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鴛鴦蓮瓣紋金碗(陝歷博館藏)


每次看到大明宮遺址,我腦海裡一個虛構的宮殿就拔地而起,有很多的人物,有官員、有宦官、有仕女,一路打著巨大的儀仗慢慢地走進來、走出去,和大明宮相關的一些事件就浮現出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尤其是裡面的金碗。我最喜歡那個金碗,每次看到就滿心歡喜,覺得是自己的一樣。還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象徵,裡面有古敘利亞文、中文,講的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這也是特別能夠體現出長安風貌的文物。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鴛鴦蓮瓣紋金碗(陝歷博館藏)


每次看到大明宮遺址,我腦海裡一個虛構的宮殿就拔地而起,有很多的人物,有官員、有宦官、有仕女,一路打著巨大的儀仗慢慢地走進來、走出去,和大明宮相關的一些事件就浮現出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尤其是裡面的金碗。我最喜歡那個金碗,每次看到就滿心歡喜,覺得是自己的一樣。還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象徵,裡面有古敘利亞文、中文,講的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這也是特別能夠體現出長安風貌的文物。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我覺得西安充滿魅力的一點就在這兒,就是你隨便找一個遺蹟都可以腦補出很多聞名遐邇或者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因為西安承載的文化基因太深厚了,在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能夠還原歷史。當你看到大明宮的遺址,可以想想背後非常深厚的歷史,猜想當時大明宮是什麼樣?誰住在大明宮?在裡面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就像我自己每次來西安,住三四天,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根本看不完,太多東西想看了,包括漢長安城、咸陽古城、驪山,也包括很多古寺以及鳳翔寶雞一帶,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但是由於《長安十二時辰》故事開始的限定是一天一夜,所以沒辦法都寫進去,這個也是小說的遺憾之處吧。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鴛鴦蓮瓣紋金碗(陝歷博館藏)


每次看到大明宮遺址,我腦海裡一個虛構的宮殿就拔地而起,有很多的人物,有官員、有宦官、有仕女,一路打著巨大的儀仗慢慢地走進來、走出去,和大明宮相關的一些事件就浮現出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尤其是裡面的金碗。我最喜歡那個金碗,每次看到就滿心歡喜,覺得是自己的一樣。還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象徵,裡面有古敘利亞文、中文,講的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這也是特別能夠體現出長安風貌的文物。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我覺得西安充滿魅力的一點就在這兒,就是你隨便找一個遺蹟都可以腦補出很多聞名遐邇或者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因為西安承載的文化基因太深厚了,在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能夠還原歷史。當你看到大明宮的遺址,可以想想背後非常深厚的歷史,猜想當時大明宮是什麼樣?誰住在大明宮?在裡面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就像我自己每次來西安,住三四天,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根本看不完,太多東西想看了,包括漢長安城、咸陽古城、驪山,也包括很多古寺以及鳳翔寶雞一帶,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但是由於《長安十二時辰》故事開始的限定是一天一夜,所以沒辦法都寫進去,這個也是小說的遺憾之處吧。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鴛鴦蓮瓣紋金碗(陝歷博館藏)


每次看到大明宮遺址,我腦海裡一個虛構的宮殿就拔地而起,有很多的人物,有官員、有宦官、有仕女,一路打著巨大的儀仗慢慢地走進來、走出去,和大明宮相關的一些事件就浮現出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尤其是裡面的金碗。我最喜歡那個金碗,每次看到就滿心歡喜,覺得是自己的一樣。還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象徵,裡面有古敘利亞文、中文,講的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這也是特別能夠體現出長安風貌的文物。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我覺得西安充滿魅力的一點就在這兒,就是你隨便找一個遺蹟都可以腦補出很多聞名遐邇或者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因為西安承載的文化基因太深厚了,在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能夠還原歷史。當你看到大明宮的遺址,可以想想背後非常深厚的歷史,猜想當時大明宮是什麼樣?誰住在大明宮?在裡面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就像我自己每次來西安,住三四天,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根本看不完,太多東西想看了,包括漢長安城、咸陽古城、驪山,也包括很多古寺以及鳳翔寶雞一帶,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但是由於《長安十二時辰》故事開始的限定是一天一夜,所以沒辦法都寫進去,這個也是小說的遺憾之處吧。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大明宮》(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我從小就對唐朝感興趣,那時是因為聽了《隋唐演義》的評書,後來又看了一些材料,對唐朝有更多瞭解,為寫《長安十二時辰》,又深入閱讀了許多材料。在中國歷史上,長安城最接近現代都市。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裡,不論你是高麗人、波斯人、東南亞人,還是歐洲人、非洲人,長安都能包容,大家彼此生活在一起。唐朝原本是一個開放的朝代,擁有文化自信,可惜後來這種自信便越來越少了。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鴛鴦蓮瓣紋金碗(陝歷博館藏)


每次看到大明宮遺址,我腦海裡一個虛構的宮殿就拔地而起,有很多的人物,有官員、有宦官、有仕女,一路打著巨大的儀仗慢慢地走進來、走出去,和大明宮相關的一些事件就浮現出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尤其是裡面的金碗。我最喜歡那個金碗,每次看到就滿心歡喜,覺得是自己的一樣。還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象徵,裡面有古敘利亞文、中文,講的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這也是特別能夠體現出長安風貌的文物。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我覺得西安充滿魅力的一點就在這兒,就是你隨便找一個遺蹟都可以腦補出很多聞名遐邇或者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因為西安承載的文化基因太深厚了,在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能夠還原歷史。當你看到大明宮的遺址,可以想想背後非常深厚的歷史,猜想當時大明宮是什麼樣?誰住在大明宮?在裡面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就像我自己每次來西安,住三四天,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根本看不完,太多東西想看了,包括漢長安城、咸陽古城、驪山,也包括很多古寺以及鳳翔寶雞一帶,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但是由於《長安十二時辰》故事開始的限定是一天一夜,所以沒辦法都寫進去,這個也是小說的遺憾之處吧。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大明宮》(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我從小就對唐朝感興趣,那時是因為聽了《隋唐演義》的評書,後來又看了一些材料,對唐朝有更多瞭解,為寫《長安十二時辰》,又深入閱讀了許多材料。在中國歷史上,長安城最接近現代都市。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裡,不論你是高麗人、波斯人、東南亞人,還是歐洲人、非洲人,長安都能包容,大家彼此生活在一起。唐朝原本是一個開放的朝代,擁有文化自信,可惜後來這種自信便越來越少了。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朝的開放,源於它開國時的氣質,對不同民族、市場經濟,都採取了包容的態度,所以海納百川、多元豐富,而後來的王朝對這些往往採取抑制的態度。唐朝不避諱外來文化,而是將它化為己用。比如葡萄酒,本是西域特產,葡萄自漢代時傳入中原,中原曾試釀過葡萄酒,但應用範圍比較窄。整體來看,葡萄酒是舶來品,可出現在許多唐詩中,它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當詩人們想起奢靡或異國情調時,他們就會寫到葡萄酒。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鴛鴦蓮瓣紋金碗(陝歷博館藏)


每次看到大明宮遺址,我腦海裡一個虛構的宮殿就拔地而起,有很多的人物,有官員、有宦官、有仕女,一路打著巨大的儀仗慢慢地走進來、走出去,和大明宮相關的一些事件就浮現出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尤其是裡面的金碗。我最喜歡那個金碗,每次看到就滿心歡喜,覺得是自己的一樣。還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象徵,裡面有古敘利亞文、中文,講的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這也是特別能夠體現出長安風貌的文物。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我覺得西安充滿魅力的一點就在這兒,就是你隨便找一個遺蹟都可以腦補出很多聞名遐邇或者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因為西安承載的文化基因太深厚了,在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能夠還原歷史。當你看到大明宮的遺址,可以想想背後非常深厚的歷史,猜想當時大明宮是什麼樣?誰住在大明宮?在裡面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就像我自己每次來西安,住三四天,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根本看不完,太多東西想看了,包括漢長安城、咸陽古城、驪山,也包括很多古寺以及鳳翔寶雞一帶,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但是由於《長安十二時辰》故事開始的限定是一天一夜,所以沒辦法都寫進去,這個也是小說的遺憾之處吧。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大明宮》(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我從小就對唐朝感興趣,那時是因為聽了《隋唐演義》的評書,後來又看了一些材料,對唐朝有更多瞭解,為寫《長安十二時辰》,又深入閱讀了許多材料。在中國歷史上,長安城最接近現代都市。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裡,不論你是高麗人、波斯人、東南亞人,還是歐洲人、非洲人,長安都能包容,大家彼此生活在一起。唐朝原本是一個開放的朝代,擁有文化自信,可惜後來這種自信便越來越少了。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朝的開放,源於它開國時的氣質,對不同民族、市場經濟,都採取了包容的態度,所以海納百川、多元豐富,而後來的王朝對這些往往採取抑制的態度。唐朝不避諱外來文化,而是將它化為己用。比如葡萄酒,本是西域特產,葡萄自漢代時傳入中原,中原曾試釀過葡萄酒,但應用範圍比較窄。整體來看,葡萄酒是舶來品,可出現在許多唐詩中,它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當詩人們想起奢靡或異國情調時,他們就會寫到葡萄酒。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再比如白居易的詩中,有“半江瑟瑟半江紅”,而“瑟瑟”出自波斯語,本意是“玻璃”或“玻璃杯”,唐代詩人常用“瑟瑟”來表示顏色,比如杜甫的“雨多往往得瑟瑟”,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誰也不覺得“瑟瑟”是外來文化。

總之,唐朝的吸收能力、同化能力特別強。

我從小就覺得西安是一個文化聖地,一談到歷史,講到中國文化,根就在西安。從周開始到漢,一直到唐,整個佔中國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以西安作為中國文化的中心。

延伸閱讀:

長安十二時辰:“何家村大唐遺寶”,世上最美的東西!

② 震撼!60張照片,告訴你什麼是陝西曆史博物館!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鴛鴦蓮瓣紋金碗(陝歷博館藏)


每次看到大明宮遺址,我腦海裡一個虛構的宮殿就拔地而起,有很多的人物,有官員、有宦官、有仕女,一路打著巨大的儀仗慢慢地走進來、走出去,和大明宮相關的一些事件就浮現出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尤其是裡面的金碗。我最喜歡那個金碗,每次看到就滿心歡喜,覺得是自己的一樣。還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象徵,裡面有古敘利亞文、中文,講的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這也是特別能夠體現出長安風貌的文物。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我覺得西安充滿魅力的一點就在這兒,就是你隨便找一個遺蹟都可以腦補出很多聞名遐邇或者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因為西安承載的文化基因太深厚了,在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能夠還原歷史。當你看到大明宮的遺址,可以想想背後非常深厚的歷史,猜想當時大明宮是什麼樣?誰住在大明宮?在裡面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就像我自己每次來西安,住三四天,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根本看不完,太多東西想看了,包括漢長安城、咸陽古城、驪山,也包括很多古寺以及鳳翔寶雞一帶,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但是由於《長安十二時辰》故事開始的限定是一天一夜,所以沒辦法都寫進去,這個也是小說的遺憾之處吧。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大明宮》(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我從小就對唐朝感興趣,那時是因為聽了《隋唐演義》的評書,後來又看了一些材料,對唐朝有更多瞭解,為寫《長安十二時辰》,又深入閱讀了許多材料。在中國歷史上,長安城最接近現代都市。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裡,不論你是高麗人、波斯人、東南亞人,還是歐洲人、非洲人,長安都能包容,大家彼此生活在一起。唐朝原本是一個開放的朝代,擁有文化自信,可惜後來這種自信便越來越少了。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朝的開放,源於它開國時的氣質,對不同民族、市場經濟,都採取了包容的態度,所以海納百川、多元豐富,而後來的王朝對這些往往採取抑制的態度。唐朝不避諱外來文化,而是將它化為己用。比如葡萄酒,本是西域特產,葡萄自漢代時傳入中原,中原曾試釀過葡萄酒,但應用範圍比較窄。整體來看,葡萄酒是舶來品,可出現在許多唐詩中,它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當詩人們想起奢靡或異國情調時,他們就會寫到葡萄酒。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再比如白居易的詩中,有“半江瑟瑟半江紅”,而“瑟瑟”出自波斯語,本意是“玻璃”或“玻璃杯”,唐代詩人常用“瑟瑟”來表示顏色,比如杜甫的“雨多往往得瑟瑟”,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誰也不覺得“瑟瑟”是外來文化。

總之,唐朝的吸收能力、同化能力特別強。

我從小就覺得西安是一個文化聖地,一談到歷史,講到中國文化,根就在西安。從周開始到漢,一直到唐,整個佔中國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以西安作為中國文化的中心。

延伸閱讀:

長安十二時辰:“何家村大唐遺寶”,世上最美的東西!

② 震撼!60張照片,告訴你什麼是陝西曆史博物館!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視頻:《長安十二時辰》作者馬伯庸 |


盛唐是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這個豐富的維度非常多,層次也非常多,我們能看到不同種族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慣、信仰、文化,全都集中在長安城裡。但同時,我們又不會感覺到彼此有隔膜、非常違和,會覺得在盛唐就該是這樣,就該是琳琅滿目。

每一個文化圈的特點都彼此重疊、彼此融合。所以說唐文化是一個非常偉大、兼收幷蓄的文化,它能夠把全世界的東西都放到我們這兒來,既保有原來的特點,同時又能夠融為唐文化本身。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長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2014年,我在西安博物院負一層的一座大沙盤前,整整看了一個下午,幾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了之後我就覺得整個長安城在我腦海裡變得特別立體,空間感非常強。我就在想,以前當然也有很多關於長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寫一個精確地把長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來的作品。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對我來說,寫唐代長安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因為我希望小說盡可能靠近史實,在細節上要站得住腳,可相關資料太多了,而且用哪個不用哪個,不那麼容易取捨。在寫《長安十二時辰》期間我曾多次來西安進行實地考察,希望能距離那個真正的長安城更近一些。最主要還是博物館,比如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關的遺蹟、遺址。還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基本把能接觸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現出盛唐長安的風貌。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鴛鴦蓮瓣紋金碗(陝歷博館藏)


每次看到大明宮遺址,我腦海裡一個虛構的宮殿就拔地而起,有很多的人物,有官員、有宦官、有仕女,一路打著巨大的儀仗慢慢地走進來、走出去,和大明宮相關的一些事件就浮現出來。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裡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尤其是裡面的金碗。我最喜歡那個金碗,每次看到就滿心歡喜,覺得是自己的一樣。還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塊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象徵,裡面有古敘利亞文、中文,講的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這也是特別能夠體現出長安風貌的文物。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我覺得西安充滿魅力的一點就在這兒,就是你隨便找一個遺蹟都可以腦補出很多聞名遐邇或者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因為西安承載的文化基因太深厚了,在任何一個地方我們都能夠還原歷史。當你看到大明宮的遺址,可以想想背後非常深厚的歷史,猜想當時大明宮是什麼樣?誰住在大明宮?在裡面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就像我自己每次來西安,住三四天,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根本看不完,太多東西想看了,包括漢長安城、咸陽古城、驪山,也包括很多古寺以及鳳翔寶雞一帶,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但是由於《長安十二時辰》故事開始的限定是一天一夜,所以沒辦法都寫進去,這個也是小說的遺憾之處吧。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大明宮》(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我從小就對唐朝感興趣,那時是因為聽了《隋唐演義》的評書,後來又看了一些材料,對唐朝有更多瞭解,為寫《長安十二時辰》,又深入閱讀了許多材料。在中國歷史上,長安城最接近現代都市。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裡,不論你是高麗人、波斯人、東南亞人,還是歐洲人、非洲人,長安都能包容,大家彼此生活在一起。唐朝原本是一個開放的朝代,擁有文化自信,可惜後來這種自信便越來越少了。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唐朝的開放,源於它開國時的氣質,對不同民族、市場經濟,都採取了包容的態度,所以海納百川、多元豐富,而後來的王朝對這些往往採取抑制的態度。唐朝不避諱外來文化,而是將它化為己用。比如葡萄酒,本是西域特產,葡萄自漢代時傳入中原,中原曾試釀過葡萄酒,但應用範圍比較窄。整體來看,葡萄酒是舶來品,可出現在許多唐詩中,它就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當詩人們想起奢靡或異國情調時,他們就會寫到葡萄酒。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再比如白居易的詩中,有“半江瑟瑟半江紅”,而“瑟瑟”出自波斯語,本意是“玻璃”或“玻璃杯”,唐代詩人常用“瑟瑟”來表示顏色,比如杜甫的“雨多往往得瑟瑟”,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誰也不覺得“瑟瑟”是外來文化。

總之,唐朝的吸收能力、同化能力特別強。

我從小就覺得西安是一個文化聖地,一談到歷史,講到中國文化,根就在西安。從周開始到漢,一直到唐,整個佔中國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以西安作為中國文化的中心。

延伸閱讀:

長安十二時辰:“何家村大唐遺寶”,世上最美的東西!

② 震撼!60張照片,告訴你什麼是陝西曆史博物館!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馬伯庸:中國三分之二時間以西安為文化中心,長安最接近現代都市


| 馬伯庸專訪完整版視頻 |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文章來源長安範兒,法律支持楊華律師,侵權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