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會不適合製造業”,曹德旺說了句實話'

"

■ 觀察家

美國工會總是在為了工人權益而積極爭取?並不盡然。

《美國工廠》火了“中國老闆”。

隨著紀錄片《美國工廠》的播出,中美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遭遇的企業文化和制度衝突再次引發熱議。當中最劇烈的衝突,圍繞是否要設立工會而展開。為此,中國資方與美國勞方進行了激烈博弈。

日前,片子的“男一號”、玻璃大王曹德旺在接受新京報採訪中“迴應了一切”,尤其是闡釋了對“工會”的看法。曹德旺斷定,歐美工會的作用是變相保護了那些工作不努力的人,形成了“大鍋飯”,歐美工會制度已不適合製造業的發展。另外,曹德旺認為,美國企業勞資雙方的矛盾實質是政黨之間主張的矛盾。也就是說,帶有政治化操作的色彩。

這個結論乍一聽有些武斷,似乎太過於偏向資方立場,在大多數國人的印象裡,美國工會總是在為了工人權益而積極爭取。

但瞭解和評價一個組織,不是靠名稱和想象,而是到現實中去檢視其行為邏輯。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美國工會對外來資本的傳統立場如何?

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是勞聯-產聯,勞聯-產聯一直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反對者,對中國投資曾多次加以阻撓。

美國工會的這一立場和其發展歷程有關。美國工會崛起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是羅斯福新政要解決內部經濟危機加以鼓勵的結果。發展半個世紀後,到上世紀80年代裡根時期,美國工會組織衰落。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經濟一體化開始孕育,鋼鐵、汽車等美國工會組織最強的行業受日本衝擊,出現衰退跡象。為應對外部危機,里根政府採取保守主義立場,推行了一系列抑制日本資本的強制干預措施,同時不再鼓勵工會發展。

這是個政府代替工會與外來資本博弈的過程。其結果就是,美國工會對外來資本和經濟一體化始終缺乏清醒認識和應對準備。

第二,美國工會調解勞資糾紛的效率如何?

在上世紀50年代轉型為龐大的政治力量前,美國工會就扮演過黑白通吃的角色。因此,處理內部糾紛還是有效率的。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後,美國工會與政客利益的關聯度增強了,政治利益和政黨利益糾纏不清,調解勞資糾紛的出發點和方式也不再單純。

特別是,由於美國工會控制了職工養老基金,它現在還是美國資本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在政治利益和投資利益面前,美國工會組織出現了二次異化,調解“車間衝突”“勞資糾紛”的功能雖然還在,但更多是出於維護基本盤的考量。正因為美國工會組織調解內部糾紛的效率堪虞,所以現在美國很多地方實行由工人投票決定是否設立工會的制度。

可以說,曹德旺說“美國工會制度不適合製造業發展”,放到現實背景下,並非沒有依據。

不過也應該看到,雖然美國工會制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與一個發展了80多年的制度體系,以及由這個體系催生出來的工作習性、價值理念對抗的成本其實很高。而在安全生產等方面,美國企業管理制度也有其可取之處。

在生產效率和工人權益保障之間,還是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讓美國工會組織和資方坐到一條船上很難,但通過充分博弈找到平衡點還是有可能的。在《美國工廠》裡,除了實施剛性紀律,通過勞資關係諮詢機構溝通雙方,就是不錯的嘗試。

不怕充分博弈,不排斥好的管理經驗,這是許多中國企業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由代工者轉化為出資者必須學會的一課。

□徐立凡(專欄作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