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臺(福州路701號)為舊上海四大舞臺之一,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當時稱“大新舞臺”,後曾改名“上海舞臺”“天聲舞臺”。1930年由“江北大亨”顧竹軒接辦經營,將開設在南京路浙江路轉角處的天蟾舞臺遷入現址,並沿用天蟾舞臺名稱。著名京劇演員如梅蘭芳、馬連良、高盛麟等都先後在此演出。1954年6月11日由國家正式接管。1990年翻建,改名為“逸夫舞臺”。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臺(福州路701號)為舊上海四大舞臺之一,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當時稱“大新舞臺”,後曾改名“上海舞臺”“天聲舞臺”。1930年由“江北大亨”顧竹軒接辦經營,將開設在南京路浙江路轉角處的天蟾舞臺遷入現址,並沿用天蟾舞臺名稱。著名京劇演員如梅蘭芳、馬連良、高盛麟等都先後在此演出。1954年6月11日由國家正式接管。1990年翻建,改名為“逸夫舞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大新舞臺”於1926年2月6日開張,首期演出的名角有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等。據《申報》次日報導:大新舞臺開張首演盛況空前……,並譽為上海第一流舞臺。不久後,周信芳、蓋叫天等名角也先後在此登臺唱戲,北京名角也常在此獻演,逐漸地,天蟾舞臺成為京劇演出的重要場所。所謂“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道出了天蟾在梨園行的重要性。

“天蟾”見證著梨園文化從近代走向當代、從歷史面向未來的歷程,見證著十里洋場的舊貌新顏,見證著一代代藝術家的崛起與傳統戲曲藝術的盛況。從當年的“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戲曲首選天蟾逸夫”,天蟾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變幻,在一代代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中,記載了一個世紀京劇舞臺的興衰榮辱。“不進天蟾不成名”雖然只是梨園行裡的一句諺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道出了天蟾舞臺在中國京劇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造就一代代京劇大家的卓越貢獻。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臺(福州路701號)為舊上海四大舞臺之一,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當時稱“大新舞臺”,後曾改名“上海舞臺”“天聲舞臺”。1930年由“江北大亨”顧竹軒接辦經營,將開設在南京路浙江路轉角處的天蟾舞臺遷入現址,並沿用天蟾舞臺名稱。著名京劇演員如梅蘭芳、馬連良、高盛麟等都先後在此演出。1954年6月11日由國家正式接管。1990年翻建,改名為“逸夫舞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大新舞臺”於1926年2月6日開張,首期演出的名角有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等。據《申報》次日報導:大新舞臺開張首演盛況空前……,並譽為上海第一流舞臺。不久後,周信芳、蓋叫天等名角也先後在此登臺唱戲,北京名角也常在此獻演,逐漸地,天蟾舞臺成為京劇演出的重要場所。所謂“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道出了天蟾在梨園行的重要性。

“天蟾”見證著梨園文化從近代走向當代、從歷史面向未來的歷程,見證著十里洋場的舊貌新顏,見證著一代代藝術家的崛起與傳統戲曲藝術的盛況。從當年的“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戲曲首選天蟾逸夫”,天蟾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變幻,在一代代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中,記載了一個世紀京劇舞臺的興衰榮辱。“不進天蟾不成名”雖然只是梨園行裡的一句諺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道出了天蟾舞臺在中國京劇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造就一代代京劇大家的卓越貢獻。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臺(福州路701號)為舊上海四大舞臺之一,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當時稱“大新舞臺”,後曾改名“上海舞臺”“天聲舞臺”。1930年由“江北大亨”顧竹軒接辦經營,將開設在南京路浙江路轉角處的天蟾舞臺遷入現址,並沿用天蟾舞臺名稱。著名京劇演員如梅蘭芳、馬連良、高盛麟等都先後在此演出。1954年6月11日由國家正式接管。1990年翻建,改名為“逸夫舞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大新舞臺”於1926年2月6日開張,首期演出的名角有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等。據《申報》次日報導:大新舞臺開張首演盛況空前……,並譽為上海第一流舞臺。不久後,周信芳、蓋叫天等名角也先後在此登臺唱戲,北京名角也常在此獻演,逐漸地,天蟾舞臺成為京劇演出的重要場所。所謂“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道出了天蟾在梨園行的重要性。

“天蟾”見證著梨園文化從近代走向當代、從歷史面向未來的歷程,見證著十里洋場的舊貌新顏,見證著一代代藝術家的崛起與傳統戲曲藝術的盛況。從當年的“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戲曲首選天蟾逸夫”,天蟾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變幻,在一代代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中,記載了一個世紀京劇舞臺的興衰榮辱。“不進天蟾不成名”雖然只是梨園行裡的一句諺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道出了天蟾舞臺在中國京劇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造就一代代京劇大家的卓越貢獻。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九·一八”事變後,已定居思南路的梅蘭芳在天蟾舞臺首演《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上演期間,萬人空巷,場場爆滿。抗戰勝利後,上海劇壇異常繁榮,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和程硯秋的《鎖麟囊》,幾乎逢演必滿。關外名老生唐韻笙在天蟾舞臺連演半年的《鐵籠山》,場場滿座,傳為佳話。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臺(福州路701號)為舊上海四大舞臺之一,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當時稱“大新舞臺”,後曾改名“上海舞臺”“天聲舞臺”。1930年由“江北大亨”顧竹軒接辦經營,將開設在南京路浙江路轉角處的天蟾舞臺遷入現址,並沿用天蟾舞臺名稱。著名京劇演員如梅蘭芳、馬連良、高盛麟等都先後在此演出。1954年6月11日由國家正式接管。1990年翻建,改名為“逸夫舞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大新舞臺”於1926年2月6日開張,首期演出的名角有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等。據《申報》次日報導:大新舞臺開張首演盛況空前……,並譽為上海第一流舞臺。不久後,周信芳、蓋叫天等名角也先後在此登臺唱戲,北京名角也常在此獻演,逐漸地,天蟾舞臺成為京劇演出的重要場所。所謂“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道出了天蟾在梨園行的重要性。

“天蟾”見證著梨園文化從近代走向當代、從歷史面向未來的歷程,見證著十里洋場的舊貌新顏,見證著一代代藝術家的崛起與傳統戲曲藝術的盛況。從當年的“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戲曲首選天蟾逸夫”,天蟾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變幻,在一代代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中,記載了一個世紀京劇舞臺的興衰榮辱。“不進天蟾不成名”雖然只是梨園行裡的一句諺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道出了天蟾舞臺在中國京劇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造就一代代京劇大家的卓越貢獻。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九·一八”事變後,已定居思南路的梅蘭芳在天蟾舞臺首演《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上演期間,萬人空巷,場場爆滿。抗戰勝利後,上海劇壇異常繁榮,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和程硯秋的《鎖麟囊》,幾乎逢演必滿。關外名老生唐韻笙在天蟾舞臺連演半年的《鐵籠山》,場場滿座,傳為佳話。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1946年,天蟾舞臺搞了一次“十大頭牌聯合演出”的活動,程硯秋、譚富英、葉盛章、葉盛蘭、李少春、馬富祿、袁世海、李世芳、李玉茹等當紅名角協力演出。當時無論達官貴人、名媛淑女,還是地痞閒客均濟濟一堂,演出場景盛況空前。

邵逸夫捐資改建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臺(福州路701號)為舊上海四大舞臺之一,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當時稱“大新舞臺”,後曾改名“上海舞臺”“天聲舞臺”。1930年由“江北大亨”顧竹軒接辦經營,將開設在南京路浙江路轉角處的天蟾舞臺遷入現址,並沿用天蟾舞臺名稱。著名京劇演員如梅蘭芳、馬連良、高盛麟等都先後在此演出。1954年6月11日由國家正式接管。1990年翻建,改名為“逸夫舞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大新舞臺”於1926年2月6日開張,首期演出的名角有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等。據《申報》次日報導:大新舞臺開張首演盛況空前……,並譽為上海第一流舞臺。不久後,周信芳、蓋叫天等名角也先後在此登臺唱戲,北京名角也常在此獻演,逐漸地,天蟾舞臺成為京劇演出的重要場所。所謂“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道出了天蟾在梨園行的重要性。

“天蟾”見證著梨園文化從近代走向當代、從歷史面向未來的歷程,見證著十里洋場的舊貌新顏,見證著一代代藝術家的崛起與傳統戲曲藝術的盛況。從當年的“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戲曲首選天蟾逸夫”,天蟾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變幻,在一代代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中,記載了一個世紀京劇舞臺的興衰榮辱。“不進天蟾不成名”雖然只是梨園行裡的一句諺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道出了天蟾舞臺在中國京劇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造就一代代京劇大家的卓越貢獻。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九·一八”事變後,已定居思南路的梅蘭芳在天蟾舞臺首演《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上演期間,萬人空巷,場場爆滿。抗戰勝利後,上海劇壇異常繁榮,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和程硯秋的《鎖麟囊》,幾乎逢演必滿。關外名老生唐韻笙在天蟾舞臺連演半年的《鐵籠山》,場場滿座,傳為佳話。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1946年,天蟾舞臺搞了一次“十大頭牌聯合演出”的活動,程硯秋、譚富英、葉盛章、葉盛蘭、李少春、馬富祿、袁世海、李世芳、李玉茹等當紅名角協力演出。當時無論達官貴人、名媛淑女,還是地痞閒客均濟濟一堂,演出場景盛況空前。

邵逸夫捐資改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臺(福州路701號)為舊上海四大舞臺之一,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當時稱“大新舞臺”,後曾改名“上海舞臺”“天聲舞臺”。1930年由“江北大亨”顧竹軒接辦經營,將開設在南京路浙江路轉角處的天蟾舞臺遷入現址,並沿用天蟾舞臺名稱。著名京劇演員如梅蘭芳、馬連良、高盛麟等都先後在此演出。1954年6月11日由國家正式接管。1990年翻建,改名為“逸夫舞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大新舞臺”於1926年2月6日開張,首期演出的名角有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等。據《申報》次日報導:大新舞臺開張首演盛況空前……,並譽為上海第一流舞臺。不久後,周信芳、蓋叫天等名角也先後在此登臺唱戲,北京名角也常在此獻演,逐漸地,天蟾舞臺成為京劇演出的重要場所。所謂“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道出了天蟾在梨園行的重要性。

“天蟾”見證著梨園文化從近代走向當代、從歷史面向未來的歷程,見證著十里洋場的舊貌新顏,見證著一代代藝術家的崛起與傳統戲曲藝術的盛況。從當年的“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戲曲首選天蟾逸夫”,天蟾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變幻,在一代代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中,記載了一個世紀京劇舞臺的興衰榮辱。“不進天蟾不成名”雖然只是梨園行裡的一句諺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道出了天蟾舞臺在中國京劇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造就一代代京劇大家的卓越貢獻。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九·一八”事變後,已定居思南路的梅蘭芳在天蟾舞臺首演《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上演期間,萬人空巷,場場爆滿。抗戰勝利後,上海劇壇異常繁榮,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和程硯秋的《鎖麟囊》,幾乎逢演必滿。關外名老生唐韻笙在天蟾舞臺連演半年的《鐵籠山》,場場滿座,傳為佳話。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1946年,天蟾舞臺搞了一次“十大頭牌聯合演出”的活動,程硯秋、譚富英、葉盛章、葉盛蘭、李少春、馬富祿、袁世海、李世芳、李玉茹等當紅名角協力演出。當時無論達官貴人、名媛淑女,還是地痞閒客均濟濟一堂,演出場景盛況空前。

邵逸夫捐資改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解放後,第一個來自北京的京劇院團在天蟾演出,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三大名角珠聯璧合上演新京劇經典之作《野豬林》。程硯秋新編劇目《祝英臺抗婚》《馬昭儀》《鎖麟囊》《荒山汨》《竇娥冤》等。上海京劇院一團、二團、三團自建院以來,一直以天蟾作為演出基地,輪番上演京劇日常演出及連臺本戲《七俠五義》《封神榜》,創下連演一百場的記錄。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臺(福州路701號)為舊上海四大舞臺之一,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當時稱“大新舞臺”,後曾改名“上海舞臺”“天聲舞臺”。1930年由“江北大亨”顧竹軒接辦經營,將開設在南京路浙江路轉角處的天蟾舞臺遷入現址,並沿用天蟾舞臺名稱。著名京劇演員如梅蘭芳、馬連良、高盛麟等都先後在此演出。1954年6月11日由國家正式接管。1990年翻建,改名為“逸夫舞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大新舞臺”於1926年2月6日開張,首期演出的名角有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等。據《申報》次日報導:大新舞臺開張首演盛況空前……,並譽為上海第一流舞臺。不久後,周信芳、蓋叫天等名角也先後在此登臺唱戲,北京名角也常在此獻演,逐漸地,天蟾舞臺成為京劇演出的重要場所。所謂“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道出了天蟾在梨園行的重要性。

“天蟾”見證著梨園文化從近代走向當代、從歷史面向未來的歷程,見證著十里洋場的舊貌新顏,見證著一代代藝術家的崛起與傳統戲曲藝術的盛況。從當年的“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戲曲首選天蟾逸夫”,天蟾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變幻,在一代代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中,記載了一個世紀京劇舞臺的興衰榮辱。“不進天蟾不成名”雖然只是梨園行裡的一句諺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道出了天蟾舞臺在中國京劇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造就一代代京劇大家的卓越貢獻。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九·一八”事變後,已定居思南路的梅蘭芳在天蟾舞臺首演《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上演期間,萬人空巷,場場爆滿。抗戰勝利後,上海劇壇異常繁榮,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和程硯秋的《鎖麟囊》,幾乎逢演必滿。關外名老生唐韻笙在天蟾舞臺連演半年的《鐵籠山》,場場滿座,傳為佳話。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1946年,天蟾舞臺搞了一次“十大頭牌聯合演出”的活動,程硯秋、譚富英、葉盛章、葉盛蘭、李少春、馬富祿、袁世海、李世芳、李玉茹等當紅名角協力演出。當時無論達官貴人、名媛淑女,還是地痞閒客均濟濟一堂,演出場景盛況空前。

邵逸夫捐資改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解放後,第一個來自北京的京劇院團在天蟾演出,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三大名角珠聯璧合上演新京劇經典之作《野豬林》。程硯秋新編劇目《祝英臺抗婚》《馬昭儀》《鎖麟囊》《荒山汨》《竇娥冤》等。上海京劇院一團、二團、三團自建院以來,一直以天蟾作為演出基地,輪番上演京劇日常演出及連臺本戲《七俠五義》《封神榜》,創下連演一百場的記錄。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1989年,在當時市政府領導的倡議下,天蟾舞臺劃歸上海京劇院,由上海市政府投資,香港邵逸夫爵士等熱心京劇藝術家捐助進行改建,並命名為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臺。逸夫舞臺以京劇演出為主,其他戲曲劇種演出為輔,平均每年演出達四百多場,始終保持著上海演出界演出場次第一名。上海天蟾舞臺作為京劇演出場所,不管是對於上海京劇的發展還是中國京劇的繁榮,都具有歷史性的意義。2010年4月14日,由黃浦區文化局公佈為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暫歇,為下一個百年之約

2018年3月11日起,有著近百年曆史的上海天蟾逸夫舞臺正式停場,對劇場進行大規模整體修繕。本次修繕是上海天蟾逸夫舞臺,繼1994年改建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預計歷時一年左右。屆時劇場將以全新的面貌再度與觀眾見面。修繕後的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將大幅提升觀眾的觀看體驗與演出院團的表演體驗。

"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歷時最為長久、最具規模的戲劇演出場所,前身為天蟾舞臺,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

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原天蟾舞臺)始建於1925年,由英籍設計師設計,施工方為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地基基礎施工公司——康益洋行。整棟建築坐西南朝東北,處於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福州路(原四馬路),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觀眾席分設四層,共有座位3917個,成為當時上海新式劇場之最。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臺(福州路701號)為舊上海四大舞臺之一,於民國十四年(1925)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當時稱“大新舞臺”,後曾改名“上海舞臺”“天聲舞臺”。1930年由“江北大亨”顧竹軒接辦經營,將開設在南京路浙江路轉角處的天蟾舞臺遷入現址,並沿用天蟾舞臺名稱。著名京劇演員如梅蘭芳、馬連良、高盛麟等都先後在此演出。1954年6月11日由國家正式接管。1990年翻建,改名為“逸夫舞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大新舞臺”於1926年2月6日開張,首期演出的名角有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等。據《申報》次日報導:大新舞臺開張首演盛況空前……,並譽為上海第一流舞臺。不久後,周信芳、蓋叫天等名角也先後在此登臺唱戲,北京名角也常在此獻演,逐漸地,天蟾舞臺成為京劇演出的重要場所。所謂“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道出了天蟾在梨園行的重要性。

“天蟾”見證著梨園文化從近代走向當代、從歷史面向未來的歷程,見證著十里洋場的舊貌新顏,見證著一代代藝術家的崛起與傳統戲曲藝術的盛況。從當年的“京角兒不進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戲曲首選天蟾逸夫”,天蟾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變幻,在一代代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中,記載了一個世紀京劇舞臺的興衰榮辱。“不進天蟾不成名”雖然只是梨園行裡的一句諺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道出了天蟾舞臺在中國京劇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造就一代代京劇大家的卓越貢獻。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九·一八”事變後,已定居思南路的梅蘭芳在天蟾舞臺首演《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上演期間,萬人空巷,場場爆滿。抗戰勝利後,上海劇壇異常繁榮,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和程硯秋的《鎖麟囊》,幾乎逢演必滿。關外名老生唐韻笙在天蟾舞臺連演半年的《鐵籠山》,場場滿座,傳為佳話。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1946年,天蟾舞臺搞了一次“十大頭牌聯合演出”的活動,程硯秋、譚富英、葉盛章、葉盛蘭、李少春、馬富祿、袁世海、李世芳、李玉茹等當紅名角協力演出。當時無論達官貴人、名媛淑女,還是地痞閒客均濟濟一堂,演出場景盛況空前。

邵逸夫捐資改建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上海解放後,第一個來自北京的京劇院團在天蟾演出,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三大名角珠聯璧合上演新京劇經典之作《野豬林》。程硯秋新編劇目《祝英臺抗婚》《馬昭儀》《鎖麟囊》《荒山汨》《竇娥冤》等。上海京劇院一團、二團、三團自建院以來,一直以天蟾作為演出基地,輪番上演京劇日常演出及連臺本戲《七俠五義》《封神榜》,創下連演一百場的記錄。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1989年,在當時市政府領導的倡議下,天蟾舞臺劃歸上海京劇院,由上海市政府投資,香港邵逸夫爵士等熱心京劇藝術家捐助進行改建,並命名為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臺。逸夫舞臺以京劇演出為主,其他戲曲劇種演出為輔,平均每年演出達四百多場,始終保持著上海演出界演出場次第一名。上海天蟾舞臺作為京劇演出場所,不管是對於上海京劇的發展還是中國京劇的繁榮,都具有歷史性的意義。2010年4月14日,由黃浦區文化局公佈為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暫歇,為下一個百年之約

2018年3月11日起,有著近百年曆史的上海天蟾逸夫舞臺正式停場,對劇場進行大規模整體修繕。本次修繕是上海天蟾逸夫舞臺,繼1994年改建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預計歷時一年左右。屆時劇場將以全新的面貌再度與觀眾見面。修繕後的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將大幅提升觀眾的觀看體驗與演出院團的表演體驗。

南北名角雲集,好戲迭出,不進天蟾不成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