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聖”陸羽為何在唐代詩文中形象各有不同?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楔子

唐代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唐代更具有非凡的意義,因為從唐代起咱們中國的茶學、茶道、茶文化才開始勃興,也可以說世界的茶學、茶道、茶文化才開始勃興。

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離不開唐朝本就經濟與文化發達,人民對美好的實務開始了積極的追求與探索,但這其中啊,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來自於“茶聖”陸羽所著《茶經》的倡導作用。

“茶聖”陸羽為何在唐代詩文中形象各有不同?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陸羽作為一代“茶聖”,可不僅僅是後世知名,在當時唐代陸羽就已經是“頂級網紅”了。

唐代詩文中有大量涉及陸羽的篇章。據羚羊粗略統計啊 ,僅《全唐詩》中收錄的關於陸羽的詩歌即達四十餘首,其他收錄的詩句還不算在內,這個數量足以說明陸羽的火爆程度了吧。

但是唐代詩文描繪陸羽的形象卻各有很大的差別,那麼到底陸羽有哪些形象?

為什麼這些形象會有很大的差別?

哪個形象更符合真正的陸羽呢?

這些問題,諸位看官不要急,且待羚羊一一為您揭曉謎底。


一、恬退獨善、逃名出世的陸羽形象

在有關陸羽的唐代詩文中,反映出的主要是陸羽淡泊名利、不思仕途、逃名恬退的形象。

如劉長卿《送陸羽之茅山,寄李延陵》詩曰:

“ 延陵衰草遍, 有路問茅山。雞犬驅將去 ,煙霞擬不還。新家彭澤縣 , 舊國穆陵關。 處處逃名姓,無名亦是閒。

陸羽交誼最厚的友人皎然《訪陸處士羽》詩曰: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 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 悠悠一釣船。”

皎然將陸羽比作當時隱居不仕的著名道士滄浪子張志和。

在陸羽和耿的聯句詩《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中耿稱賞陸羽“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而陸羽則回答“喜是攀闌者, 慚非負鼎賢”。陸羽明確表示自己不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負鼎賢”。

陸羽看破功名利祿、逃名出世的形象最集中體現在他自己所作的《歌》中:

“ 不羨黃金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惟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另一首詩《會稽東小山》曰: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

該詩亦表明詩作者對濟世求名的儒家理想已然看淡。

《宋高僧傳· 唐杭州靈隱山道標傳》中載陸羽稱讚高僧道標曰:

“夫日月雲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推能歸美為德標, 居閒趣寂為道標。”

這從側面反映陸羽寄情于山川雲霞,把居閒趣寂作為生活趣旨。據史載陸羽一生過著清淡樸素的生活,長期隱居不仕,“詔拜羽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職” 《陸羽傳》,這確實和陸羽自己詩中反映的形象有一致的一面。

“茶聖”陸羽為何在唐代詩文中形象各有不同?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唐詩中陸羽友人詠及陸羽的詩歌中多處把陸羽比作前代的陶淵明和謝靈運。

皎然《贈韋早陸羽》曰:

“只將陶與謝,終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識, 逢人懶道名。”

李治 《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詩曰: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 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孟郊《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曰:

“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巖邊。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 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潔情,擺落區中緣。”

陸羽的形象與歷史上陶淵明的安貧樂賤、隱居田園以及與謝靈運的放浪山水、探奇攬勝確有吻合之處。

陶淵明愛菊種菊,其《問來使》詩曰: “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 ,《飲酒其五》詩曰: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菊在後世成了隱逸的象徵,代表著不趨俗、不同流合汙、耿直孤介。皎然在詠陸羽的兩首詩中反映陸羽也是種菊愛菊的。

《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 ,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 歸時每日斜。”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 誰解助茶香。”

陸羽在其自傳《陸文學自傳》中描述自己“為性褊躁多自用意。 …… 凡與人宴處,意有所適,不言而去。人或疑之 ,謂生多嗔” ,這和菊體現出來的象徵意義是相符的。

“茶聖”陸羽為何在唐代詩文中形象各有不同?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謝靈運是著名山水詩人,因政治上不得意,寄情于山水。

《宋書· 謝靈運傳》載: “出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遊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 … 文帝唯以文義見接,… …靈運意不平,多稱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種竹樹堇,驅課公役,無復期度。 出郭遊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旬不歸。”

唐詩中一些詩篇的陸羽形象與歷史上的謝靈運相契合。皇甫冉《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詩曰:

“採茶非採錄 ,遠遠上層崖。 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 ,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 , 何時泛碗花。”

皇甫曾《送陸鴻漸山人採茶回》詩曰: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採摘知深處 ,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 相思一磬聲。”

在這兩首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陸羽浪跡山川、飄逸不群和遁跡自然的形象。 這種形象也與陶淵明《歸田園居其一》體現出的形象亦是一致的。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二、建功立業、求名入世的陸羽形象

唐代詩文中還有另外一個陸羽形象,他追求濟世建功,希圖留名千古。

唐末僧人齊己《過陸鴻漸舊居》詩曰:

“楚客西來過舊居,讀碑尋傳見終初。 佯狂未必輕儒業,高尚何妨誦佛書。 種竹岸香連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 如今若更生來此,知有何人贈白驢。(時太守贈白驢。)”

在該詩中的陸羽形象雖一方面“佯狂”、“誦佛書” ,但並不“ 輕儒業” ,而儒家的理想是要治國平天下的。

明代童承敘在《題 <陸羽傳> 後》即指出:

“ 羽少厭緇,篤嗜墳素,本非忘世者。… …時乃比之接輿,豈知羽者哉。”

唐代許多詩文亦能證明陸羽並非輕儒業,而是深具儒家情懷。

“茶聖”陸羽為何在唐代詩文中形象各有不同?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陸文學自傳》載:

“九歲學屬文。 積公示以佛書出世之業。 予答曰: `… …羽將授孔聖之文。’ …… 公執釋典不屈,子執儒典不屈。…… 因嘆雲恐歲月往矣,不知其書,嗚乎不自勝。”

陸羽年少時就不顧其師智積禪師的反對固執要學習儒學,甚至為此嗚呼悲傷。由此可見陸羽少年時就存在著對儒家入世進取、創建功業理想的強烈嚮往,醞釀著遠大的政治抱負。

陸羽所著《茶經》亦深刻體現了陸羽的儒家思想,希望通過茶道來實現其中庸和諧的治國理想。

《茶經· 茶之器》載:

“ 風爐以銅鐵鑄之,…… 凡三足。 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於中’ ,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 ,一足雲`聖唐滅胡明年鑄’ 。 其三足之間設三窗, …… 一窗之上書`伊公’ 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 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 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 也。”

風爐第一足上的銘文坎、巽、離都是周易八卦的卦名,分別代表水、風和火,風助火、火煮水、水烹茶,三者相生相助互相協調實現和諧;

第二足上的銘文“ 體均五行去百疾”表示的是爐體五行和諧才能烹出好茶以去百疾之意;

第三足“ 聖唐滅胡明年鑄”指的是風爐為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第二年所鑄,其中表達的深意不可等閒視之,表明陸羽希望通過茶道來實現天下太平、和諧大治的儒家治國理想。

至於風爐三窗上的文字“ 伊公羹陸氏茶” ,充分說明了陸羽以歷史上的著名賢相伊尹自比的政治抱負。

“茶聖”陸羽為何在唐代詩文中形象各有不同?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陸羽非真正的隱逸避世,陸羽友人周願在《牧守竟陵因遊西塔著三感說》中曾指出陸羽“天下賢士大夫半與之遊”;《陸文學自傳》稱自己“ 自祿山亂中原,為《四悲詩》,劉展窺江淮,作《天之未明賦》,皆見感激當時,行哭涕泗” 。這都說明陸羽對天下形勢、時局變化是極為關注和敏感的。

陸羽在其所作的《遊慧山寺記》中通過對慧山無當世之名的感嘆隱晦表明了他對身前身後聲名的關注嚮往,深恐自己無名。

“傷其至靈,無當世之名;惜其至異,為訛俗所棄。無當世之名 ,以其棟宇不完也; 為訛俗所棄,必其聞見不遠也。 …… 此山亦猶人之秉至行,負淳德,無冠裳鐘鼎,昌昌曄曄,為邇俗不有,宜 矣。”

《新唐書· 陸羽傳》更記載陸羽“貌陋 ,口吃” ,李季卿招其表演茶藝,“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這更加說明了陸羽對聲名的關注與敏感。


三、對矛盾的陸羽形象的分析

無疑唐代詩文中,陸羽的“茶聖”形象是相互矛盾的,既有逃名隱逸、恬退獨善的一面又有求名入世、希圖建功立業的一面。造成這種矛盾與安史之亂撕裂了包括陸羽在內的許多士人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有密切關係。

一個繁花似錦、宏偉壯麗的唐帝國不復存在了,面對他們的是悽風苦雨、黑暗動亂,雖建功立業的熱情減退,獨善保身的傾向加強,但終歸出世與入世、趨佛與趨儒的思想兩者之間在心靈不斷髮生衝突。

“茶聖”陸羽為何在唐代詩文中形象各有不同?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陸文學自傳》多次敘及陸羽啼哭,按陸羽人生經歷的先後順序第一次是在年少時因不能學習儒典而啼泣,“恐日月往矣,不知其書,嗚乎不自勝”。

第二次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自祿山亂中原,… …感激當時,行哭涕泗”。 陸羽明顯是因為面對動亂將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儒家理想幻滅而哭。

第三次是在苕溪隱居期間,“往往獨行野中,… …夷猶徘徊,自曙達旦,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故楚人相謂 ,陸子蓋今接輿也”。

這種啼哭是因為心靈的衝突矛盾,是出世還是入世,是隱逸逃名還是建功立業, 隱有不甘,仕又不可,如何能不心靈痛苦而號哭。 從這一點看陸羽與接輿確是一致的。

《論語· 微子》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 `鳳兮鳳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 ’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接輿乃佯狂,是在險惡的政治和德衰的亂世狀態下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內心煎熬痛苦因而趨於某種狂態,是逃避與不逃避的心靈掙扎。

陸羽的心靈性格思想衝突造成了既非完全出世又非完全入世、半儒半佛和似隱非隱的陸羽形象。

“天寶後,詩人多為憂苦流寓之思,及寄興於江湖僧寺”。《五行志》)陸羽亦不例外,甚至唐人趙直接稱陸羽為僧,“餘幼年尚記識一復州老僧是陸 僧弟子,… …又有追感陸僧詩至多” 。

陸羽雖常寄居佛寺,誦佛經,隱居不仕,縱情山水,但從未真正避世出家為僧。

另一方面,陸羽交友甚廣,許多當時有聲望的官僚和他都是朋友,,

“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 《湖州刺史記》一卷, 《茶經》三卷,《占夢》上中下三卷” ,

這些著作大多應是記錄儒家政治活動的書籍,即使是《茶經》亦反映了陸羽的儒家政治理想,但陸羽終身未出仕為官,晚年朝廷先後徵詔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但他都沒有就職。

“茶聖”陸羽為何在唐代詩文中形象各有不同?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陸羽的一些友人在詩歌中將陸羽和陶淵明、謝靈運相提並論,他們除了寄情于田園山水這一方面類似外,陸、陶、謝在都不能真正完全不問世事、隱逸恬退這一方面亦有神似,他們縱情于田園山水時都仍懷揣著建功立業的理想。

如陶淵明一方面表示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 , 一去三十年” ,另一方面又高歌“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 騫翮思遠翥”。

正如李澤厚指出的: “陶潛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淡泊” ,其實陸羽又何嘗不是政治性的淡泊。

但正是這種淡泊,讓他們把心中的抱負得以寄託在其他領域,反而獲得了極大的成就與創造了歷史,陶淵明寄情于田園,才開創了田園詩派,被譽為“詩宗”,承上啟下,奠定了唐詩的發展基礎。

而陸羽寄情於茶道,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茶聖”陸羽為何在唐代詩文中形象各有不同?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陸羽的人生正應了那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淡泊,並不是一種退避,而是另一種綻放。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今日頭條2019年3月份月度優質賬號獲得者、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領頭羊,歷史中簡堂寫手團隊中的“食指點江山”,擅長隋唐五代史與網文小說創作,立志弘揚傳統歷史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