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歷史千百年來沖洗著這片土地,歷代名人相繼泛舟於湘江之上,追尋著古人的足

跡,渴望在歷史中找到靈魂的共鳴。清人李家駿曾獨立寒江詠歎出“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蹟留。”

夢迴吹角連營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孤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


今天的營盤路上,五堆子巷口,依然矗立著一尊銅像,腰別利劍,手持馬韁,這就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說到辛棄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英雄性格,“事有可為,殺身又如何?”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曲折而極富傳奇色彩。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歷史千百年來沖洗著這片土地,歷代名人相繼泛舟於湘江之上,追尋著古人的足

跡,渴望在歷史中找到靈魂的共鳴。清人李家駿曾獨立寒江詠歎出“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蹟留。”

夢迴吹角連營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孤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


今天的營盤路上,五堆子巷口,依然矗立著一尊銅像,腰別利劍,手持馬韁,這就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說到辛棄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英雄性格,“事有可為,殺身又如何?”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曲折而極富傳奇色彩。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79年,39歲的辛棄突然接到南宋朝廷發來的一封調離信函,要他離開熟悉的湖北到陌生的潭州(今長沙)任職,遠離抗金的前線,像當時的南宋朝廷一樣偏安一隅?故土難收,讓生性豪邁的辛棄疾有無限的愁思與痛苦。

騎著高頭大馬在長沙道中踽踽獨行,辛棄疾看到有婦人題壁,詞語間透出無限遺恨。這便觸發了詞人的愁思,他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山村水驛,日暮行雲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那一天到底什麼時候會來?收復失地的滿腔熱血又一次賁張沸騰。

當時的湖南地區農民起義、武裝暴動時有發生,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到了長沙的辛棄疾通過彈劾貪官、打擊豪強使湖南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一向以“將種”自命的辛棄疾,並不滿足於安逸的生活,當他在民生、吏治等工作中幹出了一定成績之後,他便向朝廷提出:在湖南建立一支精銳的地方軍隊。辛棄疾最終頂住重重壓力,依靠過人的膽識和智謀,終於建立了一支自己可以指揮的精銳部隊——飛虎軍。《宋史》上說,飛虎軍成立以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歷史千百年來沖洗著這片土地,歷代名人相繼泛舟於湘江之上,追尋著古人的足

跡,渴望在歷史中找到靈魂的共鳴。清人李家駿曾獨立寒江詠歎出“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蹟留。”

夢迴吹角連營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孤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


今天的營盤路上,五堆子巷口,依然矗立著一尊銅像,腰別利劍,手持馬韁,這就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說到辛棄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英雄性格,“事有可為,殺身又如何?”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曲折而極富傳奇色彩。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79年,39歲的辛棄突然接到南宋朝廷發來的一封調離信函,要他離開熟悉的湖北到陌生的潭州(今長沙)任職,遠離抗金的前線,像當時的南宋朝廷一樣偏安一隅?故土難收,讓生性豪邁的辛棄疾有無限的愁思與痛苦。

騎著高頭大馬在長沙道中踽踽獨行,辛棄疾看到有婦人題壁,詞語間透出無限遺恨。這便觸發了詞人的愁思,他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山村水驛,日暮行雲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那一天到底什麼時候會來?收復失地的滿腔熱血又一次賁張沸騰。

當時的湖南地區農民起義、武裝暴動時有發生,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到了長沙的辛棄疾通過彈劾貪官、打擊豪強使湖南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一向以“將種”自命的辛棄疾,並不滿足於安逸的生活,當他在民生、吏治等工作中幹出了一定成績之後,他便向朝廷提出:在湖南建立一支精銳的地方軍隊。辛棄疾最終頂住重重壓力,依靠過人的膽識和智謀,終於建立了一支自己可以指揮的精銳部隊——飛虎軍。《宋史》上說,飛虎軍成立以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然而,讓辛棄疾想不到的是,建軍這件事情,既成為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替他贏得了不少的掌聲,同時又惹出了一連串的風波,在他的仕途中埋下了“暗礁”。

辛棄疾最終沒有實現自己收復失地的願望,又到一年暮春時節,長沙城裡紅杏花開,綿綿春雨好像愁思不斷,詞人懷抱滿腔的憤懣與孤獨,面對多情湘水最終詠出了《滿江紅》:“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辜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歷史千百年來沖洗著這片土地,歷代名人相繼泛舟於湘江之上,追尋著古人的足

跡,渴望在歷史中找到靈魂的共鳴。清人李家駿曾獨立寒江詠歎出“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蹟留。”

夢迴吹角連營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孤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


今天的營盤路上,五堆子巷口,依然矗立著一尊銅像,腰別利劍,手持馬韁,這就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說到辛棄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英雄性格,“事有可為,殺身又如何?”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曲折而極富傳奇色彩。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79年,39歲的辛棄突然接到南宋朝廷發來的一封調離信函,要他離開熟悉的湖北到陌生的潭州(今長沙)任職,遠離抗金的前線,像當時的南宋朝廷一樣偏安一隅?故土難收,讓生性豪邁的辛棄疾有無限的愁思與痛苦。

騎著高頭大馬在長沙道中踽踽獨行,辛棄疾看到有婦人題壁,詞語間透出無限遺恨。這便觸發了詞人的愁思,他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山村水驛,日暮行雲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那一天到底什麼時候會來?收復失地的滿腔熱血又一次賁張沸騰。

當時的湖南地區農民起義、武裝暴動時有發生,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到了長沙的辛棄疾通過彈劾貪官、打擊豪強使湖南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一向以“將種”自命的辛棄疾,並不滿足於安逸的生活,當他在民生、吏治等工作中幹出了一定成績之後,他便向朝廷提出:在湖南建立一支精銳的地方軍隊。辛棄疾最終頂住重重壓力,依靠過人的膽識和智謀,終於建立了一支自己可以指揮的精銳部隊——飛虎軍。《宋史》上說,飛虎軍成立以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然而,讓辛棄疾想不到的是,建軍這件事情,既成為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替他贏得了不少的掌聲,同時又惹出了一連串的風波,在他的仕途中埋下了“暗礁”。

辛棄疾最終沒有實現自己收復失地的願望,又到一年暮春時節,長沙城裡紅杏花開,綿綿春雨好像愁思不斷,詞人懷抱滿腔的憤懣與孤獨,面對多情湘水最終詠出了《滿江紅》:“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辜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後來,長沙百姓為紀念辛棄疾,把營壘所在的街道命名為營盤街。只可惜這裡的麻石路早已不在,兩旁低矮的店鋪也多成了水泥樓舍,當年之景已蕩然無存。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歷史千百年來沖洗著這片土地,歷代名人相繼泛舟於湘江之上,追尋著古人的足

跡,渴望在歷史中找到靈魂的共鳴。清人李家駿曾獨立寒江詠歎出“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蹟留。”

夢迴吹角連營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孤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


今天的營盤路上,五堆子巷口,依然矗立著一尊銅像,腰別利劍,手持馬韁,這就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說到辛棄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英雄性格,“事有可為,殺身又如何?”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曲折而極富傳奇色彩。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79年,39歲的辛棄突然接到南宋朝廷發來的一封調離信函,要他離開熟悉的湖北到陌生的潭州(今長沙)任職,遠離抗金的前線,像當時的南宋朝廷一樣偏安一隅?故土難收,讓生性豪邁的辛棄疾有無限的愁思與痛苦。

騎著高頭大馬在長沙道中踽踽獨行,辛棄疾看到有婦人題壁,詞語間透出無限遺恨。這便觸發了詞人的愁思,他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山村水驛,日暮行雲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那一天到底什麼時候會來?收復失地的滿腔熱血又一次賁張沸騰。

當時的湖南地區農民起義、武裝暴動時有發生,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到了長沙的辛棄疾通過彈劾貪官、打擊豪強使湖南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一向以“將種”自命的辛棄疾,並不滿足於安逸的生活,當他在民生、吏治等工作中幹出了一定成績之後,他便向朝廷提出:在湖南建立一支精銳的地方軍隊。辛棄疾最終頂住重重壓力,依靠過人的膽識和智謀,終於建立了一支自己可以指揮的精銳部隊——飛虎軍。《宋史》上說,飛虎軍成立以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然而,讓辛棄疾想不到的是,建軍這件事情,既成為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替他贏得了不少的掌聲,同時又惹出了一連串的風波,在他的仕途中埋下了“暗礁”。

辛棄疾最終沒有實現自己收復失地的願望,又到一年暮春時節,長沙城裡紅杏花開,綿綿春雨好像愁思不斷,詞人懷抱滿腔的憤懣與孤獨,面對多情湘水最終詠出了《滿江紅》:“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辜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後來,長沙百姓為紀念辛棄疾,把營壘所在的街道命名為營盤街。只可惜這裡的麻石路早已不在,兩旁低矮的店鋪也多成了水泥樓舍,當年之景已蕩然無存。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野老林泉,故王臺榭

定王臺為漢景帝之子劉發所建。當時身處“南蠻之地”的劉發思母情切,但又相隔千山萬水之遙,無奈之下只好派人運米去長安,再從長安運土回長沙,並選擇城東的高地築臺,以便時刻登臺遙望。劉發借定王臺表達了自己的拳拳孝心,這在崇尚尊卑長幼的封建社會尤其為人稱道和讚賞,兩千多年來,它一直被墨客所頌揚,詩文歌賦,吟唱不絕。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歷史千百年來沖洗著這片土地,歷代名人相繼泛舟於湘江之上,追尋著古人的足

跡,渴望在歷史中找到靈魂的共鳴。清人李家駿曾獨立寒江詠歎出“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蹟留。”

夢迴吹角連營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孤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


今天的營盤路上,五堆子巷口,依然矗立著一尊銅像,腰別利劍,手持馬韁,這就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說到辛棄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英雄性格,“事有可為,殺身又如何?”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曲折而極富傳奇色彩。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79年,39歲的辛棄突然接到南宋朝廷發來的一封調離信函,要他離開熟悉的湖北到陌生的潭州(今長沙)任職,遠離抗金的前線,像當時的南宋朝廷一樣偏安一隅?故土難收,讓生性豪邁的辛棄疾有無限的愁思與痛苦。

騎著高頭大馬在長沙道中踽踽獨行,辛棄疾看到有婦人題壁,詞語間透出無限遺恨。這便觸發了詞人的愁思,他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山村水驛,日暮行雲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那一天到底什麼時候會來?收復失地的滿腔熱血又一次賁張沸騰。

當時的湖南地區農民起義、武裝暴動時有發生,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到了長沙的辛棄疾通過彈劾貪官、打擊豪強使湖南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一向以“將種”自命的辛棄疾,並不滿足於安逸的生活,當他在民生、吏治等工作中幹出了一定成績之後,他便向朝廷提出:在湖南建立一支精銳的地方軍隊。辛棄疾最終頂住重重壓力,依靠過人的膽識和智謀,終於建立了一支自己可以指揮的精銳部隊——飛虎軍。《宋史》上說,飛虎軍成立以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然而,讓辛棄疾想不到的是,建軍這件事情,既成為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替他贏得了不少的掌聲,同時又惹出了一連串的風波,在他的仕途中埋下了“暗礁”。

辛棄疾最終沒有實現自己收復失地的願望,又到一年暮春時節,長沙城裡紅杏花開,綿綿春雨好像愁思不斷,詞人懷抱滿腔的憤懣與孤獨,面對多情湘水最終詠出了《滿江紅》:“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辜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後來,長沙百姓為紀念辛棄疾,把營壘所在的街道命名為營盤街。只可惜這裡的麻石路早已不在,兩旁低矮的店鋪也多成了水泥樓舍,當年之景已蕩然無存。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野老林泉,故王臺榭

定王臺為漢景帝之子劉發所建。當時身處“南蠻之地”的劉發思母情切,但又相隔千山萬水之遙,無奈之下只好派人運米去長安,再從長安運土回長沙,並選擇城東的高地築臺,以便時刻登臺遙望。劉發借定王臺表達了自己的拳拳孝心,這在崇尚尊卑長幼的封建社會尤其為人稱道和讚賞,兩千多年來,它一直被墨客所頌揚,詩文歌賦,吟唱不絕。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今天,我們習慣稱為“定王臺”的地方是芙蓉區解放中路高架橋東側的長沙市圖書館和它對面的書市一帶,圖書館的臺基尚能覓到“定王臺”的一絲古蹟。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歷史千百年來沖洗著這片土地,歷代名人相繼泛舟於湘江之上,追尋著古人的足

跡,渴望在歷史中找到靈魂的共鳴。清人李家駿曾獨立寒江詠歎出“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蹟留。”

夢迴吹角連營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孤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


今天的營盤路上,五堆子巷口,依然矗立著一尊銅像,腰別利劍,手持馬韁,這就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說到辛棄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英雄性格,“事有可為,殺身又如何?”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曲折而極富傳奇色彩。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79年,39歲的辛棄突然接到南宋朝廷發來的一封調離信函,要他離開熟悉的湖北到陌生的潭州(今長沙)任職,遠離抗金的前線,像當時的南宋朝廷一樣偏安一隅?故土難收,讓生性豪邁的辛棄疾有無限的愁思與痛苦。

騎著高頭大馬在長沙道中踽踽獨行,辛棄疾看到有婦人題壁,詞語間透出無限遺恨。這便觸發了詞人的愁思,他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山村水驛,日暮行雲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那一天到底什麼時候會來?收復失地的滿腔熱血又一次賁張沸騰。

當時的湖南地區農民起義、武裝暴動時有發生,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到了長沙的辛棄疾通過彈劾貪官、打擊豪強使湖南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一向以“將種”自命的辛棄疾,並不滿足於安逸的生活,當他在民生、吏治等工作中幹出了一定成績之後,他便向朝廷提出:在湖南建立一支精銳的地方軍隊。辛棄疾最終頂住重重壓力,依靠過人的膽識和智謀,終於建立了一支自己可以指揮的精銳部隊——飛虎軍。《宋史》上說,飛虎軍成立以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然而,讓辛棄疾想不到的是,建軍這件事情,既成為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替他贏得了不少的掌聲,同時又惹出了一連串的風波,在他的仕途中埋下了“暗礁”。

辛棄疾最終沒有實現自己收復失地的願望,又到一年暮春時節,長沙城裡紅杏花開,綿綿春雨好像愁思不斷,詞人懷抱滿腔的憤懣與孤獨,面對多情湘水最終詠出了《滿江紅》:“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辜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後來,長沙百姓為紀念辛棄疾,把營壘所在的街道命名為營盤街。只可惜這裡的麻石路早已不在,兩旁低矮的店鋪也多成了水泥樓舍,當年之景已蕩然無存。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野老林泉,故王臺榭

定王臺為漢景帝之子劉發所建。當時身處“南蠻之地”的劉發思母情切,但又相隔千山萬水之遙,無奈之下只好派人運米去長安,再從長安運土回長沙,並選擇城東的高地築臺,以便時刻登臺遙望。劉發借定王臺表達了自己的拳拳孝心,這在崇尚尊卑長幼的封建社會尤其為人稱道和讚賞,兩千多年來,它一直被墨客所頌揚,詩文歌賦,吟唱不絕。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今天,我們習慣稱為“定王臺”的地方是芙蓉區解放中路高架橋東側的長沙市圖書館和它對面的書市一帶,圖書館的臺基尚能覓到“定王臺”的一絲古蹟。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定王臺的命運其實和它的主人有點相像,根據史料記載,到了宋代,定王臺前面的定王廟已經廢圮,取而代之的是長沙學宮。朱熹登臨古臺時就寫下了《定王臺》一詩。南宋時期,寓居長沙的一些詞人,在春秋佳節,都喜歡登臨定王臺弔古抒懷。淳熙十三年(1186),詞人、音樂家姜夔流寓長沙,在長沙結識詩人、長沙別駕蕭德藻,蕭德藻對姜夔的才能大加讚賞,於是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姜夔。同年趁著大好春光,兩人同登定王臺,姜夔作《一萼紅》:

古城陰,有宮梅幾許,紅萼未宜簪。

池面冰膠,牆腰雪老,雲意還又沉沉。

翠藤共閒穿徑竹,漸笑語驚起臥沙禽。

野老林泉,故王臺榭,呼喚登臨。

南去北來何事?蕩湘雲楚水,目極傷心。

朱戶黏雞,全盤簇燕,空嘆時序侵尋。

記曾共西樓雅集,想垂柳還嫋萬絲金。

待得歸鞍到時,只怕春深。

宋代以後,定王臺又經過了幾次修葺,直到清末,定王臺改設為湖南圖書館,1912年,毛澤東在這裡度過了半年多的自學生涯。

如今的定王臺,已經不見當年高臺凝望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長沙市圖書館和熱鬧繁華的“書市”,還有鱗次櫛比的建築,很多人聽到它的名字也許只會隱約感受到一絲古意,但值得慶幸的是,現代長沙人卻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守望著這塊文化高地。最深刻的懷念就是把它揉進骨髓!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歷史千百年來沖洗著這片土地,歷代名人相繼泛舟於湘江之上,追尋著古人的足

跡,渴望在歷史中找到靈魂的共鳴。清人李家駿曾獨立寒江詠歎出“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蹟留。”

夢迴吹角連營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孤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


今天的營盤路上,五堆子巷口,依然矗立著一尊銅像,腰別利劍,手持馬韁,這就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說到辛棄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英雄性格,“事有可為,殺身又如何?”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曲折而極富傳奇色彩。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79年,39歲的辛棄突然接到南宋朝廷發來的一封調離信函,要他離開熟悉的湖北到陌生的潭州(今長沙)任職,遠離抗金的前線,像當時的南宋朝廷一樣偏安一隅?故土難收,讓生性豪邁的辛棄疾有無限的愁思與痛苦。

騎著高頭大馬在長沙道中踽踽獨行,辛棄疾看到有婦人題壁,詞語間透出無限遺恨。這便觸發了詞人的愁思,他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山村水驛,日暮行雲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那一天到底什麼時候會來?收復失地的滿腔熱血又一次賁張沸騰。

當時的湖南地區農民起義、武裝暴動時有發生,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到了長沙的辛棄疾通過彈劾貪官、打擊豪強使湖南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一向以“將種”自命的辛棄疾,並不滿足於安逸的生活,當他在民生、吏治等工作中幹出了一定成績之後,他便向朝廷提出:在湖南建立一支精銳的地方軍隊。辛棄疾最終頂住重重壓力,依靠過人的膽識和智謀,終於建立了一支自己可以指揮的精銳部隊——飛虎軍。《宋史》上說,飛虎軍成立以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然而,讓辛棄疾想不到的是,建軍這件事情,既成為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替他贏得了不少的掌聲,同時又惹出了一連串的風波,在他的仕途中埋下了“暗礁”。

辛棄疾最終沒有實現自己收復失地的願望,又到一年暮春時節,長沙城裡紅杏花開,綿綿春雨好像愁思不斷,詞人懷抱滿腔的憤懣與孤獨,面對多情湘水最終詠出了《滿江紅》:“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辜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後來,長沙百姓為紀念辛棄疾,把營壘所在的街道命名為營盤街。只可惜這裡的麻石路早已不在,兩旁低矮的店鋪也多成了水泥樓舍,當年之景已蕩然無存。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野老林泉,故王臺榭

定王臺為漢景帝之子劉發所建。當時身處“南蠻之地”的劉發思母情切,但又相隔千山萬水之遙,無奈之下只好派人運米去長安,再從長安運土回長沙,並選擇城東的高地築臺,以便時刻登臺遙望。劉發借定王臺表達了自己的拳拳孝心,這在崇尚尊卑長幼的封建社會尤其為人稱道和讚賞,兩千多年來,它一直被墨客所頌揚,詩文歌賦,吟唱不絕。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今天,我們習慣稱為“定王臺”的地方是芙蓉區解放中路高架橋東側的長沙市圖書館和它對面的書市一帶,圖書館的臺基尚能覓到“定王臺”的一絲古蹟。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定王臺的命運其實和它的主人有點相像,根據史料記載,到了宋代,定王臺前面的定王廟已經廢圮,取而代之的是長沙學宮。朱熹登臨古臺時就寫下了《定王臺》一詩。南宋時期,寓居長沙的一些詞人,在春秋佳節,都喜歡登臨定王臺弔古抒懷。淳熙十三年(1186),詞人、音樂家姜夔流寓長沙,在長沙結識詩人、長沙別駕蕭德藻,蕭德藻對姜夔的才能大加讚賞,於是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姜夔。同年趁著大好春光,兩人同登定王臺,姜夔作《一萼紅》:

古城陰,有宮梅幾許,紅萼未宜簪。

池面冰膠,牆腰雪老,雲意還又沉沉。

翠藤共閒穿徑竹,漸笑語驚起臥沙禽。

野老林泉,故王臺榭,呼喚登臨。

南去北來何事?蕩湘雲楚水,目極傷心。

朱戶黏雞,全盤簇燕,空嘆時序侵尋。

記曾共西樓雅集,想垂柳還嫋萬絲金。

待得歸鞍到時,只怕春深。

宋代以後,定王臺又經過了幾次修葺,直到清末,定王臺改設為湖南圖書館,1912年,毛澤東在這裡度過了半年多的自學生涯。

如今的定王臺,已經不見當年高臺凝望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長沙市圖書館和熱鬧繁華的“書市”,還有鱗次櫛比的建築,很多人聽到它的名字也許只會隱約感受到一絲古意,但值得慶幸的是,現代長沙人卻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守望著這塊文化高地。最深刻的懷念就是把它揉進骨髓!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撰文 | 佘智洋

攝影 | 漆沫晗

編輯 | 十六

出品 | 今日旅行新媒體中心

洽談 | [email protected]

QQ | 28520084

"

湘江攜南嶽之翠,自衡陽奔湧而來,在古城長沙塑造了綠水浮洲,滋潤了千里沃野,哺育了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毛澤東等眾多名人志士。登城遠眺,極目楚天,湘江北去……長沙的江山麗景,瑰麗文化,風流人物,為歷代名流雅士、騷客詩人歌之詠之。自屈子在湘江之畔詠頌浩浩《楚辭》,歷代行者的高歌匯聚成中國詩詞的“大江東去”。

尤其到了文華鼎盛的宋代,文人隨著湘江漂泊,紛紛在古城長沙留下了詩意的足跡,嶽麓書院裡的朱張會講,湘江畔的朱張渡口,營盤街的飛虎軍……長沙有了宋朝文人的低哦吟唱,更豐富了血肉與筋骨

本期,《跟著唐詩宋詞遊湖南》專欄來到星城長沙,一起品讀“宋詞長沙”

八百年前的浪漫文事

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傍三五,玩事若為酬。人立梧桐影下,身在桂花香裡,疑是玉為州。宇宙大圓鏡,沆瀣際空浮。傍譙城,瞻嶽麓,有巍樓。不妨舉酒,相與一笑作遨頭。人已星星華髮,月只團團素魄,幾對老蟾羞。回首海天闊,心與水東流。

——《水調歌頭·長沙中秋約客賞月》李曾伯


在滾滾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毋庸置疑,嶽麓書院的的每一處建築都是一部悠長的書卷。回到宋代,這裡恰是一處清幽避世的好去處。從長沙城到嶽麓書院必須划船渡過湘江。書院遠離城市喧囂,在這裡獨守著山水的靈秀與泉林的恬靜。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一座書院歷經一千多年曆史風雨的剝蝕後,仍然頑強地煥發著蓬勃生機,古老而又常新,藏之名山而愈發神聖。在書院前面,踏過數級臺階,才走上書院第一道正門,上有匾額“千年學府”。在庭院的中軸線上,穿過一個濃蔭的院子,到達了第二道門,上面有“嶽麓書院”。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踏過此門,又是一座恬靜閒適的院子,抬頭一望,大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名山壇席”。一層層深入,越來越感覺到嶽麓書院的巍峨大氣,無怪乎宋代詞人李曾伯曾發出,“瞻嶽麓,有巍樓”的感慨。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再往前進入一個花木葳蕤的院子,踏著中間石板路,到達書院的講堂,上有匾額“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講堂之中傲然端放的座椅,彷彿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大家的餘溫,把人帶回800多年前的那場浪漫文事。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67年9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今長沙)造訪張栻。文人相會,情理互通,自然十分心熱。“二先生論《中庸》,三日夜不能合”,談得興起時,朱張兩人竟通宵不眠。嶽麓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朱熹也情不自禁地作詩以記之“偶泛長沙者,振衣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

相傳,當年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期間,常與張栻晨起登嶽麓山觀日出,每見旭日騰空、霞光萬道、萬物沐浴在朝陽之中,一派生機,詩興大發,命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栻築臺,朱熹題額,作跋以碑記之。


朱張會講之後,四方學生接踵而來,致使嶽麓書院名揚天下。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非前之嶽麓矣。”

在這個凝聚著夢想的古樸書院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志向高遠、才華卓著的求學者。如南宋的湖湘學派,明末的王夫之。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嶽麓書院學生更是人才鼎盛,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浸潤嶽麓書院的博大與創新,懷著“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自信與信仰,在中國文化史上書寫了酣暢淋漓的一筆。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從湖南第一師範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湘江江畔。微雨中的湘江在水汽的繚繞下顯得格外平靜。史料中記載的朱張渡口已經很難靠著來往的船隻分辨,這裡沒有了供來往船隻休息時用的船齋,更無作為渡口的熱鬧與喧囂,只有東西兩岸的“文津”、“道岸”牌坊依然聳立。

宋時的嶽麓與城南僅一江之隔,朱張二人經常同舟往返於湘江之中,“朱張渡”由此得名。太守劉珙在岸邊建船齋,供二人往返時休息。從此,朱張渡一直成為嶽麓書院學子往返於湘江的主要渡口。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歷史千百年來沖洗著這片土地,歷代名人相繼泛舟於湘江之上,追尋著古人的足

跡,渴望在歷史中找到靈魂的共鳴。清人李家駿曾獨立寒江詠歎出“一楫蒼江渡,千秋勝蹟留。”

夢迴吹角連營

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孤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滿江紅·暮春》 辛棄疾


今天的營盤路上,五堆子巷口,依然矗立著一尊銅像,腰別利劍,手持馬韁,這就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說到辛棄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英雄性格,“事有可為,殺身又如何?”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一生曲折而極富傳奇色彩。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公元1179年,39歲的辛棄突然接到南宋朝廷發來的一封調離信函,要他離開熟悉的湖北到陌生的潭州(今長沙)任職,遠離抗金的前線,像當時的南宋朝廷一樣偏安一隅?故土難收,讓生性豪邁的辛棄疾有無限的愁思與痛苦。

騎著高頭大馬在長沙道中踽踽獨行,辛棄疾看到有婦人題壁,詞語間透出無限遺恨。這便觸發了詞人的愁思,他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山村水驛,日暮行雲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那一天到底什麼時候會來?收復失地的滿腔熱血又一次賁張沸騰。

當時的湖南地區農民起義、武裝暴動時有發生,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到了長沙的辛棄疾通過彈劾貪官、打擊豪強使湖南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一向以“將種”自命的辛棄疾,並不滿足於安逸的生活,當他在民生、吏治等工作中幹出了一定成績之後,他便向朝廷提出:在湖南建立一支精銳的地方軍隊。辛棄疾最終頂住重重壓力,依靠過人的膽識和智謀,終於建立了一支自己可以指揮的精銳部隊——飛虎軍。《宋史》上說,飛虎軍成立以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然而,讓辛棄疾想不到的是,建軍這件事情,既成為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替他贏得了不少的掌聲,同時又惹出了一連串的風波,在他的仕途中埋下了“暗礁”。

辛棄疾最終沒有實現自己收復失地的願望,又到一年暮春時節,長沙城裡紅杏花開,綿綿春雨好像愁思不斷,詞人懷抱滿腔的憤懣與孤獨,面對多情湘水最終詠出了《滿江紅》:“可恨東君,把春去春來無跡。便過眼、等閒輸了,三分之一。晝永暖翻紅杏雨,風晴扶起垂楊力。更天涯、芳草最關情,烘殘日。湘浦岸,南塘驛。恨不盡,愁如織。算年年辜負,對他寒食。便恁歸來能幾許?風流早已非疇昔。憑畫欄、一線數飛鴻,沉空碧。”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後來,長沙百姓為紀念辛棄疾,把營壘所在的街道命名為營盤街。只可惜這裡的麻石路早已不在,兩旁低矮的店鋪也多成了水泥樓舍,當年之景已蕩然無存。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野老林泉,故王臺榭

定王臺為漢景帝之子劉發所建。當時身處“南蠻之地”的劉發思母情切,但又相隔千山萬水之遙,無奈之下只好派人運米去長安,再從長安運土回長沙,並選擇城東的高地築臺,以便時刻登臺遙望。劉發借定王臺表達了自己的拳拳孝心,這在崇尚尊卑長幼的封建社會尤其為人稱道和讚賞,兩千多年來,它一直被墨客所頌揚,詩文歌賦,吟唱不絕。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今天,我們習慣稱為“定王臺”的地方是芙蓉區解放中路高架橋東側的長沙市圖書館和它對面的書市一帶,圖書館的臺基尚能覓到“定王臺”的一絲古蹟。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定王臺的命運其實和它的主人有點相像,根據史料記載,到了宋代,定王臺前面的定王廟已經廢圮,取而代之的是長沙學宮。朱熹登臨古臺時就寫下了《定王臺》一詩。南宋時期,寓居長沙的一些詞人,在春秋佳節,都喜歡登臨定王臺弔古抒懷。淳熙十三年(1186),詞人、音樂家姜夔流寓長沙,在長沙結識詩人、長沙別駕蕭德藻,蕭德藻對姜夔的才能大加讚賞,於是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姜夔。同年趁著大好春光,兩人同登定王臺,姜夔作《一萼紅》:

古城陰,有宮梅幾許,紅萼未宜簪。

池面冰膠,牆腰雪老,雲意還又沉沉。

翠藤共閒穿徑竹,漸笑語驚起臥沙禽。

野老林泉,故王臺榭,呼喚登臨。

南去北來何事?蕩湘雲楚水,目極傷心。

朱戶黏雞,全盤簇燕,空嘆時序侵尋。

記曾共西樓雅集,想垂柳還嫋萬絲金。

待得歸鞍到時,只怕春深。

宋代以後,定王臺又經過了幾次修葺,直到清末,定王臺改設為湖南圖書館,1912年,毛澤東在這裡度過了半年多的自學生涯。

如今的定王臺,已經不見當年高臺凝望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長沙市圖書館和熱鬧繁華的“書市”,還有鱗次櫛比的建築,很多人聽到它的名字也許只會隱約感受到一絲古意,但值得慶幸的是,現代長沙人卻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守望著這塊文化高地。最深刻的懷念就是把它揉進骨髓!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撰文 | 佘智洋

攝影 | 漆沫晗

編輯 | 十六

出品 | 今日旅行新媒體中心

洽談 | [email protected]

QQ | 28520084

原來宋詞裡藏了這麼美的長沙,只是現在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