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鄉愁的源頭'

春節家書 文化 我在宮裡做廚師 民間姓氏楊 2019-08-28
"

老家——鄉愁的源頭

2018年深冬的一個夜晚,氣溫零下12度,趁著朦朧的亮光,暗夜裡飄飛著稀薄狀也是零星樣的雪花,我在廚房裡洗著鍋碗瓢盆,腦門裡就飄出兩個字:老家。

好久不曾到鄉下去,老家就靜默在我的心裡。對於那些記憶裡的炊煙、田野、人事、鄉俗,我除了感恩,曾經有過深深的眷戀。養育我長大的家園,那些親人們勞作過的耕地,安息祖父母的墓地,都是刻在我文字裡的生命過往歷史。

也曾想過用我自己的微弱力量來改變老家,甚至一度有想寫一寫家鄉人物紀實等的衝動。但是,我也是在長久的想了之後,終於明白,也許我的一廂情願,根本不起任何的作用,也許一切都是我的自作多情,我的幼稚之處就是總愛用感性的目光打量現實的存在,也就罷了。

其實,對於老家,從小我就想要走出那裡。不算逃離,因為老家畢竟曾經給予我溫暖和成長。但總歸要走出那裡,是我懂事以來常常最想實現和渴望的頭等大事。總算,在我而立之年後,把家安在了縣城。這使得老家,就成了節假日,我必須去的一處地方。到後來,親人們都搬進了縣城裡,老家,就徹底成了閒暇時,偶然想起和懷念的內心私密之地。

但每一年的清明節、寒食節、大年除夕,父親都要回老家祭祖,這就是我最能想起老家的日子。當然,每一年的農曆六月十七、十八、十九日,這三天是老家固定開廟會的時間,我一定會回到老家,就是再忙,我也會抽出時間去鄉下。

剛開始生活在縣城裡,不能適應和認同許多的東西和事情,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和歲月的拉長,慢慢的就潛移默化的在心裡面認同了縣城裡的生活狀態,包括世俗常態裡的一切。也就漸漸的忘記了在老家時形成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見或者說成見吧。久而久之,我自己就蛻變成了一個所謂的城裡人。

在縣城裡工作生活近九個年頭了,我也開始注意到自己心理的變化:不再留戀過去的所謂的田園牧歌似的情懷,而是更注重現實和實在的一切了。用時髦的話說就是情商智商財商都有了大的飛躍和變遷。就來自靈魂的改造而言是增強了市儈氣息,當然這個市儈的用詞肯定是褒義之意。也就是我開始了真正屬於我自己的生活。至此,在我的認知意識裡,才真正逾越了過去,我開始了脫胎換骨。

我想,我終於長大,我終於有了真正屬於我的精神世界。老家,不再是束縛我精神自由的牽絆。我想我和老家的關係,永遠血濃於水。但我終於摒棄了那種短視和自足,在深層次的地方,我會找尋更加有文化內涵意義的家園。

從老家出走的每一個人,都將在文化的範疇內回望和審視自我,只有在這樣的文化自覺意義之內,才能更透徹和更深切的理解農耕文明的價值和意義。也許今天的此時此刻,就是一個從老家走出來的人,才真正的斷奶,成熟,真正做到理性的思考:老家對一個人人生成長的意義究竟會是什麼?

至少,在出走和迴歸這兩大主題上,有想法能好好說出來,用文字可以真真實實的寫,我想,老家的含義,一定會賦予我自己一些使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