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

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少管所之後,因為表現良好,查理曼森在1951年被轉到了弗吉尼亞的 Nature Bridge Honor Camp。這是一家專門幫助那些改過自新情況較好的青年迴歸社會的機構,因此防衛也相當鬆弛。

查理曼森在這一期間裡,遵從獄方心理醫生的幫助,開始學習文化,並且積極閱讀一些教會他如何與人相處的書籍。當然,這些書無外乎那些充滿了格言警句的說教,名人的傳記,以及一些“人生小智慧”、“如何與人為善”等等的啟蒙類書刊。說句實話,我小時候也在班級裡的“小書庫”中借到過這種書,而且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由美國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寫的《如何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

"

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少管所之後,因為表現良好,查理曼森在1951年被轉到了弗吉尼亞的 Nature Bridge Honor Camp。這是一家專門幫助那些改過自新情況較好的青年迴歸社會的機構,因此防衛也相當鬆弛。

查理曼森在這一期間裡,遵從獄方心理醫生的幫助,開始學習文化,並且積極閱讀一些教會他如何與人相處的書籍。當然,這些書無外乎那些充滿了格言警句的說教,名人的傳記,以及一些“人生小智慧”、“如何與人為善”等等的啟蒙類書刊。說句實話,我小時候也在班級裡的“小書庫”中借到過這種書,而且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由美國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寫的《如何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有趣的小例子,其中一個是講一名推銷員找到了一個以脾氣不好而著稱的公司高管,想推銷自己的產品。在辦公室裡等待高管開會回來的時候,這名推銷員注意到了高管桌子上擺放著的他剛剛幾歲的兒子的照片,於是在和高管接觸的時候,他首先以孩子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成功地贏得了高管的信任,繼而簽下了大單的故事。

儘管上小學的我並不理解“簽下大單”是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大概明白了“投其所好”這個成語的現實意義。在多年之後,我才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相似原理” —— 人們傾向於在社交中信任與自己具有更多共同點的人。

而對於查理曼森來說,他所閱讀的這些書籍,事實上卻從另一個角度教會了他一些道理 —— 如何掌握人類的弱點。根據他在獄中的敘述,他在卡內基的書裡發現了一句令他覺得是至理名言的話:

“所有你我會做的事情,都來自於兩個動機:性慾和自我實現。( Everything you or I do springs from two motives: the sex urge and the desire to be great )”

這句話其實是卡耐基引自於弗洛伊德,儘管在今天看起來它是一句無法證偽的理論,但在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曼森已經牢牢將它記在了心中。

1952年新年,住在西弗吉尼亞的查理曼森的外伯母來到了這間少管所。由於自幼被外伯母帶大,所以在曼森看來,外伯母的到訪,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幾乎失去了一切可能來自於家庭關懷的曼森來說,這可以說是他孤獨的青少年生活中,最後一支可以抓住的稻草了。

在和外伯母長談的時候,曼森同樣表現得彬彬有禮,這讓外祖母對他的印象幾乎反轉了:以前那個陰暗、頑劣的孩子,劣跡斑斑的少年犯,似乎在短時間內已經變得成熟、穩重,說話也開始有了一些文法。也許是學習和閱讀的緣故,曼森的眼神中甚至已經沒有了那種虛無和飄忽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堅定而略帶憂鬱的光芒。

"

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少管所之後,因為表現良好,查理曼森在1951年被轉到了弗吉尼亞的 Nature Bridge Honor Camp。這是一家專門幫助那些改過自新情況較好的青年迴歸社會的機構,因此防衛也相當鬆弛。

查理曼森在這一期間裡,遵從獄方心理醫生的幫助,開始學習文化,並且積極閱讀一些教會他如何與人相處的書籍。當然,這些書無外乎那些充滿了格言警句的說教,名人的傳記,以及一些“人生小智慧”、“如何與人為善”等等的啟蒙類書刊。說句實話,我小時候也在班級裡的“小書庫”中借到過這種書,而且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由美國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寫的《如何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有趣的小例子,其中一個是講一名推銷員找到了一個以脾氣不好而著稱的公司高管,想推銷自己的產品。在辦公室裡等待高管開會回來的時候,這名推銷員注意到了高管桌子上擺放著的他剛剛幾歲的兒子的照片,於是在和高管接觸的時候,他首先以孩子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成功地贏得了高管的信任,繼而簽下了大單的故事。

儘管上小學的我並不理解“簽下大單”是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大概明白了“投其所好”這個成語的現實意義。在多年之後,我才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相似原理” —— 人們傾向於在社交中信任與自己具有更多共同點的人。

而對於查理曼森來說,他所閱讀的這些書籍,事實上卻從另一個角度教會了他一些道理 —— 如何掌握人類的弱點。根據他在獄中的敘述,他在卡內基的書裡發現了一句令他覺得是至理名言的話:

“所有你我會做的事情,都來自於兩個動機:性慾和自我實現。( Everything you or I do springs from two motives: the sex urge and the desire to be great )”

這句話其實是卡耐基引自於弗洛伊德,儘管在今天看起來它是一句無法證偽的理論,但在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曼森已經牢牢將它記在了心中。

1952年新年,住在西弗吉尼亞的查理曼森的外伯母來到了這間少管所。由於自幼被外伯母帶大,所以在曼森看來,外伯母的到訪,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幾乎失去了一切可能來自於家庭關懷的曼森來說,這可以說是他孤獨的青少年生活中,最後一支可以抓住的稻草了。

在和外伯母長談的時候,曼森同樣表現得彬彬有禮,這讓外祖母對他的印象幾乎反轉了:以前那個陰暗、頑劣的孩子,劣跡斑斑的少年犯,似乎在短時間內已經變得成熟、穩重,說話也開始有了一些文法。也許是學習和閱讀的緣故,曼森的眼神中甚至已經沒有了那種虛無和飄忽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堅定而略帶憂鬱的光芒。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不得不說,曼森的學習能力是相當出眾的。根據入獄時的測試,他的智商達到了109(當時美國社會平均值為100),而且歲數也只有18歲,正是學東西最快的時候。曼森的這些表現,讓外伯母感覺到這個孩子還是很有前途的,於是在這次面會之後,外伯母便向獄方提出,希望能夠為曼森申請保釋,而自己會幫助他在獄外繼續改過自新,找到一份工作,走上正途。

獄方也慎重地考慮了曼森外伯母的提議,他們經過審議之後,認為曼森確實在這次被捕入獄之後,明顯地出現了行為上的改觀。於是獄方通知了曼森和他的外伯母,在一個月後會為曼森安排一次聽證會,來決定他是否可以獲得保釋的資格。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曼森自然欣喜若狂。儘管此時的他只有18歲,但早已輾轉於各處的少管所、教養中心,家對他來說是一個早已陌生,甚至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環境。然而,在曼森的獄友們看起來,這可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消息。

我們常說“孩子們其實更殘酷”,也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是對的。在這個少管所裡,每個人其實都想要早點兒出去,但每個人也都在嫉妒著那些可以早日拿到保釋資格,或是提前釋放機會的獄友。在曼森即將被保釋的消息傳開之後,很多平日裡就與他不和的孩子們精心策劃了一次“意外事件”:

就在曼森的保釋聽證會召開前一週,他們趁曼森走進集體浴室的時候,讓一個平日裡一直被欺負的男孩脫光衣服後,跑出去叫來了獄警,並且指認曼森“想要強姦自己”。獄警們和其他圍觀的孩子們一擁而上,將曼森控制住。此時的曼森自然矢口否認,但就在混亂之中,一個孩子將早已準備好的小刀塞進了曼森的口袋裡。

“搜他的身!”帶頭的獄警命令道,隨後人們七手八腳,將曼森扒了個精光。從他衣服的口袋裡,人們果然發現了那把刃長不足幾釐米的小刀。“就是這個!他用刀頂著我,威脅我...”最初去報警的孩子此時也哭訴道。曼森怒不可遏,但身上罪案累累的他,卻在證據和證人的面前毫無爭辯的餘地。

就這樣,曼森的保釋聽證會被取消,他本人則因為“持械脅迫”,被轉獄到了防範更加嚴密的匹茲堡聯邦感化院。得知了這個通知的曼森的外伯母,儘管哭訴著向獄方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但獄方還是拒絕了這個要求。

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離曼森也漸漸遠去了。

轉入了匹茲堡聯邦感化院的曼森,此刻似乎終於開始了少年犯最常見的行為:自暴自棄。在短短的2個月時間裡,他在感化院中被控8次嚴重違規,其中包括鬥毆、盜竊、強姦(同性)等等,蹲禁閉似乎成為了他最樂於經歷的一件事 —— 事實上,憑藉曼森瘦弱的身軀,在感化院裡惹事完全是以卵擊石的行為。但他之所以要頻繁違反紀律,目的就是想要獲得獨處的機會,讓自己遠離那些對他虎視眈眈的其他少年犯。

曼森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結果:由於獄中表現極其惡劣,法庭再次審理了曼森的案件,並且要求將他關押至防範級別最高的俄亥俄州感化院。在這裡,曼森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他將被送入單身牢房,關押至年滿21歲,不得保釋。

這似乎正中曼森下懷。

獲得了獨處機會的曼森,性格再次回到了平和而安靜的狀態。由於不會受到他人的打擾,他在獄中繼續了自己的學習。1954年5月,在他即將年滿20歲之前,他得到了感化院的特許,提前釋放,並被外伯母接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家中。此時在家中等待他的,除了曼森的外伯父、外伯母之外,還有已經離開了又一任丈夫的母親,凱瑟琳。

“你見過沙漠裡的草原狼嗎?它會觀察,潛伏,保持完全的警戒。十字架上的耶穌,沙漠裡的草原狼,他們都是一樣的。草原狼很美,它在沙漠裡小心地行走,戒備著一切事物,四處張望。它能聽到所有的聲音,聞到所有的氣味,看到所有的移動的物體。它在一種完全的妄想之中,而完全的妄想,就是完全的戒備。”

(這是曼森在1970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的話)

"

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少管所之後,因為表現良好,查理曼森在1951年被轉到了弗吉尼亞的 Nature Bridge Honor Camp。這是一家專門幫助那些改過自新情況較好的青年迴歸社會的機構,因此防衛也相當鬆弛。

查理曼森在這一期間裡,遵從獄方心理醫生的幫助,開始學習文化,並且積極閱讀一些教會他如何與人相處的書籍。當然,這些書無外乎那些充滿了格言警句的說教,名人的傳記,以及一些“人生小智慧”、“如何與人為善”等等的啟蒙類書刊。說句實話,我小時候也在班級裡的“小書庫”中借到過這種書,而且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由美國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寫的《如何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有趣的小例子,其中一個是講一名推銷員找到了一個以脾氣不好而著稱的公司高管,想推銷自己的產品。在辦公室裡等待高管開會回來的時候,這名推銷員注意到了高管桌子上擺放著的他剛剛幾歲的兒子的照片,於是在和高管接觸的時候,他首先以孩子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成功地贏得了高管的信任,繼而簽下了大單的故事。

儘管上小學的我並不理解“簽下大單”是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大概明白了“投其所好”這個成語的現實意義。在多年之後,我才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相似原理” —— 人們傾向於在社交中信任與自己具有更多共同點的人。

而對於查理曼森來說,他所閱讀的這些書籍,事實上卻從另一個角度教會了他一些道理 —— 如何掌握人類的弱點。根據他在獄中的敘述,他在卡內基的書裡發現了一句令他覺得是至理名言的話:

“所有你我會做的事情,都來自於兩個動機:性慾和自我實現。( Everything you or I do springs from two motives: the sex urge and the desire to be great )”

這句話其實是卡耐基引自於弗洛伊德,儘管在今天看起來它是一句無法證偽的理論,但在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曼森已經牢牢將它記在了心中。

1952年新年,住在西弗吉尼亞的查理曼森的外伯母來到了這間少管所。由於自幼被外伯母帶大,所以在曼森看來,外伯母的到訪,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幾乎失去了一切可能來自於家庭關懷的曼森來說,這可以說是他孤獨的青少年生活中,最後一支可以抓住的稻草了。

在和外伯母長談的時候,曼森同樣表現得彬彬有禮,這讓外祖母對他的印象幾乎反轉了:以前那個陰暗、頑劣的孩子,劣跡斑斑的少年犯,似乎在短時間內已經變得成熟、穩重,說話也開始有了一些文法。也許是學習和閱讀的緣故,曼森的眼神中甚至已經沒有了那種虛無和飄忽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堅定而略帶憂鬱的光芒。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不得不說,曼森的學習能力是相當出眾的。根據入獄時的測試,他的智商達到了109(當時美國社會平均值為100),而且歲數也只有18歲,正是學東西最快的時候。曼森的這些表現,讓外伯母感覺到這個孩子還是很有前途的,於是在這次面會之後,外伯母便向獄方提出,希望能夠為曼森申請保釋,而自己會幫助他在獄外繼續改過自新,找到一份工作,走上正途。

獄方也慎重地考慮了曼森外伯母的提議,他們經過審議之後,認為曼森確實在這次被捕入獄之後,明顯地出現了行為上的改觀。於是獄方通知了曼森和他的外伯母,在一個月後會為曼森安排一次聽證會,來決定他是否可以獲得保釋的資格。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曼森自然欣喜若狂。儘管此時的他只有18歲,但早已輾轉於各處的少管所、教養中心,家對他來說是一個早已陌生,甚至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環境。然而,在曼森的獄友們看起來,這可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消息。

我們常說“孩子們其實更殘酷”,也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是對的。在這個少管所裡,每個人其實都想要早點兒出去,但每個人也都在嫉妒著那些可以早日拿到保釋資格,或是提前釋放機會的獄友。在曼森即將被保釋的消息傳開之後,很多平日裡就與他不和的孩子們精心策劃了一次“意外事件”:

就在曼森的保釋聽證會召開前一週,他們趁曼森走進集體浴室的時候,讓一個平日裡一直被欺負的男孩脫光衣服後,跑出去叫來了獄警,並且指認曼森“想要強姦自己”。獄警們和其他圍觀的孩子們一擁而上,將曼森控制住。此時的曼森自然矢口否認,但就在混亂之中,一個孩子將早已準備好的小刀塞進了曼森的口袋裡。

“搜他的身!”帶頭的獄警命令道,隨後人們七手八腳,將曼森扒了個精光。從他衣服的口袋裡,人們果然發現了那把刃長不足幾釐米的小刀。“就是這個!他用刀頂著我,威脅我...”最初去報警的孩子此時也哭訴道。曼森怒不可遏,但身上罪案累累的他,卻在證據和證人的面前毫無爭辯的餘地。

就這樣,曼森的保釋聽證會被取消,他本人則因為“持械脅迫”,被轉獄到了防範更加嚴密的匹茲堡聯邦感化院。得知了這個通知的曼森的外伯母,儘管哭訴著向獄方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但獄方還是拒絕了這個要求。

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離曼森也漸漸遠去了。

轉入了匹茲堡聯邦感化院的曼森,此刻似乎終於開始了少年犯最常見的行為:自暴自棄。在短短的2個月時間裡,他在感化院中被控8次嚴重違規,其中包括鬥毆、盜竊、強姦(同性)等等,蹲禁閉似乎成為了他最樂於經歷的一件事 —— 事實上,憑藉曼森瘦弱的身軀,在感化院裡惹事完全是以卵擊石的行為。但他之所以要頻繁違反紀律,目的就是想要獲得獨處的機會,讓自己遠離那些對他虎視眈眈的其他少年犯。

曼森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結果:由於獄中表現極其惡劣,法庭再次審理了曼森的案件,並且要求將他關押至防範級別最高的俄亥俄州感化院。在這裡,曼森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他將被送入單身牢房,關押至年滿21歲,不得保釋。

這似乎正中曼森下懷。

獲得了獨處機會的曼森,性格再次回到了平和而安靜的狀態。由於不會受到他人的打擾,他在獄中繼續了自己的學習。1954年5月,在他即將年滿20歲之前,他得到了感化院的特許,提前釋放,並被外伯母接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家中。此時在家中等待他的,除了曼森的外伯父、外伯母之外,還有已經離開了又一任丈夫的母親,凱瑟琳。

“你見過沙漠裡的草原狼嗎?它會觀察,潛伏,保持完全的警戒。十字架上的耶穌,沙漠裡的草原狼,他們都是一樣的。草原狼很美,它在沙漠裡小心地行走,戒備著一切事物,四處張望。它能聽到所有的聲音,聞到所有的氣味,看到所有的移動的物體。它在一種完全的妄想之中,而完全的妄想,就是完全的戒備。”

(這是曼森在1970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的話)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曼森此時起已經開始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或者說,自命不凡。他已經學會了如何用利用周圍的環境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 無論它是否是遵循或是違背常理的。他儘管還沒有真正達到他日後的“覺醒”,但此時的他,已經能夠顯示出他那不太尋常的價值觀了。

為了幫助曼森能夠儘快安頓下來,迴歸社會,又或是為了自己如此多年對兒子的疏於照顧,在1954年11月,凱瑟琳為剛滿20歲的曼森安排了一次相親。相親對象是她在當地新結識的一箇中年礦工的女兒,15歲的羅薩莉·威利斯(Roselie Willis)。

"

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少管所之後,因為表現良好,查理曼森在1951年被轉到了弗吉尼亞的 Nature Bridge Honor Camp。這是一家專門幫助那些改過自新情況較好的青年迴歸社會的機構,因此防衛也相當鬆弛。

查理曼森在這一期間裡,遵從獄方心理醫生的幫助,開始學習文化,並且積極閱讀一些教會他如何與人相處的書籍。當然,這些書無外乎那些充滿了格言警句的說教,名人的傳記,以及一些“人生小智慧”、“如何與人為善”等等的啟蒙類書刊。說句實話,我小時候也在班級裡的“小書庫”中借到過這種書,而且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由美國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寫的《如何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有趣的小例子,其中一個是講一名推銷員找到了一個以脾氣不好而著稱的公司高管,想推銷自己的產品。在辦公室裡等待高管開會回來的時候,這名推銷員注意到了高管桌子上擺放著的他剛剛幾歲的兒子的照片,於是在和高管接觸的時候,他首先以孩子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成功地贏得了高管的信任,繼而簽下了大單的故事。

儘管上小學的我並不理解“簽下大單”是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大概明白了“投其所好”這個成語的現實意義。在多年之後,我才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相似原理” —— 人們傾向於在社交中信任與自己具有更多共同點的人。

而對於查理曼森來說,他所閱讀的這些書籍,事實上卻從另一個角度教會了他一些道理 —— 如何掌握人類的弱點。根據他在獄中的敘述,他在卡內基的書裡發現了一句令他覺得是至理名言的話:

“所有你我會做的事情,都來自於兩個動機:性慾和自我實現。( Everything you or I do springs from two motives: the sex urge and the desire to be great )”

這句話其實是卡耐基引自於弗洛伊德,儘管在今天看起來它是一句無法證偽的理論,但在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曼森已經牢牢將它記在了心中。

1952年新年,住在西弗吉尼亞的查理曼森的外伯母來到了這間少管所。由於自幼被外伯母帶大,所以在曼森看來,外伯母的到訪,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幾乎失去了一切可能來自於家庭關懷的曼森來說,這可以說是他孤獨的青少年生活中,最後一支可以抓住的稻草了。

在和外伯母長談的時候,曼森同樣表現得彬彬有禮,這讓外祖母對他的印象幾乎反轉了:以前那個陰暗、頑劣的孩子,劣跡斑斑的少年犯,似乎在短時間內已經變得成熟、穩重,說話也開始有了一些文法。也許是學習和閱讀的緣故,曼森的眼神中甚至已經沒有了那種虛無和飄忽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堅定而略帶憂鬱的光芒。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不得不說,曼森的學習能力是相當出眾的。根據入獄時的測試,他的智商達到了109(當時美國社會平均值為100),而且歲數也只有18歲,正是學東西最快的時候。曼森的這些表現,讓外伯母感覺到這個孩子還是很有前途的,於是在這次面會之後,外伯母便向獄方提出,希望能夠為曼森申請保釋,而自己會幫助他在獄外繼續改過自新,找到一份工作,走上正途。

獄方也慎重地考慮了曼森外伯母的提議,他們經過審議之後,認為曼森確實在這次被捕入獄之後,明顯地出現了行為上的改觀。於是獄方通知了曼森和他的外伯母,在一個月後會為曼森安排一次聽證會,來決定他是否可以獲得保釋的資格。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曼森自然欣喜若狂。儘管此時的他只有18歲,但早已輾轉於各處的少管所、教養中心,家對他來說是一個早已陌生,甚至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環境。然而,在曼森的獄友們看起來,這可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消息。

我們常說“孩子們其實更殘酷”,也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是對的。在這個少管所裡,每個人其實都想要早點兒出去,但每個人也都在嫉妒著那些可以早日拿到保釋資格,或是提前釋放機會的獄友。在曼森即將被保釋的消息傳開之後,很多平日裡就與他不和的孩子們精心策劃了一次“意外事件”:

就在曼森的保釋聽證會召開前一週,他們趁曼森走進集體浴室的時候,讓一個平日裡一直被欺負的男孩脫光衣服後,跑出去叫來了獄警,並且指認曼森“想要強姦自己”。獄警們和其他圍觀的孩子們一擁而上,將曼森控制住。此時的曼森自然矢口否認,但就在混亂之中,一個孩子將早已準備好的小刀塞進了曼森的口袋裡。

“搜他的身!”帶頭的獄警命令道,隨後人們七手八腳,將曼森扒了個精光。從他衣服的口袋裡,人們果然發現了那把刃長不足幾釐米的小刀。“就是這個!他用刀頂著我,威脅我...”最初去報警的孩子此時也哭訴道。曼森怒不可遏,但身上罪案累累的他,卻在證據和證人的面前毫無爭辯的餘地。

就這樣,曼森的保釋聽證會被取消,他本人則因為“持械脅迫”,被轉獄到了防範更加嚴密的匹茲堡聯邦感化院。得知了這個通知的曼森的外伯母,儘管哭訴著向獄方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但獄方還是拒絕了這個要求。

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離曼森也漸漸遠去了。

轉入了匹茲堡聯邦感化院的曼森,此刻似乎終於開始了少年犯最常見的行為:自暴自棄。在短短的2個月時間裡,他在感化院中被控8次嚴重違規,其中包括鬥毆、盜竊、強姦(同性)等等,蹲禁閉似乎成為了他最樂於經歷的一件事 —— 事實上,憑藉曼森瘦弱的身軀,在感化院裡惹事完全是以卵擊石的行為。但他之所以要頻繁違反紀律,目的就是想要獲得獨處的機會,讓自己遠離那些對他虎視眈眈的其他少年犯。

曼森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結果:由於獄中表現極其惡劣,法庭再次審理了曼森的案件,並且要求將他關押至防範級別最高的俄亥俄州感化院。在這裡,曼森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他將被送入單身牢房,關押至年滿21歲,不得保釋。

這似乎正中曼森下懷。

獲得了獨處機會的曼森,性格再次回到了平和而安靜的狀態。由於不會受到他人的打擾,他在獄中繼續了自己的學習。1954年5月,在他即將年滿20歲之前,他得到了感化院的特許,提前釋放,並被外伯母接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家中。此時在家中等待他的,除了曼森的外伯父、外伯母之外,還有已經離開了又一任丈夫的母親,凱瑟琳。

“你見過沙漠裡的草原狼嗎?它會觀察,潛伏,保持完全的警戒。十字架上的耶穌,沙漠裡的草原狼,他們都是一樣的。草原狼很美,它在沙漠裡小心地行走,戒備著一切事物,四處張望。它能聽到所有的聲音,聞到所有的氣味,看到所有的移動的物體。它在一種完全的妄想之中,而完全的妄想,就是完全的戒備。”

(這是曼森在1970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的話)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曼森此時起已經開始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或者說,自命不凡。他已經學會了如何用利用周圍的環境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 無論它是否是遵循或是違背常理的。他儘管還沒有真正達到他日後的“覺醒”,但此時的他,已經能夠顯示出他那不太尋常的價值觀了。

為了幫助曼森能夠儘快安頓下來,迴歸社會,又或是為了自己如此多年對兒子的疏於照顧,在1954年11月,凱瑟琳為剛滿20歲的曼森安排了一次相親。相親對象是她在當地新結識的一箇中年礦工的女兒,15歲的羅薩莉·威利斯(Roselie Willis)。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羅薩莉雖然年紀只有15歲,但在當時已經是當地醫院裡的一名護士。她是家中三姐妹中最小的,母親在她年幼時就與父親分居後離家。兩個年輕人見面之後,曼森顯得彬彬有禮,很快贏得了女孩的歡心 —— 而女孩的父親也正想讓她趕快出嫁,從家中搬出去。於是在3個月後的1955年1月20日,查理曼森便與羅薩莉結為夫妻。很快,羅薩莉便發現自己已經有了身孕。為了迎接新生活和即將降臨的新生命,小夫妻兩人決定搬去加州的洛杉磯。媽媽凱瑟琳在曼森離開後不到半個月,也啟程趕往加州,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

"

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少管所之後,因為表現良好,查理曼森在1951年被轉到了弗吉尼亞的 Nature Bridge Honor Camp。這是一家專門幫助那些改過自新情況較好的青年迴歸社會的機構,因此防衛也相當鬆弛。

查理曼森在這一期間裡,遵從獄方心理醫生的幫助,開始學習文化,並且積極閱讀一些教會他如何與人相處的書籍。當然,這些書無外乎那些充滿了格言警句的說教,名人的傳記,以及一些“人生小智慧”、“如何與人為善”等等的啟蒙類書刊。說句實話,我小時候也在班級裡的“小書庫”中借到過這種書,而且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由美國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寫的《如何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有趣的小例子,其中一個是講一名推銷員找到了一個以脾氣不好而著稱的公司高管,想推銷自己的產品。在辦公室裡等待高管開會回來的時候,這名推銷員注意到了高管桌子上擺放著的他剛剛幾歲的兒子的照片,於是在和高管接觸的時候,他首先以孩子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成功地贏得了高管的信任,繼而簽下了大單的故事。

儘管上小學的我並不理解“簽下大單”是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大概明白了“投其所好”這個成語的現實意義。在多年之後,我才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相似原理” —— 人們傾向於在社交中信任與自己具有更多共同點的人。

而對於查理曼森來說,他所閱讀的這些書籍,事實上卻從另一個角度教會了他一些道理 —— 如何掌握人類的弱點。根據他在獄中的敘述,他在卡內基的書裡發現了一句令他覺得是至理名言的話:

“所有你我會做的事情,都來自於兩個動機:性慾和自我實現。( Everything you or I do springs from two motives: the sex urge and the desire to be great )”

這句話其實是卡耐基引自於弗洛伊德,儘管在今天看起來它是一句無法證偽的理論,但在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曼森已經牢牢將它記在了心中。

1952年新年,住在西弗吉尼亞的查理曼森的外伯母來到了這間少管所。由於自幼被外伯母帶大,所以在曼森看來,外伯母的到訪,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幾乎失去了一切可能來自於家庭關懷的曼森來說,這可以說是他孤獨的青少年生活中,最後一支可以抓住的稻草了。

在和外伯母長談的時候,曼森同樣表現得彬彬有禮,這讓外祖母對他的印象幾乎反轉了:以前那個陰暗、頑劣的孩子,劣跡斑斑的少年犯,似乎在短時間內已經變得成熟、穩重,說話也開始有了一些文法。也許是學習和閱讀的緣故,曼森的眼神中甚至已經沒有了那種虛無和飄忽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堅定而略帶憂鬱的光芒。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不得不說,曼森的學習能力是相當出眾的。根據入獄時的測試,他的智商達到了109(當時美國社會平均值為100),而且歲數也只有18歲,正是學東西最快的時候。曼森的這些表現,讓外伯母感覺到這個孩子還是很有前途的,於是在這次面會之後,外伯母便向獄方提出,希望能夠為曼森申請保釋,而自己會幫助他在獄外繼續改過自新,找到一份工作,走上正途。

獄方也慎重地考慮了曼森外伯母的提議,他們經過審議之後,認為曼森確實在這次被捕入獄之後,明顯地出現了行為上的改觀。於是獄方通知了曼森和他的外伯母,在一個月後會為曼森安排一次聽證會,來決定他是否可以獲得保釋的資格。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曼森自然欣喜若狂。儘管此時的他只有18歲,但早已輾轉於各處的少管所、教養中心,家對他來說是一個早已陌生,甚至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環境。然而,在曼森的獄友們看起來,這可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消息。

我們常說“孩子們其實更殘酷”,也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是對的。在這個少管所裡,每個人其實都想要早點兒出去,但每個人也都在嫉妒著那些可以早日拿到保釋資格,或是提前釋放機會的獄友。在曼森即將被保釋的消息傳開之後,很多平日裡就與他不和的孩子們精心策劃了一次“意外事件”:

就在曼森的保釋聽證會召開前一週,他們趁曼森走進集體浴室的時候,讓一個平日裡一直被欺負的男孩脫光衣服後,跑出去叫來了獄警,並且指認曼森“想要強姦自己”。獄警們和其他圍觀的孩子們一擁而上,將曼森控制住。此時的曼森自然矢口否認,但就在混亂之中,一個孩子將早已準備好的小刀塞進了曼森的口袋裡。

“搜他的身!”帶頭的獄警命令道,隨後人們七手八腳,將曼森扒了個精光。從他衣服的口袋裡,人們果然發現了那把刃長不足幾釐米的小刀。“就是這個!他用刀頂著我,威脅我...”最初去報警的孩子此時也哭訴道。曼森怒不可遏,但身上罪案累累的他,卻在證據和證人的面前毫無爭辯的餘地。

就這樣,曼森的保釋聽證會被取消,他本人則因為“持械脅迫”,被轉獄到了防範更加嚴密的匹茲堡聯邦感化院。得知了這個通知的曼森的外伯母,儘管哭訴著向獄方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但獄方還是拒絕了這個要求。

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離曼森也漸漸遠去了。

轉入了匹茲堡聯邦感化院的曼森,此刻似乎終於開始了少年犯最常見的行為:自暴自棄。在短短的2個月時間裡,他在感化院中被控8次嚴重違規,其中包括鬥毆、盜竊、強姦(同性)等等,蹲禁閉似乎成為了他最樂於經歷的一件事 —— 事實上,憑藉曼森瘦弱的身軀,在感化院裡惹事完全是以卵擊石的行為。但他之所以要頻繁違反紀律,目的就是想要獲得獨處的機會,讓自己遠離那些對他虎視眈眈的其他少年犯。

曼森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結果:由於獄中表現極其惡劣,法庭再次審理了曼森的案件,並且要求將他關押至防範級別最高的俄亥俄州感化院。在這裡,曼森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他將被送入單身牢房,關押至年滿21歲,不得保釋。

這似乎正中曼森下懷。

獲得了獨處機會的曼森,性格再次回到了平和而安靜的狀態。由於不會受到他人的打擾,他在獄中繼續了自己的學習。1954年5月,在他即將年滿20歲之前,他得到了感化院的特許,提前釋放,並被外伯母接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家中。此時在家中等待他的,除了曼森的外伯父、外伯母之外,還有已經離開了又一任丈夫的母親,凱瑟琳。

“你見過沙漠裡的草原狼嗎?它會觀察,潛伏,保持完全的警戒。十字架上的耶穌,沙漠裡的草原狼,他們都是一樣的。草原狼很美,它在沙漠裡小心地行走,戒備著一切事物,四處張望。它能聽到所有的聲音,聞到所有的氣味,看到所有的移動的物體。它在一種完全的妄想之中,而完全的妄想,就是完全的戒備。”

(這是曼森在1970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的話)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曼森此時起已經開始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或者說,自命不凡。他已經學會了如何用利用周圍的環境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 無論它是否是遵循或是違背常理的。他儘管還沒有真正達到他日後的“覺醒”,但此時的他,已經能夠顯示出他那不太尋常的價值觀了。

為了幫助曼森能夠儘快安頓下來,迴歸社會,又或是為了自己如此多年對兒子的疏於照顧,在1954年11月,凱瑟琳為剛滿20歲的曼森安排了一次相親。相親對象是她在當地新結識的一箇中年礦工的女兒,15歲的羅薩莉·威利斯(Roselie Willis)。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羅薩莉雖然年紀只有15歲,但在當時已經是當地醫院裡的一名護士。她是家中三姐妹中最小的,母親在她年幼時就與父親分居後離家。兩個年輕人見面之後,曼森顯得彬彬有禮,很快贏得了女孩的歡心 —— 而女孩的父親也正想讓她趕快出嫁,從家中搬出去。於是在3個月後的1955年1月20日,查理曼森便與羅薩莉結為夫妻。很快,羅薩莉便發現自己已經有了身孕。為了迎接新生活和即將降臨的新生命,小夫妻兩人決定搬去加州的洛杉磯。媽媽凱瑟琳在曼森離開後不到半個月,也啟程趕往加州,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1955年10月,在到達洛杉磯後的第四個月,曼森卻在家門口被幾名警察截住,帶上了警車。罪名是“盜竊汽車”。

原來,在洛杉磯落腳之後,曼森雖然曾經上街尋找過工作,但由於他背景複雜,有著很多犯罪經歷,所有的僱主都將他拒之門外。為了養活這個剛剛建立的小家庭,曼森再次幹上了老本行,每天都以偷車、賣車銷贓為生。每天早晨,他像個普通的上班族一樣,與妻子吻別後穿著西裝走出家門。但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卻賊溜溜地打量著路邊的每一輛汽車。只要發現車門沒關,或是玻璃留了一道縫,他就會設法打開車門,用嫻熟的技巧拆鎖、搭線,將車子開到臨近的州去銷贓。

“那是一段美妙的生活,我每天早上去上班,晚上回家就能見到老婆,這讓我很享受我的角色。她是個非常好的女孩,從不跟我要這要那。我們就像兩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曼森在回憶起早年的這段生活時,所用的描述與他之後常見的“精神領袖式言論”完全不同,而是真的充滿了一種舊日膠片的色彩。

在警察局裡,曼森對他的罪行供認不諱,並因此獲得了檢方對他的從輕發落。最終法庭判處他5年緩刑觀察期,並且處以200美元的罰款。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羅薩莉,一方面對曼森表示出了深深的失望,另一方面卻讓這個涉世未深的姑娘相信,自己可以憑藉善良和勤勞,來感化曾經走上了邪路的曼森。凱瑟琳卻在此時選擇離開夫妻兩人,再次返回了西弗吉尼亞。

然而另一個問題是,孩子的預產期已經越來越臨近了。繳納完罰款的曼森,此時最急需的就是搞到一筆錢。因為仍在觀察期裡,所以曼森沒敢繼續犯案,而是通過一個朋友的介紹,結識了洛杉磯的一個盜車團伙。他接下了一個“送車”的活兒,報酬是500美元,要求是將一輛“水星”牌敞篷轎車,從洛杉磯送到佛羅里達,橫跨整個美國南部。

1955年12月,他開著車來到了佛羅里達,遇到了接頭的人。然而,對方卻只給了他100美元 —— 與說好的報酬差了400美元之多。曼森一怒之下,將車偷了回來,開到了邁阿密之後將車子推進了河中。因為已經預計到洛杉磯的團伙會對他進行報復,於是曼森在當地又偷了一輛車,星夜兼程地趕回了洛杉磯,趁著夜色讓妻子羅薩莉趕緊收拾好行裝,兩人駕車再次上路。目的地是位於西弗吉尼亞的外伯母家。

然而,曼森的這一行蹤,其實已經觸動了警方。在接到了邁阿密發來的盜車報案之後,各地的公路警察都接到了這一信息,開始嚴查在佛羅里達州之外出現的,懸掛著佛羅里達州號牌的汽車。終於,在1956年1月初,曼森和羅薩莉在印第安納州境內,被警方所抓獲。

羅薩莉對曼森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但由於她此時仍然懷有身孕,她還是選擇了繼續維持這段不成熟的婚姻關係。

1956年3月,曼森以盜車的罪名被判入獄三年,關入了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終端島男子監獄。

"

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少管所之後,因為表現良好,查理曼森在1951年被轉到了弗吉尼亞的 Nature Bridge Honor Camp。這是一家專門幫助那些改過自新情況較好的青年迴歸社會的機構,因此防衛也相當鬆弛。

查理曼森在這一期間裡,遵從獄方心理醫生的幫助,開始學習文化,並且積極閱讀一些教會他如何與人相處的書籍。當然,這些書無外乎那些充滿了格言警句的說教,名人的傳記,以及一些“人生小智慧”、“如何與人為善”等等的啟蒙類書刊。說句實話,我小時候也在班級裡的“小書庫”中借到過這種書,而且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由美國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寫的《如何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有趣的小例子,其中一個是講一名推銷員找到了一個以脾氣不好而著稱的公司高管,想推銷自己的產品。在辦公室裡等待高管開會回來的時候,這名推銷員注意到了高管桌子上擺放著的他剛剛幾歲的兒子的照片,於是在和高管接觸的時候,他首先以孩子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成功地贏得了高管的信任,繼而簽下了大單的故事。

儘管上小學的我並不理解“簽下大單”是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大概明白了“投其所好”這個成語的現實意義。在多年之後,我才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相似原理” —— 人們傾向於在社交中信任與自己具有更多共同點的人。

而對於查理曼森來說,他所閱讀的這些書籍,事實上卻從另一個角度教會了他一些道理 —— 如何掌握人類的弱點。根據他在獄中的敘述,他在卡內基的書裡發現了一句令他覺得是至理名言的話:

“所有你我會做的事情,都來自於兩個動機:性慾和自我實現。( Everything you or I do springs from two motives: the sex urge and the desire to be great )”

這句話其實是卡耐基引自於弗洛伊德,儘管在今天看起來它是一句無法證偽的理論,但在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曼森已經牢牢將它記在了心中。

1952年新年,住在西弗吉尼亞的查理曼森的外伯母來到了這間少管所。由於自幼被外伯母帶大,所以在曼森看來,外伯母的到訪,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幾乎失去了一切可能來自於家庭關懷的曼森來說,這可以說是他孤獨的青少年生活中,最後一支可以抓住的稻草了。

在和外伯母長談的時候,曼森同樣表現得彬彬有禮,這讓外祖母對他的印象幾乎反轉了:以前那個陰暗、頑劣的孩子,劣跡斑斑的少年犯,似乎在短時間內已經變得成熟、穩重,說話也開始有了一些文法。也許是學習和閱讀的緣故,曼森的眼神中甚至已經沒有了那種虛無和飄忽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堅定而略帶憂鬱的光芒。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不得不說,曼森的學習能力是相當出眾的。根據入獄時的測試,他的智商達到了109(當時美國社會平均值為100),而且歲數也只有18歲,正是學東西最快的時候。曼森的這些表現,讓外伯母感覺到這個孩子還是很有前途的,於是在這次面會之後,外伯母便向獄方提出,希望能夠為曼森申請保釋,而自己會幫助他在獄外繼續改過自新,找到一份工作,走上正途。

獄方也慎重地考慮了曼森外伯母的提議,他們經過審議之後,認為曼森確實在這次被捕入獄之後,明顯地出現了行為上的改觀。於是獄方通知了曼森和他的外伯母,在一個月後會為曼森安排一次聽證會,來決定他是否可以獲得保釋的資格。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曼森自然欣喜若狂。儘管此時的他只有18歲,但早已輾轉於各處的少管所、教養中心,家對他來說是一個早已陌生,甚至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環境。然而,在曼森的獄友們看起來,這可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消息。

我們常說“孩子們其實更殘酷”,也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是對的。在這個少管所裡,每個人其實都想要早點兒出去,但每個人也都在嫉妒著那些可以早日拿到保釋資格,或是提前釋放機會的獄友。在曼森即將被保釋的消息傳開之後,很多平日裡就與他不和的孩子們精心策劃了一次“意外事件”:

就在曼森的保釋聽證會召開前一週,他們趁曼森走進集體浴室的時候,讓一個平日裡一直被欺負的男孩脫光衣服後,跑出去叫來了獄警,並且指認曼森“想要強姦自己”。獄警們和其他圍觀的孩子們一擁而上,將曼森控制住。此時的曼森自然矢口否認,但就在混亂之中,一個孩子將早已準備好的小刀塞進了曼森的口袋裡。

“搜他的身!”帶頭的獄警命令道,隨後人們七手八腳,將曼森扒了個精光。從他衣服的口袋裡,人們果然發現了那把刃長不足幾釐米的小刀。“就是這個!他用刀頂著我,威脅我...”最初去報警的孩子此時也哭訴道。曼森怒不可遏,但身上罪案累累的他,卻在證據和證人的面前毫無爭辯的餘地。

就這樣,曼森的保釋聽證會被取消,他本人則因為“持械脅迫”,被轉獄到了防範更加嚴密的匹茲堡聯邦感化院。得知了這個通知的曼森的外伯母,儘管哭訴著向獄方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但獄方還是拒絕了這個要求。

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離曼森也漸漸遠去了。

轉入了匹茲堡聯邦感化院的曼森,此刻似乎終於開始了少年犯最常見的行為:自暴自棄。在短短的2個月時間裡,他在感化院中被控8次嚴重違規,其中包括鬥毆、盜竊、強姦(同性)等等,蹲禁閉似乎成為了他最樂於經歷的一件事 —— 事實上,憑藉曼森瘦弱的身軀,在感化院裡惹事完全是以卵擊石的行為。但他之所以要頻繁違反紀律,目的就是想要獲得獨處的機會,讓自己遠離那些對他虎視眈眈的其他少年犯。

曼森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結果:由於獄中表現極其惡劣,法庭再次審理了曼森的案件,並且要求將他關押至防範級別最高的俄亥俄州感化院。在這裡,曼森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他將被送入單身牢房,關押至年滿21歲,不得保釋。

這似乎正中曼森下懷。

獲得了獨處機會的曼森,性格再次回到了平和而安靜的狀態。由於不會受到他人的打擾,他在獄中繼續了自己的學習。1954年5月,在他即將年滿20歲之前,他得到了感化院的特許,提前釋放,並被外伯母接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家中。此時在家中等待他的,除了曼森的外伯父、外伯母之外,還有已經離開了又一任丈夫的母親,凱瑟琳。

“你見過沙漠裡的草原狼嗎?它會觀察,潛伏,保持完全的警戒。十字架上的耶穌,沙漠裡的草原狼,他們都是一樣的。草原狼很美,它在沙漠裡小心地行走,戒備著一切事物,四處張望。它能聽到所有的聲音,聞到所有的氣味,看到所有的移動的物體。它在一種完全的妄想之中,而完全的妄想,就是完全的戒備。”

(這是曼森在1970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的話)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曼森此時起已經開始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或者說,自命不凡。他已經學會了如何用利用周圍的環境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 無論它是否是遵循或是違背常理的。他儘管還沒有真正達到他日後的“覺醒”,但此時的他,已經能夠顯示出他那不太尋常的價值觀了。

為了幫助曼森能夠儘快安頓下來,迴歸社會,又或是為了自己如此多年對兒子的疏於照顧,在1954年11月,凱瑟琳為剛滿20歲的曼森安排了一次相親。相親對象是她在當地新結識的一箇中年礦工的女兒,15歲的羅薩莉·威利斯(Roselie Willis)。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羅薩莉雖然年紀只有15歲,但在當時已經是當地醫院裡的一名護士。她是家中三姐妹中最小的,母親在她年幼時就與父親分居後離家。兩個年輕人見面之後,曼森顯得彬彬有禮,很快贏得了女孩的歡心 —— 而女孩的父親也正想讓她趕快出嫁,從家中搬出去。於是在3個月後的1955年1月20日,查理曼森便與羅薩莉結為夫妻。很快,羅薩莉便發現自己已經有了身孕。為了迎接新生活和即將降臨的新生命,小夫妻兩人決定搬去加州的洛杉磯。媽媽凱瑟琳在曼森離開後不到半個月,也啟程趕往加州,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1955年10月,在到達洛杉磯後的第四個月,曼森卻在家門口被幾名警察截住,帶上了警車。罪名是“盜竊汽車”。

原來,在洛杉磯落腳之後,曼森雖然曾經上街尋找過工作,但由於他背景複雜,有著很多犯罪經歷,所有的僱主都將他拒之門外。為了養活這個剛剛建立的小家庭,曼森再次幹上了老本行,每天都以偷車、賣車銷贓為生。每天早晨,他像個普通的上班族一樣,與妻子吻別後穿著西裝走出家門。但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卻賊溜溜地打量著路邊的每一輛汽車。只要發現車門沒關,或是玻璃留了一道縫,他就會設法打開車門,用嫻熟的技巧拆鎖、搭線,將車子開到臨近的州去銷贓。

“那是一段美妙的生活,我每天早上去上班,晚上回家就能見到老婆,這讓我很享受我的角色。她是個非常好的女孩,從不跟我要這要那。我們就像兩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曼森在回憶起早年的這段生活時,所用的描述與他之後常見的“精神領袖式言論”完全不同,而是真的充滿了一種舊日膠片的色彩。

在警察局裡,曼森對他的罪行供認不諱,並因此獲得了檢方對他的從輕發落。最終法庭判處他5年緩刑觀察期,並且處以200美元的罰款。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羅薩莉,一方面對曼森表示出了深深的失望,另一方面卻讓這個涉世未深的姑娘相信,自己可以憑藉善良和勤勞,來感化曾經走上了邪路的曼森。凱瑟琳卻在此時選擇離開夫妻兩人,再次返回了西弗吉尼亞。

然而另一個問題是,孩子的預產期已經越來越臨近了。繳納完罰款的曼森,此時最急需的就是搞到一筆錢。因為仍在觀察期裡,所以曼森沒敢繼續犯案,而是通過一個朋友的介紹,結識了洛杉磯的一個盜車團伙。他接下了一個“送車”的活兒,報酬是500美元,要求是將一輛“水星”牌敞篷轎車,從洛杉磯送到佛羅里達,橫跨整個美國南部。

1955年12月,他開著車來到了佛羅里達,遇到了接頭的人。然而,對方卻只給了他100美元 —— 與說好的報酬差了400美元之多。曼森一怒之下,將車偷了回來,開到了邁阿密之後將車子推進了河中。因為已經預計到洛杉磯的團伙會對他進行報復,於是曼森在當地又偷了一輛車,星夜兼程地趕回了洛杉磯,趁著夜色讓妻子羅薩莉趕緊收拾好行裝,兩人駕車再次上路。目的地是位於西弗吉尼亞的外伯母家。

然而,曼森的這一行蹤,其實已經觸動了警方。在接到了邁阿密發來的盜車報案之後,各地的公路警察都接到了這一信息,開始嚴查在佛羅里達州之外出現的,懸掛著佛羅里達州號牌的汽車。終於,在1956年1月初,曼森和羅薩莉在印第安納州境內,被警方所抓獲。

羅薩莉對曼森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但由於她此時仍然懷有身孕,她還是選擇了繼續維持這段不成熟的婚姻關係。

1956年3月,曼森以盜車的罪名被判入獄三年,關入了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終端島男子監獄。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終端島監獄”,是一處在美國司法界裡相當知名的監獄。它位於長灘中央,與陸地僅有一條公路相連。在二戰期間,這裡是美國設置用來關押日本僑民的集中營。戰爭結束之後,它被移用為監獄。

在這裡曾經關押過很多有名的人,其中包括錢學森(著名愛國科學家),艾爾·卡彭(芝加哥黑幫老大),薩爾瓦多·伯南諾(《教父》電影中邁克爾·柯里昂的原型),蒂莫西·利裡(LSD教父,哈佛大學教授)等等。

1956年4月,羅薩莉在凱瑟琳的陪伴下,生下了曼森的兒子,起名為 查爾斯·曼森·Jr。在最初的一段日子裡,羅薩莉和曼森的母親凱瑟琳還會時不時前來探望曼森,甚至有時羅薩莉的母親也會加入探監的隊伍。然而從1957年3月起,羅薩莉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在曼森的多次詢問之下,凱瑟琳只得道出了實情:羅薩莉在1956年年底,開始外出與一名叫做傑克·懷特( Jack White )的男人約會,而且在一個月前,已經搬出了她們在洛杉磯的房子,開始與傑克同居。曼森的兒子被羅薩莉送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她母親家。

曼森顯得十分痛苦,對他來說,再次面臨生命中重要的人的又一次背叛、遺棄,使他不得不一次次想到自己的童年。儘管明知道在僅僅兩週之後,他就會接受一次保釋聽證會,但此時已經憤怒、惶恐到了頂點的曼森,選擇了鋌而走險,利用一次監獄裡除草工作的機會,偷到了一身清潔工的制服,撬開了監獄裡垃圾車的門,發動了汽車。

他想要不顧一切地跑出監獄,找到羅薩莉。“也許她只是剛剛離開呢?也許她對我還沒有死心呢?也許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呢?”曼森這樣想著,將車開到了監獄的後門。然而,被鐵鏈緊緊鎖死的大門,阻擋住了他瘋狂的腳步和想法。

"

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少管所之後,因為表現良好,查理曼森在1951年被轉到了弗吉尼亞的 Nature Bridge Honor Camp。這是一家專門幫助那些改過自新情況較好的青年迴歸社會的機構,因此防衛也相當鬆弛。

查理曼森在這一期間裡,遵從獄方心理醫生的幫助,開始學習文化,並且積極閱讀一些教會他如何與人相處的書籍。當然,這些書無外乎那些充滿了格言警句的說教,名人的傳記,以及一些“人生小智慧”、“如何與人為善”等等的啟蒙類書刊。說句實話,我小時候也在班級裡的“小書庫”中借到過這種書,而且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由美國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寫的《如何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有趣的小例子,其中一個是講一名推銷員找到了一個以脾氣不好而著稱的公司高管,想推銷自己的產品。在辦公室裡等待高管開會回來的時候,這名推銷員注意到了高管桌子上擺放著的他剛剛幾歲的兒子的照片,於是在和高管接觸的時候,他首先以孩子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成功地贏得了高管的信任,繼而簽下了大單的故事。

儘管上小學的我並不理解“簽下大單”是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大概明白了“投其所好”這個成語的現實意義。在多年之後,我才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相似原理” —— 人們傾向於在社交中信任與自己具有更多共同點的人。

而對於查理曼森來說,他所閱讀的這些書籍,事實上卻從另一個角度教會了他一些道理 —— 如何掌握人類的弱點。根據他在獄中的敘述,他在卡內基的書裡發現了一句令他覺得是至理名言的話:

“所有你我會做的事情,都來自於兩個動機:性慾和自我實現。( Everything you or I do springs from two motives: the sex urge and the desire to be great )”

這句話其實是卡耐基引自於弗洛伊德,儘管在今天看起來它是一句無法證偽的理論,但在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曼森已經牢牢將它記在了心中。

1952年新年,住在西弗吉尼亞的查理曼森的外伯母來到了這間少管所。由於自幼被外伯母帶大,所以在曼森看來,外伯母的到訪,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幾乎失去了一切可能來自於家庭關懷的曼森來說,這可以說是他孤獨的青少年生活中,最後一支可以抓住的稻草了。

在和外伯母長談的時候,曼森同樣表現得彬彬有禮,這讓外祖母對他的印象幾乎反轉了:以前那個陰暗、頑劣的孩子,劣跡斑斑的少年犯,似乎在短時間內已經變得成熟、穩重,說話也開始有了一些文法。也許是學習和閱讀的緣故,曼森的眼神中甚至已經沒有了那種虛無和飄忽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堅定而略帶憂鬱的光芒。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不得不說,曼森的學習能力是相當出眾的。根據入獄時的測試,他的智商達到了109(當時美國社會平均值為100),而且歲數也只有18歲,正是學東西最快的時候。曼森的這些表現,讓外伯母感覺到這個孩子還是很有前途的,於是在這次面會之後,外伯母便向獄方提出,希望能夠為曼森申請保釋,而自己會幫助他在獄外繼續改過自新,找到一份工作,走上正途。

獄方也慎重地考慮了曼森外伯母的提議,他們經過審議之後,認為曼森確實在這次被捕入獄之後,明顯地出現了行為上的改觀。於是獄方通知了曼森和他的外伯母,在一個月後會為曼森安排一次聽證會,來決定他是否可以獲得保釋的資格。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曼森自然欣喜若狂。儘管此時的他只有18歲,但早已輾轉於各處的少管所、教養中心,家對他來說是一個早已陌生,甚至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環境。然而,在曼森的獄友們看起來,這可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消息。

我們常說“孩子們其實更殘酷”,也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是對的。在這個少管所裡,每個人其實都想要早點兒出去,但每個人也都在嫉妒著那些可以早日拿到保釋資格,或是提前釋放機會的獄友。在曼森即將被保釋的消息傳開之後,很多平日裡就與他不和的孩子們精心策劃了一次“意外事件”:

就在曼森的保釋聽證會召開前一週,他們趁曼森走進集體浴室的時候,讓一個平日裡一直被欺負的男孩脫光衣服後,跑出去叫來了獄警,並且指認曼森“想要強姦自己”。獄警們和其他圍觀的孩子們一擁而上,將曼森控制住。此時的曼森自然矢口否認,但就在混亂之中,一個孩子將早已準備好的小刀塞進了曼森的口袋裡。

“搜他的身!”帶頭的獄警命令道,隨後人們七手八腳,將曼森扒了個精光。從他衣服的口袋裡,人們果然發現了那把刃長不足幾釐米的小刀。“就是這個!他用刀頂著我,威脅我...”最初去報警的孩子此時也哭訴道。曼森怒不可遏,但身上罪案累累的他,卻在證據和證人的面前毫無爭辯的餘地。

就這樣,曼森的保釋聽證會被取消,他本人則因為“持械脅迫”,被轉獄到了防範更加嚴密的匹茲堡聯邦感化院。得知了這個通知的曼森的外伯母,儘管哭訴著向獄方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但獄方還是拒絕了這個要求。

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離曼森也漸漸遠去了。

轉入了匹茲堡聯邦感化院的曼森,此刻似乎終於開始了少年犯最常見的行為:自暴自棄。在短短的2個月時間裡,他在感化院中被控8次嚴重違規,其中包括鬥毆、盜竊、強姦(同性)等等,蹲禁閉似乎成為了他最樂於經歷的一件事 —— 事實上,憑藉曼森瘦弱的身軀,在感化院裡惹事完全是以卵擊石的行為。但他之所以要頻繁違反紀律,目的就是想要獲得獨處的機會,讓自己遠離那些對他虎視眈眈的其他少年犯。

曼森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結果:由於獄中表現極其惡劣,法庭再次審理了曼森的案件,並且要求將他關押至防範級別最高的俄亥俄州感化院。在這裡,曼森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他將被送入單身牢房,關押至年滿21歲,不得保釋。

這似乎正中曼森下懷。

獲得了獨處機會的曼森,性格再次回到了平和而安靜的狀態。由於不會受到他人的打擾,他在獄中繼續了自己的學習。1954年5月,在他即將年滿20歲之前,他得到了感化院的特許,提前釋放,並被外伯母接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家中。此時在家中等待他的,除了曼森的外伯父、外伯母之外,還有已經離開了又一任丈夫的母親,凱瑟琳。

“你見過沙漠裡的草原狼嗎?它會觀察,潛伏,保持完全的警戒。十字架上的耶穌,沙漠裡的草原狼,他們都是一樣的。草原狼很美,它在沙漠裡小心地行走,戒備著一切事物,四處張望。它能聽到所有的聲音,聞到所有的氣味,看到所有的移動的物體。它在一種完全的妄想之中,而完全的妄想,就是完全的戒備。”

(這是曼森在1970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的話)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曼森此時起已經開始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或者說,自命不凡。他已經學會了如何用利用周圍的環境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 無論它是否是遵循或是違背常理的。他儘管還沒有真正達到他日後的“覺醒”,但此時的他,已經能夠顯示出他那不太尋常的價值觀了。

為了幫助曼森能夠儘快安頓下來,迴歸社會,又或是為了自己如此多年對兒子的疏於照顧,在1954年11月,凱瑟琳為剛滿20歲的曼森安排了一次相親。相親對象是她在當地新結識的一箇中年礦工的女兒,15歲的羅薩莉·威利斯(Roselie Willis)。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羅薩莉雖然年紀只有15歲,但在當時已經是當地醫院裡的一名護士。她是家中三姐妹中最小的,母親在她年幼時就與父親分居後離家。兩個年輕人見面之後,曼森顯得彬彬有禮,很快贏得了女孩的歡心 —— 而女孩的父親也正想讓她趕快出嫁,從家中搬出去。於是在3個月後的1955年1月20日,查理曼森便與羅薩莉結為夫妻。很快,羅薩莉便發現自己已經有了身孕。為了迎接新生活和即將降臨的新生命,小夫妻兩人決定搬去加州的洛杉磯。媽媽凱瑟琳在曼森離開後不到半個月,也啟程趕往加州,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1955年10月,在到達洛杉磯後的第四個月,曼森卻在家門口被幾名警察截住,帶上了警車。罪名是“盜竊汽車”。

原來,在洛杉磯落腳之後,曼森雖然曾經上街尋找過工作,但由於他背景複雜,有著很多犯罪經歷,所有的僱主都將他拒之門外。為了養活這個剛剛建立的小家庭,曼森再次幹上了老本行,每天都以偷車、賣車銷贓為生。每天早晨,他像個普通的上班族一樣,與妻子吻別後穿著西裝走出家門。但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卻賊溜溜地打量著路邊的每一輛汽車。只要發現車門沒關,或是玻璃留了一道縫,他就會設法打開車門,用嫻熟的技巧拆鎖、搭線,將車子開到臨近的州去銷贓。

“那是一段美妙的生活,我每天早上去上班,晚上回家就能見到老婆,這讓我很享受我的角色。她是個非常好的女孩,從不跟我要這要那。我們就像兩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曼森在回憶起早年的這段生活時,所用的描述與他之後常見的“精神領袖式言論”完全不同,而是真的充滿了一種舊日膠片的色彩。

在警察局裡,曼森對他的罪行供認不諱,並因此獲得了檢方對他的從輕發落。最終法庭判處他5年緩刑觀察期,並且處以200美元的罰款。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羅薩莉,一方面對曼森表示出了深深的失望,另一方面卻讓這個涉世未深的姑娘相信,自己可以憑藉善良和勤勞,來感化曾經走上了邪路的曼森。凱瑟琳卻在此時選擇離開夫妻兩人,再次返回了西弗吉尼亞。

然而另一個問題是,孩子的預產期已經越來越臨近了。繳納完罰款的曼森,此時最急需的就是搞到一筆錢。因為仍在觀察期裡,所以曼森沒敢繼續犯案,而是通過一個朋友的介紹,結識了洛杉磯的一個盜車團伙。他接下了一個“送車”的活兒,報酬是500美元,要求是將一輛“水星”牌敞篷轎車,從洛杉磯送到佛羅里達,橫跨整個美國南部。

1955年12月,他開著車來到了佛羅里達,遇到了接頭的人。然而,對方卻只給了他100美元 —— 與說好的報酬差了400美元之多。曼森一怒之下,將車偷了回來,開到了邁阿密之後將車子推進了河中。因為已經預計到洛杉磯的團伙會對他進行報復,於是曼森在當地又偷了一輛車,星夜兼程地趕回了洛杉磯,趁著夜色讓妻子羅薩莉趕緊收拾好行裝,兩人駕車再次上路。目的地是位於西弗吉尼亞的外伯母家。

然而,曼森的這一行蹤,其實已經觸動了警方。在接到了邁阿密發來的盜車報案之後,各地的公路警察都接到了這一信息,開始嚴查在佛羅里達州之外出現的,懸掛著佛羅里達州號牌的汽車。終於,在1956年1月初,曼森和羅薩莉在印第安納州境內,被警方所抓獲。

羅薩莉對曼森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但由於她此時仍然懷有身孕,她還是選擇了繼續維持這段不成熟的婚姻關係。

1956年3月,曼森以盜車的罪名被判入獄三年,關入了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終端島男子監獄。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終端島監獄”,是一處在美國司法界裡相當知名的監獄。它位於長灘中央,與陸地僅有一條公路相連。在二戰期間,這裡是美國設置用來關押日本僑民的集中營。戰爭結束之後,它被移用為監獄。

在這裡曾經關押過很多有名的人,其中包括錢學森(著名愛國科學家),艾爾·卡彭(芝加哥黑幫老大),薩爾瓦多·伯南諾(《教父》電影中邁克爾·柯里昂的原型),蒂莫西·利裡(LSD教父,哈佛大學教授)等等。

1956年4月,羅薩莉在凱瑟琳的陪伴下,生下了曼森的兒子,起名為 查爾斯·曼森·Jr。在最初的一段日子裡,羅薩莉和曼森的母親凱瑟琳還會時不時前來探望曼森,甚至有時羅薩莉的母親也會加入探監的隊伍。然而從1957年3月起,羅薩莉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在曼森的多次詢問之下,凱瑟琳只得道出了實情:羅薩莉在1956年年底,開始外出與一名叫做傑克·懷特( Jack White )的男人約會,而且在一個月前,已經搬出了她們在洛杉磯的房子,開始與傑克同居。曼森的兒子被羅薩莉送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她母親家。

曼森顯得十分痛苦,對他來說,再次面臨生命中重要的人的又一次背叛、遺棄,使他不得不一次次想到自己的童年。儘管明知道在僅僅兩週之後,他就會接受一次保釋聽證會,但此時已經憤怒、惶恐到了頂點的曼森,選擇了鋌而走險,利用一次監獄裡除草工作的機會,偷到了一身清潔工的制服,撬開了監獄裡垃圾車的門,發動了汽車。

他想要不顧一切地跑出監獄,找到羅薩莉。“也許她只是剛剛離開呢?也許她對我還沒有死心呢?也許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呢?”曼森這樣想著,將車開到了監獄的後門。然而,被鐵鏈緊緊鎖死的大門,阻擋住了他瘋狂的腳步和想法。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曼森在大門前被抓獲,保釋聽證會被取消,曼森不僅需要在監獄內服滿整個刑期,而且在獄外的監視保護期也被延長了五年。萬念俱灰的曼森想到了報復,然而,他又能如何去報復,又去報復誰呢?

一名在監獄中的老囚犯,為他揭開了這個謎底:你需要的,並不是這種通過乞求而獲得的愛。你需要學會怎麼讓別人愛上你,並且利用這份愛意,可以為你做一切事情。

離開了曼森的羅薩莉,之後的人生也是令人唏噓的。

她和傑克·懷特的婚姻維持了7年。在這7年時間裡,她帶著曼森的兒子小曼森搬進了懷特的家,並且為他生下了兩個孩子,哥哥起名叫傑西,弟弟起名叫傑德。而小曼森也被懷特收養,改名為 傑·懷特(Jay White)。

"

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少管所之後,因為表現良好,查理曼森在1951年被轉到了弗吉尼亞的 Nature Bridge Honor Camp。這是一家專門幫助那些改過自新情況較好的青年迴歸社會的機構,因此防衛也相當鬆弛。

查理曼森在這一期間裡,遵從獄方心理醫生的幫助,開始學習文化,並且積極閱讀一些教會他如何與人相處的書籍。當然,這些書無外乎那些充滿了格言警句的說教,名人的傳記,以及一些“人生小智慧”、“如何與人為善”等等的啟蒙類書刊。說句實話,我小時候也在班級裡的“小書庫”中借到過這種書,而且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由美國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 Dale Carnegie )寫的《如何贏得友誼及影響他人》。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有趣的小例子,其中一個是講一名推銷員找到了一個以脾氣不好而著稱的公司高管,想推銷自己的產品。在辦公室裡等待高管開會回來的時候,這名推銷員注意到了高管桌子上擺放著的他剛剛幾歲的兒子的照片,於是在和高管接觸的時候,他首先以孩子的話題作為切入點,成功地贏得了高管的信任,繼而簽下了大單的故事。

儘管上小學的我並不理解“簽下大單”是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大概明白了“投其所好”這個成語的現實意義。在多年之後,我才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相似原理” —— 人們傾向於在社交中信任與自己具有更多共同點的人。

而對於查理曼森來說,他所閱讀的這些書籍,事實上卻從另一個角度教會了他一些道理 —— 如何掌握人類的弱點。根據他在獄中的敘述,他在卡內基的書裡發現了一句令他覺得是至理名言的話:

“所有你我會做的事情,都來自於兩個動機:性慾和自我實現。( Everything you or I do springs from two motives: the sex urge and the desire to be great )”

這句話其實是卡耐基引自於弗洛伊德,儘管在今天看起來它是一句無法證偽的理論,但在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曼森已經牢牢將它記在了心中。

1952年新年,住在西弗吉尼亞的查理曼森的外伯母來到了這間少管所。由於自幼被外伯母帶大,所以在曼森看來,外伯母的到訪,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更重要的是,對於幾乎失去了一切可能來自於家庭關懷的曼森來說,這可以說是他孤獨的青少年生活中,最後一支可以抓住的稻草了。

在和外伯母長談的時候,曼森同樣表現得彬彬有禮,這讓外祖母對他的印象幾乎反轉了:以前那個陰暗、頑劣的孩子,劣跡斑斑的少年犯,似乎在短時間內已經變得成熟、穩重,說話也開始有了一些文法。也許是學習和閱讀的緣故,曼森的眼神中甚至已經沒有了那種虛無和飄忽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堅定而略帶憂鬱的光芒。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不得不說,曼森的學習能力是相當出眾的。根據入獄時的測試,他的智商達到了109(當時美國社會平均值為100),而且歲數也只有18歲,正是學東西最快的時候。曼森的這些表現,讓外伯母感覺到這個孩子還是很有前途的,於是在這次面會之後,外伯母便向獄方提出,希望能夠為曼森申請保釋,而自己會幫助他在獄外繼續改過自新,找到一份工作,走上正途。

獄方也慎重地考慮了曼森外伯母的提議,他們經過審議之後,認為曼森確實在這次被捕入獄之後,明顯地出現了行為上的改觀。於是獄方通知了曼森和他的外伯母,在一個月後會為曼森安排一次聽證會,來決定他是否可以獲得保釋的資格。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曼森自然欣喜若狂。儘管此時的他只有18歲,但早已輾轉於各處的少管所、教養中心,家對他來說是一個早已陌生,甚至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環境。然而,在曼森的獄友們看起來,這可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消息。

我們常說“孩子們其實更殘酷”,也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是對的。在這個少管所裡,每個人其實都想要早點兒出去,但每個人也都在嫉妒著那些可以早日拿到保釋資格,或是提前釋放機會的獄友。在曼森即將被保釋的消息傳開之後,很多平日裡就與他不和的孩子們精心策劃了一次“意外事件”:

就在曼森的保釋聽證會召開前一週,他們趁曼森走進集體浴室的時候,讓一個平日裡一直被欺負的男孩脫光衣服後,跑出去叫來了獄警,並且指認曼森“想要強姦自己”。獄警們和其他圍觀的孩子們一擁而上,將曼森控制住。此時的曼森自然矢口否認,但就在混亂之中,一個孩子將早已準備好的小刀塞進了曼森的口袋裡。

“搜他的身!”帶頭的獄警命令道,隨後人們七手八腳,將曼森扒了個精光。從他衣服的口袋裡,人們果然發現了那把刃長不足幾釐米的小刀。“就是這個!他用刀頂著我,威脅我...”最初去報警的孩子此時也哭訴道。曼森怒不可遏,但身上罪案累累的他,卻在證據和證人的面前毫無爭辯的餘地。

就這樣,曼森的保釋聽證會被取消,他本人則因為“持械脅迫”,被轉獄到了防範更加嚴密的匹茲堡聯邦感化院。得知了這個通知的曼森的外伯母,儘管哭訴著向獄方請求“再給他一次機會”,但獄方還是拒絕了這個要求。

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離曼森也漸漸遠去了。

轉入了匹茲堡聯邦感化院的曼森,此刻似乎終於開始了少年犯最常見的行為:自暴自棄。在短短的2個月時間裡,他在感化院中被控8次嚴重違規,其中包括鬥毆、盜竊、強姦(同性)等等,蹲禁閉似乎成為了他最樂於經歷的一件事 —— 事實上,憑藉曼森瘦弱的身軀,在感化院裡惹事完全是以卵擊石的行為。但他之所以要頻繁違反紀律,目的就是想要獲得獨處的機會,讓自己遠離那些對他虎視眈眈的其他少年犯。

曼森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結果:由於獄中表現極其惡劣,法庭再次審理了曼森的案件,並且要求將他關押至防範級別最高的俄亥俄州感化院。在這裡,曼森得到了特殊的待遇:他將被送入單身牢房,關押至年滿21歲,不得保釋。

這似乎正中曼森下懷。

獲得了獨處機會的曼森,性格再次回到了平和而安靜的狀態。由於不會受到他人的打擾,他在獄中繼續了自己的學習。1954年5月,在他即將年滿20歲之前,他得到了感化院的特許,提前釋放,並被外伯母接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家中。此時在家中等待他的,除了曼森的外伯父、外伯母之外,還有已經離開了又一任丈夫的母親,凱瑟琳。

“你見過沙漠裡的草原狼嗎?它會觀察,潛伏,保持完全的警戒。十字架上的耶穌,沙漠裡的草原狼,他們都是一樣的。草原狼很美,它在沙漠裡小心地行走,戒備著一切事物,四處張望。它能聽到所有的聲音,聞到所有的氣味,看到所有的移動的物體。它在一種完全的妄想之中,而完全的妄想,就是完全的戒備。”

(這是曼森在1970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的話)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曼森此時起已經開始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或者說,自命不凡。他已經學會了如何用利用周圍的環境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 無論它是否是遵循或是違背常理的。他儘管還沒有真正達到他日後的“覺醒”,但此時的他,已經能夠顯示出他那不太尋常的價值觀了。

為了幫助曼森能夠儘快安頓下來,迴歸社會,又或是為了自己如此多年對兒子的疏於照顧,在1954年11月,凱瑟琳為剛滿20歲的曼森安排了一次相親。相親對象是她在當地新結識的一箇中年礦工的女兒,15歲的羅薩莉·威利斯(Roselie Willis)。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羅薩莉雖然年紀只有15歲,但在當時已經是當地醫院裡的一名護士。她是家中三姐妹中最小的,母親在她年幼時就與父親分居後離家。兩個年輕人見面之後,曼森顯得彬彬有禮,很快贏得了女孩的歡心 —— 而女孩的父親也正想讓她趕快出嫁,從家中搬出去。於是在3個月後的1955年1月20日,查理曼森便與羅薩莉結為夫妻。很快,羅薩莉便發現自己已經有了身孕。為了迎接新生活和即將降臨的新生命,小夫妻兩人決定搬去加州的洛杉磯。媽媽凱瑟琳在曼森離開後不到半個月,也啟程趕往加州,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1955年10月,在到達洛杉磯後的第四個月,曼森卻在家門口被幾名警察截住,帶上了警車。罪名是“盜竊汽車”。

原來,在洛杉磯落腳之後,曼森雖然曾經上街尋找過工作,但由於他背景複雜,有著很多犯罪經歷,所有的僱主都將他拒之門外。為了養活這個剛剛建立的小家庭,曼森再次幹上了老本行,每天都以偷車、賣車銷贓為生。每天早晨,他像個普通的上班族一樣,與妻子吻別後穿著西裝走出家門。但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卻賊溜溜地打量著路邊的每一輛汽車。只要發現車門沒關,或是玻璃留了一道縫,他就會設法打開車門,用嫻熟的技巧拆鎖、搭線,將車子開到臨近的州去銷贓。

“那是一段美妙的生活,我每天早上去上班,晚上回家就能見到老婆,這讓我很享受我的角色。她是個非常好的女孩,從不跟我要這要那。我們就像兩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曼森在回憶起早年的這段生活時,所用的描述與他之後常見的“精神領袖式言論”完全不同,而是真的充滿了一種舊日膠片的色彩。

在警察局裡,曼森對他的罪行供認不諱,並因此獲得了檢方對他的從輕發落。最終法庭判處他5年緩刑觀察期,並且處以200美元的罰款。

得知了這一消息的羅薩莉,一方面對曼森表示出了深深的失望,另一方面卻讓這個涉世未深的姑娘相信,自己可以憑藉善良和勤勞,來感化曾經走上了邪路的曼森。凱瑟琳卻在此時選擇離開夫妻兩人,再次返回了西弗吉尼亞。

然而另一個問題是,孩子的預產期已經越來越臨近了。繳納完罰款的曼森,此時最急需的就是搞到一筆錢。因為仍在觀察期裡,所以曼森沒敢繼續犯案,而是通過一個朋友的介紹,結識了洛杉磯的一個盜車團伙。他接下了一個“送車”的活兒,報酬是500美元,要求是將一輛“水星”牌敞篷轎車,從洛杉磯送到佛羅里達,橫跨整個美國南部。

1955年12月,他開著車來到了佛羅里達,遇到了接頭的人。然而,對方卻只給了他100美元 —— 與說好的報酬差了400美元之多。曼森一怒之下,將車偷了回來,開到了邁阿密之後將車子推進了河中。因為已經預計到洛杉磯的團伙會對他進行報復,於是曼森在當地又偷了一輛車,星夜兼程地趕回了洛杉磯,趁著夜色讓妻子羅薩莉趕緊收拾好行裝,兩人駕車再次上路。目的地是位於西弗吉尼亞的外伯母家。

然而,曼森的這一行蹤,其實已經觸動了警方。在接到了邁阿密發來的盜車報案之後,各地的公路警察都接到了這一信息,開始嚴查在佛羅里達州之外出現的,懸掛著佛羅里達州號牌的汽車。終於,在1956年1月初,曼森和羅薩莉在印第安納州境內,被警方所抓獲。

羅薩莉對曼森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但由於她此時仍然懷有身孕,她還是選擇了繼續維持這段不成熟的婚姻關係。

1956年3月,曼森以盜車的罪名被判入獄三年,關入了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終端島男子監獄。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終端島監獄”,是一處在美國司法界裡相當知名的監獄。它位於長灘中央,與陸地僅有一條公路相連。在二戰期間,這裡是美國設置用來關押日本僑民的集中營。戰爭結束之後,它被移用為監獄。

在這裡曾經關押過很多有名的人,其中包括錢學森(著名愛國科學家),艾爾·卡彭(芝加哥黑幫老大),薩爾瓦多·伯南諾(《教父》電影中邁克爾·柯里昂的原型),蒂莫西·利裡(LSD教父,哈佛大學教授)等等。

1956年4月,羅薩莉在凱瑟琳的陪伴下,生下了曼森的兒子,起名為 查爾斯·曼森·Jr。在最初的一段日子裡,羅薩莉和曼森的母親凱瑟琳還會時不時前來探望曼森,甚至有時羅薩莉的母親也會加入探監的隊伍。然而從1957年3月起,羅薩莉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在曼森的多次詢問之下,凱瑟琳只得道出了實情:羅薩莉在1956年年底,開始外出與一名叫做傑克·懷特( Jack White )的男人約會,而且在一個月前,已經搬出了她們在洛杉磯的房子,開始與傑克同居。曼森的兒子被羅薩莉送回了西弗吉尼亞的她母親家。

曼森顯得十分痛苦,對他來說,再次面臨生命中重要的人的又一次背叛、遺棄,使他不得不一次次想到自己的童年。儘管明知道在僅僅兩週之後,他就會接受一次保釋聽證會,但此時已經憤怒、惶恐到了頂點的曼森,選擇了鋌而走險,利用一次監獄裡除草工作的機會,偷到了一身清潔工的制服,撬開了監獄裡垃圾車的門,發動了汽車。

他想要不顧一切地跑出監獄,找到羅薩莉。“也許她只是剛剛離開呢?也許她對我還沒有死心呢?也許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呢?”曼森這樣想著,將車開到了監獄的後門。然而,被鐵鏈緊緊鎖死的大門,阻擋住了他瘋狂的腳步和想法。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曼森在大門前被抓獲,保釋聽證會被取消,曼森不僅需要在監獄內服滿整個刑期,而且在獄外的監視保護期也被延長了五年。萬念俱灰的曼森想到了報復,然而,他又能如何去報復,又去報復誰呢?

一名在監獄中的老囚犯,為他揭開了這個謎底:你需要的,並不是這種通過乞求而獲得的愛。你需要學會怎麼讓別人愛上你,並且利用這份愛意,可以為你做一切事情。

離開了曼森的羅薩莉,之後的人生也是令人唏噓的。

她和傑克·懷特的婚姻維持了7年。在這7年時間裡,她帶著曼森的兒子小曼森搬進了懷特的家,並且為他生下了兩個孩子,哥哥起名叫傑西,弟弟起名叫傑德。而小曼森也被懷特收養,改名為 傑·懷特(Jay White)。

我們來聊聊“曼森家族”(二)

傑克·懷特的工作是一名卡車司機,在1965年,他不幸失業,之後羅薩莉對他提出了離婚。1966年,羅薩莉嫁給了華倫·漢得利(Warren Handley),一名西弗吉尼亞的煤礦工人,正如她父親的職業一樣。和與曼森的離婚一樣,羅薩莉選擇了將三個孩子都帶走。

1969年,當曼森一家犯下了震驚全美國的泰特謀殺案之後,這個消息也傳到了羅薩莉一家的耳中。已經改名為傑·懷特的小曼森,雖然當時只有13歲,卻已經在心中留下了陰影。他自始至終都知道,這個在全美國被傳為殺人邪教頭目的人,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1971年,11歲的傑德在和朋友玩耍時,翻出了朋友家的手槍。兩個孩子在玩耍時,朋友失手一槍打死了傑德。

1986年,28歲的傑西在吸毒過量後,在德克薩斯的休斯頓的一輛車裡,開槍自殺。

1993年,37歲的小曼森,在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陰影中的生活後,儘管求助於多家心理診所,但始終無法接受自己身上流淌著查理曼森的血液,於是他選擇了在科羅拉多州的一處高速公路旁,將車停下後舉槍自盡。

他留下了自己的兒子,傑森·弗里曼(Jason Freeman)去獨自面對這一切。

而羅薩莉的人生,也一直活在“殺人狂魔曼森的前妻”的陰影之下。直到她在2009年去世之前,她從未在公眾和媒體面前,提起過查理曼森的名字,也不曾寫下任何的回憶錄。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曾經和這樣一個“文化符號”般的人共同生活過,這似乎是成名的最好機會。但對羅薩莉來說,查理曼森這個名字,就如同加在她身上的詛咒一般,從15歲直到70歲,始終無法擺脫。

她一生中的三個孩子,都是一出出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

讓我們回到故事的主線上來。

在1958年,曼森被刑滿釋放,進入了“監視保護期”。在這段期間之內,他必須定期向警察系統彙報自己的行蹤,而且在未經許可之下,不得擅自離開州境。而曼森此時,又遇到了另外一名令他再次墜入愛河的女性。

這次相遇,使查理曼森真正的“脫胎換骨”,成為了那個我們心目中的惡魔。

我們下次再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