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戰狼2》宣傳海報

2015年、2017年,隨著吳京執導、主演的現代軍事戰爭片《戰狼1》、《戰狼2》的先後熱播,“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慷慨激昂、令人熱血澎湃的臺詞,也迅速引起廣大觀眾的讚賞和熱傳。人們迅速查出了這句臺詞的出處:它是對《漢書·陳湯傳》所載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西域副校尉陳湯在“矯詔”(沒有得到皇帝詔允而擅自作為)的前提下,擅自對桀驁不遜的匈奴發動奇襲,在獲得斬殺匈奴郅支單于大捷後,甘延壽、陳湯向皇帝報捷的奏章中,所說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借用和改寫。這雖是一場揚大漢國威的戰役,但因系甘延壽、陳湯“矯詔”所為,而在朝廷裡掀起一次次的爭議。甘延壽、陳湯也因此而非議不斷,宦海沉浮,榮辱不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場沒有得到上級批准,由前線軍事主官擅自發動的奇襲戰始末吧。

一、甘延壽、陳湯的人生履歷

“矯詔”發動這場奇襲戰而聞名後世的甘延壽、陳湯,最初的人生經歷和仕途,卻有天壤之別:一個順風順水,一個備嘗坎坷。兩人最後湊到一起,卻造就了一段戰爭傳奇。

甘延壽,生卒年不詳。字君況,北地郡鬱郅縣(今甘肅省慶城縣)人。他自少善騎射,被選拔進皇帝的禁衛部隊——羽林軍,因投石、拔距等軍事技能,皆遠超他人,而得到皇帝的器重,不斷升遷,官至遼東太守。後因故免官。車騎將軍許嘉推薦他為郎中,諫大夫,使西域都護、騎都尉。較之陳湯,甘延壽人生仕途,可謂一帆風順。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陳湯畫像

陳湯(?—約前6年),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他年輕時,家境窮困,靠乞討借貸為生,素來被州里的名士們鄙視。他喜歡讀書,學識淵博,通達事理,擅長作文。因在家鄉無法立足,就到首都長安去尋找機遇。他不久就謀到了太官獻食丞這一小官職。富平侯張勃很賞識陳湯才識,經常和他交往。

漢元帝於初元二年(前47年)下詔,命公卿大臣們推薦人才。張勃便推薦了陳湯。不巧的是,在陳湯等待朝廷授職期間,他的父親去世了。陳湯得知後,擔心若遵循禮制,回家奔喪守喪,會耽誤朝廷的授職,於是就隱瞞了此事。不過,這事很快就被人向朝廷舉報了。陳湯因此被彈劾“不孝”,被拘捕關進監獄。張勃也因此受到牽連,他不僅遭到朝廷譴責,還因舉薦不當,封邑被削減二百戶。不久,張勃去世。雖說人死萬事空,死者為大,但因他生前這一過失,竟被朝廷賜予“繆侯”的醜謐。陳湯因貪圖名利,罔顧人倫親情,違背禮制,遭受懲處,還連累了摯友,可謂害友害己。

不過,身陷囹圄的陳湯還是盼到了人生命運的轉折。在他人舉薦下,陳湯不僅被釋放,還被任命為皇帝的侍從郎官。雖然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漢朝時,作為皇帝的近侍郎官,若表現突出,升遷的機遇還是很多的。可是,胸懷大志的陳湯不甘碌碌無為,循規蹈矩。他多次主動向皇帝上書,請求出使外國,為國建功。數年後,陳湯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西域都護府

此時,原本和平的西域局勢,卻因匈奴郅支單于的野心“爆表”,而風雲詭譎,危機四伏,戰爭的風險日趨升高。危機,就是既有“危險”,又有“機遇”。對渴求和平的一般人來說,危機就是“危”;而對甘延壽、陳湯這樣胸懷大志、不甘平庸的人來說,他們卻從“危險”中,敏銳地發現了千載難逢、利國利己的“機遇”。

二、匈奴的興衰與分裂

西漢元帝時,漢朝與匈奴關係的惡化,最終兵戎相見的禍根,就是匈奴郅支單于野心膨脹,意欲恢復往日匈奴榮光,與漢朝分庭抗禮。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影視劇中的匈奴人

匈奴原是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的遊牧民族。戰國時,日漸強盛的匈奴不斷與中原華夏族的趙國、燕國等爆發衝突。趙國名將李牧率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大破匈奴。此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南犯。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名將李牧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大將蒙恬率軍30萬,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秦朝還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秦朝滅亡,中原擾攘。匈奴趁機南侵。西漢雖重新統一全國,然國力虛弱,不堪與匈奴抗衡,被迫對匈奴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即便如此,匈奴仍時常騷擾漢朝北疆,殺戮搶掠。

經過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等,先後率軍對匈奴發動了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三次大戰,匈奴勢力遭到嚴重削弱。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漢武帝去世後,漢朝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武力進攻。匈奴也避居漠北。昭帝時,漢、匈基本未爆發大戰。漢宣帝即位初,因匈奴攻擊與漢朝和親的烏孫,漢朝與烏孫數十萬聯軍,再次大規模攻擊匈奴。匈奴被迫遷移至西域。漢朝與匈奴圍繞西域,多次激烈爭奪。公元前60年,匈奴被漢軍驅逐出西域。

因屢屢戰敗、天災,匈奴處境日益困宭,內部權爭也隨之激化。公元前58年,匈奴竟出現了五個單于爭位的局面。其中,稽侯柵(即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兄呼屠吾斯(即郅支單于)陸續擊敗其他勢力,形成對峙之勢。

公元前54年,郅支單于擊破呼韓邪單于,佔據漠北王庭。呼韓邪單于被迫率部南下,投靠漢朝。郅支單于則率部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今哈薩克斯坦一帶)。

三、攻滅郅支之戰

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為爭取漢朝的支持,都將兒子送到漢朝,充當人質。漢朝不分軒輊,都接受了。後來,呼韓邪單于親自到長安,朝見漢宣帝。郅支單于趁機擴張勢力和版圖。漢朝派江乃始等率兵護送呼韓邪歸國。郅支單于據此判定漢朝偏護呼韓邪單于,心生怨恨,派兵圍困、羞辱江乃始等人。

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郅支單于派使者向漢朝進貢,同時要求將在漢朝充當人質的兒子帶回。漢元帝和貢禹、匡衡等公卿大臣經過多次辯論、商議,加之谷吉堅決請求,於是派他護送郅支單于的兒子返回匈奴。

谷吉等到達匈奴後,郅支單于卻背信棄義,殺死谷吉等人。他率部西逃到康居國。康居王和郅支單于互相把女兒嫁給對方。通過聯姻結盟。康居王打算憑恃郅支單于的威力,脅迫西域各國臣服。郅支單于也多次從康居借兵,攻打烏孫,大肆殺掠。後來,郅支單于殺康居王,對西域諸國橫徵暴斂。漢朝先後派遣三批使者到康居,向郅支單于索要谷吉等人的遺體。郅支單于一方面圍困、羞辱漢朝使者,一方面卻上書,表示願意歸順漢朝。首鼠兩端,反覆無常。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匈奴人油畫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陳湯和甘延壽奉詔出使西域。陳湯認為,必須迅速動用武力,解決郅支單于的勢力,千載功業可一朝而成。甘延壽對陳湯的見解深表贊同,準備上奏請示。陳湯認為,朝廷肯定不會批准這一方案,只能先斬後奏。甘延壽猶豫不決。

陳湯趁甘延壽臥病在床時,宣稱奉詔調發西域各國軍隊,及在西域屯田的漢軍官兵。甘延壽聞知後,驚慌失措,意圖阻止。陳湯大怒,手按寶劍,叱責甘延壽貽誤軍機。甘延壽只好聽從陳湯號令。他們同時上奏,自我彈劾“矯詔”之罪,並向朝廷陳述用兵方略。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甘延壽與陳湯率軍從溫宿國出發,經北道進入赤谷城,經過烏孫,到達康居束部邊界。陳湯約束軍隊,不得搶掠。暗中與康居的顯貴屠墨結盟,將其釋放。陳湯率軍走小路,抵達距單于城約六十里處,安營紮寨。漢軍還捕捉康居的顯貴貝色的兒子開牟,獲悉了郅支單于的有關情況。

第二天,漢軍繼續前進,離城三十里時,安營紮寨。郅支單于得知漢軍來到後,急忙派使者來詢問漢軍前來的緣由。陳湯等回答說:單于前些日子上書,說處境困難,願歸附漢朝,入朝朝見。天子哀憐單于,所以派將士們來迎接單于。

漢軍繼續進軍,離城三裡時,安營佈陣。甘延壽、陳湯命令將士迫近城下,四面圍城。漢軍用大盾牌在前,戟弩在後,仰射城中敵人。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話雖豪氣萬丈,說者卻因此榮辱無常

郅支單于身披鏜甲,站在城樓上,指揮幾十位夫人及軍士們,用弓箭射擊城外的漢軍。對射一會後,郅支單于的鼻子被漢軍射中,幾十位夫人也多被射死。郅支單于下樓,躲到單于內室。匈奴、康居軍晚上幾次偷襲漢軍,都被擊退。

天亮後,漢軍縱火攻城,鳴釭敲鼓聲震天動地。匈奴、康居軍不敵,紛紛潰散,漢軍攻進城中。一百多匈奴貴族躲到郅支單于的內室,漢軍將士縱火攻擊,攻陷內室,郅支單于及閼氏、太子、名王以下1500多人被殺。甘延壽、陳湯向朝廷上奏報捷。

文史君說

甘延壽、陳湯攻滅郅支單于之戰,雖較歷史上的其它著名戰役,如漢武帝攻伐匈奴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無疑大為遜色。但它作為一次沒有得到皇帝首先批准、授權,而由前線軍事主將“矯詔”自行發動的戰役,在秦漢以後古代中國君主專制政治體制下,“矯詔”者無疑要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和責任。雖然古訓有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機稍縱即逝,如果一線指揮員事事都要向君主、上級請示彙報,無疑會貽誤戰機;嚴重者,還會危害國家利益。但“矯詔”無疑會被君主視為對皇權的冒犯和侵害,也會被政治對手作為攻訐的藉口。這一點,無疑也是導致而後陳湯幾度宦海沉浮的重要誘因。這次戰役宣揚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理念,是對意圖侵害漢朝國家利益的敵對國家或勢力的嚴正警告,體現了國威、軍威,對後世也有深刻、深遠的影響。

此外,陳湯無論是在戰場上私吞財物,還是在後來的官場上屢屢收受賄賂,也是他屢屢遭受攻訐、榮辱無常的重要緣由之一。這也值得後世為官者引以為鑑,要愛惜自己的名譽,勿使一世清名,卓越勳績,毀於些須身外之物。

參考文獻

1.(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2.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馬曉麗:《漢宣帝時期的民族關係思想初探》,《煙臺大學學報》2006年9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