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專家崔玉濤:帶孩子看病記住這些方法,能讓孩子少受罪

崔玉濤 呼吸道疾病 睡眠 藥品 康復新知 2017-07-16

兒科專家崔玉濤:帶孩子看病記住這些方法,能讓孩子少受罪

▲崔玉濤 著名兒科專家 北京崔玉濤育學園兒科診所院長,原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

新生活 按+

家有小孩,最怕孩子生病!家長都希望孩子生病早點好,孩子少遭罪。其實孩子看病也有很多方法,這些方法就能讓醫生治療效率提高,讓孩子少受罪。著名兒科專家崔玉濤為您支招!

首先是觀念上的改變,孩子生病意味著什麼?

1、孩子生病某種意義上講是好事,比如發燒,是因為身體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機能抵抗產生的體溫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卻不發燒,那才是有問題。

2、孩子之前不怎麼生病,結果一上幼兒園就老生病是怎麼回事?

那是因為之前保護的太好了,沒有機會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沒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兒園就會反覆的生病。

3、孩子從母體出生是不帶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現象,一定要通過生病免疫力才會提升,長大後才會不容易生病。

那些上幼兒園前都不生病的小孩,上幼兒園後一定是會頻繁生病的。

孩子從母體出生是不帶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現象,一定要通過生病免疫力才會提升,長大後才會不容易生病。

一到醫院就化驗查血是完全錯誤的

家長在孩子生病後,往往都慌了神,只知道著急上火,一去到醫院就是化驗查血,這個是完全錯誤的。

1、化驗檢查都是輔助作用,真正做診斷的是醫生。

2、化驗往往不準確,比如發燒了馬上驗血,因為發燒沒多久,身體還沒有做出充分的反應,查血根本就查不出來什麼。

3、所有的化驗都是體外化驗,跟人體內差別很大,只能起很小的輔助作用,特別是測血鈣、骨密度之類的,離開人體都不是原來的樣本,完全測不出任何結果。

崔玉濤特別強調,不要去查孩子是否缺鈣,孩子有缺鈣的症狀了才是缺鈣,好好的孩子去查什麼呢?

孩子頭上出汗根本不是缺鈣症狀,那是因為孩子的皮膚跟成人不一樣,毛孔打開的少,只在腋窩、腿窩、頭部容易出汗,完全是正常現象。

家長在等待看診的過程中,可以仔細回憶一下孩子的發病過程

1、準確敘述發病時間,不要自己都沒搞清楚,就是著急,要平復自己的情緒。孩子生病真沒什麼大不了,國外的醫生門診都是提前三天預約的,除非是急診,而發燒、咳嗽這些都不算急診。

2、家庭中其他人有沒有類似的疾病,比如感冒、過敏等。

3、要告訴醫生孩子的主要症狀,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狀,發燒、咳嗽跟咳嗽、發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治療也會不同。

4、疾病變化趨勢,比如說,如果先發燒,然後咳嗽了,其實是在好轉,而不是加重了。

比如發燒不要說好燙,要說體溫多少度,這是量化;拉肚子幾天,要說具體的天數,不要說經常腹瀉。

去看醫生帶上寶寶吃過的藥,而不是開新藥讓孩子重新以身試驗

告訴醫生,孩子沒吃藥是什麼反應,吃完藥後是什麼反應。去看醫生最好帶上寶寶吃過的藥,有沒有效果,醫生一看就能明白。之前吃什麼藥有效果,現在還可以繼續吃,而不是又重新開新藥,讓孩子重新以身試驗。

1、不要描述說,我的孩子老不吃飯,我的孩子老感冒,這些都是虛詞,醫生無法判斷。

2、孩子生病的過程可以用數據記錄下來,而不要過多的寫自己的心情,跟醫生描述也是同樣,不要一直宣洩自己的情緒,讓醫生無從判斷。

3、客觀敘述,而不是自己下判斷,“我覺得孩子怎麼怎麼樣”,並不一定準確,要讓醫生來做判斷。

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只是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大人的預期,就認為孩子生病了,其實孩子都是正常的。

判斷一個孩子是否生病、生病是否嚴重有以下幾點

1、吃喝是否正常,精神狀態好不好,睡眠狀況,便尿情況。

2、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嚴重,而不哭不鬧、看起來很“乖”的孩子,往往更嚴重,因為ta已經沒力氣哭鬧了,精神狀態好壞,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嚴重的一個標準。

崔玉濤說,醫生們初診的出錯率是很高的,因為不瞭解具體的情況,比如手足口病,初診幾乎無法判斷,並不是醫術高低的區別。

所以:

1、不要一直給孩子換醫生,一次沒看好,就認為這醫生不行,馬上換醫生看,如此下去,每次給孩子看的醫生都是初診,診斷準確率都是不高的。

2、複診非常必要,因為有了初診的經驗,同一個醫生可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並且第二次看同一個醫生,其實醫生自己也會很有壓力,會更仔細給孩子看。

孩子生病到好的過程是一個曲線,需要一定的時間

1、父母要做的不是馬上把症狀壓下去,沒症狀自己就安心了,其實很多時候疾病還在。比如發燒,不超過38.5攝氏度完全沒有必要吃退燒藥,打針,所有的退燒藥都只是讓體溫退下來,並不能殺滅病菌,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反而對身體有損傷。

2、家長們認為的“最佳治療”往往是希望“藥到病除”,要知道疾病的本質是有一個過程,表面的症狀消失了,往往不是真的恢復了健康,很多人都見不得孩子發燒、咳嗽,希望孩子馬上就能好,這是不對的,適宜治療才是更好的方法。

3、除了腦膜炎之類的發燒,其他都不會讓孩子“燒壞腦子”,超過39攝氏度的退燒,只是為了防止孩子高燒驚厥。

不要給孩子掛水

崔玉濤說,國內醫院到處都在掛水,這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在國外,門診是不能掛水的,只有住院才可以掛水。

因為:

1、掛水、靜脈注射=慢性自殺,央視的調查不是聳人聽聞,因為人體內部本來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現在給血管紮了個洞,並且還讓藥物隨著血液運行到五臟六腑,給內臟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傷。

2、掛水的藥劑,說是無菌的,其實只是殺滅活菌,那些死掉病菌的屍體依然還在藥瓶中,進入人體後,特別是讓腎臟產生極大的負擔,因為腎臟就是負責過濾的,長時間掛水會造成腎衰竭。

家長和醫生,不要為了自己一時的安心,而急於給孩子掛水讓病症消失,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時候也請一定要淡定。

給孩子吃藥,一定要看清副作用

給孩子吃藥,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有哪些副作用,副作用寫得越詳細的藥,越成熟越安全。

1、寧願吃老的藥也不要吃新藥,因為新藥往往還沒得到充分臨床數據,有什麼副作用也不清楚。

2、全世界有80%的抗生素是在中國做實驗的,所以請不要拿自己的孩子當小白鼠。■

延伸閱讀

寶寶發燒時你做錯了哪些事?95%的媽媽都中招了

來源:年糕媽媽

新生活 按+

發燒,是媽媽們最不願意面對、但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出現的問題。

反覆發燒、急性高燒、燒一直不退……孩子一發燒,爸爸媽媽就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

發燒了怎麼辦?“趕緊退燒啊!”

退燒怎麼做呢?“捂著出出汗就好了!”“趕緊用退熱貼,別把腦子燒壞了!”“用酒精擦,降溫快!”

趕緊打住!孩子會因為這樣那樣的病理或生理原因而發燒。但發燒是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更不是把體溫降下去就萬事大吉了,裡面的門道可多著呢——

發燒未必是“壞事”

發燒是孩子受到感染時,白細胞和入侵細菌戰鬥時產生的症狀。說發燒有利於抵抗感染、能提高免疫力,一點都不為過。

雖然發燒會讓孩子不舒服、體溫快速上升有可能會引起痙攣。但是發燒對孩子沒有太多害處,除非體溫超過41.7℃,普通的發燒並不會傷害大腦。

所以,當感覺孩子發燒時,首先要做的是用體溫計測量判斷。

爸爸媽媽們可以在晨起和傍晚測體溫,得出兩次體溫的平均值,基本能判斷孩子的發燒程度。

下面,以最接近孩子體溫的肛溫(直腸溫度)為例,給發燒級別做一個劃分:

  • 低燒:體溫介於37.2~38.3℃

  • 中度發燒:體溫介於

    38.4~39.4℃

  • 高燒:體溫高於39.5℃

發燒護理,你做錯了嗎?

孩子發燒,掛點滴是最佳治療方法嗎?

輸液雖然能快速補充體液,但存在一系列的身體負擔和安全風險。所以,只有當孩子病得很嚴重,不能吞嚥液體和藥物,或藥物只能以這種方式進入人體時,才比較適合輸液。

發燒應該馬上吃退燒藥?

並不是!香港衛生署建議,體溫超過39℃且孩子不舒服時可以用退燒藥。

3個月以上的孩子,可以吃對應劑量的對乙酰氨基酚;6個月以上的孩子可以吃對應劑量的布洛芬。選用的藥物、服用的劑量、次數必須嚴格遵醫囑。

發燒了可以自愈?

有人迷信孩子發燒不用吃藥、要靠自身抵抗力自愈,當然不是!最近,微信公眾號“*星育嬰室”被封號,就因為它鼓吹這種不吃藥自愈的觀點,誤導了不少家長、延誤了孩子的病情。

發燒了應該捂出汗嗎?

人體出汗之後會有短時間的體溫下降,但如果在發燒的時候一味地將孩子包裹住,有可能導致孩子失水過多,產生更嚴重的症狀。

發燒了,能用酒精擦身嗎?

不行!世衛組織研究證明,用酒精擦身來退燒不僅不科學,還容易加重病情,造成其他如酒精中毒的情況。

發燒時能洗溫水浴嗎?

香港衛生署建議,當寶寶無法吃退燒藥、吃退燒藥後嘔吐或者因為發燒煩躁不適的時候,可以給寶寶洗個溫水浴:讓寶寶坐在溫水浴盆裡,用毛巾淋浴5~10分鐘。這個方法雖然不能幫助退燒,但會令寶寶舒服一些。

正確護理看這裡

  • 衣服要適量。衣物要以適量為度、純棉為主,出汗後注意及時更換。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打開窗戶、開空調或用風扇使室內空氣流通,讓寶寶舒服一點。

  • 補充水分。發燒出汗會令身體失去水分,母乳、水、口服電解質溶液都是不錯的選擇。

  • 充足休息。充足的休息能幫助寶寶更快恢復,可以讓寶寶做些溫和的室內活動。

  • 補充營養。要避免吃油膩的食物,可以給寶寶一些清淡有營養的流質食物。

發燒什麼時候去醫院?

通常情況下,即便寶寶發熱,只要精神狀態良好,通過正確護理,一般都會逐漸恢復。

如果遇到以下情況,就需要引起家長警惕,立刻帶孩子去醫院:

  • 2個月以下的寶寶,並且肛溫達到了38℃甚至更高(口溫高於37.5℃,腋溫高於37℃);

  • 3~6個月的孩子,肛溫大於等於38.3℃;

  • 6個月以上的孩子肛溫大於等於39.4℃;

  • 1歲以上的孩子高燒持續超過24小時。

此外,如果孩子發燒並伴隨這些症狀,也要引起重視:

  • 孩子比平時更加無精打采、昏昏欲睡;

  • 出現情緒激動,說話很奇怪;

  • 耳朵、嗓子異常疼痛,咳嗽,奇怪的皮疹或出現反覆的嘔吐和腹瀉。

熱性驚厥怎麼辦?

對於6個月~5歲的孩子,發熱可能會引起驚厥。

這種有家族聚集性、出現在發熱後幾小時內的熱性驚厥,會在短時間內表現為全身僵直、抽動、雙眼上翻;還有可能出現短時間的意識喪失;皮膚顏色也會比平時深。

整個意識喪失持續的時間往往只有幾秒,不會超過1分鐘。但對爸爸媽媽來說像過了好幾個世紀。

如果孩子出現熱性驚厥,建議馬上採取以下幾個措施:

先讓孩子平躺在安全舒適的地方;

將孩子的頭扭到一邊,防止發生口水和可能出現的嘔吐物堵住嗓子引起窒息的情況;

趕快帶孩子去看兒科急診或直接撥打120。

最後,再來總結一下,遇到孩子發燒,爸爸媽媽首先應該冷靜,不要自亂陣腳;然後根據孩子的表現進行處理;同時給予孩子充分的散熱和液體的補充;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或熱性驚厥,馬上去醫院。

只要按照這四步走,打贏“發燒”這場仗,就是這麼簡單!

責任編輯:小新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健康時報、院長在線、年糕媽媽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