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摔東西原來都是父母造成的!聰明的父母用這4種方式說話

養孩子不容易,寶寶內向吧,擔心他受欺負,校園凌霸這麼厲害,害怕孩子受傷害。可是孩子太過於活潑吧,又擔心他去欺負別人……做父母的也是操碎了心。

相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溝通,幼兒園的小朋友出現各種摩擦時,父母就更覺得為難了,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問題:

寶寶在幼兒園總是咬小朋友怎麼辦?

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時候打了對方是為什麼?

寶寶特別喜歡摔玩具,再喜歡的玩具都會摔碎是為什麼?

作為家長,我們相信孩子心地純良,沒有什麼壞心眼,可是,為什麼總是出現這樣的事情呢?

後來,我在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中讀到,其實孩子出現欺負別的小朋友、摔玩具的現象,並不是孩子“變壞了”,而是我們父母的言行,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為什麼孩子會打人會摔東西?

如果我們留意一下,寶寶出現故意摔玩具、故意欺負小朋友的情況時,往往在之前都受到過父母的責備甚至懲罰。

心理學家認為,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對“打人”有了概念,知道是一種傷害別人的行為,因此,孩子打其他小朋友、摔玩具,就不單純只是情緒的波動,而是故意為之,宣洩自己的不滿了。

但是,每個小孩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為什麼篇篇我家孩子就選擇了打人和摔東西呢?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暴力行為,是因為受到了暴力對待

當孩子開始擁有自我意識、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時,很容易就受到父母的反對,而處於執拗期的孩子,會固執地堅持己見,這本是生長髮育的一部分,但有的家長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孩子“不聽管教”,於是採用暴力的方式進行對待。

表面上,這種方式非常有效,但事實上,孩子只是策略地假裝聽話而已。而他由於無法反抗父母,便會把氣撒在玩具和小朋友身上了。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總是處於“孩子不乖—暴力管教—孩子還是不乖—繼續暴力管教”的循環中,只會讓孩子的負面行為越來越多,從而真正“教會了”孩子打人摔東西。

所以,如果父母可以溫柔對待,好好說話,尋找原因,孩子也會慢慢學會用溫柔的態度去解決問題。

孩子打人摔東西原來都是父母造成的!聰明的父母用這4種方式說話

聰明的父母如何好好說話?這裡有4種辦法

艾麗卡 雷斯切爾是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她擁有自己的私人心理診所。她在她的《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給出了75條黃金法則,來教會父母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

而關於聰明的父母如何好好說話?她談到了以下4種辦法。

孩子打人摔東西原來都是父母造成的!聰明的父母用這4種方式說話

辦法1:聰明的父母言出必行

如何讓孩子願意聽父母的指令?首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言出必行,讓孩子知道,父母說話算數,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都會一一兌現,孩子也就不會想著去“挑戰”父母的底線,看看父母會不會妥協了。

言出必行包括:

1、你對孩子的規則一定會實現。比如:你如果告訴孩子不打掃完房間就不可以出門看電影,那麼孩子沒有完成時,你要真正的取消掉此次出行,而不是責罵一番後依然前往。

2、遵守自己的承諾。比如:你如果答應5分鐘離開電腦去陪孩子玩玩具,就一定要做到,而不是5分鐘後告訴孩子“再等5分鐘”。

3、承諾的獎勵與懲罰,都會百分百兌現。

如果我們做到這三點,孩子就會明白規則的力量,從而減少故意打破規則的情況。

孩子打人摔東西原來都是父母造成的!聰明的父母用這4種方式說話

辦法2:聰明的父母會運用同理心,避免毒舌傷人

同理心有能讓其他人有一種得到理解的感受,這種感受會驅散不愉快的事情。

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對失敗、難受的感受會比我們更直接、更深刻,如果我們只是輕描淡寫地安慰,反而會讓孩子更加難過。

而當孩子犯錯時,一味地指責,更會讓孩子感受到傷害。

“你讓我氣瘋了!”——這會跳過事件複雜的因果關係,而把一切問題歸結為孩子犯了錯。

“你怎麼這麼笨?”——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缺陷的,而不是沒有做好而已

“你真是個壞孩子!”——徹底否定孩子的一切

“你最好***,否則***!”——讓孩子以為,只要強迫和恐嚇,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但往往,孩子們並沒有犯下什麼原則性的錯誤,大部分的時候,他們只是在探索世界罷了

因此,我們建議,當孩子犯錯時,深呼吸,調整自己的情緒,用溫和的語氣,理解孩子的行為,再進行指導性的溝通

比如:

當你發現孩子正用剪刀把你心愛的一幅畫剪碎。

第一步,剋制住自己大吼“你這個壞蛋在幹什麼!”“你把我的畫弄壞了!”的衝動

第二步,深呼吸,把話題專注於事件本身,而不要對孩子的人格做出道德評判

第三步,嘗試溝通:破壞一件不屬於你的東西,你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你這麼做我很生氣(傳遞出自己的感受),我知道你覺得剪東西很好玩(同理心),但是,這幅畫卻剪碎了,並且再也無法復原了(告訴他錯的原因),所以,你為什麼要剪這幅畫呢?(瞭解孩子的目的)

第四步,瞭解到孩子的本意以後,再進行溝通以及提出警告。

孩子打人摔東西原來都是父母造成的!聰明的父母用這4種方式說話

辦法3:聰明的父母用“是”代替“不”

換一種說法是一門藝術,用“是”代替“不”,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傳遞出的感受卻大不相同。

比如:與其說“你不把玩具收好就不能去吃冰淇淋”,不如說“快,你把玩具收好了我們就去吃冰淇淋!”

同一個意思換一個說法,不但傳遞出完全不同的感受,並且更不容易讓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

孩子打人摔東西原來都是父母造成的!聰明的父母用這4種方式說話

辦法4:聰明的父母專注於正面管教

當孩子探索世界時,我們總能“看到”他們面臨的風險。比如當孩子爬樹,我們就會預感到他摔下來,比如當孩子一定要使用一個玻璃杯而不是塑料杯時,我們就會預料到孩子會把玻璃杯打碎。

那麼,我們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讓他們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不會感到“處處都不準”呢?

比如,我們可以說,“緊緊抓住杯子”,而不是“不要把杯子掉了!”

因為語言可以激發觀念和圖像,當孩子聽到“不要讓杯子掉了”,他們很有可能會去想象杯子掉落的畫面,從而有可能真的失手掉落杯子。但當我們說“緊緊抓住杯子”時,我們的意思不變,但孩子腦海中畫面卻變了,會更專注於抓緊杯子。

再比如,當孩子吵鬧時,我們不要說“不要鬧了!”而是應該告訴他“平靜一下,然後告訴我你怎麼了”

正面管教,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看待這個世界。

孩子打人摔東西原來都是父母造成的!聰明的父母用這4種方式說話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做父母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

我們不完美,因此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也會犯錯、也會走彎路

但只要我們一直堅持追尋最好的方式,就一定會收穫豐厚的果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