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篡漢,一個竊魏,曹操PK司馬懿到底誰更像奸臣

曹操 王莽 袁術 漢獻帝 福寧客 2017-04-15

孟德就是曹操,三國曹魏政權的實際締造者,生前當了一輩子漢臣,死後被追諡為魏武帝。仲達就是司馬懿,西晉司馬政權的開創者,終生為曹魏政權打工,死後被追諡為晉宣帝。

一個篡漢,一個竊魏,曹操PK司馬懿到底誰更像奸臣

由於曹操和司馬懿的生平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人們總是把兩人相提並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兩人的形象大同小異,都是所謂的“白臉奸臣”,本事大得很,名聲卻很糟糕。

不過司馬懿在歷史上的地位,比起曹操要低得多。

曹操雖則是目無君上,自封魏公,自封魏王,迫害了伏皇后,造成了兒子曹丕可以順利篡漢的環境,使得當時與後世的人都認為他與王莽是一個類型的人物,是篡位者,是奸臣。然而他畢竟與王莽不同,與司馬懿也不同。

王莽所篡的天下,是漢高帝劉邦所留下來的。曹操叫兒子所篡的天下,卻不是漢光武帝劉秀所留下來的,而是漢靈帝以後被董卓與袁紹等人弄得分崩離析,經過曹操自己的“力征經營”才又像個樣子的天下。換句話說,曹丕所篡的天下,是曹操本人打出來的。

一個篡漢,一個竊魏,曹操PK司馬懿到底誰更像奸臣

曹操崛起於亂世,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弄權,爭奪愈烈,勢同水火,及至桓、靈繼位,國祚日衰,局面愈發不可收拾。加之地方豪強橫徵暴虐,兼併土地,使民不聊生,凍餒飢死者屍橫遍野。後來黃巾起義爆發,朝廷兵匱將乏,只好發詔令諸侯興兵討賊,等到黃巾軍被平定,諸侯亦八方蜂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董卓之禍後,漢獻帝和百官顛沛流離,若喪家之犬。這時曹操如及時雨一般閃亮登場,誅呂布,滅袁術,敗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傾朝野。然曹操從來未生篡漢之心,到死也未行廢君之事,終身率天下而朝漢帝,猶文王事殷紂。曹操有句很有名的話:“假如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也。”這也應該是他的肺腑之言。所以,曹操權壓漢獻帝,而天下之人不以他為逆,投奔者絡繹不絕,忠勇之將願效命疆場,智能之士願出謀劃策。為什麼天下之才都願意到老曹麾下謀發展建功業呢?因為天下大勢已經很明朗,大家都清楚漢室氣數已盡,魏氏終將取而代之。

曹操不僅把中國的極大部分,東漢十三州部之中的九個州一個部,與荊州的一半,都統一於設在許縣的中央政府之下,並且把這些地方的行政與司法都辦得很好。他清除了貪官汙吏和盜匪,也根絕了東漢的宦官外戚的老毛病。

曹操並不曾“挾天於以令諸侯”,他只是借重天子的名義,討伐諸州諸郡的割據之雄,加以削平。他欠漢朝的,正是這“天子的名義”,他自己很明白這一點,所以,一直到死,不肯篡位,讓兒子去篡。

一個篡漢,一個竊魏,曹操PK司馬懿到底誰更像奸臣

司馬懿就不同了,曹操觀天下大亂,興兵討賊,掃平四海,統一八方,平生之願是讓老百姓安享太平,不受戰亂之苦。曹操壯志未酬身先死,接班人曹丕、曹睿又都不長壽,給司馬氏篡權造成了可乘之機。這個時候,天下人心歸魏已久,曹睿臨死,把司馬懿叫到床前,囑咐他輔佐幼帝,以盡肱股之力,司馬懿並未殫心竭慮輔佐幼帝,反是心懷禍胎,乘曹爽之隙奪權,垂手而得魏氏之帝業。司馬氏當權後,司馬師、司馬昭等遺傳了司馬懿的殘暴基因,為了鞏固統治,清除曹魏的勢力和影響,採用血腥的高壓政策,特別是對於文人士族,凡不願依附者,必欲除之而後快,“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就是被司馬昭殺害的。

司馬懿也是自己不肯篡,而讓兒子孫子去篡的。可見,司馬懿的“小聰明”不在曹操之下。然而,司馬懿不曾“力征經營”,打下這個天下。這個天下,是曹操留下來給曹丕、曹叡、曹芳的。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所犯的罪只是一個“篡”字。司馬懿父子祖孫,所犯的不僅是“篡”,還加上一個“竊”字。

司馬懿不是沒有打過仗。他對諸葛亮打過兩次,對孟達打過一次,對公孫淵打過一次,對孫權也打過半次。這些戰事,都不過是邊疆上的小接觸,與奠定中原無關。

司馬懿對中原的“法律與秩序”也談不上有什麼貢獻。荀彧、崔琰、毛玠、陳群、鍾繇,那些人,才是造成了“安定”與“清廉”的功臣。

所以,打天下與奪天下的兩個人,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孟德之重在德,有點兒理想主義色彩;仲達之要在達,細品就是實用主義。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孟德與仲達實則形似而神不似。通俗說法,前者是大英雄,後者是野心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