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

近日,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相信大家對那句救長安深有感觸吧,各位看官可還對劇中何監說的: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有印象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那場摧毀大唐盛世的兵亂——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

近日,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相信大家對那句救長安深有感觸吧,各位看官可還對劇中何監說的: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有印象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那場摧毀大唐盛世的兵亂——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戰爭起因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

近日,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相信大家對那句救長安深有感觸吧,各位看官可還對劇中何監說的: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有印象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那場摧毀大唐盛世的兵亂——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戰爭起因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攻破長安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復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採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面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譭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面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之後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禦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處混亂。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制書說要親征,眾人都不信。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廄裡挑出九百匹馬,外面都一無所知。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

經過左藏,楊國忠想毀掉這些財寶不讓賊兵得到,唐玄宗說:“賊兵得不到財寶就會搜刮百姓,不如把它們留給賊兵。”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

"

近日,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相信大家對那句救長安深有感觸吧,各位看官可還對劇中何監說的: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有印象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那場摧毀大唐盛世的兵亂——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戰爭起因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攻破長安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復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採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面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譭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面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之後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禦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處混亂。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制書說要親征,眾人都不信。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廄裡挑出九百匹馬,外面都一無所知。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

經過左藏,楊國忠想毀掉這些財寶不讓賊兵得到,唐玄宗說:“賊兵得不到財寶就會搜刮百姓,不如把它們留給賊兵。”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馬嵬兵變

丙申日,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

肅宗繼位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區)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

近日,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相信大家對那句救長安深有感觸吧,各位看官可還對劇中何監說的: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有印象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那場摧毀大唐盛世的兵亂——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戰爭起因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攻破長安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復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採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面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譭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面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之後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禦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處混亂。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制書說要親征,眾人都不信。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廄裡挑出九百匹馬,外面都一無所知。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

經過左藏,楊國忠想毀掉這些財寶不讓賊兵得到,唐玄宗說:“賊兵得不到財寶就會搜刮百姓,不如把它們留給賊兵。”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馬嵬兵變

丙申日,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

肅宗繼位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區)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亂事告終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唐軍從正面,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從側面,一起攻擊數萬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眾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佔洛陽城。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

近日,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相信大家對那句救長安深有感觸吧,各位看官可還對劇中何監說的: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有印象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那場摧毀大唐盛世的兵亂——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戰爭起因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安祿山為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攻破長安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復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採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面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譭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面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之後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禦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處混亂。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制書說要親征,眾人都不信。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廄裡挑出九百匹馬,外面都一無所知。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

經過左藏,楊國忠想毀掉這些財寶不讓賊兵得到,唐玄宗說:“賊兵得不到財寶就會搜刮百姓,不如把它們留給賊兵。”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馬嵬兵變

丙申日,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

肅宗繼位

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區)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亂事告終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唐軍從正面,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從側面,一起攻擊數萬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眾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佔洛陽城。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長安十二時辰》中預言十年之後,長安必遭兵亂,究竟是何兵亂

戰爭影響

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的危害一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判斷點就是,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並沒有立即滅亡,而仍然存在了150年。但是這150年跟大唐盛世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藩鎮割據,宦官作亂,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所以,在一些人的,腦海中,似乎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不存在了。然而,在唐朝前前後後接近300年的歷史中,安史之亂其實只發生在唐朝的中期,所以說唐朝的前150年是輝煌的,而後150年是不堪回首的150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