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春秋戰國 中國古代史 沈諸樑 考古 明朝 楚漢文化三木一流 2018-12-03

轉自:深山蒲公英

葉邑故城位於河南省葉縣城西部。城址平面呈方形,地面城垣已毀,散存少量遺物,採集有陶片、磚瓦殘塊等。1986年以來,文物工作者先後搶救性發掘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葬10餘座,其中有多座屬於楚國大夫級的官員墓葬,特別是2002年年初搶救發掘的許國國君許公寧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60多件為國內罕見 。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葉縣圖

有關葉邑故城的一個重要人文價值符號是葉公沈諸樑。人們所瞭解的葉公故事,在這裡都能尋到蹤跡。葉邑故城的墓葬發掘有著傳奇經歷,而墓葬裡發掘出土的諸多文物不僅填補了葉縣文物收藏的空白,而且在全國也受到重視。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葉縣縣衙的明代跪石 葉縣縣衙是國內僅存的一座明代五品級縣衙,建於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其年歲比北京故宮還要略長一些

漫步在舊縣老街,就會被那濃厚深邃的氣氛感染:兩千年古棧道那渾然於一體的青石,久經滄桑的葉邑關那夯實且堅固的古橋,綿延屹立的楚長城那猶在的雄風,劉秀廟內漢代銀杏古樹那不朽的遒勁……這裡記述著葉公和孔子論政的故事,承載著昆陽之戰的金戈鐵馬,蘊含著楚、漢時期的燦爛文明。無論是千載厚重的歷史,還是彌足珍貴的文化,時刻都在誘惑著中處遊客對葉邑古城的嚮往。舊縣是古代名城,春秋時期應國之都,桐葉封地為葉邑。據立於舊縣鄉南村的青石碑刻記載:古邑為千碑之城,百泉之匯,素有昆澧二水抱佳城、伏牛二龍鎮昆陽(舊縣)之說。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青銅器:銅人俑

隨著周王室的逐漸衰微和王權的旁落,偏於南方的楚國通過數十次大規模的兼併戰爭,消滅了南方眾多的諸侯小國。隨著國力的逐步增強,楚國便將矛頭指向北方,準備問鼎中原。大約在春秋早期,楚國已完成了北進中原的準備工作,而開闢道路則是北進工作的重中之重。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升鼎 青銅升鼎為全國僅有。升鼎乃是實牲體的祭器,是楚文化禮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升是獻的意思,有升進之意。《儀禮•士冠禮》曰:“載合升”鄭玄注:“煮於鑊曰亨,在鼎曰升。”

因為葉縣自古為南北交通的要道,其南接楚國,北通中原,是楚國北進的必經之路,因此楚國就在葉縣南部與南陽北部修築長城,其目的是出於國防戰略的考慮。有了長城,楚國北向中原,進可以攻擊,退可以固守。而楚長城以北的葉縣、平頂山、寶丰、郟縣、襄縣在歷史上亦稱為''方城之外''。《左傳·昭公十八年》記載:''葉在楚國,方城外之蔽也。''也就是說,葉邑故城是楚國在方城之外的屏障。據《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穿封戌曾為方城外的縣尹。這就可以推斷,楚國早期在方城外就設立了縣制。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四扉稜銅編鐘 2002年,葉縣舊縣鄉澧河岸邊的許靈公墓出土了這套組合式編鐘

楚長城有稱之楚方城者,主要位於今河南南陽方城縣至平頂山葉縣及駐馬店泌陽縣境內,是楚國為抵禦中原諸國南下攻伐而修築的我國最早的大型防禦工程。它由許許多多分散的小城堡組成。《水經注·汝水》記述澧水時說:''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城。''這些城堡,都建在低矮的山頂或山麓等較為險要的地方。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葉邑故城夯土城牆

《漢書·地理志》記載,''葉,有長城,號曰方城。''就是指的這個長城。清人姚鼐《左傳補註》雲:''楚所指方城,據地甚遠,居淮之南,漢江之北,西逾桐柏,東越廣黃,止是一山……然則方城連嶺可七八百里也。''按照推斷,當時楚人早期經南陽過方城山北上的通途主要有三處,且都築有城堡。

在葉縣常村鄉東南之點軍場。點軍場南為小關口,關口東、西側山嶺上俱有石築城牆。其西屬方城縣管轄,其東在葉縣境內。

在歷史上楚之方城城下。今葉縣保安鎮西有花山和餘溝山,在兩山之間有一條貫通南北狹窄崎嶇的山間道路,其南端出口為方城大關口,其北端路東即為楚國之方城古城(今闖王寨)。該道不但南鎖入宛之道,而且西扼楚長城點軍場缺口東進之路。當為《淮南子·地形訓》列為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古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北城牆的另一側,夕陽之下,可以看到一座小廟的屋頂

在今平頂山葉縣與南陽方城縣交界處,有兩座山峰東西對峙,位於東者為桐柏山餘脈,位於西者為伏牛山餘脈,兩山之間形成隘口,俗稱''方城缺口''或''荊襄夾道''。通過這個隘口有一條貫通南北方的隘道。楚長城上的這三個關口是楚國自南陽盆地出發,北向中原(古時中原稱華夏)諸國的必經之路,所以又叫''夏路''。司馬貞在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的''夏路''作注時雲:''楚適諸夏,路出方城'',也就是說夏路是楚國經方城北上中原各國的道路。

在春秋戰國時期,平原河溝交織,低窪之地遇雨則泥濘難行,使戰車輜重受限,部隊行動的陸路運輸不得不經過像葉縣這樣的淺山區。總之,保證''夏路''的暢通,是楚國北進中原的首要任務。所以葉公沈諸樑在平定白公勝之亂後,辭去令尹兼司馬之職,仍還歸葉邑。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左側是北城牆,前面是護城河

對於''葉公好龍''的典故,人們都有所瞭解,故事雖然是杜撰的,但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此人的確與葉邑有關。按《辭海》記載,葉公原姓沈,名諸樑,字子高,為楚國貴族。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曾孫名戌,在楚平王時封沈縣(今安徽臨泉縣)縣尹,稱沈尹戌,官至楚左司馬。左司馬在與吳軍作戰時身亡,楚昭王為表其功,封時年24歲的沈尹戌子沈諸樑於葉邑(今河南省葉縣舊城),史稱葉公。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葉縣的辛店、保安、夏李、常村等南部區域,有一條“龍” 在山嶺峽谷之上曲折盤旋,俯瞰著廣袤的中原大地和江漢平原,這條“龍”就是當地百姓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的“土龍”--楚長城。楚長城是中國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長城,被稱為“長城之父”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有關葉公在葉邑故城發生的故事幾乎被文化人所共知:公元前489年,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曾專程到葉地拜訪葉公,希望能得到葉公的重用。孔子在葉期間,多次與葉公談論為政之道,並稱贊葉公治葉經驗為''近者悅,遠者來''。葉公和孔子就何謂''忠誠''的為人標準進行了討論。葉公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卻不以為然地說:''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由此,葉公對孔子的學說產生了懷疑。一天,他向孔子的弟子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知道後,責怪子路說:''汝奚不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因二人觀點不一致,孔子的葉邑之行並未得到所期望的結果,於是他很快離葉北返。孔子的門人大為不滿。後來,一些儒士借用葉公喜歡畫龍的故事杜撰了《葉公好龍》的寓言,把葉公喻為偽君子。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公元前479年,葉公已近耄耋之年。當時,楚國重臣白公勝在楚國都城發動叛亂,殺死了令尹子西、司馬子期,並劫持惠王欲自立。葉公聞訊後,不顧年邁,毅然出兵平叛,立下定國之功。葉公因平定白公勝之亂迎惠王復位官至令尹、司馬,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但他卻在平定邊夷、整肅朝政後,讓位於他人,自己歸葉邑,身老於葉。

葉公在葉縣歷史上可不是個偽君子,他宰葉期間,勵精圖治,興水利,勸農桑,率民眾修築的東、西二陂,可灌溉農田數十萬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農田灌溉水利工程之一,對葉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專家考證,葉公所好之''龍''與中華民族崇尚''龍''文化有關。葉公塗刻在器物上的圖案,是水利灌溉之龍--引水工程。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葉邑故城遺址

為了開發葉縣東、西二陂灌溉農田,葉公曾在牆壁上畫了一幅施工水系圖。一天,一位來訪客人把壁上的水系圖當成了群龍起舞圖,就毫不隱諱地說:''人言葉公好龍,我看葉公並非真的好龍。''葉公問:''此話怎講?''客人回答說:''風從虎,雲從龍,圖中之龍不畫雲,故從得知。''葉公笑曰:''我只想引龍出水,不求騰雲駕霧。''客問:''何謂引龍出水?''葉公說:''鑿渠引龍,龍就出水了。''客又問:''群龍真可以引出水嗎?''葉公說:''少引則宜,多引則懼。''客又問其中原委,葉公說:''引一龍需工千額,需糧萬斛,所以不可不慎重。''由此可知葉公所好''龍'',是水利之龍,所懼之''龍'',是怕引水工程過分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葉邑故城遺址

葉公臨終時留下遺言:''勿以小謀敗大作,勿以嬖御人疾莊後,勿以嬖御士疾莊士、大夫、卿士。''根據《周禮》規制,葉公去世後,即被立祠享祭。

在舊縣廣袤的土地上,還記載著劉秀、王莽昆陽之戰的歷史。

新莽末年,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各地起義遍及黃河南北和江漢地區,其中以綠林、赤眉聲勢最大。綠林軍乘王莽主力向東攻擊赤眉軍之機,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王莽荊州兵甄阜、樑丘賜部,又在淯陽(今河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發展到10餘萬人,2月間,推舉漢朝王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年號更始。以綠林軍為主體的劉玄政權為阻止王莽軍南下,保障主力奪取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一帶,派上公王鳳、大將王常、偏將劉秀等,率約20000人攻下昆陽、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縣(今河南郾城南),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勢。3月間,王莽派大司空王邑急赴洛陽,與大司徒王尋調集各州郡兵40餘萬南進,號稱百萬軍,企圖一舉消滅漢軍。 5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安”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多人赴援昆陽。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於6月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兵千餘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隨後又以勇士3000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劉秀以昆陽守軍鉗制強敵,再以精幹數千援軍搗敵要害,大破王邑主力。昆陽大捷後,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鬆急攻武關,三輔震動,各地豪強紛紛誅殺新莽牧守,用漢年號,服從更始政令。

在昆陽之戰中,至今流傳著一個傳奇故事。劉秀被王莽軍隊圍困在昆陽城(舊縣鄉舊縣街)中之時,劉秀決定出城求援,和其他將領商定趁夜晚時分莽軍疲憊之時遛出城去,原定於雞叫時從東城門動身班師。劉秀等人中有一人口技甚好,能學雞叫,他就在晚飯後不久學雞打明,引得附近公雞紛紛啼明。劉秀恐怕消息走漏,遂由南城門出城,殺死守城將士後飛奔而去。因為劉秀軍隊事先和王莽軍隊約定,天亮前五更雞叫開戰,由於北頭雞叫早,南頭雞叫晚的時差,為劉秀贏得了戰機。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河南省葉縣 葉邑故城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