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7載,估值80億的喜茶,一邊高速行駛一邊更換輪胎

創業 跳槽那些事兒 高峰 咖啡 新華日報財經 2019-05-16

近日,有外界報道稱,喜茶最近已經完成了一輪新的融資,據說融後估值超80億元,投資方包括騰訊與紅杉資本。對此喜茶則迴應稱未經證實,不予置評。

創業7載,估值80億的喜茶,一邊高速行駛一邊更換輪胎

很難想象創造這80億估值的人,僅僅是一位27歲的“90後”創始人——聶雲宸。

或許是瑞幸在咖啡業的“無法無天”讓新茶飲賽道也蠢蠢欲動,在過去的兩年裡茶飲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融資高峰:去年3月,奈雪の茶宣佈數億元的A+輪融資;一個月後,喜茶宣佈4億元B輪融資;答案茶的2000萬A輪融資;鹿角巷的2000萬元A輪融資……

所有投資人都希望押注出茶飲界的瑞幸,現在看來,喜茶是最有可能拔得頭籌的那個,但80億估值之後,喜茶麵臨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高壓下的擴張戰略

喜茶成立於2011年,原名皇茶,只有21歲的聶雲宸在當時做出了測試版的奶鹽綠茶。

這並不像是一個“90後”會去做的事情,畢竟茶的生意看起來傳統又複雜。聶雲宸的特點就在於,他切入茶生意的方式,一點都不傳統。

聶雲宸此前不懂茶,可以說是硬生生“殺”入這個市場的。

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創業,從開手機連鎖店的嘗試中,他得到了一個教訓:缺乏自身品牌是硬傷。也正由於聶雲宸非行業出身的背景,促成了喜茶的獨特定位。

聶雲宸自述,花了一年的時間不斷修改配方研發新品,才有了後來喜茶的引爆。直到現在,喜茶產品的研發、設計都由他親自負責。

同時他認為,如果做加盟,無法體現喜茶的整個品牌內涵,而很可能是體現了加盟店老闆的文化。這將對品牌塑造帶來硬傷。所以,寧可企業發展慢,也要親自通過企業文化,培訓孵化自己的員工,管理好每一個門店。

直營的優點是高度集權,易統一標準化管理與控制,連鎖網絡穩定,複製成功率高。但缺點就是擴張慢,資金和人員要求壓力大。

喜茶擁有的強複製粘貼屬性的擴張基礎,是其成熟的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作業流程)系統:將製作一杯茶的流程拆分成下單、貼杯、製茶、鏟冰、打杯、掛泡、加奶蓋、出杯等多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有不同的人負責。

但操作模式需要極高的人工成本,一家門店內,基本上會配備10個左右的工作人員。也因此,在前幾年,喜茶的開店速度非常緩慢,據最新資料顯示,喜茶全國總店數剛剛突破130家。

但到了2019年,喜茶突然提出,今年要新開300家門店。

喜茶的壓力不言而喻。在過去的一年裡,茶飲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融資高峰:去年3月,奈雪の茶宣佈數億元的A+輪融資;一個月後,喜茶宣佈4億元B輪融資;答案茶的2000萬A輪融資;鹿角巷的2000萬元A輪融資……而這些融資圍繞的中心無一不是擴張二字。

如果之前喜茶是慢步走的話,現在就是突然飛奔了起來。

一邊高速行駛,一邊更換輪胎

從品牌定位到店面運營,喜茶並未出現重大失誤,或者說,都踩對了點。

但在這一帆風順之下,卻孕育著管理的危機。想做好直營,又要擴大規模,聶雲宸或許是一個產品人才,但在管理上還略顯稚嫩。

2015年前後,喜茶逐漸形成一個五人管理團隊。創始人聶雲宸為控股股東,並出任公司CEO,主抓產品、品牌、戰略,另外四人為小股東,負責供應鏈與門店運營。在注入資本後,聶雲宸持股比例為49.71%,仍是最大股東,其餘四名早期成員持股總計約8%。

但到了擴張之時,聶雲宸卻選擇剔除了三名創始成員,並安排新人接手他們管理的供應鏈和門店運營工作。

一個只做直營的茶飲品牌,品控的同時又非常依賴於其上游供應鏈的穩定性,以及規模所帶來的議價權,但僅有100家門店的喜茶顯然還很難做到這一點。

喜茶目前有6000多名員工,但不設副總裁,除CEO聶雲宸之外全是總監。這也體現聶的強勢以及對公司的把控欲。

將創始成員剔除或許無可厚非,在公司發展的初期,話事權集中是有利於衝鋒陷陣的。但到了一定的規模之後,就應該適當放權,否則不僅創始人很難兼顧,決策失誤的風險也非常大。

據美團點評發佈的飲品店發展報告估算,我國現制奶茶行業潛在規模接近1000億元,這與中國現磨咖啡市場規模大致相當。

80億估值的喜茶只是其中一個弄潮兒,資本的加持與產品是喜茶的優勢,但不論咖啡還是茶飲,品牌、規模、供應鏈、組織力和運營力,缺一不可。

喜茶是一個極速行駛的列車,卻需要在行駛中更換車輪,如何平穩過渡對聶雲宸來說是個挑戰。

作者:吳澄然

編輯:潘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