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習慣思維,小時候孩子聽從自己習慣了,長大了依然想命令孩子。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仰望的對象。孩子一邊對父母表示著崇敬之情,一邊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那個時候,父母的話孩子一定會聽,就算暫時不聽,父母也一定有辦法“搞定”孩子,讓孩子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面對專制的父母,孩子或者開始反抗,養成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或者變得惟命是從,懦弱無能;或者被父母同化,模仿他們,成為一個專制的人,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不管哪一種,在面對孩子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如果還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達到目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習慣思維,小時候孩子聽從自己習慣了,長大了依然想命令孩子。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仰望的對象。孩子一邊對父母表示著崇敬之情,一邊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那個時候,父母的話孩子一定會聽,就算暫時不聽,父母也一定有辦法“搞定”孩子,讓孩子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面對專制的父母,孩子或者開始反抗,養成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或者變得惟命是從,懦弱無能;或者被父母同化,模仿他們,成為一個專制的人,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不管哪一種,在面對孩子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如果還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達到目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家長不願意花心思瞭解自己的孩子。由於高高在上的心理,家長一般很少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洞察一切的優越感,自認為很瞭解孩子。但實際上,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並不多。

生長環境的不同,社會、學校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都導致現在的孩子有很多不同於以前孩子的地方。如果家長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選擇和追求,那隔閡就一定存在。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習慣思維,小時候孩子聽從自己習慣了,長大了依然想命令孩子。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仰望的對象。孩子一邊對父母表示著崇敬之情,一邊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那個時候,父母的話孩子一定會聽,就算暫時不聽,父母也一定有辦法“搞定”孩子,讓孩子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面對專制的父母,孩子或者開始反抗,養成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或者變得惟命是從,懦弱無能;或者被父母同化,模仿他們,成為一個專制的人,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不管哪一種,在面對孩子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如果還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達到目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家長不願意花心思瞭解自己的孩子。由於高高在上的心理,家長一般很少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洞察一切的優越感,自認為很瞭解孩子。但實際上,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並不多。

生長環境的不同,社會、學校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都導致現在的孩子有很多不同於以前孩子的地方。如果家長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選擇和追求,那隔閡就一定存在。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3、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不讓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非常有益的事情。為何對孩子好的事情,孩子卻不領情?如果孩子只是小孩子,不懂事還可以理解,但十幾歲的孩子應該能夠分辨是非曲直了。究其原因,就是溝通有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互惠關係定律:“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甚至不少人為此還會去上課,聽老師講一講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其實,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家長將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更加和諧一些。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習慣思維,小時候孩子聽從自己習慣了,長大了依然想命令孩子。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仰望的對象。孩子一邊對父母表示著崇敬之情,一邊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那個時候,父母的話孩子一定會聽,就算暫時不聽,父母也一定有辦法“搞定”孩子,讓孩子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面對專制的父母,孩子或者開始反抗,養成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或者變得惟命是從,懦弱無能;或者被父母同化,模仿他們,成為一個專制的人,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不管哪一種,在面對孩子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如果還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達到目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家長不願意花心思瞭解自己的孩子。由於高高在上的心理,家長一般很少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洞察一切的優越感,自認為很瞭解孩子。但實際上,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並不多。

生長環境的不同,社會、學校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都導致現在的孩子有很多不同於以前孩子的地方。如果家長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選擇和追求,那隔閡就一定存在。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3、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不讓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非常有益的事情。為何對孩子好的事情,孩子卻不領情?如果孩子只是小孩子,不懂事還可以理解,但十幾歲的孩子應該能夠分辨是非曲直了。究其原因,就是溝通有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互惠關係定律:“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甚至不少人為此還會去上課,聽老師講一講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其實,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家長將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更加和諧一些。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比如,相信很多女性都知道通宵熬夜的危害,所以看到自己的老公跟著一幫朋友打麻將就會很生氣。但如果妻子採用掀桌子的方式來勸說丈夫別打麻將,你覺得會有效果嗎?妻子本意是好的,認為打麻將傷身,但她卻忽視了丈夫的精神娛樂追求,忽視了丈夫在朋友前面的面子問題。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妻子可以為丈夫和他的朋友們準備一些吃的,因為長時間打麻將會餓,然後再問一問還有沒有其他服務,最後才巧妙地告訴丈夫,別拖著朋友玩得太久,別把朋友們的身體累壞了。這樣做,一方面給了丈夫面子,一方面告訴丈夫注意身體健康。估計,丈夫的朋友都會誇這個妻子懂事。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習慣思維,小時候孩子聽從自己習慣了,長大了依然想命令孩子。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仰望的對象。孩子一邊對父母表示著崇敬之情,一邊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那個時候,父母的話孩子一定會聽,就算暫時不聽,父母也一定有辦法“搞定”孩子,讓孩子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面對專制的父母,孩子或者開始反抗,養成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或者變得惟命是從,懦弱無能;或者被父母同化,模仿他們,成為一個專制的人,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不管哪一種,在面對孩子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如果還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達到目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家長不願意花心思瞭解自己的孩子。由於高高在上的心理,家長一般很少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洞察一切的優越感,自認為很瞭解孩子。但實際上,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並不多。

生長環境的不同,社會、學校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都導致現在的孩子有很多不同於以前孩子的地方。如果家長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選擇和追求,那隔閡就一定存在。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3、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不讓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非常有益的事情。為何對孩子好的事情,孩子卻不領情?如果孩子只是小孩子,不懂事還可以理解,但十幾歲的孩子應該能夠分辨是非曲直了。究其原因,就是溝通有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互惠關係定律:“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甚至不少人為此還會去上課,聽老師講一講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其實,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家長將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更加和諧一些。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比如,相信很多女性都知道通宵熬夜的危害,所以看到自己的老公跟著一幫朋友打麻將就會很生氣。但如果妻子採用掀桌子的方式來勸說丈夫別打麻將,你覺得會有效果嗎?妻子本意是好的,認為打麻將傷身,但她卻忽視了丈夫的精神娛樂追求,忽視了丈夫在朋友前面的面子問題。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妻子可以為丈夫和他的朋友們準備一些吃的,因為長時間打麻將會餓,然後再問一問還有沒有其他服務,最後才巧妙地告訴丈夫,別拖著朋友玩得太久,別把朋友們的身體累壞了。這樣做,一方面給了丈夫面子,一方面告訴丈夫注意身體健康。估計,丈夫的朋友都會誇這個妻子懂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親子關係也是一樣啊!

面對總是玩手機的孩子,如果家長採用暴力手段強制將手機奪過來,或者在言語上攻擊孩子,一定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整件事情,孩子玩手機的初衷是什麼?沉溺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找到了根本原因,相信家長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首先,家長一定要明確,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必然,包括手機。我們可以讓孩子晚一點接觸電子產品,但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永遠都不接觸電子產品,手機也是一樣。這是孩子人際交往的手段之一。時代在進步,手機等電子產品用好了就是孩子的幫手,用不好就會害了孩子。

家長要確定一個思想,孩子一定會接觸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也不是洪水猛獸,“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習慣思維,小時候孩子聽從自己習慣了,長大了依然想命令孩子。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仰望的對象。孩子一邊對父母表示著崇敬之情,一邊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那個時候,父母的話孩子一定會聽,就算暫時不聽,父母也一定有辦法“搞定”孩子,讓孩子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面對專制的父母,孩子或者開始反抗,養成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或者變得惟命是從,懦弱無能;或者被父母同化,模仿他們,成為一個專制的人,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不管哪一種,在面對孩子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如果還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達到目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家長不願意花心思瞭解自己的孩子。由於高高在上的心理,家長一般很少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洞察一切的優越感,自認為很瞭解孩子。但實際上,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並不多。

生長環境的不同,社會、學校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都導致現在的孩子有很多不同於以前孩子的地方。如果家長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選擇和追求,那隔閡就一定存在。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3、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不讓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非常有益的事情。為何對孩子好的事情,孩子卻不領情?如果孩子只是小孩子,不懂事還可以理解,但十幾歲的孩子應該能夠分辨是非曲直了。究其原因,就是溝通有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互惠關係定律:“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甚至不少人為此還會去上課,聽老師講一講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其實,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家長將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更加和諧一些。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比如,相信很多女性都知道通宵熬夜的危害,所以看到自己的老公跟著一幫朋友打麻將就會很生氣。但如果妻子採用掀桌子的方式來勸說丈夫別打麻將,你覺得會有效果嗎?妻子本意是好的,認為打麻將傷身,但她卻忽視了丈夫的精神娛樂追求,忽視了丈夫在朋友前面的面子問題。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妻子可以為丈夫和他的朋友們準備一些吃的,因為長時間打麻將會餓,然後再問一問還有沒有其他服務,最後才巧妙地告訴丈夫,別拖著朋友玩得太久,別把朋友們的身體累壞了。這樣做,一方面給了丈夫面子,一方面告訴丈夫注意身體健康。估計,丈夫的朋友都會誇這個妻子懂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親子關係也是一樣啊!

面對總是玩手機的孩子,如果家長採用暴力手段強制將手機奪過來,或者在言語上攻擊孩子,一定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整件事情,孩子玩手機的初衷是什麼?沉溺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找到了根本原因,相信家長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首先,家長一定要明確,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必然,包括手機。我們可以讓孩子晚一點接觸電子產品,但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永遠都不接觸電子產品,手機也是一樣。這是孩子人際交往的手段之一。時代在進步,手機等電子產品用好了就是孩子的幫手,用不好就會害了孩子。

家長要確定一個思想,孩子一定會接觸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也不是洪水猛獸,“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其次,利用互惠原則,和孩子好好溝通。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和顏悅色地跟自己說話,但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好好跟孩子說根本不管用啊!其實,管不管用,主要是看孩子是否能夠意識到這件事對自己是否有利。

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玩手機的初衷,是無聊沒事做?還是為何合群,大家都在玩那我也玩?又或者是在查看資料?和孩子平等的相處,以一種商量的口吻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如同那位勸說自己丈夫不要通宵玩麻將一樣,家長也可以選擇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別怕麻煩,也別覺得孩子不值得。

對於已經形成比較差的親子關係的父母,千萬別奢望說一次孩子就能聽你的。你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從你那裡得到尊重。多幾次這樣的經歷後,孩子就會覺得家長是尊重他的,面對一個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給予尊重。

這樣的平等關係,才是最恰當的親子關係。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習慣思維,小時候孩子聽從自己習慣了,長大了依然想命令孩子。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仰望的對象。孩子一邊對父母表示著崇敬之情,一邊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那個時候,父母的話孩子一定會聽,就算暫時不聽,父母也一定有辦法“搞定”孩子,讓孩子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面對專制的父母,孩子或者開始反抗,養成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或者變得惟命是從,懦弱無能;或者被父母同化,模仿他們,成為一個專制的人,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不管哪一種,在面對孩子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如果還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達到目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家長不願意花心思瞭解自己的孩子。由於高高在上的心理,家長一般很少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洞察一切的優越感,自認為很瞭解孩子。但實際上,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並不多。

生長環境的不同,社會、學校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都導致現在的孩子有很多不同於以前孩子的地方。如果家長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選擇和追求,那隔閡就一定存在。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3、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不讓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非常有益的事情。為何對孩子好的事情,孩子卻不領情?如果孩子只是小孩子,不懂事還可以理解,但十幾歲的孩子應該能夠分辨是非曲直了。究其原因,就是溝通有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互惠關係定律:“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甚至不少人為此還會去上課,聽老師講一講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其實,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家長將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更加和諧一些。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比如,相信很多女性都知道通宵熬夜的危害,所以看到自己的老公跟著一幫朋友打麻將就會很生氣。但如果妻子採用掀桌子的方式來勸說丈夫別打麻將,你覺得會有效果嗎?妻子本意是好的,認為打麻將傷身,但她卻忽視了丈夫的精神娛樂追求,忽視了丈夫在朋友前面的面子問題。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妻子可以為丈夫和他的朋友們準備一些吃的,因為長時間打麻將會餓,然後再問一問還有沒有其他服務,最後才巧妙地告訴丈夫,別拖著朋友玩得太久,別把朋友們的身體累壞了。這樣做,一方面給了丈夫面子,一方面告訴丈夫注意身體健康。估計,丈夫的朋友都會誇這個妻子懂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親子關係也是一樣啊!

面對總是玩手機的孩子,如果家長採用暴力手段強制將手機奪過來,或者在言語上攻擊孩子,一定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整件事情,孩子玩手機的初衷是什麼?沉溺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找到了根本原因,相信家長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首先,家長一定要明確,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必然,包括手機。我們可以讓孩子晚一點接觸電子產品,但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永遠都不接觸電子產品,手機也是一樣。這是孩子人際交往的手段之一。時代在進步,手機等電子產品用好了就是孩子的幫手,用不好就會害了孩子。

家長要確定一個思想,孩子一定會接觸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也不是洪水猛獸,“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其次,利用互惠原則,和孩子好好溝通。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和顏悅色地跟自己說話,但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好好跟孩子說根本不管用啊!其實,管不管用,主要是看孩子是否能夠意識到這件事對自己是否有利。

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玩手機的初衷,是無聊沒事做?還是為何合群,大家都在玩那我也玩?又或者是在查看資料?和孩子平等的相處,以一種商量的口吻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如同那位勸說自己丈夫不要通宵玩麻將一樣,家長也可以選擇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別怕麻煩,也別覺得孩子不值得。

對於已經形成比較差的親子關係的父母,千萬別奢望說一次孩子就能聽你的。你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從你那裡得到尊重。多幾次這樣的經歷後,孩子就會覺得家長是尊重他的,面對一個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給予尊重。

這樣的平等關係,才是最恰當的親子關係。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為孩子找到比手機更有意義,也讓孩子更感興趣的事情。沒有一個孩子,尤其是小孩子可以拒絕遊戲的誘惑。孩子沉溺手機,一定是找不到比手機更加有意義的事情。如果家長能夠為孩子找到,他自然不會願意花費很多時間在這上面。

鄰居家有個小女孩,特別喜歡玩手機。因為她媽媽是微商,平時兩部手機做生意,為了孩子不打擾她工作,就經常將孩子丟給電視或者手機。

後來,孩子有點近視了,鄰居才著急起來。為了孩子,她開始每天帶著孩子出去玩。剛開始,孩子即便是在外面玩也想看手機。但慢慢的,隨著小朋友增多,大家一起做遊戲,孩子也不會總想著玩手機了。漸漸的,孩子在家也不怎麼玩手機或者看電視了,因為他總能找到更好玩的玩具,比如七巧板、積木等等。

我家小侄子今年高一了,放假後也總是捧著手機看,任他爸爸怎麼說也不管用。一天來我家玩,我直接給他一個任務,和我家孩子一起拼一搜戰艦。結果,兩個孩子用一上午的時間拼裝成功。這一上午,他再也沒有看過手機了。

想讓孩子不玩手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為孩子找到一個比手機更加有趣的事情。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習慣思維,小時候孩子聽從自己習慣了,長大了依然想命令孩子。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仰望的對象。孩子一邊對父母表示著崇敬之情,一邊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那個時候,父母的話孩子一定會聽,就算暫時不聽,父母也一定有辦法“搞定”孩子,讓孩子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面對專制的父母,孩子或者開始反抗,養成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或者變得惟命是從,懦弱無能;或者被父母同化,模仿他們,成為一個專制的人,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不管哪一種,在面對孩子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如果還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達到目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家長不願意花心思瞭解自己的孩子。由於高高在上的心理,家長一般很少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洞察一切的優越感,自認為很瞭解孩子。但實際上,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並不多。

生長環境的不同,社會、學校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都導致現在的孩子有很多不同於以前孩子的地方。如果家長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選擇和追求,那隔閡就一定存在。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3、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不讓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非常有益的事情。為何對孩子好的事情,孩子卻不領情?如果孩子只是小孩子,不懂事還可以理解,但十幾歲的孩子應該能夠分辨是非曲直了。究其原因,就是溝通有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互惠關係定律:“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甚至不少人為此還會去上課,聽老師講一講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其實,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家長將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更加和諧一些。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比如,相信很多女性都知道通宵熬夜的危害,所以看到自己的老公跟著一幫朋友打麻將就會很生氣。但如果妻子採用掀桌子的方式來勸說丈夫別打麻將,你覺得會有效果嗎?妻子本意是好的,認為打麻將傷身,但她卻忽視了丈夫的精神娛樂追求,忽視了丈夫在朋友前面的面子問題。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妻子可以為丈夫和他的朋友們準備一些吃的,因為長時間打麻將會餓,然後再問一問還有沒有其他服務,最後才巧妙地告訴丈夫,別拖著朋友玩得太久,別把朋友們的身體累壞了。這樣做,一方面給了丈夫面子,一方面告訴丈夫注意身體健康。估計,丈夫的朋友都會誇這個妻子懂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親子關係也是一樣啊!

面對總是玩手機的孩子,如果家長採用暴力手段強制將手機奪過來,或者在言語上攻擊孩子,一定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整件事情,孩子玩手機的初衷是什麼?沉溺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找到了根本原因,相信家長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首先,家長一定要明確,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必然,包括手機。我們可以讓孩子晚一點接觸電子產品,但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永遠都不接觸電子產品,手機也是一樣。這是孩子人際交往的手段之一。時代在進步,手機等電子產品用好了就是孩子的幫手,用不好就會害了孩子。

家長要確定一個思想,孩子一定會接觸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也不是洪水猛獸,“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其次,利用互惠原則,和孩子好好溝通。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和顏悅色地跟自己說話,但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好好跟孩子說根本不管用啊!其實,管不管用,主要是看孩子是否能夠意識到這件事對自己是否有利。

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玩手機的初衷,是無聊沒事做?還是為何合群,大家都在玩那我也玩?又或者是在查看資料?和孩子平等的相處,以一種商量的口吻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如同那位勸說自己丈夫不要通宵玩麻將一樣,家長也可以選擇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別怕麻煩,也別覺得孩子不值得。

對於已經形成比較差的親子關係的父母,千萬別奢望說一次孩子就能聽你的。你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從你那裡得到尊重。多幾次這樣的經歷後,孩子就會覺得家長是尊重他的,面對一個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給予尊重。

這樣的平等關係,才是最恰當的親子關係。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為孩子找到比手機更有意義,也讓孩子更感興趣的事情。沒有一個孩子,尤其是小孩子可以拒絕遊戲的誘惑。孩子沉溺手機,一定是找不到比手機更加有意義的事情。如果家長能夠為孩子找到,他自然不會願意花費很多時間在這上面。

鄰居家有個小女孩,特別喜歡玩手機。因為她媽媽是微商,平時兩部手機做生意,為了孩子不打擾她工作,就經常將孩子丟給電視或者手機。

後來,孩子有點近視了,鄰居才著急起來。為了孩子,她開始每天帶著孩子出去玩。剛開始,孩子即便是在外面玩也想看手機。但慢慢的,隨著小朋友增多,大家一起做遊戲,孩子也不會總想著玩手機了。漸漸的,孩子在家也不怎麼玩手機或者看電視了,因為他總能找到更好玩的玩具,比如七巧板、積木等等。

我家小侄子今年高一了,放假後也總是捧著手機看,任他爸爸怎麼說也不管用。一天來我家玩,我直接給他一個任務,和我家孩子一起拼一搜戰艦。結果,兩個孩子用一上午的時間拼裝成功。這一上午,他再也沒有看過手機了。

想讓孩子不玩手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為孩子找到一個比手機更加有趣的事情。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如果暫時無法讓孩子遠離手機,就讓孩子玩一些有益孩子的遊戲吧!我家孩子看見別的孩子玩手機,也總是嚷著要玩。為了安撫他,我也給他下載了幾個遊戲,比如數獨、國際象棋和紀念碑谷。

其實,網上有不少這樣的小遊戲,能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學到不少的知識。比如紀念碑谷這款遊戲,畫面非常唯美,孩子的過關的過程中不僅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能學到圖形等知識。

我記得我同事給他家孩子下載的是一款造橋的遊戲。這款遊戲適合初中階段的孩子玩,可以把物理學知識運用其中,造橋成功也會有一定的獎勵。

"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中秋節,閤家歡樂的日子,會有多少孩子捧著手機不離眼?又會有多少家長在這件事情上和孩子發生衝突?最近瀏覽新聞,發現很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玩手機而起的衝突:

例如,在湖南嶽陽上學的王小佳(化名),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9月8日晚上,他在家玩手機被爸爸責罵,很生氣。等父親睡著後,他悄悄出門,打算騎自行車橫穿湖南到江西找外婆。好在,被派出所副所長“撿”了回來,及時聯繫他的爸爸。父子倆抱頭痛哭,一起回家。

這個結局還算圓滿,對於北京朝陽的一家人來說,同樣的原因,同樣的處理方法,換來的卻是天人相隔。這個孩子的爸爸因為快開學了,不讓孩子玩手機,結果引發衝突,孩子直接從家中墜樓身亡。

還有一位14歲的男孩,開學第一天,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直接從8樓的窗戶一躍而下。幸好被綠植擋住沒有致命,如今還在搶救中……

重慶的一位初二女生,因為媽媽沒收了手機,和媽媽產生爭執,跳樓自殺……

7月10日,同樣是因為玩手機的問題,一個15歲男孩和媽媽爭執後,跳樓身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出很多,詳見下圖。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玩手機跳樓的孩子

不管是孩子僥倖活著,還是已經陰陽相隔,這樣的事情對於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些父母現在應該已經後悔得不得了了吧?如果當初能夠好好和孩子說,如果當初能夠對孩子寬容一點,如果當初……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

以上的例子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因為手機而導致父子或者母子吵架、爭論不休的事情,這些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阻止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來說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孩子不領情呢?

1、為什麼孩子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這些一氣之下就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孩子,也許只是一時沉浸在手機之中,並不是離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他們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血氣方剛,處於叛逆階段。這些孩子大多十幾歲,思想和精神都處於極度激盪的狀態,沒有成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集群之間的交流增多,但負責驅動情緒的腦區和負責控制衝動的腦區在發育上不同步,這一方面讓他們喜歡冒險,一方面也讓他們適應環境。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荷爾蒙分泌旺盛,當自己的快樂被打斷後,大腦很容易就做出不可理喻的荒唐事來。

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身體中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動、孩子大腦裡的“一團亂麻”,可能就不會當面和孩子起衝突了。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不瞭解生命的可貴,以為自己死了就是懲罰父母。我記得曾看到過一個新聞,說一個孩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這樣能夠讓父母傷心。看吧,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瞭解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在乎什麼。可是,他卻忘記了,他丟掉的可是自己的生命啊!

生命教育的缺乏,總能讓一些孩子做出讓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們對生命的漠視,甚至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才能讓他們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看新聞,總能聽到不少孩子傷害自己的事情,有的跳江,有的跳樓,還有的玩自殺遊戲。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似乎無法分辨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而這些,不就是我們家長該告訴孩子的嗎?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不懂得父母的苦心。沒有感恩之心,孩子自然無法體會父母的苦心。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面對父母傾其所有的愛,很多孩子卻並沒有生出感恩的心,為什麼?

很多年前,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說說你最尊敬的十個人。

日本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第三是醫生;

美國孩子回答: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籃球球星,第三是母親;

中國孩子回答:明星、歌星、影星……唯獨沒有父母。

其實,不是中國孩子自私,而是中國父母太無私,讓孩子沒有了分寸感,讓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可以任意索取的金礦,而不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他們討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都說父母是最容易成為那種“刀子嘴、豆腐心” 的人。

在《嚮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帶巴圖來參加節目。宋丹丹一來就說給巴圖找活幹,還吐槽巴圖胖,甚至拿幼兒園的醜事取笑。當時巴圖就生氣了。

難道宋丹丹不愛巴圖嗎?當然愛,非常愛。但是,她這樣的無心說出的刻薄的話,也確實讓孩子傷心。

可這卻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說話的方式,覺得自己那麼愛孩子,說一說孩子有怎麼樣呢?結果,孩子可能只記住了刀子的疼,記不住豆腐的軟。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2、為什麼家長總對孩子沒有耐心,不能好好說話呢?

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總喜歡用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覺察不出問題,但一旦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思想、長大後,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一把砍斷親子關係的利刃。

第一,家長的權威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家長,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弟子規》裡就這樣的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了幾千年,已經深入骨髓。所有的家長都不自覺地踐行著“父父子子”的家庭教育觀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在小時候企圖突破父母的限制,成為父母后又渴望自己能夠控制孩子。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由自己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二,習慣思維,小時候孩子聽從自己習慣了,長大了依然想命令孩子。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仰望的對象。孩子一邊對父母表示著崇敬之情,一邊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那個時候,父母的話孩子一定會聽,就算暫時不聽,父母也一定有辦法“搞定”孩子,讓孩子聽話。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面對專制的父母,孩子或者開始反抗,養成暴躁的脾氣,處處和父母作對;或者變得惟命是從,懦弱無能;或者被父母同化,模仿他們,成為一個專制的人,甚至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不管哪一種,在面對孩子不同意見的時候,家長如果還是想通過控制孩子來達到目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家長不願意花心思瞭解自己的孩子。由於高高在上的心理,家長一般很少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甚至有一種洞察一切的優越感,自認為很瞭解孩子。但實際上,真正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並不多。

生長環境的不同,社會、學校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都導致現在的孩子有很多不同於以前孩子的地方。如果家長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選擇和追求,那隔閡就一定存在。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3、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不讓孩子玩手機,是一件對孩子非常有益的事情。為何對孩子好的事情,孩子卻不領情?如果孩子只是小孩子,不懂事還可以理解,但十幾歲的孩子應該能夠分辨是非曲直了。究其原因,就是溝通有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互惠關係定律:“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甚至不少人為此還會去上課,聽老師講一講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其實,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家長將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更加和諧一些。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比如,相信很多女性都知道通宵熬夜的危害,所以看到自己的老公跟著一幫朋友打麻將就會很生氣。但如果妻子採用掀桌子的方式來勸說丈夫別打麻將,你覺得會有效果嗎?妻子本意是好的,認為打麻將傷身,但她卻忽視了丈夫的精神娛樂追求,忽視了丈夫在朋友前面的面子問題。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妻子可以為丈夫和他的朋友們準備一些吃的,因為長時間打麻將會餓,然後再問一問還有沒有其他服務,最後才巧妙地告訴丈夫,別拖著朋友玩得太久,別把朋友們的身體累壞了。這樣做,一方面給了丈夫面子,一方面告訴丈夫注意身體健康。估計,丈夫的朋友都會誇這個妻子懂事。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親子關係也是一樣啊!

面對總是玩手機的孩子,如果家長採用暴力手段強制將手機奪過來,或者在言語上攻擊孩子,一定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

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整件事情,孩子玩手機的初衷是什麼?沉溺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找到了根本原因,相信家長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首先,家長一定要明確,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必然,包括手機。我們可以讓孩子晚一點接觸電子產品,但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永遠都不接觸電子產品,手機也是一樣。這是孩子人際交往的手段之一。時代在進步,手機等電子產品用好了就是孩子的幫手,用不好就會害了孩子。

家長要確定一個思想,孩子一定會接觸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也不是洪水猛獸,“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其次,利用互惠原則,和孩子好好溝通。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和顏悅色地跟自己說話,但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好好跟孩子說根本不管用啊!其實,管不管用,主要是看孩子是否能夠意識到這件事對自己是否有利。

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玩手機的初衷,是無聊沒事做?還是為何合群,大家都在玩那我也玩?又或者是在查看資料?和孩子平等的相處,以一種商量的口吻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如同那位勸說自己丈夫不要通宵玩麻將一樣,家長也可以選擇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別怕麻煩,也別覺得孩子不值得。

對於已經形成比較差的親子關係的父母,千萬別奢望說一次孩子就能聽你的。你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對你產生信任,從你那裡得到尊重。多幾次這樣的經歷後,孩子就會覺得家長是尊重他的,面對一個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給予尊重。

這樣的平等關係,才是最恰當的親子關係。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第三,為孩子找到比手機更有意義,也讓孩子更感興趣的事情。沒有一個孩子,尤其是小孩子可以拒絕遊戲的誘惑。孩子沉溺手機,一定是找不到比手機更加有意義的事情。如果家長能夠為孩子找到,他自然不會願意花費很多時間在這上面。

鄰居家有個小女孩,特別喜歡玩手機。因為她媽媽是微商,平時兩部手機做生意,為了孩子不打擾她工作,就經常將孩子丟給電視或者手機。

後來,孩子有點近視了,鄰居才著急起來。為了孩子,她開始每天帶著孩子出去玩。剛開始,孩子即便是在外面玩也想看手機。但慢慢的,隨著小朋友增多,大家一起做遊戲,孩子也不會總想著玩手機了。漸漸的,孩子在家也不怎麼玩手機或者看電視了,因為他總能找到更好玩的玩具,比如七巧板、積木等等。

我家小侄子今年高一了,放假後也總是捧著手機看,任他爸爸怎麼說也不管用。一天來我家玩,我直接給他一個任務,和我家孩子一起拼一搜戰艦。結果,兩個孩子用一上午的時間拼裝成功。這一上午,他再也沒有看過手機了。

想讓孩子不玩手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為孩子找到一個比手機更加有趣的事情。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最後,如果暫時無法讓孩子遠離手機,就讓孩子玩一些有益孩子的遊戲吧!我家孩子看見別的孩子玩手機,也總是嚷著要玩。為了安撫他,我也給他下載了幾個遊戲,比如數獨、國際象棋和紀念碑谷。

其實,網上有不少這樣的小遊戲,能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學到不少的知識。比如紀念碑谷這款遊戲,畫面非常唯美,孩子的過關的過程中不僅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能學到圖形等知識。

我記得我同事給他家孩子下載的是一款造橋的遊戲。這款遊戲適合初中階段的孩子玩,可以把物理學知識運用其中,造橋成功也會有一定的獎勵。

因為手機,孩子或跳樓或離家出走:互惠原則讓孩子更容易聽家長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