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文人派首領賀知章保太子,但此時文人一派其實已經不足以抗衡吏才一派,自張九齡被罷相後,文人派即已式微。宦官派首領高力士亦是保太子,但此時玄宗也開始疏遠高力士,天寶三載高力士勸諫受阻後,更是自危其身。

1. 宦官派的代表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高力士身著紫色官服威風凜凜,見者多稱其為“將軍”或“爺爺”,可見其權勢之大。而玄宗已然完全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賢相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祖父)的“十要事”,其中有一條即是“宦官不得干政”。

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稟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至千於人,然衣緋者尚寡。唐朝時可按官服顏色判斷其官階大小,三品及以上為紫,四品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可見從太宗到中宗,宦官群體中有些人已從守門傳名者漸漸成為五品官。

"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文人派首領賀知章保太子,但此時文人一派其實已經不足以抗衡吏才一派,自張九齡被罷相後,文人派即已式微。宦官派首領高力士亦是保太子,但此時玄宗也開始疏遠高力士,天寶三載高力士勸諫受阻後,更是自危其身。

1. 宦官派的代表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高力士身著紫色官服威風凜凜,見者多稱其為“將軍”或“爺爺”,可見其權勢之大。而玄宗已然完全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賢相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祖父)的“十要事”,其中有一條即是“宦官不得干政”。

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稟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至千於人,然衣緋者尚寡。唐朝時可按官服顏色判斷其官階大小,三品及以上為紫,四品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可見從太宗到中宗,宦官群體中有些人已從守門傳名者漸漸成為五品官。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

而到了玄宗時,高力士將宦官群體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事後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蕭至忠、岑羲曾與太平公主謀劃廢掉玄宗,在剷除太平公主一黨中高力士立了大功,故而唐玄宗將其任命為右監門將軍並統領內務府。此後宦官群體漸漸擴充到了三千多人,同時越來越多的宦官升為了五品以上官,甚至有很多升為了三品將軍。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太子李瑛被殺。此後,玄宗猶豫了一年多,不知該立誰為太子。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但玄宗並未聽從李林甫之言,直到開元二十六年的六月,高力士對玄宗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文人派首領賀知章保太子,但此時文人一派其實已經不足以抗衡吏才一派,自張九齡被罷相後,文人派即已式微。宦官派首領高力士亦是保太子,但此時玄宗也開始疏遠高力士,天寶三載高力士勸諫受阻後,更是自危其身。

1. 宦官派的代表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高力士身著紫色官服威風凜凜,見者多稱其為“將軍”或“爺爺”,可見其權勢之大。而玄宗已然完全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賢相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祖父)的“十要事”,其中有一條即是“宦官不得干政”。

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稟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至千於人,然衣緋者尚寡。唐朝時可按官服顏色判斷其官階大小,三品及以上為紫,四品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可見從太宗到中宗,宦官群體中有些人已從守門傳名者漸漸成為五品官。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

而到了玄宗時,高力士將宦官群體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事後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蕭至忠、岑羲曾與太平公主謀劃廢掉玄宗,在剷除太平公主一黨中高力士立了大功,故而唐玄宗將其任命為右監門將軍並統領內務府。此後宦官群體漸漸擴充到了三千多人,同時越來越多的宦官升為了五品以上官,甚至有很多升為了三品將軍。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太子李瑛被殺。此後,玄宗猶豫了一年多,不知該立誰為太子。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但玄宗並未聽從李林甫之言,直到開元二十六年的六月,高力士對玄宗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高力士畫像

李亨得以被立為太子,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亨為玄宗三子,李瑛為老二,在他們前面還有個哥哥李琮。李琮似乎一直無緣太子之位,據《新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李林甫進言玄宗廢李亨,玄宗這樣回答:慶王往年獵,為豽傷面甚。這或許是李琮無緣太子之位的原因。

2. 文人派的代表張九齡、賀知章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賀知章是已致仕的三品祕書監,被譽為天下文人之首,是文人派的代表人物。在龍武軍要將賀知章帶去右相府審問之時,以寧王孫為代表的文人更是集體前來阻攔。劇裡劇外都有許多人將希望寄託在賀知章(何監)面聖之上,玄宗欣賞文人是事實,但早在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其實已經宣告了文人派在這場爭鬥中的失敗。

"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文人派首領賀知章保太子,但此時文人一派其實已經不足以抗衡吏才一派,自張九齡被罷相後,文人派即已式微。宦官派首領高力士亦是保太子,但此時玄宗也開始疏遠高力士,天寶三載高力士勸諫受阻後,更是自危其身。

1. 宦官派的代表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高力士身著紫色官服威風凜凜,見者多稱其為“將軍”或“爺爺”,可見其權勢之大。而玄宗已然完全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賢相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祖父)的“十要事”,其中有一條即是“宦官不得干政”。

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稟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至千於人,然衣緋者尚寡。唐朝時可按官服顏色判斷其官階大小,三品及以上為紫,四品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可見從太宗到中宗,宦官群體中有些人已從守門傳名者漸漸成為五品官。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

而到了玄宗時,高力士將宦官群體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事後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蕭至忠、岑羲曾與太平公主謀劃廢掉玄宗,在剷除太平公主一黨中高力士立了大功,故而唐玄宗將其任命為右監門將軍並統領內務府。此後宦官群體漸漸擴充到了三千多人,同時越來越多的宦官升為了五品以上官,甚至有很多升為了三品將軍。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太子李瑛被殺。此後,玄宗猶豫了一年多,不知該立誰為太子。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但玄宗並未聽從李林甫之言,直到開元二十六年的六月,高力士對玄宗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高力士畫像

李亨得以被立為太子,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亨為玄宗三子,李瑛為老二,在他們前面還有個哥哥李琮。李琮似乎一直無緣太子之位,據《新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李林甫進言玄宗廢李亨,玄宗這樣回答:慶王往年獵,為豽傷面甚。這或許是李琮無緣太子之位的原因。

2. 文人派的代表張九齡、賀知章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賀知章是已致仕的三品祕書監,被譽為天下文人之首,是文人派的代表人物。在龍武軍要將賀知章帶去右相府審問之時,以寧王孫為代表的文人更是集體前來阻攔。劇裡劇外都有許多人將希望寄託在賀知章(何監)面聖之上,玄宗欣賞文人是事實,但早在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其實已經宣告了文人派在這場爭鬥中的失敗。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張九齡望月懷古

張九齡與李林甫的爭鬥集中在開元二十四年發生兩件事情上,其一為阻止牛仙客上位,其二為保太子李瑛。

牛仙客是典型的吏才派官員,節約用費勤於職守,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節用度,勤職業,倉庫充實,器械精利。玄宗聽聞了他的事蹟後,想要嘉獎並任命他為尚書。但張九齡認為尚書要有德行的人才能當,牛仙客原本不過是一個地方節度使,讓他當尚書是有辱朝廷。之後玄宗又拿這番話問李林甫,林甫卻是這樣回答的:仙客,宰相才也,何有於尚書;九齡書生,不達大體。李林甫這番話不僅是在認可玄宗的想法,更是將吏才和書生作對比,即牛仙客是有真材實料的吏才,而張九齡不過是不識大體的一介書生。

太子李瑛是趙麗妃之子,但當時最得寵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無時無刻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李瑁當太子。在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誣告太子李瑛意圖謀反,大怒的玄宗當即想要廢掉太子。好在當時張九齡還是宰相,在玄宗徵求他意見時,張九齡這樣回答道:太子久居深宮,每天還受到聖上的教導,怎麼可能謀反?況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以輕易動搖他的地位,春秋時晉獻公聽信麗姬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引發晉國三世大亂;漢武帝聽信江充誣告治了太子的罪,使得京城發生流血事件;晉惠帝聽信賈后誣告……

"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文人派首領賀知章保太子,但此時文人一派其實已經不足以抗衡吏才一派,自張九齡被罷相後,文人派即已式微。宦官派首領高力士亦是保太子,但此時玄宗也開始疏遠高力士,天寶三載高力士勸諫受阻後,更是自危其身。

1. 宦官派的代表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高力士身著紫色官服威風凜凜,見者多稱其為“將軍”或“爺爺”,可見其權勢之大。而玄宗已然完全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賢相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祖父)的“十要事”,其中有一條即是“宦官不得干政”。

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稟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至千於人,然衣緋者尚寡。唐朝時可按官服顏色判斷其官階大小,三品及以上為紫,四品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可見從太宗到中宗,宦官群體中有些人已從守門傳名者漸漸成為五品官。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

而到了玄宗時,高力士將宦官群體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事後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蕭至忠、岑羲曾與太平公主謀劃廢掉玄宗,在剷除太平公主一黨中高力士立了大功,故而唐玄宗將其任命為右監門將軍並統領內務府。此後宦官群體漸漸擴充到了三千多人,同時越來越多的宦官升為了五品以上官,甚至有很多升為了三品將軍。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太子李瑛被殺。此後,玄宗猶豫了一年多,不知該立誰為太子。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但玄宗並未聽從李林甫之言,直到開元二十六年的六月,高力士對玄宗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高力士畫像

李亨得以被立為太子,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亨為玄宗三子,李瑛為老二,在他們前面還有個哥哥李琮。李琮似乎一直無緣太子之位,據《新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李林甫進言玄宗廢李亨,玄宗這樣回答:慶王往年獵,為豽傷面甚。這或許是李琮無緣太子之位的原因。

2. 文人派的代表張九齡、賀知章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賀知章是已致仕的三品祕書監,被譽為天下文人之首,是文人派的代表人物。在龍武軍要將賀知章帶去右相府審問之時,以寧王孫為代表的文人更是集體前來阻攔。劇裡劇外都有許多人將希望寄託在賀知章(何監)面聖之上,玄宗欣賞文人是事實,但早在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其實已經宣告了文人派在這場爭鬥中的失敗。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張九齡望月懷古

張九齡與李林甫的爭鬥集中在開元二十四年發生兩件事情上,其一為阻止牛仙客上位,其二為保太子李瑛。

牛仙客是典型的吏才派官員,節約用費勤於職守,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節用度,勤職業,倉庫充實,器械精利。玄宗聽聞了他的事蹟後,想要嘉獎並任命他為尚書。但張九齡認為尚書要有德行的人才能當,牛仙客原本不過是一個地方節度使,讓他當尚書是有辱朝廷。之後玄宗又拿這番話問李林甫,林甫卻是這樣回答的:仙客,宰相才也,何有於尚書;九齡書生,不達大體。李林甫這番話不僅是在認可玄宗的想法,更是將吏才和書生作對比,即牛仙客是有真材實料的吏才,而張九齡不過是不識大體的一介書生。

太子李瑛是趙麗妃之子,但當時最得寵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無時無刻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李瑁當太子。在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誣告太子李瑛意圖謀反,大怒的玄宗當即想要廢掉太子。好在當時張九齡還是宰相,在玄宗徵求他意見時,張九齡這樣回答道:太子久居深宮,每天還受到聖上的教導,怎麼可能謀反?況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以輕易動搖他的地位,春秋時晉獻公聽信麗姬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引發晉國三世大亂;漢武帝聽信江充誣告治了太子的罪,使得京城發生流血事件;晉惠帝聽信賈后誣告……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如此說了一堆,玄宗終於回心轉意不再想廢掉太子。李林甫很聰明,只說這是皇上的家事,自己不好多嘴,但他知道只要讓張九齡離開京城文人派就徹底失勢了。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五年,李林甫藉著周子諒讖語之事向玄宗進言,終使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吏。而失去張九齡照顧的太子,很快被廢。

張九齡被貶後,能得玄宗信任的唯有牛仙客和李林甫,牛仙客本是因吏才出色而被玄宗注意,入京出相更是靠李林甫舉薦,所以他當了宰相後唯李林甫是從。史載:牛仙客既為林甫所引,專給唯諾而已

到了天寶三載,牛仙客雖已失勢,但賀知章這個文人代表卻也根本無法與李林甫對抗。終唐一世,朝廷取士實際上是科舉與薦舉並用。唐代文人要想通過薦舉之路走上仕途必然要行干謁之事。但當時天下文人干謁的對象並不是文人之首賀知章,而是不學無術的右相李林甫,這點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亦有所體現。此外還有文人將希望寄託於李白身上,但事實上天寶三載李白也被玄宗放還了。唐玄宗雖然欣賞文人,但文人派終究因為自身的清高、高傲、正直等因素完敗於吏才派的爭鋒。

"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文人派首領賀知章保太子,但此時文人一派其實已經不足以抗衡吏才一派,自張九齡被罷相後,文人派即已式微。宦官派首領高力士亦是保太子,但此時玄宗也開始疏遠高力士,天寶三載高力士勸諫受阻後,更是自危其身。

1. 宦官派的代表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高力士身著紫色官服威風凜凜,見者多稱其為“將軍”或“爺爺”,可見其權勢之大。而玄宗已然完全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賢相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祖父)的“十要事”,其中有一條即是“宦官不得干政”。

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稟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至千於人,然衣緋者尚寡。唐朝時可按官服顏色判斷其官階大小,三品及以上為紫,四品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可見從太宗到中宗,宦官群體中有些人已從守門傳名者漸漸成為五品官。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

而到了玄宗時,高力士將宦官群體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事後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蕭至忠、岑羲曾與太平公主謀劃廢掉玄宗,在剷除太平公主一黨中高力士立了大功,故而唐玄宗將其任命為右監門將軍並統領內務府。此後宦官群體漸漸擴充到了三千多人,同時越來越多的宦官升為了五品以上官,甚至有很多升為了三品將軍。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太子李瑛被殺。此後,玄宗猶豫了一年多,不知該立誰為太子。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但玄宗並未聽從李林甫之言,直到開元二十六年的六月,高力士對玄宗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高力士畫像

李亨得以被立為太子,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亨為玄宗三子,李瑛為老二,在他們前面還有個哥哥李琮。李琮似乎一直無緣太子之位,據《新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李林甫進言玄宗廢李亨,玄宗這樣回答:慶王往年獵,為豽傷面甚。這或許是李琮無緣太子之位的原因。

2. 文人派的代表張九齡、賀知章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賀知章是已致仕的三品祕書監,被譽為天下文人之首,是文人派的代表人物。在龍武軍要將賀知章帶去右相府審問之時,以寧王孫為代表的文人更是集體前來阻攔。劇裡劇外都有許多人將希望寄託在賀知章(何監)面聖之上,玄宗欣賞文人是事實,但早在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其實已經宣告了文人派在這場爭鬥中的失敗。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張九齡望月懷古

張九齡與李林甫的爭鬥集中在開元二十四年發生兩件事情上,其一為阻止牛仙客上位,其二為保太子李瑛。

牛仙客是典型的吏才派官員,節約用費勤於職守,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節用度,勤職業,倉庫充實,器械精利。玄宗聽聞了他的事蹟後,想要嘉獎並任命他為尚書。但張九齡認為尚書要有德行的人才能當,牛仙客原本不過是一個地方節度使,讓他當尚書是有辱朝廷。之後玄宗又拿這番話問李林甫,林甫卻是這樣回答的:仙客,宰相才也,何有於尚書;九齡書生,不達大體。李林甫這番話不僅是在認可玄宗的想法,更是將吏才和書生作對比,即牛仙客是有真材實料的吏才,而張九齡不過是不識大體的一介書生。

太子李瑛是趙麗妃之子,但當時最得寵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無時無刻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李瑁當太子。在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誣告太子李瑛意圖謀反,大怒的玄宗當即想要廢掉太子。好在當時張九齡還是宰相,在玄宗徵求他意見時,張九齡這樣回答道:太子久居深宮,每天還受到聖上的教導,怎麼可能謀反?況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以輕易動搖他的地位,春秋時晉獻公聽信麗姬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引發晉國三世大亂;漢武帝聽信江充誣告治了太子的罪,使得京城發生流血事件;晉惠帝聽信賈后誣告……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如此說了一堆,玄宗終於回心轉意不再想廢掉太子。李林甫很聰明,只說這是皇上的家事,自己不好多嘴,但他知道只要讓張九齡離開京城文人派就徹底失勢了。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五年,李林甫藉著周子諒讖語之事向玄宗進言,終使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吏。而失去張九齡照顧的太子,很快被廢。

張九齡被貶後,能得玄宗信任的唯有牛仙客和李林甫,牛仙客本是因吏才出色而被玄宗注意,入京出相更是靠李林甫舉薦,所以他當了宰相後唯李林甫是從。史載:牛仙客既為林甫所引,專給唯諾而已

到了天寶三載,牛仙客雖已失勢,但賀知章這個文人代表卻也根本無法與李林甫對抗。終唐一世,朝廷取士實際上是科舉與薦舉並用。唐代文人要想通過薦舉之路走上仕途必然要行干謁之事。但當時天下文人干謁的對象並不是文人之首賀知章,而是不學無術的右相李林甫,這點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亦有所體現。此外還有文人將希望寄託於李白身上,但事實上天寶三載李白也被玄宗放還了。唐玄宗雖然欣賞文人,但文人派終究因為自身的清高、高傲、正直等因素完敗於吏才派的爭鋒。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何監(賀知章)

3. 吏才派內部基於太子的鬥爭

本文所指吏才派借鑑了汪籛先生的觀點,在《汪籛隋唐史論稿》中汪籛指出:預謀傾覆張說的崔隱甫、宇文融、李林甫三人都由進士科進用,而皆以吏幹知名,可見朝臣結黨,已經明顯地分為吏治與文學兩派

再看史書,史官其實早有意將開元天寶年間的官員分為文學和吏才兩派。如《《舊唐書·張說列傳》中對張說的描述為:為文俊麗,用思精思,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舊唐書·張九齡列傳》中對張九齡的描述為:九齡幼聰敏,善屬文。而對牛仙客的描述則為“有政能”(《舊唐書》),對李林甫的描述則為“不學無術”(《資治通鑑》)。

"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文人派首領賀知章保太子,但此時文人一派其實已經不足以抗衡吏才一派,自張九齡被罷相後,文人派即已式微。宦官派首領高力士亦是保太子,但此時玄宗也開始疏遠高力士,天寶三載高力士勸諫受阻後,更是自危其身。

1. 宦官派的代表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高力士身著紫色官服威風凜凜,見者多稱其為“將軍”或“爺爺”,可見其權勢之大。而玄宗已然完全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賢相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祖父)的“十要事”,其中有一條即是“宦官不得干政”。

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稟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至千於人,然衣緋者尚寡。唐朝時可按官服顏色判斷其官階大小,三品及以上為紫,四品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可見從太宗到中宗,宦官群體中有些人已從守門傳名者漸漸成為五品官。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

而到了玄宗時,高力士將宦官群體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事後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蕭至忠、岑羲曾與太平公主謀劃廢掉玄宗,在剷除太平公主一黨中高力士立了大功,故而唐玄宗將其任命為右監門將軍並統領內務府。此後宦官群體漸漸擴充到了三千多人,同時越來越多的宦官升為了五品以上官,甚至有很多升為了三品將軍。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太子李瑛被殺。此後,玄宗猶豫了一年多,不知該立誰為太子。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但玄宗並未聽從李林甫之言,直到開元二十六年的六月,高力士對玄宗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高力士畫像

李亨得以被立為太子,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亨為玄宗三子,李瑛為老二,在他們前面還有個哥哥李琮。李琮似乎一直無緣太子之位,據《新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李林甫進言玄宗廢李亨,玄宗這樣回答:慶王往年獵,為豽傷面甚。這或許是李琮無緣太子之位的原因。

2. 文人派的代表張九齡、賀知章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賀知章是已致仕的三品祕書監,被譽為天下文人之首,是文人派的代表人物。在龍武軍要將賀知章帶去右相府審問之時,以寧王孫為代表的文人更是集體前來阻攔。劇裡劇外都有許多人將希望寄託在賀知章(何監)面聖之上,玄宗欣賞文人是事實,但早在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其實已經宣告了文人派在這場爭鬥中的失敗。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張九齡望月懷古

張九齡與李林甫的爭鬥集中在開元二十四年發生兩件事情上,其一為阻止牛仙客上位,其二為保太子李瑛。

牛仙客是典型的吏才派官員,節約用費勤於職守,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節用度,勤職業,倉庫充實,器械精利。玄宗聽聞了他的事蹟後,想要嘉獎並任命他為尚書。但張九齡認為尚書要有德行的人才能當,牛仙客原本不過是一個地方節度使,讓他當尚書是有辱朝廷。之後玄宗又拿這番話問李林甫,林甫卻是這樣回答的:仙客,宰相才也,何有於尚書;九齡書生,不達大體。李林甫這番話不僅是在認可玄宗的想法,更是將吏才和書生作對比,即牛仙客是有真材實料的吏才,而張九齡不過是不識大體的一介書生。

太子李瑛是趙麗妃之子,但當時最得寵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無時無刻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李瑁當太子。在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誣告太子李瑛意圖謀反,大怒的玄宗當即想要廢掉太子。好在當時張九齡還是宰相,在玄宗徵求他意見時,張九齡這樣回答道:太子久居深宮,每天還受到聖上的教導,怎麼可能謀反?況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以輕易動搖他的地位,春秋時晉獻公聽信麗姬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引發晉國三世大亂;漢武帝聽信江充誣告治了太子的罪,使得京城發生流血事件;晉惠帝聽信賈后誣告……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如此說了一堆,玄宗終於回心轉意不再想廢掉太子。李林甫很聰明,只說這是皇上的家事,自己不好多嘴,但他知道只要讓張九齡離開京城文人派就徹底失勢了。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五年,李林甫藉著周子諒讖語之事向玄宗進言,終使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吏。而失去張九齡照顧的太子,很快被廢。

張九齡被貶後,能得玄宗信任的唯有牛仙客和李林甫,牛仙客本是因吏才出色而被玄宗注意,入京出相更是靠李林甫舉薦,所以他當了宰相後唯李林甫是從。史載:牛仙客既為林甫所引,專給唯諾而已

到了天寶三載,牛仙客雖已失勢,但賀知章這個文人代表卻也根本無法與李林甫對抗。終唐一世,朝廷取士實際上是科舉與薦舉並用。唐代文人要想通過薦舉之路走上仕途必然要行干謁之事。但當時天下文人干謁的對象並不是文人之首賀知章,而是不學無術的右相李林甫,這點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亦有所體現。此外還有文人將希望寄託於李白身上,但事實上天寶三載李白也被玄宗放還了。唐玄宗雖然欣賞文人,但文人派終究因為自身的清高、高傲、正直等因素完敗於吏才派的爭鋒。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何監(賀知章)

3. 吏才派內部基於太子的鬥爭

本文所指吏才派借鑑了汪籛先生的觀點,在《汪籛隋唐史論稿》中汪籛指出:預謀傾覆張說的崔隱甫、宇文融、李林甫三人都由進士科進用,而皆以吏幹知名,可見朝臣結黨,已經明顯地分為吏治與文學兩派

再看史書,史官其實早有意將開元天寶年間的官員分為文學和吏才兩派。如《《舊唐書·張說列傳》中對張說的描述為:為文俊麗,用思精思,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舊唐書·張九齡列傳》中對張九齡的描述為:九齡幼聰敏,善屬文。而對牛仙客的描述則為“有政能”(《舊唐書》),對李林甫的描述則為“不學無術”(《資治通鑑》)。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前兩節在講宦官派和文人派之時,皆涉及到了吏才派代表李林甫。在天寶三載之際,李林甫其實已經完全在與宦官派和文人派的鬥爭中擁有了絕對優勢,並即將擴大為勝勢。但是並不是說此時李林甫已經高枕無憂,因為在吏才派內部,李林甫還面臨著挑戰。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多次出現韋堅、皇甫惟明與太子密謀的場面。這在史書中亦有記載,但不是在天寶三載,而是天寶五載:會正月望夜,太子出遊,與堅相見,堅又與惟明會於景龍觀道士之室。據《舊唐書·韋堅傳》載:堅乃以轉運江淮租賦,所在置吏督察,以裨國之倉廩,歲益鉅萬,玄宗以為能。可見韋堅是典型的吏才派官員,不僅如此,他還跟李林甫有親戚關係。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五卷》載:堅妻姜氏,皎之女,林甫之舅子也,故林甫暱之。可見韋堅和李林甫當為表親關係,加之又同屬吏才一派,為何他們之間會有爭鬥呢?

"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文人派首領賀知章保太子,但此時文人一派其實已經不足以抗衡吏才一派,自張九齡被罷相後,文人派即已式微。宦官派首領高力士亦是保太子,但此時玄宗也開始疏遠高力士,天寶三載高力士勸諫受阻後,更是自危其身。

1. 宦官派的代表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高力士身著紫色官服威風凜凜,見者多稱其為“將軍”或“爺爺”,可見其權勢之大。而玄宗已然完全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賢相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祖父)的“十要事”,其中有一條即是“宦官不得干政”。

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稟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至千於人,然衣緋者尚寡。唐朝時可按官服顏色判斷其官階大小,三品及以上為紫,四品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可見從太宗到中宗,宦官群體中有些人已從守門傳名者漸漸成為五品官。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

而到了玄宗時,高力士將宦官群體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事後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蕭至忠、岑羲曾與太平公主謀劃廢掉玄宗,在剷除太平公主一黨中高力士立了大功,故而唐玄宗將其任命為右監門將軍並統領內務府。此後宦官群體漸漸擴充到了三千多人,同時越來越多的宦官升為了五品以上官,甚至有很多升為了三品將軍。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太子李瑛被殺。此後,玄宗猶豫了一年多,不知該立誰為太子。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但玄宗並未聽從李林甫之言,直到開元二十六年的六月,高力士對玄宗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高力士畫像

李亨得以被立為太子,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亨為玄宗三子,李瑛為老二,在他們前面還有個哥哥李琮。李琮似乎一直無緣太子之位,據《新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李林甫進言玄宗廢李亨,玄宗這樣回答:慶王往年獵,為豽傷面甚。這或許是李琮無緣太子之位的原因。

2. 文人派的代表張九齡、賀知章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賀知章是已致仕的三品祕書監,被譽為天下文人之首,是文人派的代表人物。在龍武軍要將賀知章帶去右相府審問之時,以寧王孫為代表的文人更是集體前來阻攔。劇裡劇外都有許多人將希望寄託在賀知章(何監)面聖之上,玄宗欣賞文人是事實,但早在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其實已經宣告了文人派在這場爭鬥中的失敗。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張九齡望月懷古

張九齡與李林甫的爭鬥集中在開元二十四年發生兩件事情上,其一為阻止牛仙客上位,其二為保太子李瑛。

牛仙客是典型的吏才派官員,節約用費勤於職守,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節用度,勤職業,倉庫充實,器械精利。玄宗聽聞了他的事蹟後,想要嘉獎並任命他為尚書。但張九齡認為尚書要有德行的人才能當,牛仙客原本不過是一個地方節度使,讓他當尚書是有辱朝廷。之後玄宗又拿這番話問李林甫,林甫卻是這樣回答的:仙客,宰相才也,何有於尚書;九齡書生,不達大體。李林甫這番話不僅是在認可玄宗的想法,更是將吏才和書生作對比,即牛仙客是有真材實料的吏才,而張九齡不過是不識大體的一介書生。

太子李瑛是趙麗妃之子,但當時最得寵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無時無刻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李瑁當太子。在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誣告太子李瑛意圖謀反,大怒的玄宗當即想要廢掉太子。好在當時張九齡還是宰相,在玄宗徵求他意見時,張九齡這樣回答道:太子久居深宮,每天還受到聖上的教導,怎麼可能謀反?況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以輕易動搖他的地位,春秋時晉獻公聽信麗姬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引發晉國三世大亂;漢武帝聽信江充誣告治了太子的罪,使得京城發生流血事件;晉惠帝聽信賈后誣告……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如此說了一堆,玄宗終於回心轉意不再想廢掉太子。李林甫很聰明,只說這是皇上的家事,自己不好多嘴,但他知道只要讓張九齡離開京城文人派就徹底失勢了。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五年,李林甫藉著周子諒讖語之事向玄宗進言,終使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吏。而失去張九齡照顧的太子,很快被廢。

張九齡被貶後,能得玄宗信任的唯有牛仙客和李林甫,牛仙客本是因吏才出色而被玄宗注意,入京出相更是靠李林甫舉薦,所以他當了宰相後唯李林甫是從。史載:牛仙客既為林甫所引,專給唯諾而已

到了天寶三載,牛仙客雖已失勢,但賀知章這個文人代表卻也根本無法與李林甫對抗。終唐一世,朝廷取士實際上是科舉與薦舉並用。唐代文人要想通過薦舉之路走上仕途必然要行干謁之事。但當時天下文人干謁的對象並不是文人之首賀知章,而是不學無術的右相李林甫,這點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亦有所體現。此外還有文人將希望寄託於李白身上,但事實上天寶三載李白也被玄宗放還了。唐玄宗雖然欣賞文人,但文人派終究因為自身的清高、高傲、正直等因素完敗於吏才派的爭鋒。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何監(賀知章)

3. 吏才派內部基於太子的鬥爭

本文所指吏才派借鑑了汪籛先生的觀點,在《汪籛隋唐史論稿》中汪籛指出:預謀傾覆張說的崔隱甫、宇文融、李林甫三人都由進士科進用,而皆以吏幹知名,可見朝臣結黨,已經明顯地分為吏治與文學兩派

再看史書,史官其實早有意將開元天寶年間的官員分為文學和吏才兩派。如《《舊唐書·張說列傳》中對張說的描述為:為文俊麗,用思精思,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舊唐書·張九齡列傳》中對張九齡的描述為:九齡幼聰敏,善屬文。而對牛仙客的描述則為“有政能”(《舊唐書》),對李林甫的描述則為“不學無術”(《資治通鑑》)。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前兩節在講宦官派和文人派之時,皆涉及到了吏才派代表李林甫。在天寶三載之際,李林甫其實已經完全在與宦官派和文人派的鬥爭中擁有了絕對優勢,並即將擴大為勝勢。但是並不是說此時李林甫已經高枕無憂,因為在吏才派內部,李林甫還面臨著挑戰。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多次出現韋堅、皇甫惟明與太子密謀的場面。這在史書中亦有記載,但不是在天寶三載,而是天寶五載:會正月望夜,太子出遊,與堅相見,堅又與惟明會於景龍觀道士之室。據《舊唐書·韋堅傳》載:堅乃以轉運江淮租賦,所在置吏督察,以裨國之倉廩,歲益鉅萬,玄宗以為能。可見韋堅是典型的吏才派官員,不僅如此,他還跟李林甫有親戚關係。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五卷》載:堅妻姜氏,皎之女,林甫之舅子也,故林甫暱之。可見韋堅和李林甫當為表親關係,加之又同屬吏才一派,為何他們之間會有爭鬥呢?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韋堅與皇甫惟明

據《舊唐書·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記載:天寶中,宰相李林甫不利於太子,妃兄堅為刑部尚書。原來,太子妃是韋堅的妹妹,而太子就是韋堅的妹夫。一邊為表親一邊為血親,韋堅自是站在太子這邊。此外,韋堅亦有宰相之志,與左相李適之交好,使李林甫感到威脅。

韋堅和皇甫惟明的會面終被李林甫發覺,他藉機上奏誣告韋堅與皇甫惟明意圖謀反,要擁立太子李亨為帝。韋堅和皇甫惟明被捕入獄,李林甫便讓楊慎矜和吉溫共同審理此案(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常在林九郎身邊的狗腿子吉溫)。韋堅和皇甫惟明被貶,到了第二年,李林甫又奏請將他們賜死。

"

陳寅恪先生曾說“蓋皇位繼承既不固定,則朝臣黨派之活動必不能止息”,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官場鬥爭的核心所在。當下熱播的唐朝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明線是龍波一夥想毀滅長安,靜安司李必及張小敬要救長安;暗線則是以太子和右相之爭為焦點的權謀鬥爭,背後隱藏著唐玄宗。此時在長安城中,存在三大派系:文人一派,吏才一派,宦官一派。這三派的鬥爭,在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前便已展開。當時文人派首領張九齡支持太子李瑛,吏才派首領李林甫支持壽王李瑁,而宦官派首領高力士說了句“推長而立”使李亨成功上位。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文人派首領賀知章保太子,但此時文人一派其實已經不足以抗衡吏才一派,自張九齡被罷相後,文人派即已式微。宦官派首領高力士亦是保太子,但此時玄宗也開始疏遠高力士,天寶三載高力士勸諫受阻後,更是自危其身。

1. 宦官派的代表高力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高力士身著紫色官服威風凜凜,見者多稱其為“將軍”或“爺爺”,可見其權勢之大。而玄宗已然完全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賢相姚崇(劇中姚汝能的祖父)的“十要事”,其中有一條即是“宦官不得干政”。

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稟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宦官七品以上至千於人,然衣緋者尚寡。唐朝時可按官服顏色判斷其官階大小,三品及以上為紫,四品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可見從太宗到中宗,宦官群體中有些人已從守門傳名者漸漸成為五品官。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

而到了玄宗時,高力士將宦官群體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卷》載: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事後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蕭至忠、岑羲曾與太平公主謀劃廢掉玄宗,在剷除太平公主一黨中高力士立了大功,故而唐玄宗將其任命為右監門將軍並統領內務府。此後宦官群體漸漸擴充到了三千多人,同時越來越多的宦官升為了五品以上官,甚至有很多升為了三品將軍。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被貶,太子李瑛被殺。此後,玄宗猶豫了一年多,不知該立誰為太子。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但玄宗並未聽從李林甫之言,直到開元二十六年的六月,高力士對玄宗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高力士畫像

李亨得以被立為太子,但值得注意的是,李亨為玄宗三子,李瑛為老二,在他們前面還有個哥哥李琮。李琮似乎一直無緣太子之位,據《新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李林甫進言玄宗廢李亨,玄宗這樣回答:慶王往年獵,為豽傷面甚。這或許是李琮無緣太子之位的原因。

2. 文人派的代表張九齡、賀知章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賀知章是已致仕的三品祕書監,被譽為天下文人之首,是文人派的代表人物。在龍武軍要將賀知章帶去右相府審問之時,以寧王孫為代表的文人更是集體前來阻攔。劇裡劇外都有許多人將希望寄託在賀知章(何監)面聖之上,玄宗欣賞文人是事實,但早在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其實已經宣告了文人派在這場爭鬥中的失敗。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張九齡望月懷古

張九齡與李林甫的爭鬥集中在開元二十四年發生兩件事情上,其一為阻止牛仙客上位,其二為保太子李瑛。

牛仙客是典型的吏才派官員,節約用費勤於職守,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四卷》載: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節用度,勤職業,倉庫充實,器械精利。玄宗聽聞了他的事蹟後,想要嘉獎並任命他為尚書。但張九齡認為尚書要有德行的人才能當,牛仙客原本不過是一個地方節度使,讓他當尚書是有辱朝廷。之後玄宗又拿這番話問李林甫,林甫卻是這樣回答的:仙客,宰相才也,何有於尚書;九齡書生,不達大體。李林甫這番話不僅是在認可玄宗的想法,更是將吏才和書生作對比,即牛仙客是有真材實料的吏才,而張九齡不過是不識大體的一介書生。

太子李瑛是趙麗妃之子,但當時最得寵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無時無刻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李瑁當太子。在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誣告太子李瑛意圖謀反,大怒的玄宗當即想要廢掉太子。好在當時張九齡還是宰相,在玄宗徵求他意見時,張九齡這樣回答道:太子久居深宮,每天還受到聖上的教導,怎麼可能謀反?況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以輕易動搖他的地位,春秋時晉獻公聽信麗姬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引發晉國三世大亂;漢武帝聽信江充誣告治了太子的罪,使得京城發生流血事件;晉惠帝聽信賈后誣告……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如此說了一堆,玄宗終於回心轉意不再想廢掉太子。李林甫很聰明,只說這是皇上的家事,自己不好多嘴,但他知道只要讓張九齡離開京城文人派就徹底失勢了。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五年,李林甫藉著周子諒讖語之事向玄宗進言,終使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吏。而失去張九齡照顧的太子,很快被廢。

張九齡被貶後,能得玄宗信任的唯有牛仙客和李林甫,牛仙客本是因吏才出色而被玄宗注意,入京出相更是靠李林甫舉薦,所以他當了宰相後唯李林甫是從。史載:牛仙客既為林甫所引,專給唯諾而已

到了天寶三載,牛仙客雖已失勢,但賀知章這個文人代表卻也根本無法與李林甫對抗。終唐一世,朝廷取士實際上是科舉與薦舉並用。唐代文人要想通過薦舉之路走上仕途必然要行干謁之事。但當時天下文人干謁的對象並不是文人之首賀知章,而是不學無術的右相李林甫,這點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亦有所體現。此外還有文人將希望寄託於李白身上,但事實上天寶三載李白也被玄宗放還了。唐玄宗雖然欣賞文人,但文人派終究因為自身的清高、高傲、正直等因素完敗於吏才派的爭鋒。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何監(賀知章)

3. 吏才派內部基於太子的鬥爭

本文所指吏才派借鑑了汪籛先生的觀點,在《汪籛隋唐史論稿》中汪籛指出:預謀傾覆張說的崔隱甫、宇文融、李林甫三人都由進士科進用,而皆以吏幹知名,可見朝臣結黨,已經明顯地分為吏治與文學兩派

再看史書,史官其實早有意將開元天寶年間的官員分為文學和吏才兩派。如《《舊唐書·張說列傳》中對張說的描述為:為文俊麗,用思精思,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舊唐書·張九齡列傳》中對張九齡的描述為:九齡幼聰敏,善屬文。而對牛仙客的描述則為“有政能”(《舊唐書》),對李林甫的描述則為“不學無術”(《資治通鑑》)。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前兩節在講宦官派和文人派之時,皆涉及到了吏才派代表李林甫。在天寶三載之際,李林甫其實已經完全在與宦官派和文人派的鬥爭中擁有了絕對優勢,並即將擴大為勝勢。但是並不是說此時李林甫已經高枕無憂,因為在吏才派內部,李林甫還面臨著挑戰。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多次出現韋堅、皇甫惟明與太子密謀的場面。這在史書中亦有記載,但不是在天寶三載,而是天寶五載:會正月望夜,太子出遊,與堅相見,堅又與惟明會於景龍觀道士之室。據《舊唐書·韋堅傳》載:堅乃以轉運江淮租賦,所在置吏督察,以裨國之倉廩,歲益鉅萬,玄宗以為能。可見韋堅是典型的吏才派官員,不僅如此,他還跟李林甫有親戚關係。據《資治通鑑·二百一十五卷》載:堅妻姜氏,皎之女,林甫之舅子也,故林甫暱之。可見韋堅和李林甫當為表親關係,加之又同屬吏才一派,為何他們之間會有爭鬥呢?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韋堅與皇甫惟明

據《舊唐書·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記載:天寶中,宰相李林甫不利於太子,妃兄堅為刑部尚書。原來,太子妃是韋堅的妹妹,而太子就是韋堅的妹夫。一邊為表親一邊為血親,韋堅自是站在太子這邊。此外,韋堅亦有宰相之志,與左相李適之交好,使李林甫感到威脅。

韋堅和皇甫惟明的會面終被李林甫發覺,他藉機上奏誣告韋堅與皇甫惟明意圖謀反,要擁立太子李亨為帝。韋堅和皇甫惟明被捕入獄,李林甫便讓楊慎矜和吉溫共同審理此案(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常在林九郎身邊的狗腿子吉溫)。韋堅和皇甫惟明被貶,到了第二年,李林甫又奏請將他們賜死。

透過《長安十二時辰》,看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內三大官員派系

《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李林甫)

韋堅死後,太子李亨怕受牽連,只好忍痛將妻子韋妃捨棄,而削髮為尼居住在宮裡的佛室中。史載:太子懼,上表自理,言與妃情義不睦,請離婚,玄宗慰撫之,聽離;妃遂削髮被尼服,居禁中佛舍;西京失守,妃亦陷賊。至德二年,薨於京城

結語

《長安十二時辰》所選的天寶三載上元節,文人派雖已式微,但賀知章和李白到底還在長安城中;宦官派代表高力士,雖已被玄宗疏遠但到底還能在玄宗面前說上話;此外,吏才派內部還有心繫太子的韋堅與李林甫不合。三派力量縱橫交錯,雖不見刀光劍影,但卻暗流湧動處處凶險。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汪籛隋唐史論稿》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