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正史中曹操劉備孫權年輕時的志向,三國三巨頭誰更值得尊敬?

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報國安邦可敬,野心勃勃可畏。咱們今天就來對比一下正史中曹操劉備孫權年輕時候的志向,請讀者諸君品評一下:三國三巨頭中誰更值得尊敬——今天咱們只說正史,不談演義。

既然說正史,那麼就不能僅看《三國志》。按照換陣營的頻次,陳壽先屬蜀,後降魏,最後又當了晉的官,與其同時代的張華(張良之後,張九齡之祖)、荀勖等人都認為此人“不治行檢”。所以要全面展示三國三巨頭的志向,咱們還得把《華陽國志》《九州春秋》《漢末英雄記》乃至《曹瞞傳》都搬出來翻一翻。看來看去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劉備孫權都有稱帝之心,可是曹操為什麼看看了三個人的故事就哭?

對比正史中曹操劉備孫權年輕時的志向,三國三巨頭誰更值得尊敬?

​既然是說三國三巨頭年輕時候的志向,那麼咱們就要從最年輕的那一個來說起,他們雖然按照親戚關係來說是一輩的,但按年齡來說,孫權卻是一個小字輩:孫權生於182年、劉備生於161年、曹操生於155年。

我們細看之下,三國三巨頭中,唯一一個對大漢沒有半點忠心,而且最早萌生不臣之心的,恰恰就是小字輩孫權。

漢末首童謠來形容察舉制度的不公平:“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而孫權因為父兄蔭庇,恰好沾了這個制度的光:“郡察孝廉,州舉茂才,行奉義校尉。”漢廷派去宣讀委任狀的劉琬一眼就看出了孫權的與眾不同和他三個兄弟不能長壽,並且提醒要對這小子多加註意(爾試識之)。

對比正史中曹操劉備孫權年輕時的志向,三國三巨頭誰更值得尊敬?

​最早對大漢起不臣之心的,說起來甚至不是董卓而是孫權之父孫堅。董卓雖然飛揚跋扈凶殘暴虐,但是卻也沒有代漢自立。但是江東猛虎孫堅拿到了漢朝傳國玉璽,可是從沒想過要上繳。而藏匿玉璽是什麼概念,稍懂古代禮法的人都知道。

從小就跟著父兄行軍打仗的孫權,對大漢已經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他的屬下才會提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提出這個“漢朝完蛋了”論調的,恰恰是在演義小說和電視劇裡“老實厚道”的魯肅魯子敬。

赤壁之戰後,孫權大張旗鼓迎接凱旋的魯肅,當魯肅表示自己最希望看到的是孫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的時候,孫權美出了鼻涕泡(權撫掌歡笑)。要知道無論是赤壁之戰前還是赤壁之戰後,曹操和劉備都沒有稱帝之心,不管是心裡想的還是嘴上說的,都是興復漢室。

對比正史中曹操劉備孫權年輕時的志向,三國三巨頭誰更值得尊敬?

​劉備作為“漢室宗親”,當然要以“匡扶漢室”做旗幟和口號,要不然連諸葛亮都不會幫他——不知道陳登陳元龍徐庶徐元直棄劉備而歸曹操,是不是看出了劉備野心太大。

劉備是有野心的,而且這野心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羽葆蓋車,是天子專用儀仗,“僭用天子鑾輿”是什麼概念,讀者諸君自然知道,所以劉備的叔叔劉敬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堵住他的嘴:“你小子可別胡說,這可是要滅門的呀!”

雖然從小就想當皇帝,但是劉備卻不能不把“忠義”二字掛在嘴上,這倒有點像及時雨宋江了。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先哭訴“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這才跟立志要“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諸葛亮一拍即合,而諸葛亮的承諾也只是讓劉備成為齊桓公晉文公那樣“尊王攘夷”的霸主,而不是幫他成為一統天下而稱帝的嬴政和代漢自立的王莽。

對比正史中曹操劉備孫權年輕時的志向,三國三巨頭誰更值得尊敬?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給漢獻帝打的報告中,雖然大誇了自己一頓(執筆者不知道是不是諸葛亮),但也承諾:“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這擺明了是說:我自立為漢中王只是權宜之計,犯了矯詔之罪,等到天下安定了,我再辭職認罪伏法。至於是不是心裡話,那就只有劉備諸葛亮自己心裡清楚了。

跟孫權劉備相比,曹操可以說是“胸無大志”,而且年輕的時候是個遊手好閒的享樂派:“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這也難怪,作為世代高官顯宦之後,曹操比任何人都希望天下太平,因為只有天下太平,他才能盡情享樂,當劉備算計著乘羽葆蓋車的時候,曹操還跟袁紹等一幫紈絝子弟偷人家新娘子呢。

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得很明白,他一開始想的就是天下安定,自己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這種山環水繞賓客不來閉門讀書喝酒打獵的日子,才是曹操最想過的。

對比正史中曹操劉備孫權年輕時的志向,三國三巨頭誰更值得尊敬?

​曹操“官升脾氣長”,當上典軍校尉(西園八校尉之一)之後,曹操又想著立功封侯光宗耀祖了:“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

“恥為漢官求做魏臣”的夏侯惇建議曹操代漢自立,而且他的話也不無道理:“漢朝氣數已盡了,現在天下沒有一寸土地歸劉協管。‘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王(王上原有一點,避諱,去掉了)也。’咱們應該先滅蜀,蜀亡則吳服,滅了吳蜀之後,咱們就可以效法堯舜禹了。”夏侯惇雖然認為漢朝氣數已盡,但是也只是敢暗示曹操最後應該接受漢室禪讓。

但是曹操不答應:“‘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操之所以緊握權力不放,也是為了自保,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找到佐證。

對比正史中曹操劉備孫權年輕時的志向,三國三巨頭誰更值得尊敬?

據曹操自己說,他看了三個人的故事會哭:被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感動,為樂毅遭人讒害背井離鄉而嘆惋,而看了蒙恬的遭遇之後哭泣,曹操那是被嚇的——曹操是堅決不肯當束手待斃的蒙恬的,蒙恬臨死前說:“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曹操是吧蒙恬的遭遇當做前車之鑑了:如果我放棄兵權,下場會比蒙恬還慘,所以我絕不像他那樣愚忠!

三國三巨頭年輕時候的志向講完了,公道自在人心,請讀者諸君品評:曹操和劉備孫權誰更值得尊敬?筆者看來,這裡面最值得尊敬的是曹操,起碼五十歲之前的曹操是值得尊敬的,因為在那之前的曹操一直是想匡扶漢室的,而且他的所作所為也是為了大漢復興。

至於五十歲以後,那就難說了——他就是想做大漢忠臣,估計諸曹夏侯也會推他上位,真正支持他做大漢功臣忠臣的,可能只有荀彧荀令君一人了。荀彧曹操死後,曹魏陣營迫不及待地將劉協拉下皇帝寶座,而且整個“禪讓”過程中似乎只有曹操的女兒曹節進行了公開而且有力的抗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