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先恐後做公益,教育企業真的想好了嗎?

爭先恐後做公益,教育企業真的想好了嗎?

2017年1月5日,馬雲在三亞為100名鄉村教師舉行頒獎典禮,李連杰、那英、高曉鬆、韓紅……“半個娛樂圈”的出現,只是為這100名獲獎鄉村教師站臺陪襯。會上,馬雲還親自上臺和宋小寶合演了小品。

馬雲鄉村教師獎於2015年9月啟動,每年會選拔出100名老師,給予10萬元的獎金和培訓發展機會,相應的還設有馬雲鄉村教師獎,10年內會投入2億元,作為獲獎老師赴國際知名學府學習和實踐的經費。

教師出身的馬雲對教育事業情有獨鍾,新中國首富大力投入教育公益,更是掀起了教育公益的熱潮。近日,馬雲公益基金還與VIPKID達成深度合作,從北美外教進課堂、優質教學資源分享、定製鄉村教師在線培訓、三方互動交流活動等方面展開合作。

今年1月,好未來正式上線“希望在線”教育公益平臺,將通過B2C、B2B2C、C2C三種方式實現公益行為。4月,英孚教育與甘肅省教育廳簽訂了“千名鄉村英語教師公益培訓戰略合作計劃”,將免費培訓110位教師。

教育行業爭先恐後地做公益,這一現象是曇花一現的跟風,還是將成為“新常態”?“教育+公益”還有哪些呈現模式?公益在為社會帶來增益的同時,又為企業自身帶來了什麼?企業怎樣處理公益性與商業性的關係……

鯨媒體盤點了教育機構從事公益的多種形式,還與多家教育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探討,嘗試一探“教育+公益”的面貌。

教育機構從事公益類型及典型案例

鯨媒體通過梳理髮現,教育機構常見的公益形式多種多樣,除了有熟知的公益基金、支教、公益講座、款項捐助等常規形式,還出現了雙師課堂、課程資源、平臺、計劃等新穎款式;典型案例涉及新東方、好未來、滬江、英孚等各大教育培訓機構及BAT等互聯網巨頭。

形式一:公益基金

1 好未來公益基金會

2013年10月,好未來教育成立好未來公益基金會,原始基金200萬元人民幣,旨在幫助更多的人平等享受教育資源。現有四大公益項目:“同一課堂”、“自然教育“、”教育創新“和“好未來公益日”。

2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

2007年,騰訊成立公益慈善基金會,至今已投入7000萬元用於改善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環境,改善貧困孩子受教育的軟硬件環境,在全國12個省援建了31所希望(春蕾)小學教學樓或宿舍樓。

形式二:課程、教學設備等資源

1 新東方 中國民辦教育扶貧工程

2006年9月,新東方參與“中國民辦教育扶貧工程”。新東方一年間將向全國1500名貧困學生免費提供價值超過150萬元的英語培訓課程。

2 好未來 教育幫扶協議

2016年,好未來與江西定向市縣簽訂了教育幫扶協議,將開放標準化學習課件資源、引入雙師課堂,提升佛坪縣、寧都縣、井岡山市、瑞金市及更多貧困地區的教師信息化水平和教學能力,同時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共享名師優課。

3 上海交大“好大學在線”MOOC平臺

2014年4月,上海交大上線的中文MOOC平臺“好大學在線”,主要以公益化性質運作,與百度開展合作,使用百度私用雲平臺JPaaS,並與百度教育頻道和百度搜索框對接。百度還將支持“好大學在線”實現慕課學習平臺與各高校教學管理平臺對接。

4 網易公開課

2010年11月,網易推出公益性質的公開課項目。用戶可以在線免費觀看來自於哈佛大學等世界級名校的公開課課程,可汗學院,TED等教育性組織的精彩視頻,內容涵蓋人文、社會、藝術、科學、金融等領域。

形式三:支教

1 好未來同一課堂

好未來在8年前曾推出“同一課堂”項目,在貴州、雲南、青海、新疆、西藏等7個省市開展支教等活動,涉及到38所學校的上萬名學生。2016年,“同一課堂”著手探索“互聯網支教”,通過直播技術把好未來旗下的學而思網校、海邊直播課程輸送到貧困地區。

2 新東方教師支教行

新東方於2011年開展了“2011新東方教師支教行”活動,地點為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古城獨克宗小學。支教活動自2011年11月16日開始至11月30日結束,歷時15天。

形式四:教師培訓

1 英孚鄉村英語教師公益培訓

2017年4月1日,英孚教育與甘肅省教育廳簽訂了“英孚全球助學計劃–千名鄉村英語教師公益培訓戰略合作計劃”。來自寧夏、甘肅等7箇中西部省份的110名鄉村英語教師代表將在北京接受為期一週的英語教學及文化、禮儀等培訓。

2 新東方燭光行動

2008年,新東方與中國民主同盟發起了“燭光行動–新東方教師社會責任行”活動,累計派出近200名優秀教師,為近60個教育欠發達地區的15000餘名教師帶去教學理念。除此外,還有相關的“燭光行動•骨幹英語教師新東方進修班”活動,七年來,已在全國60多個貧困地區培訓了約2萬多名鄉村英語教師。

3 好未來佛坪縣教育信息化合作

2016年10月,好未來啟動了與陝西佛坪縣的教育信息化合作,計劃對佛坪縣全體教師職業發展進行培訓,並針對數學和英語學科開展雙師課堂,以及有針對性的師訓。11月,已經完成針對佛坪縣小學、初中、高中的教育狀況實地調研。

形式五:教育公益平臺

1 好未來 希望在線教育公益平臺

2017年1月10日,好未來上線“希望在線”教育公益平臺,包括共享平臺、在線行動平臺和交流社區三個構想,教育機構、公益組織和個人可以通過B2C、B2B2和C2C三種路徑實現公益行為。

2 分豆教育 慧學雲智能教育平臺

2016年1月,分豆教育前CEO張金榮稱,分豆教育旗下產品慧學雲智能教育平臺作為分豆教育公益助學的一部分,已於2014年開始啟動,計劃10年內捐贈1000所學校,使10萬學生受益。

3 vipabc 在線支教平臺

2016年4月,vipabc正式開放為“為你發聲”打造的獨家在線支教平臺,支持各界志願者,無論是身在海外的外籍人士,還是奔波於各地的明星藝人,或者是每一位擁有專業知識且樂於奉獻的慈善人士,都能通過vipabc的在線支教平臺,為弱勢兒童進行在線視頻授課。

形式六:多重內容的公益計劃

1 滬江+計劃”

2015年10月滬江推出支持中小學公益課程項目“互+計劃”,項目構成主要有:鄉村學校公益課堂項目;互聯網+大學生支教項目;互聯網學校、教師成長項目。目前,“互+計劃”已經連接起近30個省份的上千所中小學,受益老師超過30000名,影響50餘萬學生。

2 尚德“天使計劃

2017年4月尚德推出“天使計劃”,有學歷教育培訓中受騙遭遇的學員提交經歷受騙信息,經過審核後,尚德機構將為其提供免費接受培訓的機會,開通超過20000道在線練習的題庫、15個專業的專、本科課程;提供5×12的一對一答疑服務,此外還會提供超過60小時的職業輔導課程。

3 貝聊“小黃雞守護計劃

2015年9月,貝聊科技發起小黃雞守護計劃,該計劃旨在防止幼兒園兒童走失,聯合網易、高德等公司和組織共同參與。一旦孩子走失,在貝聊上發佈尋人啟事,APP就會進入“小黃雞警戒”狀態,高德地圖將通過LBS提供位置信息並與網易將協助發佈信息,幫助尋人。

4 “馬雲鄉村教師計劃

2015年9月,馬雲啟動“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每年為100名鄉村教師提供總金額為1000萬元的獎金資助和持續三年的專業發展支持。獲得“馬雲鄉村教師獎”的教師須承諾:獲得資助的三年期間繼續在鄉村學校一線任教;持續參加“馬雲鄉村教師獎”專業發展培訓等。

教育機構怎樣做到“因地制宜”開展公益

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成熟企業,無一例外要面對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而公益也是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一種形式。業內人士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應型,一類是戰略型。反應型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為保持自身形象良好和減少企業活動對社會的損害,戰略型社會責任則是主動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共享價值。

無論是反應型社會責任承擔,還是戰略型社會責任承擔,公益都是無往不利的踐行方式。教育企業要開展公益,究竟該在什麼階段開展,以怎樣的方式開展,急公好施後是否功成身退,“潤物細無聲”?鯨媒體聆聽到了多個教育企業負責人的聲音。

1 公益也有門檻?

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會把承擔社會責任作為其發展的策略之一,而舉辦一些長期規模大的公益活動,如教師培訓,需要一定的自身條件和實力。縱觀在社會公益中長袖善舞的教育機構,幾乎都有體量大的特點。是否只有當企業積累一定的資本後,才有“資格”做公益?

對此,英孚教育企業事務高級副總裁柳盡染對鯨媒體表示,“公益是大企業做的事”這種觀點存在嚴重錯誤傾向。她認為,公益應該貫穿於企業發展過程的始終,企業要做到真正的長久發展,必須實現與社會利益的結合。在規劃創立一個企業之前,就應該考慮到公益部分。

“企業責任是企業的DNA,企業越大,責任也越大。當企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各項模式非常成熟時,就應該制定更成熟、更有規劃性和固定性的企業社會責任實現模式。”

同時,柳盡染也提出,企業開展公益,應該考慮到自身發展的階段和情況。發展初期可以小規模的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公益道路。“用力過猛”可能會傷及自身以及員工的積極性,無法實現可持續性。

新東方相關負責人則對鯨媒體透露了不同看法,“對於教育企業來說,本身從事的行業就具有公共和公益屬性,從這個角度講,教育企業為公眾提供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做最大的公益。”他強調,教育企業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人才;同時企業自身也可以獲得業務增長和經營成功,創造稅收和就業機會。

2 “公益+教育”如何結合自身商業模式?

教育企業要做到“教育+公益”的企業責任,就不可避免地要使自身選擇的公益項目類型與商業模式相契合,根植於自己的企業屬性和企業文化,從而使公益活動效果得到一定的保障。

上述新東方相關負責人認為,企業開展的公益活動都衍生於自身的商業模式。“具體操作時,要充分利用企業自身的優勢和特長。”

觀察以上一些公益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企業從事公益活動時都利用了自身已有的優勢資源。例如,英孚的全球助學計劃,包括了英語教師培訓,為青少年兒童提供英語課程等。作為致力於語言培訓、出國留學遊學、學位課程和文化交流等項目的公司,英孚所從事的公益活動也大部分與英語教學有關。又如,2016年好未來“同一課堂”項目是通過“雙師課堂”及直播技術,將課程帶進四川、甘肅等地區的小學。新東方的“燭光行動”骨幹英語教師進修則是把英語教師請到北京進行集中培訓,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名師資源優勢。

然而,業內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純粹的公益是不應該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的。“這樣就不能稱之為公益了,更像是打著公益的噱頭去做市場行為或者去宣傳品牌,存在商業目的。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打著公益旗號做品牌露出的商業行為,這對企業形象有一定的幫助。但真正的公益與商業是分開的。”教育圈投資人士L先生這樣對鯨媒體說到。

3 “贈人公益,手留餘香”

對企業而言,公益並不是一味地輸出內容,公益項目的推行效果與形式,都會在其開展過程中或結束之後形成反饋,直接或間接地“回贈”企業。

好未來相關負責人對鯨媒體說到,“企業在實踐社會責任時,首先要對客戶員工做到盡責,做不到本職工作,很難去談社會責任。”公益項目關係到企業形象和企業文化,通過公益項目,不僅能夠實現社會價值,也可以幫助企業塑造企業文化與團隊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與使命感。

新東方負責人對此表示了認同,他還指出,“以基於在線直播技術的雙師課堂為例,公益也可以驅動企業自身的創新”許多結合教育資源輸送的公益實踐,在過去可能會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當研發出新的創新技術時,教育企業推行公益項目,推動教育資源均衡會更為有力。

做公益,企業想好了嗎

教育企業本身是商業盈利性質的,但在推行公益項目時,不可避免地需要付出人力、物力、財力等成本。這在大型的公益項目上體現的更為明顯,耗費也更大。以公益化的MOOC為例,有媒體曾報道過,一門MOOC的製作成本是巨大的,比如清華大學的《中國建築史》,累計投入已達200萬元。在免費的情況下,生存會成為MOOC平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如果一家企業完全商業化,那麼公益實踐的發展會變味,而不注重商業性,又很難走遠。那麼教育企業在推行公益時該如何平衡公益性與商業性,盡最大可能覆蓋成本?

“對於商業性與公益性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企業運用商業的力量推動公益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在踐行公益的路上,也會受到很多啟示反哺到商業理念中來,去實現商業力量與公益的結合。”好未來相關負責人說。

也許正是在不斷的踐行公益之路時,企業們探索到了創新的公益趨勢——在充分利用教師資源的基礎上,注重互聯網化和共享化。具體而言,互聯網化讓教育企業在從事均衡教育資源公益項目時有了更為新穎和便捷的方式;共享化則有利於解決面對開展公益時遇到的資金、人才、平臺等問題,與其他有意公益的機構合作,可實現殊途同歸,並呈現1+1>2的效果。

實踐公益一方面宣揚了教育企業自身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為企業發展了潛在力量。就輸送資源及培養人才而言,邊遠地區的優秀學員以後可能會成為培訓機構的人才儲備;而採用雙師直播等新產品新技術,也相當於免費獲得了啟動用戶及驗證機會。

鯨媒體觀察後認為,教育企業在做公益時,還應當注意公益持續性輸出的問題。許多公益項目,尤其是短期的公益項目,如支教、教師培訓等,在當前施益後,後續如何延展,短期的培訓起到的效果又能持續多久,都需要企業思考。如果為學校提供資源或產品,學校是否有“用武之地”;用戶使用時,有沒有相應的監督指導?如果具體細節實施不全,公益可能就會“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公益項目本身的性質,很容易成為企業的“幌子”。本身來說,企業開展公益活動是無人監督的。鯨媒體在梳理時也發現,許多教育機構開展的公益項目“雷聲大雨點小”,推行時名頭躁動一時,之後便杳無音信,再無下落。

不難理解,公益極易被有心人利用變相做品牌宣揚,甚至有機構會用推行公益活動來當做應對負面新聞的危機公關。如果企業虛張聲勢做公益,宣傳天花亂墜,而在外界看來已受益的弱勢群體卻沒有得到真正的援助,這樣的“寒心”之舉與公益的本心背道而馳,不如不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