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引發了很高的話題討論度。

尤其是最新的劇情,更是把整部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女兒英子想去南大,可媽媽宋倩無法理解,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媽媽長期的控制、密不透風的愛,讓英子陷入失眠和抑鬱,逼得她爬上橋邊的欄杆,想要跳河自殺。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引發了很高的話題討論度。

尤其是最新的劇情,更是把整部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女兒英子想去南大,可媽媽宋倩無法理解,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媽媽長期的控制、密不透風的愛,讓英子陷入失眠和抑鬱,逼得她爬上橋邊的欄杆,想要跳河自殺。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是隻有成年人承受著很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也面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

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正是在警醒我們:父母不要只考慮孩子的成績,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孩子心理髮展,受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總結出: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有些父母疏於陪伴,和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孩子在最需要的年齡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心理上處於孤獨、無助的狀態,缺少安全感;

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事事包辦,什麼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沒有發展出自立自理能力,沒有經歷什麼挫折、委屈,心理會很脆弱,思維上也過度以個人為中心;

有些父母沒有建立起與孩子間的邊界感,常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要求和期待也過高,導致孩子承受很多的壓力;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引發了很高的話題討論度。

尤其是最新的劇情,更是把整部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女兒英子想去南大,可媽媽宋倩無法理解,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媽媽長期的控制、密不透風的愛,讓英子陷入失眠和抑鬱,逼得她爬上橋邊的欄杆,想要跳河自殺。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是隻有成年人承受著很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也面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

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正是在警醒我們:父母不要只考慮孩子的成績,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孩子心理髮展,受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總結出: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有些父母疏於陪伴,和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孩子在最需要的年齡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心理上處於孤獨、無助的狀態,缺少安全感;

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事事包辦,什麼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沒有發展出自立自理能力,沒有經歷什麼挫折、委屈,心理會很脆弱,思維上也過度以個人為中心;

有些父母沒有建立起與孩子間的邊界感,常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要求和期待也過高,導致孩子承受很多的壓力;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管教方式比較粗暴,經常打罵、諷刺、攻擊孩子人格,孩子從最親近的人那裡感受不到愛,只有痛苦,於是變得自卑、自我懷疑,難以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這些錯誤的心態和教養方式,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上慢慢累積,就像一片片雪花造成了最後的雪崩,最終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偏差,自卑、抑鬱、暴戾,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劇中,原本開朗陽光、懂事乖巧、成績也並不差的喬英子,正是在媽媽以愛為名的控制慾中,一步一步走向了中度抑鬱。

在英子欲跳橋輕生的那一幕中,母女倆的對話聽得讓人揪心,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

“媽媽就是想為你好啊”

“對,你就是想為我好,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你覺得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孩子得到了也不一定會開心。

多聽聽孩子最真實的想法和意願,從心底裡尊重、欣賞他,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這樣他才會身心健康地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愛孩子很容易,但是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還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不要讓愛變成了傷害。

二、如何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一書中寫道: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迴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敵意或誘惑的迴應中,將會引起他強烈的焦慮與過度的刺激,從而導致精神成長的貧乏。

因為他內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而這部分無法參與他心靈的發展。

我想最關鍵的,有以下幾點:

父母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平和

一個自身心理就有問題或偏差的父母,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首先必須有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格。

親子關係有界限感,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不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意願。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引發了很高的話題討論度。

尤其是最新的劇情,更是把整部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女兒英子想去南大,可媽媽宋倩無法理解,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媽媽長期的控制、密不透風的愛,讓英子陷入失眠和抑鬱,逼得她爬上橋邊的欄杆,想要跳河自殺。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是隻有成年人承受著很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也面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

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正是在警醒我們:父母不要只考慮孩子的成績,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孩子心理髮展,受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總結出: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有些父母疏於陪伴,和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孩子在最需要的年齡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心理上處於孤獨、無助的狀態,缺少安全感;

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事事包辦,什麼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沒有發展出自立自理能力,沒有經歷什麼挫折、委屈,心理會很脆弱,思維上也過度以個人為中心;

有些父母沒有建立起與孩子間的邊界感,常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要求和期待也過高,導致孩子承受很多的壓力;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管教方式比較粗暴,經常打罵、諷刺、攻擊孩子人格,孩子從最親近的人那裡感受不到愛,只有痛苦,於是變得自卑、自我懷疑,難以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這些錯誤的心態和教養方式,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上慢慢累積,就像一片片雪花造成了最後的雪崩,最終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偏差,自卑、抑鬱、暴戾,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劇中,原本開朗陽光、懂事乖巧、成績也並不差的喬英子,正是在媽媽以愛為名的控制慾中,一步一步走向了中度抑鬱。

在英子欲跳橋輕生的那一幕中,母女倆的對話聽得讓人揪心,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

“媽媽就是想為你好啊”

“對,你就是想為我好,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你覺得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孩子得到了也不一定會開心。

多聽聽孩子最真實的想法和意願,從心底裡尊重、欣賞他,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這樣他才會身心健康地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愛孩子很容易,但是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還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不要讓愛變成了傷害。

二、如何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一書中寫道: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迴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敵意或誘惑的迴應中,將會引起他強烈的焦慮與過度的刺激,從而導致精神成長的貧乏。

因為他內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而這部分無法參與他心靈的發展。

我想最關鍵的,有以下幾點:

父母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平和

一個自身心理就有問題或偏差的父母,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首先必須有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格。

親子關係有界限感,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不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意願。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過分地侵入孩子的成長空間,對自己有要求、有追求,不斷學習、提升個人能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不過分焦慮,保持心態的平和、淡定,不盲目攀比,根據孩子的特質採取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保持快樂、穩定的情緒,讓孩子在一個相對輕鬆、溫馨的環境中成長,對孩子身心發展十分重要。

無條件的愛、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年齡越小,對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需求越強烈。

孩子長大了,在遭遇困境和低谷時,回憶起從父母那裡獲得的愛與關懷,更容易幫助他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越是要好好陪伴孩子,不管時間是長是短,在那段時間裡,最好全身心投入、積極迴應他;不帶任何評判和要求,陪他閱讀、遊戲、聊天。

如果父母總是以自己的虛榮心、面子,去給孩子施加種種要求,以滿足自己的期待,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對他本身的接納和愛的。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引發了很高的話題討論度。

尤其是最新的劇情,更是把整部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女兒英子想去南大,可媽媽宋倩無法理解,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媽媽長期的控制、密不透風的愛,讓英子陷入失眠和抑鬱,逼得她爬上橋邊的欄杆,想要跳河自殺。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是隻有成年人承受著很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也面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

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正是在警醒我們:父母不要只考慮孩子的成績,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孩子心理髮展,受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總結出: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有些父母疏於陪伴,和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孩子在最需要的年齡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心理上處於孤獨、無助的狀態,缺少安全感;

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事事包辦,什麼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沒有發展出自立自理能力,沒有經歷什麼挫折、委屈,心理會很脆弱,思維上也過度以個人為中心;

有些父母沒有建立起與孩子間的邊界感,常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要求和期待也過高,導致孩子承受很多的壓力;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管教方式比較粗暴,經常打罵、諷刺、攻擊孩子人格,孩子從最親近的人那裡感受不到愛,只有痛苦,於是變得自卑、自我懷疑,難以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這些錯誤的心態和教養方式,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上慢慢累積,就像一片片雪花造成了最後的雪崩,最終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偏差,自卑、抑鬱、暴戾,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劇中,原本開朗陽光、懂事乖巧、成績也並不差的喬英子,正是在媽媽以愛為名的控制慾中,一步一步走向了中度抑鬱。

在英子欲跳橋輕生的那一幕中,母女倆的對話聽得讓人揪心,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

“媽媽就是想為你好啊”

“對,你就是想為我好,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你覺得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孩子得到了也不一定會開心。

多聽聽孩子最真實的想法和意願,從心底裡尊重、欣賞他,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這樣他才會身心健康地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愛孩子很容易,但是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還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不要讓愛變成了傷害。

二、如何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一書中寫道: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迴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敵意或誘惑的迴應中,將會引起他強烈的焦慮與過度的刺激,從而導致精神成長的貧乏。

因為他內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而這部分無法參與他心靈的發展。

我想最關鍵的,有以下幾點:

父母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平和

一個自身心理就有問題或偏差的父母,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首先必須有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格。

親子關係有界限感,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不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意願。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過分地侵入孩子的成長空間,對自己有要求、有追求,不斷學習、提升個人能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不過分焦慮,保持心態的平和、淡定,不盲目攀比,根據孩子的特質採取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保持快樂、穩定的情緒,讓孩子在一個相對輕鬆、溫馨的環境中成長,對孩子身心發展十分重要。

無條件的愛、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年齡越小,對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需求越強烈。

孩子長大了,在遭遇困境和低谷時,回憶起從父母那裡獲得的愛與關懷,更容易幫助他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越是要好好陪伴孩子,不管時間是長是短,在那段時間裡,最好全身心投入、積極迴應他;不帶任何評判和要求,陪他閱讀、遊戲、聊天。

如果父母總是以自己的虛榮心、面子,去給孩子施加種種要求,以滿足自己的期待,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對他本身的接納和愛的。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孩子時,不過分嚴厲、也不要一味溺愛,鼓勵孩子獨立、自理,勇於探索,培養各項能力,這樣他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更加自信。

不管孩子成績是好是壞,也會欣賞他身上的閃光點,接納他、幫助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注重親子溝通,關注孩子內心世界

我曾聽過很多孩子抱怨,每次回家,爸爸媽媽只知道問“學了什麼?”“考多少分?”“作業寫了嗎?”

卻從來不會問“快不快樂”“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最近有什麼煩心事嗎?”

中國親子溝通質量差,是一直存在的問題,父母與孩子交流比較少會涉及到情感方面、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此就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家長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像變了一個人,什麼事也不跟自己說;孩子又覺得父母不瞭解自己,不想跟他們溝通。

這都是溝通少、不及時造成的結果。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引發了很高的話題討論度。

尤其是最新的劇情,更是把整部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女兒英子想去南大,可媽媽宋倩無法理解,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媽媽長期的控制、密不透風的愛,讓英子陷入失眠和抑鬱,逼得她爬上橋邊的欄杆,想要跳河自殺。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是隻有成年人承受著很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也面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

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正是在警醒我們:父母不要只考慮孩子的成績,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孩子心理髮展,受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總結出: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有些父母疏於陪伴,和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孩子在最需要的年齡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心理上處於孤獨、無助的狀態,缺少安全感;

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事事包辦,什麼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沒有發展出自立自理能力,沒有經歷什麼挫折、委屈,心理會很脆弱,思維上也過度以個人為中心;

有些父母沒有建立起與孩子間的邊界感,常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要求和期待也過高,導致孩子承受很多的壓力;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管教方式比較粗暴,經常打罵、諷刺、攻擊孩子人格,孩子從最親近的人那裡感受不到愛,只有痛苦,於是變得自卑、自我懷疑,難以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這些錯誤的心態和教養方式,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上慢慢累積,就像一片片雪花造成了最後的雪崩,最終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偏差,自卑、抑鬱、暴戾,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劇中,原本開朗陽光、懂事乖巧、成績也並不差的喬英子,正是在媽媽以愛為名的控制慾中,一步一步走向了中度抑鬱。

在英子欲跳橋輕生的那一幕中,母女倆的對話聽得讓人揪心,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

“媽媽就是想為你好啊”

“對,你就是想為我好,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你覺得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孩子得到了也不一定會開心。

多聽聽孩子最真實的想法和意願,從心底裡尊重、欣賞他,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這樣他才會身心健康地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愛孩子很容易,但是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還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不要讓愛變成了傷害。

二、如何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一書中寫道: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迴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敵意或誘惑的迴應中,將會引起他強烈的焦慮與過度的刺激,從而導致精神成長的貧乏。

因為他內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而這部分無法參與他心靈的發展。

我想最關鍵的,有以下幾點:

父母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平和

一個自身心理就有問題或偏差的父母,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首先必須有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格。

親子關係有界限感,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不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意願。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過分地侵入孩子的成長空間,對自己有要求、有追求,不斷學習、提升個人能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不過分焦慮,保持心態的平和、淡定,不盲目攀比,根據孩子的特質採取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保持快樂、穩定的情緒,讓孩子在一個相對輕鬆、溫馨的環境中成長,對孩子身心發展十分重要。

無條件的愛、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年齡越小,對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需求越強烈。

孩子長大了,在遭遇困境和低谷時,回憶起從父母那裡獲得的愛與關懷,更容易幫助他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越是要好好陪伴孩子,不管時間是長是短,在那段時間裡,最好全身心投入、積極迴應他;不帶任何評判和要求,陪他閱讀、遊戲、聊天。

如果父母總是以自己的虛榮心、面子,去給孩子施加種種要求,以滿足自己的期待,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對他本身的接納和愛的。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孩子時,不過分嚴厲、也不要一味溺愛,鼓勵孩子獨立、自理,勇於探索,培養各項能力,這樣他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更加自信。

不管孩子成績是好是壞,也會欣賞他身上的閃光點,接納他、幫助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注重親子溝通,關注孩子內心世界

我曾聽過很多孩子抱怨,每次回家,爸爸媽媽只知道問“學了什麼?”“考多少分?”“作業寫了嗎?”

卻從來不會問“快不快樂”“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最近有什麼煩心事嗎?”

中國親子溝通質量差,是一直存在的問題,父母與孩子交流比較少會涉及到情感方面、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此就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家長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像變了一個人,什麼事也不跟自己說;孩子又覺得父母不瞭解自己,不想跟他們溝通。

這都是溝通少、不及時造成的結果。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父母來說,平時除了成績、衣食住行等問題,也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注孩子的情緒。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首先要以平和的情緒積極和孩子溝通,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動機。

不過分打擊孩子、責罵孩子,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及時疏導負面情緒。

此外,積極引導和鼓勵孩子凡事往好處、發掘自身的優勢,更加自信、快樂地成長。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引發了很高的話題討論度。

尤其是最新的劇情,更是把整部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女兒英子想去南大,可媽媽宋倩無法理解,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媽媽長期的控制、密不透風的愛,讓英子陷入失眠和抑鬱,逼得她爬上橋邊的欄杆,想要跳河自殺。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是隻有成年人承受著很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也面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

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正是在警醒我們:父母不要只考慮孩子的成績,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孩子心理髮展,受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總結出: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有些父母疏於陪伴,和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孩子在最需要的年齡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心理上處於孤獨、無助的狀態,缺少安全感;

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事事包辦,什麼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沒有發展出自立自理能力,沒有經歷什麼挫折、委屈,心理會很脆弱,思維上也過度以個人為中心;

有些父母沒有建立起與孩子間的邊界感,常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要求和期待也過高,導致孩子承受很多的壓力;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管教方式比較粗暴,經常打罵、諷刺、攻擊孩子人格,孩子從最親近的人那裡感受不到愛,只有痛苦,於是變得自卑、自我懷疑,難以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這些錯誤的心態和教養方式,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上慢慢累積,就像一片片雪花造成了最後的雪崩,最終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偏差,自卑、抑鬱、暴戾,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劇中,原本開朗陽光、懂事乖巧、成績也並不差的喬英子,正是在媽媽以愛為名的控制慾中,一步一步走向了中度抑鬱。

在英子欲跳橋輕生的那一幕中,母女倆的對話聽得讓人揪心,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

“媽媽就是想為你好啊”

“對,你就是想為我好,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你覺得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孩子得到了也不一定會開心。

多聽聽孩子最真實的想法和意願,從心底裡尊重、欣賞他,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這樣他才會身心健康地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愛孩子很容易,但是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還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不要讓愛變成了傷害。

二、如何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一書中寫道: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迴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敵意或誘惑的迴應中,將會引起他強烈的焦慮與過度的刺激,從而導致精神成長的貧乏。

因為他內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而這部分無法參與他心靈的發展。

我想最關鍵的,有以下幾點:

父母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平和

一個自身心理就有問題或偏差的父母,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首先必須有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格。

親子關係有界限感,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不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意願。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過分地侵入孩子的成長空間,對自己有要求、有追求,不斷學習、提升個人能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不過分焦慮,保持心態的平和、淡定,不盲目攀比,根據孩子的特質採取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保持快樂、穩定的情緒,讓孩子在一個相對輕鬆、溫馨的環境中成長,對孩子身心發展十分重要。

無條件的愛、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年齡越小,對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需求越強烈。

孩子長大了,在遭遇困境和低谷時,回憶起從父母那裡獲得的愛與關懷,更容易幫助他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越是要好好陪伴孩子,不管時間是長是短,在那段時間裡,最好全身心投入、積極迴應他;不帶任何評判和要求,陪他閱讀、遊戲、聊天。

如果父母總是以自己的虛榮心、面子,去給孩子施加種種要求,以滿足自己的期待,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對他本身的接納和愛的。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孩子時,不過分嚴厲、也不要一味溺愛,鼓勵孩子獨立、自理,勇於探索,培養各項能力,這樣他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更加自信。

不管孩子成績是好是壞,也會欣賞他身上的閃光點,接納他、幫助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注重親子溝通,關注孩子內心世界

我曾聽過很多孩子抱怨,每次回家,爸爸媽媽只知道問“學了什麼?”“考多少分?”“作業寫了嗎?”

卻從來不會問“快不快樂”“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最近有什麼煩心事嗎?”

中國親子溝通質量差,是一直存在的問題,父母與孩子交流比較少會涉及到情感方面、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此就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家長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像變了一個人,什麼事也不跟自己說;孩子又覺得父母不瞭解自己,不想跟他們溝通。

這都是溝通少、不及時造成的結果。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父母來說,平時除了成績、衣食住行等問題,也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注孩子的情緒。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首先要以平和的情緒積極和孩子溝通,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動機。

不過分打擊孩子、責罵孩子,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及時疏導負面情緒。

此外,積極引導和鼓勵孩子凡事往好處、發掘自身的優勢,更加自信、快樂地成長。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人們常說,孩子要富養。

我想,這個富養,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心靈的富養,給孩子心理足夠的營養。

孩子一切幸福和快樂,始於積極的心理。

培養出一個陽光、樂觀、自信、意志堅強、心理健康的孩子,這才是教育最成功的地方!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引發了很高的話題討論度。

尤其是最新的劇情,更是把整部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女兒英子想去南大,可媽媽宋倩無法理解,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媽媽長期的控制、密不透風的愛,讓英子陷入失眠和抑鬱,逼得她爬上橋邊的欄杆,想要跳河自殺。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是隻有成年人承受著很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也面臨著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

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正是在警醒我們:父母不要只考慮孩子的成績,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孩子心理髮展,受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總結出: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有些父母疏於陪伴,和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孩子在最需要的年齡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心理上處於孤獨、無助的狀態,缺少安全感;

有些父母溺愛孩子,事事包辦,什麼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孩子沒有發展出自立自理能力,沒有經歷什麼挫折、委屈,心理會很脆弱,思維上也過度以個人為中心;

有些父母沒有建立起與孩子間的邊界感,常常把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要求和期待也過高,導致孩子承受很多的壓力;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管教方式比較粗暴,經常打罵、諷刺、攻擊孩子人格,孩子從最親近的人那裡感受不到愛,只有痛苦,於是變得自卑、自我懷疑,難以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這些錯誤的心態和教養方式,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上慢慢累積,就像一片片雪花造成了最後的雪崩,最終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偏差,自卑、抑鬱、暴戾,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劇中,原本開朗陽光、懂事乖巧、成績也並不差的喬英子,正是在媽媽以愛為名的控制慾中,一步一步走向了中度抑鬱。

在英子欲跳橋輕生的那一幕中,母女倆的對話聽得讓人揪心,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

“媽媽就是想為你好啊”

“對,你就是想為我好,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你覺得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孩子得到了也不一定會開心。

多聽聽孩子最真實的想法和意願,從心底裡尊重、欣賞他,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接納,這樣他才會身心健康地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愛孩子很容易,但是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還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不要讓愛變成了傷害。

二、如何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一書中寫道: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迴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敵意或誘惑的迴應中,將會引起他強烈的焦慮與過度的刺激,從而導致精神成長的貧乏。

因為他內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而這部分無法參與他心靈的發展。

我想最關鍵的,有以下幾點:

父母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平和

一個自身心理就有問題或偏差的父母,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首先必須有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格。

親子關係有界限感,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不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意願。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過分地侵入孩子的成長空間,對自己有要求、有追求,不斷學習、提升個人能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不過分焦慮,保持心態的平和、淡定,不盲目攀比,根據孩子的特質採取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保持快樂、穩定的情緒,讓孩子在一個相對輕鬆、溫馨的環境中成長,對孩子身心發展十分重要。

無條件的愛、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年齡越小,對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需求越強烈。

孩子長大了,在遭遇困境和低谷時,回憶起從父母那裡獲得的愛與關懷,更容易幫助他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越是要好好陪伴孩子,不管時間是長是短,在那段時間裡,最好全身心投入、積極迴應他;不帶任何評判和要求,陪他閱讀、遊戲、聊天。

如果父母總是以自己的虛榮心、面子,去給孩子施加種種要求,以滿足自己的期待,孩子是感受不到父母對他本身的接納和愛的。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孩子時,不過分嚴厲、也不要一味溺愛,鼓勵孩子獨立、自理,勇於探索,培養各項能力,這樣他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更加自信。

不管孩子成績是好是壞,也會欣賞他身上的閃光點,接納他、幫助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注重親子溝通,關注孩子內心世界

我曾聽過很多孩子抱怨,每次回家,爸爸媽媽只知道問“學了什麼?”“考多少分?”“作業寫了嗎?”

卻從來不會問“快不快樂”“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最近有什麼煩心事嗎?”

中國親子溝通質量差,是一直存在的問題,父母與孩子交流比較少會涉及到情感方面、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此就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家長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像變了一個人,什麼事也不跟自己說;孩子又覺得父母不瞭解自己,不想跟他們溝通。

這都是溝通少、不及時造成的結果。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父母來說,平時除了成績、衣食住行等問題,也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注孩子的情緒。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首先要以平和的情緒積極和孩子溝通,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孩子的感受,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動機。

不過分打擊孩子、責罵孩子,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及時疏導負面情緒。

此外,積極引導和鼓勵孩子凡事往好處、發掘自身的優勢,更加自信、快樂地成長。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人們常說,孩子要富養。

我想,這個富養,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心靈的富養,給孩子心理足夠的營養。

孩子一切幸福和快樂,始於積極的心理。

培養出一個陽光、樂觀、自信、意志堅強、心理健康的孩子,這才是教育最成功的地方!

你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週一至週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