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周大致情況

前771年,犬戎殺幽王,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鑑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洛陽),史稱東周。到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

周平王分封秦襄公為諸侯王,秦國產生。周朝都城從鎬京東遷洛邑,客觀上促使秦國成為最大受益者,鎬京周圍的土地成為秦國土地,這對秦國的壯大很有影響。也許都城的東遷,促使都城更加接近當時華夏民族的核心區域,有利於華夏民族核心區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周朝文化的發展,這可能對隨後出現的高度輝煌的東周文明的產生具有促進作用。

前770~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前475年到東周滅亡35年後的秦始皇元年(前221年)為戰國時期,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西周時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可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東周天子直轄的“王畿”,相對西周逐漸縮小,後來,只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這導致周天子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同步喪失。周幽王的亂政及其導致的西周的滅亡,以及帶來的二位天子相爭局面,都導致周天子權威大幅度下降。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地位已名存實亡,再沒有控制諸侯的力量了,這帶來諸侯獨立性大增,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華夏地區由此進入大分裂時期。

雖然天子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受諸侯的擺佈。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而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各種原因,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

平王東遷以後,西部的周王室土地為秦國所有。他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個諸侯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社會制度,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但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蔘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前632年晉軍在城濮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這種均勢狀況,促成了合約的產生。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漸趨衰弱時,長江下游的吳、越卻先後崛起爭霸。吳王闔閭執政時,重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和原來的楚臣伍子胥,興兵伐楚,經五戰五捷而於前506年直搗楚國都郢。後來其子夫差先後打敗越、陳、魯、宋、齊,成為諸侯間的盟主。越王勾踐於前494年被夫差所敗後一面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一面獻美女西施於吳。經過十數年的準備,終於大破吳師,逼得夫差自殺,吳國就此滅亡。勾踐率兵渡淮,與諸侯會於徐州。

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時期前期,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隨著鐵器的使用,水利掀起建設高潮,牛耕得到推廣,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人們勞動積極性極大提高,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較大發展。

"
東周大致情況

前771年,犬戎殺幽王,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鑑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洛陽),史稱東周。到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

周平王分封秦襄公為諸侯王,秦國產生。周朝都城從鎬京東遷洛邑,客觀上促使秦國成為最大受益者,鎬京周圍的土地成為秦國土地,這對秦國的壯大很有影響。也許都城的東遷,促使都城更加接近當時華夏民族的核心區域,有利於華夏民族核心區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周朝文化的發展,這可能對隨後出現的高度輝煌的東周文明的產生具有促進作用。

前770~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前475年到東周滅亡35年後的秦始皇元年(前221年)為戰國時期,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西周時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可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東周天子直轄的“王畿”,相對西周逐漸縮小,後來,只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這導致周天子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同步喪失。周幽王的亂政及其導致的西周的滅亡,以及帶來的二位天子相爭局面,都導致周天子權威大幅度下降。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地位已名存實亡,再沒有控制諸侯的力量了,這帶來諸侯獨立性大增,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華夏地區由此進入大分裂時期。

雖然天子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受諸侯的擺佈。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而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各種原因,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

平王東遷以後,西部的周王室土地為秦國所有。他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個諸侯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社會制度,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但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蔘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前632年晉軍在城濮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這種均勢狀況,促成了合約的產生。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漸趨衰弱時,長江下游的吳、越卻先後崛起爭霸。吳王闔閭執政時,重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和原來的楚臣伍子胥,興兵伐楚,經五戰五捷而於前506年直搗楚國都郢。後來其子夫差先後打敗越、陳、魯、宋、齊,成為諸侯間的盟主。越王勾踐於前494年被夫差所敗後一面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一面獻美女西施於吳。經過十數年的準備,終於大破吳師,逼得夫差自殺,吳國就此滅亡。勾踐率兵渡淮,與諸侯會於徐州。

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時期前期,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隨著鐵器的使用,水利掀起建設高潮,牛耕得到推廣,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人們勞動積極性極大提高,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較大發展。

東周大致情況

韓、魏、趙三家分晉之前的各國範圍圖,那時的秦國範圍還比較小,晉國實力最為強大。可以對比前面的春秋初期諸侯國分佈圖,此時諸侯國數量已經大為減少。

著名的卿大夫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增加管轄的人口。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這次不起眼的事情,卻對中國命運產生明顯影響。這導致東方抗禦秦國的力量明顯分裂,晉國是抗禦秦國的強大對手,晉國的分裂最終帶來了秦國消滅東方六國的局面。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

"
東周大致情況

前771年,犬戎殺幽王,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鑑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洛陽),史稱東周。到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

周平王分封秦襄公為諸侯王,秦國產生。周朝都城從鎬京東遷洛邑,客觀上促使秦國成為最大受益者,鎬京周圍的土地成為秦國土地,這對秦國的壯大很有影響。也許都城的東遷,促使都城更加接近當時華夏民族的核心區域,有利於華夏民族核心區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周朝文化的發展,這可能對隨後出現的高度輝煌的東周文明的產生具有促進作用。

前770~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前475年到東周滅亡35年後的秦始皇元年(前221年)為戰國時期,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西周時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可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東周天子直轄的“王畿”,相對西周逐漸縮小,後來,只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這導致周天子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同步喪失。周幽王的亂政及其導致的西周的滅亡,以及帶來的二位天子相爭局面,都導致周天子權威大幅度下降。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地位已名存實亡,再沒有控制諸侯的力量了,這帶來諸侯獨立性大增,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華夏地區由此進入大分裂時期。

雖然天子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受諸侯的擺佈。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而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各種原因,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

平王東遷以後,西部的周王室土地為秦國所有。他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個諸侯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社會制度,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但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蔘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前632年晉軍在城濮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這種均勢狀況,促成了合約的產生。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漸趨衰弱時,長江下游的吳、越卻先後崛起爭霸。吳王闔閭執政時,重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和原來的楚臣伍子胥,興兵伐楚,經五戰五捷而於前506年直搗楚國都郢。後來其子夫差先後打敗越、陳、魯、宋、齊,成為諸侯間的盟主。越王勾踐於前494年被夫差所敗後一面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一面獻美女西施於吳。經過十數年的準備,終於大破吳師,逼得夫差自殺,吳國就此滅亡。勾踐率兵渡淮,與諸侯會於徐州。

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時期前期,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隨著鐵器的使用,水利掀起建設高潮,牛耕得到推廣,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人們勞動積極性極大提高,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較大發展。

東周大致情況

韓、魏、趙三家分晉之前的各國範圍圖,那時的秦國範圍還比較小,晉國實力最為強大。可以對比前面的春秋初期諸侯國分佈圖,此時諸侯國數量已經大為減少。

著名的卿大夫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增加管轄的人口。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這次不起眼的事情,卻對中國命運產生明顯影響。這導致東方抗禦秦國的力量明顯分裂,晉國是抗禦秦國的強大對手,晉國的分裂最終帶來了秦國消滅東方六國的局面。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

東周大致情況

韓、魏、趙三家分晉之後的各國範圍圖。

"
東周大致情況

前771年,犬戎殺幽王,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鑑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洛陽),史稱東周。到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

周平王分封秦襄公為諸侯王,秦國產生。周朝都城從鎬京東遷洛邑,客觀上促使秦國成為最大受益者,鎬京周圍的土地成為秦國土地,這對秦國的壯大很有影響。也許都城的東遷,促使都城更加接近當時華夏民族的核心區域,有利於華夏民族核心區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周朝文化的發展,這可能對隨後出現的高度輝煌的東周文明的產生具有促進作用。

前770~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前475年到東周滅亡35年後的秦始皇元年(前221年)為戰國時期,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

西周時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可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東周天子直轄的“王畿”,相對西周逐漸縮小,後來,只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這導致周天子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同步喪失。周幽王的亂政及其導致的西周的滅亡,以及帶來的二位天子相爭局面,都導致周天子權威大幅度下降。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地位已名存實亡,再沒有控制諸侯的力量了,這帶來諸侯獨立性大增,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華夏地區由此進入大分裂時期。

雖然天子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受諸侯的擺佈。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而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各種原因,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

平王東遷以後,西部的周王室土地為秦國所有。他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個諸侯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社會制度,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但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蔘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前632年晉軍在城濮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這種均勢狀況,促成了合約的產生。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漸趨衰弱時,長江下游的吳、越卻先後崛起爭霸。吳王闔閭執政時,重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和原來的楚臣伍子胥,興兵伐楚,經五戰五捷而於前506年直搗楚國都郢。後來其子夫差先後打敗越、陳、魯、宋、齊,成為諸侯間的盟主。越王勾踐於前494年被夫差所敗後一面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一面獻美女西施於吳。經過十數年的準備,終於大破吳師,逼得夫差自殺,吳國就此滅亡。勾踐率兵渡淮,與諸侯會於徐州。

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時期前期,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隨著鐵器的使用,水利掀起建設高潮,牛耕得到推廣,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人們勞動積極性極大提高,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較大發展。

東周大致情況

韓、魏、趙三家分晉之前的各國範圍圖,那時的秦國範圍還比較小,晉國實力最為強大。可以對比前面的春秋初期諸侯國分佈圖,此時諸侯國數量已經大為減少。

著名的卿大夫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增加管轄的人口。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這次不起眼的事情,卻對中國命運產生明顯影響。這導致東方抗禦秦國的力量明顯分裂,晉國是抗禦秦國的強大對手,晉國的分裂最終帶來了秦國消滅東方六國的局面。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

東周大致情況

韓、魏、趙三家分晉之後的各國範圍圖。

東周大致情況

三家分晉百年後的各國範圍圖,此時秦國吞併巴蜀地區,並擠壓鄰國空間,獲得大發展,趙國也壯大一些,楚國擠壓著越國,向東擴展。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追求的是諸侯王的聲譽,追求勢力擴張。中小國家依附強國,隨著的勢力變化飄忽不定,你強大了,跟著你,他強大了,跟著他。後來,隨著周天子地位的進一步衰落,以及各種情況的改變,促使諸侯尊王意識減弱,思想發生重大改變。這種思想改變可能是卿大夫崛起所致,比如,韓、魏、趙三家分晉得到周天子的認可,田民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天子認可。

生產力前進的結果之一是,人們休閒時間增多,但是這種休閒時間很快被政府利用,利用結果是軍隊規模增大,戰鬥力提高。戰鬥力提高的結果是,各國生存競爭壓力增大,這促進了各國變革的動力。

從管仲改革的第一推動力開始,各國逐漸相續走向主動或被動的增加實力為目的的改革大潮,最終完成了中國歷史的一次大變革。改革的核心是激發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增加社會財富,從而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獲得更多可支配資源,進而提高軍隊戰鬥力。較多的土地帶來較多的賦稅,較多的人口帶來較多的軍隊,這導致掠奪土地為目的戰爭頻繁產生。據統計,前475年至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雙方動用的軍隊規模可以達到幾萬至幾十萬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