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開始扭達了

最精彩處是到了女婿們跟前,有三四個女婿最好,“端祭飯的”就編詞揶揄譏諷,目的無非是讓女婿們多放錢。現在生活提高了,貨幣也貶值,十塊八塊拿不出手,女婿們往往要掏一百元一張的,平鋪在地,有意刁難。有當包工頭的女婿做壞,放二三百塊,把“行情”抬高,氣得別的女婿也要陪著出血,趁人不備,打包工頭一拳,引得看熱鬧的又一陣鬨笑。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開始扭達了

最精彩處是到了女婿們跟前,有三四個女婿最好,“端祭飯的”就編詞揶揄譏諷,目的無非是讓女婿們多放錢。現在生活提高了,貨幣也貶值,十塊八塊拿不出手,女婿們往往要掏一百元一張的,平鋪在地,有意刁難。有當包工頭的女婿做壞,放二三百塊,把“行情”抬高,氣得別的女婿也要陪著出血,趁人不備,打包工頭一拳,引得看熱鬧的又一陣鬨笑。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開始扭達了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開始扭達了

最精彩處是到了女婿們跟前,有三四個女婿最好,“端祭飯的”就編詞揶揄譏諷,目的無非是讓女婿們多放錢。現在生活提高了,貨幣也貶值,十塊八塊拿不出手,女婿們往往要掏一百元一張的,平鋪在地,有意刁難。有當包工頭的女婿做壞,放二三百塊,把“行情”抬高,氣得別的女婿也要陪著出血,趁人不備,打包工頭一拳,引得看熱鬧的又一陣鬨笑。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開始扭達了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給亡者撒路燈

陝北的“侑食”,讓我想起周禮的“佾”。佾(音“義”)是一種祭祀舞蹈——給亡者跳舞。周禮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八佾”就是橫豎都是8人,八八六十四個人跳舞,以此類推,“六佾”就是六六三十六人,有明確規定。就像鼎,“天子九鼎,諸候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在墓裡發現七個鼎,說明是諸侯一級的大墓,如果9個鼎,那厲害了,天子啊!你不能說我家有錢,我給老先人放10個鼎。那不行,有嚴格規定,這是周禮,比法律還嚴厲,違反了叫“僭越”,是要滅族的。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開始扭達了

最精彩處是到了女婿們跟前,有三四個女婿最好,“端祭飯的”就編詞揶揄譏諷,目的無非是讓女婿們多放錢。現在生活提高了,貨幣也貶值,十塊八塊拿不出手,女婿們往往要掏一百元一張的,平鋪在地,有意刁難。有當包工頭的女婿做壞,放二三百塊,把“行情”抬高,氣得別的女婿也要陪著出血,趁人不備,打包工頭一拳,引得看熱鬧的又一陣鬨笑。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開始扭達了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給亡者撒路燈

陝北的“侑食”,讓我想起周禮的“佾”。佾(音“義”)是一種祭祀舞蹈——給亡者跳舞。周禮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八佾”就是橫豎都是8人,八八六十四個人跳舞,以此類推,“六佾”就是六六三十六人,有明確規定。就像鼎,“天子九鼎,諸候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在墓裡發現七個鼎,說明是諸侯一級的大墓,如果9個鼎,那厲害了,天子啊!你不能說我家有錢,我給老先人放10個鼎。那不行,有嚴格規定,這是周禮,比法律還嚴厲,違反了叫“僭越”,是要滅族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燒夜紙

春秋末期,有個諸侯功勞很大,向天子請示,說我死後能不能享受“八佾”的祭祀呢。天子毫不客氣地說,太不著調了,你“八佾”了,我怎辦呢?

孔子一次外出溜達,路過季子家門口,季子正在舉辦“八佾”等級的祭祀活動。季子是大夫級別,只能“四佾”,卻目無法紀,用“八佾”級別,那是天子級別啊。氣得孔子咆哮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非常氣憤。

春秋末期限,“禮崩樂壞”,人家就“八佾”了,怎麼著?我的高中老師,他一生氣,口頭禪是“是可忍,叔不可忍;叔可忍,嬸也不可忍。”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開始扭達了

最精彩處是到了女婿們跟前,有三四個女婿最好,“端祭飯的”就編詞揶揄譏諷,目的無非是讓女婿們多放錢。現在生活提高了,貨幣也貶值,十塊八塊拿不出手,女婿們往往要掏一百元一張的,平鋪在地,有意刁難。有當包工頭的女婿做壞,放二三百塊,把“行情”抬高,氣得別的女婿也要陪著出血,趁人不備,打包工頭一拳,引得看熱鬧的又一陣鬨笑。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開始扭達了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給亡者撒路燈

陝北的“侑食”,讓我想起周禮的“佾”。佾(音“義”)是一種祭祀舞蹈——給亡者跳舞。周禮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八佾”就是橫豎都是8人,八八六十四個人跳舞,以此類推,“六佾”就是六六三十六人,有明確規定。就像鼎,“天子九鼎,諸候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在墓裡發現七個鼎,說明是諸侯一級的大墓,如果9個鼎,那厲害了,天子啊!你不能說我家有錢,我給老先人放10個鼎。那不行,有嚴格規定,這是周禮,比法律還嚴厲,違反了叫“僭越”,是要滅族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燒夜紙

春秋末期,有個諸侯功勞很大,向天子請示,說我死後能不能享受“八佾”的祭祀呢。天子毫不客氣地說,太不著調了,你“八佾”了,我怎辦呢?

孔子一次外出溜達,路過季子家門口,季子正在舉辦“八佾”等級的祭祀活動。季子是大夫級別,只能“四佾”,卻目無法紀,用“八佾”級別,那是天子級別啊。氣得孔子咆哮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非常氣憤。

春秋末期限,“禮崩樂壞”,人家就“八佾”了,怎麼著?我的高中老師,他一生氣,口頭禪是“是可忍,叔不可忍;叔可忍,嬸也不可忍。”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六佾”

“侑食”這種禮儀在中國其他地方已消失了,唯獨陝北農村還有,這再一次證明,陝北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特別是方言,留存大量古代詞彙,難怪王克明寫了本《寫見古代》,他說,聽陝北人說話就像聽古代人說話。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開始扭達了

最精彩處是到了女婿們跟前,有三四個女婿最好,“端祭飯的”就編詞揶揄譏諷,目的無非是讓女婿們多放錢。現在生活提高了,貨幣也貶值,十塊八塊拿不出手,女婿們往往要掏一百元一張的,平鋪在地,有意刁難。有當包工頭的女婿做壞,放二三百塊,把“行情”抬高,氣得別的女婿也要陪著出血,趁人不備,打包工頭一拳,引得看熱鬧的又一陣鬨笑。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開始扭達了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給亡者撒路燈

陝北的“侑食”,讓我想起周禮的“佾”。佾(音“義”)是一種祭祀舞蹈——給亡者跳舞。周禮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八佾”就是橫豎都是8人,八八六十四個人跳舞,以此類推,“六佾”就是六六三十六人,有明確規定。就像鼎,“天子九鼎,諸候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在墓裡發現七個鼎,說明是諸侯一級的大墓,如果9個鼎,那厲害了,天子啊!你不能說我家有錢,我給老先人放10個鼎。那不行,有嚴格規定,這是周禮,比法律還嚴厲,違反了叫“僭越”,是要滅族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燒夜紙

春秋末期,有個諸侯功勞很大,向天子請示,說我死後能不能享受“八佾”的祭祀呢。天子毫不客氣地說,太不著調了,你“八佾”了,我怎辦呢?

孔子一次外出溜達,路過季子家門口,季子正在舉辦“八佾”等級的祭祀活動。季子是大夫級別,只能“四佾”,卻目無法紀,用“八佾”級別,那是天子級別啊。氣得孔子咆哮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非常氣憤。

春秋末期限,“禮崩樂壞”,人家就“八佾”了,怎麼著?我的高中老師,他一生氣,口頭禪是“是可忍,叔不可忍;叔可忍,嬸也不可忍。”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六佾”

“侑食”這種禮儀在中國其他地方已消失了,唯獨陝北農村還有,這再一次證明,陝北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特別是方言,留存大量古代詞彙,難怪王克明寫了本《寫見古代》,他說,聽陝北人說話就像聽古代人說話。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韓國還保留“佾舞”

我們常說“結髮夫妻”,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結髮,陝北婚事中還留存這一儀式,叫“上頭”。新娘迎進門後,在桌上擺饃一碟、菜一碟,新郎、新娘背靠背坐在坑上,由年長的、命相上與新人相輔的人主持,把新郎、新娘的頭髮束在一起,以示從此之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持人手持木梳,比劃著給二人梳頭,一邊唱《上頭歌》:

對對饃饃對對糕,對對兒女滿炕跑。頭一梳子短,二一梳子長,三梳×家女子跳進×家花院牆……十梳榮華富貴萬年長。王母娘娘來下令,上頭二人金水命,饃饃油糕如咬金,蜜餞燒酒一起飲,夫妻結髮富貴長,白頭到老天命享。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開始扭達了

最精彩處是到了女婿們跟前,有三四個女婿最好,“端祭飯的”就編詞揶揄譏諷,目的無非是讓女婿們多放錢。現在生活提高了,貨幣也貶值,十塊八塊拿不出手,女婿們往往要掏一百元一張的,平鋪在地,有意刁難。有當包工頭的女婿做壞,放二三百塊,把“行情”抬高,氣得別的女婿也要陪著出血,趁人不備,打包工頭一拳,引得看熱鬧的又一陣鬨笑。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開始扭達了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給亡者撒路燈

陝北的“侑食”,讓我想起周禮的“佾”。佾(音“義”)是一種祭祀舞蹈——給亡者跳舞。周禮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八佾”就是橫豎都是8人,八八六十四個人跳舞,以此類推,“六佾”就是六六三十六人,有明確規定。就像鼎,“天子九鼎,諸候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在墓裡發現七個鼎,說明是諸侯一級的大墓,如果9個鼎,那厲害了,天子啊!你不能說我家有錢,我給老先人放10個鼎。那不行,有嚴格規定,這是周禮,比法律還嚴厲,違反了叫“僭越”,是要滅族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燒夜紙

春秋末期,有個諸侯功勞很大,向天子請示,說我死後能不能享受“八佾”的祭祀呢。天子毫不客氣地說,太不著調了,你“八佾”了,我怎辦呢?

孔子一次外出溜達,路過季子家門口,季子正在舉辦“八佾”等級的祭祀活動。季子是大夫級別,只能“四佾”,卻目無法紀,用“八佾”級別,那是天子級別啊。氣得孔子咆哮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非常氣憤。

春秋末期限,“禮崩樂壞”,人家就“八佾”了,怎麼著?我的高中老師,他一生氣,口頭禪是“是可忍,叔不可忍;叔可忍,嬸也不可忍。”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六佾”

“侑食”這種禮儀在中國其他地方已消失了,唯獨陝北農村還有,這再一次證明,陝北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特別是方言,留存大量古代詞彙,難怪王克明寫了本《寫見古代》,他說,聽陝北人說話就像聽古代人說話。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韓國還保留“佾舞”

我們常說“結髮夫妻”,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結髮,陝北婚事中還留存這一儀式,叫“上頭”。新娘迎進門後,在桌上擺饃一碟、菜一碟,新郎、新娘背靠背坐在坑上,由年長的、命相上與新人相輔的人主持,把新郎、新娘的頭髮束在一起,以示從此之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持人手持木梳,比劃著給二人梳頭,一邊唱《上頭歌》:

對對饃饃對對糕,對對兒女滿炕跑。頭一梳子短,二一梳子長,三梳×家女子跳進×家花院牆……十梳榮華富貴萬年長。王母娘娘來下令,上頭二人金水命,饃饃油糕如咬金,蜜餞燒酒一起飲,夫妻結髮富貴長,白頭到老天命享。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上頭,也就是結髮

陝北人有一種講究,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崇尚“板腦”。所謂“板腦”,就是後腦勺扁平的頭,誰長了這種“板腦”,就成了追崇和羨慕的對象,就像“粉絲”對明星的感情。老人們會說:“看XX那腦,板菜菜價,好福氣。”為了追求這種“板腦”效果,給嬰兒睡黑豆,睡木板,個別極端的還給嬰兒睡磚,像非洲土著把門牙敲掉或把脖子拉長一樣殘酷。

還有一種講究,不伐老槐樹。老槐樹代表祖宗,不伐老槐樹表示對祖宗的尊敬。山東沒這講究,不知是何道理,是否與隗氏白狄有關?

白狄不是白色人種的狄,而是崇尚白色的狄。《爾雅》裡說“北國之民,羯巾而裘。”意思就是白狄人頭扎白巾、身著光板白羊皮襖、白羊皮褂子,這正是今天陝北人的典型裝束,正如信天游裡唱的“白羊肚子手巾頭上蒙,紅腰褲帶吊纓纓。”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開始扭達了

最精彩處是到了女婿們跟前,有三四個女婿最好,“端祭飯的”就編詞揶揄譏諷,目的無非是讓女婿們多放錢。現在生活提高了,貨幣也貶值,十塊八塊拿不出手,女婿們往往要掏一百元一張的,平鋪在地,有意刁難。有當包工頭的女婿做壞,放二三百塊,把“行情”抬高,氣得別的女婿也要陪著出血,趁人不備,打包工頭一拳,引得看熱鬧的又一陣鬨笑。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開始扭達了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給亡者撒路燈

陝北的“侑食”,讓我想起周禮的“佾”。佾(音“義”)是一種祭祀舞蹈——給亡者跳舞。周禮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八佾”就是橫豎都是8人,八八六十四個人跳舞,以此類推,“六佾”就是六六三十六人,有明確規定。就像鼎,“天子九鼎,諸候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在墓裡發現七個鼎,說明是諸侯一級的大墓,如果9個鼎,那厲害了,天子啊!你不能說我家有錢,我給老先人放10個鼎。那不行,有嚴格規定,這是周禮,比法律還嚴厲,違反了叫“僭越”,是要滅族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燒夜紙

春秋末期,有個諸侯功勞很大,向天子請示,說我死後能不能享受“八佾”的祭祀呢。天子毫不客氣地說,太不著調了,你“八佾”了,我怎辦呢?

孔子一次外出溜達,路過季子家門口,季子正在舉辦“八佾”等級的祭祀活動。季子是大夫級別,只能“四佾”,卻目無法紀,用“八佾”級別,那是天子級別啊。氣得孔子咆哮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非常氣憤。

春秋末期限,“禮崩樂壞”,人家就“八佾”了,怎麼著?我的高中老師,他一生氣,口頭禪是“是可忍,叔不可忍;叔可忍,嬸也不可忍。”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六佾”

“侑食”這種禮儀在中國其他地方已消失了,唯獨陝北農村還有,這再一次證明,陝北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特別是方言,留存大量古代詞彙,難怪王克明寫了本《寫見古代》,他說,聽陝北人說話就像聽古代人說話。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韓國還保留“佾舞”

我們常說“結髮夫妻”,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結髮,陝北婚事中還留存這一儀式,叫“上頭”。新娘迎進門後,在桌上擺饃一碟、菜一碟,新郎、新娘背靠背坐在坑上,由年長的、命相上與新人相輔的人主持,把新郎、新娘的頭髮束在一起,以示從此之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持人手持木梳,比劃著給二人梳頭,一邊唱《上頭歌》:

對對饃饃對對糕,對對兒女滿炕跑。頭一梳子短,二一梳子長,三梳×家女子跳進×家花院牆……十梳榮華富貴萬年長。王母娘娘來下令,上頭二人金水命,饃饃油糕如咬金,蜜餞燒酒一起飲,夫妻結髮富貴長,白頭到老天命享。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上頭,也就是結髮

陝北人有一種講究,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崇尚“板腦”。所謂“板腦”,就是後腦勺扁平的頭,誰長了這種“板腦”,就成了追崇和羨慕的對象,就像“粉絲”對明星的感情。老人們會說:“看XX那腦,板菜菜價,好福氣。”為了追求這種“板腦”效果,給嬰兒睡黑豆,睡木板,個別極端的還給嬰兒睡磚,像非洲土著把門牙敲掉或把脖子拉長一樣殘酷。

還有一種講究,不伐老槐樹。老槐樹代表祖宗,不伐老槐樹表示對祖宗的尊敬。山東沒這講究,不知是何道理,是否與隗氏白狄有關?

白狄不是白色人種的狄,而是崇尚白色的狄。《爾雅》裡說“北國之民,羯巾而裘。”意思就是白狄人頭扎白巾、身著光板白羊皮襖、白羊皮褂子,這正是今天陝北人的典型裝束,正如信天游裡唱的“白羊肚子手巾頭上蒙,紅腰褲帶吊纓纓。”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攔羊的

陝北有不少姓,在山東少見,但在陝北司空見慣,如,折、黨、拓、燕、惠、郝,陝北常見,其中,黨發“擋”音,拓發“塌”音,郝發“黑”音,都是入聲。

在陝北喪事上,晚輩要給亡者獻“老獻的”,是二斤面蒸的兩條相對的大面魚,數量上也有講究,女兒幾個,外甥幾個,都是定規。親戚多的,能收半窯“老獻的”,在事情上當主食吃,吃不完,喪事結束後給親戚們“齎發”,都打散了。

"

陝北埋人為什麼還要“鬧秧歌”?

作者丨郭峰(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喪事有一奇怪的風俗——“鬧秧歌”,顯得與眾不同、格格不入,看起來特別彆扭,但仔細研究,卻大有學問。這叫“侑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侑食”在出殯的前一天“午祭”舉行(侑,音“又”)。“午祭”項目很多、內容繁瑣,這裡不詳細敘述,我的理解就是給亡者舉辦一次盛大的午宴,然後送其上路,就是餞行,告別午宴。

孝子們按班輩長幼身著不同層次的號衫,整齊地跪在靈前。我們常說的“五服”,在白事上有最直觀的體現:嫡親的兒孫是重孝,披麻戴孝,耳朵邊還掛兩顆棉花球。然後有長孝、短孝,最遠的是腰孝,腰裡只系一根白帶子,再遠就出了“五服”,不需要系號。孫子輩孝帽前額位置貼紅五星大小的紅色布塊,重孫子戴純紅把孝帽,玄孫戴純綠色孝帽。“小紅帽”“小綠帽”們在人群中肆意穿梭嬉戲,互相追逐,沒有絲毫悲傷。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孝子跪靈前

“侑食”的主角應該是“端祭飯的”,一人或兩人均可。“端祭飯的”不是孝子,是請來的喜歡唱、喜歡熱鬧,愛耍笑出醜的莊客,他們腰束紅腰帶,頭戴紅布條,一手舞綵綢或彩扇,一手用拇指、食指和小指託著盛有食物的木盤,從伙房把上獻的祭飯端到靈前的供桌上。端祭飯要穿過每個孝子,有的人家孝子眾多,白花花跪一院,“端祭飯的”踩著鼓點,揮舞彩扇,一邊扭一邊唱信天游,忸怩作態,動作誇張搞笑。行進路線有“富貴不斷頭”“蛇抱九顆蛋”“十朵梅花”等,都是吉祥如意的吉利圖案,和秧歌場子圖一樣。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

吹手(樂隊)在角落的火塔邊留意著場上的動靜,“端祭飯的”從伙房出來,高喊一聲“油——了”,拖著長長的尾音,綵綢往空中一揚,吹手就開始吹,同時鞭炮、禮炮齊鳴。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

“端祭飯的”在每個孝子跟前停留,一邊扭達一邊唱,水平高的即興編詞,句子靈活巧妙,詼諧生動,引得觀眾一陣喝彩,說這人有“急才”。孝子們掏出錢放在地上,三塊五塊,十塊八塊均可,“端祭飯的”不能用手取,要用嘴脣叼起,放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個技術活,因為手裡還端著盛菜的木盤。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端祭飯的開始扭達了

最精彩處是到了女婿們跟前,有三四個女婿最好,“端祭飯的”就編詞揶揄譏諷,目的無非是讓女婿們多放錢。現在生活提高了,貨幣也貶值,十塊八塊拿不出手,女婿們往往要掏一百元一張的,平鋪在地,有意刁難。有當包工頭的女婿做壞,放二三百塊,把“行情”抬高,氣得別的女婿也要陪著出血,趁人不備,打包工頭一拳,引得看熱鬧的又一陣鬨笑。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吹手開始扭達了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給亡者撒路燈

陝北的“侑食”,讓我想起周禮的“佾”。佾(音“義”)是一種祭祀舞蹈——給亡者跳舞。周禮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八佾”就是橫豎都是8人,八八六十四個人跳舞,以此類推,“六佾”就是六六三十六人,有明確規定。就像鼎,“天子九鼎,諸候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在墓裡發現七個鼎,說明是諸侯一級的大墓,如果9個鼎,那厲害了,天子啊!你不能說我家有錢,我給老先人放10個鼎。那不行,有嚴格規定,這是周禮,比法律還嚴厲,違反了叫“僭越”,是要滅族的。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燒夜紙

春秋末期,有個諸侯功勞很大,向天子請示,說我死後能不能享受“八佾”的祭祀呢。天子毫不客氣地說,太不著調了,你“八佾”了,我怎辦呢?

孔子一次外出溜達,路過季子家門口,季子正在舉辦“八佾”等級的祭祀活動。季子是大夫級別,只能“四佾”,卻目無法紀,用“八佾”級別,那是天子級別啊。氣得孔子咆哮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非常氣憤。

春秋末期限,“禮崩樂壞”,人家就“八佾”了,怎麼著?我的高中老師,他一生氣,口頭禪是“是可忍,叔不可忍;叔可忍,嬸也不可忍。”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六佾”

“侑食”這種禮儀在中國其他地方已消失了,唯獨陝北農村還有,這再一次證明,陝北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特別是方言,留存大量古代詞彙,難怪王克明寫了本《寫見古代》,他說,聽陝北人說話就像聽古代人說話。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韓國還保留“佾舞”

我們常說“結髮夫妻”,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結髮,陝北婚事中還留存這一儀式,叫“上頭”。新娘迎進門後,在桌上擺饃一碟、菜一碟,新郎、新娘背靠背坐在坑上,由年長的、命相上與新人相輔的人主持,把新郎、新娘的頭髮束在一起,以示從此之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持人手持木梳,比劃著給二人梳頭,一邊唱《上頭歌》:

對對饃饃對對糕,對對兒女滿炕跑。頭一梳子短,二一梳子長,三梳×家女子跳進×家花院牆……十梳榮華富貴萬年長。王母娘娘來下令,上頭二人金水命,饃饃油糕如咬金,蜜餞燒酒一起飲,夫妻結髮富貴長,白頭到老天命享。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上頭,也就是結髮

陝北人有一種講究,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崇尚“板腦”。所謂“板腦”,就是後腦勺扁平的頭,誰長了這種“板腦”,就成了追崇和羨慕的對象,就像“粉絲”對明星的感情。老人們會說:“看XX那腦,板菜菜價,好福氣。”為了追求這種“板腦”效果,給嬰兒睡黑豆,睡木板,個別極端的還給嬰兒睡磚,像非洲土著把門牙敲掉或把脖子拉長一樣殘酷。

還有一種講究,不伐老槐樹。老槐樹代表祖宗,不伐老槐樹表示對祖宗的尊敬。山東沒這講究,不知是何道理,是否與隗氏白狄有關?

白狄不是白色人種的狄,而是崇尚白色的狄。《爾雅》裡說“北國之民,羯巾而裘。”意思就是白狄人頭扎白巾、身著光板白羊皮襖、白羊皮褂子,這正是今天陝北人的典型裝束,正如信天游裡唱的“白羊肚子手巾頭上蒙,紅腰褲帶吊纓纓。”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攔羊的

陝北有不少姓,在山東少見,但在陝北司空見慣,如,折、黨、拓、燕、惠、郝,陝北常見,其中,黨發“擋”音,拓發“塌”音,郝發“黑”音,都是入聲。

在陝北喪事上,晚輩要給亡者獻“老獻的”,是二斤面蒸的兩條相對的大面魚,數量上也有講究,女兒幾個,外甥幾個,都是定規。親戚多的,能收半窯“老獻的”,在事情上當主食吃,吃不完,喪事結束後給親戚們“齎發”,都打散了。

“侑食”:陝北喪事“鬧秧歌”風俗,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了

老獻的

“侑食”是古老的祭祀儀式,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近二年有庸俗化趨勢。孝子們跪一會兒,就和“端祭飯的”一起鬧秧歌了,除了沒穿秧歌服,是真鬧,踏著鼓點,扭著腰肢,所披的麻,所戴的孝,是現成的秧歌服。

“起嗵起,起嗵起,男的女的攪混起。”

點擊下方↓↓↓標題,繼續閱讀書房記·老郭專欄

陝北的信天游是古代少數民族留下來的精華?

大夏河:華夏文明的起源,黃帝從這裡走向了陝北

中國人在海外建了共和國,立國107年,乾隆沒有接受這個華人國家

他改進劈山炮,63歲抬棺出征,對中國領土貢獻很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