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玩具 服裝 睡眠 餅乾 家有二寶育兒 2019-09-13
"

案例1:前一段時間,孩子奶奶帶著我家大寶在樓下,和一群老太太一起聊天。大寶剛開始自己玩,後來開始搗亂,一會兒拔點草扔到別人頭上,一會抓點土撒過來,再一會躺地上,瘋瘋癲癲的跑來跑去,孩子奶奶說幾遍也不聽,抓也抓不住,有人給孩子零食,想哄哄他不要這麼瘋,可是孩子根本不領情,直接給扔了,把奶奶給氣的,真不知孩子腦子裡在想啥。

案例2:孩子在家的時候,感覺大部分都在搗亂,惡作劇,比如把杯子裡的水倒到床上,用手把餅乾揉成渣撒地上,吃飯的時候,從這個碗裡倒進那個碗,把飯倒進菜盤子裡,關鍵是他還一直嘻嘻哈哈大笑,覺得這個好玩,家人越說他越起勁,桌子上一片狼藉,吃頓飯感覺像是打仗呢一樣。

"

案例1:前一段時間,孩子奶奶帶著我家大寶在樓下,和一群老太太一起聊天。大寶剛開始自己玩,後來開始搗亂,一會兒拔點草扔到別人頭上,一會抓點土撒過來,再一會躺地上,瘋瘋癲癲的跑來跑去,孩子奶奶說幾遍也不聽,抓也抓不住,有人給孩子零食,想哄哄他不要這麼瘋,可是孩子根本不領情,直接給扔了,把奶奶給氣的,真不知孩子腦子裡在想啥。

案例2:孩子在家的時候,感覺大部分都在搗亂,惡作劇,比如把杯子裡的水倒到床上,用手把餅乾揉成渣撒地上,吃飯的時候,從這個碗裡倒進那個碗,把飯倒進菜盤子裡,關鍵是他還一直嘻嘻哈哈大笑,覺得這個好玩,家人越說他越起勁,桌子上一片狼藉,吃頓飯感覺像是打仗呢一樣。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案例中的行為不是沒有教養,這是“瘋”。“瘋”是小孩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或宣洩情緒的一種行為,尤其在人多的環境下最容易出現。“瘋”不是孩子的常態,但是孩子“瘋”起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認為孩子很皮,不好管教。擱別人家裡,可能我們就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討人厭,如果說自己家也出個“瘋”孩子,那就不僅僅抱怨了,要想著分析下原因,找辦法改善。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瘋”的行為?

首先:孩子感覺不被重視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裡孩子的事排在首位,家長也時刻關注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模式,而孩子也不由自主的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客人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這時候為了博得眼球,孩子就大展身手,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故意大吵大鬧,亂扔東西,蹦蹦跳跳等“瘋瘋癲癲”的行為,總之就是吵得大人沒法交談。

"

案例1:前一段時間,孩子奶奶帶著我家大寶在樓下,和一群老太太一起聊天。大寶剛開始自己玩,後來開始搗亂,一會兒拔點草扔到別人頭上,一會抓點土撒過來,再一會躺地上,瘋瘋癲癲的跑來跑去,孩子奶奶說幾遍也不聽,抓也抓不住,有人給孩子零食,想哄哄他不要這麼瘋,可是孩子根本不領情,直接給扔了,把奶奶給氣的,真不知孩子腦子裡在想啥。

案例2:孩子在家的時候,感覺大部分都在搗亂,惡作劇,比如把杯子裡的水倒到床上,用手把餅乾揉成渣撒地上,吃飯的時候,從這個碗裡倒進那個碗,把飯倒進菜盤子裡,關鍵是他還一直嘻嘻哈哈大笑,覺得這個好玩,家人越說他越起勁,桌子上一片狼藉,吃頓飯感覺像是打仗呢一樣。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案例中的行為不是沒有教養,這是“瘋”。“瘋”是小孩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或宣洩情緒的一種行為,尤其在人多的環境下最容易出現。“瘋”不是孩子的常態,但是孩子“瘋”起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認為孩子很皮,不好管教。擱別人家裡,可能我們就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討人厭,如果說自己家也出個“瘋”孩子,那就不僅僅抱怨了,要想著分析下原因,找辦法改善。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瘋”的行為?

首先:孩子感覺不被重視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裡孩子的事排在首位,家長也時刻關注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模式,而孩子也不由自主的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客人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這時候為了博得眼球,孩子就大展身手,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故意大吵大鬧,亂扔東西,蹦蹦跳跳等“瘋瘋癲癲”的行為,總之就是吵得大人沒法交談。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二胎的來臨,大寶被動承擔了哥哥姐姐的身份,可是有可能這不是大寶想要的呀。玩具要分攤,零食要分攤,父母的愛要分攤,看個動畫片都要央求好久。有了二胎,大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了危機感,不存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大寶心理不平衡呀。因此為了讓媽媽多抱抱他,多陪他玩玩遊戲,陪他睡覺,只要媽媽陪小寶,大寶就會各種鬧騰,各種搗亂。

估計二胎家庭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媽媽正在哄小寶睡覺,大寶故意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要麼把玩具鴨子放到弟弟睡覺的房間唱歌,自己嘻嘻哈哈大聲喊“弟弟,跟我玩吧”,“弟弟,不睡了吧”,“弟弟看電視吧”,“弟弟扒鞋櫃吧”;又或者是弟弟剛睡著,大寶跑進去壓到弟弟身上,弟弟受到驚嚇哇哇大哭,而他卻異常興奮,找各種東西蓋到弟弟身上,玩的不亦樂乎。

"

案例1:前一段時間,孩子奶奶帶著我家大寶在樓下,和一群老太太一起聊天。大寶剛開始自己玩,後來開始搗亂,一會兒拔點草扔到別人頭上,一會抓點土撒過來,再一會躺地上,瘋瘋癲癲的跑來跑去,孩子奶奶說幾遍也不聽,抓也抓不住,有人給孩子零食,想哄哄他不要這麼瘋,可是孩子根本不領情,直接給扔了,把奶奶給氣的,真不知孩子腦子裡在想啥。

案例2:孩子在家的時候,感覺大部分都在搗亂,惡作劇,比如把杯子裡的水倒到床上,用手把餅乾揉成渣撒地上,吃飯的時候,從這個碗裡倒進那個碗,把飯倒進菜盤子裡,關鍵是他還一直嘻嘻哈哈大笑,覺得這個好玩,家人越說他越起勁,桌子上一片狼藉,吃頓飯感覺像是打仗呢一樣。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案例中的行為不是沒有教養,這是“瘋”。“瘋”是小孩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或宣洩情緒的一種行為,尤其在人多的環境下最容易出現。“瘋”不是孩子的常態,但是孩子“瘋”起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認為孩子很皮,不好管教。擱別人家裡,可能我們就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討人厭,如果說自己家也出個“瘋”孩子,那就不僅僅抱怨了,要想著分析下原因,找辦法改善。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瘋”的行為?

首先:孩子感覺不被重視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裡孩子的事排在首位,家長也時刻關注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模式,而孩子也不由自主的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客人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這時候為了博得眼球,孩子就大展身手,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故意大吵大鬧,亂扔東西,蹦蹦跳跳等“瘋瘋癲癲”的行為,總之就是吵得大人沒法交談。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二胎的來臨,大寶被動承擔了哥哥姐姐的身份,可是有可能這不是大寶想要的呀。玩具要分攤,零食要分攤,父母的愛要分攤,看個動畫片都要央求好久。有了二胎,大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了危機感,不存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大寶心理不平衡呀。因此為了讓媽媽多抱抱他,多陪他玩玩遊戲,陪他睡覺,只要媽媽陪小寶,大寶就會各種鬧騰,各種搗亂。

估計二胎家庭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媽媽正在哄小寶睡覺,大寶故意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要麼把玩具鴨子放到弟弟睡覺的房間唱歌,自己嘻嘻哈哈大聲喊“弟弟,跟我玩吧”,“弟弟,不睡了吧”,“弟弟看電視吧”,“弟弟扒鞋櫃吧”;又或者是弟弟剛睡著,大寶跑進去壓到弟弟身上,弟弟受到驚嚇哇哇大哭,而他卻異常興奮,找各種東西蓋到弟弟身上,玩的不亦樂乎。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其次:陌生環境下隱藏的不滿情緒,想在熟悉的環境中釋放

有些孩子是內向型性格,但同時又是那種外面內向,家裡開放型的。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外面很乖,為什麼到家裡就變了樣了,家裡每天都得上演“雞飛狗跳”的劇情,管他吧,管輕了不聽,吼罵棒打又不可取,真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下,不敢做出出格的事情,怕受到懲罰,比如在幼兒園,老師的威嚴大家都領教過,要有紀律,要有秩序,要守規矩,不能亂說話,不能嘻哈打鬧,該吃飯時就得吃飯,該睡覺時就得睡覺,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師嚴厲的管教下都能服從,但是不排除被動服從,當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情卻又必須要做時,他的心理就會產生怨氣,會覺得委屈,這種情緒在幼兒園不敢表現出來,回到家這個熟悉的環境裡,相對沒有束縛,沒有那麼多的規矩,憋了一天的情緒終於可以盡情的發洩了,所以出現了各種搗亂,惡作劇,以達到感情的平衡

"

案例1:前一段時間,孩子奶奶帶著我家大寶在樓下,和一群老太太一起聊天。大寶剛開始自己玩,後來開始搗亂,一會兒拔點草扔到別人頭上,一會抓點土撒過來,再一會躺地上,瘋瘋癲癲的跑來跑去,孩子奶奶說幾遍也不聽,抓也抓不住,有人給孩子零食,想哄哄他不要這麼瘋,可是孩子根本不領情,直接給扔了,把奶奶給氣的,真不知孩子腦子裡在想啥。

案例2:孩子在家的時候,感覺大部分都在搗亂,惡作劇,比如把杯子裡的水倒到床上,用手把餅乾揉成渣撒地上,吃飯的時候,從這個碗裡倒進那個碗,把飯倒進菜盤子裡,關鍵是他還一直嘻嘻哈哈大笑,覺得這個好玩,家人越說他越起勁,桌子上一片狼藉,吃頓飯感覺像是打仗呢一樣。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案例中的行為不是沒有教養,這是“瘋”。“瘋”是小孩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或宣洩情緒的一種行為,尤其在人多的環境下最容易出現。“瘋”不是孩子的常態,但是孩子“瘋”起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認為孩子很皮,不好管教。擱別人家裡,可能我們就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討人厭,如果說自己家也出個“瘋”孩子,那就不僅僅抱怨了,要想著分析下原因,找辦法改善。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瘋”的行為?

首先:孩子感覺不被重視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裡孩子的事排在首位,家長也時刻關注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模式,而孩子也不由自主的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客人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這時候為了博得眼球,孩子就大展身手,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故意大吵大鬧,亂扔東西,蹦蹦跳跳等“瘋瘋癲癲”的行為,總之就是吵得大人沒法交談。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二胎的來臨,大寶被動承擔了哥哥姐姐的身份,可是有可能這不是大寶想要的呀。玩具要分攤,零食要分攤,父母的愛要分攤,看個動畫片都要央求好久。有了二胎,大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了危機感,不存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大寶心理不平衡呀。因此為了讓媽媽多抱抱他,多陪他玩玩遊戲,陪他睡覺,只要媽媽陪小寶,大寶就會各種鬧騰,各種搗亂。

估計二胎家庭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媽媽正在哄小寶睡覺,大寶故意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要麼把玩具鴨子放到弟弟睡覺的房間唱歌,自己嘻嘻哈哈大聲喊“弟弟,跟我玩吧”,“弟弟,不睡了吧”,“弟弟看電視吧”,“弟弟扒鞋櫃吧”;又或者是弟弟剛睡著,大寶跑進去壓到弟弟身上,弟弟受到驚嚇哇哇大哭,而他卻異常興奮,找各種東西蓋到弟弟身上,玩的不亦樂乎。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其次:陌生環境下隱藏的不滿情緒,想在熟悉的環境中釋放

有些孩子是內向型性格,但同時又是那種外面內向,家裡開放型的。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外面很乖,為什麼到家裡就變了樣了,家裡每天都得上演“雞飛狗跳”的劇情,管他吧,管輕了不聽,吼罵棒打又不可取,真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下,不敢做出出格的事情,怕受到懲罰,比如在幼兒園,老師的威嚴大家都領教過,要有紀律,要有秩序,要守規矩,不能亂說話,不能嘻哈打鬧,該吃飯時就得吃飯,該睡覺時就得睡覺,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師嚴厲的管教下都能服從,但是不排除被動服從,當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情卻又必須要做時,他的心理就會產生怨氣,會覺得委屈,這種情緒在幼兒園不敢表現出來,回到家這個熟悉的環境裡,相對沒有束縛,沒有那麼多的規矩,憋了一天的情緒終於可以盡情的發洩了,所以出現了各種搗亂,惡作劇,以達到感情的平衡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第三:平時對孩子的管束過於嚴厲或者過於鬆散

有些父母對孩子管的過細過死,設限較多,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上幼兒園回到家,孩子認為一天中最自由的時間來了,想玩玩兒,可是父母早已安排了一系列的事情,練習跆拳道,畫一幅畫,看繪本…;孩子本就墨跡,轉眼11點了,媽媽的一句“11點必須上床睡覺”,這一天就這麼完了,小孩子多半都會說,我還沒玩呢,但該服從還是得服從。

孩子想玩水,不準玩,怕衣服打溼了;孩子想玩土,不準玩,嫌髒;孩子想喝果汁,不準喝,壞牙。孩子懼怕父母,對父母的要求不敢過多反抗,因為反抗了會招來更嚴厲的懲罰。

這種家庭呢,平時孩子表現的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父母上班去了或者外出了,那孩子就成了脫韁的馬,好不容易逮著機會,不能白白浪費了。於是乎“瘋”的行動開始了,開始翻箱倒櫃、扒面玩水、爬高上低、吵鬧沖天,把平時想玩卻不能玩的都玩一遍,床上、地上、沙發上都是戰場,沒有硝煙,只有一片狼藉。

"

案例1:前一段時間,孩子奶奶帶著我家大寶在樓下,和一群老太太一起聊天。大寶剛開始自己玩,後來開始搗亂,一會兒拔點草扔到別人頭上,一會抓點土撒過來,再一會躺地上,瘋瘋癲癲的跑來跑去,孩子奶奶說幾遍也不聽,抓也抓不住,有人給孩子零食,想哄哄他不要這麼瘋,可是孩子根本不領情,直接給扔了,把奶奶給氣的,真不知孩子腦子裡在想啥。

案例2:孩子在家的時候,感覺大部分都在搗亂,惡作劇,比如把杯子裡的水倒到床上,用手把餅乾揉成渣撒地上,吃飯的時候,從這個碗裡倒進那個碗,把飯倒進菜盤子裡,關鍵是他還一直嘻嘻哈哈大笑,覺得這個好玩,家人越說他越起勁,桌子上一片狼藉,吃頓飯感覺像是打仗呢一樣。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案例中的行為不是沒有教養,這是“瘋”。“瘋”是小孩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或宣洩情緒的一種行為,尤其在人多的環境下最容易出現。“瘋”不是孩子的常態,但是孩子“瘋”起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認為孩子很皮,不好管教。擱別人家裡,可能我們就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討人厭,如果說自己家也出個“瘋”孩子,那就不僅僅抱怨了,要想著分析下原因,找辦法改善。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瘋”的行為?

首先:孩子感覺不被重視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裡孩子的事排在首位,家長也時刻關注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模式,而孩子也不由自主的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客人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這時候為了博得眼球,孩子就大展身手,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故意大吵大鬧,亂扔東西,蹦蹦跳跳等“瘋瘋癲癲”的行為,總之就是吵得大人沒法交談。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二胎的來臨,大寶被動承擔了哥哥姐姐的身份,可是有可能這不是大寶想要的呀。玩具要分攤,零食要分攤,父母的愛要分攤,看個動畫片都要央求好久。有了二胎,大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了危機感,不存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大寶心理不平衡呀。因此為了讓媽媽多抱抱他,多陪他玩玩遊戲,陪他睡覺,只要媽媽陪小寶,大寶就會各種鬧騰,各種搗亂。

估計二胎家庭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媽媽正在哄小寶睡覺,大寶故意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要麼把玩具鴨子放到弟弟睡覺的房間唱歌,自己嘻嘻哈哈大聲喊“弟弟,跟我玩吧”,“弟弟,不睡了吧”,“弟弟看電視吧”,“弟弟扒鞋櫃吧”;又或者是弟弟剛睡著,大寶跑進去壓到弟弟身上,弟弟受到驚嚇哇哇大哭,而他卻異常興奮,找各種東西蓋到弟弟身上,玩的不亦樂乎。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其次:陌生環境下隱藏的不滿情緒,想在熟悉的環境中釋放

有些孩子是內向型性格,但同時又是那種外面內向,家裡開放型的。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外面很乖,為什麼到家裡就變了樣了,家裡每天都得上演“雞飛狗跳”的劇情,管他吧,管輕了不聽,吼罵棒打又不可取,真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下,不敢做出出格的事情,怕受到懲罰,比如在幼兒園,老師的威嚴大家都領教過,要有紀律,要有秩序,要守規矩,不能亂說話,不能嘻哈打鬧,該吃飯時就得吃飯,該睡覺時就得睡覺,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師嚴厲的管教下都能服從,但是不排除被動服從,當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情卻又必須要做時,他的心理就會產生怨氣,會覺得委屈,這種情緒在幼兒園不敢表現出來,回到家這個熟悉的環境裡,相對沒有束縛,沒有那麼多的規矩,憋了一天的情緒終於可以盡情的發洩了,所以出現了各種搗亂,惡作劇,以達到感情的平衡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第三:平時對孩子的管束過於嚴厲或者過於鬆散

有些父母對孩子管的過細過死,設限較多,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上幼兒園回到家,孩子認為一天中最自由的時間來了,想玩玩兒,可是父母早已安排了一系列的事情,練習跆拳道,畫一幅畫,看繪本…;孩子本就墨跡,轉眼11點了,媽媽的一句“11點必須上床睡覺”,這一天就這麼完了,小孩子多半都會說,我還沒玩呢,但該服從還是得服從。

孩子想玩水,不準玩,怕衣服打溼了;孩子想玩土,不準玩,嫌髒;孩子想喝果汁,不準喝,壞牙。孩子懼怕父母,對父母的要求不敢過多反抗,因為反抗了會招來更嚴厲的懲罰。

這種家庭呢,平時孩子表現的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父母上班去了或者外出了,那孩子就成了脫韁的馬,好不容易逮著機會,不能白白浪費了。於是乎“瘋”的行動開始了,開始翻箱倒櫃、扒面玩水、爬高上低、吵鬧沖天,把平時想玩卻不能玩的都玩一遍,床上、地上、沙發上都是戰場,沒有硝煙,只有一片狼藉。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與之相反的是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的管教過於開放,過於溺愛,毫無原則的信奉“散養”理念,在孩子面前,沒有底線。孩子想要的儘量滿足;孩子想吃的都能做出來;孩子打奶奶,奶奶還能笑著說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孩子都三歲了,出門還要大人抱;家裡做飯從來都是以孩子為主;看電視永遠都是動畫片;父母下班回家必須給孩子準備一些愛吃的零食,不準備就撒潑…….。

這種管教模式的結果就是,孩子特別自私,脾氣大,不管什麼時候基本都聽不進去大人的話, “瘋”變成了孩子的常態行為,大人拿孩子也沒辦法。

家長們都很頭疼孩子的“瘋”,那麼,該如何改善呢?

正視孩子的這種行為,我們要以平淡的心態去對待。

  • 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瘋”的行為中去

孩子出現“瘋”的行為時,不要想著立馬制止,否則會得不償失。我們應該嘗試著參與到這種行為中,慢慢的,孩子認為你和他已經是同一戰線的戰友了,此時可以對孩子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想法,引導孩子停止他的“瘋”的行為。

"

案例1:前一段時間,孩子奶奶帶著我家大寶在樓下,和一群老太太一起聊天。大寶剛開始自己玩,後來開始搗亂,一會兒拔點草扔到別人頭上,一會抓點土撒過來,再一會躺地上,瘋瘋癲癲的跑來跑去,孩子奶奶說幾遍也不聽,抓也抓不住,有人給孩子零食,想哄哄他不要這麼瘋,可是孩子根本不領情,直接給扔了,把奶奶給氣的,真不知孩子腦子裡在想啥。

案例2:孩子在家的時候,感覺大部分都在搗亂,惡作劇,比如把杯子裡的水倒到床上,用手把餅乾揉成渣撒地上,吃飯的時候,從這個碗裡倒進那個碗,把飯倒進菜盤子裡,關鍵是他還一直嘻嘻哈哈大笑,覺得這個好玩,家人越說他越起勁,桌子上一片狼藉,吃頓飯感覺像是打仗呢一樣。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案例中的行為不是沒有教養,這是“瘋”。“瘋”是小孩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或宣洩情緒的一種行為,尤其在人多的環境下最容易出現。“瘋”不是孩子的常態,但是孩子“瘋”起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認為孩子很皮,不好管教。擱別人家裡,可能我們就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討人厭,如果說自己家也出個“瘋”孩子,那就不僅僅抱怨了,要想著分析下原因,找辦法改善。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瘋”的行為?

首先:孩子感覺不被重視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裡孩子的事排在首位,家長也時刻關注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模式,而孩子也不由自主的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客人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這時候為了博得眼球,孩子就大展身手,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故意大吵大鬧,亂扔東西,蹦蹦跳跳等“瘋瘋癲癲”的行為,總之就是吵得大人沒法交談。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二胎的來臨,大寶被動承擔了哥哥姐姐的身份,可是有可能這不是大寶想要的呀。玩具要分攤,零食要分攤,父母的愛要分攤,看個動畫片都要央求好久。有了二胎,大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了危機感,不存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大寶心理不平衡呀。因此為了讓媽媽多抱抱他,多陪他玩玩遊戲,陪他睡覺,只要媽媽陪小寶,大寶就會各種鬧騰,各種搗亂。

估計二胎家庭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媽媽正在哄小寶睡覺,大寶故意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要麼把玩具鴨子放到弟弟睡覺的房間唱歌,自己嘻嘻哈哈大聲喊“弟弟,跟我玩吧”,“弟弟,不睡了吧”,“弟弟看電視吧”,“弟弟扒鞋櫃吧”;又或者是弟弟剛睡著,大寶跑進去壓到弟弟身上,弟弟受到驚嚇哇哇大哭,而他卻異常興奮,找各種東西蓋到弟弟身上,玩的不亦樂乎。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其次:陌生環境下隱藏的不滿情緒,想在熟悉的環境中釋放

有些孩子是內向型性格,但同時又是那種外面內向,家裡開放型的。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外面很乖,為什麼到家裡就變了樣了,家裡每天都得上演“雞飛狗跳”的劇情,管他吧,管輕了不聽,吼罵棒打又不可取,真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下,不敢做出出格的事情,怕受到懲罰,比如在幼兒園,老師的威嚴大家都領教過,要有紀律,要有秩序,要守規矩,不能亂說話,不能嘻哈打鬧,該吃飯時就得吃飯,該睡覺時就得睡覺,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師嚴厲的管教下都能服從,但是不排除被動服從,當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情卻又必須要做時,他的心理就會產生怨氣,會覺得委屈,這種情緒在幼兒園不敢表現出來,回到家這個熟悉的環境裡,相對沒有束縛,沒有那麼多的規矩,憋了一天的情緒終於可以盡情的發洩了,所以出現了各種搗亂,惡作劇,以達到感情的平衡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第三:平時對孩子的管束過於嚴厲或者過於鬆散

有些父母對孩子管的過細過死,設限較多,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上幼兒園回到家,孩子認為一天中最自由的時間來了,想玩玩兒,可是父母早已安排了一系列的事情,練習跆拳道,畫一幅畫,看繪本…;孩子本就墨跡,轉眼11點了,媽媽的一句“11點必須上床睡覺”,這一天就這麼完了,小孩子多半都會說,我還沒玩呢,但該服從還是得服從。

孩子想玩水,不準玩,怕衣服打溼了;孩子想玩土,不準玩,嫌髒;孩子想喝果汁,不準喝,壞牙。孩子懼怕父母,對父母的要求不敢過多反抗,因為反抗了會招來更嚴厲的懲罰。

這種家庭呢,平時孩子表現的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父母上班去了或者外出了,那孩子就成了脫韁的馬,好不容易逮著機會,不能白白浪費了。於是乎“瘋”的行動開始了,開始翻箱倒櫃、扒面玩水、爬高上低、吵鬧沖天,把平時想玩卻不能玩的都玩一遍,床上、地上、沙發上都是戰場,沒有硝煙,只有一片狼藉。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與之相反的是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的管教過於開放,過於溺愛,毫無原則的信奉“散養”理念,在孩子面前,沒有底線。孩子想要的儘量滿足;孩子想吃的都能做出來;孩子打奶奶,奶奶還能笑著說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孩子都三歲了,出門還要大人抱;家裡做飯從來都是以孩子為主;看電視永遠都是動畫片;父母下班回家必須給孩子準備一些愛吃的零食,不準備就撒潑…….。

這種管教模式的結果就是,孩子特別自私,脾氣大,不管什麼時候基本都聽不進去大人的話, “瘋”變成了孩子的常態行為,大人拿孩子也沒辦法。

家長們都很頭疼孩子的“瘋”,那麼,該如何改善呢?

正視孩子的這種行為,我們要以平淡的心態去對待。

  • 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瘋”的行為中去

孩子出現“瘋”的行為時,不要想著立馬制止,否則會得不償失。我們應該嘗試著參與到這種行為中,慢慢的,孩子認為你和他已經是同一戰線的戰友了,此時可以對孩子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想法,引導孩子停止他的“瘋”的行為。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 二胎家庭,如何平等對待兩個孩子才是關鍵

家長們都會說,小寶還小,更需要爸爸媽媽的愛,更需要安全感。其實錯了,小寶需要媽媽抱的時候,大寶也需要,小寶需要吃奶的時候,大寶可能需要陪玩遊戲;小寶需要陪睡的時候,大寶可能需要陪看電視……,兩個寶貝需求不一樣,但是需要分攤爸爸媽媽的愛是一樣的,不要因為一句小寶小,就冷落了大寶。

  • 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多帶孩子參與集體活動,讓孩子感受那種人多的氛圍,最好還能提供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孩子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表演”天分,填補孩子“不受重視的缺”,表現的多了,在家裡就不會糾結於自己是不是不被爸爸媽媽重視了。

經常參加集體活動,還有助於孩子性格的鍛鍊。雖說不管哪種性格,都沒有對錯之分,但是性格外向型的孩子還是要比性格內向型的孩子適應環境快,他不會把一天的不開心帶回家裡發洩,因為不開心在他心裡停留的時間很短,很快就過去了

"

案例1:前一段時間,孩子奶奶帶著我家大寶在樓下,和一群老太太一起聊天。大寶剛開始自己玩,後來開始搗亂,一會兒拔點草扔到別人頭上,一會抓點土撒過來,再一會躺地上,瘋瘋癲癲的跑來跑去,孩子奶奶說幾遍也不聽,抓也抓不住,有人給孩子零食,想哄哄他不要這麼瘋,可是孩子根本不領情,直接給扔了,把奶奶給氣的,真不知孩子腦子裡在想啥。

案例2:孩子在家的時候,感覺大部分都在搗亂,惡作劇,比如把杯子裡的水倒到床上,用手把餅乾揉成渣撒地上,吃飯的時候,從這個碗裡倒進那個碗,把飯倒進菜盤子裡,關鍵是他還一直嘻嘻哈哈大笑,覺得這個好玩,家人越說他越起勁,桌子上一片狼藉,吃頓飯感覺像是打仗呢一樣。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案例中的行為不是沒有教養,這是“瘋”。“瘋”是小孩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或宣洩情緒的一種行為,尤其在人多的環境下最容易出現。“瘋”不是孩子的常態,但是孩子“瘋”起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認為孩子很皮,不好管教。擱別人家裡,可能我們就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討人厭,如果說自己家也出個“瘋”孩子,那就不僅僅抱怨了,要想著分析下原因,找辦法改善。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瘋”的行為?

首先:孩子感覺不被重視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裡孩子的事排在首位,家長也時刻關注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模式,而孩子也不由自主的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客人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這時候為了博得眼球,孩子就大展身手,做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故意大吵大鬧,亂扔東西,蹦蹦跳跳等“瘋瘋癲癲”的行為,總之就是吵得大人沒法交談。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二胎的來臨,大寶被動承擔了哥哥姐姐的身份,可是有可能這不是大寶想要的呀。玩具要分攤,零食要分攤,父母的愛要分攤,看個動畫片都要央求好久。有了二胎,大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了危機感,不存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大寶心理不平衡呀。因此為了讓媽媽多抱抱他,多陪他玩玩遊戲,陪他睡覺,只要媽媽陪小寶,大寶就會各種鬧騰,各種搗亂。

估計二胎家庭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媽媽正在哄小寶睡覺,大寶故意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要麼把玩具鴨子放到弟弟睡覺的房間唱歌,自己嘻嘻哈哈大聲喊“弟弟,跟我玩吧”,“弟弟,不睡了吧”,“弟弟看電視吧”,“弟弟扒鞋櫃吧”;又或者是弟弟剛睡著,大寶跑進去壓到弟弟身上,弟弟受到驚嚇哇哇大哭,而他卻異常興奮,找各種東西蓋到弟弟身上,玩的不亦樂乎。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其次:陌生環境下隱藏的不滿情緒,想在熟悉的環境中釋放

有些孩子是內向型性格,但同時又是那種外面內向,家裡開放型的。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外面很乖,為什麼到家裡就變了樣了,家裡每天都得上演“雞飛狗跳”的劇情,管他吧,管輕了不聽,吼罵棒打又不可取,真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下,不敢做出出格的事情,怕受到懲罰,比如在幼兒園,老師的威嚴大家都領教過,要有紀律,要有秩序,要守規矩,不能亂說話,不能嘻哈打鬧,該吃飯時就得吃飯,該睡覺時就得睡覺,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師嚴厲的管教下都能服從,但是不排除被動服從,當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情卻又必須要做時,他的心理就會產生怨氣,會覺得委屈,這種情緒在幼兒園不敢表現出來,回到家這個熟悉的環境裡,相對沒有束縛,沒有那麼多的規矩,憋了一天的情緒終於可以盡情的發洩了,所以出現了各種搗亂,惡作劇,以達到感情的平衡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第三:平時對孩子的管束過於嚴厲或者過於鬆散

有些父母對孩子管的過細過死,設限較多,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上幼兒園回到家,孩子認為一天中最自由的時間來了,想玩玩兒,可是父母早已安排了一系列的事情,練習跆拳道,畫一幅畫,看繪本…;孩子本就墨跡,轉眼11點了,媽媽的一句“11點必須上床睡覺”,這一天就這麼完了,小孩子多半都會說,我還沒玩呢,但該服從還是得服從。

孩子想玩水,不準玩,怕衣服打溼了;孩子想玩土,不準玩,嫌髒;孩子想喝果汁,不準喝,壞牙。孩子懼怕父母,對父母的要求不敢過多反抗,因為反抗了會招來更嚴厲的懲罰。

這種家庭呢,平時孩子表現的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父母上班去了或者外出了,那孩子就成了脫韁的馬,好不容易逮著機會,不能白白浪費了。於是乎“瘋”的行動開始了,開始翻箱倒櫃、扒面玩水、爬高上低、吵鬧沖天,把平時想玩卻不能玩的都玩一遍,床上、地上、沙發上都是戰場,沒有硝煙,只有一片狼藉。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與之相反的是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的管教過於開放,過於溺愛,毫無原則的信奉“散養”理念,在孩子面前,沒有底線。孩子想要的儘量滿足;孩子想吃的都能做出來;孩子打奶奶,奶奶還能笑著說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孩子都三歲了,出門還要大人抱;家裡做飯從來都是以孩子為主;看電視永遠都是動畫片;父母下班回家必須給孩子準備一些愛吃的零食,不準備就撒潑…….。

這種管教模式的結果就是,孩子特別自私,脾氣大,不管什麼時候基本都聽不進去大人的話, “瘋”變成了孩子的常態行為,大人拿孩子也沒辦法。

家長們都很頭疼孩子的“瘋”,那麼,該如何改善呢?

正視孩子的這種行為,我們要以平淡的心態去對待。

  • 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瘋”的行為中去

孩子出現“瘋”的行為時,不要想著立馬制止,否則會得不償失。我們應該嘗試著參與到這種行為中,慢慢的,孩子認為你和他已經是同一戰線的戰友了,此時可以對孩子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想法,引導孩子停止他的“瘋”的行為。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 二胎家庭,如何平等對待兩個孩子才是關鍵

家長們都會說,小寶還小,更需要爸爸媽媽的愛,更需要安全感。其實錯了,小寶需要媽媽抱的時候,大寶也需要,小寶需要吃奶的時候,大寶可能需要陪玩遊戲;小寶需要陪睡的時候,大寶可能需要陪看電視……,兩個寶貝需求不一樣,但是需要分攤爸爸媽媽的愛是一樣的,不要因為一句小寶小,就冷落了大寶。

  • 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多帶孩子參與集體活動,讓孩子感受那種人多的氛圍,最好還能提供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孩子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表演”天分,填補孩子“不受重視的缺”,表現的多了,在家裡就不會糾結於自己是不是不被爸爸媽媽重視了。

經常參加集體活動,還有助於孩子性格的鍛鍊。雖說不管哪種性格,都沒有對錯之分,但是性格外向型的孩子還是要比性格內向型的孩子適應環境快,他不會把一天的不開心帶回家裡發洩,因為不開心在他心裡停留的時間很短,很快就過去了

“瘋”孩子的背後,你知道他在想什麼?

  • 改善家庭教育方法,要張弛有度

我覺得過於苛責的父母,孩子大都不會跟父母交心,而且還容易養出叛逆的性格。遇事靠武力解決的父母,孩子也會很暴躁,不受管教,有事拳頭說話。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或者把自己的願望想法施加到孩子身上,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巨大,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問題。

反之,放任自流的家庭環境也不可取,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習是必須的,學規矩是學,學習慣是學,上學也是學;人生道理要學,專業技能要學,做人底線也要學……,孩子要學的東西有很多很多,都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去參與、去督促,去修改,去驗證。

因此對待孩子,既不能棍棒相加,又不能放任自流,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是關鍵。

孩子的“瘋”經常不被大人理解,大人習慣統一概括為“這孩子不聽話”,“這孩子不好管”,“這孩子欠收拾”。其實都是大人對孩子的偏見,只有深入瞭解了這種行為背後的想法,才能更好的解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