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成殼股,這些公司是如何混進市場的?做好這工作很重要

次新股成殼股,這些公司是如何混進市場的?做好這工作很重要

在經歷了5月下旬的一輪上漲之後,6月上旬次新股指數又出現一波下跌行情。自4月底以來的調整,也導致次新股板塊下挫嚴重,客觀上也為此後的反彈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多家次新股遭到炒作的原因,則源於市場的借殼預期。

根據統計,2016年至2018年,滬深股市共有745家非金融類企業上市,期間淨利潤複合年增長率為負的共有236家,其中有46家減少30%以上,佔比6%。就2018年的業績水平而言,236家上市公司中,有14家淨利潤減少至區區百萬水平;有60家公司實現的淨利潤不到3000萬;有10家公司則虧損。顯然,這些上市公司都已經淪落為殼公司。

多家次新股成為殼公司,一方面與宏觀環境發生變化,上市公司本身缺乏核心技術,其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均存在短板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多家公司通過併購產生鉅額商譽,從而拖累了上市公司業績有關。像今年以來產生的商譽暴雷,對多家上市公司的業績都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也導致多家上市公司在數年內都難以翻身。

在A股市場,次新股賣殼已並非什麼新聞,而是已有多起案例。比如今年4月初,多喜愛發佈的《關於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公告》顯示,多喜愛正在籌劃擬發行股份購買浙建集團100%股權,且該事項可能涉及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變更,此次交易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的重組上市。

多喜愛於2015年6月10日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該公司上市當年實現淨利潤3724.96萬元,2016年至2018年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為2148.29萬元、2313.74萬元、2778.48萬元。相對於其3.47億的總股本,該上市公司可謂業績平平。實際上,業績平平或較差的上市公司,往往會淪落為殼公司,也成為其他企業借殼的對象。

2016年至2018年745家非金融企業中有236家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負,31.68%的比例顯然並不低。雖然企業業績水平受行業、週期、宏觀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某些質地平平的企業混進了市場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從前幾年的IPO過會率可以看出端倪。

如證監會發審委2016年全年審核266家企業,只否決18家,暫緩表決和取消審核共6家,通過241家,過會率高達90.6%。 2017年IPO上會企業共計488家,其中過會企業380家,被否86家,暫緩表決22家,過會率為78%。如此高的過會率,是無法杜絕垃圾公司進入市場的。實際上,殼公司的出現,與此前高過會率密切相關。

2017年10月份第十七屆發審委履職後,在“審核從嚴”的監管理念,以及“終身追責”的責任追究機制下,當年四季度IPO過會率大幅下降,導致全年過會率下滑至78%。2018年新股IPO,證監會發審委仍然堅守“審核從嚴”的原則,IPO過會率為55.78%,也創出10年來的新低。今年以來,雖然IPO過會率再現高企的態勢,但與此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個人以為,多家次新股黯然成殼,IPO審核不嚴難辭其咎。要防止這一現象的產生,一方面,證監會發審委審核從嚴的理念不能丟,這對於註冊制下的科創板同樣如此。特別是對於科創板企業而言,在信息披露上更要從嚴審核,不能存在任何應披露而沒有披露的信息。另一方面,保薦機構也要扮演好“看門人”的角色。對於質地較差的企業,應對其敬而遠之,而絕不可為了利益只推薦而不保證發行人的質量。此外,在把好“入市關”的同時,也要建立更加順暢的退市機制,以加大市場殼公司的貶值力度,更好地在市場上倡導價值投資理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