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免費獲得不同的育兒知識乾貨。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免費獲得不同的育兒知識乾貨。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1

女兒最近天天在家上演“瓊瑤大戲”,一秒鐘入戲,簡直比章子怡還要戲精啊!

去個廁所,轉眼就聽到女兒驚天動地的哭喊聲:“媽媽”,嚇得我一哆嗦,撒腿往外跑,就看見女兒趴在廁所門口,忽閃著一雙淚汪汪的大眼睛,梨花帶雨的……笑了。

跑到媽媽群裡去吐槽,瞬間引發一大批中年婦女控訴自己的血淚史。

“我兒子一聽要去幼兒園,抓著門哭的死去活來的,搞得我都懷疑幼兒園老師虐待我家娃了”

“晚上回家不能接電話,不能離開兒砸的視線,連上廁所都是一溜小跑,被監視的死死的”

孩子為什麼老想黏在媽媽身上?為什麼會在媽媽離開後如此焦慮和恐慌呢?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免費獲得不同的育兒知識乾貨。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1

女兒最近天天在家上演“瓊瑤大戲”,一秒鐘入戲,簡直比章子怡還要戲精啊!

去個廁所,轉眼就聽到女兒驚天動地的哭喊聲:“媽媽”,嚇得我一哆嗦,撒腿往外跑,就看見女兒趴在廁所門口,忽閃著一雙淚汪汪的大眼睛,梨花帶雨的……笑了。

跑到媽媽群裡去吐槽,瞬間引發一大批中年婦女控訴自己的血淚史。

“我兒子一聽要去幼兒園,抓著門哭的死去活來的,搞得我都懷疑幼兒園老師虐待我家娃了”

“晚上回家不能接電話,不能離開兒砸的視線,連上廁所都是一溜小跑,被監視的死死的”

孩子為什麼老想黏在媽媽身上?為什麼會在媽媽離開後如此焦慮和恐慌呢?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所言,孩子從出生就在媽媽的陪伴下成長,他們自帶一套本能的依戀系統,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身邊有人陪伴,被稱為“尋求親近”。

當你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鬧、抓著你不放手、發脾氣……用各種各樣的理由試圖讓你留下來陪著他。

換句話說,這些黏人的孩子正在經歷傳說中的“分離焦慮”階段。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免費獲得不同的育兒知識乾貨。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1

女兒最近天天在家上演“瓊瑤大戲”,一秒鐘入戲,簡直比章子怡還要戲精啊!

去個廁所,轉眼就聽到女兒驚天動地的哭喊聲:“媽媽”,嚇得我一哆嗦,撒腿往外跑,就看見女兒趴在廁所門口,忽閃著一雙淚汪汪的大眼睛,梨花帶雨的……笑了。

跑到媽媽群裡去吐槽,瞬間引發一大批中年婦女控訴自己的血淚史。

“我兒子一聽要去幼兒園,抓著門哭的死去活來的,搞得我都懷疑幼兒園老師虐待我家娃了”

“晚上回家不能接電話,不能離開兒砸的視線,連上廁所都是一溜小跑,被監視的死死的”

孩子為什麼老想黏在媽媽身上?為什麼會在媽媽離開後如此焦慮和恐慌呢?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所言,孩子從出生就在媽媽的陪伴下成長,他們自帶一套本能的依戀系統,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身邊有人陪伴,被稱為“尋求親近”。

當你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鬧、抓著你不放手、發脾氣……用各種各樣的理由試圖讓你留下來陪著他。

換句話說,這些黏人的孩子正在經歷傳說中的“分離焦慮”階段。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2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大約從6個月開始,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分離焦慮的狀態,在12-18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一直持續到兩三歲。

等稍大一點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會再次經歷一個嚴重的分離焦慮階段。

“媽媽不見了”


心理學上認為,處於分離焦慮階段的孩子對於“物體恆存性”缺乏明確的概念,在孩子的眼裡,一個東西不見了,就是真的不存在了,媽媽離開,就意味著媽媽不見了,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幫助寶寶建立起“物體恆存性”的概念,有助於化解他的分離焦慮。

孩子相信媽媽還會回來,是化解分離焦慮的關鍵點。

“媽媽不愛我了”


剛出生的寶寶跟母親處於一種“共生關係”,認為跟媽媽是一體的。

6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意識到媽媽跟我是分離的,於是想要不斷地確認“即便我和媽媽不是一體的,媽媽也是愛我的”。

提出分離焦慮概念的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還提出了依戀理論,認為與媽媽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會更加自如。

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安全感,是化解分離焦慮最重要的基礎。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免費獲得不同的育兒知識乾貨。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1

女兒最近天天在家上演“瓊瑤大戲”,一秒鐘入戲,簡直比章子怡還要戲精啊!

去個廁所,轉眼就聽到女兒驚天動地的哭喊聲:“媽媽”,嚇得我一哆嗦,撒腿往外跑,就看見女兒趴在廁所門口,忽閃著一雙淚汪汪的大眼睛,梨花帶雨的……笑了。

跑到媽媽群裡去吐槽,瞬間引發一大批中年婦女控訴自己的血淚史。

“我兒子一聽要去幼兒園,抓著門哭的死去活來的,搞得我都懷疑幼兒園老師虐待我家娃了”

“晚上回家不能接電話,不能離開兒砸的視線,連上廁所都是一溜小跑,被監視的死死的”

孩子為什麼老想黏在媽媽身上?為什麼會在媽媽離開後如此焦慮和恐慌呢?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所言,孩子從出生就在媽媽的陪伴下成長,他們自帶一套本能的依戀系統,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身邊有人陪伴,被稱為“尋求親近”。

當你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鬧、抓著你不放手、發脾氣……用各種各樣的理由試圖讓你留下來陪著他。

換句話說,這些黏人的孩子正在經歷傳說中的“分離焦慮”階段。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2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大約從6個月開始,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分離焦慮的狀態,在12-18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一直持續到兩三歲。

等稍大一點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會再次經歷一個嚴重的分離焦慮階段。

“媽媽不見了”


心理學上認為,處於分離焦慮階段的孩子對於“物體恆存性”缺乏明確的概念,在孩子的眼裡,一個東西不見了,就是真的不存在了,媽媽離開,就意味著媽媽不見了,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幫助寶寶建立起“物體恆存性”的概念,有助於化解他的分離焦慮。

孩子相信媽媽還會回來,是化解分離焦慮的關鍵點。

“媽媽不愛我了”


剛出生的寶寶跟母親處於一種“共生關係”,認為跟媽媽是一體的。

6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意識到媽媽跟我是分離的,於是想要不斷地確認“即便我和媽媽不是一體的,媽媽也是愛我的”。

提出分離焦慮概念的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還提出了依戀理論,認為與媽媽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會更加自如。

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安全感,是化解分離焦慮最重要的基礎。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3 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呢?

01 一個滿滿的告別儀式


每次準備外出的時候,婆婆都讓我偷偷地離開,不讓女兒看見。

然後發現,事情反而更糟糕。

發現媽媽不見的女兒,一邊哭喊著“媽媽”,一邊滿屋子找我,書房、臥室、廚房、洗手間……找不到我更加崩潰,婆婆不得不使出殺手鐗,給我打電話催我回來。

後來,我試著跟女兒說“媽媽去上廁所,聽完這首兔子歌,媽媽就回來了”“媽媽要外出一會兒,等你跟奶奶一起把積木搭好,媽媽就回來了”,效果竟然出奇的好。

女兒每次都是專心聽歌或是搭積木,看見我回來了開心地叫一聲“媽媽”,讓我抱一抱,親一親,然後繼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一片歲月靜好。

面對分離,嘗試著給孩子來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告別”,並告訴他“媽媽很快就回來了”,讓孩子有一個期待,並適時地讓他參與到這個離開的過程中。

02 內化於心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李雪說:“親密可以療愈一切”。

童年是各種元素混合而成的,不僅僅有好奇、快樂、幸福,還有恐懼、焦慮、悲傷。真正能夠幫助孩子平穩度過每一個困境的,是孩子內心滿滿的安全感,是一種能夠給孩子帶來溫暖、力量、安全的“內化的安全感”。

在愛的浸潤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才會擁有這種安全感,也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去面對未來的一切。

繪本《魔法親親》中,小浣熊奇奇不想去上學,媽媽拉著奇奇的左手,把他的手指全部攤開,然後身體微微前傾,在奇奇的手掌心親了一下,很鄭重地將“魔法親親”傳遞給孩子。

媽媽說:“從現在開始,你覺得孤單和需要家的關愛時,只要把手貼在臉頰上,心裡想著媽媽愛你,媽媽愛你,這個親親就會跳到你的臉上,讓你覺得溫暖又舒服”。

擁有“魔法親親”的奇奇在學校裡過得很快樂,他知道,不管在哪裡,媽媽的愛都會跟著他。

那個印在掌心的親吻,傳遞著媽媽對奇奇滿滿的愛,去撫平心中離開媽媽的焦慮和驚慌。

03 做不焦慮的父母


孫儷曾經在微博上調侃鄧超具有“分離焦慮症”,送兩個孩子去幼兒園,一遍遍地問孩子會不會想他,還在一旁偷偷地流眼淚……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免費獲得不同的育兒知識乾貨。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1

女兒最近天天在家上演“瓊瑤大戲”,一秒鐘入戲,簡直比章子怡還要戲精啊!

去個廁所,轉眼就聽到女兒驚天動地的哭喊聲:“媽媽”,嚇得我一哆嗦,撒腿往外跑,就看見女兒趴在廁所門口,忽閃著一雙淚汪汪的大眼睛,梨花帶雨的……笑了。

跑到媽媽群裡去吐槽,瞬間引發一大批中年婦女控訴自己的血淚史。

“我兒子一聽要去幼兒園,抓著門哭的死去活來的,搞得我都懷疑幼兒園老師虐待我家娃了”

“晚上回家不能接電話,不能離開兒砸的視線,連上廁所都是一溜小跑,被監視的死死的”

孩子為什麼老想黏在媽媽身上?為什麼會在媽媽離開後如此焦慮和恐慌呢?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所言,孩子從出生就在媽媽的陪伴下成長,他們自帶一套本能的依戀系統,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身邊有人陪伴,被稱為“尋求親近”。

當你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鬧、抓著你不放手、發脾氣……用各種各樣的理由試圖讓你留下來陪著他。

換句話說,這些黏人的孩子正在經歷傳說中的“分離焦慮”階段。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2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大約從6個月開始,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分離焦慮的狀態,在12-18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一直持續到兩三歲。

等稍大一點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會再次經歷一個嚴重的分離焦慮階段。

“媽媽不見了”


心理學上認為,處於分離焦慮階段的孩子對於“物體恆存性”缺乏明確的概念,在孩子的眼裡,一個東西不見了,就是真的不存在了,媽媽離開,就意味著媽媽不見了,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幫助寶寶建立起“物體恆存性”的概念,有助於化解他的分離焦慮。

孩子相信媽媽還會回來,是化解分離焦慮的關鍵點。

“媽媽不愛我了”


剛出生的寶寶跟母親處於一種“共生關係”,認為跟媽媽是一體的。

6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意識到媽媽跟我是分離的,於是想要不斷地確認“即便我和媽媽不是一體的,媽媽也是愛我的”。

提出分離焦慮概念的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還提出了依戀理論,認為與媽媽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會更加自如。

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安全感,是化解分離焦慮最重要的基礎。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3 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呢?

01 一個滿滿的告別儀式


每次準備外出的時候,婆婆都讓我偷偷地離開,不讓女兒看見。

然後發現,事情反而更糟糕。

發現媽媽不見的女兒,一邊哭喊著“媽媽”,一邊滿屋子找我,書房、臥室、廚房、洗手間……找不到我更加崩潰,婆婆不得不使出殺手鐗,給我打電話催我回來。

後來,我試著跟女兒說“媽媽去上廁所,聽完這首兔子歌,媽媽就回來了”“媽媽要外出一會兒,等你跟奶奶一起把積木搭好,媽媽就回來了”,效果竟然出奇的好。

女兒每次都是專心聽歌或是搭積木,看見我回來了開心地叫一聲“媽媽”,讓我抱一抱,親一親,然後繼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一片歲月靜好。

面對分離,嘗試著給孩子來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告別”,並告訴他“媽媽很快就回來了”,讓孩子有一個期待,並適時地讓他參與到這個離開的過程中。

02 內化於心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李雪說:“親密可以療愈一切”。

童年是各種元素混合而成的,不僅僅有好奇、快樂、幸福,還有恐懼、焦慮、悲傷。真正能夠幫助孩子平穩度過每一個困境的,是孩子內心滿滿的安全感,是一種能夠給孩子帶來溫暖、力量、安全的“內化的安全感”。

在愛的浸潤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才會擁有這種安全感,也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去面對未來的一切。

繪本《魔法親親》中,小浣熊奇奇不想去上學,媽媽拉著奇奇的左手,把他的手指全部攤開,然後身體微微前傾,在奇奇的手掌心親了一下,很鄭重地將“魔法親親”傳遞給孩子。

媽媽說:“從現在開始,你覺得孤單和需要家的關愛時,只要把手貼在臉頰上,心裡想著媽媽愛你,媽媽愛你,這個親親就會跳到你的臉上,讓你覺得溫暖又舒服”。

擁有“魔法親親”的奇奇在學校裡過得很快樂,他知道,不管在哪裡,媽媽的愛都會跟著他。

那個印在掌心的親吻,傳遞著媽媽對奇奇滿滿的愛,去撫平心中離開媽媽的焦慮和驚慌。

03 做不焦慮的父母


孫儷曾經在微博上調侃鄧超具有“分離焦慮症”,送兩個孩子去幼兒園,一遍遍地問孩子會不會想他,還在一旁偷偷地流眼淚……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狀態是成人內心狀態的鏡像,成人內心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使什麼樣子。

每一個分離焦慮的孩子背後還站著一個分離焦慮的家長,孩子很容易受到爸爸媽媽情緒的影響,變得更加焦慮。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2》中,馬雅舒送米婭去幼兒園,表現出非常的不捨和焦慮,抱著米婭不捨得放手。後來,米婭不肯進幼兒園,哭喊著,一副生離死別的場景。

"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免費獲得不同的育兒知識乾貨。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1

女兒最近天天在家上演“瓊瑤大戲”,一秒鐘入戲,簡直比章子怡還要戲精啊!

去個廁所,轉眼就聽到女兒驚天動地的哭喊聲:“媽媽”,嚇得我一哆嗦,撒腿往外跑,就看見女兒趴在廁所門口,忽閃著一雙淚汪汪的大眼睛,梨花帶雨的……笑了。

跑到媽媽群裡去吐槽,瞬間引發一大批中年婦女控訴自己的血淚史。

“我兒子一聽要去幼兒園,抓著門哭的死去活來的,搞得我都懷疑幼兒園老師虐待我家娃了”

“晚上回家不能接電話,不能離開兒砸的視線,連上廁所都是一溜小跑,被監視的死死的”

孩子為什麼老想黏在媽媽身上?為什麼會在媽媽離開後如此焦慮和恐慌呢?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所言,孩子從出生就在媽媽的陪伴下成長,他們自帶一套本能的依戀系統,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身邊有人陪伴,被稱為“尋求親近”。

當你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鬧、抓著你不放手、發脾氣……用各種各樣的理由試圖讓你留下來陪著他。

換句話說,這些黏人的孩子正在經歷傳說中的“分離焦慮”階段。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2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大約從6個月開始,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分離焦慮的狀態,在12-18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一直持續到兩三歲。

等稍大一點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會再次經歷一個嚴重的分離焦慮階段。

“媽媽不見了”


心理學上認為,處於分離焦慮階段的孩子對於“物體恆存性”缺乏明確的概念,在孩子的眼裡,一個東西不見了,就是真的不存在了,媽媽離開,就意味著媽媽不見了,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幫助寶寶建立起“物體恆存性”的概念,有助於化解他的分離焦慮。

孩子相信媽媽還會回來,是化解分離焦慮的關鍵點。

“媽媽不愛我了”


剛出生的寶寶跟母親處於一種“共生關係”,認為跟媽媽是一體的。

6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意識到媽媽跟我是分離的,於是想要不斷地確認“即便我和媽媽不是一體的,媽媽也是愛我的”。

提出分離焦慮概念的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還提出了依戀理論,認為與媽媽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會更加自如。

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安全感,是化解分離焦慮最重要的基礎。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03 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呢?

01 一個滿滿的告別儀式


每次準備外出的時候,婆婆都讓我偷偷地離開,不讓女兒看見。

然後發現,事情反而更糟糕。

發現媽媽不見的女兒,一邊哭喊著“媽媽”,一邊滿屋子找我,書房、臥室、廚房、洗手間……找不到我更加崩潰,婆婆不得不使出殺手鐗,給我打電話催我回來。

後來,我試著跟女兒說“媽媽去上廁所,聽完這首兔子歌,媽媽就回來了”“媽媽要外出一會兒,等你跟奶奶一起把積木搭好,媽媽就回來了”,效果竟然出奇的好。

女兒每次都是專心聽歌或是搭積木,看見我回來了開心地叫一聲“媽媽”,讓我抱一抱,親一親,然後繼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一片歲月靜好。

面對分離,嘗試著給孩子來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告別”,並告訴他“媽媽很快就回來了”,讓孩子有一個期待,並適時地讓他參與到這個離開的過程中。

02 內化於心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李雪說:“親密可以療愈一切”。

童年是各種元素混合而成的,不僅僅有好奇、快樂、幸福,還有恐懼、焦慮、悲傷。真正能夠幫助孩子平穩度過每一個困境的,是孩子內心滿滿的安全感,是一種能夠給孩子帶來溫暖、力量、安全的“內化的安全感”。

在愛的浸潤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才會擁有這種安全感,也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去面對未來的一切。

繪本《魔法親親》中,小浣熊奇奇不想去上學,媽媽拉著奇奇的左手,把他的手指全部攤開,然後身體微微前傾,在奇奇的手掌心親了一下,很鄭重地將“魔法親親”傳遞給孩子。

媽媽說:“從現在開始,你覺得孤單和需要家的關愛時,只要把手貼在臉頰上,心裡想著媽媽愛你,媽媽愛你,這個親親就會跳到你的臉上,讓你覺得溫暖又舒服”。

擁有“魔法親親”的奇奇在學校裡過得很快樂,他知道,不管在哪裡,媽媽的愛都會跟著他。

那個印在掌心的親吻,傳遞著媽媽對奇奇滿滿的愛,去撫平心中離開媽媽的焦慮和驚慌。

03 做不焦慮的父母


孫儷曾經在微博上調侃鄧超具有“分離焦慮症”,送兩個孩子去幼兒園,一遍遍地問孩子會不會想他,還在一旁偷偷地流眼淚……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狀態是成人內心狀態的鏡像,成人內心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使什麼樣子。

每一個分離焦慮的孩子背後還站著一個分離焦慮的家長,孩子很容易受到爸爸媽媽情緒的影響,變得更加焦慮。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2》中,馬雅舒送米婭去幼兒園,表現出非常的不捨和焦慮,抱著米婭不捨得放手。後來,米婭不肯進幼兒園,哭喊著,一副生離死別的場景。

孫儷調侃鄧超“分離焦慮症”:別讓家長的分離焦慮,影響了孩子

分離焦慮是孩子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一個重要階段。

每一次分離,是寶貝的一次成長機會,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長機會。

面對分離,爸爸媽媽表現得輕鬆一點,才會幫助孩子疏導情緒,輕鬆地面對。

-END-

作者:深夜聊育兒主創團。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