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與創新一路同行

創業 硅谷 經濟 材料科學 人民網 2017-06-08

提起深圳,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創新。

“這座城市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深圳持續迸發活力;“這裡到處都有創新”,深圳成為創客的天堂。因為創新,深圳形成自己的個性,並在潛移默化中將這種氣質傳遞給每一位市民。

創新,就是深圳的魂。

——編者

合作組裝機器人,通過虛擬現實體驗“太空之旅”,用手機操控機器人踢足球……日前,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深圳科技創新成果科普展現場,家長帶著孩子們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孩子心中播下創新的種子。

創新是深圳的魂,也是這座城市的氣質。創新,讓深圳持續迸發活力。30多年來,這個昔日基礎薄弱的邊陲小鎮,迅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總量排名第四的國際化大都市。

“這座城市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深圳市民沈超心裡,兩年前從上海辭職南下,是他目前為止最正確的選擇。“在深圳,每一天都是新的。我就想趁年輕多學些新東西。”

2015年,25歲的沈超獨自來深圳打拼,從媒介公關到市場經理,兩年內換了3份工作。“深圳每天都有新企業產生,激烈的競爭讓每家企業都拼了命去創新。”

沈超對“深圳企業能創新”的判斷並沒有錯。在深圳,90%的創新企業是本土企業;90%的研發機構創立在企業;研發人員90%在企業;90%的科研經費投入來源於企業;申請的專利90%來自於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研項目、發明專利來源於龍頭企業。這“6個90%”,凸顯了深圳企業的創新氣質。有外國媒體曾撰文:“深圳企業提交的國際專利數量比法國和英國都要多,並且大多是高質量專利。”要研究深圳創新的最好辦法,就是從創業企業的視角去觀察。

截至2016年底,深圳累計PCT專利69347件,在全球創新活躍城市中,深圳居第二名,僅次於東京,領先硅谷。

“深圳企業能創新,是因為這裡有最好條件。”“海歸”高磊學成後的第一站是上海,工作一段時間卻發現那裡不太符合其創業的理想。於是他來到深圳,開始研發可穿戴的健康管理器。

和高磊一樣,被深圳的產業環境吸引來的創業者不在少數。2012年,海歸博士劉自鴻在深圳和硅谷同步創立柔宇科技。短短几年,公司估值已突破30億美元,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獨角獸科技創業公司之一,在國內外貯備了超過700項知識產權。

在劉自鴻看來,任何一個想法,在深圳都能以很少的成本、很快的時間變為現實:“多年來,深圳在製造業、新興產業的投入,為城市打造了完備的產業鏈。這是連硅谷都不具備的條件。”

2009年以來,深圳先後出臺實施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此後,又鎖定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重點投入。

產業佈局上的超前視野,為企業帶來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為經濟發展帶來質量。“以質量優勢對衝成本劣勢,以質量先行贏得發展主動。”在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城市氣質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這個月咱家用電太多了,接下來空調可得省著點用。”自從手機裡安裝了深圳供電掌上營業廳,56歲的張阿姨每天都會通過APP瞭解家庭用電情況。深圳一家企業的電力巡維員張凱,也是這個APP的忠實用戶,每天查看APP裡公司的用電數據是他的重要工作。

足不出戶,只需打開手機,便可全面掌握用電情況,辦理繳費、過戶等事項,查看周邊供電營業廳、充電站、公交站、餐館等生活服務……這是深圳供電掌上營業廳所帶給客戶的新體驗。

“過去想知道用電情況可沒這麼容易。”張凱說,用電量跟生產計劃是掛鉤的,只有及時發現用電異常,才能為生產計劃的調整提供參考。“供電局的這項新服務實在太方便了。”

深圳被譽為“最互聯網城市”,“互聯網 供電服務”只是創新為市民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之一。再比如,許多深圳人都喜歡去香港購物,過去簽註辦理程序讓許多人都感到頭疼,不僅要在工作日請假,還至少得等上一週才能拿到。

2016年7月,深圳首批出入境自助辦證一體機出現在福田區街頭,24小時開放、3分鐘可取,引得市民紛紛點贊。“現在要去香港,下班後找臺自助機,5分鐘就可以辦好。”市民成柳說。

讓數據多跑腿,市民才能少走路。近年來,深圳大力打造“互聯網 政務服務”平臺。以支付寶為例,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市在該平臺共開通了包括醫院掛號、地鐵購票、生活繳費在內的83項服務,排名全國城市首位。

日前發佈的《深圳市2017年推進“互聯網 政務服務”改革工作計劃要點》提出,今年12月底前,要實現全市行政審批事項網上全流程辦理率達80%以上;完善統一申辦受理平臺功能,實現“單點登錄、全網通辦”;在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開放600項以上政府數據集……

“仔細想想,現在的生活的確和過去大不一樣了。”在成柳看來,深圳的創新已經滲透到市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城市的氣質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把創新這件好玩的事情堅持下去”

城市的崛起,不僅是經濟現象,也是文化現象:有人情味,有感召力,有競爭力,宜居宜業。文化的可持續,決定了這座城市發展的後勁與高度。而創新、創意、創業,不僅是深圳市民的一種習慣,更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1991年出生的劉宗建,曾是深圳小有名氣的“鋼琴王子”,16歲便被美國知名藝術學院錄取。2015年,他回到深圳成立了一家專做淨菜料理的公司。在劉宗建看來,從生活興趣中發現問題、創新思路、尋找創意,是深圳年輕人與生俱來的思維習慣,而深圳為培養這種思維習慣提供了豐富的沃土。

“在深圳,自己不做點事情就虧大了。”創客陳浩已經入駐華強國際創客中心兩個多月。“這裡房租每個月只要1200元,服務也齊全,創業環境這麼好,為什麼不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

近年來,深圳設立5億元創客專項資金和3億元創客基金,從創客空間、創客人才、創客服務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創客發展。像華強國際創客中心這樣,為創客提供便利的空間,深圳還有很多。

截至目前,深圳擁有各類創新載體1487家,擁有孵化場地面積460多萬平方米,在孵企業6000餘家。按規劃,每年至少還要新增50個創客空間,到2017年底,預計全市創客空間數量將超過300個。

2014年,“深二代”湯洋和同伴們,因為登山過程中的一次靈感,開發出基於手機定位和大數據的私人氣象站——“生毛豆”。他們在創客空間中開始了創業之旅。湯洋說,在深圳,只要你提出概念,政府部門和相關單位都會樂意去嘗試。“只要確定了可以做,執行會很快。深圳絕對是一個創客的天堂。”

經過3年的發展,目前團隊增長到15人,項目也在更廣闊的範圍得到了應用。“我們團隊雖小,但一定會把創新這件好玩的事情堅持下去。”湯洋說。

在來深創業6年的荷蘭創客亨克眼中,完整的產業鏈、活躍的創新氛圍、優越的城市環境,都是讓他對深圳“一見鍾情”的原因:“這裡到處都有創新,我喜愛這座充滿活力的年輕城市。”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6日 12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