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一詞,古義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對應信中的前三個“大家”。相應的,丈夫的父親稱為“大君”,對應信中的第一、三個“大君”。

如資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師所說,唐人杜友晉《新定書儀鏡》之《婦人書題廿首》有載,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大君”、“大家”,告訴丈夫“大君、大家動止萬福(公公婆婆萬事順意)”。

【原文:拜別如昨,炎涼數變,不枉翰墨,無慰馳情。秋中差涼,惟五郎動靜兼勝,即此大君大家動止萬福,男女等無恙。未由賓覿,但增馳系。因使,不宣,謹狀。本文開篇書信即依據該書信進行藝術加工。】

不過,筆者認為,當“大家”指代婆母時,應該不止適用於書信等書面語境,也可用作口頭稱呼。有資料為證:中唐代宗、德宗兩朝名將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一詞,古義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對應信中的前三個“大家”。相應的,丈夫的父親稱為“大君”,對應信中的第一、三個“大君”。

如資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師所說,唐人杜友晉《新定書儀鏡》之《婦人書題廿首》有載,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大君”、“大家”,告訴丈夫“大君、大家動止萬福(公公婆婆萬事順意)”。

【原文:拜別如昨,炎涼數變,不枉翰墨,無慰馳情。秋中差涼,惟五郎動靜兼勝,即此大君大家動止萬福,男女等無恙。未由賓覿,但增馳系。因使,不宣,謹狀。本文開篇書信即依據該書信進行藝術加工。】

不過,筆者認為,當“大家”指代婆母時,應該不止適用於書信等書面語境,也可用作口頭稱呼。有資料為證:中唐代宗、德宗兩朝名將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據唐人趙璘《因話錄》記載,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樞結婚。某年,李晟慶生,大擺宴席,女兒李氏回孃家為父親祝壽。剛吃著飯,有個小婢女跑來,附耳對李氏說了幾句悄悄話,李氏點點頭,示意她暫退。不一會兒,小婢女又跑進來,繼續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覺得很奇怪,問出了什麼事?

李氏回稟:“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這裡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點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隨時瞭解、通報婆婆的情況。”可見,“大家”是能夠用於口語閒談的。

【《因話錄》原文:崔吏部樞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婦耳語久之,崔氏婦頷之而去。有頃,復至,王問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

有一個值得考究的現象,據《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一文介紹,直到近現代,老一輩閩南人依然將婆母(婆婆)稱為“大家”(發音dǎi gā),老話叫作“大家惜新婦,吃穿項項有”。這是否說明近現代閩南語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漢語稱謂呢?

“大家”古義之二:通“大姑”,古人對賢明女子的尊稱,東漢以來,可專門用於指代一個人——《女誡》作者班昭,對應信中的第四個“大家”。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一詞,古義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對應信中的前三個“大家”。相應的,丈夫的父親稱為“大君”,對應信中的第一、三個“大君”。

如資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師所說,唐人杜友晉《新定書儀鏡》之《婦人書題廿首》有載,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大君”、“大家”,告訴丈夫“大君、大家動止萬福(公公婆婆萬事順意)”。

【原文:拜別如昨,炎涼數變,不枉翰墨,無慰馳情。秋中差涼,惟五郎動靜兼勝,即此大君大家動止萬福,男女等無恙。未由賓覿,但增馳系。因使,不宣,謹狀。本文開篇書信即依據該書信進行藝術加工。】

不過,筆者認為,當“大家”指代婆母時,應該不止適用於書信等書面語境,也可用作口頭稱呼。有資料為證:中唐代宗、德宗兩朝名將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據唐人趙璘《因話錄》記載,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樞結婚。某年,李晟慶生,大擺宴席,女兒李氏回孃家為父親祝壽。剛吃著飯,有個小婢女跑來,附耳對李氏說了幾句悄悄話,李氏點點頭,示意她暫退。不一會兒,小婢女又跑進來,繼續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覺得很奇怪,問出了什麼事?

李氏回稟:“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這裡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點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隨時瞭解、通報婆婆的情況。”可見,“大家”是能夠用於口語閒談的。

【《因話錄》原文:崔吏部樞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婦耳語久之,崔氏婦頷之而去。有頃,復至,王問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

有一個值得考究的現象,據《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一文介紹,直到近現代,老一輩閩南人依然將婆母(婆婆)稱為“大家”(發音dǎi gā),老話叫作“大家惜新婦,吃穿項項有”。這是否說明近現代閩南語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漢語稱謂呢?

“大家”古義之二:通“大姑”,古人對賢明女子的尊稱,東漢以來,可專門用於指代一個人——《女誡》作者班昭,對應信中的第四個“大家”。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班昭博學多才,且頗具封建社會推崇的所謂“婦德”。由於其丈夫姓曹,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敬稱班昭為“曹大家(姑)”。開篇書信中“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一句其實出自《唐故左驍衛將軍兼羽林將軍獨孤公夫人清河張氏墓誌銘並序》,讚頌墓主張女士謹遵(曹)大家《女誡》之訓誨,對待小叔子和小姑子友愛和睦,搞好了家庭團結。

相同的表述還見於孔子第三十六代孫孔業夫妻合葬墓誌。

孔業在隋朝做過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因而遷居洛陽。隋末群雄並起,王世充盤踞洛陽,割據一方。孔業不得不追隨王世充,就任王鄭“鎮南府驃騎將軍”。王世充敗亡,唐朝只誅殺少數“首惡”之人,對大部分王鄭官員不予追究。孔業熬過亂世,做了唐朝的昌樂縣令,一直活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算得上有福之人。孔夫人出身太原郭氏,是隋朝太原郡太守郭琳之女,夫妻合葬墓誌讚美郭氏“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意指郭氏平時貫徹執行(曹)大家班昭《女誡》之精神,是發自內心的,可以說是無師自通。

【墓誌原文:君諱業,字仲茂,本魯國曲阜人也。先聖太師孔宣父卅六代孫,任隋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為洛陽人……君隋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偽鄭鎮南府驃騎將軍。期門警衛,萬戶慶清,(闕)宣恩,百城風偃。何充驃騎,雖沉跡於偽庭;去疾將軍,終開幕府之(闕)。(闕)以昌樂令……以貞觀十九年十月五日卒於時邕裡私第。夫人太原郭氏,本郡守郭琳女。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

“大家”古義之三:名門望族、大戶人家,對應開篇書信中的第五個“大家”。開篇書信裡,那句“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實際出自《大唐絳州正平縣主簿鄭景良妻河東薛夫人墓誌銘並序》,是親友們對墓主薛女士的讚譽,稱頌她無愧於孃家(河東薛氏)及夫家(滎陽鄭氏)的門風,品德高尚。

另據《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記載,唐睿宗王賢妃深具美德,當時的人們認為,“自非入大家之室,登華氏之堂,則罕能窺其閫奧”,大概意思是除了世家大族,別的地方不可能培養出王賢妃這樣的品格。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一詞,古義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對應信中的前三個“大家”。相應的,丈夫的父親稱為“大君”,對應信中的第一、三個“大君”。

如資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師所說,唐人杜友晉《新定書儀鏡》之《婦人書題廿首》有載,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大君”、“大家”,告訴丈夫“大君、大家動止萬福(公公婆婆萬事順意)”。

【原文:拜別如昨,炎涼數變,不枉翰墨,無慰馳情。秋中差涼,惟五郎動靜兼勝,即此大君大家動止萬福,男女等無恙。未由賓覿,但增馳系。因使,不宣,謹狀。本文開篇書信即依據該書信進行藝術加工。】

不過,筆者認為,當“大家”指代婆母時,應該不止適用於書信等書面語境,也可用作口頭稱呼。有資料為證:中唐代宗、德宗兩朝名將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據唐人趙璘《因話錄》記載,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樞結婚。某年,李晟慶生,大擺宴席,女兒李氏回孃家為父親祝壽。剛吃著飯,有個小婢女跑來,附耳對李氏說了幾句悄悄話,李氏點點頭,示意她暫退。不一會兒,小婢女又跑進來,繼續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覺得很奇怪,問出了什麼事?

李氏回稟:“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這裡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點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隨時瞭解、通報婆婆的情況。”可見,“大家”是能夠用於口語閒談的。

【《因話錄》原文:崔吏部樞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婦耳語久之,崔氏婦頷之而去。有頃,復至,王問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

有一個值得考究的現象,據《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一文介紹,直到近現代,老一輩閩南人依然將婆母(婆婆)稱為“大家”(發音dǎi gā),老話叫作“大家惜新婦,吃穿項項有”。這是否說明近現代閩南語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漢語稱謂呢?

“大家”古義之二:通“大姑”,古人對賢明女子的尊稱,東漢以來,可專門用於指代一個人——《女誡》作者班昭,對應信中的第四個“大家”。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班昭博學多才,且頗具封建社會推崇的所謂“婦德”。由於其丈夫姓曹,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敬稱班昭為“曹大家(姑)”。開篇書信中“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一句其實出自《唐故左驍衛將軍兼羽林將軍獨孤公夫人清河張氏墓誌銘並序》,讚頌墓主張女士謹遵(曹)大家《女誡》之訓誨,對待小叔子和小姑子友愛和睦,搞好了家庭團結。

相同的表述還見於孔子第三十六代孫孔業夫妻合葬墓誌。

孔業在隋朝做過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因而遷居洛陽。隋末群雄並起,王世充盤踞洛陽,割據一方。孔業不得不追隨王世充,就任王鄭“鎮南府驃騎將軍”。王世充敗亡,唐朝只誅殺少數“首惡”之人,對大部分王鄭官員不予追究。孔業熬過亂世,做了唐朝的昌樂縣令,一直活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算得上有福之人。孔夫人出身太原郭氏,是隋朝太原郡太守郭琳之女,夫妻合葬墓誌讚美郭氏“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意指郭氏平時貫徹執行(曹)大家班昭《女誡》之精神,是發自內心的,可以說是無師自通。

【墓誌原文:君諱業,字仲茂,本魯國曲阜人也。先聖太師孔宣父卅六代孫,任隋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為洛陽人……君隋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偽鄭鎮南府驃騎將軍。期門警衛,萬戶慶清,(闕)宣恩,百城風偃。何充驃騎,雖沉跡於偽庭;去疾將軍,終開幕府之(闕)。(闕)以昌樂令……以貞觀十九年十月五日卒於時邕裡私第。夫人太原郭氏,本郡守郭琳女。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

“大家”古義之三:名門望族、大戶人家,對應開篇書信中的第五個“大家”。開篇書信裡,那句“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實際出自《大唐絳州正平縣主簿鄭景良妻河東薛夫人墓誌銘並序》,是親友們對墓主薛女士的讚譽,稱頌她無愧於孃家(河東薛氏)及夫家(滎陽鄭氏)的門風,品德高尚。

另據《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記載,唐睿宗王賢妃深具美德,當時的人們認為,“自非入大家之室,登華氏之堂,則罕能窺其閫奧”,大概意思是除了世家大族,別的地方不可能培養出王賢妃這樣的品格。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古義之四:指稱皇帝。對應信中第六、七個“大家”。

據《舊唐書》記載,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唐朝拜,請求議和。女皇武則天於麟德殿設宴接待,在殿庭中表演“百戲”助興。論彌薩獲准抵近觀賞,為中原音樂所折服,對武則天作了一番衷心仰慕之類的表白,奏稱“唯願大家萬歲”,類似於電視劇裡經常聽到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一詞,古義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對應信中的前三個“大家”。相應的,丈夫的父親稱為“大君”,對應信中的第一、三個“大君”。

如資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師所說,唐人杜友晉《新定書儀鏡》之《婦人書題廿首》有載,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大君”、“大家”,告訴丈夫“大君、大家動止萬福(公公婆婆萬事順意)”。

【原文:拜別如昨,炎涼數變,不枉翰墨,無慰馳情。秋中差涼,惟五郎動靜兼勝,即此大君大家動止萬福,男女等無恙。未由賓覿,但增馳系。因使,不宣,謹狀。本文開篇書信即依據該書信進行藝術加工。】

不過,筆者認為,當“大家”指代婆母時,應該不止適用於書信等書面語境,也可用作口頭稱呼。有資料為證:中唐代宗、德宗兩朝名將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據唐人趙璘《因話錄》記載,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樞結婚。某年,李晟慶生,大擺宴席,女兒李氏回孃家為父親祝壽。剛吃著飯,有個小婢女跑來,附耳對李氏說了幾句悄悄話,李氏點點頭,示意她暫退。不一會兒,小婢女又跑進來,繼續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覺得很奇怪,問出了什麼事?

李氏回稟:“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這裡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點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隨時瞭解、通報婆婆的情況。”可見,“大家”是能夠用於口語閒談的。

【《因話錄》原文:崔吏部樞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婦耳語久之,崔氏婦頷之而去。有頃,復至,王問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

有一個值得考究的現象,據《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一文介紹,直到近現代,老一輩閩南人依然將婆母(婆婆)稱為“大家”(發音dǎi gā),老話叫作“大家惜新婦,吃穿項項有”。這是否說明近現代閩南語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漢語稱謂呢?

“大家”古義之二:通“大姑”,古人對賢明女子的尊稱,東漢以來,可專門用於指代一個人——《女誡》作者班昭,對應信中的第四個“大家”。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班昭博學多才,且頗具封建社會推崇的所謂“婦德”。由於其丈夫姓曹,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敬稱班昭為“曹大家(姑)”。開篇書信中“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一句其實出自《唐故左驍衛將軍兼羽林將軍獨孤公夫人清河張氏墓誌銘並序》,讚頌墓主張女士謹遵(曹)大家《女誡》之訓誨,對待小叔子和小姑子友愛和睦,搞好了家庭團結。

相同的表述還見於孔子第三十六代孫孔業夫妻合葬墓誌。

孔業在隋朝做過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因而遷居洛陽。隋末群雄並起,王世充盤踞洛陽,割據一方。孔業不得不追隨王世充,就任王鄭“鎮南府驃騎將軍”。王世充敗亡,唐朝只誅殺少數“首惡”之人,對大部分王鄭官員不予追究。孔業熬過亂世,做了唐朝的昌樂縣令,一直活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算得上有福之人。孔夫人出身太原郭氏,是隋朝太原郡太守郭琳之女,夫妻合葬墓誌讚美郭氏“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意指郭氏平時貫徹執行(曹)大家班昭《女誡》之精神,是發自內心的,可以說是無師自通。

【墓誌原文:君諱業,字仲茂,本魯國曲阜人也。先聖太師孔宣父卅六代孫,任隋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為洛陽人……君隋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偽鄭鎮南府驃騎將軍。期門警衛,萬戶慶清,(闕)宣恩,百城風偃。何充驃騎,雖沉跡於偽庭;去疾將軍,終開幕府之(闕)。(闕)以昌樂令……以貞觀十九年十月五日卒於時邕裡私第。夫人太原郭氏,本郡守郭琳女。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

“大家”古義之三:名門望族、大戶人家,對應開篇書信中的第五個“大家”。開篇書信裡,那句“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實際出自《大唐絳州正平縣主簿鄭景良妻河東薛夫人墓誌銘並序》,是親友們對墓主薛女士的讚譽,稱頌她無愧於孃家(河東薛氏)及夫家(滎陽鄭氏)的門風,品德高尚。

另據《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記載,唐睿宗王賢妃深具美德,當時的人們認為,“自非入大家之室,登華氏之堂,則罕能窺其閫奧”,大概意思是除了世家大族,別的地方不可能培養出王賢妃這樣的品格。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古義之四:指稱皇帝。對應信中第六、七個“大家”。

據《舊唐書》記載,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唐朝拜,請求議和。女皇武則天於麟德殿設宴接待,在殿庭中表演“百戲”助興。論彌薩獲准抵近觀賞,為中原音樂所折服,對武則天作了一番衷心仰慕之類的表白,奏稱“唯願大家萬歲”,類似於電視劇裡經常聽到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無獨有偶,中唐權閹李輔國倒臺前,倚仗擁立之功,對唐代宗說過一句致命的錯話:“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意思是“大家”——皇帝只管在宮裡愉快地玩耍,外面的雜事有老奴為您操心。

【《舊唐書》原文:1.長安二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朝請求和,則天宴之於麟德殿,奏百戲於殿庭。論彌薩曰:“臣生於邊荒,由來不識中國音樂,乞放臣親觀。”則天許之。於是論彌薩等相視笑忭拜謝曰:“臣……唯願大家萬歲。”2.代宗即位,輔國與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橫。私奏曰:“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怒其不遜……乘其有間,乃罷輔國判元帥行軍事,其閒廄已下使名,並分授諸貴,仍移居外。】

之所以稱皇帝為“大家”,參照唐人李匡乂著作《資暇集》的說法,大約是因為皇帝是天下之主,“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大家”,亦可稱“宅家”,含義同“陛下”。

【《資暇集》原文: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 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

由“大家”、“宅家”這種稱呼,又派生出“宅家子”一詞,口語稱為“阿宅家子”,是宮人們對皇帝的女兒——公主的稱謂。久而久之,叫溜了口,演變為“(阿)茶子”。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一詞,古義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對應信中的前三個“大家”。相應的,丈夫的父親稱為“大君”,對應信中的第一、三個“大君”。

如資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師所說,唐人杜友晉《新定書儀鏡》之《婦人書題廿首》有載,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大君”、“大家”,告訴丈夫“大君、大家動止萬福(公公婆婆萬事順意)”。

【原文:拜別如昨,炎涼數變,不枉翰墨,無慰馳情。秋中差涼,惟五郎動靜兼勝,即此大君大家動止萬福,男女等無恙。未由賓覿,但增馳系。因使,不宣,謹狀。本文開篇書信即依據該書信進行藝術加工。】

不過,筆者認為,當“大家”指代婆母時,應該不止適用於書信等書面語境,也可用作口頭稱呼。有資料為證:中唐代宗、德宗兩朝名將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據唐人趙璘《因話錄》記載,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樞結婚。某年,李晟慶生,大擺宴席,女兒李氏回孃家為父親祝壽。剛吃著飯,有個小婢女跑來,附耳對李氏說了幾句悄悄話,李氏點點頭,示意她暫退。不一會兒,小婢女又跑進來,繼續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覺得很奇怪,問出了什麼事?

李氏回稟:“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這裡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點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隨時瞭解、通報婆婆的情況。”可見,“大家”是能夠用於口語閒談的。

【《因話錄》原文:崔吏部樞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婦耳語久之,崔氏婦頷之而去。有頃,復至,王問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

有一個值得考究的現象,據《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一文介紹,直到近現代,老一輩閩南人依然將婆母(婆婆)稱為“大家”(發音dǎi gā),老話叫作“大家惜新婦,吃穿項項有”。這是否說明近現代閩南語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漢語稱謂呢?

“大家”古義之二:通“大姑”,古人對賢明女子的尊稱,東漢以來,可專門用於指代一個人——《女誡》作者班昭,對應信中的第四個“大家”。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班昭博學多才,且頗具封建社會推崇的所謂“婦德”。由於其丈夫姓曹,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敬稱班昭為“曹大家(姑)”。開篇書信中“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一句其實出自《唐故左驍衛將軍兼羽林將軍獨孤公夫人清河張氏墓誌銘並序》,讚頌墓主張女士謹遵(曹)大家《女誡》之訓誨,對待小叔子和小姑子友愛和睦,搞好了家庭團結。

相同的表述還見於孔子第三十六代孫孔業夫妻合葬墓誌。

孔業在隋朝做過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因而遷居洛陽。隋末群雄並起,王世充盤踞洛陽,割據一方。孔業不得不追隨王世充,就任王鄭“鎮南府驃騎將軍”。王世充敗亡,唐朝只誅殺少數“首惡”之人,對大部分王鄭官員不予追究。孔業熬過亂世,做了唐朝的昌樂縣令,一直活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算得上有福之人。孔夫人出身太原郭氏,是隋朝太原郡太守郭琳之女,夫妻合葬墓誌讚美郭氏“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意指郭氏平時貫徹執行(曹)大家班昭《女誡》之精神,是發自內心的,可以說是無師自通。

【墓誌原文:君諱業,字仲茂,本魯國曲阜人也。先聖太師孔宣父卅六代孫,任隋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為洛陽人……君隋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偽鄭鎮南府驃騎將軍。期門警衛,萬戶慶清,(闕)宣恩,百城風偃。何充驃騎,雖沉跡於偽庭;去疾將軍,終開幕府之(闕)。(闕)以昌樂令……以貞觀十九年十月五日卒於時邕裡私第。夫人太原郭氏,本郡守郭琳女。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

“大家”古義之三:名門望族、大戶人家,對應開篇書信中的第五個“大家”。開篇書信裡,那句“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實際出自《大唐絳州正平縣主簿鄭景良妻河東薛夫人墓誌銘並序》,是親友們對墓主薛女士的讚譽,稱頌她無愧於孃家(河東薛氏)及夫家(滎陽鄭氏)的門風,品德高尚。

另據《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記載,唐睿宗王賢妃深具美德,當時的人們認為,“自非入大家之室,登華氏之堂,則罕能窺其閫奧”,大概意思是除了世家大族,別的地方不可能培養出王賢妃這樣的品格。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古義之四:指稱皇帝。對應信中第六、七個“大家”。

據《舊唐書》記載,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唐朝拜,請求議和。女皇武則天於麟德殿設宴接待,在殿庭中表演“百戲”助興。論彌薩獲准抵近觀賞,為中原音樂所折服,對武則天作了一番衷心仰慕之類的表白,奏稱“唯願大家萬歲”,類似於電視劇裡經常聽到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無獨有偶,中唐權閹李輔國倒臺前,倚仗擁立之功,對唐代宗說過一句致命的錯話:“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意思是“大家”——皇帝只管在宮裡愉快地玩耍,外面的雜事有老奴為您操心。

【《舊唐書》原文:1.長安二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朝請求和,則天宴之於麟德殿,奏百戲於殿庭。論彌薩曰:“臣生於邊荒,由來不識中國音樂,乞放臣親觀。”則天許之。於是論彌薩等相視笑忭拜謝曰:“臣……唯願大家萬歲。”2.代宗即位,輔國與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橫。私奏曰:“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怒其不遜……乘其有間,乃罷輔國判元帥行軍事,其閒廄已下使名,並分授諸貴,仍移居外。】

之所以稱皇帝為“大家”,參照唐人李匡乂著作《資暇集》的說法,大約是因為皇帝是天下之主,“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大家”,亦可稱“宅家”,含義同“陛下”。

【《資暇集》原文: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 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

由“大家”、“宅家”這種稱呼,又派生出“宅家子”一詞,口語稱為“阿宅家子”,是宮人們對皇帝的女兒——公主的稱謂。久而久之,叫溜了口,演變為“(阿)茶子”。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個人感覺,“大家”、“(阿)宅家子”、“(阿)茶子”之類,不僅是一種敬稱,還別有一份親暱的意味。好比現代社會,某老闆姓張,公司裡跟他關係普通的人通常叫他“張總”,關係親近的才叫“老大”。不是嗎?

有趣的是,在用於稱呼婆母的“大家”可用於稱呼皇帝的同時,用於稱呼公公的“大君”同樣可指代皇帝,對應開篇書信裡的第二個“大君”。

撰寫於武周時期的《大周故於府君墓誌銘》有載,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墓主於遂古(字“前經”)奉高宗敕旨領兵參與征討高麗之役,攻陷平壤,一路向東高歌猛進,鐵蹄直抵漢城。加上其他功勞,於遂古在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受封為建平縣開國公,即第一代建平縣公,食邑三百戶。對於此次獲授爵位,墓誌銘稱之為“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在此處,“大君”顯然是指授予於遂古爵位的那個人——皇帝。

【墓誌銘原文:乾封元年,奉敕領兵於九都道徵平壤,(闕)東爰至漢城。皆籍經略。】

後世,唐憲宗即位之初(805年),開府儀同三司、左監門衛大將軍、知省事楊志廉因“腳氣病”發作,醫治無效,逝世於長安修德里私宅。親友為他刊刻《唐故揚州大都督楊公墓誌銘》,隆重地記錄了憲宗對墓主的悼念之情:“大君悼焉,以為天隕將星,國摧柱石。翌日,賻布絹二百疋,尋贈揚州大都督。”這裡同樣稱皇帝為“大君”。

【墓誌銘原文:冬十一月,腳氣發動,創鉅病殷。帝甚憂之,詔和緩醫之,出御藥賜之。終無有瘳……自還,伏枕五六日,至於旬時易簣,薨於正寢。】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一詞,古義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對應信中的前三個“大家”。相應的,丈夫的父親稱為“大君”,對應信中的第一、三個“大君”。

如資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師所說,唐人杜友晉《新定書儀鏡》之《婦人書題廿首》有載,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大君”、“大家”,告訴丈夫“大君、大家動止萬福(公公婆婆萬事順意)”。

【原文:拜別如昨,炎涼數變,不枉翰墨,無慰馳情。秋中差涼,惟五郎動靜兼勝,即此大君大家動止萬福,男女等無恙。未由賓覿,但增馳系。因使,不宣,謹狀。本文開篇書信即依據該書信進行藝術加工。】

不過,筆者認為,當“大家”指代婆母時,應該不止適用於書信等書面語境,也可用作口頭稱呼。有資料為證:中唐代宗、德宗兩朝名將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據唐人趙璘《因話錄》記載,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樞結婚。某年,李晟慶生,大擺宴席,女兒李氏回孃家為父親祝壽。剛吃著飯,有個小婢女跑來,附耳對李氏說了幾句悄悄話,李氏點點頭,示意她暫退。不一會兒,小婢女又跑進來,繼續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覺得很奇怪,問出了什麼事?

李氏回稟:“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這裡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點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隨時瞭解、通報婆婆的情況。”可見,“大家”是能夠用於口語閒談的。

【《因話錄》原文:崔吏部樞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婦耳語久之,崔氏婦頷之而去。有頃,復至,王問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

有一個值得考究的現象,據《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一文介紹,直到近現代,老一輩閩南人依然將婆母(婆婆)稱為“大家”(發音dǎi gā),老話叫作“大家惜新婦,吃穿項項有”。這是否說明近現代閩南語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漢語稱謂呢?

“大家”古義之二:通“大姑”,古人對賢明女子的尊稱,東漢以來,可專門用於指代一個人——《女誡》作者班昭,對應信中的第四個“大家”。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班昭博學多才,且頗具封建社會推崇的所謂“婦德”。由於其丈夫姓曹,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敬稱班昭為“曹大家(姑)”。開篇書信中“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一句其實出自《唐故左驍衛將軍兼羽林將軍獨孤公夫人清河張氏墓誌銘並序》,讚頌墓主張女士謹遵(曹)大家《女誡》之訓誨,對待小叔子和小姑子友愛和睦,搞好了家庭團結。

相同的表述還見於孔子第三十六代孫孔業夫妻合葬墓誌。

孔業在隋朝做過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因而遷居洛陽。隋末群雄並起,王世充盤踞洛陽,割據一方。孔業不得不追隨王世充,就任王鄭“鎮南府驃騎將軍”。王世充敗亡,唐朝只誅殺少數“首惡”之人,對大部分王鄭官員不予追究。孔業熬過亂世,做了唐朝的昌樂縣令,一直活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算得上有福之人。孔夫人出身太原郭氏,是隋朝太原郡太守郭琳之女,夫妻合葬墓誌讚美郭氏“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意指郭氏平時貫徹執行(曹)大家班昭《女誡》之精神,是發自內心的,可以說是無師自通。

【墓誌原文:君諱業,字仲茂,本魯國曲阜人也。先聖太師孔宣父卅六代孫,任隋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為洛陽人……君隋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偽鄭鎮南府驃騎將軍。期門警衛,萬戶慶清,(闕)宣恩,百城風偃。何充驃騎,雖沉跡於偽庭;去疾將軍,終開幕府之(闕)。(闕)以昌樂令……以貞觀十九年十月五日卒於時邕裡私第。夫人太原郭氏,本郡守郭琳女。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

“大家”古義之三:名門望族、大戶人家,對應開篇書信中的第五個“大家”。開篇書信裡,那句“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實際出自《大唐絳州正平縣主簿鄭景良妻河東薛夫人墓誌銘並序》,是親友們對墓主薛女士的讚譽,稱頌她無愧於孃家(河東薛氏)及夫家(滎陽鄭氏)的門風,品德高尚。

另據《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記載,唐睿宗王賢妃深具美德,當時的人們認為,“自非入大家之室,登華氏之堂,則罕能窺其閫奧”,大概意思是除了世家大族,別的地方不可能培養出王賢妃這樣的品格。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古義之四:指稱皇帝。對應信中第六、七個“大家”。

據《舊唐書》記載,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唐朝拜,請求議和。女皇武則天於麟德殿設宴接待,在殿庭中表演“百戲”助興。論彌薩獲准抵近觀賞,為中原音樂所折服,對武則天作了一番衷心仰慕之類的表白,奏稱“唯願大家萬歲”,類似於電視劇裡經常聽到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無獨有偶,中唐權閹李輔國倒臺前,倚仗擁立之功,對唐代宗說過一句致命的錯話:“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意思是“大家”——皇帝只管在宮裡愉快地玩耍,外面的雜事有老奴為您操心。

【《舊唐書》原文:1.長安二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朝請求和,則天宴之於麟德殿,奏百戲於殿庭。論彌薩曰:“臣生於邊荒,由來不識中國音樂,乞放臣親觀。”則天許之。於是論彌薩等相視笑忭拜謝曰:“臣……唯願大家萬歲。”2.代宗即位,輔國與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橫。私奏曰:“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怒其不遜……乘其有間,乃罷輔國判元帥行軍事,其閒廄已下使名,並分授諸貴,仍移居外。】

之所以稱皇帝為“大家”,參照唐人李匡乂著作《資暇集》的說法,大約是因為皇帝是天下之主,“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大家”,亦可稱“宅家”,含義同“陛下”。

【《資暇集》原文: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 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

由“大家”、“宅家”這種稱呼,又派生出“宅家子”一詞,口語稱為“阿宅家子”,是宮人們對皇帝的女兒——公主的稱謂。久而久之,叫溜了口,演變為“(阿)茶子”。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個人感覺,“大家”、“(阿)宅家子”、“(阿)茶子”之類,不僅是一種敬稱,還別有一份親暱的意味。好比現代社會,某老闆姓張,公司裡跟他關係普通的人通常叫他“張總”,關係親近的才叫“老大”。不是嗎?

有趣的是,在用於稱呼婆母的“大家”可用於稱呼皇帝的同時,用於稱呼公公的“大君”同樣可指代皇帝,對應開篇書信裡的第二個“大君”。

撰寫於武周時期的《大周故於府君墓誌銘》有載,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墓主於遂古(字“前經”)奉高宗敕旨領兵參與征討高麗之役,攻陷平壤,一路向東高歌猛進,鐵蹄直抵漢城。加上其他功勞,於遂古在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受封為建平縣開國公,即第一代建平縣公,食邑三百戶。對於此次獲授爵位,墓誌銘稱之為“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在此處,“大君”顯然是指授予於遂古爵位的那個人——皇帝。

【墓誌銘原文:乾封元年,奉敕領兵於九都道徵平壤,(闕)東爰至漢城。皆籍經略。】

後世,唐憲宗即位之初(805年),開府儀同三司、左監門衛大將軍、知省事楊志廉因“腳氣病”發作,醫治無效,逝世於長安修德里私宅。親友為他刊刻《唐故揚州大都督楊公墓誌銘》,隆重地記錄了憲宗對墓主的悼念之情:“大君悼焉,以為天隕將星,國摧柱石。翌日,賻布絹二百疋,尋贈揚州大都督。”這裡同樣稱皇帝為“大君”。

【墓誌銘原文:冬十一月,腳氣發動,創鉅病殷。帝甚憂之,詔和緩醫之,出御藥賜之。終無有瘳……自還,伏枕五六日,至於旬時易簣,薨於正寢。】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唐憲宗

對皇帝,除了“大君”、“大家”及《長安十二時辰》經常使用的“聖人”,唐人也使用“至尊”這一稱呼。《舊唐書》等史料多次使用“至尊”一詞。如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九月,西北各部族遣使入朝,請求尊奉“至尊”——大唐皇帝為可汗。

【《舊唐書》原文:九月甲辰,鐵勒諸部落俟斤、頡利發等遣使相繼而至靈州者數千人,來貢方物,因請置吏,鹹請至尊為可汗。】

唐代詩人張祜在詩作《集靈臺·其二》中描寫楊貴妃之姐虢國夫人承蒙唐玄宗寵愛的情景,說她“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也是把皇帝稱為“至尊”。

“陛下”當然也是常用的稱謂,譬如《舊唐書》記載諫議大夫高少逸、鄭朗等人向唐武宗進諫:“陛下校獵太頻,出城稍遠,萬機廢馳,星出夜歸,方今用兵,且宜停止。”此類實例一抓一大把,多如牛毛。

唐人還把“大家”稍加改造,稱婆母為“阿家”。公公則可稱為“阿翁”。

在《因話錄》記載的那個小故事裡,李晟聽了女兒的解釋,不喜反怒,訓斥道:“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為人婦,豈有阿家體候不安,不檢校湯藥,而與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為?”李晟站在女兒的立場,稱呼她的婆母為“阿家”,認為女兒應當以照顧患病的“阿家”為重,不該抽身回孃家出席父親的壽筵,覺得自己教出這樣的女兒,簡直不配做生日。(Ps:作為現代人,個人表示不認同李晟的觀念。李氏的婆母只是“稍微有點不舒服”,況且李氏都安排人手密切關注病人了……)

唐代宗之女昇平公主下嫁給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郭子儀之子郭曖為妻。也是在《因話錄》中,該公主驕傲自大,夫妻一度失和。郭曖在情急之下,對公主出言不遜:“你就是倚仗你父親是天子,殊不知是我父親嫌棄天子這個位置,不肯做罷了!”郭子儀獲悉,趕緊把郭曖關押起來,自己上朝請罪。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一詞,古義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對應信中的前三個“大家”。相應的,丈夫的父親稱為“大君”,對應信中的第一、三個“大君”。

如資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師所說,唐人杜友晉《新定書儀鏡》之《婦人書題廿首》有載,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大君”、“大家”,告訴丈夫“大君、大家動止萬福(公公婆婆萬事順意)”。

【原文:拜別如昨,炎涼數變,不枉翰墨,無慰馳情。秋中差涼,惟五郎動靜兼勝,即此大君大家動止萬福,男女等無恙。未由賓覿,但增馳系。因使,不宣,謹狀。本文開篇書信即依據該書信進行藝術加工。】

不過,筆者認為,當“大家”指代婆母時,應該不止適用於書信等書面語境,也可用作口頭稱呼。有資料為證:中唐代宗、德宗兩朝名將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據唐人趙璘《因話錄》記載,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樞結婚。某年,李晟慶生,大擺宴席,女兒李氏回孃家為父親祝壽。剛吃著飯,有個小婢女跑來,附耳對李氏說了幾句悄悄話,李氏點點頭,示意她暫退。不一會兒,小婢女又跑進來,繼續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覺得很奇怪,問出了什麼事?

李氏回稟:“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這裡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點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隨時瞭解、通報婆婆的情況。”可見,“大家”是能夠用於口語閒談的。

【《因話錄》原文:崔吏部樞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婦耳語久之,崔氏婦頷之而去。有頃,復至,王問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

有一個值得考究的現象,據《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一文介紹,直到近現代,老一輩閩南人依然將婆母(婆婆)稱為“大家”(發音dǎi gā),老話叫作“大家惜新婦,吃穿項項有”。這是否說明近現代閩南語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漢語稱謂呢?

“大家”古義之二:通“大姑”,古人對賢明女子的尊稱,東漢以來,可專門用於指代一個人——《女誡》作者班昭,對應信中的第四個“大家”。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班昭博學多才,且頗具封建社會推崇的所謂“婦德”。由於其丈夫姓曹,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敬稱班昭為“曹大家(姑)”。開篇書信中“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一句其實出自《唐故左驍衛將軍兼羽林將軍獨孤公夫人清河張氏墓誌銘並序》,讚頌墓主張女士謹遵(曹)大家《女誡》之訓誨,對待小叔子和小姑子友愛和睦,搞好了家庭團結。

相同的表述還見於孔子第三十六代孫孔業夫妻合葬墓誌。

孔業在隋朝做過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因而遷居洛陽。隋末群雄並起,王世充盤踞洛陽,割據一方。孔業不得不追隨王世充,就任王鄭“鎮南府驃騎將軍”。王世充敗亡,唐朝只誅殺少數“首惡”之人,對大部分王鄭官員不予追究。孔業熬過亂世,做了唐朝的昌樂縣令,一直活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算得上有福之人。孔夫人出身太原郭氏,是隋朝太原郡太守郭琳之女,夫妻合葬墓誌讚美郭氏“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意指郭氏平時貫徹執行(曹)大家班昭《女誡》之精神,是發自內心的,可以說是無師自通。

【墓誌原文:君諱業,字仲茂,本魯國曲阜人也。先聖太師孔宣父卅六代孫,任隋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為洛陽人……君隋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偽鄭鎮南府驃騎將軍。期門警衛,萬戶慶清,(闕)宣恩,百城風偃。何充驃騎,雖沉跡於偽庭;去疾將軍,終開幕府之(闕)。(闕)以昌樂令……以貞觀十九年十月五日卒於時邕裡私第。夫人太原郭氏,本郡守郭琳女。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

“大家”古義之三:名門望族、大戶人家,對應開篇書信中的第五個“大家”。開篇書信裡,那句“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實際出自《大唐絳州正平縣主簿鄭景良妻河東薛夫人墓誌銘並序》,是親友們對墓主薛女士的讚譽,稱頌她無愧於孃家(河東薛氏)及夫家(滎陽鄭氏)的門風,品德高尚。

另據《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記載,唐睿宗王賢妃深具美德,當時的人們認為,“自非入大家之室,登華氏之堂,則罕能窺其閫奧”,大概意思是除了世家大族,別的地方不可能培養出王賢妃這樣的品格。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古義之四:指稱皇帝。對應信中第六、七個“大家”。

據《舊唐書》記載,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唐朝拜,請求議和。女皇武則天於麟德殿設宴接待,在殿庭中表演“百戲”助興。論彌薩獲准抵近觀賞,為中原音樂所折服,對武則天作了一番衷心仰慕之類的表白,奏稱“唯願大家萬歲”,類似於電視劇裡經常聽到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無獨有偶,中唐權閹李輔國倒臺前,倚仗擁立之功,對唐代宗說過一句致命的錯話:“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意思是“大家”——皇帝只管在宮裡愉快地玩耍,外面的雜事有老奴為您操心。

【《舊唐書》原文:1.長安二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朝請求和,則天宴之於麟德殿,奏百戲於殿庭。論彌薩曰:“臣生於邊荒,由來不識中國音樂,乞放臣親觀。”則天許之。於是論彌薩等相視笑忭拜謝曰:“臣……唯願大家萬歲。”2.代宗即位,輔國與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橫。私奏曰:“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怒其不遜……乘其有間,乃罷輔國判元帥行軍事,其閒廄已下使名,並分授諸貴,仍移居外。】

之所以稱皇帝為“大家”,參照唐人李匡乂著作《資暇集》的說法,大約是因為皇帝是天下之主,“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大家”,亦可稱“宅家”,含義同“陛下”。

【《資暇集》原文: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 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

由“大家”、“宅家”這種稱呼,又派生出“宅家子”一詞,口語稱為“阿宅家子”,是宮人們對皇帝的女兒——公主的稱謂。久而久之,叫溜了口,演變為“(阿)茶子”。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個人感覺,“大家”、“(阿)宅家子”、“(阿)茶子”之類,不僅是一種敬稱,還別有一份親暱的意味。好比現代社會,某老闆姓張,公司裡跟他關係普通的人通常叫他“張總”,關係親近的才叫“老大”。不是嗎?

有趣的是,在用於稱呼婆母的“大家”可用於稱呼皇帝的同時,用於稱呼公公的“大君”同樣可指代皇帝,對應開篇書信裡的第二個“大君”。

撰寫於武周時期的《大周故於府君墓誌銘》有載,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墓主於遂古(字“前經”)奉高宗敕旨領兵參與征討高麗之役,攻陷平壤,一路向東高歌猛進,鐵蹄直抵漢城。加上其他功勞,於遂古在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受封為建平縣開國公,即第一代建平縣公,食邑三百戶。對於此次獲授爵位,墓誌銘稱之為“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在此處,“大君”顯然是指授予於遂古爵位的那個人——皇帝。

【墓誌銘原文:乾封元年,奉敕領兵於九都道徵平壤,(闕)東爰至漢城。皆籍經略。】

後世,唐憲宗即位之初(805年),開府儀同三司、左監門衛大將軍、知省事楊志廉因“腳氣病”發作,醫治無效,逝世於長安修德里私宅。親友為他刊刻《唐故揚州大都督楊公墓誌銘》,隆重地記錄了憲宗對墓主的悼念之情:“大君悼焉,以為天隕將星,國摧柱石。翌日,賻布絹二百疋,尋贈揚州大都督。”這裡同樣稱皇帝為“大君”。

【墓誌銘原文:冬十一月,腳氣發動,創鉅病殷。帝甚憂之,詔和緩醫之,出御藥賜之。終無有瘳……自還,伏枕五六日,至於旬時易簣,薨於正寢。】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唐憲宗

對皇帝,除了“大君”、“大家”及《長安十二時辰》經常使用的“聖人”,唐人也使用“至尊”這一稱呼。《舊唐書》等史料多次使用“至尊”一詞。如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九月,西北各部族遣使入朝,請求尊奉“至尊”——大唐皇帝為可汗。

【《舊唐書》原文:九月甲辰,鐵勒諸部落俟斤、頡利發等遣使相繼而至靈州者數千人,來貢方物,因請置吏,鹹請至尊為可汗。】

唐代詩人張祜在詩作《集靈臺·其二》中描寫楊貴妃之姐虢國夫人承蒙唐玄宗寵愛的情景,說她“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也是把皇帝稱為“至尊”。

“陛下”當然也是常用的稱謂,譬如《舊唐書》記載諫議大夫高少逸、鄭朗等人向唐武宗進諫:“陛下校獵太頻,出城稍遠,萬機廢馳,星出夜歸,方今用兵,且宜停止。”此類實例一抓一大把,多如牛毛。

唐人還把“大家”稍加改造,稱婆母為“阿家”。公公則可稱為“阿翁”。

在《因話錄》記載的那個小故事裡,李晟聽了女兒的解釋,不喜反怒,訓斥道:“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為人婦,豈有阿家體候不安,不檢校湯藥,而與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為?”李晟站在女兒的立場,稱呼她的婆母為“阿家”,認為女兒應當以照顧患病的“阿家”為重,不該抽身回孃家出席父親的壽筵,覺得自己教出這樣的女兒,簡直不配做生日。(Ps:作為現代人,個人表示不認同李晟的觀念。李氏的婆母只是“稍微有點不舒服”,況且李氏都安排人手密切關注病人了……)

唐代宗之女昇平公主下嫁給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郭子儀之子郭曖為妻。也是在《因話錄》中,該公主驕傲自大,夫妻一度失和。郭曖在情急之下,對公主出言不遜:“你就是倚仗你父親是天子,殊不知是我父親嫌棄天子這個位置,不肯做罷了!”郭子儀獲悉,趕緊把郭曖關押起來,自己上朝請罪。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代宗安撫他說:“民間有句俗話,‘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小夫妻在內室裡私下說的話,大臣何必放在心上?”此事以郭子儀暴揍郭曖幾十杖而告了結。

【《因話錄》原文: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琴瑟不調,曖罵公主:“倚乃父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尚父拘曖,自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諺雲:‘不痴不聾,不作阿家阿翁。’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尚父杖曖數十而已。】

根據代宗的原話,“不痴不聾,不作阿家阿翁”是唐代民諺。由此看來,“阿家”、“阿翁”作為女性對丈夫父母的稱呼,應該比“大家”、“大君”更為通俗、質樸,個人感覺也更加親切隨和。

由於唐人稱婆母為“阿家”,唐代女性之間又喜歡以“阿+姓氏”的方式互相稱呼,什麼“阿武”、“阿王”、“阿錢”……諸如此類,也鬧出了一些笑話。

譬如《因話錄》作者趙璘在王屋山見過一位木匠姓“家”,因此,他的女兒被小姐妹們叫作“阿家”……想象一下,確實有些尷尬。

【《因話錄》原文:餘嘗目睹者,王屋有梓人女曰阿家,京中有阿輔,洪州有阿姑,蜀中有阿母,洛中有阿伯、阿郎,皆因其姓,亦堪笑也。】

這種情況類似於現代人姓“母”,你說叫他“老母”、“小母”,或者“母先生”、“母女士”吧,好像都有點怪怪的?

其實唐人也有姓“母”的,趙璘曾經在蜀地親眼目睹有姓“母”的女子被閨蜜叫作“阿母”……

至於開篇書信中提到的“尊君”,則是對別人父親的敬稱。例如《世說新語》有載,東漢學者陳紀(字“元方”),七歲時在家門外玩耍,其父陳太丘原定會見的一位朋友姍姍來遲,陳太丘等不及,先去別處了。遲到的客人抵達陳家門口,問陳元方:“尊君在不?”就是以“尊君”指稱元方的父親陳太丘。

【《世說新語》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通過本文解說,您應該能讀懂開篇那封半真半假的書信了,歡迎在評論區寫出您的理解或譯文哦!

而古人又還有哪些讓現代人云裡霧裡的稱呼呢?咱們有機會再聊。

主要參考資料: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新華網2017年12月8日載《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未見作者署名),古籍《因話錄》、《舊唐書》、《資暇集》、《世說新語》等。

作者簡介:細雨絲竹,又名淺樽酌海、井飛鳥,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金融從業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據癖。長篇小說《神探王妃》、長篇歷史散文《魚玄機》(筆名“淺樽酌海”,已簽約出版,繼續創作中;前者部分連載於晉江)。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墓誌銘系列/不定期更新/細雨絲竹(撰文)|

假如給我們一次機會,乘坐時光穿梭機回到唐代,在帝京長安遊玩十二個時辰,我們能夠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所教授的唐代稱呼,如“聖人”、“阿郎”、“公”……等等,與唐朝人溝通自如嗎?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請先看下面這封書信:

“敬愛的五郎:咱們分別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其實你離京出差已經過去好些日子。不寫一卷書信給你,都無法緩解我對你的思念之苦了!滿紙大白話,你別介意哈!現在入秋了,天氣涼熱不定,希望五郎身體健康。這裡大君、大家萬福安和。近日,中使來家頒敕,說大君封大家為XX縣君,敕旨裡讚揚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接娣姒而生小功之親……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還說,‘大家對尊君素所親近,敕令我們帶句玩笑話過來給他——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無事時多多思量這句民間俗諺,哈哈哈!’五郎,你說多有意思,大君愛摻合晚輩私房事的毛病怎麼就傳得滿城風雨,連‘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這封信是筆者對唐代一封“妻與夫書”進行藝術加工的結果,但其中的各種稱謂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沒有被信裡顛來倒去的“大家”攪暈呢?不錯,此處的“大家”有好幾個意思,但的確沒有一個是我們大家常用的那個意思。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一詞,古義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婆母,對應信中的前三個“大家”。相應的,丈夫的父親稱為“大君”,對應信中的第一、三個“大君”。

如資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師所說,唐人杜友晉《新定書儀鏡》之《婦人書題廿首》有載,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為“大君”、“大家”,告訴丈夫“大君、大家動止萬福(公公婆婆萬事順意)”。

【原文:拜別如昨,炎涼數變,不枉翰墨,無慰馳情。秋中差涼,惟五郎動靜兼勝,即此大君大家動止萬福,男女等無恙。未由賓覿,但增馳系。因使,不宣,謹狀。本文開篇書信即依據該書信進行藝術加工。】

不過,筆者認為,當“大家”指代婆母時,應該不止適用於書信等書面語境,也可用作口頭稱呼。有資料為證:中唐代宗、德宗兩朝名將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據唐人趙璘《因話錄》記載,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樞結婚。某年,李晟慶生,大擺宴席,女兒李氏回孃家為父親祝壽。剛吃著飯,有個小婢女跑來,附耳對李氏說了幾句悄悄話,李氏點點頭,示意她暫退。不一會兒,小婢女又跑進來,繼續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覺得很奇怪,問出了什麼事?

李氏回稟:“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這裡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點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隨時瞭解、通報婆婆的情況。”可見,“大家”是能夠用於口語閒談的。

【《因話錄》原文:崔吏部樞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婦耳語久之,崔氏婦頷之而去。有頃,復至,王問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使人往候。”】

有一個值得考究的現象,據《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一文介紹,直到近現代,老一輩閩南人依然將婆母(婆婆)稱為“大家”(發音dǎi gā),老話叫作“大家惜新婦,吃穿項項有”。這是否說明近現代閩南語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漢語稱謂呢?

“大家”古義之二:通“大姑”,古人對賢明女子的尊稱,東漢以來,可專門用於指代一個人——《女誡》作者班昭,對應信中的第四個“大家”。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班昭博學多才,且頗具封建社會推崇的所謂“婦德”。由於其丈夫姓曹,所以同時代的人們敬稱班昭為“曹大家(姑)”。開篇書信中“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誡”一句其實出自《唐故左驍衛將軍兼羽林將軍獨孤公夫人清河張氏墓誌銘並序》,讚頌墓主張女士謹遵(曹)大家《女誡》之訓誨,對待小叔子和小姑子友愛和睦,搞好了家庭團結。

相同的表述還見於孔子第三十六代孫孔業夫妻合葬墓誌。

孔業在隋朝做過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因而遷居洛陽。隋末群雄並起,王世充盤踞洛陽,割據一方。孔業不得不追隨王世充,就任王鄭“鎮南府驃騎將軍”。王世充敗亡,唐朝只誅殺少數“首惡”之人,對大部分王鄭官員不予追究。孔業熬過亂世,做了唐朝的昌樂縣令,一直活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算得上有福之人。孔夫人出身太原郭氏,是隋朝太原郡太守郭琳之女,夫妻合葬墓誌讚美郭氏“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意指郭氏平時貫徹執行(曹)大家班昭《女誡》之精神,是發自內心的,可以說是無師自通。

【墓誌原文:君諱業,字仲茂,本魯國曲阜人也。先聖太師孔宣父卅六代孫,任隋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為洛陽人……君隋虎賁郎將、河南郡守,偽鄭鎮南府驃騎將軍。期門警衛,萬戶慶清,(闕)宣恩,百城風偃。何充驃騎,雖沉跡於偽庭;去疾將軍,終開幕府之(闕)。(闕)以昌樂令……以貞觀十九年十月五日卒於時邕裡私第。夫人太原郭氏,本郡守郭琳女。大家七篇之誡,出自因心。】

“大家”古義之三:名門望族、大戶人家,對應開篇書信中的第五個“大家”。開篇書信裡,那句“譽重大家,德牟高行”實際出自《大唐絳州正平縣主簿鄭景良妻河東薛夫人墓誌銘並序》,是親友們對墓主薛女士的讚譽,稱頌她無愧於孃家(河東薛氏)及夫家(滎陽鄭氏)的門風,品德高尚。

另據《大唐睿宗大聖真皇帝賢妃王氏墓誌銘並序》記載,唐睿宗王賢妃深具美德,當時的人們認為,“自非入大家之室,登華氏之堂,則罕能窺其閫奧”,大概意思是除了世家大族,別的地方不可能培養出王賢妃這樣的品格。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大家”古義之四:指稱皇帝。對應信中第六、七個“大家”。

據《舊唐書》記載,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唐朝拜,請求議和。女皇武則天於麟德殿設宴接待,在殿庭中表演“百戲”助興。論彌薩獲准抵近觀賞,為中原音樂所折服,對武則天作了一番衷心仰慕之類的表白,奏稱“唯願大家萬歲”,類似於電視劇裡經常聽到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無獨有偶,中唐權閹李輔國倒臺前,倚仗擁立之功,對唐代宗說過一句致命的錯話:“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意思是“大家”——皇帝只管在宮裡愉快地玩耍,外面的雜事有老奴為您操心。

【《舊唐書》原文:1.長安二年……吐蕃遣使論彌薩等入朝請求和,則天宴之於麟德殿,奏百戲於殿庭。論彌薩曰:“臣生於邊荒,由來不識中國音樂,乞放臣親觀。”則天許之。於是論彌薩等相視笑忭拜謝曰:“臣……唯願大家萬歲。”2.代宗即位,輔國與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橫。私奏曰:“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怒其不遜……乘其有間,乃罷輔國判元帥行軍事,其閒廄已下使名,並分授諸貴,仍移居外。】

之所以稱皇帝為“大家”,參照唐人李匡乂著作《資暇集》的說法,大約是因為皇帝是天下之主,“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大家”,亦可稱“宅家”,含義同“陛下”。

【《資暇集》原文: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 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

由“大家”、“宅家”這種稱呼,又派生出“宅家子”一詞,口語稱為“阿宅家子”,是宮人們對皇帝的女兒——公主的稱謂。久而久之,叫溜了口,演變為“(阿)茶子”。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個人感覺,“大家”、“(阿)宅家子”、“(阿)茶子”之類,不僅是一種敬稱,還別有一份親暱的意味。好比現代社會,某老闆姓張,公司裡跟他關係普通的人通常叫他“張總”,關係親近的才叫“老大”。不是嗎?

有趣的是,在用於稱呼婆母的“大家”可用於稱呼皇帝的同時,用於稱呼公公的“大君”同樣可指代皇帝,對應開篇書信裡的第二個“大君”。

撰寫於武周時期的《大周故於府君墓誌銘》有載,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墓主於遂古(字“前經”)奉高宗敕旨領兵參與征討高麗之役,攻陷平壤,一路向東高歌猛進,鐵蹄直抵漢城。加上其他功勞,於遂古在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受封為建平縣開國公,即第一代建平縣公,食邑三百戶。對於此次獲授爵位,墓誌銘稱之為“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在此處,“大君”顯然是指授予於遂古爵位的那個人——皇帝。

【墓誌銘原文:乾封元年,奉敕領兵於九都道徵平壤,(闕)東爰至漢城。皆籍經略。】

後世,唐憲宗即位之初(805年),開府儀同三司、左監門衛大將軍、知省事楊志廉因“腳氣病”發作,醫治無效,逝世於長安修德里私宅。親友為他刊刻《唐故揚州大都督楊公墓誌銘》,隆重地記錄了憲宗對墓主的悼念之情:“大君悼焉,以為天隕將星,國摧柱石。翌日,賻布絹二百疋,尋贈揚州大都督。”這裡同樣稱皇帝為“大君”。

【墓誌銘原文:冬十一月,腳氣發動,創鉅病殷。帝甚憂之,詔和緩醫之,出御藥賜之。終無有瘳……自還,伏枕五六日,至於旬時易簣,薨於正寢。】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唐憲宗

對皇帝,除了“大君”、“大家”及《長安十二時辰》經常使用的“聖人”,唐人也使用“至尊”這一稱呼。《舊唐書》等史料多次使用“至尊”一詞。如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九月,西北各部族遣使入朝,請求尊奉“至尊”——大唐皇帝為可汗。

【《舊唐書》原文:九月甲辰,鐵勒諸部落俟斤、頡利發等遣使相繼而至靈州者數千人,來貢方物,因請置吏,鹹請至尊為可汗。】

唐代詩人張祜在詩作《集靈臺·其二》中描寫楊貴妃之姐虢國夫人承蒙唐玄宗寵愛的情景,說她“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也是把皇帝稱為“至尊”。

“陛下”當然也是常用的稱謂,譬如《舊唐書》記載諫議大夫高少逸、鄭朗等人向唐武宗進諫:“陛下校獵太頻,出城稍遠,萬機廢馳,星出夜歸,方今用兵,且宜停止。”此類實例一抓一大把,多如牛毛。

唐人還把“大家”稍加改造,稱婆母為“阿家”。公公則可稱為“阿翁”。

在《因話錄》記載的那個小故事裡,李晟聽了女兒的解釋,不喜反怒,訓斥道:“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為人婦,豈有阿家體候不安,不檢校湯藥,而與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為?”李晟站在女兒的立場,稱呼她的婆母為“阿家”,認為女兒應當以照顧患病的“阿家”為重,不該抽身回孃家出席父親的壽筵,覺得自己教出這樣的女兒,簡直不配做生日。(Ps:作為現代人,個人表示不認同李晟的觀念。李氏的婆母只是“稍微有點不舒服”,況且李氏都安排人手密切關注病人了……)

唐代宗之女昇平公主下嫁給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郭子儀之子郭曖為妻。也是在《因話錄》中,該公主驕傲自大,夫妻一度失和。郭曖在情急之下,對公主出言不遜:“你就是倚仗你父親是天子,殊不知是我父親嫌棄天子這個位置,不肯做罷了!”郭子儀獲悉,趕緊把郭曖關押起來,自己上朝請罪。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代宗安撫他說:“民間有句俗話,‘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小夫妻在內室裡私下說的話,大臣何必放在心上?”此事以郭子儀暴揍郭曖幾十杖而告了結。

【《因話錄》原文: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琴瑟不調,曖罵公主:“倚乃父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尚父拘曖,自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諺雲:‘不痴不聾,不作阿家阿翁。’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尚父杖曖數十而已。】

根據代宗的原話,“不痴不聾,不作阿家阿翁”是唐代民諺。由此看來,“阿家”、“阿翁”作為女性對丈夫父母的稱呼,應該比“大家”、“大君”更為通俗、質樸,個人感覺也更加親切隨和。

由於唐人稱婆母為“阿家”,唐代女性之間又喜歡以“阿+姓氏”的方式互相稱呼,什麼“阿武”、“阿王”、“阿錢”……諸如此類,也鬧出了一些笑話。

譬如《因話錄》作者趙璘在王屋山見過一位木匠姓“家”,因此,他的女兒被小姐妹們叫作“阿家”……想象一下,確實有些尷尬。

【《因話錄》原文:餘嘗目睹者,王屋有梓人女曰阿家,京中有阿輔,洪州有阿姑,蜀中有阿母,洛中有阿伯、阿郎,皆因其姓,亦堪笑也。】

這種情況類似於現代人姓“母”,你說叫他“老母”、“小母”,或者“母先生”、“母女士”吧,好像都有點怪怪的?

其實唐人也有姓“母”的,趙璘曾經在蜀地親眼目睹有姓“母”的女子被閨蜜叫作“阿母”……

至於開篇書信中提到的“尊君”,則是對別人父親的敬稱。例如《世說新語》有載,東漢學者陳紀(字“元方”),七歲時在家門外玩耍,其父陳太丘原定會見的一位朋友姍姍來遲,陳太丘等不及,先去別處了。遲到的客人抵達陳家門口,問陳元方:“尊君在不?”就是以“尊君”指稱元方的父親陳太丘。

【《世說新語》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通過本文解說,您應該能讀懂開篇那封半真半假的書信了,歡迎在評論區寫出您的理解或譯文哦!

而古人又還有哪些讓現代人云裡霧裡的稱呼呢?咱們有機會再聊。

主要參考資料: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新華網2017年12月8日載《閩南話百科:“大家”變成“婆婆”了 ?》(未見作者署名),古籍《因話錄》、《舊唐書》、《資暇集》、《世說新語》等。

作者簡介:細雨絲竹,又名淺樽酌海、井飛鳥,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金融從業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據癖。長篇小說《神探王妃》、長篇歷史散文《魚玄機》(筆名“淺樽酌海”,已簽約出版,繼續創作中;前者部分連載於晉江)。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大家”有幾個意思?長安十二時辰之外,謎一樣的唐代稱呼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