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漢朝 甘延壽 中國歷史 陳湯 大唐雷音寺 大唐雷音寺 2017-09-30

其實這句話在《戰狼1》裡吳京就已經提了,這話是有典故的,它的原文叫“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什麼意思呢?直譯過來就是告訴那些侵犯強大漢王朝的敵人,你們不管跑多遠,我們都把你誅殺掉!你跑不了。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這話誰說的?是西漢時期,西北邊防的副司令員,名字叫陳湯。這是他給當時皇帝漢元帝奏章裡說的一句話。而且陳湯當時也確實創造了那個時代的一個紀錄,向西北方向追擊匈奴,一直打到了現在哈薩克斯坦的國境之內。而且把當時北匈奴的第一個單于,郅支單于,給誅殺了。這個高度在當時來看是相當了不起的一個軍事成就。

可是很多朋友會覺得納悶說,你看他這個事做得很大,他這句口號也說得鼓舞人心,千載之下猶有餘音,振聾發聵,可你發現陳湯在中國歷史上,翻開歷史書你會看到,這些抗擊匈奴的飛將軍李廣,衛青,霍去病等等,好像沒怎麼寫這陳湯。這是為什麼?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我就要說說這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它真正的來歷是什麼?不像大家想的那樣充滿著鏗鏘有力的愛國豪情,這裡邊其實有非常複雜的歷史背景和個人原因。

從公元前三世紀開始,匈奴在中國的西北方和正北方,已經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勢力,而且不斷地騷擾漢民族,在大秦時期曾經派一些猛將跟匈奴打仗,包括築長城,它的防守意義非常明顯,所以我們看古文裡寫到,最後跟匈奴打,初步獲得勝利,叫“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可以說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匈奴呢?在遊牧民族裡邊是非常剽悍的,所以在秦王朝滅亡了之後的相當長時間,經常襲擊漢族,漢民族也沒有辦法,當時大漢王朝從劉邦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劉徹,不斷採用和親的屈辱政策,來換取北方邊境的安全。

那麼到漢武帝時期呢?漢武帝不甘心這個局面再持續下去,而這時候大漢王朝的騎兵訓練系統已經非常完善了,所以在這個時候,開始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漢王朝的這些將軍,開始跟匈奴打了幾場硬仗。那時候是匈奴比較強大的時候,所以仗打得很艱苦,漢王朝也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結果阻止了匈奴南下,同時也使匈奴內部產生了分裂。在漢武帝時期,經過多次的軍事打擊,匈奴內部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跟漢王朝比較親近,願意和好;北匈奴卻繼續跟漢王朝進行對抗,所以當時西漢由強盛走向衰落的過程,其實也是匈奴內部分裂,由強盛走向衰落的過程。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當時南匈奴和漢王朝好,北匈奴繼續對抗,北匈奴的第一個單于叫致支單于,致支單于當時所統治的地區,包括漠北的蒙古高原一帶,以及中亞廣袤的大沙漠大草原,當時他們在向哈薩克斯坦向中亞地區進軍過程當中,就把周邊的一些小國,少數民族國家,都給打怕了。這些小國結果都歸附他們了,那麼在這個時候,進入了漢元帝時期,漢元帝時期西北邊防正式的長官就是正職,被稱為校尉,副職呢就是副校尉。

陳湯就是當時的副校尉,就是西北邊防軍的副司令員,司令員這個校尉叫甘延壽,這兩個人一起駐守邊防。

這個甘延壽是一個不太惹事的人,我把自己的邊疆守好就完了。但陳湯不是,陳湯是個特別想立功的人,這個人很有野心,史書裡邊明確記載,陳湯這人準確來說是有很多毛病的,一個驍勇之輩,比較善戰而且比較敢冒險,膽還大,但他毛病是什麼呢?獨斷專行,膽大妄為,而且格外貪財。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陳湯有點看不上到西北邊疆地區擔任副司令員,他就對自己的一把手甘延壽說你膽小怕事, 不敢出擊,他當時就想個辦法,說,領導我告你,現在致支單于跑到了中亞這一帶,我認為咱們可以主動打他,因為敵人就在那兒,你不打他,他就有可能來打你,你讓他在那兒立穩腳跟,咱反而不好打了。而且我認為匈奴沒什麼難打的,這些人擅長攻不擅長守,你要主動打他,他守不住,為什麼?他們建造城池的能力不如漢民族,也沒有那些土方法的技術,而且守城技術也不行,咱趁他立足未穩主動出擊打他,完全可以獲勝。

甘延壽說這能行嗎?咱們的兵力才多少?陳湯說不要緊,咱可以調動周圍屯田的漢族士兵,還可以調動咱們盟國那些士兵,甘延壽說你擱什麼調動啊?咱們調動自己軍隊這幾萬人,你那些軍隊得聖旨下來才能調動啊?結果陳湯說咱可以假傳聖旨啊!這可把甘延壽都嚇死了--你這是欺君之罪!得殺頭!陳湯呸了一嘴,說你個膽小鬼,跟著你也沒出息。你不干我幹!甘延壽也是個軟蛋,陳湯一下決心,甘延壽也沒辦法。

所以陳湯就幹了件特別冒險的事兒,他假傳漢元帝的聖旨,把周圍屯田的士兵和其它少數民族部屬國的士兵都給調動起來了,然後連夜急行軍,往西域進發去打致支單于。

果然,致支單于這個部落沒想到漢軍會突然打來,因為在那之前致支單于還挺狂,把這漢朝派來的使者呀,關的關,殺的殺,要不怎麼叫---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呢?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他確實冒犯了漢王朝。陳湯突然打來,這致支單于就趕緊守城,但由於準備不足,最後整個城被攻陷了,致支單于和他的好多老婆在這個戰亂當中都被打死了,致支單于首級都給割下來了,這在當時算立了大功,而且威震西域。西域那些小國一看,這衛青,霍去病死了之後,漢王朝還這麼厲害!所以呢都向漢王朝遞順表,意思我願意成為你屬國,年年來貢,歲歲來朝,結果在西域漢王朝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了。

那麼這個時候,陳湯和甘延壽兩個人,沾沾自喜,覺得立了功了,班師回朝。半道的時候迎來了漢元帝的使臣,說給論功行賞嗎?不是。是來查他們來了。漢元帝的使臣說第一,你假傳聖旨,這個事是欺君之罪。第二,都說你們私藏致支單于掠來的那些金銀財寶,你沒上交國庫。這倆事兒全有。這一查果然陳湯行李裡頭,有好多金銀財寶,因為這個傢伙非常貪財。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結果把他們帶回到漢王朝的首都,現在的西安進行審問,這時候朝廷裡的一些御史言官開始上表,說皇帝這個事兒你可不能放過他,他是打西域立了功,獲勝了,可你想之前他假傳聖旨,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是這有所不受也是他帶自己的部隊,他假傳你聖旨,來招那些屯田的士兵,和其它部落的士兵,如果他不用來打致支單于,他用來造反呢?這不壞了嗎?這個口子要開了,今後國將不國呀!

漢元帝也覺得有道理,就在這個危急時候,本來是要處分他們的,這時候陳湯和甘延壽,以陳湯為主撰寫了一個奏章,這個奏章什麼意思?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說天底下只能有一個王朝,那就是我們大漢王朝,天空中只能有一個太陽,世界上只能有一個聖明的君主,就是漢元帝皇上您。為了能夠讓你萬壽無疆,威震天下,現在有人不服,誰? 致支單于。他在那兒殺咱的使者,經常侵擾咱們的商路,搶咱們的錢財,而且非常殘暴,當地老百姓也不滿,敢怒不敢言,那我們代表天威,代表皇上去收拾他們!最後把他拿下了,是揚我們大漢之國威,而且我們把致支單于的腦袋割下來,這腦袋應當放到長安城各國使臣的使館區那兒,讓大夥都明白---你敢冒犯我們強大的漢王朝?不管多遠我都能把你宰了!

這段話叫--“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原文。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所以原文“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明”就是讓你明白,這是個使動用法,讓你們這些蠻夷知道知道,有敢冒犯我們強大漢王朝,多老遠都給你弄死。這個奏章寫得高明之極,文章一開篇,就狠拍漢元帝的馬屁。就咱大漢王朝怎麼怎麼的,站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高度,意思我幹這個事,不是我貪功冒進,不是我想弄倆錢花,不是我想立功,我是為了皇上你想啊!你再這麼一干,你看這個西域各國,不都得服咱們嗎?先給漢元帝扣上個大高帽,然後再說明自己行為的合法性,我都是為了你,結果我告你,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客觀上起到什麼樣的影響?

所以這一篇文章,把漢元帝這馬屁拍得非常舒服!結果力排眾議,你們誰也別說了,人家起碼客觀上立大功了。就這麼的,直接給陳湯和甘延壽倆人封了侯,加了官,進了爵。

也就是說,“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在危急情況下,陳湯自我開脫的。陳湯是在給自己尋找戰爭合法性理由的一篇說辭。它並不是帶有戰略色彩明確的口號。

就我們向所有各個國家宣講,你敢冒犯我,我饒不了你!並不是一句宣傳口號,而是事後他通過總結結論,反過來為了說服皇帝,不要處分自己的一通說辭,所以這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由來和初衷!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那有人說,你別光看這個,客觀上你別說真有效,因為這一仗打了之後西域很長時間比較安定,都不敢冒犯漢朝了。原來雖然衛青霍去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匈奴,尤其北匈奴賊心不死,包括肯跟漢朝和解的南匈奴,裡邊也有不同的意見。

而對待南匈奴的方式?漢元帝時期雖然是在西北邊防駐守重兵,但另外和親政策從來沒消停。咱都知道漢元帝時期有個著名的和親事件--昭君出塞。就是在這個殺敗致支單于之後發生的。但王昭君是最後一個送去和親的,前後送過八個公主,當然王昭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這說明什麼問題?就是當時的南匈奴也在觀望,我跟你漢朝離得近,我不想跟你打仗,是想和好,可你到底有多大實力?一看你把這北匈奴殺成這個樣子,南匈奴也害怕,所以從“昭君出塞”之後,接下來就沒有和親這回事了。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所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在戰場上打下來的結果要比談判桌談下來的東西,可靠得多。

咱們很多朋友看《康熙王朝》電視劇,裡邊收復臺灣的時候,康熙定了一個戰略也說過這句話,歷史上講,漢元帝有點昏庸,但他執政的時期卻是漢族和匈奴之間最為和平的,前後持續了大概有六十年,一甲子的時間,這也是“兩手都抓兩手都硬”的結果,武力上有陳湯為代表的這麼一場大戰,其它的和平政策上有“昭君出塞”這樣流傳千古的佳話,所以當時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對大漢來說整體是比較服氣的。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這一戰雖然是陳湯一次未經過上頭允許的,個人冒險主義的突發戰爭,但客觀上給大漢王朝的和平發展打出了一個幾千裡的縱深。這有很強的戰略意義。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我想說明的是有兩點,第一,當時的這個情況,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具體分析,這一仗不是必須打的。它是由個人原因造成的一個突發事件。不像衛青霍去病那種國家戰略上的戰爭。陳湯說到的雖遠必誅它不是國家戰略,是個人當時的一次偶然行為。

第二,這一仗打的過程,應該是一次突襲,很成功,那麼事後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事後的總結,不是事先的口號和警示,也就是說這是把事兒幹了,把人都滅了再說的一句話,而不是事兒沒幹之前就說了的話。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所以我寫了這麼多,就是想要從這兩個角度去琢磨琢磨這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意義,是不是你也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呢?

樑宏達:戰狼2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到底是對是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