寧國知縣戴邁也贊曰:

門迎林壑成真畫,雨遍桑麻已沃膏。

怪得環川春水滿,迎來楚浪漲三篙。

古上坦村不但物華天寶,勝景名跡遍及全境,而且人傑地靈。據史料記載,上坦村原有三大望族,分別為章氏一族、潘氏一族和胡氏一族,並且章氏在村東北建有章氏宗祠,潘氏在村莊西北建有潘氏宗祠,胡氏在村莊之中建有胡氏宗祠,三座祠堂成鼎足之勢。這些書香門第積善之家,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人才輩出。

以章氏一族為例:據《寧國縣誌》記載,環川章氏一族從宋至清,先後就有20餘人成為進士、舉人、貢生、椽選,走入仕途。其中章氏“一門兩進士”曾傳為佳話。章夏,宋大觀三年進士,在宋高宗曾出任楚漢名城潭州(今長沙)通判;章復,宋宣和六年進士,最輝煌的要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出任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官居二品。所以清代寧國籍廩生洪範贊稱上坦村是一座“山環水繞陶仙境,竹徑鬆坡儒子鄉”的村莊。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現在的上坦村風景依然,自然環境未受汙染。雄偉壯觀的古石橋,碑林挺立的大禹殿,錯落有致的徽式民房,斷斷續續的石板路,依稀可見宋、元、明、清鼎盛時期的風采,是踏春、秋遊攬勝的好地方。昔日古村上坦的輝煌雖已消失,但依舊保留著的古風古韻和史籍記載下的諸多讚美其風光瑰麗的詩篇、美麗的傳說,仍然散發著誘人的芳香。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二個革命舊址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星星之火”一般是從幾個縣或省邊緣地帶的崇山峻嶺中點燃,革命的基點和根據地也是從這些地方建立和擴展開來的。在寧國這塊有著光榮革命鬥爭歷史的出地上,有著很多個這樣的基點和根據地。下面僅是在青龍灣旅遊區內其中的兩個,實乃掛一漏萬。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

中共涇旌寧宣縣委遺址位於方壙鄉板橋村——黃家大屋。板橋村處地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上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就有中共黨組織在此開展活動。

1943年,呂輝游擊隊就是以板橋為中心開始涇旌寧宣根據地的開闢工作,並在這裡建立了中共黨的基層組織。至抗日戰爭勝利和解放戰爭初期,呂輝率領的部隊已經將板橋建成較為穩定的遊擊根據地。黃家大屋一直是呂輝在板橋的主要居住場所。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解放戰爭時期,皖南地委主要負責人、蘇浙皖邊區司令部領導人等也都曾在黃家大屋落腳。1947年9月,中共涇旌寧宣縣委成立後,呂輝任副書記,黃家大屋就成為縣委機關的駐地。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

中共皖浙中心縣委舊址位於胡樂鎮竹川村安竹塢村民組。安竹塢是位於績寧昌三縣交界區域的一個高山自然村,有近30戶人家,村民住宅為徽派建築,村中道路青石鋪地,整體建設錯落有致,整個村莊範圍近10萬平方米。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王成信領導的游擊隊長期在這一帶活動。1947年4月,根據中共皖南地委擴大會議決定,中共皖浙中心縣委在安竹塢成立,唐輝任書記。並同時成立路東和路西兩個下屬工委,王成信任中共路東工委書記,兼中共績寧昌工委書記。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三座佛教寺廟

寧國佛教的傳播淵遠流長,有佛教就有寺廟。寧國的寺廟建築最早應追溯到三國時期,孫權曾“立寺於江東,建觀於方山”,幾乎與寧國東吳置縣的歷史同步。據《寧國縣誌》記載:從唐貞觀年間以後,寧國佛教活動逐漸興旺,至清道光年間,當時全縣寺庵數達300餘處,是為鼎盛時期;以後寺庵多遭兵燹,至解放初期尚有寺庵184座,到一九五五年末,全縣的寺庵就僅存72 座了。其中青龍灣旅遊區大約有寺庵近十座。由此可見,寧國市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處處有香菸繚繞,鐘磬之聲隨處可聞。

鐵瓦寺

鐵瓦寺又稱白雲禪寺,位於縣城以西70公里,青龍灣生態旅遊度假區高峰山頂端南麓。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明 太祖朱元璋敕賜“白雲禪寺”。清雍正年間重修,易蓋鐵瓦以圖永久,俗稱“鐵瓦寺”。民國卅三年(1944)毀於兵災。

從山腳到寺廟10裡,沿途古樹森列,日影斑駁;小溪曲折,跳珠濺玉;群鳥啁啾,山花爛漫;輕風徐來,松濤低鳴。抵寺門,一株古鬆蒼皮虯枝,粗約四、五人合抱,老而不衰仍生機勃勃,浮空漾翠。相傳此樹為開山祖師親手所植,已歷1200多年的風雨。

此處盛產茶葉,質優品香,尤以“鴉茶”最為著名,唐、宋至清均系貢品。1994年南京、宣州等地信士和當地民眾再次重修,每年佛教重大節日香客遊人不斷,一路夜燈,至廟不熄。1999年市政府批准其為開放寺廟,有比丘1人。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1998年宜興南嶽寺主持,攜玉佛及資金修建“鐵瓦寺”下院之大雄寶殿。2009年3月,“鐵瓦寺”下院系列工程開工續建,至2013年底“鐵瓦寺”下院已經完成山門、天王殿、藥師殿、彌勒殿、阿彌陀佛殿等五個大殿以及分佈四周的庫房、客房、廚房、浴室等群體建築,總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一個佈局莊嚴的佛教寺院已經初具規模。悠悠歲月滄桑,千年古寺的興衰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佛教文化在寧國的傳承和發展的歷程。

惠雲禪寺

惠雲禪寺又名東山寺。始建於唐 太和年間,原在縣東60裡蘆溪村。南宋高僧宗杲13歲在此廟出家,後寺毀。相傳大師在離寺時曾許有一願:待寺前柏樹掃地、寺後鐵樹開花、寺側楓樹搭橋、櫟樹撐傘之日,便是重建之時。

為完成高僧的心願,2001年2月應廣大信士要求,結合青龍灣水庫開發,市政府依法批准,將惠雲禪寺移建於青龍灣水庫秀雲島。重建的惠雲禪寺,佔地面積127.5畝,建築面積約4500平方米。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寺廟佈局為:依山體沿中軸線向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五方文珠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兩側建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祖師殿、宗杲大師紀念館、法堂、禪堂等建築,另有庫房、廚房、客房、浴室等分佈四周,自成格局。傳說惠雲古寺大殿的古聯雲:“座下有蓮花,花謝花開,看得破花花世界;人間如大夢,夢生夢死,到頭來夢夢虛空。”現有比丘7人。寺廟晨鐘暮鼓,佛光禪風,張揚著濃郁的佛教文化,也是佛子信士朝禮修學之靜地,令人神往。

香蓋寺

香蓋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廟,遺址位於甲路鎮原花林畈自然村,大約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所建,距今已有1200年曆史。民國《寧國縣誌》記載:香蓋寺,縣西八十里,唐時建,宋淳熙初賜額。據說,香蓋寺建築規模宏大,佔地15畝,內有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玉皇閣、藏經閣、鐘鼓樓以及60餘間寮房、院落。鼎盛時期有僧侶100多人。

傳說香蓋寺有兩件鎮寺之寶。一是從杭州雷音寺飛來的,有一人多高的大鐘,被安放在鐘鼓樓內;二是大雄寶殿之前的一尊石雕大香爐,爐身四周刻有九條栩栩如生,攀繞欲飛的青龍。


青龍灣歷史文化沿存初探


唐代 “大曆十才子”之一,著名詩人韓翃,曾慕名到此遊玩,並在香蓋寺的牆壁上留詩一首雲:

愛遠登高塵眼開,為憐蕭寺上經臺。

山川誰識龍蛇蟄,天地自迎風雨來。

柳放寒條秋已老,雁搖孤翼暮空回。

何人會得其中事,又被殘花落日催。

大約是清朝光緒中期著名淺絳瓷畫師周鼎(字筱鬆)對香蓋寺也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他在《香蓋寺答洞明上人》一詩中作了這樣的描述:

碧水橋邊日照西,翠峰庵外晚煙迷。

山僧送我忘歸外,正似當年過虎溪。

文章轉載自:

(作者系寧國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長、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童達清製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