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第2501期文化產業評論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熱播,這把火不僅在國內熊熊燃燒,也被美、日等國家引進播出,尤其值得提到的是,該劇將會在Viki、Amazon和youtube以“付費”的形式在北美地區上線,這也是華語劇首次在這三個平臺同時付費播出。一直以來,文化走出去--國劇出海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藉由《長安十二時辰》“出海”的亮眼成績,其中諸多經驗或許可以給國劇出海帶來一定的參考。

作者 | 王樂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2784字 |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作為歲末年初最受期待的歷史文化劇,根據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超級劇集《長安十二時辰》在6.27日突然在優酷上線,一時間口碑持續發酵,好評如潮。這部劇故事節奏感極強,同時劇集的服、化、道,畫面質量、審美品位、拍攝技巧也代表近年來國劇最好的影視工業水準。在海外,該劇也是華語劇首次在美國三大主流平臺同時付費播出。我們必須肯定,這部有著美劇硬核內容的國劇對以後影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敘事方式:強節奏+硬核故事,堪比美劇

《長安十二時辰》由優酷、微影時代、留白影視、娛躍影業、仨仁傳媒、十間傳媒出品,《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上元節當天,死囚張小敬與少年名士李必一路燒腦用十二個時辰拯救長安百姓的故事。全劇以十二個時辰為整,半個時辰為度,《長安十二時辰》的敘事方式不管是懸疑網劇,還是整個國內劇集市場,都是首例。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這部劇從拯救長安的故事主脈絡出發,然後順藤摸瓜牽扯出狼衛、“闕勒霍多”等多個與主線密切相關的懸疑點和伏筆,再加上每半個小時打更一次的倒計時敘事方式,在讓故事節奏變得明快有力的同時,也強化了探案的懸疑氛圍和劇集的緊迫感,讓觀眾有一種新鮮且更具緊張感的觀劇體驗。

這部劇也一時間拿來與類似題材的高分美劇《反恐24小時》和《國土安全》作比較,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從已播劇集能清楚看到,《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呈現方式也不是常見的“單案式”或者“案中案”,而是主線與多線並行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長安十二時辰》是典型的強情節劇,該類劇都是通過事件推動故事發展。從目前播出的內容來看,該劇的核心故事大概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長安“恐怖分子”(狼衛)密謀摧毀長安。第二:“特警”張小敬“反恐”。第三:李必不斷面臨來自“上面”的施壓。第四:“上面”的黨派鬥爭。第五:張小敬的前史。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除了節奏上的把控,我們可以發現,這部劇中的一些細節處理也別具匠心。比如,旅賁軍旅帥崔器在頭盔裡給死去的哥哥放了一張餅,是因為他哥哥之前用身體夾帶珍珠,十多年來,只能吃流食。突厥狼衛曹破延,從水渠中逃跑後,想要剃了鬍鬚躲避搜查,卻被理髮店的掌櫃發現了內衣盡溼。本準備殺人滅口,卻因為掌櫃的女兒而沒有下手。因為他也有個女兒。諸如這些關聯的細節,讓這部劇的邏輯更加縝密,前後連接更加順暢。

道具紮實:國劇工業水準新典範

《長安十二時辰》劇組,把唐人衣食住行、娛樂、生活的方方面面做成了教科書式一般。而在攝製的專業程度上,該劇以工業化的模式製作,鏡頭語言和打光手法上顯得更為遊刃有餘,劇中的光線自然,明暗交錯,不同時辰的場景層次分明。全劇一開始,就是一個長達2分多的長鏡頭:胡姬樓裡的歌姬,牽馬的公人,掛燈籠的小廝,舉著花燈的小女孩,賣餅的小販,覆甲的士兵,宣令的官員,以及宵禁一年,因上元節解除宵禁而歡呼雀躍,人頭攢動的百姓。就在這搖移推進間,大唐長安的盛景一覽無餘。巍峨的望樓、熱鬧的街市、繁華的坊鋪,屬於那個時代的瑰麗與高級躍然眼前。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長女黑澤和子擔任了《長安十二時辰》的造型指導。她帶領的團隊,對劇中人物的服飾、髮型、武器等都做了大量的考古還原,展現了唐朝時的風貌

從服飾上看,主角李必身上的綠色服飾,不僅嚴格遵守了唐代道士的道袍、環裙、鶴氅的先後順序,連頭上的蓮冠也採取了當時道家流行的縱向(即“子午向”)插簪方式,十分還原歷史。《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曾提及,“上法三光,如彼蓮花,處世無染,圓通無礙”。按照李必的資歷,是有資格佩戴道門三冠中的“玉清蓮花冠”。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張小敬一身織錦缺胯袍配六合靴,這是當時公職人員的常見裝束,他也穿過一件西域獅子連珠紋的袍服,體現了胡風在唐朝的廣泛流行。而專屬於太子、聽候靖安司調配的旅賁軍的藍底黑甲,為右相服務的右驍衛的銀甲,以及龍武軍和神武軍分別特有的金邊銀甲和金甲,也都是劇組經過認真考量和研究後呈現的結果。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女性角色的服飾造型,參考了唐朝時期的仕女圖和陶俑造型。劇中重要人物之一聞染常穿的“半臂齊胸裙”,屬於盛唐女子常見裝束。劇中一位長安著名歌女的造型,高度還原了唐代“彩繪雙環望仙髻女舞俑”,這個女舞俑是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品之一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品——唐代·彩繪雙環望仙髻女舞俑

此外,劇中張小敬點名要吃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狼衛要喝的“三勒漿”等,也都在歷史上有嚴格對應。唐朝名酒“三勒漿”就可在歷史典籍中找到出處。李肇所著的《唐國史補》中曾經提到並解釋了“三勒漿”的具體含義,“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謂摩勒,毗梨勒,訶梨勒。”而馬球、崑崙奴、募兵、里正等這些具有歷史性的符號也從典籍中走出來,生動地展現在了觀眾眼前。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正如曹盾所言,“我的要求並不是還原大唐,我是努力想要還原大唐的一天”。早在2017年,曹盾因執導《海上牧雲記》,被粉絲們盛讚為“曹盾美學”。而這次拍攝《長安十二時辰》可以說,細節的真實是撐起這部劇的關鍵點。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海外行:國劇出海2.0時代

當下,對標國際劇集水準已成為國產劇的製作關鍵詞,但真正做到對標的寥寥無幾。國內很多影視從業者還是不能夠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長安十二時辰》借劇中日常生活的細碎承載著傳統文化,又用劇中人物的言談舉止等具化不同文化的不同內涵,進而為國產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一個新的創作範本,並以對標國際的製作水準推動了國產劇和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國際。

此次《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進入國劇出海2.0階段,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實現了付費。據悉,這部劇除了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越南等亞洲國家外,更會在Viki、Amazon和youtube以“付費”的形式在北美地區上線,這也是華語劇首次在這三個平臺同時付費播出。以往的國劇都是先在國內走紅,繼而出海。這一次《長安十二時辰》海內外準同步的模式從側面也說明了國劇在海外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國劇出海,《長安十二時辰》開啟新徵程?

毋庸置疑,《長安十二時辰》無疑擁有能夠與世界頂尖劇集一較高下的硬核底氣。但除了內容質量外,我們需要思考“國劇出海”面臨的深層次挑戰,即“文化差異”問題。如何讓西方觀眾認可國劇一直是業內探討的話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也向來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但是,我們不能喪失中國特有的文化辨識度。

《長安十二時辰》首先根植於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即中國人的俠客思想和家國天下的英雄主義:劇中,張小敬不計性命,為救長安百姓身先士卒的無畏就相當可敬,而靖安司司丞李必勇擔使命,將個人榮辱置之腦後的責任感也有強烈的人格魅力,劇集對正面英雄形象的塑造,與西方主流個人主義相符合。有媒體評論為:該劇實現了與全球主流影視作品創作方向的合流,形成了全球通用的影視創作語言。此語一言中的。

結語

美國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在《意識形態的終結》一書中指出:“大眾文化的花招很簡單——就是盡一切辦法讓大夥高興。”當下的國劇發展與大眾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關,發展趨勢偏向娛樂化、消費化、快餐化,但我們也應該對這種“娛樂至死”的弊端保持警惕。國劇正在經歷“快餐”的深加工,創作人員必須將作品的娛樂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把故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統一起來,使其向國際化工業水準邁進,成為代表東方文化和中國國特色的百科全書。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當今國劇的生存空間不易,目前國劇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大多數劇集的質量或許在製作更精良、創作更自由的英美劇面前不值一提,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確信:只要我們保持積極的探索,摒棄投機取巧或可佔得一時的便宜的短視手段,中國電視劇必將走出低谷,涅槃重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