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不完美媽媽 大學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8-15
"
"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一種,以即時效果為中心。

比如:父母以打罵、威脅等方式讓孩子立即改變當前的行為。

這種方式下,父母看到的是眼前的效果,並沒有考慮到後面如何,或想當然地認為會一勞永逸。

事實上,這種見效最快的方式,失效也最快。孩子雖然眼前如父母所願了,但一轉眼,父母情緒變好了,孩子又恢復如初。因此,父母不得不每次都要依靠打罵來迫使孩子就範。

但父母如果不在身邊,孩子依然會偷偷摸摸地做自己想做而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或者,他的一切行為只是為了逃避眼前懲罰,會因此表現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為模式。

"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一種,以即時效果為中心。

比如:父母以打罵、威脅等方式讓孩子立即改變當前的行為。

這種方式下,父母看到的是眼前的效果,並沒有考慮到後面如何,或想當然地認為會一勞永逸。

事實上,這種見效最快的方式,失效也最快。孩子雖然眼前如父母所願了,但一轉眼,父母情緒變好了,孩子又恢復如初。因此,父母不得不每次都要依靠打罵來迫使孩子就範。

但父母如果不在身邊,孩子依然會偷偷摸摸地做自己想做而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或者,他的一切行為只是為了逃避眼前懲罰,會因此表現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為模式。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有些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就是打了以後,他才徹底改掉了某種錯誤行為的。

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不再犯,有可能僅僅是在父母面前偽裝的。另外,就算有的孩子真的過後再也不犯了,也是因為他自己認識到了錯誤,主動願意改掉的,而不是打罵的結果。

其實,約束孩子行為的主體應該是規則,而不是父母。但打罵這種方式,就會讓孩子把父母的臉色看成行動的風向標,學會了看父母臉色行事的方式,而不是按照規則來執行。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孩子對打罵的“免疫力”也會越來越強,到時父母就再也沒有辦法“鎮住”孩子了。

而另一些孩子則因為父母的打罵,產生了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或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

"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一種,以即時效果為中心。

比如:父母以打罵、威脅等方式讓孩子立即改變當前的行為。

這種方式下,父母看到的是眼前的效果,並沒有考慮到後面如何,或想當然地認為會一勞永逸。

事實上,這種見效最快的方式,失效也最快。孩子雖然眼前如父母所願了,但一轉眼,父母情緒變好了,孩子又恢復如初。因此,父母不得不每次都要依靠打罵來迫使孩子就範。

但父母如果不在身邊,孩子依然會偷偷摸摸地做自己想做而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或者,他的一切行為只是為了逃避眼前懲罰,會因此表現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為模式。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有些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就是打了以後,他才徹底改掉了某種錯誤行為的。

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不再犯,有可能僅僅是在父母面前偽裝的。另外,就算有的孩子真的過後再也不犯了,也是因為他自己認識到了錯誤,主動願意改掉的,而不是打罵的結果。

其實,約束孩子行為的主體應該是規則,而不是父母。但打罵這種方式,就會讓孩子把父母的臉色看成行動的風向標,學會了看父母臉色行事的方式,而不是按照規則來執行。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孩子對打罵的“免疫力”也會越來越強,到時父母就再也沒有辦法“鎮住”孩子了。

而另一些孩子則因為父母的打罵,產生了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或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二種,以階段性的持續效果為中心。

父母會以一個時段的效果為目的,堅持並直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比如監督孩子做作業、逼迫孩子練琴等,或持續性地“說服”孩子堅持做某事。很多父母覺得這樣就是為了孩子好,對自己負責。其實,這是為了父母自己好。

因為,他們把孩子的事變成了自己的事。比如,一些父母會說,如果我不監督孩子做作業,老師會來找我的。你看,這是他們為了不讓老師找自己麻煩而不得不做的。

而他們的這種目的,孩子也會很敏感地察覺出來,於是,常常是孩子不急,父母急得要命。

這種方式下,孩子常常會覺得學習或練琴是為了父母,自己沒有內在的動力,所以常常採用敷衍應付的方式,雖然完成了作業,卻產生了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其他問題。

他們還會因此學得很累,而父母會更累。所以,常常導致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過程中雞飛狗跳,情緒失控的場景。

這種體驗,不僅讓父母痛苦,孩子更痛苦,他們很可能會因此害怕學習,討厭學習,從此走上一條坎坷的成長之路。

"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一種,以即時效果為中心。

比如:父母以打罵、威脅等方式讓孩子立即改變當前的行為。

這種方式下,父母看到的是眼前的效果,並沒有考慮到後面如何,或想當然地認為會一勞永逸。

事實上,這種見效最快的方式,失效也最快。孩子雖然眼前如父母所願了,但一轉眼,父母情緒變好了,孩子又恢復如初。因此,父母不得不每次都要依靠打罵來迫使孩子就範。

但父母如果不在身邊,孩子依然會偷偷摸摸地做自己想做而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或者,他的一切行為只是為了逃避眼前懲罰,會因此表現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為模式。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有些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就是打了以後,他才徹底改掉了某種錯誤行為的。

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不再犯,有可能僅僅是在父母面前偽裝的。另外,就算有的孩子真的過後再也不犯了,也是因為他自己認識到了錯誤,主動願意改掉的,而不是打罵的結果。

其實,約束孩子行為的主體應該是規則,而不是父母。但打罵這種方式,就會讓孩子把父母的臉色看成行動的風向標,學會了看父母臉色行事的方式,而不是按照規則來執行。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孩子對打罵的“免疫力”也會越來越強,到時父母就再也沒有辦法“鎮住”孩子了。

而另一些孩子則因為父母的打罵,產生了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或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二種,以階段性的持續效果為中心。

父母會以一個時段的效果為目的,堅持並直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比如監督孩子做作業、逼迫孩子練琴等,或持續性地“說服”孩子堅持做某事。很多父母覺得這樣就是為了孩子好,對自己負責。其實,這是為了父母自己好。

因為,他們把孩子的事變成了自己的事。比如,一些父母會說,如果我不監督孩子做作業,老師會來找我的。你看,這是他們為了不讓老師找自己麻煩而不得不做的。

而他們的這種目的,孩子也會很敏感地察覺出來,於是,常常是孩子不急,父母急得要命。

這種方式下,孩子常常會覺得學習或練琴是為了父母,自己沒有內在的動力,所以常常採用敷衍應付的方式,雖然完成了作業,卻產生了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其他問題。

他們還會因此學得很累,而父母會更累。所以,常常導致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過程中雞飛狗跳,情緒失控的場景。

這種體驗,不僅讓父母痛苦,孩子更痛苦,他們很可能會因此害怕學習,討厭學習,從此走上一條坎坷的成長之路。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雖然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堅持下,實現了父母的期望,但更多的孩子會因為過程痛苦而選擇放棄。因為,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這樣的堅持都很難長期持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上了大學後,再也不學習了,或工作後再也不碰書本了。

同時,也因為長期依賴於父母的逼迫和控制,讓孩子失去了自我。一旦沒有了外力,他們也會失去了人生方向和成長動力,變得渾渾噩噩,隨波逐流。

當然也有一些人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堅持下來,併成功了,最後還喜歡上了學習或練琴。

其實,那並非全是逼的功勞,更重要的是兩方面的因素:

  • 一是父母的堅持,成為了孩子堅持的最好示範;
  • 二是他們從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樂趣,讓自己喜歡上了這個過程。

但大部分的父母都很難長期堅持,所以他們的孩子也都半途而廢了。

"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一種,以即時效果為中心。

比如:父母以打罵、威脅等方式讓孩子立即改變當前的行為。

這種方式下,父母看到的是眼前的效果,並沒有考慮到後面如何,或想當然地認為會一勞永逸。

事實上,這種見效最快的方式,失效也最快。孩子雖然眼前如父母所願了,但一轉眼,父母情緒變好了,孩子又恢復如初。因此,父母不得不每次都要依靠打罵來迫使孩子就範。

但父母如果不在身邊,孩子依然會偷偷摸摸地做自己想做而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或者,他的一切行為只是為了逃避眼前懲罰,會因此表現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為模式。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有些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就是打了以後,他才徹底改掉了某種錯誤行為的。

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不再犯,有可能僅僅是在父母面前偽裝的。另外,就算有的孩子真的過後再也不犯了,也是因為他自己認識到了錯誤,主動願意改掉的,而不是打罵的結果。

其實,約束孩子行為的主體應該是規則,而不是父母。但打罵這種方式,就會讓孩子把父母的臉色看成行動的風向標,學會了看父母臉色行事的方式,而不是按照規則來執行。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孩子對打罵的“免疫力”也會越來越強,到時父母就再也沒有辦法“鎮住”孩子了。

而另一些孩子則因為父母的打罵,產生了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或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二種,以階段性的持續效果為中心。

父母會以一個時段的效果為目的,堅持並直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比如監督孩子做作業、逼迫孩子練琴等,或持續性地“說服”孩子堅持做某事。很多父母覺得這樣就是為了孩子好,對自己負責。其實,這是為了父母自己好。

因為,他們把孩子的事變成了自己的事。比如,一些父母會說,如果我不監督孩子做作業,老師會來找我的。你看,這是他們為了不讓老師找自己麻煩而不得不做的。

而他們的這種目的,孩子也會很敏感地察覺出來,於是,常常是孩子不急,父母急得要命。

這種方式下,孩子常常會覺得學習或練琴是為了父母,自己沒有內在的動力,所以常常採用敷衍應付的方式,雖然完成了作業,卻產生了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其他問題。

他們還會因此學得很累,而父母會更累。所以,常常導致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過程中雞飛狗跳,情緒失控的場景。

這種體驗,不僅讓父母痛苦,孩子更痛苦,他們很可能會因此害怕學習,討厭學習,從此走上一條坎坷的成長之路。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雖然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堅持下,實現了父母的期望,但更多的孩子會因為過程痛苦而選擇放棄。因為,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這樣的堅持都很難長期持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上了大學後,再也不學習了,或工作後再也不碰書本了。

同時,也因為長期依賴於父母的逼迫和控制,讓孩子失去了自我。一旦沒有了外力,他們也會失去了人生方向和成長動力,變得渾渾噩噩,隨波逐流。

當然也有一些人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堅持下來,併成功了,最後還喜歡上了學習或練琴。

其實,那並非全是逼的功勞,更重要的是兩方面的因素:

  • 一是父母的堅持,成為了孩子堅持的最好示範;
  • 二是他們從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樂趣,讓自己喜歡上了這個過程。

但大部分的父母都很難長期堅持,所以他們的孩子也都半途而廢了。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三種,以長遠效果為中心。

這種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著用心的瞭解,不僅僅是瞭解孩子的表面行為和性格喜好,更多的是瞭解孩子的心智發展和個性成長特徵。

他們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根據自家孩子的優勢和特點,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內在動力,以激發孩子自我效能感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自我成長。

他們會抓大放小,保持教育中的一貫性和靈活性。

  • 一貫性,是指尊重成長規律,以孩子成長為中心,這就是抓大處;
  • 靈活性,是指在安全和原則範圍內,尊重孩子的個性,給孩子最大的探索自由,這就是放小。

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提供寬鬆的成長氛圍,讓孩子在不斷探索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質,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那條路。

"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一種,以即時效果為中心。

比如:父母以打罵、威脅等方式讓孩子立即改變當前的行為。

這種方式下,父母看到的是眼前的效果,並沒有考慮到後面如何,或想當然地認為會一勞永逸。

事實上,這種見效最快的方式,失效也最快。孩子雖然眼前如父母所願了,但一轉眼,父母情緒變好了,孩子又恢復如初。因此,父母不得不每次都要依靠打罵來迫使孩子就範。

但父母如果不在身邊,孩子依然會偷偷摸摸地做自己想做而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或者,他的一切行為只是為了逃避眼前懲罰,會因此表現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為模式。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有些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就是打了以後,他才徹底改掉了某種錯誤行為的。

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不再犯,有可能僅僅是在父母面前偽裝的。另外,就算有的孩子真的過後再也不犯了,也是因為他自己認識到了錯誤,主動願意改掉的,而不是打罵的結果。

其實,約束孩子行為的主體應該是規則,而不是父母。但打罵這種方式,就會讓孩子把父母的臉色看成行動的風向標,學會了看父母臉色行事的方式,而不是按照規則來執行。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孩子對打罵的“免疫力”也會越來越強,到時父母就再也沒有辦法“鎮住”孩子了。

而另一些孩子則因為父母的打罵,產生了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或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二種,以階段性的持續效果為中心。

父母會以一個時段的效果為目的,堅持並直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比如監督孩子做作業、逼迫孩子練琴等,或持續性地“說服”孩子堅持做某事。很多父母覺得這樣就是為了孩子好,對自己負責。其實,這是為了父母自己好。

因為,他們把孩子的事變成了自己的事。比如,一些父母會說,如果我不監督孩子做作業,老師會來找我的。你看,這是他們為了不讓老師找自己麻煩而不得不做的。

而他們的這種目的,孩子也會很敏感地察覺出來,於是,常常是孩子不急,父母急得要命。

這種方式下,孩子常常會覺得學習或練琴是為了父母,自己沒有內在的動力,所以常常採用敷衍應付的方式,雖然完成了作業,卻產生了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其他問題。

他們還會因此學得很累,而父母會更累。所以,常常導致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過程中雞飛狗跳,情緒失控的場景。

這種體驗,不僅讓父母痛苦,孩子更痛苦,他們很可能會因此害怕學習,討厭學習,從此走上一條坎坷的成長之路。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雖然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堅持下,實現了父母的期望,但更多的孩子會因為過程痛苦而選擇放棄。因為,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這樣的堅持都很難長期持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上了大學後,再也不學習了,或工作後再也不碰書本了。

同時,也因為長期依賴於父母的逼迫和控制,讓孩子失去了自我。一旦沒有了外力,他們也會失去了人生方向和成長動力,變得渾渾噩噩,隨波逐流。

當然也有一些人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堅持下來,併成功了,最後還喜歡上了學習或練琴。

其實,那並非全是逼的功勞,更重要的是兩方面的因素:

  • 一是父母的堅持,成為了孩子堅持的最好示範;
  • 二是他們從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樂趣,讓自己喜歡上了這個過程。

但大部分的父母都很難長期堅持,所以他們的孩子也都半途而廢了。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三種,以長遠效果為中心。

這種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著用心的瞭解,不僅僅是瞭解孩子的表面行為和性格喜好,更多的是瞭解孩子的心智發展和個性成長特徵。

他們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根據自家孩子的優勢和特點,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內在動力,以激發孩子自我效能感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自我成長。

他們會抓大放小,保持教育中的一貫性和靈活性。

  • 一貫性,是指尊重成長規律,以孩子成長為中心,這就是抓大處;
  • 靈活性,是指在安全和原則範圍內,尊重孩子的個性,給孩子最大的探索自由,這就是放小。

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提供寬鬆的成長氛圍,讓孩子在不斷探索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質,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那條路。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這種寬鬆並不是放縱孩子不管,而是給孩子有邊界的自由。他們會讓孩子明確知道哪些行為是危險和錯誤的,對於這些不允許的行為,他們能夠堅定地、保持一貫性地制止。而在邊界允許範圍內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做他自己。

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受教育者,這個教育者就是孩子。可惜我們很多大人在這個過程中,把主體置換了,讓自己變成了主體,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發展。這才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孩子成長問題。比如,前兩種方式是以父母為主導,孩子就很難突破父母的侷限性。

第三種是以孩子本身為主導,讓孩子學會做自己。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內心和行動是和諧統一的,他們就會擁有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不斷地激發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他們的生命力因此被喚醒和激活,產生無限的能量。這種狀態下的孩子是富有創造力的,他們常常會突破父母的格局,讓自己擁有更大的天空。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一種,以即時效果為中心。

比如:父母以打罵、威脅等方式讓孩子立即改變當前的行為。

這種方式下,父母看到的是眼前的效果,並沒有考慮到後面如何,或想當然地認為會一勞永逸。

事實上,這種見效最快的方式,失效也最快。孩子雖然眼前如父母所願了,但一轉眼,父母情緒變好了,孩子又恢復如初。因此,父母不得不每次都要依靠打罵來迫使孩子就範。

但父母如果不在身邊,孩子依然會偷偷摸摸地做自己想做而父母不允許做的事。或者,他的一切行為只是為了逃避眼前懲罰,會因此表現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為模式。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有些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就是打了以後,他才徹底改掉了某種錯誤行為的。

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不再犯,有可能僅僅是在父母面前偽裝的。另外,就算有的孩子真的過後再也不犯了,也是因為他自己認識到了錯誤,主動願意改掉的,而不是打罵的結果。

其實,約束孩子行為的主體應該是規則,而不是父母。但打罵這種方式,就會讓孩子把父母的臉色看成行動的風向標,學會了看父母臉色行事的方式,而不是按照規則來執行。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孩子對打罵的“免疫力”也會越來越強,到時父母就再也沒有辦法“鎮住”孩子了。

而另一些孩子則因為父母的打罵,產生了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或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二種,以階段性的持續效果為中心。

父母會以一個時段的效果為目的,堅持並直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比如監督孩子做作業、逼迫孩子練琴等,或持續性地“說服”孩子堅持做某事。很多父母覺得這樣就是為了孩子好,對自己負責。其實,這是為了父母自己好。

因為,他們把孩子的事變成了自己的事。比如,一些父母會說,如果我不監督孩子做作業,老師會來找我的。你看,這是他們為了不讓老師找自己麻煩而不得不做的。

而他們的這種目的,孩子也會很敏感地察覺出來,於是,常常是孩子不急,父母急得要命。

這種方式下,孩子常常會覺得學習或練琴是為了父母,自己沒有內在的動力,所以常常採用敷衍應付的方式,雖然完成了作業,卻產生了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其他問題。

他們還會因此學得很累,而父母會更累。所以,常常導致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過程中雞飛狗跳,情緒失控的場景。

這種體驗,不僅讓父母痛苦,孩子更痛苦,他們很可能會因此害怕學習,討厭學習,從此走上一條坎坷的成長之路。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雖然有些孩子在父母的堅持下,實現了父母的期望,但更多的孩子會因為過程痛苦而選擇放棄。因為,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這樣的堅持都很難長期持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上了大學後,再也不學習了,或工作後再也不碰書本了。

同時,也因為長期依賴於父母的逼迫和控制,讓孩子失去了自我。一旦沒有了外力,他們也會失去了人生方向和成長動力,變得渾渾噩噩,隨波逐流。

當然也有一些人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堅持下來,併成功了,最後還喜歡上了學習或練琴。

其實,那並非全是逼的功勞,更重要的是兩方面的因素:

  • 一是父母的堅持,成為了孩子堅持的最好示範;
  • 二是他們從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樂趣,讓自己喜歡上了這個過程。

但大部分的父母都很難長期堅持,所以他們的孩子也都半途而廢了。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第三種,以長遠效果為中心。

這種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著用心的瞭解,不僅僅是瞭解孩子的表面行為和性格喜好,更多的是瞭解孩子的心智發展和個性成長特徵。

他們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根據自家孩子的優勢和特點,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內在動力,以激發孩子自我效能感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自我成長。

他們會抓大放小,保持教育中的一貫性和靈活性。

  • 一貫性,是指尊重成長規律,以孩子成長為中心,這就是抓大處;
  • 靈活性,是指在安全和原則範圍內,尊重孩子的個性,給孩子最大的探索自由,這就是放小。

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提供寬鬆的成長氛圍,讓孩子在不斷探索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質,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那條路。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這種寬鬆並不是放縱孩子不管,而是給孩子有邊界的自由。他們會讓孩子明確知道哪些行為是危險和錯誤的,對於這些不允許的行為,他們能夠堅定地、保持一貫性地制止。而在邊界允許範圍內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做他自己。

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受教育者,這個教育者就是孩子。可惜我們很多大人在這個過程中,把主體置換了,讓自己變成了主體,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發展。這才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孩子成長問題。比如,前兩種方式是以父母為主導,孩子就很難突破父母的侷限性。

第三種是以孩子本身為主導,讓孩子學會做自己。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內心和行動是和諧統一的,他們就會擁有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不斷地激發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他們的生命力因此被喚醒和激活,產生無限的能量。這種狀態下的孩子是富有創造力的,他們常常會突破父母的格局,讓自己擁有更大的天空。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教育孩子的三種見效方式,你用了哪一種?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時代變了,以前可能成功的“棍棒教育”,現在更可能毀了下一代

生命力被喚醒的孩子,未來才有無限的可能性和潛力

如果你總是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而焦慮,這就是你的解藥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這是素質教育觀察為大家整理的一份閱讀清單,請查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