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蔡邕的《九勢》

蔡邕 書法 王充 哲學 董仲舒 東漢 漢朝 揚雄 沈鵬 書畫鑑賞典評收藏 2019-06-14

蔡邕是東漢學者、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畫家。其書論代表作有《筆論》和《九勢》。

《九勢》開頭寫道:“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這幾句的意思是說,書法的起源是從自然開始的。自然是由各類物象組成的,萬物生存的共同依據是陰陽兩種屬性,這就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法則。書法也是具有陰陽法則這一哲理的,從而使優雅美妙的字形和風韻神氣的筆勢隨著產生了。

解讀蔡邕的《九勢》

蔡邕執琴圖

蔡氏認為,書法中最重要的“形勢”,是由陰陽相摩相蕩而產生的,而其根基則在於自然。蔡氏把書藝的發生、形勢的構成等等提升到陰陽哲學的高度來探究,這與漢代廣泛流行的陰陽學說是一脈相通的。

漢人好談陰陽,董仲舒是始作俑者,之後,揚雄、桓譚、王充等思想家,也常以陰陽學說解釋萬物的生成。而從時間上看,離蔡氏最近的思想家是王充。蔡氏特別喜愛王充的《論衡》,自覺地接受了王充的自然觀、陰陽觀,並且創造性地用於書論。

解讀蔡邕的《九勢》

董仲舒畫像

王充認為,天地萬物的本原是“渾沌為一”的“元氣”;“元氣”分離成“清”(陽)、“濁”(陰)二氣,清(陽)者為天,濁(陰)者為地,因此,天地是含有陰陽二氣的自然。王充還進一步認為,天地間陰陽二氣相互結合、不斷推移,就產生了萬物,萬物的生長、成熟,都是陰、陽二氣相摩相蕩的結果。

解讀蔡邕的《九勢》

東漢哲學家王充執筆圖

蔡邕《九勢》中提出的“書肇於自然”的美學命題,與王充的自然觀、陰陽觀如出一轍。在蔡氏看來,書法肇於含氣之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立,形勢出矣”。也就是說,“自然”生出“陰陽”,“陰陽”生出“形勢”,《九勢》中的種種“勢”無疑也是陰陽所生的。蔡邕把書法納入陰陽的矛盾律中加以闡述,確實提升到了書法美學的哲理高度,給後世書論家以深刻的啟示。

《九勢》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上還最早提出了“勢”和“力”這兩個重要的範疇。“勢”與“力”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勢,是力的蓄積,力的發動,力的衝擊,力的取向;力,則是勢的存在,勢的作用,勢的能量,勢的表現。二者又是相與生成,互為因依,密不可分的。

解讀蔡邕的《九勢》

蔡邕書法《熹平石經》局部

蔡邕關於“勢”、“力”的見解,既是對自己長期書藝實踐的創造性的概括和提升,又是對王充《論衡》中陰陽勢力學說的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在漢代,從勢、力結合的哲學新視角來觀察、分析事物的現象,王充是最為突出、最富有創造性的,是從對自然生物的生存競爭的實際考察和理性分析中得來的。

這一關於勢、力的理論,被蔡邕吸納到書法理論中。《九勢》一則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譯:落筆採用藏鋒,勢盡注意收尾,將勁力貫注在點畫之中,鋒毫運用體現出飽滿的力度,才能使字的筆畫顯示出像有血有肉的肌膚一樣的光彩)。

解讀蔡邕的《九勢》

沈鵬書法錄蔡邕《筆論》

二則說:“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譯:使字的形體筆勢依照適當的佈置輝映連帶,莫讓字勢違背而相互脫節)。三則說,“點畫勢盡,力收之”(譯:運筆行至末端時要回鋒,儘量顯得收筆有力);四則說,“疾勢,出於啄、磔之中”(譯:疾勢,節奏明快的疾速行筆,往往用於短撇、捺腳之中);五則說,“澀勢,在於緊駚(jue音訣)戰行之法”(譯:澀勢,運筆類似逆水行舟,在不斷克服紙面阻力的情況下,採取緊而快的戰行的筆法進行)……這些是對書法創作中“勢”與“力”的具體強調。自蔡邕提出此說以來,“勢”與“力”更突出地成為書法創作中筆意的目覺表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