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總政治部主任一職擦肩而過的陳丕顯

文章摘自:黨史博覽,作者:水新營。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是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管理全軍黨的工作和組織全軍進行政治工作的最高統率機關。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歲月以及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總政治部的地位、作用都十分突出。毛澤東、王稼祥、博古、任弼時、劉少奇、羅榮桓等人都先後擔任過總政治部主任。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當年中央蘇區的“紅小鬼”陳丕顯曾經與總政治部主任一職擦肩而過。本文結合陳丕顯的不凡履歷,著重披露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與總政治部主任一職擦肩而過的陳丕顯

戰爭年代的陳丕顯

解放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兵團政治委員

陳丕顯,1916年3月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起,他開始在中央蘇區從事共青團工作,和胡耀邦、譚啟龍等是中央蘇區著名的“紅小鬼”。毛澤東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時,陳丕顯在中央蘇區任共青團中央兒童局書記。他們的辦公地點離得不遠,毛澤東常常過來與陳丕顯等“紅小鬼”聊天,使得陳丕顯有幸直接聆聽毛澤東的教導。那時,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央蘇區領導人都親暱地稱陳丕顯為“阿丕”。1935年初,陳丕顯任少共贛南省委書記。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他跟隨項英、陳毅等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1937年抗戰爆發後不久,陳丕顯被調到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改為東南局)工作,任青年部部長、青委書記。後隨軍東進,參與創建了蘇中抗日根據地,歷任蘇中區黨委副書記、書記,新四軍蘇中軍區政治委員。在擔任蘇中區黨委書記兼蘇中軍區政治委員期間,他領導蘇中軍民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到抗戰勝利時,蘇中根據地面積擴大到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800多萬,擁有4個縱隊的兵力。解放戰爭時期的4支部隊第二十軍、第二十三軍、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九軍均來源於這個地區。抗戰期間,陳丕顯在蘇中地區充分展現了他的領導才幹,逐漸成長為一個重要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

解放戰爭時期,陳丕顯歷任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政治委員,華中工委書記,蘇北兵團、蘇北軍區政治委員等職。1947年夏,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陳丕顯所在的華中內線部隊與山東兵團相呼應,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形成兩隻拳頭左右夾擊,有力地支援了其他部隊的外線作戰。

1948年3月,為便於作戰指揮,華東野戰軍將所屬部隊重新編組:以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組成第一兵團(亦稱粟裕兵團,粟裕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以第七、第九、第十三縱隊和新建的渤海縱隊組成第二兵團(亦稱山東兵團和許譚兵團,許世友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以第三、第八、第十縱隊組成第三兵團(亦稱陳唐兵團,陳士榘任司令員,唐亮任政治委員),以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縱隊組成第四兵團(亦稱蘇北兵團,韋國清任司令員,陳丕顯任政治委員)。陳丕顯作為兵團負責人,能與上述人物並列,也充分反映了他在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中的不凡地位。

蘇北兵團組建後,蘇北、蘇中、淮北、淮南的地方武裝統歸蘇北兵團指揮。韋國清、陳丕顯率部在蘇北戰場連續殲敵,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山東戰場解放軍的作戰。放眼全軍,陳丕顯也是解放軍設立兵團建制後最年輕的兵團政治委員,時年32歲。與陳丕顯同齡,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上將蕭華任兵團政治委員時的年齡比陳丕顯大了幾個月。

之後,陳丕顯隨軍參加了淮海戰役。身為華中工委書記的陳丕顯領導華中支前司令部,僅在華中地區就動員了民工107萬人,其中隨軍民工22.5萬人,供應糧食達5500萬公斤,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戰役。

眾望所歸調中央任職

1949年4月,陳丕顯任蘇南區黨委書記、蘇南軍區政治委員,領導蘇南地區1100多萬人民積極投入土改、反霸及發展生產運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2年2月,陳丕顯調上海工作,先後擔任上海市委第四書記、第二書記、書記處書記。1956年9月,陳丕顯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是這屆中央委員會中最年輕的成員,時年40歲。

1965年4月,華東局第一書記兼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病故後,陳丕顯主持上海市委全面工作。“文革”前鄧小平長期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陳丕顯負責上海市委常務工作,兩人工作來往很多,鄧小平對陳丕顯一直很看重。1965年9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找陳丕顯談話,談到華東局和上海市委的領導班子時說:“華東局第一書記以後再議;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就阿丕你來搞了。”擔任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後,陳丕顯在“文革”前為數不多的幾個“少壯派”省(直轄市、自治區)黨委書記中的地位相當凸顯。對於陳丕顯在上海的工作,劉少奇、周恩來等人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在上海,陳雲多次當著陳丕顯的面對一些幹部講:“我們兩個姓陳的看法是一樣的。”

“文化大革命”期間,陳丕顯受到迫害,被關押長達8年之久。1975年夏,在鄧小平的關心下,陳丕顯恢復了中斷近9年的組織生活。9月29日,鄧小平又書面請示毛澤東:“陳丕顯同志曾多次提出到北京治病,未予置理。最近上海市委安排他為市革委會副主任。我的意見,他還年輕(不到六十),也有能力,是否可以考慮:先調來北京,然後分配到哪個省去工作……”次日,毛澤東批示同意。這樣,陳丕顯很快去北京報到,擺脫了在上海的困難境地。

粉碎“四人幫”後,1977年初,中央安排陳丕顯到雲南擔任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陳丕顯正在考慮去還是不去時,葉劍英找他談話。陳丕顯在上海工作期間,與葉劍英交往甚密。陳丕顯處事細心、周到,葉劍英每次來上海考察或休息,總是喜歡讓陳丕顯安排一切。他對陳丕顯說:“阿丕,如果你身體不適應高原氣候,你就乾脆回部隊算了。”陳丕顯的老首長粟裕也對陳丕顯說:“乾脆回部隊,現在好幾個大軍區都缺幹部,比如南京軍區就沒有政委呢。”但是,當時賦閒在家的胡耀邦跟陳丕顯說:“現在的形勢還在變化,不可能讓你一直在雲南的。好久沒工作了,抓住時機,無論幹什麼先去。”於是,陳丕顯不再猶豫,選擇去雲南工作。

僅僅數月之後,1977年7月起,陳丕顯先後任湖北省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後兼任武漢軍區政治委員。到湖北工作後,陳丕顯堅決衝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採取有力措施,消除“左”的錯誤影響,迅速開創了湖北各項工作新局面。他在湖北的工作受到鄧小平、葉劍英、陳雲等人的很高評價。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會上醞釀成立中央書記處。在各小組討論人選時,很多小組提議讓陳丕顯進入中央書記處。不少代表在發言中認為,陳丕顯工作能力強,經驗豐富,他在上海、湖北主政期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與林彪、“四人幫”反黨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遭受了嚴重迫害,體現了很強的黨性原則。

會議間隙,胡耀邦專門到陳丕顯的住處,談大家提名他進入中央書記處一事,之後還約陳丕顯到他的住處又專門談了一次。這一時期,鄧小平、葉劍英、陳雲、胡耀邦曾多次考慮陳丕顯的工作變動問題:一是考慮讓他回上海擔任市委第一書記,二是考慮讓他進入新成立的中央書記處擔任書記。可是當時湖北省各項撥亂反正工作剛剛展開,陳丕顯如果離開省委第一書記崗位,一時又沒有合適的人接替,所以中央才決定暫不調動陳丕顯的工作。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開。會前,中央下決心調陳丕顯到中央書記處工作。

確定為總政治部主任人選

中共十二大前夕,在中央軍委領導班子調整醞釀過程中,時任中央軍委常委、軍委副祕書長、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韋國清由於身體健康等原因,將退出中央軍委領導班子,並不再擔任總政治部主任。在醞釀總政治部主任接替人選的過程中,中央考慮“文革”雖然結束數年,但軍隊還受到許多“左”的思想的嚴重束縛。軍隊的一些好傳統被破壞,政治工作遭到了削弱。軍隊內部存在的問題不少,如派性、“文革”餘毒等。因此,希望選擇有部隊政治工作經驗,與“文革”期間軍內問題牽扯不多的人主持總政治部工作,並能夠恢復和發揚軍隊的優良傳統,開創軍隊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這樣,戰爭年代從事過軍隊政治工作,並在“文革”中經受過嚴峻考驗,時任湖北省委第一書記兼武漢軍區政治委員的陳丕顯進入了中央的視野。從實際情況看,具有豐富政治工作經驗,經歷過多個黨政軍崗位歷練的陳丕顯是比較適合的人選。陳丕顯時年66歲,在當時高級幹部年齡普遍老化的情況下,還算是年富力強的。同時,軍隊歷來也是個比較講究資歷的地方,陳丕顯作為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團政治委員,這個職務也是在和他同齡的軍隊高級幹部中少有的。

隨著十二大的臨近,1982年7月15日,中央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研究十二大人事及相關籌備問題。8月14日,鄧小平前往陳雲住地,同陳雲、李先念商議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的人事安排。鄧小平為陳丕顯到軍隊任職一事,還與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等軍委其他領導進行了商量。經過較長時期的人事醞釀,在十二大召開之前,中央明確陳丕顯擬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併兼任中央軍委領導成員、總政治部主任。

當時,鄧小平、胡耀邦、陳雲、楊尚昆等人都找陳丕顯談過話,通報了中央擬讓他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併兼任中央軍委領導成員、總政治部主任的意圖。在談話中,陳丕顯表示完全服從中央的決定,聽從中央的安排。同時,鄧小平等軍委領導就陳丕顯到軍隊任職一事還與軍隊各大單位領導打過招呼,軍隊的高級幹部均知曉此事。陳丕顯到軍隊任職一事只待十二大結束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作出正式決定和發佈命令。

9月1日,在中共十二大開幕當天,坐在大會主席臺上的軍隊各大單位領導,如張廷發、葉飛、劉華清、廖漢生等見到陳丕顯時都稱呼他“陳主任”,還給他敬軍禮,說向他報到,希望會議結束後向他彙報、請示工作。中央軍委辦公廳的有關人員還專門給陳丕顯和他的兩個祕書量體裁衣,製作軍裝。兩個祕書對能到軍隊工作,都很高興。會議期間,陳丕顯作為湖北省委第一書記,與湖北省代表團其他成員一起住在空軍招待所,正好上海、江蘇、雲南代表團的駐地也在那裡。上海、江蘇、雲南都是陳丕顯以前工作過的地方,認識的人很多。會議就餐以及休息期間,上海、江蘇、雲南等省市的領導也都來看望陳丕顯,對他將要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和軍委領導成員表示祝賀。

總政治部主任人選之變

沒有想到的是,中共十二大會議期間出現的一個意外情況,改變了中央對陳丕顯的任職安排。

十二大召開之前的人事醞釀中,中央決定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餘秋裡在十二大後繼續留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由負責經濟工作改為分管政法工作。根據新一屆中央書記處的分工,擬接替彭真兼任中央政法委書記。一次,在鄧小平家開會,鄧小平專門向餘秋裡說明中央對他工作分工變動的安排。餘秋裡感到自己過去長期從事軍隊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對政法工作不很熟悉,希望能重回軍隊工作。但是,餘秋裡覺得自己找鄧小平談重回軍隊的想法不方便。於是,他就託王震向鄧小平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到書記處以後不管政法,能否與丕顯同志調換一下,由我做總政治部主任,丕顯同志做中央政法委書記,主管全國公檢法工作?”

對於王震彙報的餘秋裡重回軍隊的想法,鄧小平很慎重。他考慮到餘秋裡雖然離開軍隊已經24年,但在戰爭年代餘秋裡就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幹部。解放戰爭時期,餘秋裡在西北野戰軍率先運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開展新式整軍運動,極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1958年調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後,在甩掉“貧油國”帽子的過程中,他進一步把解放軍的政治工作經驗創造性地運用到石油戰線上,形成了一整套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收到良好的成效。應該說,餘秋裡重回軍隊從事政治工作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於是,鄧小平委託胡耀邦,徵詢陳丕顯對餘秋裡提出的調換工作分工的意見。陳丕顯心胸豁達,對前來徵詢意見的胡耀邦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到總政治部也可以,到中央政法委也可以。”

在得到陳丕顯的答覆意見後,中央就關於軍委組成人員和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人選問題再次徵求相關領導同志的意見。1982年9月10日,鄧小平審閱了關於中央軍委組成人員和總政治部主任人選徵求意見情況的報告後,作出批示:“就這樣改定:秋裡去總政,丕顯管政法。”在進一步徵求其他領導人意見後,中央正式決定餘秋裡和陳丕顯原擬任職務互換一下,餘秋裡改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陳丕顯改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9月12日,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陳丕顯任中央書記處書記。9月17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任命餘秋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9月21日,餘秋裡到總政治部上任。由於來不及做軍裝,他是穿著藍色中山裝上任的。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的任命晚了一些。10月,陳丕顯到中央書記處上任,開始分管政法工作。1983年5月,他接替彭真,擔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這樣,經中央同意,餘秋裡就與陳丕顯在工作分工上完成了調換。對此,餘秋裡非常感激陳丕顯。十二大大會主席團開會期間,在得知陳丕顯同意調換工作分工及中央又重新作出決定後,一次見到陳丕顯,餘秋裡當著眾人的面,對陳丕顯說:“阿丕,我感謝你。我要請你吃飯,連續三天請你吃飯。”然後三鞠躬,以表示對陳丕顯深深的謝意。

在分管政法工作期間,陳丕顯協助彭真,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為創建武裝警察部隊,加強政法幹警隊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