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

司馬懿,字仲達,他是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他也是一代梟雄。三國爭鬥猶如職場升職,想要成就千秋霸業,要學會深謀遠慮,也要學會籠絡人心。正因為司馬懿做到了這幾點,他雖出生卑微,卻在最後真正贏得了天下。他能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就是因為他深諳職場厚黑學,最後成為了三國最終贏家。這位曾經把諸葛亮氣得跳腳的謀士,他在這一部三國職場升職記之中,到底有哪些優點,才讓他真正的贏得了天下?

"

司馬懿,字仲達,他是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他也是一代梟雄。三國爭鬥猶如職場升職,想要成就千秋霸業,要學會深謀遠慮,也要學會籠絡人心。正因為司馬懿做到了這幾點,他雖出生卑微,卻在最後真正贏得了天下。他能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就是因為他深諳職場厚黑學,最後成為了三國最終贏家。這位曾經把諸葛亮氣得跳腳的謀士,他在這一部三國職場升職記之中,到底有哪些優點,才讓他真正的贏得了天下?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人生贏家,儒道影響

一路升級打怪,知識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他的知識結構歸根究底就是儒家經典,因為家族的言傳身教,使得他不得不去學習儒家經典;除此之外,司馬家一直是將門之後,雖說他的祖父是一個常敗將軍,但是兵書必然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在那個獨尊儒術的年代,並不是人人都能夠輕易讀到兵書,可是當司馬懿還是一個孩童之時,這些看似與朝堂政治無關的課外書,他卻能一次讀個夠。

漢末名士胡昭,對於司馬懿的影響也格外深遠。胡昭所研習的是道家哲學,同時他又是一個隱士,他所居住的地方距離司馬家並不遠。所以司馬懿經常去胡家拜訪,一來二去之間,兩人亦師亦友。同時司馬懿在胡昭的身上,學習了道家的與世無爭和退避三舍,正是因為這兩點,每次都能讓他抓住適當時機,懂得何時以退為進,何時抓住最佳機會收斂鋒芒,才讓他逐步走到最後,成為了人生贏家。

"

司馬懿,字仲達,他是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他也是一代梟雄。三國爭鬥猶如職場升職,想要成就千秋霸業,要學會深謀遠慮,也要學會籠絡人心。正因為司馬懿做到了這幾點,他雖出生卑微,卻在最後真正贏得了天下。他能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就是因為他深諳職場厚黑學,最後成為了三國最終贏家。這位曾經把諸葛亮氣得跳腳的謀士,他在這一部三國職場升職記之中,到底有哪些優點,才讓他真正的贏得了天下?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人生贏家,儒道影響

一路升級打怪,知識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他的知識結構歸根究底就是儒家經典,因為家族的言傳身教,使得他不得不去學習儒家經典;除此之外,司馬家一直是將門之後,雖說他的祖父是一個常敗將軍,但是兵書必然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在那個獨尊儒術的年代,並不是人人都能夠輕易讀到兵書,可是當司馬懿還是一個孩童之時,這些看似與朝堂政治無關的課外書,他卻能一次讀個夠。

漢末名士胡昭,對於司馬懿的影響也格外深遠。胡昭所研習的是道家哲學,同時他又是一個隱士,他所居住的地方距離司馬家並不遠。所以司馬懿經常去胡家拜訪,一來二去之間,兩人亦師亦友。同時司馬懿在胡昭的身上,學習了道家的與世無爭和退避三舍,正是因為這兩點,每次都能讓他抓住適當時機,懂得何時以退為進,何時抓住最佳機會收斂鋒芒,才讓他逐步走到最後,成為了人生贏家。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收斂鋒芒,伺機而動

曹魏政權還是曹操掌控之時,司馬懿很少在他面前顯山露水,甚至以生病為名,兩次拒絕了曹操的徵召。在這一千八百多年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是覺得司馬懿在裝病,就連正史《晉書·宣帝紀》中曾經寫到:“帝知漢雲方微,不欲屈節曹氏”,也就是說,司馬懿早已看穿漢朝氣數將盡,但是也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去給曹操打工,因此才拒絕了曹操的徵召。然而回顧整段歷史,會發現事情真相併沒有這麼簡單。當時司馬懿二十二歲,他所擔任的職務是河內郡上計掾,在這期間他表現優異,甚至還有大幹一番的衝動。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為了報答司馬懿的父親是司馬防對於自己的知遇之恩,所以邀請他們父子到自己的麾下任職。就這個時候,司馬懿辭去了自己的差事,同時又告訴曹操,自己的風溼病又犯了,生活難以自理,對於做官這事已經毫無興趣,只想修養身心。其實他本可以直接拒絕曹操,因為前文所提到的胡昭,在面對曹操徵召之時,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他。如果司馬懿毫無私心算計,他完全可以像自己的老師一樣,明確表達出自己拒絕這份差事的意願。

"

司馬懿,字仲達,他是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他也是一代梟雄。三國爭鬥猶如職場升職,想要成就千秋霸業,要學會深謀遠慮,也要學會籠絡人心。正因為司馬懿做到了這幾點,他雖出生卑微,卻在最後真正贏得了天下。他能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就是因為他深諳職場厚黑學,最後成為了三國最終贏家。這位曾經把諸葛亮氣得跳腳的謀士,他在這一部三國職場升職記之中,到底有哪些優點,才讓他真正的贏得了天下?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人生贏家,儒道影響

一路升級打怪,知識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他的知識結構歸根究底就是儒家經典,因為家族的言傳身教,使得他不得不去學習儒家經典;除此之外,司馬家一直是將門之後,雖說他的祖父是一個常敗將軍,但是兵書必然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在那個獨尊儒術的年代,並不是人人都能夠輕易讀到兵書,可是當司馬懿還是一個孩童之時,這些看似與朝堂政治無關的課外書,他卻能一次讀個夠。

漢末名士胡昭,對於司馬懿的影響也格外深遠。胡昭所研習的是道家哲學,同時他又是一個隱士,他所居住的地方距離司馬家並不遠。所以司馬懿經常去胡家拜訪,一來二去之間,兩人亦師亦友。同時司馬懿在胡昭的身上,學習了道家的與世無爭和退避三舍,正是因為這兩點,每次都能讓他抓住適當時機,懂得何時以退為進,何時抓住最佳機會收斂鋒芒,才讓他逐步走到最後,成為了人生贏家。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收斂鋒芒,伺機而動

曹魏政權還是曹操掌控之時,司馬懿很少在他面前顯山露水,甚至以生病為名,兩次拒絕了曹操的徵召。在這一千八百多年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是覺得司馬懿在裝病,就連正史《晉書·宣帝紀》中曾經寫到:“帝知漢雲方微,不欲屈節曹氏”,也就是說,司馬懿早已看穿漢朝氣數將盡,但是也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去給曹操打工,因此才拒絕了曹操的徵召。然而回顧整段歷史,會發現事情真相併沒有這麼簡單。當時司馬懿二十二歲,他所擔任的職務是河內郡上計掾,在這期間他表現優異,甚至還有大幹一番的衝動。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為了報答司馬懿的父親是司馬防對於自己的知遇之恩,所以邀請他們父子到自己的麾下任職。就這個時候,司馬懿辭去了自己的差事,同時又告訴曹操,自己的風溼病又犯了,生活難以自理,對於做官這事已經毫無興趣,只想修養身心。其實他本可以直接拒絕曹操,因為前文所提到的胡昭,在面對曹操徵召之時,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他。如果司馬懿毫無私心算計,他完全可以像自己的老師一樣,明確表達出自己拒絕這份差事的意願。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可是他沒有,而且他生病也是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疾病是可以治癒的,一旦誇下海口直接拒絕,就意味著從此他與官場再也無緣。所以他們兩人初次交手,就已經說明司馬懿心機頗深。如果曹操沒有看到這一點,絕對不會派人去監視司馬懿。直到二十九歲這一年,距離曹操的第一次徵召司馬懿,已經過去了七年的時間,本應重病在床的司馬懿,在荀彧的舉薦下,成為了曹丕的陪讀。一切看似順理成章,但是他突然重返官場,遠沒有那麼簡單。荀彧是曹操手下的左膀右臂,更是司馬家的世交,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也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人才。看似偶然的舉薦,實則是潛伏多年的再次出山。

隱忍不發,手段狠辣

不過在這個時候,真正掌控政權的仍然是曹操,所以在他的手下說話辦事,他依然是不顯山不露水,只是《資治通鑑》裡所記載的兩件事,足以見得司馬懿的大智慧。公元215年,曹操攻下漢中,司馬懿建議他趁著著這個大好時機一舉奪下成都,這個時候曹操急於班師回朝,並未聽取司馬懿的意見,誰知已經僅隔了四年,劉備在漢中建立封地,一時間威名震華夏。其實司馬懿早已經看出一舉奪得漢中的關鍵,只可惜曹操卻沒有看到。

"

司馬懿,字仲達,他是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他也是一代梟雄。三國爭鬥猶如職場升職,想要成就千秋霸業,要學會深謀遠慮,也要學會籠絡人心。正因為司馬懿做到了這幾點,他雖出生卑微,卻在最後真正贏得了天下。他能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就是因為他深諳職場厚黑學,最後成為了三國最終贏家。這位曾經把諸葛亮氣得跳腳的謀士,他在這一部三國職場升職記之中,到底有哪些優點,才讓他真正的贏得了天下?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人生贏家,儒道影響

一路升級打怪,知識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他的知識結構歸根究底就是儒家經典,因為家族的言傳身教,使得他不得不去學習儒家經典;除此之外,司馬家一直是將門之後,雖說他的祖父是一個常敗將軍,但是兵書必然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在那個獨尊儒術的年代,並不是人人都能夠輕易讀到兵書,可是當司馬懿還是一個孩童之時,這些看似與朝堂政治無關的課外書,他卻能一次讀個夠。

漢末名士胡昭,對於司馬懿的影響也格外深遠。胡昭所研習的是道家哲學,同時他又是一個隱士,他所居住的地方距離司馬家並不遠。所以司馬懿經常去胡家拜訪,一來二去之間,兩人亦師亦友。同時司馬懿在胡昭的身上,學習了道家的與世無爭和退避三舍,正是因為這兩點,每次都能讓他抓住適當時機,懂得何時以退為進,何時抓住最佳機會收斂鋒芒,才讓他逐步走到最後,成為了人生贏家。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收斂鋒芒,伺機而動

曹魏政權還是曹操掌控之時,司馬懿很少在他面前顯山露水,甚至以生病為名,兩次拒絕了曹操的徵召。在這一千八百多年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是覺得司馬懿在裝病,就連正史《晉書·宣帝紀》中曾經寫到:“帝知漢雲方微,不欲屈節曹氏”,也就是說,司馬懿早已看穿漢朝氣數將盡,但是也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去給曹操打工,因此才拒絕了曹操的徵召。然而回顧整段歷史,會發現事情真相併沒有這麼簡單。當時司馬懿二十二歲,他所擔任的職務是河內郡上計掾,在這期間他表現優異,甚至還有大幹一番的衝動。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為了報答司馬懿的父親是司馬防對於自己的知遇之恩,所以邀請他們父子到自己的麾下任職。就這個時候,司馬懿辭去了自己的差事,同時又告訴曹操,自己的風溼病又犯了,生活難以自理,對於做官這事已經毫無興趣,只想修養身心。其實他本可以直接拒絕曹操,因為前文所提到的胡昭,在面對曹操徵召之時,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他。如果司馬懿毫無私心算計,他完全可以像自己的老師一樣,明確表達出自己拒絕這份差事的意願。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可是他沒有,而且他生病也是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疾病是可以治癒的,一旦誇下海口直接拒絕,就意味著從此他與官場再也無緣。所以他們兩人初次交手,就已經說明司馬懿心機頗深。如果曹操沒有看到這一點,絕對不會派人去監視司馬懿。直到二十九歲這一年,距離曹操的第一次徵召司馬懿,已經過去了七年的時間,本應重病在床的司馬懿,在荀彧的舉薦下,成為了曹丕的陪讀。一切看似順理成章,但是他突然重返官場,遠沒有那麼簡單。荀彧是曹操手下的左膀右臂,更是司馬家的世交,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也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人才。看似偶然的舉薦,實則是潛伏多年的再次出山。

隱忍不發,手段狠辣

不過在這個時候,真正掌控政權的仍然是曹操,所以在他的手下說話辦事,他依然是不顯山不露水,只是《資治通鑑》裡所記載的兩件事,足以見得司馬懿的大智慧。公元215年,曹操攻下漢中,司馬懿建議他趁著著這個大好時機一舉奪下成都,這個時候曹操急於班師回朝,並未聽取司馬懿的意見,誰知已經僅隔了四年,劉備在漢中建立封地,一時間威名震華夏。其實司馬懿早已經看出一舉奪得漢中的關鍵,只可惜曹操卻沒有看到。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接下來就是關羽被殺一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心機之深。關羽在荊州搞出了很大動靜,一時間就連曹操這樣威名震天下的梟雄,都在自己的領地上坐不住了,甚至都想遷都。司馬懿這個時候站了出來,告知曹操先穩住陣腳,關羽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威力,並不是關羽的軍威很大,而是由於當時的天氣接連暴雨,導致行軍不便,在這樣的情況下貿然遷都,完全就是給了關於可乘之機。既然關羽在這個時候威震天下,不光是曹操,孫權心中肯定也多有忌憚。司馬懿建議曹操不趁著這個時機與孫權聯合,以封地換取關羽的項上人頭,曹操按照司馬懿的計謀所做,果然大獲成功。

司馬懿所貢獻的這條計策,可謂是一箭雙鵰,劉備失去了手下一員大將,孫劉聯盟徹底瓦解,這一場戰爭的主動權又回到了曹家手中,一流謀士的稱號,也是非他莫屬。而且僅隔了一年的時間,曹操去世,司馬懿主持葬禮。政權回到了曹丕手中,在接下來的幾年,他可謂是真正混的風生水起。畢竟曹丕能夠順利奪得繼承權,自然有著司馬懿的一份功勞,所以曹丕當權,沒有了曹操的阻力,他自然會得到重用。

曹操去世後一年,他擔任中央政府祕書長,同時又是軍隊的副總司令,雖然一直沒有帶兵打仗,但是他早已是“今時不同往日”。司馬懿四十七歲,曹丕駕崩,曹睿上位,這一時期的他,終於有了帶兵打仗的機會,對戰蜀國,平定遼東,在幾次的帶兵打仗中,他的軍事才華日益凸顯。僅過了三年時間,他就成為了東線戰區,手握實權的最高長官。可是他仍然是受制於人,當時曹真伐蜀,他接到的命令就是配合曹真繼續攻打蜀國。

司馬懿為了對抗曹真,將其徹底推翻,公報私仇,從支援曹軍就可以看出。原先僅用八日的時間就走了一千二百里,可是這一次他卻令部隊放慢步調,兩個月的時間行進不到五百里。曹真的部隊沒有等到他的支援,再加上蜀地一直暴雨,此次的伐蜀計劃只能取消,結果曹真鬱悶而死。朝廷便命令司馬懿坐鎮西線,對抗諸葛亮的北伐。在與諸葛亮的幾次交手之間,司馬懿又一次展示出了他極大的“忍耐力”。

"

司馬懿,字仲達,他是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他也是一代梟雄。三國爭鬥猶如職場升職,想要成就千秋霸業,要學會深謀遠慮,也要學會籠絡人心。正因為司馬懿做到了這幾點,他雖出生卑微,卻在最後真正贏得了天下。他能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就是因為他深諳職場厚黑學,最後成為了三國最終贏家。這位曾經把諸葛亮氣得跳腳的謀士,他在這一部三國職場升職記之中,到底有哪些優點,才讓他真正的贏得了天下?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人生贏家,儒道影響

一路升級打怪,知識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他的知識結構歸根究底就是儒家經典,因為家族的言傳身教,使得他不得不去學習儒家經典;除此之外,司馬家一直是將門之後,雖說他的祖父是一個常敗將軍,但是兵書必然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在那個獨尊儒術的年代,並不是人人都能夠輕易讀到兵書,可是當司馬懿還是一個孩童之時,這些看似與朝堂政治無關的課外書,他卻能一次讀個夠。

漢末名士胡昭,對於司馬懿的影響也格外深遠。胡昭所研習的是道家哲學,同時他又是一個隱士,他所居住的地方距離司馬家並不遠。所以司馬懿經常去胡家拜訪,一來二去之間,兩人亦師亦友。同時司馬懿在胡昭的身上,學習了道家的與世無爭和退避三舍,正是因為這兩點,每次都能讓他抓住適當時機,懂得何時以退為進,何時抓住最佳機會收斂鋒芒,才讓他逐步走到最後,成為了人生贏家。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收斂鋒芒,伺機而動

曹魏政權還是曹操掌控之時,司馬懿很少在他面前顯山露水,甚至以生病為名,兩次拒絕了曹操的徵召。在這一千八百多年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是覺得司馬懿在裝病,就連正史《晉書·宣帝紀》中曾經寫到:“帝知漢雲方微,不欲屈節曹氏”,也就是說,司馬懿早已看穿漢朝氣數將盡,但是也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去給曹操打工,因此才拒絕了曹操的徵召。然而回顧整段歷史,會發現事情真相併沒有這麼簡單。當時司馬懿二十二歲,他所擔任的職務是河內郡上計掾,在這期間他表現優異,甚至還有大幹一番的衝動。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為了報答司馬懿的父親是司馬防對於自己的知遇之恩,所以邀請他們父子到自己的麾下任職。就這個時候,司馬懿辭去了自己的差事,同時又告訴曹操,自己的風溼病又犯了,生活難以自理,對於做官這事已經毫無興趣,只想修養身心。其實他本可以直接拒絕曹操,因為前文所提到的胡昭,在面對曹操徵召之時,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他。如果司馬懿毫無私心算計,他完全可以像自己的老師一樣,明確表達出自己拒絕這份差事的意願。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可是他沒有,而且他生病也是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疾病是可以治癒的,一旦誇下海口直接拒絕,就意味著從此他與官場再也無緣。所以他們兩人初次交手,就已經說明司馬懿心機頗深。如果曹操沒有看到這一點,絕對不會派人去監視司馬懿。直到二十九歲這一年,距離曹操的第一次徵召司馬懿,已經過去了七年的時間,本應重病在床的司馬懿,在荀彧的舉薦下,成為了曹丕的陪讀。一切看似順理成章,但是他突然重返官場,遠沒有那麼簡單。荀彧是曹操手下的左膀右臂,更是司馬家的世交,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也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人才。看似偶然的舉薦,實則是潛伏多年的再次出山。

隱忍不發,手段狠辣

不過在這個時候,真正掌控政權的仍然是曹操,所以在他的手下說話辦事,他依然是不顯山不露水,只是《資治通鑑》裡所記載的兩件事,足以見得司馬懿的大智慧。公元215年,曹操攻下漢中,司馬懿建議他趁著著這個大好時機一舉奪下成都,這個時候曹操急於班師回朝,並未聽取司馬懿的意見,誰知已經僅隔了四年,劉備在漢中建立封地,一時間威名震華夏。其實司馬懿早已經看出一舉奪得漢中的關鍵,只可惜曹操卻沒有看到。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接下來就是關羽被殺一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心機之深。關羽在荊州搞出了很大動靜,一時間就連曹操這樣威名震天下的梟雄,都在自己的領地上坐不住了,甚至都想遷都。司馬懿這個時候站了出來,告知曹操先穩住陣腳,關羽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威力,並不是關羽的軍威很大,而是由於當時的天氣接連暴雨,導致行軍不便,在這樣的情況下貿然遷都,完全就是給了關於可乘之機。既然關羽在這個時候威震天下,不光是曹操,孫權心中肯定也多有忌憚。司馬懿建議曹操不趁著這個時機與孫權聯合,以封地換取關羽的項上人頭,曹操按照司馬懿的計謀所做,果然大獲成功。

司馬懿所貢獻的這條計策,可謂是一箭雙鵰,劉備失去了手下一員大將,孫劉聯盟徹底瓦解,這一場戰爭的主動權又回到了曹家手中,一流謀士的稱號,也是非他莫屬。而且僅隔了一年的時間,曹操去世,司馬懿主持葬禮。政權回到了曹丕手中,在接下來的幾年,他可謂是真正混的風生水起。畢竟曹丕能夠順利奪得繼承權,自然有著司馬懿的一份功勞,所以曹丕當權,沒有了曹操的阻力,他自然會得到重用。

曹操去世後一年,他擔任中央政府祕書長,同時又是軍隊的副總司令,雖然一直沒有帶兵打仗,但是他早已是“今時不同往日”。司馬懿四十七歲,曹丕駕崩,曹睿上位,這一時期的他,終於有了帶兵打仗的機會,對戰蜀國,平定遼東,在幾次的帶兵打仗中,他的軍事才華日益凸顯。僅過了三年時間,他就成為了東線戰區,手握實權的最高長官。可是他仍然是受制於人,當時曹真伐蜀,他接到的命令就是配合曹真繼續攻打蜀國。

司馬懿為了對抗曹真,將其徹底推翻,公報私仇,從支援曹軍就可以看出。原先僅用八日的時間就走了一千二百里,可是這一次他卻令部隊放慢步調,兩個月的時間行進不到五百里。曹真的部隊沒有等到他的支援,再加上蜀地一直暴雨,此次的伐蜀計劃只能取消,結果曹真鬱悶而死。朝廷便命令司馬懿坐鎮西線,對抗諸葛亮的北伐。在與諸葛亮的幾次交手之間,司馬懿又一次展示出了他極大的“忍耐力”。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按理說魏國與蜀國的戰鬥,本應是大國先出擊,司馬懿卻沒有這麼做,他所主打的戰略是以堅守為主,從不主動出擊,只是偶爾騷擾敵人。以魏國的強大,用戰爭耗死蜀國,確實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但是他的手下不服,尤其是那些武將看到司馬懿的做法,完全不贊同就一直這樣當縮頭烏龜,不過畢竟他是魏軍主帥,一開始說話也是鎮得住手下的。直到諸葛亮採用了木牛流馬的戰術,導致司馬懿在軍中的威信直接下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司馬懿便在應對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強命張郃帶著將士們出兵,誰知慘敗而歸,張郃也中箭身亡。為此,在接下來的鬥爭中,司馬懿仍然選擇做一個“縮頭烏龜”,直到熬死了他一生的勁敵諸葛亮,這才有他後來的霸業。

"

司馬懿,字仲達,他是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他也是一代梟雄。三國爭鬥猶如職場升職,想要成就千秋霸業,要學會深謀遠慮,也要學會籠絡人心。正因為司馬懿做到了這幾點,他雖出生卑微,卻在最後真正贏得了天下。他能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就是因為他深諳職場厚黑學,最後成為了三國最終贏家。這位曾經把諸葛亮氣得跳腳的謀士,他在這一部三國職場升職記之中,到底有哪些優點,才讓他真正的贏得了天下?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人生贏家,儒道影響

一路升級打怪,知識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他的知識結構歸根究底就是儒家經典,因為家族的言傳身教,使得他不得不去學習儒家經典;除此之外,司馬家一直是將門之後,雖說他的祖父是一個常敗將軍,但是兵書必然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在那個獨尊儒術的年代,並不是人人都能夠輕易讀到兵書,可是當司馬懿還是一個孩童之時,這些看似與朝堂政治無關的課外書,他卻能一次讀個夠。

漢末名士胡昭,對於司馬懿的影響也格外深遠。胡昭所研習的是道家哲學,同時他又是一個隱士,他所居住的地方距離司馬家並不遠。所以司馬懿經常去胡家拜訪,一來二去之間,兩人亦師亦友。同時司馬懿在胡昭的身上,學習了道家的與世無爭和退避三舍,正是因為這兩點,每次都能讓他抓住適當時機,懂得何時以退為進,何時抓住最佳機會收斂鋒芒,才讓他逐步走到最後,成為了人生贏家。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收斂鋒芒,伺機而動

曹魏政權還是曹操掌控之時,司馬懿很少在他面前顯山露水,甚至以生病為名,兩次拒絕了曹操的徵召。在這一千八百多年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是覺得司馬懿在裝病,就連正史《晉書·宣帝紀》中曾經寫到:“帝知漢雲方微,不欲屈節曹氏”,也就是說,司馬懿早已看穿漢朝氣數將盡,但是也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去給曹操打工,因此才拒絕了曹操的徵召。然而回顧整段歷史,會發現事情真相併沒有這麼簡單。當時司馬懿二十二歲,他所擔任的職務是河內郡上計掾,在這期間他表現優異,甚至還有大幹一番的衝動。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為了報答司馬懿的父親是司馬防對於自己的知遇之恩,所以邀請他們父子到自己的麾下任職。就這個時候,司馬懿辭去了自己的差事,同時又告訴曹操,自己的風溼病又犯了,生活難以自理,對於做官這事已經毫無興趣,只想修養身心。其實他本可以直接拒絕曹操,因為前文所提到的胡昭,在面對曹操徵召之時,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他。如果司馬懿毫無私心算計,他完全可以像自己的老師一樣,明確表達出自己拒絕這份差事的意願。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可是他沒有,而且他生病也是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疾病是可以治癒的,一旦誇下海口直接拒絕,就意味著從此他與官場再也無緣。所以他們兩人初次交手,就已經說明司馬懿心機頗深。如果曹操沒有看到這一點,絕對不會派人去監視司馬懿。直到二十九歲這一年,距離曹操的第一次徵召司馬懿,已經過去了七年的時間,本應重病在床的司馬懿,在荀彧的舉薦下,成為了曹丕的陪讀。一切看似順理成章,但是他突然重返官場,遠沒有那麼簡單。荀彧是曹操手下的左膀右臂,更是司馬家的世交,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也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人才。看似偶然的舉薦,實則是潛伏多年的再次出山。

隱忍不發,手段狠辣

不過在這個時候,真正掌控政權的仍然是曹操,所以在他的手下說話辦事,他依然是不顯山不露水,只是《資治通鑑》裡所記載的兩件事,足以見得司馬懿的大智慧。公元215年,曹操攻下漢中,司馬懿建議他趁著著這個大好時機一舉奪下成都,這個時候曹操急於班師回朝,並未聽取司馬懿的意見,誰知已經僅隔了四年,劉備在漢中建立封地,一時間威名震華夏。其實司馬懿早已經看出一舉奪得漢中的關鍵,只可惜曹操卻沒有看到。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接下來就是關羽被殺一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心機之深。關羽在荊州搞出了很大動靜,一時間就連曹操這樣威名震天下的梟雄,都在自己的領地上坐不住了,甚至都想遷都。司馬懿這個時候站了出來,告知曹操先穩住陣腳,關羽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威力,並不是關羽的軍威很大,而是由於當時的天氣接連暴雨,導致行軍不便,在這樣的情況下貿然遷都,完全就是給了關於可乘之機。既然關羽在這個時候威震天下,不光是曹操,孫權心中肯定也多有忌憚。司馬懿建議曹操不趁著這個時機與孫權聯合,以封地換取關羽的項上人頭,曹操按照司馬懿的計謀所做,果然大獲成功。

司馬懿所貢獻的這條計策,可謂是一箭雙鵰,劉備失去了手下一員大將,孫劉聯盟徹底瓦解,這一場戰爭的主動權又回到了曹家手中,一流謀士的稱號,也是非他莫屬。而且僅隔了一年的時間,曹操去世,司馬懿主持葬禮。政權回到了曹丕手中,在接下來的幾年,他可謂是真正混的風生水起。畢竟曹丕能夠順利奪得繼承權,自然有著司馬懿的一份功勞,所以曹丕當權,沒有了曹操的阻力,他自然會得到重用。

曹操去世後一年,他擔任中央政府祕書長,同時又是軍隊的副總司令,雖然一直沒有帶兵打仗,但是他早已是“今時不同往日”。司馬懿四十七歲,曹丕駕崩,曹睿上位,這一時期的他,終於有了帶兵打仗的機會,對戰蜀國,平定遼東,在幾次的帶兵打仗中,他的軍事才華日益凸顯。僅過了三年時間,他就成為了東線戰區,手握實權的最高長官。可是他仍然是受制於人,當時曹真伐蜀,他接到的命令就是配合曹真繼續攻打蜀國。

司馬懿為了對抗曹真,將其徹底推翻,公報私仇,從支援曹軍就可以看出。原先僅用八日的時間就走了一千二百里,可是這一次他卻令部隊放慢步調,兩個月的時間行進不到五百里。曹真的部隊沒有等到他的支援,再加上蜀地一直暴雨,此次的伐蜀計劃只能取消,結果曹真鬱悶而死。朝廷便命令司馬懿坐鎮西線,對抗諸葛亮的北伐。在與諸葛亮的幾次交手之間,司馬懿又一次展示出了他極大的“忍耐力”。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按理說魏國與蜀國的戰鬥,本應是大國先出擊,司馬懿卻沒有這麼做,他所主打的戰略是以堅守為主,從不主動出擊,只是偶爾騷擾敵人。以魏國的強大,用戰爭耗死蜀國,確實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但是他的手下不服,尤其是那些武將看到司馬懿的做法,完全不贊同就一直這樣當縮頭烏龜,不過畢竟他是魏軍主帥,一開始說話也是鎮得住手下的。直到諸葛亮採用了木牛流馬的戰術,導致司馬懿在軍中的威信直接下降。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司馬懿便在應對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強命張郃帶著將士們出兵,誰知慘敗而歸,張郃也中箭身亡。為此,在接下來的鬥爭中,司馬懿仍然選擇做一個“縮頭烏龜”,直到熬死了他一生的勁敵諸葛亮,這才有他後來的霸業。

司馬懿曹魏“升職記”,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細說他的升職智慧

位高權重,時勢造英雄

司馬懿能夠一直上位,在位高權重之時,他懂得如何規避鋒芒。在他60歲的這一年,魏明帝將他8歲的兒子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輔佐。這樣一來,司馬懿就成了四朝元老,他手下門生遍佈朝野,得君心又得民心,這些皇室宗親對他極為忌憚。而且在這些輔佐大臣中,又有他的頭號勁敵曹爽,他們兩人之間積怨已深。曹爽一直嫉妒司馬懿手中大權,所以他通過拉攏一些寒門子弟的方式,打算削弱司馬懿的手中權力。

這一次已經六十八歲的司馬懿,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裝病。他的妻子張春華去世,他以此為理由在皇帝面前表明自己的決心,堅決要退休。他這種做法也是明智之舉,畢竟自己不是皇室宗親,更何況樹大招風是必然的,這種裝病提前退休的方法,是一種自保的方式;司馬懿很有可能猜測到了曹爽可能會叛變,這樣發展下去,自己又有了一次立功機會。果然曹爽最後發動了高平陵事變,早已經年邁的司馬懿,帶著他二人豢養多年的3000死士,誅殺曹爽,穩定了朝堂。

此時的司馬懿,也坐穩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他謀劃著整個司馬家族的霸業,當然他並沒有學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是在王凌事變中名正言順的平叛亂軍,成為了百姓眼中保住江山社稷的英雄。在這樣的亂世之中,有這樣一個得民心,得軍心的人橫空出世,他的一生機關算盡,處心積慮的完成了那個分裂時代人人都想做的英雄夢,也成為了沒有被寫入三國中的晉宣帝。

藤樹先生說:

或許在古人的眼裡,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被勝利者所崇拜的。但是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從一代謀臣,到軍事統帥,他有謀略有手段,他的能耐世間所少見,雖說是時勢造英雄,也唯有英雄能夠抓住機會,並且順勢而為,最終才能大獲成功。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晉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