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披靡,為何在後來會走向衰落?

魏武卒以重步兵為主,在吳起的帶領下所向披靡,創下過“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作戰記錄。巔峰時期的魏武卒還曾於陰晉之戰中以五萬之眾,擊敗了十倍於己的虎狼之秦,名噪一時。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披靡,為何在後來會走向衰落?

魏武卒

因有魏武卒的相助,魏國在戰國早期才得以攻下函谷關,奪得秦河西數百里土地,將強秦壓制於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能翻身。在當時很多人看來秦國被魏所滅,彷彿只是時間問題了。

魏武卒一直是精銳的代名詞,上一篇我們說道了它是如何走向強大的,那麼這一篇我來為大家淺談下如此精銳的一支部隊,它又是因何而隕落的?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主帥吳起離魏

一支軍隊的優秀,離不開主帥的努力,主帥是軍隊的靈魂,更何況魏武卒主帥是吳起這種百年一遇的軍事奇才。當時的魏武卒從選拔到訓練再到征戰,都是吳起一人操辦,魏武卒輝煌的戰績是在他吳起的帶領下才取得的。

吳起在的時候他對於武卒秉承的態度是“於治而不在多”,所以他對於魏武卒的要求及其嚴格,不能“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還能攜帶三天軍糧,半天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是沒有資格成為魏武卒的。

吳起軍紀嚴明,講究重罰,一切的軍事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即便是魏武卒違反軍紀立了功,依舊要被處斬。

所以在吳起的帶領下,魏武卒不僅戰鬥力剽悍,而且軍事素質高,從肉體到精神層面都是相當強悍的存在。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披靡,為何在後來會走向衰落?

吳起

可是吳起在後來由於受到繼任魏國相公叔痤的嫉妒,被排擠逃亡楚國,這支魏武卒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魏武卒在吳起之後的統帥多為一些魏國貴族,他們顯然不如吳起那般優秀,至少對魏武卒的要求不會像吳起這麼嚴格,魏武卒軍事素質自然會越來越低。

除此之外,吳起出身低下十分親民,他從不會自視比普通士卒等級高,有時夜晚甚至還會與士卒們一起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在兵將一心這點上也是魏國後來很多魏武卒統帥做不到的。

二、對外戰略失誤

戰國初期魏國的戰略目的還是相當明確的,因為深知自己身處四戰之地,所以魏國十分注重與鄰居交好,從來不會與多國為敵,讓自己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比如陰晉之戰破秦之時,它有先與東邊諸國搞好了關係,而在龍澤敗齊之戰中,它也是有與韓、趙兩國聯手。總之,早期的魏國不會四面樹敵,甚至不會讓自己同時與兩個國家結怨,大多是聯合伐強國。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披靡,為何在後來會走向衰落?

魏惠王

但到了後來,特別是魏惠王時期開始,魏國自恃強大,已經不在乎樹不樹敵了,所以並不太重視外交戰略。

尤其是改滅秦戰略為偏統一三晉,這讓魏國徹底走進了死衚衕。在桂陵之戰想滅趙,被齊趙聯軍所敗;在馬陵之戰要攻韓,又被齊韓聯軍所滅。

兩次大戰的失利不僅導致主將龐涓戰死,還使得魏武卒中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損失殆盡,自此一蹶不振。

魏國的目中無人,造成戰略上的失誤,是導致魏武卒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若是當時魏國能夠傾盡全力而攻伐已元氣大傷的秦,拿下秦後再圖東進,或許又會是一番光景了。

體系不再新鮮

魏武卒在早前能夠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體系在當時相當超前。戰國初期,諸侯國體系大多以戰車為主,幾乎無人敢用全步兵體系作戰。

而吳起敢於大力創新,他開創了全步兵體系,步兵在機動性上遠勝於戰車,戰車最大的優勢或許就是戰車陣了,但魏武卒的魏舒方陣卻可以將其完全複製,甚至是優化。

由於“新鮮感”,列國對這體系比較陌生,加上步兵在機動性上剋制戰車,在早期魏國於征戰中取得了不小的優勢。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披靡,為何在後來會走向衰落?

魏武卒作戰

但隨著時間推移,車戰正式轉成步戰,魏武卒的那種“新鮮感”就蕩然無存了,因為其他國家也開始重視步兵體系建設了。

後來甚至還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連騎兵都開始慢慢普及了,這就讓魏武卒更加受傷了。魏武卒是以重步兵為主部隊,雖相對戰車來說機動性強一些,但較騎兵它在機動性上卻弱上了不少。

時代在發展,早先以魏武卒為主的重步兵剋制戰車,但後來居上的騎兵卻又剋制了重步兵,魏武卒原本的機動性優勢在後來卻變成它最大的劣勢。

體制弊端暴露

沒有任何體制能說是十全十美的,體制都存在弊端,吳起的魏武卒制度在很早之前其實就有隱患存在,而時間長了問題就出現了。

在最早前,魏武卒標準太高,若沒有豐厚回報,或許是沒人願意參與的,所以吳起在設立魏武卒之時,為了提高民眾參與魏武卒的積極性,給魏武卒的待遇是很高的。

比如單成為魏武卒就能分到上百畝土地,而僅憑這一點,平民們就有機會解除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係,自此踏入封建地主階層,得到經濟、政治地位的雙重提高。

這在剛開始確實是達到了想要的目的,但久而久之弊端也出現了。魏國後來多年的戰爭導致大片土地丟失,而等到再次搶回來了,土地也成了荒地,土地利用率下降嚴重,這就導致後來的魏武卒不能夠匹配到應分配的土地,即便分配到了土地(由於是荒地,土壤肥力下降)收入也將大幅度縮減。

而由於戰亂不斷,大地主階層們通過種種手段對魏武卒們應該分配的土地進行兼併,又使得武卒們得不到土地,淪為成“軍事農奴”。武卒們在政治地位、經濟地位都喪失的情況下,國家想讓他們保持鬥志,這已然是不太現實的。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披靡,為何在後來會走向衰落?

伊闕之戰

後來的伊闕之戰就是一個體現,當時的魏武卒面對秦軍,在情急之下紛紜各自為戰,或奔或鬥,迅即慘敗,完全沒有吳起時期那種軍事素質,早知道吳起時期的魏武卒即便是在不利的局面下,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集合起來作戰。

而最早的那一批魏武卒,他們在得到了土地、地位,確實是達到了富裕,但也因為此,他們更加的惜命,所以如今已經擁有了一切,只想享清福,所以一有時局不利,就想著乘機逃跑。即便是有一些不計較利益,單純想為國效力的老魏武卒,其實也是有心無力了,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這部分人的戰鬥力也是大不如前了。

制度的實施一般是依國情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吳起早期的魏武卒獎勵制度,它只適用於早期的魏國國情,到了後來它就逐漸不實用了,應該改革了,但魏國卻依舊是老一套思維,這也導致魏武卒逐漸走下歷史舞臺。

國力衰弱嚴重

任何精銳部隊的成立,其實都離不開國家硬實力的支持,魏武卒的強大主要還是依賴魏國強大的國家實力。

魏武卒的建設成本太高,從選拔、訓練、裝備,最後到獎勵這些都是需要高額的成本費用的。

比如裝備需要最好的弓弩、最鋒利的鐵劍、最堅固的鐵盾,而鐵器在當時還是很稀有的;又比如獎勵,僅成為魏武卒就獎勵上百畝土地,而立了功還要對其家屬和子女給予重賞。

魏國由於變法,加上統治者知人善用,這讓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早稱霸的那一個,魏國的國力相當強盛,所以它是完全有能力負擔的起建立一支魏武卒的。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披靡,為何在後來會走向衰落?

魏國鼎盛時期地圖

魏武卒其實相當於西歐的羅馬軍團,但羅馬軍團是全帝國支撐的,而魏國在剛開始也是能夠支撐的,足以見其國力強盛。

但後來魏國對外戰爭不斷失敗,國力損耗相當嚴重,魏國已經沒有足夠能力再去打造一支裝備精良的魏武卒了,因為成本實在太過於高昂了。

即便是魏國下血本,傾全國之力再次打造,但這也依舊需要重新訓練、培養週期等一系列時間成本,短時期內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被魏國得罪的國家是不會給魏國這個機會的,尤其是秦國,在後來將魏國打的絲毫沒有喘息之機,在伊闕之戰中在戰神白起的帶領下,更是打的魏國元氣大傷。

夏目說:

魏武卒的衰落是多方面的,但這些原因都可以終結於一點,那就是統治者。

魏武卒其實是一支典型的職業軍隊範例,他脫離了周時期原有的等級體系,是國君直屬軍事力量的精銳,魏國國君的直接決策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到這支軍隊。

假若後來的魏國國君不自負強大,調整下戰略,不再犯那些沒必要的失誤,魏國的國力或許就不會受損這麼嚴重。

又或許國君能夠知人善用,多發掘吳起式的人才,不僅能夠讓魏武卒軍紀一直嚴明下去,而且即使是後來魏武卒制度弊端出現,也是能夠及時制止。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披靡,為何在後來會走向衰落?

大秦銳士

例如魏武卒獎勵制度涉及家人兒女,使得其後代個個成為了不怎麼拼搏努力的富家子弟,後來秦國統治者看到這個劣勢,對於自己的大秦銳士,施行的是一世制,上輩取得的功績不能世襲,後代想要享受優厚待遇還得自己去爭取。

但魏國國君自魏文侯之後,一代不如一代,不僅做不到知人善用、遏制體制弊端,還一味的向外輸送人才,商鞅、孫臏、張儀、犀首、范雎,再加上自己魏國公族公子卬、魏章等等,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魏國國君種種昏招,導致魏武卒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讓吳起鍛造出的這支特種部隊在之後迅速衰落,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史料

.《荀子·議兵篇》

.《吳子·勵士》

.《戰國七雄》

.《戰國史》、《史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