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古道尋蹤

陸羽 茶經 白茶 中國國家旅遊雜誌 2017-05-24

●撰文 吳濤 ● 圖片 國際古道網

陸羽古道尋蹤

安吉的白茶在《茶經》中就有記載

古道|串起千年茶時光

有一類古道,主要用以串聯歷史主題事件或記錄名人行蹤,前者如美國的“自由之路”,後者如徐霞客古道、陸羽古道等。

陸羽(約 733—804 年),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他創造出一套完整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並寫下了劃時代的著述《茶經》,影響世界的中國茶文化由此形成。

追溯其生平,發現陸羽不僅是偉大的茶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譜牒學家,還是一位了不起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他曾用二十餘年時間實地考察唐代的三十二個州,調研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後來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研究著述,增補修訂《茶經》。

在陸羽之前,茶僅僅是作為一種功能性飲料,人們更注重其提神醒腦的藥用價值。陸羽發掘出茶的文化內涵並將其發揚光大,從此,飲茶品茗成為歷代文人最為喜愛的生活方式,茶文化由此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陸羽開啟的一代風氣,不僅影響了後世,還傳播到日本、韓國等國家,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陸羽提倡的茶道東渡日本,日本的許多愛茶之人至今仍奉陸羽為祖師。

陸羽一生東奔西走,到各地的茶葉產區進行考察,對各地茗茶的品種、地理環境、口味特色進行詳細的記載和品評,發現了許多優良品種,其中很多成為貢品。他還親自種植茶葉,發明飲茶、製茶的器具,研製茶葉的加工方法,改進茶葉的沖泡技術,從種植、生產、泡製的過程中加以改良,讓茶的風味更加適合人們的需求,並且寄託了一種情懷和哲思。

陸羽雖然一生未仕,但他在當時的文壇十分活躍。除了擅長詩歌,他還寫了不少地理志、遊記等作品,並協助顏真卿編纂過《韻海鏡源》(一部集文字與音韻之大成的鉅著)。除了《茶經》,陸羽留下的作品並不是很多,但僅有的幾篇都是佳作。

他與當時眾多的文壇名人進行交遊唱和,從他的友人皎然、顏真卿、皇甫冉等人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陸羽在當時的聲名和威望。

從南到北,全國的茶葉產區陸羽幾乎都曾涉足,在許多地方留下了遺蹟和傳說。他二十多歲離開家鄉南渡,一生中多數時間都在江浙一帶活動,尤其是湖州的妙西一帶,是陸羽選擇完成最重要論述《茶經》的地方,是他與眾多好友尤其是皎然交遊的地方,也是他的終老之地,當地有陸羽墓、三癸亭等遺蹟留存。

多年來,我們研究中國古道中與陸羽相關的部分,從湖州妙西地區開始,逐步整理出一個清晰的網狀脈絡,將其命名為“陸羽古道”。狹義的陸羽古道,指與陸羽在世時生活、遊歷相關的線性遺存;廣義的陸羽古道,則指陸羽茶文化孕育、誕生、發展、傳播、交流過程中所留下的線性文化遺產。

關於陸羽生平的研究,已經有大量著述面世,但對陸羽古道這一線性文化遺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陸羽古道上能看到眾多古蹟,山間小路也依稀是當年模樣。在古道上走一走,看看山水、樹木,在陸羽墓前坐一坐,品品當地產的佳茗,千年時光流轉,而美好的事物一如往昔。

湖州|“茶聖”的第二故鄉

《茶經·八之出》中記載:“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長城縣顧渚山谷,與峽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師二寺,白茅山懸腳嶺,與襄州、荊南、義陽郡同;生鳳亭山伏翼閣,飛雲、曲水二寺,啄木嶺,與壽州、常州同;生安吉、武康二縣山谷,與金州、梁州同。)”這裡所提到的地點,都是陸羽當時去考察過的茶區,很多地方今天仍是重要的茶葉產地。

湖州是陸羽的第二故鄉,除了他曾長期定居於妙西的妙喜寺,以及後來建造的青塘別業,湖州還有許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跡。

吳興區

■ 峴山

陸羽素與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顏真卿交好。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顏真卿官拜湖州刺史,顏真卿邀請當地知名文人墨客數十名,筆削舊章,核搜群籍,編纂《韻海鏡源》,陸羽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唐代宗大曆九年(774年)春,三百六十卷的鴻篇鉅著完稿,為表慶祝,顏真卿邀請陸羽等29人攜酒登臨峴山,面對良辰美景,聯句賦詩,這就是《登峴山觀李左相石樽聯句》,刊載於《全唐詩》。

峴山位於湖州市城南 1 公里,側峰有一座革命先烈紀念碑,往東,就是當年顏真卿、陸羽等人登臨賦詩的遺蹟——窪樽。所謂“窪樽”,是一塊不規則的長方形巨石,中間凹陷,形如古代的酒器“樽”。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李適之在任湖州別駕時,常攜幕僚和友人登峴山,讓侍者把酒注滿渾然天成的石樽中,眾人歡飲。後來這裡逐漸成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石樽之上築起一座四角攢尖頂亭,清初,浙西道李之粹手書“窪樽亭”三字石碑,今窪樽尚在,亭已毀,殘存的“窪樽亭”碑半截埋入土中。

■ 金蓋山

陸羽古道尋蹤

金蓋山古道(攝影 / 呂建樑)

金蓋山位於湖州城南 7 公里,陸羽晚年歸隱湖州,曾經在金蓋山採茶,並品嚐了位於金蓋山北麓的白雲泉,後來將此水作為天下名水載入《水品》一書。

金蓋山林木幽深,山南有下菰城遺址,山腰有古梅花道觀,山巔有湖州電視轉播塔。山中有古道留存,從古梅花觀純陽宮山門向東南延伸至吳沈門,長約1700米,由花崗石鋪成,沿途有一口古井、兩座石樑橋和兩座亭子。

■ 西塞山

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間,各方名流、賢士、隱者、詩人匯聚於此,張志和就是其中之一。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他拜謁顏真卿,於席間作《漁父》,成為千古佳作:“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陸羽古道尋蹤

位於西塞山旅遊度假區的知了國際帳篷營地(攝影 / 吳仁斌)

西塞山植被保存良好,山勢連綿,林木蔥蘢,山麓的樊漾湖與苕溪相連,盛產魚蝦,引來鷸鷺棲息。

■ 弁山

弁山位於湖州西北,陸羽曾為考察茶事到過弁山,並在著作《吳興圖經》中有相關記載。溫山是弁山的一座山峰,陸羽《茶經》引南北朝山謙之《吳興記》雲:“烏程縣西二十里有溫山,出御荈。”如今溫山中仍有茶園,傳承著古老的採摘與加工手法,培育著口感獨特的佳茗。

長興縣

長興與妙西毗鄰,也是重要的茶葉產地,尤其以顧渚山最為知名。陸羽曾經在顧渚山設置茶園,培育紫筍茶,精研茶藝,還寫下《顧渚山記》,他與當時的詩人朱放等人論茶,以顧渚為第一。唐代宗大曆五年(770 年),紫筍茶被列為貢茶。顧渚山下有金沙泉,當年與紫筍茶齊名。

陸羽古道尋蹤

霞幕山頂的雲林禪寺

唐貞元十七年(801 年),刺史李詞在顧渚山下修建貢茶院,旁邊有清風樓、木瓜堂、枕流亭、息躬亭、金沙亭、忘歸亭等建築。此後,諸多名人來此品茶賞景,賦詩題詠,比如顏真卿、張文規、楊漢公、袁高、於頔、杜牧、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皎然、蘇軾、王十朋等。

陸羽古道尋蹤

竹林掩映中的無興區霞幕山古道(攝影 / 沈倍方)

顧渚山西北有鳳亭山,連接西咽山,中有懸腳嶺,啄木嶺與懸腳嶺相接,清顧炎武《日知錄》中記載:“長興啄木嶺,縣西北四十里,在金山後,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原守採茶宴會於此,有境會亭。”顧渚山南側還有山桑、獳獅二塢,即今天的方塢岕和四塢岕,至今還保存著唐代的古茶山。

長興縣 2015 年推出“長興十大徒步古道”,包括碧巖古道、城山古道、飛雲古道、貢茶古道、回龍古道、六八古道、三洲古道、烏龍古道、烏石古道和霞幕古道。其中飛雲古道、貢茶古道等多條道路都經過顧渚山、啄木嶺等古茶山,這些古道上都曾留下陸羽的足跡,還有許多遺蹟留存。

德清縣

《茶經》中記載:“生安吉、武康二縣山谷,與金州、梁州同。”武康歷史悠久,早在 4100 多年前便是防風古國所在地,三國時開始建縣,晉代定名為武康縣,1958 年併入德清縣,稱武康鎮。

武康小山寺又名翠峰寺,建於晉太康三年(282年),因為陸羽曾經造訪並在《茶經》中有記載,這座寺廟名動一時,後來毀於元朝,至明清湮沒無聞。寺廟原址僅存古井一口,坐落在今德清縣洛舍鎮龍勝村,已經淤陷汙染,無法飲用。

莫干山坐落在德清縣西部,原屬武康縣,這裡自古就出產名茶,稱為“莫幹黃芽”。莫干山是一座文化名山,以竹、雲、泉“三勝”和清、靜、綠、涼“四優”馳名,被列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眾多歷史名人在此留下詩句和遺蹟,山中還留有 19 世紀末興建的兩百多幢式樣各異的別墅。

安吉縣

陸羽在《茶經》中明確記載了安吉是湖州重要的茶葉產區,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簿,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致。”

安吉地處天目山北麓,這裡群山起伏,樹竹交蔭,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中含有較多的鉀、鎂等微量元素,為安吉白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安吉還是“中國竹鄉”, 這也給安吉白茶帶來了獨特的風味,大凡四周為竹林或鄰近竹林的茶園,採製的茶葉一般都含有板栗香或蕙蘭香。

陸羽考察安吉白茶時的道路並未留下遺蹟,不過安吉的古道遺存的確不少,全長 1000 米以上的古道有 41 處,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絕大部分為宋、明、清時期所建,比如安吉通往莫干山的半嶺古道和坑嶺古道,通往德清的禹山塢小嶺古道,通往南京和杭州的獨鬆關古驛道等。

獨鬆關古驛道位於安吉縣遞鋪鎮雙溪口關上村及至杭百丈鎮獨鬆村,修建於唐代,當年是臨安與建康(今南京)之間陸路交通的捷徑,至今仍為安吉至餘杭徒步的主要通道。

古道美食

三道茶

湖州是著名的茶鄉,有關茶的風俗也多姿多彩,每到逢年過節、婚嫁喜事,或貴客臨門,湖州人總是以風味獨特的“三道茶”來招待客人,稱為“一道甜,二道鹹,三道清”。

第一道茶是用糯米鍋巴製作的“甜茶”,寓意“甜甜蜜蜜”。

陸羽古道尋蹤

三道茶之甜茶

第二道茶是風行浙北地區的“薰豆茶”,也叫“鹹茶”,寓意“和和美美”。碗中加入少許綠茶,再加入薰豆、橙皮、紫蘇、芝麻、丁香蘿蔔乾、淡鹽漬過的薑片、桂花、山裡出產的扁尖及香豆腐乾等,用沸水沖泡。喝完後還要將茶中作料一併吃下。

第三道茶稱為“清茶”,用純粹的茶葉沏成,寓意“四季常青”。一般選用湖州當地出產的名茶,如溫山御荈、三癸雨芽、莫幹黃芽、安吉白片、顧渚紫筍等沖泡。

狀元糕

陸羽古道尋蹤

手工製作狀元糕

狀元糕是妙西鎮關山村的特色食品,又叫“方糕”“鬆糕”,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求神祭祖都會用到。狀元糕是純手工製作,需要特定的模具,製作技藝也有特別要求,一些人家將其作為傳家手藝,傳承了幾百年,比如關山村的劉家。狀元糕的原料是糯米、粳米,上面印有討彩的文字或圖案,蒸熟後甜香軟糯,彈性十足,外觀也特別好看。

青團

青團又名清明果,主要流行於江南一帶,原本是清明節、寒食節的特色時令食品,後來成為日常小吃。青團綠綠的顏色是用植物染色而成,先將嫩艾蒿等綠色的野菜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將菜泥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糯米麵,然後包上餡料,做成圓圓的糰子,放入籠屜蒸熟。青團的餡料有甜鹹兩種口味,流行於湖州地區的以鹹味的“筍乾酸菜肉絲餡”為主。

古道擷珍

陸羽墓

陸羽古道尋蹤

妙西杼山上的陸羽墓

據史籍記載,陸羽和皎然去世之後均葬於杼山。經妙西鎮蘭亭小學東側的衚衕拾級而上,抬頭便能看見掩映于山坡翠竹林中的陸羽墓。墓基面積約100平方米,高0.5米;墓堆為直徑約 2 米的圓錐形石砌帽塔,依周圍山勢砌成拱形墓圈,墓堆與墓圈之間留有墓庭通道,供遊人駐足瞻仰。墓堆兩側各立一獅頭石柱,上書北宋梅堯臣詩:“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三癸亭”

“三癸亭”位於陸羽墓上方約10米處,琉璃飛簷,小巧玲瓏,亭內立有陸羽像。當年顏真卿邀請陸羽參與《韻海鏡源》的編纂,編輯工作基本完成後,顏真卿為答謝陸羽的鼎力相助,於妙喜寺東南高岡上建了“三癸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