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才幹卓著,手下又人才濟濟,為何窮盡一生卻只能三分天下

論才幹,曹操絕不亞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論親和力,曹操的親和力也是相當強了,比那個愛罵人的劉邦,愛殺人的朱元璋親和力強多了。論團隊成員,曹操的文臣武將也都是鼎鼎有名,而且人才濟濟。這些人才,放在任何朝代都是絕對能挑大樑的。可是為什麼,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人統一天下都很容易,曹操卻用了幾十年,才能夠和劉備、孫權三分天下呢?

曹操才幹卓著,手下又人才濟濟,為何窮盡一生卻只能三分天下

(曹操劇照)

有人說,這主要是對手不一樣。其實,劉邦、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他們的對手其實都不弱。比如項羽,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比如竇建德、王世充、李密等人,也不是泛泛之輩。比如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人,也是一方諸侯。之所以最後大家覺得他們不行,無非是他們被打敗了。歷史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當然就不覺他們行了。所以說,以對手強作為曹操沒能統一天下的一個原因,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那麼,曹操最終沒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顧及道義。

三國時期的歷史,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歷史,也是最被後世所津津樂道的歷史。以至於三國形成了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話題。一部《三國演義》更是讓三國時期的故事家喻戶曉。

三國之所以在後世引起極大的關注,就在於三國時期雖然和其他亂世一樣,主題是戰爭。但是,又不僅僅是戰爭,諸侯們並非完全為了爭奪天下,而是在講“道義”,在追求世間的道義。

比如曹操之所以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在於諸侯們都認可漢天子的尊貴。如果諸侯們不認可漢天子的尊貴,當然也就不會理睬曹操講的那一套了。而其它和曹操作對的諸侯,之所以反對曹操,是大家認為曹操是“尊崇天子”是假的。同時,那些完全不尊崇天子的人,比如董卓之流,肯定是會得到全天下群起而攻之的。

再比如劉備之所以能夠從一窮二白,到實現三分天下的目的。就在於他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正因為他把道義扛在肩上,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仁人志士追隨他,跟著他顛沛流離,直到建國。

曹操正是因為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顧及道義,所以他才沒有那麼心狠手黑,殺人如麻,因此沒能極快地統一天下。他不但沒能一統天下,他甚至在生前還沒有當皇帝,儘管他已經完全具備了當皇帝的資格。

曹操才幹卓著,手下又人才濟濟,為何窮盡一生卻只能三分天下

(劉備劇照)

二、老二法則。

我們知道,在長跑、競走、速滑等體育比賽中,在途中跑的時候,絕不會衝到最前面,只有在衝刺的時候,才會發力衝鋒,跑到最前面去奪魁。

王朝也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很多王朝統一了亂世後,又會成為一個短命王朝,如秦朝、隋朝等等。就在於這些王朝衝在了最前面,它當時雖然實現了統一,但是並沒有實現太平,結果被跑在後面的王朝給取代了。

作為諸侯,劉邦、李淵、朱元璋、趙匡胤等人,其實都不是衝在最前面的。劉邦之前,項羽是老大,他實現了表面的統一。朱元璋之前,陳友諒是老大。李淵之前,還有竇建德、王世充。趙匡胤之前,有柴榮。因為他們在歷史上是“跟跑”,等到跑在最前面的,把矛盾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後,他們便站出來,充當化解矛盾的角色,因而成功了。

曹操的經歷,並不符合這個“老二法則”,他其實是老大,所以他沒能成功。

曹操才幹卓著,手下又人才濟濟,為何窮盡一生卻只能三分天下

(司馬懿劇照)

​三、個性性格。

曹操之所以最後沒能統一天下,還與個人性格有莫大的關係。曹操雖然有很多謀士,他也能聽謀士的意見,但很少付諸實施。他最相信的,還是自己的感覺。

而曹操個人又是能謀少斷的性格,而且又比較多疑。因此,實際上他在一生中,貽誤了多次絕好的機會。

比如當年張飛在當陽長阪據水斷橋。張飛也就是二十幾個人,卻由於他多疑的性格,不敢繼續追擊。要是追擊下去,捉住劉備,三國就不可能形成了。

再比如司馬懿曾給他提過幾次抓住機會從漢中打進去的計策。那時候劉備也還沒成氣候,張魯、劉璋又不行。如果他堅決執行,益州就是他曹操的了。

曹操一生有非常多的機會,都被他多疑少斷的性格給葬送了。因而,最終他並沒能統一天下。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