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的原因探究——習得性無助

不完美媽媽 西西弗斯 五好導學 2019-07-10

先看下面的案例:

小C,女,初二學生。小C上初中後,開始完不成作業,後來連課堂作業也做不完,小C說自己老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一堂課能走神四五次。但是,她能意識到自己走神,也能及時調整過來。自從上了初二後,她越來越覺得學習沒有用,對學習失去興趣。

孩子厭學的原因探究——習得性無助

厭學,顧名思義就是不喜歡學習,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並在行為中有所表現。具體來說,會表現為認為讀書無用、消極對待學習、逃避學習活動等。輕者,厭學的孩子對上學不感興趣,但迫於家庭或外界壓力又不得不走進學校。在校學習狀態消極,學習效率低下,多思多慮,容易發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麼都不順眼,對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厭煩,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重者,當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再也學不進去的時候,當他覺得上學學習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的時候,他就可能會從心底產生對上學和學習的厭惡情緒,最終可能會選擇退學、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研究所曾在濟南兩所初中一年級抽取1564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感到學習壓力大的佔42.6%,考試緊張的佔42.8%,不適應學校生活的佔15.8%,考試成績不好父母不能理解的佔16.7%,有厭學情緒的佔36%,感覺活著沒意思的佔16.6%(所調查項目學生有重合現象)。厭學情緒的佔36%這個數字佔調查數字的三分之一還多。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學生厭學呢?我覺得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Seligman,M.E.P)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可笑的是,人往往在譏笑狗為什麼不再努力一下呢?實際上人與狗在這點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因為心理學家隨後也證明了這種現象在人類身上也會發生。如果一個人覺察到自己的行為不可能達到特定的目標,或沒有成功的可能性時,就會產生一種無能為力或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學生的厭學,逃學就是這種反應。現實中被生活碰的頭破血流的人往往是最後認為命運就是如此,實際上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希臘神話有一個西西弗斯的故事:

西西弗斯每天將一塊巨石推至山頂,然後巨石滾落山底,他又繼續將巨石推至山頂,如此往復……西西弗斯永遠徒勞地對抗著自己的命運。這個故事能夠流傳至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引發了人類的集體共鳴——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西西弗斯?渺小而不起眼,就算再努力也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在學校中,成績無疑是最容易能獲得別人肯定與讚揚的東西。但如果學生不斷的努力,卻發現每次都考不到自己理想的成績,時間一長,難免會有失望與悲觀的情緒,他們會覺得:我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這種想法是很自然發生的。

在成人的世界裡,面對較難的工作,我們往往選擇拖延、逃避。為了給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我們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我天生就不是幹這個的料。

不斷的挫折,不斷的奮鬥,不斷的失敗,最後是屢戰屢敗,讓人們形成“習得性無助”。再努力也沒有什麼用,何必還要努力呢?

解決措施:正確的心理干預,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

孩子厭學的原因探究——習得性無助

如對成績不好可以有以下幾種歸因:

(1)試題太難;

(2)我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

(3)我還不夠努力,方法不當;

(4)運氣太差。

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往往會歸因為第(2)條,將失敗歸因為穩定的自身因素。這就要求我們積極引導他們歸因為第(3)條,使其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或引導其歸因為第(1)條或第(4)條,這樣就可以駁斥“我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的歸因。象這樣,經過多次耐心的歸因訓練以後,習得性無助的學生的錯誤歸因方式就能得到有效的糾正。然後再輔導針對性的學習,提高成績,增強自信,就能使學生回到正常軌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