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 水 懷 古

作者 蔣文正

在我的心目中,赤水除了為我之故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即對赤水古樸、繁花之美的鄉愁的眷戀與欣賞。

"

赤 水 懷 古

作者 蔣文正

在我的心目中,赤水除了為我之故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即對赤水古樸、繁花之美的鄉愁的眷戀與欣賞。

華州赤水史話

2016年的赤水河 宋朝峰攝

赤水之地名因赤水河而得。據《重修華縣誌》卷二言,赤水又分為大赤水與小赤水。其源有九。其中囊括華縣高塘、聖山、赤水及渭南箭峪之域,東至遇仙河流域。今人所知的赤水只是赤水、遇仙兩河之間,南塬北坡與渭河所屬之地,四方不足6、7平方公里,三水環繞,大道六縱六橫交織出的赤水,其當年勝景可想而知。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遊於赤水,遺其玄珠。”此載雖久不可考,但“赤水”之地名卻早已載入典籍。另據趙宇共教授《華縣與中華族名、族地、族源考》一書所記,上世紀五十年代調查發掘並編號的五十七處文化遺址中,赤水地區(大赤水)竟有二十七處,且百分之百定為新石器時代,可見赤水地區先民早在三千五百至五千年間就生存於此地了。再從郭村白土崖、坡頭村西土壕古墓葬群、古窯址出土的文物如六底瓶、瓦缶、瓦罐、鬼灶等其形制來看,人類在此地的定居、生息、繁衍僅次於柳枝元君廟、泉護村一帶。

赤水居關東中部,中有西潼公路,南依秦嶺,北瀕渭河,東有羅家之湖水,西依張嶺為屏障,坦蕩而潤澤,威嚴而繁華,道路四通八達,水流村村堡堡。赤水鎮乃赤水中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該鎮還盡顯當年江南水鄉之尊容。三座戲樓座落於赤水鎮東、中、西部。分別為山西會館劇場,紅廟劇場及火神廟劇場。劇場雕樑畫棟,飛簷挑角。街內家家古香古色,形狀各異。

"

赤 水 懷 古

作者 蔣文正

在我的心目中,赤水除了為我之故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即對赤水古樸、繁花之美的鄉愁的眷戀與欣賞。

華州赤水史話

2016年的赤水河 宋朝峰攝

赤水之地名因赤水河而得。據《重修華縣誌》卷二言,赤水又分為大赤水與小赤水。其源有九。其中囊括華縣高塘、聖山、赤水及渭南箭峪之域,東至遇仙河流域。今人所知的赤水只是赤水、遇仙兩河之間,南塬北坡與渭河所屬之地,四方不足6、7平方公里,三水環繞,大道六縱六橫交織出的赤水,其當年勝景可想而知。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遊於赤水,遺其玄珠。”此載雖久不可考,但“赤水”之地名卻早已載入典籍。另據趙宇共教授《華縣與中華族名、族地、族源考》一書所記,上世紀五十年代調查發掘並編號的五十七處文化遺址中,赤水地區(大赤水)竟有二十七處,且百分之百定為新石器時代,可見赤水地區先民早在三千五百至五千年間就生存於此地了。再從郭村白土崖、坡頭村西土壕古墓葬群、古窯址出土的文物如六底瓶、瓦缶、瓦罐、鬼灶等其形制來看,人類在此地的定居、生息、繁衍僅次於柳枝元君廟、泉護村一帶。

赤水居關東中部,中有西潼公路,南依秦嶺,北瀕渭河,東有羅家之湖水,西依張嶺為屏障,坦蕩而潤澤,威嚴而繁華,道路四通八達,水流村村堡堡。赤水鎮乃赤水中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該鎮還盡顯當年江南水鄉之尊容。三座戲樓座落於赤水鎮東、中、西部。分別為山西會館劇場,紅廟劇場及火神廟劇場。劇場雕樑畫棟,飛簷挑角。街內家家古香古色,形狀各異。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鎮政府大院裡的古樓 自網絡

街道長約一里有餘,集市分佈清晰。街中間北面為紅廟、座北面南,解放後一直為鄉區鎮政府所在地。紅廟大殿前中央有一鐵香爐,再往前為對簷十間廈房,天井中間有一石刻棋盤,據說此處便是當年趙匡胤與陳持老祖下棋的地方。紅廟門前有兩棵二三人才可合圍的大柳樹,再前十步餘便是一石坊,石坊兩側略前一點是華表,正前三四米處有一鐵製旗杆,再往前便是一可容納數千人的場地,戲樓座落在南端,戲樓下中間有一可容納三四人並排出入的拱形洞,走出洞南口五米外,便是有名的豬(珠)娃牌樓,整個這些建築均與紅廟成一軸線,單從這一威嚴莊重的佈局看,當年之壯觀程度,堪為關中一勝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赤水的各種大小活動均在這兒舉行。街中間以飲食、布匹百貨居多,街南為牲口市、街東為肉、雞市,街西依次為鐵器市、農貿市、赤水橋東岸為糧食市等等。另外街中還有文化館、醫院、藥店、食堂、郵局、銀行、糧店、食品廠、醬園、學校,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整個街道佈局合理清晰。據《華州初志》記,當年赤水鎮間日一集,每三日一會。遠至河北孝義、故市、渭南豐塬、華縣高塘等地來此趕會者絡繹不絕。在當時交通工具落後,常常以步代車的情況下,赤水的這種繁華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歎為觀止。

"

赤 水 懷 古

作者 蔣文正

在我的心目中,赤水除了為我之故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即對赤水古樸、繁花之美的鄉愁的眷戀與欣賞。

華州赤水史話

2016年的赤水河 宋朝峰攝

赤水之地名因赤水河而得。據《重修華縣誌》卷二言,赤水又分為大赤水與小赤水。其源有九。其中囊括華縣高塘、聖山、赤水及渭南箭峪之域,東至遇仙河流域。今人所知的赤水只是赤水、遇仙兩河之間,南塬北坡與渭河所屬之地,四方不足6、7平方公里,三水環繞,大道六縱六橫交織出的赤水,其當年勝景可想而知。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遊於赤水,遺其玄珠。”此載雖久不可考,但“赤水”之地名卻早已載入典籍。另據趙宇共教授《華縣與中華族名、族地、族源考》一書所記,上世紀五十年代調查發掘並編號的五十七處文化遺址中,赤水地區(大赤水)竟有二十七處,且百分之百定為新石器時代,可見赤水地區先民早在三千五百至五千年間就生存於此地了。再從郭村白土崖、坡頭村西土壕古墓葬群、古窯址出土的文物如六底瓶、瓦缶、瓦罐、鬼灶等其形制來看,人類在此地的定居、生息、繁衍僅次於柳枝元君廟、泉護村一帶。

赤水居關東中部,中有西潼公路,南依秦嶺,北瀕渭河,東有羅家之湖水,西依張嶺為屏障,坦蕩而潤澤,威嚴而繁華,道路四通八達,水流村村堡堡。赤水鎮乃赤水中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該鎮還盡顯當年江南水鄉之尊容。三座戲樓座落於赤水鎮東、中、西部。分別為山西會館劇場,紅廟劇場及火神廟劇場。劇場雕樑畫棟,飛簷挑角。街內家家古香古色,形狀各異。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鎮政府大院裡的古樓 自網絡

街道長約一里有餘,集市分佈清晰。街中間北面為紅廟、座北面南,解放後一直為鄉區鎮政府所在地。紅廟大殿前中央有一鐵香爐,再往前為對簷十間廈房,天井中間有一石刻棋盤,據說此處便是當年趙匡胤與陳持老祖下棋的地方。紅廟門前有兩棵二三人才可合圍的大柳樹,再前十步餘便是一石坊,石坊兩側略前一點是華表,正前三四米處有一鐵製旗杆,再往前便是一可容納數千人的場地,戲樓座落在南端,戲樓下中間有一可容納三四人並排出入的拱形洞,走出洞南口五米外,便是有名的豬(珠)娃牌樓,整個這些建築均與紅廟成一軸線,單從這一威嚴莊重的佈局看,當年之壯觀程度,堪為關中一勝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赤水的各種大小活動均在這兒舉行。街中間以飲食、布匹百貨居多,街南為牲口市、街東為肉、雞市,街西依次為鐵器市、農貿市、赤水橋東岸為糧食市等等。另外街中還有文化館、醫院、藥店、食堂、郵局、銀行、糧店、食品廠、醬園、學校,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整個街道佈局合理清晰。據《華州初志》記,當年赤水鎮間日一集,每三日一會。遠至河北孝義、故市、渭南豐塬、華縣高塘等地來此趕會者絡繹不絕。在當時交通工具落後,常常以步代車的情況下,赤水的這種繁華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歎為觀止。

華州赤水史話

如今的赤水街道 宋朝峰攝

赤水素稱魚米之鄉,在我的記憶裡,赤水堪稱北方水鄉。這兒除三條河環繞之外,赤水河遇仙河兩側分別有大渠各一,共四條,其中以金沙渠、遇仙河東渠為最大,常年水流不斷,加之眾多的溝渠交叉,水田交互,一年四季,水清如碧。街道四周魚肥藕香,鳥鳴蛙唱,每到秋夏之交,果香稻黃,天藍荷紅,時時蝶歡蜂鳴,處處鶯歌燕舞。這兒又是關中糧棉主產地之一,也是關中糧棉大型集散市場。解放前,津滬各大廠商多在此駐守採購棉花,據老人講旺季棉花列三行,長達裡許,街上門無虛設,場無隙地,家家開鋪,戶戶擺攤,東起娃娃橋,西至九眼橋,總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自晨至暮,購銷應接不暇。

除了繁華的貿易往來外,昔日之赤水亦為華州之工業重鎮,且在不少方面優於當時的華州鎮。手工業作坊門類齊全、品種繁多,尤以鐵器鍛造、翻砂、麥草編制、竹藝、擰繩為之王牌,其餘還有釀酒、製糖、加工業等。解放後,這兒還保留著許多原有的工業特色,所不同的是將個體轉為集體罷了。隨著社會發展及華縣經濟的統一佈局,不少廠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遷廠或合併於華縣城區,如竹藝廠、麻繩廠、塑料廠等,由於近年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較快,且大部分都為規模化、產業化,赤水原有的一些手工業基礎也相繼失傳或瀕臨失傳了。

赤水是全國聞名的“赤水大蔥”主產地。“赤水蔥”以身高白長,滑爽清香,入湯後長浮於湯(汁)面而飲譽全國,《重修華縣誌稿》有述:“李託,會同坊之蔥,江村尤最高大”。解放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國家作為政府指令年年給各村都有種植大蔥的任務。每到深秋初冬,國家常在赤水糧站、山西會館、江村糧庫等地方扎堆設點,交蔥大軍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匯聚此地。人聲、車聲、牛馬聲、堆垛聲、報秤聲、聲聲不絕於耳,細品倒象一曲美妙的收蔥交響樂。其陣勢其場面可想而知,每當大蔥豐收之年,收蔥時間常可達月餘。

"

赤 水 懷 古

作者 蔣文正

在我的心目中,赤水除了為我之故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即對赤水古樸、繁花之美的鄉愁的眷戀與欣賞。

華州赤水史話

2016年的赤水河 宋朝峰攝

赤水之地名因赤水河而得。據《重修華縣誌》卷二言,赤水又分為大赤水與小赤水。其源有九。其中囊括華縣高塘、聖山、赤水及渭南箭峪之域,東至遇仙河流域。今人所知的赤水只是赤水、遇仙兩河之間,南塬北坡與渭河所屬之地,四方不足6、7平方公里,三水環繞,大道六縱六橫交織出的赤水,其當年勝景可想而知。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遊於赤水,遺其玄珠。”此載雖久不可考,但“赤水”之地名卻早已載入典籍。另據趙宇共教授《華縣與中華族名、族地、族源考》一書所記,上世紀五十年代調查發掘並編號的五十七處文化遺址中,赤水地區(大赤水)竟有二十七處,且百分之百定為新石器時代,可見赤水地區先民早在三千五百至五千年間就生存於此地了。再從郭村白土崖、坡頭村西土壕古墓葬群、古窯址出土的文物如六底瓶、瓦缶、瓦罐、鬼灶等其形制來看,人類在此地的定居、生息、繁衍僅次於柳枝元君廟、泉護村一帶。

赤水居關東中部,中有西潼公路,南依秦嶺,北瀕渭河,東有羅家之湖水,西依張嶺為屏障,坦蕩而潤澤,威嚴而繁華,道路四通八達,水流村村堡堡。赤水鎮乃赤水中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該鎮還盡顯當年江南水鄉之尊容。三座戲樓座落於赤水鎮東、中、西部。分別為山西會館劇場,紅廟劇場及火神廟劇場。劇場雕樑畫棟,飛簷挑角。街內家家古香古色,形狀各異。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鎮政府大院裡的古樓 自網絡

街道長約一里有餘,集市分佈清晰。街中間北面為紅廟、座北面南,解放後一直為鄉區鎮政府所在地。紅廟大殿前中央有一鐵香爐,再往前為對簷十間廈房,天井中間有一石刻棋盤,據說此處便是當年趙匡胤與陳持老祖下棋的地方。紅廟門前有兩棵二三人才可合圍的大柳樹,再前十步餘便是一石坊,石坊兩側略前一點是華表,正前三四米處有一鐵製旗杆,再往前便是一可容納數千人的場地,戲樓座落在南端,戲樓下中間有一可容納三四人並排出入的拱形洞,走出洞南口五米外,便是有名的豬(珠)娃牌樓,整個這些建築均與紅廟成一軸線,單從這一威嚴莊重的佈局看,當年之壯觀程度,堪為關中一勝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赤水的各種大小活動均在這兒舉行。街中間以飲食、布匹百貨居多,街南為牲口市、街東為肉、雞市,街西依次為鐵器市、農貿市、赤水橋東岸為糧食市等等。另外街中還有文化館、醫院、藥店、食堂、郵局、銀行、糧店、食品廠、醬園、學校,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整個街道佈局合理清晰。據《華州初志》記,當年赤水鎮間日一集,每三日一會。遠至河北孝義、故市、渭南豐塬、華縣高塘等地來此趕會者絡繹不絕。在當時交通工具落後,常常以步代車的情況下,赤水的這種繁華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歎為觀止。

華州赤水史話

如今的赤水街道 宋朝峰攝

赤水素稱魚米之鄉,在我的記憶裡,赤水堪稱北方水鄉。這兒除三條河環繞之外,赤水河遇仙河兩側分別有大渠各一,共四條,其中以金沙渠、遇仙河東渠為最大,常年水流不斷,加之眾多的溝渠交叉,水田交互,一年四季,水清如碧。街道四周魚肥藕香,鳥鳴蛙唱,每到秋夏之交,果香稻黃,天藍荷紅,時時蝶歡蜂鳴,處處鶯歌燕舞。這兒又是關中糧棉主產地之一,也是關中糧棉大型集散市場。解放前,津滬各大廠商多在此駐守採購棉花,據老人講旺季棉花列三行,長達裡許,街上門無虛設,場無隙地,家家開鋪,戶戶擺攤,東起娃娃橋,西至九眼橋,總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自晨至暮,購銷應接不暇。

除了繁華的貿易往來外,昔日之赤水亦為華州之工業重鎮,且在不少方面優於當時的華州鎮。手工業作坊門類齊全、品種繁多,尤以鐵器鍛造、翻砂、麥草編制、竹藝、擰繩為之王牌,其餘還有釀酒、製糖、加工業等。解放後,這兒還保留著許多原有的工業特色,所不同的是將個體轉為集體罷了。隨著社會發展及華縣經濟的統一佈局,不少廠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遷廠或合併於華縣城區,如竹藝廠、麻繩廠、塑料廠等,由於近年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較快,且大部分都為規模化、產業化,赤水原有的一些手工業基礎也相繼失傳或瀕臨失傳了。

赤水是全國聞名的“赤水大蔥”主產地。“赤水蔥”以身高白長,滑爽清香,入湯後長浮於湯(汁)面而飲譽全國,《重修華縣誌稿》有述:“李託,會同坊之蔥,江村尤最高大”。解放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國家作為政府指令年年給各村都有種植大蔥的任務。每到深秋初冬,國家常在赤水糧站、山西會館、江村糧庫等地方扎堆設點,交蔥大軍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匯聚此地。人聲、車聲、牛馬聲、堆垛聲、報秤聲、聲聲不絕於耳,細品倒象一曲美妙的收蔥交響樂。其陣勢其場面可想而知,每當大蔥豐收之年,收蔥時間常可達月餘。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大蔥 自《多彩赤水》

赤水有其獨特的美食文化。歷史上的赤水鎮,可以說就是一條美食街,每逢小集大會,自東到西佈滿各種各樣的小吃、東塬的綠豆涼粉、柿子餅、甑糕,西塬的紅薯涼粉、油滋、橋家的油糕、油條、水城的麻花、包子,老火車站的牛舌頭燒餅、西街的麵皮、水盆羊肉、中街醪糟、扯麵、臘肉等等,琳琅滿目,真令人垂涎三尺。過去在赤水街道常可聽到孝義人對赤水飲食的評說,“進了赤水門、吃食多於蚊,一樣嘗一口,用盡孝義銀”。這也許是孝義人對“赤水的蚊子、孝義的銀子”的回贈吧。直至今天,赤水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如赤水扯麵、赤水臘肉、赤水醪糟等,這些食品早已名揚四海,遠銷天南地北,不少臨潼、渭南、潼關及山西運城、河南靈寶等地時不時地都有人親自來赤水買幾斤臘肉,幾斤醪糟帶回家細品,加上赤水大蔥等為赤水的知名度增添了不少光彩。

赤水人包容、豁達、憨厚、淳樸,由於赤水悠久的人文歷史,方便的道路交通,繁華的經濟往來,赤水一帶聚集著我國不少省份的生意人,尤以河南、山西、四川、廣東、山東居多。天南海北只要到赤水都能紮腳落戶,儘管赤水地盤甚小,但卻能四海交融,方正雜居。在這兒很少有新老生熟、先後晚遲、貧富貴賤之分,就連逃荒要飯之人,只要穩紮穩打,肩挑負販都能在這兒成就一番事業,不少人也成為富裕戶。時至今日赤水街道還可聽到地道的河南、山東及四川等地的口音。

"

赤 水 懷 古

作者 蔣文正

在我的心目中,赤水除了為我之故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即對赤水古樸、繁花之美的鄉愁的眷戀與欣賞。

華州赤水史話

2016年的赤水河 宋朝峰攝

赤水之地名因赤水河而得。據《重修華縣誌》卷二言,赤水又分為大赤水與小赤水。其源有九。其中囊括華縣高塘、聖山、赤水及渭南箭峪之域,東至遇仙河流域。今人所知的赤水只是赤水、遇仙兩河之間,南塬北坡與渭河所屬之地,四方不足6、7平方公里,三水環繞,大道六縱六橫交織出的赤水,其當年勝景可想而知。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遊於赤水,遺其玄珠。”此載雖久不可考,但“赤水”之地名卻早已載入典籍。另據趙宇共教授《華縣與中華族名、族地、族源考》一書所記,上世紀五十年代調查發掘並編號的五十七處文化遺址中,赤水地區(大赤水)竟有二十七處,且百分之百定為新石器時代,可見赤水地區先民早在三千五百至五千年間就生存於此地了。再從郭村白土崖、坡頭村西土壕古墓葬群、古窯址出土的文物如六底瓶、瓦缶、瓦罐、鬼灶等其形制來看,人類在此地的定居、生息、繁衍僅次於柳枝元君廟、泉護村一帶。

赤水居關東中部,中有西潼公路,南依秦嶺,北瀕渭河,東有羅家之湖水,西依張嶺為屏障,坦蕩而潤澤,威嚴而繁華,道路四通八達,水流村村堡堡。赤水鎮乃赤水中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該鎮還盡顯當年江南水鄉之尊容。三座戲樓座落於赤水鎮東、中、西部。分別為山西會館劇場,紅廟劇場及火神廟劇場。劇場雕樑畫棟,飛簷挑角。街內家家古香古色,形狀各異。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鎮政府大院裡的古樓 自網絡

街道長約一里有餘,集市分佈清晰。街中間北面為紅廟、座北面南,解放後一直為鄉區鎮政府所在地。紅廟大殿前中央有一鐵香爐,再往前為對簷十間廈房,天井中間有一石刻棋盤,據說此處便是當年趙匡胤與陳持老祖下棋的地方。紅廟門前有兩棵二三人才可合圍的大柳樹,再前十步餘便是一石坊,石坊兩側略前一點是華表,正前三四米處有一鐵製旗杆,再往前便是一可容納數千人的場地,戲樓座落在南端,戲樓下中間有一可容納三四人並排出入的拱形洞,走出洞南口五米外,便是有名的豬(珠)娃牌樓,整個這些建築均與紅廟成一軸線,單從這一威嚴莊重的佈局看,當年之壯觀程度,堪為關中一勝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赤水的各種大小活動均在這兒舉行。街中間以飲食、布匹百貨居多,街南為牲口市、街東為肉、雞市,街西依次為鐵器市、農貿市、赤水橋東岸為糧食市等等。另外街中還有文化館、醫院、藥店、食堂、郵局、銀行、糧店、食品廠、醬園、學校,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整個街道佈局合理清晰。據《華州初志》記,當年赤水鎮間日一集,每三日一會。遠至河北孝義、故市、渭南豐塬、華縣高塘等地來此趕會者絡繹不絕。在當時交通工具落後,常常以步代車的情況下,赤水的這種繁華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歎為觀止。

華州赤水史話

如今的赤水街道 宋朝峰攝

赤水素稱魚米之鄉,在我的記憶裡,赤水堪稱北方水鄉。這兒除三條河環繞之外,赤水河遇仙河兩側分別有大渠各一,共四條,其中以金沙渠、遇仙河東渠為最大,常年水流不斷,加之眾多的溝渠交叉,水田交互,一年四季,水清如碧。街道四周魚肥藕香,鳥鳴蛙唱,每到秋夏之交,果香稻黃,天藍荷紅,時時蝶歡蜂鳴,處處鶯歌燕舞。這兒又是關中糧棉主產地之一,也是關中糧棉大型集散市場。解放前,津滬各大廠商多在此駐守採購棉花,據老人講旺季棉花列三行,長達裡許,街上門無虛設,場無隙地,家家開鋪,戶戶擺攤,東起娃娃橋,西至九眼橋,總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自晨至暮,購銷應接不暇。

除了繁華的貿易往來外,昔日之赤水亦為華州之工業重鎮,且在不少方面優於當時的華州鎮。手工業作坊門類齊全、品種繁多,尤以鐵器鍛造、翻砂、麥草編制、竹藝、擰繩為之王牌,其餘還有釀酒、製糖、加工業等。解放後,這兒還保留著許多原有的工業特色,所不同的是將個體轉為集體罷了。隨著社會發展及華縣經濟的統一佈局,不少廠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遷廠或合併於華縣城區,如竹藝廠、麻繩廠、塑料廠等,由於近年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較快,且大部分都為規模化、產業化,赤水原有的一些手工業基礎也相繼失傳或瀕臨失傳了。

赤水是全國聞名的“赤水大蔥”主產地。“赤水蔥”以身高白長,滑爽清香,入湯後長浮於湯(汁)面而飲譽全國,《重修華縣誌稿》有述:“李託,會同坊之蔥,江村尤最高大”。解放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國家作為政府指令年年給各村都有種植大蔥的任務。每到深秋初冬,國家常在赤水糧站、山西會館、江村糧庫等地方扎堆設點,交蔥大軍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匯聚此地。人聲、車聲、牛馬聲、堆垛聲、報秤聲、聲聲不絕於耳,細品倒象一曲美妙的收蔥交響樂。其陣勢其場面可想而知,每當大蔥豐收之年,收蔥時間常可達月餘。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大蔥 自《多彩赤水》

赤水有其獨特的美食文化。歷史上的赤水鎮,可以說就是一條美食街,每逢小集大會,自東到西佈滿各種各樣的小吃、東塬的綠豆涼粉、柿子餅、甑糕,西塬的紅薯涼粉、油滋、橋家的油糕、油條、水城的麻花、包子,老火車站的牛舌頭燒餅、西街的麵皮、水盆羊肉、中街醪糟、扯麵、臘肉等等,琳琅滿目,真令人垂涎三尺。過去在赤水街道常可聽到孝義人對赤水飲食的評說,“進了赤水門、吃食多於蚊,一樣嘗一口,用盡孝義銀”。這也許是孝義人對“赤水的蚊子、孝義的銀子”的回贈吧。直至今天,赤水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如赤水扯麵、赤水臘肉、赤水醪糟等,這些食品早已名揚四海,遠銷天南地北,不少臨潼、渭南、潼關及山西運城、河南靈寶等地時不時地都有人親自來赤水買幾斤臘肉,幾斤醪糟帶回家細品,加上赤水大蔥等為赤水的知名度增添了不少光彩。

赤水人包容、豁達、憨厚、淳樸,由於赤水悠久的人文歷史,方便的道路交通,繁華的經濟往來,赤水一帶聚集著我國不少省份的生意人,尤以河南、山西、四川、廣東、山東居多。天南海北只要到赤水都能紮腳落戶,儘管赤水地盤甚小,但卻能四海交融,方正雜居。在這兒很少有新老生熟、先後晚遲、貧富貴賤之分,就連逃荒要飯之人,只要穩紮穩打,肩挑負販都能在這兒成就一番事業,不少人也成為富裕戶。時至今日赤水街道還可聽到地道的河南、山東及四川等地的口音。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街道 劉亦農攝

由於赤水文化底蘊深厚,景色秀美如畫,赤水的歷史傳說、故事、神話、典故比比皆是。如西晉名將周處《斬蛟龍》、《除三害》、《東方朔背鍋》、《趙匡胤與陳摶老祖哄廟(紅廟的別稱)下棋》,《李春娃娃橋遇張果老》等等的傳說,均與赤水這塊地方有關。聽聽這兒的地名更覺得有意思了,什麼紅水村、赤水、淹頭村(亦名青龍)想必與周處斬蛟有關;臥龍寺、近聖居、龍背(今龍北村)、忠王村,想必與皇帝、王爺有關;當然還有這兒的村子多為堡、寨、城、坊、莊,而這些村名的背後那個不隱藏著許多沁人肺腑的故事呢?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近現代社會中赤水又與中國革命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一九二七年渭南赤水職業學校黨組織派員在三漲村發展黨員建立支部,開展革命活動。渭華起義時,劉志丹烈士就曾在赤水潛伏長達月餘,親自策劃、組織、發動了渭華起義。王璋峰烈士曾任赤水農校校長,為中國早期革命做了大量工作,培養了大批人才,直至被胡宗南匪幫綁架槍殺……震驚中外的雙十二事變時,東北軍和西北軍與國民黨中央軍在赤水相持時間最長,戰鬥之激烈屬赤水歷史上罕見。此後至解放,赤水駐軍不斷,搶劫、殺擄之事屢見不鮮,也使得赤水經濟數年不振。

"

赤 水 懷 古

作者 蔣文正

在我的心目中,赤水除了為我之故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即對赤水古樸、繁花之美的鄉愁的眷戀與欣賞。

華州赤水史話

2016年的赤水河 宋朝峰攝

赤水之地名因赤水河而得。據《重修華縣誌》卷二言,赤水又分為大赤水與小赤水。其源有九。其中囊括華縣高塘、聖山、赤水及渭南箭峪之域,東至遇仙河流域。今人所知的赤水只是赤水、遇仙兩河之間,南塬北坡與渭河所屬之地,四方不足6、7平方公里,三水環繞,大道六縱六橫交織出的赤水,其當年勝景可想而知。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遊於赤水,遺其玄珠。”此載雖久不可考,但“赤水”之地名卻早已載入典籍。另據趙宇共教授《華縣與中華族名、族地、族源考》一書所記,上世紀五十年代調查發掘並編號的五十七處文化遺址中,赤水地區(大赤水)竟有二十七處,且百分之百定為新石器時代,可見赤水地區先民早在三千五百至五千年間就生存於此地了。再從郭村白土崖、坡頭村西土壕古墓葬群、古窯址出土的文物如六底瓶、瓦缶、瓦罐、鬼灶等其形制來看,人類在此地的定居、生息、繁衍僅次於柳枝元君廟、泉護村一帶。

赤水居關東中部,中有西潼公路,南依秦嶺,北瀕渭河,東有羅家之湖水,西依張嶺為屏障,坦蕩而潤澤,威嚴而繁華,道路四通八達,水流村村堡堡。赤水鎮乃赤水中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前,該鎮還盡顯當年江南水鄉之尊容。三座戲樓座落於赤水鎮東、中、西部。分別為山西會館劇場,紅廟劇場及火神廟劇場。劇場雕樑畫棟,飛簷挑角。街內家家古香古色,形狀各異。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鎮政府大院裡的古樓 自網絡

街道長約一里有餘,集市分佈清晰。街中間北面為紅廟、座北面南,解放後一直為鄉區鎮政府所在地。紅廟大殿前中央有一鐵香爐,再往前為對簷十間廈房,天井中間有一石刻棋盤,據說此處便是當年趙匡胤與陳持老祖下棋的地方。紅廟門前有兩棵二三人才可合圍的大柳樹,再前十步餘便是一石坊,石坊兩側略前一點是華表,正前三四米處有一鐵製旗杆,再往前便是一可容納數千人的場地,戲樓座落在南端,戲樓下中間有一可容納三四人並排出入的拱形洞,走出洞南口五米外,便是有名的豬(珠)娃牌樓,整個這些建築均與紅廟成一軸線,單從這一威嚴莊重的佈局看,當年之壯觀程度,堪為關中一勝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赤水的各種大小活動均在這兒舉行。街中間以飲食、布匹百貨居多,街南為牲口市、街東為肉、雞市,街西依次為鐵器市、農貿市、赤水橋東岸為糧食市等等。另外街中還有文化館、醫院、藥店、食堂、郵局、銀行、糧店、食品廠、醬園、學校,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整個街道佈局合理清晰。據《華州初志》記,當年赤水鎮間日一集,每三日一會。遠至河北孝義、故市、渭南豐塬、華縣高塘等地來此趕會者絡繹不絕。在當時交通工具落後,常常以步代車的情況下,赤水的這種繁華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歎為觀止。

華州赤水史話

如今的赤水街道 宋朝峰攝

赤水素稱魚米之鄉,在我的記憶裡,赤水堪稱北方水鄉。這兒除三條河環繞之外,赤水河遇仙河兩側分別有大渠各一,共四條,其中以金沙渠、遇仙河東渠為最大,常年水流不斷,加之眾多的溝渠交叉,水田交互,一年四季,水清如碧。街道四周魚肥藕香,鳥鳴蛙唱,每到秋夏之交,果香稻黃,天藍荷紅,時時蝶歡蜂鳴,處處鶯歌燕舞。這兒又是關中糧棉主產地之一,也是關中糧棉大型集散市場。解放前,津滬各大廠商多在此駐守採購棉花,據老人講旺季棉花列三行,長達裡許,街上門無虛設,場無隙地,家家開鋪,戶戶擺攤,東起娃娃橋,西至九眼橋,總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自晨至暮,購銷應接不暇。

除了繁華的貿易往來外,昔日之赤水亦為華州之工業重鎮,且在不少方面優於當時的華州鎮。手工業作坊門類齊全、品種繁多,尤以鐵器鍛造、翻砂、麥草編制、竹藝、擰繩為之王牌,其餘還有釀酒、製糖、加工業等。解放後,這兒還保留著許多原有的工業特色,所不同的是將個體轉為集體罷了。隨著社會發展及華縣經濟的統一佈局,不少廠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遷廠或合併於華縣城區,如竹藝廠、麻繩廠、塑料廠等,由於近年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較快,且大部分都為規模化、產業化,赤水原有的一些手工業基礎也相繼失傳或瀕臨失傳了。

赤水是全國聞名的“赤水大蔥”主產地。“赤水蔥”以身高白長,滑爽清香,入湯後長浮於湯(汁)面而飲譽全國,《重修華縣誌稿》有述:“李託,會同坊之蔥,江村尤最高大”。解放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國家作為政府指令年年給各村都有種植大蔥的任務。每到深秋初冬,國家常在赤水糧站、山西會館、江村糧庫等地方扎堆設點,交蔥大軍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匯聚此地。人聲、車聲、牛馬聲、堆垛聲、報秤聲、聲聲不絕於耳,細品倒象一曲美妙的收蔥交響樂。其陣勢其場面可想而知,每當大蔥豐收之年,收蔥時間常可達月餘。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大蔥 自《多彩赤水》

赤水有其獨特的美食文化。歷史上的赤水鎮,可以說就是一條美食街,每逢小集大會,自東到西佈滿各種各樣的小吃、東塬的綠豆涼粉、柿子餅、甑糕,西塬的紅薯涼粉、油滋、橋家的油糕、油條、水城的麻花、包子,老火車站的牛舌頭燒餅、西街的麵皮、水盆羊肉、中街醪糟、扯麵、臘肉等等,琳琅滿目,真令人垂涎三尺。過去在赤水街道常可聽到孝義人對赤水飲食的評說,“進了赤水門、吃食多於蚊,一樣嘗一口,用盡孝義銀”。這也許是孝義人對“赤水的蚊子、孝義的銀子”的回贈吧。直至今天,赤水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如赤水扯麵、赤水臘肉、赤水醪糟等,這些食品早已名揚四海,遠銷天南地北,不少臨潼、渭南、潼關及山西運城、河南靈寶等地時不時地都有人親自來赤水買幾斤臘肉,幾斤醪糟帶回家細品,加上赤水大蔥等為赤水的知名度增添了不少光彩。

赤水人包容、豁達、憨厚、淳樸,由於赤水悠久的人文歷史,方便的道路交通,繁華的經濟往來,赤水一帶聚集著我國不少省份的生意人,尤以河南、山西、四川、廣東、山東居多。天南海北只要到赤水都能紮腳落戶,儘管赤水地盤甚小,但卻能四海交融,方正雜居。在這兒很少有新老生熟、先後晚遲、貧富貴賤之分,就連逃荒要飯之人,只要穩紮穩打,肩挑負販都能在這兒成就一番事業,不少人也成為富裕戶。時至今日赤水街道還可聽到地道的河南、山東及四川等地的口音。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街道 劉亦農攝

由於赤水文化底蘊深厚,景色秀美如畫,赤水的歷史傳說、故事、神話、典故比比皆是。如西晉名將周處《斬蛟龍》、《除三害》、《東方朔背鍋》、《趙匡胤與陳摶老祖哄廟(紅廟的別稱)下棋》,《李春娃娃橋遇張果老》等等的傳說,均與赤水這塊地方有關。聽聽這兒的地名更覺得有意思了,什麼紅水村、赤水、淹頭村(亦名青龍)想必與周處斬蛟有關;臥龍寺、近聖居、龍背(今龍北村)、忠王村,想必與皇帝、王爺有關;當然還有這兒的村子多為堡、寨、城、坊、莊,而這些村名的背後那個不隱藏著許多沁人肺腑的故事呢?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近現代社會中赤水又與中國革命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一九二七年渭南赤水職業學校黨組織派員在三漲村發展黨員建立支部,開展革命活動。渭華起義時,劉志丹烈士就曾在赤水潛伏長達月餘,親自策劃、組織、發動了渭華起義。王璋峰烈士曾任赤水農校校長,為中國早期革命做了大量工作,培養了大批人才,直至被胡宗南匪幫綁架槍殺……震驚中外的雙十二事變時,東北軍和西北軍與國民黨中央軍在赤水相持時間最長,戰鬥之激烈屬赤水歷史上罕見。此後至解放,赤水駐軍不斷,搶劫、殺擄之事屢見不鮮,也使得赤水經濟數年不振。

華州赤水史話

赤水對壘戰遺址(赤水河大堤) 自華縣文萃六

的確,赤水無論從那個範圍,那個層次都有其光輝的一頁,美麗的一面。每當我想起這林林總總,美不勝收的特點時,我都興奮不已,津津樂道:“赤水是天下最美的地方”。三十多年前,我看到赤水名儒王邦彥先生寫的有關赤水的一篇不足千字的手刻油印資料,在結尾時他說“赤水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一個為革命做過頁獻的地方,每每想到此不由得讓人想起“誰不說俺家鄉好”這首歌。今天我們在對過去作美好回憶的同時,更多的是對其未來做更幸福的企盼,而每個赤水人誰會說不是呢?

原文來源:《多彩赤水》主編劉亦農

原文作者:蔣文正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