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
"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關於陪伴孩子這個話題,總能讓家長眾說紛紜。

朋友打電話跟我說,週末對她來說是煎熬,寧願上班也不願在家陪著孩子,這娃真是太調皮太愛搗蛋了……

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她對著幹,熊到會把大人逼瘋!

“一般三四歲的孩子,都會特別樂意和媽媽親近啊。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呢?”

我有些納悶。

“為了不讓他出意外,我就隨時看著孩子。叮囑他不要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玩具不能亂扔,家裡的插座不可以碰……我好心提醒他,可他一直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不要! 不能!不可以!你如此控制孩子,難怪他這麼抗拒你呢。”

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斷地挑剔指責孩子。孩子持續地被指責、批評,會讓他感覺很傷心,認為媽媽不接納自己,從而產生挫敗感,那又怎麼會不牴觸你的陪伴呢?

朋友不斷地為孩子的壞習慣煩惱、憂慮,而孩子因此產生牴觸心理,更讓她生氣,這樣陪伴下來,大家都很累,而且也不開心。

用命令式的說教代替陪伴,只會加重孩子的抵抗心理。父母嘮叨越多,孩子越會和你唱反調,這樣的陪伴,還不如不要。

除了忙於說教,還有很多家長的陪伴是隱性失陪。

隱性失陪是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導致精神失陪。

帶孩子去遊樂場,大人忙於拍照P圖發朋友圈,或者光顧著和朋友聊天,讓孩子自己去玩。

在幼兒園參加親子活動,總是礙於情面不願和孩子互動,雙手抱胸站在那裡看著孩子玩,或者乾脆在一旁刷手機。

孩子特別興奮地想要和你分享有趣的事情,你卻忙於追劇,無暇聽孩子講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我每天都陪著孩子。她玩手機,我打麻將,有手機玩她就開心,我也圖個清淨,倆人互不干擾。

"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關於陪伴孩子這個話題,總能讓家長眾說紛紜。

朋友打電話跟我說,週末對她來說是煎熬,寧願上班也不願在家陪著孩子,這娃真是太調皮太愛搗蛋了……

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她對著幹,熊到會把大人逼瘋!

“一般三四歲的孩子,都會特別樂意和媽媽親近啊。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呢?”

我有些納悶。

“為了不讓他出意外,我就隨時看著孩子。叮囑他不要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玩具不能亂扔,家裡的插座不可以碰……我好心提醒他,可他一直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不要! 不能!不可以!你如此控制孩子,難怪他這麼抗拒你呢。”

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斷地挑剔指責孩子。孩子持續地被指責、批評,會讓他感覺很傷心,認為媽媽不接納自己,從而產生挫敗感,那又怎麼會不牴觸你的陪伴呢?

朋友不斷地為孩子的壞習慣煩惱、憂慮,而孩子因此產生牴觸心理,更讓她生氣,這樣陪伴下來,大家都很累,而且也不開心。

用命令式的說教代替陪伴,只會加重孩子的抵抗心理。父母嘮叨越多,孩子越會和你唱反調,這樣的陪伴,還不如不要。

除了忙於說教,還有很多家長的陪伴是隱性失陪。

隱性失陪是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導致精神失陪。

帶孩子去遊樂場,大人忙於拍照P圖發朋友圈,或者光顧著和朋友聊天,讓孩子自己去玩。

在幼兒園參加親子活動,總是礙於情面不願和孩子互動,雙手抱胸站在那裡看著孩子玩,或者乾脆在一旁刷手機。

孩子特別興奮地想要和你分享有趣的事情,你卻忙於追劇,無暇聽孩子講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我每天都陪著孩子。她玩手機,我打麻將,有手機玩她就開心,我也圖個清淨,倆人互不干擾。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這是陪伴嗎?

不是。其實你最多最多隻能算是在看著孩子,甚至有時候眼睛裡只有手機和麻將,連看都算不上。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兒,儘管有父母的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上的能量。

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是需要父母的愛與關懷,在愉悅的環境下,父母與孩子開展雙向的溝通,滿足孩子的互動需求。

"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關於陪伴孩子這個話題,總能讓家長眾說紛紜。

朋友打電話跟我說,週末對她來說是煎熬,寧願上班也不願在家陪著孩子,這娃真是太調皮太愛搗蛋了……

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她對著幹,熊到會把大人逼瘋!

“一般三四歲的孩子,都會特別樂意和媽媽親近啊。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呢?”

我有些納悶。

“為了不讓他出意外,我就隨時看著孩子。叮囑他不要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玩具不能亂扔,家裡的插座不可以碰……我好心提醒他,可他一直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不要! 不能!不可以!你如此控制孩子,難怪他這麼抗拒你呢。”

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斷地挑剔指責孩子。孩子持續地被指責、批評,會讓他感覺很傷心,認為媽媽不接納自己,從而產生挫敗感,那又怎麼會不牴觸你的陪伴呢?

朋友不斷地為孩子的壞習慣煩惱、憂慮,而孩子因此產生牴觸心理,更讓她生氣,這樣陪伴下來,大家都很累,而且也不開心。

用命令式的說教代替陪伴,只會加重孩子的抵抗心理。父母嘮叨越多,孩子越會和你唱反調,這樣的陪伴,還不如不要。

除了忙於說教,還有很多家長的陪伴是隱性失陪。

隱性失陪是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導致精神失陪。

帶孩子去遊樂場,大人忙於拍照P圖發朋友圈,或者光顧著和朋友聊天,讓孩子自己去玩。

在幼兒園參加親子活動,總是礙於情面不願和孩子互動,雙手抱胸站在那裡看著孩子玩,或者乾脆在一旁刷手機。

孩子特別興奮地想要和你分享有趣的事情,你卻忙於追劇,無暇聽孩子講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我每天都陪著孩子。她玩手機,我打麻將,有手機玩她就開心,我也圖個清淨,倆人互不干擾。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這是陪伴嗎?

不是。其實你最多最多隻能算是在看著孩子,甚至有時候眼睛裡只有手機和麻將,連看都算不上。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兒,儘管有父母的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上的能量。

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是需要父母的愛與關懷,在愉悅的環境下,父母與孩子開展雙向的溝通,滿足孩子的互動需求。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幼年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專家曾指出:如果從出生到3歲缺少母愛,會導致孩子的生理、智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發育遲緩,嚴重的孩子會出現生理和心理變態。

我想起了湖南衛視一個很火的節目,叫《變形計》。

節目裡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互換,各自體驗不同的生活。

富人家的孩子,驕奢淫逸不服管教,在鄉下體驗一番,感受到貧苦人民的艱辛不易,從此珍惜自己的生活,痛改前非,皆大歡喜。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叛逆,揮金如土,只是因為家裡有錢?體驗一番貧苦生活就可以讓孩子改過自新?

其實錯誤的根源,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他們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為孩子好,而從來沒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父母的教育觀,金錢觀出現了問題。

他們用金錢代替了陪伴,代替了溝通。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金錢至上,讓孩子學會用金錢去解決所有的問題。

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辛苦工作,卻忘了精神上的養育對孩子來說更重要。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與父母溝通,經常與父母產生衝突矛盾,親子關係因此變得極為惡劣。等孩子過了關鍵期,要想修復親子關係,往往變得特別困難。

"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關於陪伴孩子這個話題,總能讓家長眾說紛紜。

朋友打電話跟我說,週末對她來說是煎熬,寧願上班也不願在家陪著孩子,這娃真是太調皮太愛搗蛋了……

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她對著幹,熊到會把大人逼瘋!

“一般三四歲的孩子,都會特別樂意和媽媽親近啊。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呢?”

我有些納悶。

“為了不讓他出意外,我就隨時看著孩子。叮囑他不要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玩具不能亂扔,家裡的插座不可以碰……我好心提醒他,可他一直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不要! 不能!不可以!你如此控制孩子,難怪他這麼抗拒你呢。”

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斷地挑剔指責孩子。孩子持續地被指責、批評,會讓他感覺很傷心,認為媽媽不接納自己,從而產生挫敗感,那又怎麼會不牴觸你的陪伴呢?

朋友不斷地為孩子的壞習慣煩惱、憂慮,而孩子因此產生牴觸心理,更讓她生氣,這樣陪伴下來,大家都很累,而且也不開心。

用命令式的說教代替陪伴,只會加重孩子的抵抗心理。父母嘮叨越多,孩子越會和你唱反調,這樣的陪伴,還不如不要。

除了忙於說教,還有很多家長的陪伴是隱性失陪。

隱性失陪是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導致精神失陪。

帶孩子去遊樂場,大人忙於拍照P圖發朋友圈,或者光顧著和朋友聊天,讓孩子自己去玩。

在幼兒園參加親子活動,總是礙於情面不願和孩子互動,雙手抱胸站在那裡看著孩子玩,或者乾脆在一旁刷手機。

孩子特別興奮地想要和你分享有趣的事情,你卻忙於追劇,無暇聽孩子講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我每天都陪著孩子。她玩手機,我打麻將,有手機玩她就開心,我也圖個清淨,倆人互不干擾。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這是陪伴嗎?

不是。其實你最多最多隻能算是在看著孩子,甚至有時候眼睛裡只有手機和麻將,連看都算不上。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兒,儘管有父母的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上的能量。

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是需要父母的愛與關懷,在愉悅的環境下,父母與孩子開展雙向的溝通,滿足孩子的互動需求。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幼年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專家曾指出:如果從出生到3歲缺少母愛,會導致孩子的生理、智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發育遲緩,嚴重的孩子會出現生理和心理變態。

我想起了湖南衛視一個很火的節目,叫《變形計》。

節目裡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互換,各自體驗不同的生活。

富人家的孩子,驕奢淫逸不服管教,在鄉下體驗一番,感受到貧苦人民的艱辛不易,從此珍惜自己的生活,痛改前非,皆大歡喜。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叛逆,揮金如土,只是因為家裡有錢?體驗一番貧苦生活就可以讓孩子改過自新?

其實錯誤的根源,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他們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為孩子好,而從來沒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父母的教育觀,金錢觀出現了問題。

他們用金錢代替了陪伴,代替了溝通。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金錢至上,讓孩子學會用金錢去解決所有的問題。

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辛苦工作,卻忘了精神上的養育對孩子來說更重要。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與父母溝通,經常與父母產生衝突矛盾,親子關係因此變得極為惡劣。等孩子過了關鍵期,要想修復親子關係,往往變得特別困難。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研究表明,3歲前受到父母良好照顧的孩子,成人後普遍學歷較高,人際關係良好,親密關係也會更健康。

每當我談起陪伴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跟我說,我和孩子爸都需要工作,沒時間啊。難不成放下工作去陪孩子?

之前有篇文章《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說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看哭了無數人。

"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關於陪伴孩子這個話題,總能讓家長眾說紛紜。

朋友打電話跟我說,週末對她來說是煎熬,寧願上班也不願在家陪著孩子,這娃真是太調皮太愛搗蛋了……

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她對著幹,熊到會把大人逼瘋!

“一般三四歲的孩子,都會特別樂意和媽媽親近啊。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呢?”

我有些納悶。

“為了不讓他出意外,我就隨時看著孩子。叮囑他不要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玩具不能亂扔,家裡的插座不可以碰……我好心提醒他,可他一直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不要! 不能!不可以!你如此控制孩子,難怪他這麼抗拒你呢。”

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斷地挑剔指責孩子。孩子持續地被指責、批評,會讓他感覺很傷心,認為媽媽不接納自己,從而產生挫敗感,那又怎麼會不牴觸你的陪伴呢?

朋友不斷地為孩子的壞習慣煩惱、憂慮,而孩子因此產生牴觸心理,更讓她生氣,這樣陪伴下來,大家都很累,而且也不開心。

用命令式的說教代替陪伴,只會加重孩子的抵抗心理。父母嘮叨越多,孩子越會和你唱反調,這樣的陪伴,還不如不要。

除了忙於說教,還有很多家長的陪伴是隱性失陪。

隱性失陪是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導致精神失陪。

帶孩子去遊樂場,大人忙於拍照P圖發朋友圈,或者光顧著和朋友聊天,讓孩子自己去玩。

在幼兒園參加親子活動,總是礙於情面不願和孩子互動,雙手抱胸站在那裡看著孩子玩,或者乾脆在一旁刷手機。

孩子特別興奮地想要和你分享有趣的事情,你卻忙於追劇,無暇聽孩子講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我每天都陪著孩子。她玩手機,我打麻將,有手機玩她就開心,我也圖個清淨,倆人互不干擾。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這是陪伴嗎?

不是。其實你最多最多隻能算是在看著孩子,甚至有時候眼睛裡只有手機和麻將,連看都算不上。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兒,儘管有父母的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上的能量。

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是需要父母的愛與關懷,在愉悅的環境下,父母與孩子開展雙向的溝通,滿足孩子的互動需求。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幼年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專家曾指出:如果從出生到3歲缺少母愛,會導致孩子的生理、智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發育遲緩,嚴重的孩子會出現生理和心理變態。

我想起了湖南衛視一個很火的節目,叫《變形計》。

節目裡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互換,各自體驗不同的生活。

富人家的孩子,驕奢淫逸不服管教,在鄉下體驗一番,感受到貧苦人民的艱辛不易,從此珍惜自己的生活,痛改前非,皆大歡喜。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叛逆,揮金如土,只是因為家裡有錢?體驗一番貧苦生活就可以讓孩子改過自新?

其實錯誤的根源,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他們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為孩子好,而從來沒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父母的教育觀,金錢觀出現了問題。

他們用金錢代替了陪伴,代替了溝通。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金錢至上,讓孩子學會用金錢去解決所有的問題。

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辛苦工作,卻忘了精神上的養育對孩子來說更重要。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與父母溝通,經常與父母產生衝突矛盾,親子關係因此變得極為惡劣。等孩子過了關鍵期,要想修復親子關係,往往變得特別困難。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研究表明,3歲前受到父母良好照顧的孩子,成人後普遍學歷較高,人際關係良好,親密關係也會更健康。

每當我談起陪伴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跟我說,我和孩子爸都需要工作,沒時間啊。難不成放下工作去陪孩子?

之前有篇文章《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說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看哭了無數人。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不過,陪伴並不需要24小時陪在孩子身邊,一刻不離地照顧著他。

試想,沒有個人時間,疲憊辛苦養娃的父母,如何能心平氣和地陪伴孩子?沒有個人時間的父母,倒是更容易產生過多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

其實,我們在下班後,空出一小時的時間,真正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就夠了。這一小時的時間該做些什麼呢?

1. 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件事

快樂是可以被分享的,孩子們都樂意和父母一起做喜歡做的事情。

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畫畫,做親子手工,甚至一起玩娃娃家和角色扮演遊戲。父母可能會覺得很幼稚,有些難為情,不過沒關係,孩子並不在乎爸爸媽媽是不是遊戲高手,只要陪他們玩的是爸爸媽媽,他們就會很開心。

2. 耐心地陪孩子聊天

就算再內向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也會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孩子很樂意和自己最親近的人,說說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小事情。

在與孩子聊天的時候,父母應該放下手機,認真地和孩子聊天、互動,而不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敷衍了事。你認真地傾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那麼他也會學著用同樣的方式尊重別人尊重你。

3. 讓孩子和你一起工作

倘若忙到連一個小時也抽不出來該怎麼辦?

那就讓孩子陪你一起工作吧。

"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關於陪伴孩子這個話題,總能讓家長眾說紛紜。

朋友打電話跟我說,週末對她來說是煎熬,寧願上班也不願在家陪著孩子,這娃真是太調皮太愛搗蛋了……

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她對著幹,熊到會把大人逼瘋!

“一般三四歲的孩子,都會特別樂意和媽媽親近啊。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呢?”

我有些納悶。

“為了不讓他出意外,我就隨時看著孩子。叮囑他不要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玩具不能亂扔,家裡的插座不可以碰……我好心提醒他,可他一直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不要! 不能!不可以!你如此控制孩子,難怪他這麼抗拒你呢。”

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不斷地挑剔指責孩子。孩子持續地被指責、批評,會讓他感覺很傷心,認為媽媽不接納自己,從而產生挫敗感,那又怎麼會不牴觸你的陪伴呢?

朋友不斷地為孩子的壞習慣煩惱、憂慮,而孩子因此產生牴觸心理,更讓她生氣,這樣陪伴下來,大家都很累,而且也不開心。

用命令式的說教代替陪伴,只會加重孩子的抵抗心理。父母嘮叨越多,孩子越會和你唱反調,這樣的陪伴,還不如不要。

除了忙於說教,還有很多家長的陪伴是隱性失陪。

隱性失陪是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導致精神失陪。

帶孩子去遊樂場,大人忙於拍照P圖發朋友圈,或者光顧著和朋友聊天,讓孩子自己去玩。

在幼兒園參加親子活動,總是礙於情面不願和孩子互動,雙手抱胸站在那裡看著孩子玩,或者乾脆在一旁刷手機。

孩子特別興奮地想要和你分享有趣的事情,你卻忙於追劇,無暇聽孩子講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我每天都陪著孩子。她玩手機,我打麻將,有手機玩她就開心,我也圖個清淨,倆人互不干擾。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這是陪伴嗎?

不是。其實你最多最多隻能算是在看著孩子,甚至有時候眼睛裡只有手機和麻將,連看都算不上。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兒,儘管有父母的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上的能量。

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是需要父母的愛與關懷,在愉悅的環境下,父母與孩子開展雙向的溝通,滿足孩子的互動需求。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幼年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專家曾指出:如果從出生到3歲缺少母愛,會導致孩子的生理、智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發育遲緩,嚴重的孩子會出現生理和心理變態。

我想起了湖南衛視一個很火的節目,叫《變形計》。

節目裡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互換,各自體驗不同的生活。

富人家的孩子,驕奢淫逸不服管教,在鄉下體驗一番,感受到貧苦人民的艱辛不易,從此珍惜自己的生活,痛改前非,皆大歡喜。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叛逆,揮金如土,只是因為家裡有錢?體驗一番貧苦生活就可以讓孩子改過自新?

其實錯誤的根源,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他們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為孩子好,而從來沒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父母的教育觀,金錢觀出現了問題。

他們用金錢代替了陪伴,代替了溝通。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金錢至上,讓孩子學會用金錢去解決所有的問題。

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辛苦工作,卻忘了精神上的養育對孩子來說更重要。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與父母溝通,經常與父母產生衝突矛盾,親子關係因此變得極為惡劣。等孩子過了關鍵期,要想修復親子關係,往往變得特別困難。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研究表明,3歲前受到父母良好照顧的孩子,成人後普遍學歷較高,人際關係良好,親密關係也會更健康。

每當我談起陪伴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跟我說,我和孩子爸都需要工作,沒時間啊。難不成放下工作去陪孩子?

之前有篇文章《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說出了很多父母的心聲,看哭了無數人。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不過,陪伴並不需要24小時陪在孩子身邊,一刻不離地照顧著他。

試想,沒有個人時間,疲憊辛苦養娃的父母,如何能心平氣和地陪伴孩子?沒有個人時間的父母,倒是更容易產生過多負面情緒影響到孩子。

其實,我們在下班後,空出一小時的時間,真正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就夠了。這一小時的時間該做些什麼呢?

1. 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件事

快樂是可以被分享的,孩子們都樂意和父母一起做喜歡做的事情。

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畫畫,做親子手工,甚至一起玩娃娃家和角色扮演遊戲。父母可能會覺得很幼稚,有些難為情,不過沒關係,孩子並不在乎爸爸媽媽是不是遊戲高手,只要陪他們玩的是爸爸媽媽,他們就會很開心。

2. 耐心地陪孩子聊天

就算再內向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也會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孩子很樂意和自己最親近的人,說說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小事情。

在與孩子聊天的時候,父母應該放下手機,認真地和孩子聊天、互動,而不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敷衍了事。你認真地傾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那麼他也會學著用同樣的方式尊重別人尊重你。

3. 讓孩子和你一起工作

倘若忙到連一個小時也抽不出來該怎麼辦?

那就讓孩子陪你一起工作吧。

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

拖地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收拾地上的玩具;讓孩子把桌上的碗筷端到廚房讓你洗乾淨;和孩子一起折衣服……那些沒有危險、孩子又可以做到的事情,都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參與。

甚至你回家加班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在一旁看書,畫畫。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說過:“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你認真工作的狀態,會被孩子吸收。這是一種很好的示範,比起一味地說教,告訴孩子學習要努力吃苦,效果要好太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