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國內程序員群體暴富的最初源頭是 2005 年百度上市,根據那時候的媒體報道,百度上市時候造就了9個億萬富翁,50多個千萬富翁,超過400多個百萬富翁。而那時候北京房子的均價還是 7000 元,所以 2005 年的百萬身家已經跟今天的千萬差不多了。

翻翻當年的媒體報道發現,那時候大眾對程序員這個群體知之甚少,媒體甚至把程序員劃分到藍領,連白領都不能算呢!而 2019 年的今天,連金融街的金領們見到程序員說話都可能會客氣一些,畢竟每個程序員都是一個薛定諤的富翁

“BAT大廠”程序員暴富簡史

百度之後的十多年,陸續有不少互聯網公司上市,一批又一批的程序員實現了財富自由夢想,而 2014 年阿里巴巴上市才是程序員真正的財富盛宴,據說阿里的上市造就了幾千位千萬富翁,比如我們技術圈的網紅子柳和雲舒似乎就是阿里上市之後暴富的。似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所有的程序員找工作言必提兩條,薪資和期權/股份。

“BAT大廠”程序員暴富簡史

阿里程序員們的暴富,給我們整個技術圈帶來的巨大的震撼。從此以後,技術高手們就像前幾年創業潮的資本一樣,不斷追逐處於風口浪尖上的獨角獸。2015 年之後,已經上市的騰訊、百度、阿里已經不是追求暴富的技術高手的第一選擇了,前幾年風口中的螞蟻金服、美麗說、蘑菇街,最近幾年的滴滴、摩拜單車、熊貓直播、OFO、餓了麼、今日頭條、拼多多等等才是追求暴富程序員的最愛。

時間來到了 2018 年,這絕對很多程序員的暴富夢夢碎時刻。先是 OFO 、摩拜整個賽道融資難,一個被折價收購,一個在倒閉邊緣,後期的資本家們都要虧錢退出,程序員們手上的期權也貶為一張廢紙;然後是美麗集團流血上市,讓蘑菇街美麗說 8 年波瀾壯闊的創業成一個投資人、創始人、員工都被套牢的悲傷故事。(具體文章可以查看歷史文章《一個悲傷的股市》)

就在前幾天,我跟一個某獨角獸的技術大佬聊天,我問他如果時間回到兩年前,是否還會從阿里出來加盟這個公司呢?他給我的回答是 NO ,最後還補了一句“怕熬不到公司上市的那天,更怕熬到公司上市的那天后像美麗說老員工那樣,期權貶值後價值所剩無幾”。

“BAT大廠”程序員暴富簡史

北京塞冬微博關於程序員行業的一段評論,我覺得對我們程序員群體的定位是準確的,那就是收入很高,但是財務自由還很遙遠。

互聯網增速慢下來以後,就像傳統產業一樣,積累起許多不上不下的一線骨幹或者小leader。

特徵是:30-35歲,對標百度t6~t8或者阿里p7~p8。有比較豐富的實操經驗,在過去幾年的行業高峰期快速成長起來,負責一個小方向,但還沒達到真正的“領導層”。收入不錯(大幾十萬~200萬)、有一定積蓄和股票(百萬數量級),比大部分行業的收入都強得多,但離一線城市的財務自由還很遙遠。

如果互聯網還能繼續高速發展,那就還有把小團隊發展成大團隊、從大公司小坑跳到新興公司大坑、讓事業再上一個臺階的機會。但現在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業務增長放緩甚至不增長、有前景的創業公司不再大規模湧現、已有創業公司的想象力和坑位變少。

就像船在順水流動,以前不用怎麼劃也可以開得很快,現在水流慢下來,真正需要上手去劃了。但又很難像25歲博士一樣緊跟時代前沿(還要得少、幹活拼、能熬夜),危機感逐漸降臨。

前兩年,許多中型公司擴張很快,或多或少都有點”BAT寧有種乎“、“用大數據和AI助力,把業務擴張成生態”的夢想,對算法和AI人才很捨得給,跳槽升職+薪水翻番不少見。

但是慢慢的,生態夢和平臺夢破滅,AI也被證明效果有限、回報不高,市場逐漸理性,就出現了現在的行情:

1、滴滴、微博、知乎、小米等中型公司的骨幹和小leader大量出來尋求機會,但好坑很少。

2、大公司算法部門越來越追求學術影響力,年輕博士吃香。大公司裡趕不上前沿的老員工也和1一樣,處於上不去、不好跳、又不敢走的狀態。

長此以往,可能就越來越趨向於金融業的感覺:

1、整體上還是“高工資階層”,比大部分行業的工資都高得多,仍然熱門。

2、大公司核心技術部門就像金融業的頂尖崗位一樣,人均產值高,傾向於使用超高學歷人才(容易篩選+穩妥),和金融業不同的是,會更重視學術產出、為本部門打造學術和業界影響力。

3、中型公司裡也有一些收入不錯、更偏業務導向的中高層員工,不再不切實際的追求前沿突破。

4、行業裡的大部分人再難以獲得前幾年那樣快的增長機會,經濟和心理壓力會更大一些,但仍然不失為一個好行業。其他理工科可能壓力更大、更累、錢還更少。

最後

其實我想問下大家,對我們程序員群體大家是怎麼定位的呢?

在我看來,程序員群體差別之大,甚至已經達到了不同階級之間的差別了,極少暴富,大部分中產,小部分還在小康苦苦煎熬,你屬於哪一類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