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帝王之家從不乏骨肉相殘之事。

春秋時,楚成王就是殺了親哥哥上位的。幾十年後,他寵愛幼子,想要改立太子,時任太子商臣於是提前動手,發動政變又殺了楚成王而上位,成王臨死前想吃一口熊掌都未被允許。

戰國時,趙武靈王也是寵愛幼子,廢了原太子章,立幼子何為趙王,自己退居二線。後來武靈王又有些反悔,想把趙國一分為二,給廢太子也搞一個王做做。感到威脅的趙王何集團在沙丘兵變,殺了廢太子,將趙武靈王圍困在宮中三個多月,活活餓死。武靈王臨死前飢餓難耐,爬樹把鳥窩裡的雛雀都掏來吃了。

如果你認為這就夠悲、夠慘、夠暗黑,那可真大錯特錯了。因為在歐洲,有的是比這還狗血、還虐心的家庭倫理劇。比如公元9世紀的歐洲查理曼帝國——

01 兄弟分家的光榮傳統

關於查理曼帝國和早期歐洲,中學歷史課本大概是這麼說的:

查理大帝東征西討掙下偌大家業,800年由教皇加冕為皇帝,他的法蘭克王國也因此被稱為查理曼帝國。後來,帝國被他的三個孫子協議瓜分了,由此形成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分別成為現代法國、意大利、德國的國家雛形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查理曼帝國分立三國

但真實的歷史絕非課本上那麼簡單平和。

法蘭克王室長期沒有固定的繼承製度,分家一直都是“光榮傳統”,老子有幾個兒子,國家就分幾份。老國王一死,兒子們就裂土分治,但分開後,兄弟們又都想一統天下,於是再混戰一團,直到殺出個最強者,重新把國家整合,如此周而復始。

幸運的是,這位查理曼大帝太能活了,到814年他72歲逝世時,兒子們都熬死了,只有一個小兒子還活著。帝國就難得的囫圇個傳給了這個綽號“虔誠者”的小兒子路易。後面我們會看到,歐洲人起名字想象力超級匱乏,而且一點兒也不講“為尊者諱”,父子同名或隔代同名比比皆是,比如查理曼的父親就叫“丕平”,查理曼有兩個兒子也叫“丕平”,所以不加綽號根本沒法區分

說回到查理曼帝國的繼任者“虔誠者”路易。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虔誠者”路易

路易的綽號源於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這天他在去教堂祈禱的路上,走廊突然倒塌,不少隨行都被砸死,路易本人有幸只是受了輕傷。這事要放在中華帝國,從監造官員到建造工匠,估計株連九族要死一大片了,但路易卻將其視為上帝的啟示,認為自己快要死了,趕緊得把家產快分了先。要不怎麼說封建迷信害死人呢,正當年富力強,不到40歲的路易就這麼早早分了家,這正是後來一連串狗血劇的開始,造成了後世查理曼帝國同室操戈的五場內戰

02 豆腐渣工程引發的血戰

走廊事件發生在817年,當時“虔誠者”路易有三個兒子,分封結果是長子洛泰爾(又譯為羅退爾)得到意大利北部,次子丕平(沒錯,跟他倆叔叔還有祖爺爺重名)得到法國西南部的阿奎丹(又譯為阿基坦),三子“日耳曼人”路易(這個是父子重名)得到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地區,另外老頭子自己還活著,也得要塊地盤,這其實是把國家分了四份。

分封是個技術活,最忌諱亂點鴛鴦譜,當年項羽滅秦後封了十八路諸侯,可蛋糕沒切好,搞得天下大亂,“虔誠者”路易也重複了這種錯誤。意大利當時並不是國王直轄,而是路易的侄子,也就是他哥哥“意大利”丕平的兒子伯納德的領地,卻被分給了洛泰爾。雖然名字重複得令人髮指,但關係並不複雜,如下圖一看便知。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查理曼帝國家族關係

到嘴的肥肉誰也不會吐,為了爭奪意大利,第一次同室操戈的內戰爆發。這是一場叔侄大戰,為了引援對抗中央,侄子伯納德甚至勾結了法蘭克人的死敵倫巴第人共同作亂,但最終還是被叔叔路易鎮壓,伯納德也在遭受酷刑後傷重而死,釀成一場人倫慘劇。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第一次內戰形勢

03 都是“老兒子”惹的禍

中國歷史上,像楚成王、趙武靈王,乃至袁紹、劉表……都是因為寵愛幼子而惹禍的,遠在歐洲的“虔誠者”路易也攤上了這事。看來人之常情,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路易盛年即位,中間皇后去世,又續絃了一位,823年這位後妻給路易又添了一個兒子,後世稱為“禿頭”查理。人到中老年,“收官之戰”又抱了兒子,用中國北方人的來說叫作“老兒子”,在家庭中往往是格外受寵的。老頭子早早聽從上帝旨意,安排後事分了家,結果非但沒死,又添了一個“老兒子”,這一高興就頭腦發熱,要重新分家,從老大、老二、老三的封地裡各拿出一塊,讓給這個老小。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第二次內戰形勢

但還是那句話,吃進去容易吐出來難。老大洛泰爾和老二丕平不幹了,於829年發動叛亂,第二次內戰爆發。兩個兒子要打老子,這可真熱鬧。內戰結果,老國王還是贏了,但有感於上一次侄子死時的慘狀,這次又畢竟是親生兒子,路易也沒怎麼懲罰,就把他們趕回封地了事。如此寬嚴失度,看來路易真不是個合格的家長,後來的遭遇也就在劫難逃了。

04 老爹給兒子作檢討

既然鬧了也白鬧,封地和實力都不受損,那為啥不再鬧一場呢?洛泰爾和丕平又叫上了老三“日耳曼人”路易,發動了第三次內戰。833年,可憐的老爹終於被三個成年的兒子聯手打敗,他被逼迫赤裸上身,在幾十位主教的監督下,趴在毛毯上唸誦了所謂的“悔罪書”,倍受屈辱。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第三次內戰形勢

老子居然低三下四給兒子作檢討,這在中國簡直匪夷所思,如此父子也一定會被唾沫星子淹死。然而路易的兒子們卻毫無恥意,把路易囚禁在修道院,趕忙去搶老頭子的地盤去了。然而三個人爭了一年多,卻因為分贓不均發生了激烈衝突。為了抗衡當時實力最強的老大洛泰爾,老二丕平和老三“日耳曼人”路易索性把老爹又挖了出來,聯手將其重新推上皇帝寶座。

一切似乎又迴歸原點。第三次內戰的餘波,至此才算蕩盡。

05 兒子鬧完孫子鬧

838年,封在法國阿奎丹的二兒子丕平死了。大兒子洛泰爾、三兒子路易一看,哎呦好事啊,老爹你不是一直想重新分家,給四弟爭一份家產嗎,正好現在老二死了,您也甭惦記我們家這點東西了,乾脆把老二那一份直接轉給老四不就完了嗎?於是洛泰爾和“日耳曼人”路易聯合推舉“禿頭”查理領受阿奎丹的封地。

可問題是人家老二丕平也有兒子,當地貴族也選擇丕平的兒子丕平二世(蒼天吶,又是個丕平,只好用“二世”做一下區分吧)即位。狗血的是,丕平二世合縱連橫,又說動了自己的三叔“日耳曼人”路易起來一塊幹,發動了對抗中央的第四次內戰,反對交割領地。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第四次內戰形勢

這時的老爹“虔誠者”路易已經是個空架子了,只能向老大洛泰爾求救,條件是,自己死後讓洛泰爾繼任皇帝,並且重新分家,國土由洛泰爾和老四“禿頭”查理平分。

這樣就由洛泰爾出手擺平了叛亂,“禿頭”查理也終於在法國境內有了自己的封地,開始在這一區域的發展經營。第四次內戰平息後一年,走廊事件三分帝國後的23年,半生大起大落,始終在弄巧成拙的“虔誠者”路易終於掙脫了煩惱,見上帝去了。

06 歷史課本里的那一頁

老大洛泰爾繼位,把和老四平分天下這回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老四“禿頭”查理如今也已成年,一怒之下聯合三哥“日耳曼人”路易,共同對抗洛泰爾,搞起了第五次內戰。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第五次內戰形勢

有意思的是,842年路易和查理在斯特拉斯堡會盟誓師,因為老三“日耳曼人”路易長期駐紮帝國東部,即今天德國一帶;老四“禿頭”查理長期駐紮帝國西部,即今天法國一帶,雙方部眾居然有了語言障礙。比方說,“路易”這個名字,其實是法國一帶的發音,到了德國那疙瘩,得叫“路德維希”。

沒辦法,西邊來的查理只好用條頓語,給東邊來的路易大軍宣誓,條頓語就是現代德語的前身;東邊來的路易只好用羅曼語,給西邊來的查理大軍宣誓,羅曼語也成為現代法語的前身,而《斯特拉斯堡誓言》,也被視為是法德兩種民族語言形成的標誌。所以我們今天看歐洲人能通曉多國外語,其實不必驚詫,他的學習難度,大概不會超過我們中國人同時掌握“粵語”、“閩語”、“四川話”……呢!

書歸正傳。洛泰爾再強,畢竟被夾在中間,腹背受敵,而另兩個兄弟也不具備能滅國的壓倒性優勢。到843年,三方拼得差不多了,坐下來簽署了《凡爾登條約》,於是,中學歷史課本上的那一頁便出現了。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查理曼帝國分立三國形勢

根據合約,“日耳曼人”路易得到萊茵河以東地區,稱東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獲得斯科河、索恩河等四條河以西的地區,稱西法蘭克王國;洛泰爾繼承了帝國皇帝的頭銜,保留了帝國首都亞琛所在的洛林地區,加上意大利部分,佔據東、西法蘭克之間的狹長地段,稱中法蘭克王國。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歷史課本里的那一頁

歷史課本到此為止,但故事才剛剛開始。

855年老大洛泰爾去世,他的三個兒子又把中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長子路易二世繼承了意大利和皇帝稱號,次子洛泰爾二世得到洛林,幼子查理分得普羅旺斯。但沒多久,孩子們的三叔“日耳曼人”路易和四叔“禿頭”查理就又殺來了,到870年,東、西兩個法蘭克王國終於又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通過《墨爾森條約》,兩邊分別割走了洛林和普羅旺斯,只給侄子們留下意大利北部這一小片。

當然,“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也有兒子,哥倆早晚也會去見上帝,如此上行下效,他們的身後事,可想而知,那也是一地雞毛,無以言表了……

07 奇葩的歐洲封建制度

這樣狗血的劇情,直接起源於“虔誠者”路易過早的分家,但根本原因還是歐洲奇葩的封建制度。和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相比,歐洲的封建至少有三點缺陷。

第一、缺乏中國式封建嚴密的制度設計。

以法蘭克王國為例,最初就是羅馬帝國時期所謂的“蠻族”建立的國家,文明程度不高,打下土地就像搶來的財寶一樣,大家一分了事。8世紀初葉,查理曼大帝的爺爺查理·馬特搞分封制改革,這才明確受封者不是無償領有土地,也要承擔相應義務,特別是提供一定數量的騎兵給國王參與作戰。同時,土地僅限本人享有,死後要收歸國王重新分配。但是,如果繼承人承諾擔負原領主對國王的義務,也可繼續獲封。

這就是一筆糊塗賬了。比如二子丕平的兒子,自認為可以繼續承擔義務而領受封地,但老爹路易也可以說,原領主已死,我作為國王就有權收回,雙方各執一詞各有各理,那就只好戰場上見。第一次和第四次的法蘭克內戰都是因此而起。

而中國的封建制度,就精密的很。眾所周知的嫡長子繼承製就不多說了,僅舉另外一例:早在西周時,周人就建構了一個五層同心圓的“天下”體系,就領主在國家祭祀活動中所應承擔的義務,做了詳細規定

從查理曼帝國的一地雞毛,看簡單粗暴的歐洲封建制度

周人的“五服”世界體系

如上圖所示,理論上來講,甸服之地是京畿,周王直接管控;侯服為諸侯之地,負責每月的祀禮;賓服要疏遠一些,只提供一年四時的獻享;要服更遠,每年歲貢一次就可以;最遠的荒服,終身朝貢一次就夠了。

因此,論封建制度的設計,中國比歐洲是要早熟的。

第二,王權摻雜了教權,眾生平等 OR 六親不認?

一盤散沙的歐洲中世紀,沒有大一統的世俗政權,但在思想上都統一於基督教麾下。歐洲的國王一大把,但是“王權神授”,只有教皇加冕過的,才是“羅馬皇帝”,成為整個歐洲理論上的統治者。

這樣就有一個副作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那就無論父子兄弟上下尊卑。洛泰爾兄弟敢於六親不認,把老爹掀下馬還要他念檢討,但那不是老子向兒子認錯,而是凡人向上帝懺悔,那麼光著身子還要臥倒在地就不足為奇了。這裡可以用中國的科舉制來做個類比,在當年,管你是爺爺還是孫子,孔夫子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沒過鄉試,就一律只是“童生”

就這樣,世俗缺乏絕對權威,不管父子、兄弟、夫妻……都可為了利益,亂戰一團,這在中國是狗血,在歐洲可就不稀奇了。

第三、歐洲的封建制度缺乏中國式禮法制度的輔助,因而維繫脆弱。

從本質上說,封建制度就是赤裸裸地利益分配關係,但如果有中國式的宗親禮法制度維繫,自然相得益彰,至少,在近支的幾代人之內,較少爆發激烈爭端。正如《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所言:

本寺七十二絕技……均須有相應的慈悲佛法為之化解……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才能練得越高。

沒有宗親禮法制度這樣的“慈悲佛法”來維繫,歐洲封建制度也就只好簡單粗暴地野蠻生長了。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日後資本主義在歐洲的勃興,其實也與此有密切關係。不過,那就是另外的一篇文字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