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深思,每遇到一次汽車銷量陷入低迷,最終受傷的總是國產品牌。

反觀那些國際品牌受到的影響很小,甚至於雷克薩斯,在國內汽車品牌整體銷量下降的時候,它卻逆市上揚,今年上半年賣出9.38萬輛,同比增長36.5%。

◆半年財報及銷量,一片慘淡。

從2018年至今,汽車產銷量持續走弱,從各個國產品牌車企公佈的財報和銷量看,可謂慘不忍睹。春夏已過,車市尚未走出寒冬,雖然還有“金九銀十”,但有業內人士預估全年汽車產銷量將繼續走低,2800萬這個大關將無法完成。

力帆:8月22日晚,公佈了淨虧損超9億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半年營收51.78億元,同比下降13.39%;淨利潤則虧損9.47億元。

吉利:8月21日,吉利汽車發佈公告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475.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1%;淨利潤40.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0%。

長安:2019年7月15日,長安汽車發佈半年度業績預告,稱公司在2019年1~6月,歸於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19億元~2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218.04%~261.53%。長安汽車僅用短短一句話解釋虧損原因:公司整體業績下滑,主要受銷量下滑影響。

北汽銀翔:8月22日,一張疑似北汽銀翔內部通知的微信群截圖的網上流出顯示,北汽銀翔已經開始以“放假1-3年”等待重組為由遣散員工。

華泰汽車:7月份以來,被曝債券違約,拖欠700萬工資無力償還,三大生產基地停產、銷量下滑。

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產量同比下降29.75%,銷量下降29.19%。

當然,還有更多正在苟延殘喘,同樣處在僵而不死中的弱勢品牌,例如眾泰旗下的高端品牌君馬,被爆出由百餘經銷商集體維權。

新能源也未能倖免,8月22日,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發表內部信,表示“9月底前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將減少1200個工作崗位。”今年以來,蔚來汽車遭遇了多方面的運營壓力,包括產品燃燒、召回;虧損金額大、股價長時間走低、裁員風波、高管變動、銷量下滑等等,而這也是李斌所提到的“內外部環境出現了很大變化”。

國產品牌僅存的兩隻碩果:

比亞迪(002594.SZ):8月21日晚間發佈2019年上半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621.84億元,同比增長14.84%;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為14.55億元,同比增長203.61%。

長城汽車:2019年中期業績預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長城汽車2019年中期營業總收入約為人民幣413.8億元,淨利潤約為人民幣15.7億元。2019年1-6月,長城汽車共銷售新車49.35萬輛,同比增長4.7%。2019年1-6月,長城汽車累計出口量3.03萬輛,同比增29.4%。

反觀國際品牌,雖然也普遍利潤下滑,但是所受影響是最小的。

"

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深思,每遇到一次汽車銷量陷入低迷,最終受傷的總是國產品牌。

反觀那些國際品牌受到的影響很小,甚至於雷克薩斯,在國內汽車品牌整體銷量下降的時候,它卻逆市上揚,今年上半年賣出9.38萬輛,同比增長36.5%。

◆半年財報及銷量,一片慘淡。

從2018年至今,汽車產銷量持續走弱,從各個國產品牌車企公佈的財報和銷量看,可謂慘不忍睹。春夏已過,車市尚未走出寒冬,雖然還有“金九銀十”,但有業內人士預估全年汽車產銷量將繼續走低,2800萬這個大關將無法完成。

力帆:8月22日晚,公佈了淨虧損超9億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半年營收51.78億元,同比下降13.39%;淨利潤則虧損9.47億元。

吉利:8月21日,吉利汽車發佈公告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475.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1%;淨利潤40.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0%。

長安:2019年7月15日,長安汽車發佈半年度業績預告,稱公司在2019年1~6月,歸於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19億元~2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218.04%~261.53%。長安汽車僅用短短一句話解釋虧損原因:公司整體業績下滑,主要受銷量下滑影響。

北汽銀翔:8月22日,一張疑似北汽銀翔內部通知的微信群截圖的網上流出顯示,北汽銀翔已經開始以“放假1-3年”等待重組為由遣散員工。

華泰汽車:7月份以來,被曝債券違約,拖欠700萬工資無力償還,三大生產基地停產、銷量下滑。

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產量同比下降29.75%,銷量下降29.19%。

當然,還有更多正在苟延殘喘,同樣處在僵而不死中的弱勢品牌,例如眾泰旗下的高端品牌君馬,被爆出由百餘經銷商集體維權。

新能源也未能倖免,8月22日,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發表內部信,表示“9月底前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將減少1200個工作崗位。”今年以來,蔚來汽車遭遇了多方面的運營壓力,包括產品燃燒、召回;虧損金額大、股價長時間走低、裁員風波、高管變動、銷量下滑等等,而這也是李斌所提到的“內外部環境出現了很大變化”。

國產品牌僅存的兩隻碩果:

比亞迪(002594.SZ):8月21日晚間發佈2019年上半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621.84億元,同比增長14.84%;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為14.55億元,同比增長203.61%。

長城汽車:2019年中期業績預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長城汽車2019年中期營業總收入約為人民幣413.8億元,淨利潤約為人民幣15.7億元。2019年1-6月,長城汽車共銷售新車49.35萬輛,同比增長4.7%。2019年1-6月,長城汽車累計出口量3.03萬輛,同比增29.4%。

反觀國際品牌,雖然也普遍利潤下滑,但是所受影響是最小的。

國產品牌汽車正面臨一次大考:未來將有50%品牌消失?

例如寶馬,得益於寶馬X3、X4以及i系列的成功,寶馬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銷量有著同比1.6%的漲幅。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高達23.7%的漲幅。

一汽大眾奧迪保持穩定:在上半年共銷售31.1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1%。

在日系品牌中,除了廣汽三菱與長安馬自達兩家車企呈現了明顯下滑,其它7家日系車企均逆勢上升,其中東風英菲尼迪、廣汽豐田、雷克薩斯漲幅甚至超過了20%。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國產品牌?

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除了分析國產品牌的發展現狀以外,更應該從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

消費者為什麼不買國產車?一句話來講,就是性價比幹不過日系,品牌度比不過德系

國產品牌,在核心競爭力上存在巨大的短板。當然,這個問題,與那幾大國企有著直接關係,三十多年前那句“以市場換技術”,先後引進了國際各大知名車企合作,然而直至今日,核心技術沒學到幾樣,倒是市場,已經牢牢被國際品牌所掌握。前不久有位退休的某汽車國企老總在論壇上講,(當年)我也想搞技術研發,但是引進成熟產品、拿來主義很簡單,可是開發一個產品三到五年,還不敢保證成果。我是集團總經理,掌管上百億國有資產,我要為國家資產和這上萬員工負責。對於他的這番說法,其實可以拿中國足球來舉例,中國足球也是想通過引進的方法來提升競技水平。但買來了一大堆世界頂級球員和教練之後,聯賽確實好看了,可是自己的青訓體系和基礎太差,一樣帶不動整體水平提升,進軍世界盃仍然是難上加難,而且因為各個球隊要的是成績,引進的多數是前鋒球員,導致國產前鋒青黃不接。

"

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深思,每遇到一次汽車銷量陷入低迷,最終受傷的總是國產品牌。

反觀那些國際品牌受到的影響很小,甚至於雷克薩斯,在國內汽車品牌整體銷量下降的時候,它卻逆市上揚,今年上半年賣出9.38萬輛,同比增長36.5%。

◆半年財報及銷量,一片慘淡。

從2018年至今,汽車產銷量持續走弱,從各個國產品牌車企公佈的財報和銷量看,可謂慘不忍睹。春夏已過,車市尚未走出寒冬,雖然還有“金九銀十”,但有業內人士預估全年汽車產銷量將繼續走低,2800萬這個大關將無法完成。

力帆:8月22日晚,公佈了淨虧損超9億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半年營收51.78億元,同比下降13.39%;淨利潤則虧損9.47億元。

吉利:8月21日,吉利汽車發佈公告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475.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1%;淨利潤40.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0%。

長安:2019年7月15日,長安汽車發佈半年度業績預告,稱公司在2019年1~6月,歸於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19億元~2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218.04%~261.53%。長安汽車僅用短短一句話解釋虧損原因:公司整體業績下滑,主要受銷量下滑影響。

北汽銀翔:8月22日,一張疑似北汽銀翔內部通知的微信群截圖的網上流出顯示,北汽銀翔已經開始以“放假1-3年”等待重組為由遣散員工。

華泰汽車:7月份以來,被曝債券違約,拖欠700萬工資無力償還,三大生產基地停產、銷量下滑。

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產量同比下降29.75%,銷量下降29.19%。

當然,還有更多正在苟延殘喘,同樣處在僵而不死中的弱勢品牌,例如眾泰旗下的高端品牌君馬,被爆出由百餘經銷商集體維權。

新能源也未能倖免,8月22日,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發表內部信,表示“9月底前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將減少1200個工作崗位。”今年以來,蔚來汽車遭遇了多方面的運營壓力,包括產品燃燒、召回;虧損金額大、股價長時間走低、裁員風波、高管變動、銷量下滑等等,而這也是李斌所提到的“內外部環境出現了很大變化”。

國產品牌僅存的兩隻碩果:

比亞迪(002594.SZ):8月21日晚間發佈2019年上半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621.84億元,同比增長14.84%;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為14.55億元,同比增長203.61%。

長城汽車:2019年中期業績預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長城汽車2019年中期營業總收入約為人民幣413.8億元,淨利潤約為人民幣15.7億元。2019年1-6月,長城汽車共銷售新車49.35萬輛,同比增長4.7%。2019年1-6月,長城汽車累計出口量3.03萬輛,同比增29.4%。

反觀國際品牌,雖然也普遍利潤下滑,但是所受影響是最小的。

國產品牌汽車正面臨一次大考:未來將有50%品牌消失?

例如寶馬,得益於寶馬X3、X4以及i系列的成功,寶馬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銷量有著同比1.6%的漲幅。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高達23.7%的漲幅。

一汽大眾奧迪保持穩定:在上半年共銷售31.1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1%。

在日系品牌中,除了廣汽三菱與長安馬自達兩家車企呈現了明顯下滑,其它7家日系車企均逆勢上升,其中東風英菲尼迪、廣汽豐田、雷克薩斯漲幅甚至超過了20%。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國產品牌?

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除了分析國產品牌的發展現狀以外,更應該從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

消費者為什麼不買國產車?一句話來講,就是性價比幹不過日系,品牌度比不過德系

國產品牌,在核心競爭力上存在巨大的短板。當然,這個問題,與那幾大國企有著直接關係,三十多年前那句“以市場換技術”,先後引進了國際各大知名車企合作,然而直至今日,核心技術沒學到幾樣,倒是市場,已經牢牢被國際品牌所掌握。前不久有位退休的某汽車國企老總在論壇上講,(當年)我也想搞技術研發,但是引進成熟產品、拿來主義很簡單,可是開發一個產品三到五年,還不敢保證成果。我是集團總經理,掌管上百億國有資產,我要為國家資產和這上萬員工負責。對於他的這番說法,其實可以拿中國足球來舉例,中國足球也是想通過引進的方法來提升競技水平。但買來了一大堆世界頂級球員和教練之後,聯賽確實好看了,可是自己的青訓體系和基礎太差,一樣帶不動整體水平提升,進軍世界盃仍然是難上加難,而且因為各個球隊要的是成績,引進的多數是前鋒球員,導致國產前鋒青黃不接。

國產品牌汽車正面臨一次大考:未來將有50%品牌消失?

這張圖片內的汽車品牌,有些已經漸行漸遠

國產汽車品牌,發展之路更為艱難,就像個後孃養的孩子,起步晚,沒依靠,資金實力差,研發能力弱,像力帆,從造摩托車起步,比亞迪,從做電池開始……直至目前,汽車內的主要零部件,如電噴系統、高壓共軌系統、發動機ECU、渦輪增壓、ESP等總成級產品基本被歐、美、日壟斷。

據統計,2018年中國品牌整車企業購買外資零部件約佔其總採購額的52.8%,合資品牌整車企業採購量更高達80%。國產品牌在市場銷售中多數是以低價策略來打市場的,同等配置的汽車本來售價就比合資品牌的要低,可是這其中的利潤又有多少被外資零部件廠商拿走了呢?

在組裝工藝上,國內的精益化、自動化、信息化和全流程質量控制體系也遠低於歐美日汽車強國。在二手車市場,產品的可靠性體現的最為明顯,日系德系車的保值率要遠遠高於國產車。

在營銷手段和售後服務方面,同樣是粗放式的。

在過去中國乘用車市場大幹快上、狂飆突進的十年,很多車企和經銷商已經慣於粗放式的經營。筆者每年走訪大量銷售終端,基本上大家的營銷套路仍停留在新車上市前狂打廣告,然後“守株待兔”,主推花哨討巧的功能和低價位競爭,靠銷售員的個人能力去贏得銷量;在服務於客戶的手段上,也缺乏黏性和新意,在銷售前端和售後服務端往往是割裂的,培養忠實粉絲的能力很弱,就拿我本人來說,曾先後購買過三個品牌的汽車,還沒有哪個品牌的服務理念能夠真正粘住我,如果下一次考慮購車,我仍然會參考其他品牌車型(第二次購車時,當時銷售員光顧著收款走手續,甚至沒有介紹主要的功能,我在路上開車時,因下雨,這輛車的自動雨刮突然啟動,嚇了我一跳,以為自己誤操作)。

靠低價去衝量,在市場形勢好的前提下,市場反饋還好,但是當微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時代來臨,日、韓系,甚至豪華品牌也放下身段,祭出降價的大旗時,國產品牌的市場空間就更小了。

有專家總結到,如今的汽車消費市場已經從趨同消費轉變為個性化消費、從大眾消費轉為小眾消費、從功能消費轉為體驗消費。因此要實現汽車營銷的落地還要有五個步驟,分別是品牌定位、消費人群定位、年輕化、新體驗觸點、新技術賦能。

必須承認,中國汽車市場不再會是高歌猛進式的增長,未來的汽車營銷已經進入到買方市場形態,一定不是自說自話式的營銷,不是你有什麼、要給消費者什麼,而是真正瞭解你的用戶是誰?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做什麼,他們與品牌之間的聯繫是什麼等等,然後利用新技術的賦能創造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觸點。

◆再過三年,狼真正就來了。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直言,“不久的將來中國汽車品牌將有50%不復存在”。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112家有產量的乘用車企業中,前30強佔據了90%的份額,這意味著,留給尾部企業的生存空間愈發狹窄。

2019年上半年銷量沒有達到一萬輛的車企竟然高達37家!根據中汽協的產銷數據,其中,力帆乘用車今年6月的銷量僅為72輛,相比去年下滑了96.39%。今年上半年累積銷量2126輛,相比去年下滑了74.72%。

汽車產業是重資產投入,產業鏈很長且複雜,在車市寒流中,不知道這些半年銷量還未過萬輛的企業還能撐多久?

"

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深思,每遇到一次汽車銷量陷入低迷,最終受傷的總是國產品牌。

反觀那些國際品牌受到的影響很小,甚至於雷克薩斯,在國內汽車品牌整體銷量下降的時候,它卻逆市上揚,今年上半年賣出9.38萬輛,同比增長36.5%。

◆半年財報及銷量,一片慘淡。

從2018年至今,汽車產銷量持續走弱,從各個國產品牌車企公佈的財報和銷量看,可謂慘不忍睹。春夏已過,車市尚未走出寒冬,雖然還有“金九銀十”,但有業內人士預估全年汽車產銷量將繼續走低,2800萬這個大關將無法完成。

力帆:8月22日晚,公佈了淨虧損超9億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半年營收51.78億元,同比下降13.39%;淨利潤則虧損9.47億元。

吉利:8月21日,吉利汽車發佈公告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475.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1%;淨利潤40.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0%。

長安:2019年7月15日,長安汽車發佈半年度業績預告,稱公司在2019年1~6月,歸於股東的淨利潤預計虧損19億元~2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218.04%~261.53%。長安汽車僅用短短一句話解釋虧損原因:公司整體業績下滑,主要受銷量下滑影響。

北汽銀翔:8月22日,一張疑似北汽銀翔內部通知的微信群截圖的網上流出顯示,北汽銀翔已經開始以“放假1-3年”等待重組為由遣散員工。

華泰汽車:7月份以來,被曝債券違約,拖欠700萬工資無力償還,三大生產基地停產、銷量下滑。

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產量同比下降29.75%,銷量下降29.19%。

當然,還有更多正在苟延殘喘,同樣處在僵而不死中的弱勢品牌,例如眾泰旗下的高端品牌君馬,被爆出由百餘經銷商集體維權。

新能源也未能倖免,8月22日,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發表內部信,表示“9月底前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將減少1200個工作崗位。”今年以來,蔚來汽車遭遇了多方面的運營壓力,包括產品燃燒、召回;虧損金額大、股價長時間走低、裁員風波、高管變動、銷量下滑等等,而這也是李斌所提到的“內外部環境出現了很大變化”。

國產品牌僅存的兩隻碩果:

比亞迪(002594.SZ):8月21日晚間發佈2019年上半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621.84億元,同比增長14.84%;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為14.55億元,同比增長203.61%。

長城汽車:2019年中期業績預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長城汽車2019年中期營業總收入約為人民幣413.8億元,淨利潤約為人民幣15.7億元。2019年1-6月,長城汽車共銷售新車49.35萬輛,同比增長4.7%。2019年1-6月,長城汽車累計出口量3.03萬輛,同比增29.4%。

反觀國際品牌,雖然也普遍利潤下滑,但是所受影響是最小的。

國產品牌汽車正面臨一次大考:未來將有50%品牌消失?

例如寶馬,得益於寶馬X3、X4以及i系列的成功,寶馬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銷量有著同比1.6%的漲幅。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高達23.7%的漲幅。

一汽大眾奧迪保持穩定:在上半年共銷售31.1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1%。

在日系品牌中,除了廣汽三菱與長安馬自達兩家車企呈現了明顯下滑,其它7家日系車企均逆勢上升,其中東風英菲尼迪、廣汽豐田、雷克薩斯漲幅甚至超過了20%。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國產品牌?

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除了分析國產品牌的發展現狀以外,更應該從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

消費者為什麼不買國產車?一句話來講,就是性價比幹不過日系,品牌度比不過德系

國產品牌,在核心競爭力上存在巨大的短板。當然,這個問題,與那幾大國企有著直接關係,三十多年前那句“以市場換技術”,先後引進了國際各大知名車企合作,然而直至今日,核心技術沒學到幾樣,倒是市場,已經牢牢被國際品牌所掌握。前不久有位退休的某汽車國企老總在論壇上講,(當年)我也想搞技術研發,但是引進成熟產品、拿來主義很簡單,可是開發一個產品三到五年,還不敢保證成果。我是集團總經理,掌管上百億國有資產,我要為國家資產和這上萬員工負責。對於他的這番說法,其實可以拿中國足球來舉例,中國足球也是想通過引進的方法來提升競技水平。但買來了一大堆世界頂級球員和教練之後,聯賽確實好看了,可是自己的青訓體系和基礎太差,一樣帶不動整體水平提升,進軍世界盃仍然是難上加難,而且因為各個球隊要的是成績,引進的多數是前鋒球員,導致國產前鋒青黃不接。

國產品牌汽車正面臨一次大考:未來將有50%品牌消失?

這張圖片內的汽車品牌,有些已經漸行漸遠

國產汽車品牌,發展之路更為艱難,就像個後孃養的孩子,起步晚,沒依靠,資金實力差,研發能力弱,像力帆,從造摩托車起步,比亞迪,從做電池開始……直至目前,汽車內的主要零部件,如電噴系統、高壓共軌系統、發動機ECU、渦輪增壓、ESP等總成級產品基本被歐、美、日壟斷。

據統計,2018年中國品牌整車企業購買外資零部件約佔其總採購額的52.8%,合資品牌整車企業採購量更高達80%。國產品牌在市場銷售中多數是以低價策略來打市場的,同等配置的汽車本來售價就比合資品牌的要低,可是這其中的利潤又有多少被外資零部件廠商拿走了呢?

在組裝工藝上,國內的精益化、自動化、信息化和全流程質量控制體系也遠低於歐美日汽車強國。在二手車市場,產品的可靠性體現的最為明顯,日系德系車的保值率要遠遠高於國產車。

在營銷手段和售後服務方面,同樣是粗放式的。

在過去中國乘用車市場大幹快上、狂飆突進的十年,很多車企和經銷商已經慣於粗放式的經營。筆者每年走訪大量銷售終端,基本上大家的營銷套路仍停留在新車上市前狂打廣告,然後“守株待兔”,主推花哨討巧的功能和低價位競爭,靠銷售員的個人能力去贏得銷量;在服務於客戶的手段上,也缺乏黏性和新意,在銷售前端和售後服務端往往是割裂的,培養忠實粉絲的能力很弱,就拿我本人來說,曾先後購買過三個品牌的汽車,還沒有哪個品牌的服務理念能夠真正粘住我,如果下一次考慮購車,我仍然會參考其他品牌車型(第二次購車時,當時銷售員光顧著收款走手續,甚至沒有介紹主要的功能,我在路上開車時,因下雨,這輛車的自動雨刮突然啟動,嚇了我一跳,以為自己誤操作)。

靠低價去衝量,在市場形勢好的前提下,市場反饋還好,但是當微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時代來臨,日、韓系,甚至豪華品牌也放下身段,祭出降價的大旗時,國產品牌的市場空間就更小了。

有專家總結到,如今的汽車消費市場已經從趨同消費轉變為個性化消費、從大眾消費轉為小眾消費、從功能消費轉為體驗消費。因此要實現汽車營銷的落地還要有五個步驟,分別是品牌定位、消費人群定位、年輕化、新體驗觸點、新技術賦能。

必須承認,中國汽車市場不再會是高歌猛進式的增長,未來的汽車營銷已經進入到買方市場形態,一定不是自說自話式的營銷,不是你有什麼、要給消費者什麼,而是真正瞭解你的用戶是誰?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做什麼,他們與品牌之間的聯繫是什麼等等,然後利用新技術的賦能創造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觸點。

◆再過三年,狼真正就來了。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直言,“不久的將來中國汽車品牌將有50%不復存在”。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112家有產量的乘用車企業中,前30強佔據了90%的份額,這意味著,留給尾部企業的生存空間愈發狹窄。

2019年上半年銷量沒有達到一萬輛的車企竟然高達37家!根據中汽協的產銷數據,其中,力帆乘用車今年6月的銷量僅為72輛,相比去年下滑了96.39%。今年上半年累積銷量2126輛,相比去年下滑了74.72%。

汽車產業是重資產投入,產業鏈很長且複雜,在車市寒流中,不知道這些半年銷量還未過萬輛的企業還能撐多久?

國產品牌汽車正面臨一次大考:未來將有50%品牌消失?

希望中國品牌汽車學習韓國企業的經驗,不僅能在國內站穩腳跟,更要走向世界

更為關鍵是政策的開放。國家發改委在2018年4月公開表示,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屆時,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將全面進入市場化發展的新階段,政府的保護扶持將逐步弱化。

如果攜帶著先進技術、理念、品牌號召力的國際車企大跨步的進軍中國市場,那麼,對於我們這些中國品牌汽車和造車新勢力而言將如何面對?

在未來的三年,是生是死?也許這將是一次最為重要的大考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