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淑靜昕晨 2019-08-26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人是個情緒體。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身相伴。

•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地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以達到成熟。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呢?他如何應對因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生命依託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節和激發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生命的祕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部落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這些是生命出生時情緒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展和創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潤澤的情感世界。

|恐懼|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去驚恐。

•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創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內在空間和外在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傷心|

•傷心是兒童經常面臨的情緒。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過渡並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在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物質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內在精神的世界,並用內在的世界接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是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不斷髮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一個新的自我創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衝擊力和刺激。

•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情緒和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情緒到來時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喜悅|

•喜悅的情緒時常陪伴著孩子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麵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心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斷相互轉換,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它的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憤怒|

•我們還應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了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短,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看到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是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標誌,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下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就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在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祕密沒有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大喜、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現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人是個情緒體。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身相伴。

•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地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以達到成熟。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呢?他如何應對因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生命依託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節和激發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生命的祕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部落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這些是生命出生時情緒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展和創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潤澤的情感世界。

|恐懼|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去驚恐。

•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創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內在空間和外在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傷心|

•傷心是兒童經常面臨的情緒。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過渡並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在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物質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內在精神的世界,並用內在的世界接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是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不斷髮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一個新的自我創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衝擊力和刺激。

•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情緒和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情緒到來時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喜悅|

•喜悅的情緒時常陪伴著孩子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麵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心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斷相互轉換,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它的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憤怒|

•我們還應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了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短,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看到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是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標誌,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下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就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在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祕密沒有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大喜、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現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情緒共生】

•兒童用情緒幫助自己調整內在世界,同時,兒童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兒童也能對其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嬰兒不是認識到媽媽的情緒,而是和媽媽的情緒共生,也易於和其他成人的情緒共生。在兒童期,和媽媽共生的首先是情緒,這使得兒童對情緒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兒童憑藉著這種敏感和覺察能力,來判斷成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由於兒童過於弱小,生存是兒童潛在的本能願望,所以對情緒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來防衛、保護和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兒童一面努力剝離著共生的情緒,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覺察能力發展著對成人內心世界的覺知,這就是生命的智慧。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裡,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面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歷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了。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楚,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極容易使兒童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裡。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童年時期孩子由什麼樣的成人陪伴,這非常關鍵。因為兒童大約需要長達6年的時間來逐漸走出共生狀態,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沒有走出共生狀態,兒童就很難完成這個過程。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情緒的敏感度高於對認知的敏感度,因為認知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自己與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人是個情緒體。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身相伴。

•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地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以達到成熟。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呢?他如何應對因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生命依託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節和激發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生命的祕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部落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這些是生命出生時情緒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展和創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潤澤的情感世界。

|恐懼|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去驚恐。

•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創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內在空間和外在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傷心|

•傷心是兒童經常面臨的情緒。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過渡並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在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物質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內在精神的世界,並用內在的世界接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是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不斷髮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一個新的自我創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衝擊力和刺激。

•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情緒和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情緒到來時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喜悅|

•喜悅的情緒時常陪伴著孩子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麵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心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斷相互轉換,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它的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憤怒|

•我們還應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了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短,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看到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是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標誌,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下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就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在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祕密沒有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大喜、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現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情緒共生】

•兒童用情緒幫助自己調整內在世界,同時,兒童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兒童也能對其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嬰兒不是認識到媽媽的情緒,而是和媽媽的情緒共生,也易於和其他成人的情緒共生。在兒童期,和媽媽共生的首先是情緒,這使得兒童對情緒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兒童憑藉著這種敏感和覺察能力,來判斷成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由於兒童過於弱小,生存是兒童潛在的本能願望,所以對情緒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來防衛、保護和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兒童一面努力剝離著共生的情緒,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覺察能力發展著對成人內心世界的覺知,這就是生命的智慧。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裡,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面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歷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了。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楚,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極容易使兒童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裡。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童年時期孩子由什麼樣的成人陪伴,這非常關鍵。因為兒童大約需要長達6年的時間來逐漸走出共生狀態,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沒有走出共生狀態,兒童就很難完成這個過程。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情緒的敏感度高於對認知的敏感度,因為認知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自己與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兒童有認知情緒的內驅力】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並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係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並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係也這可以被稱為“客觀世界”;向內走,走向內在的生命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這是自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環境,並以此聯結外在的世界,這可以被稱為“主觀世界”。

•兒童渴望認識外在世界,也同樣有認知內在世界的內驅力。而情緒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

•如果我們成人對自己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那我們對內在的一部分——情緒——自然也不會了解,也就無法發現和感覺到孩子內在的情緒,並給出一個相配對的合適的詞彙了。茫然和不知,常常會使我們無視孩子的情緒,或者破壞、壓抑孩子的情緒很甚至責難孩子的情緒,排斥孩子的情緒。

•所謂知道情緒,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緒。表述得準確達意,情緒就能好轉。這就像我們從一面奇特的鏡子中看到了內心的自己。

•孩子比成人對生命內在的東西看得更清楚,感覺更敏感,因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緒才會走出情緒,才會不被強制。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人是個情緒體。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身相伴。

•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地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以達到成熟。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呢?他如何應對因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生命依託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節和激發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生命的祕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部落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這些是生命出生時情緒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展和創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潤澤的情感世界。

|恐懼|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去驚恐。

•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創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內在空間和外在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傷心|

•傷心是兒童經常面臨的情緒。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過渡並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在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物質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內在精神的世界,並用內在的世界接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是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不斷髮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一個新的自我創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衝擊力和刺激。

•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情緒和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情緒到來時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喜悅|

•喜悅的情緒時常陪伴著孩子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麵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心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斷相互轉換,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它的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憤怒|

•我們還應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了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短,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看到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是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標誌,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下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就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在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祕密沒有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大喜、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現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情緒共生】

•兒童用情緒幫助自己調整內在世界,同時,兒童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兒童也能對其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嬰兒不是認識到媽媽的情緒,而是和媽媽的情緒共生,也易於和其他成人的情緒共生。在兒童期,和媽媽共生的首先是情緒,這使得兒童對情緒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兒童憑藉著這種敏感和覺察能力,來判斷成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由於兒童過於弱小,生存是兒童潛在的本能願望,所以對情緒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來防衛、保護和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兒童一面努力剝離著共生的情緒,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覺察能力發展著對成人內心世界的覺知,這就是生命的智慧。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裡,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面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歷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了。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楚,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極容易使兒童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裡。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童年時期孩子由什麼樣的成人陪伴,這非常關鍵。因為兒童大約需要長達6年的時間來逐漸走出共生狀態,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沒有走出共生狀態,兒童就很難完成這個過程。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情緒的敏感度高於對認知的敏感度,因為認知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自己與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兒童有認知情緒的內驅力】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並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係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並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係也這可以被稱為“客觀世界”;向內走,走向內在的生命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這是自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環境,並以此聯結外在的世界,這可以被稱為“主觀世界”。

•兒童渴望認識外在世界,也同樣有認知內在世界的內驅力。而情緒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

•如果我們成人對自己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那我們對內在的一部分——情緒——自然也不會了解,也就無法發現和感覺到孩子內在的情緒,並給出一個相配對的合適的詞彙了。茫然和不知,常常會使我們無視孩子的情緒,或者破壞、壓抑孩子的情緒很甚至責難孩子的情緒,排斥孩子的情緒。

•所謂知道情緒,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緒。表述得準確達意,情緒就能好轉。這就像我們從一面奇特的鏡子中看到了內心的自己。

•孩子比成人對生命內在的東西看得更清楚,感覺更敏感,因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緒才會走出情緒,才會不被強制。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怎樣陪伴兒童情緒的成長】

•認知情緒,首先需要給情緒命名。

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藉此得出他的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的世界,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在世界的一部分。

•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造……就成為我們的價值標準。

•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樣豐富了,同樣需要孩子在漫長的成長曆程中認識並體驗。情緒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兒童自然擁有對情緒認知的內驅力。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0~6歲階段,情緒認知是最重要的認知,它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們需要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幫助他過渡並上升到一個儘可能靠近真實的生命世界。

•用愛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慰藉孩子,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中走出來。

•隨著兒童的成長,當其他部分發展之後,情緒也從最基本的狀態發展起來。我們要准許兒童用自己的手,已經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整不斷隨機出現的情緒,繼而發展自己的情緒。

•情緒同樣也由孩子自然形成。情緒開始就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正向、負向之分。對於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告訴他一種情緒的名稱,讓孩子建立一個概念,然後逐漸增加。一次教一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詞語的配對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對當下的情緒,而當時往往只有一種情緒是主導的。經過漸漸熟悉與感覺的過程,孩子會發現並自然發展出其他更加豐富的情緒。

•趁著孩子還小,生命中的調節功能在愛和自由中會自行啟動,父母應該趁早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以避免阻礙孩子的自我調整。

•情緒會來,但孩子可以讓情緒像身體一樣成長,最終達到成熟。伴隨著自我逐漸形成和成熟,我們就可以真正管理我們的情緒了,情緒也就會來去自由了。

•在幼兒期,多種情緒的疊加,首先會導致孩子情緒的混亂,情緒的混亂又會導致心理的混亂了既而導致認知的混亂和錯誤。

•事實是,我們的孩子如果成長得正常,他們自己就能解決讓我們焦頭爛額的情緒問題。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人是個情緒體。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身相伴。

•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地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以達到成熟。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呢?他如何應對因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生命依託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節和激發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生命的祕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部落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這些是生命出生時情緒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展和創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潤澤的情感世界。

|恐懼|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去驚恐。

•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創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內在空間和外在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傷心|

•傷心是兒童經常面臨的情緒。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過渡並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在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物質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內在精神的世界,並用內在的世界接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是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不斷髮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一個新的自我創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衝擊力和刺激。

•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情緒和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情緒到來時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喜悅|

•喜悅的情緒時常陪伴著孩子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麵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心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斷相互轉換,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它的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憤怒|

•我們還應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了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短,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看到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是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標誌,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下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就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在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祕密沒有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大喜、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現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情緒共生】

•兒童用情緒幫助自己調整內在世界,同時,兒童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兒童也能對其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嬰兒不是認識到媽媽的情緒,而是和媽媽的情緒共生,也易於和其他成人的情緒共生。在兒童期,和媽媽共生的首先是情緒,這使得兒童對情緒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兒童憑藉著這種敏感和覺察能力,來判斷成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由於兒童過於弱小,生存是兒童潛在的本能願望,所以對情緒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來防衛、保護和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兒童一面努力剝離著共生的情緒,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覺察能力發展著對成人內心世界的覺知,這就是生命的智慧。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裡,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面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歷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了。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楚,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極容易使兒童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裡。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童年時期孩子由什麼樣的成人陪伴,這非常關鍵。因為兒童大約需要長達6年的時間來逐漸走出共生狀態,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沒有走出共生狀態,兒童就很難完成這個過程。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情緒的敏感度高於對認知的敏感度,因為認知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自己與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兒童有認知情緒的內驅力】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並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係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並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係也這可以被稱為“客觀世界”;向內走,走向內在的生命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這是自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環境,並以此聯結外在的世界,這可以被稱為“主觀世界”。

•兒童渴望認識外在世界,也同樣有認知內在世界的內驅力。而情緒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

•如果我們成人對自己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那我們對內在的一部分——情緒——自然也不會了解,也就無法發現和感覺到孩子內在的情緒,並給出一個相配對的合適的詞彙了。茫然和不知,常常會使我們無視孩子的情緒,或者破壞、壓抑孩子的情緒很甚至責難孩子的情緒,排斥孩子的情緒。

•所謂知道情緒,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緒。表述得準確達意,情緒就能好轉。這就像我們從一面奇特的鏡子中看到了內心的自己。

•孩子比成人對生命內在的東西看得更清楚,感覺更敏感,因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緒才會走出情緒,才會不被強制。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怎樣陪伴兒童情緒的成長】

•認知情緒,首先需要給情緒命名。

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藉此得出他的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的世界,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在世界的一部分。

•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造……就成為我們的價值標準。

•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樣豐富了,同樣需要孩子在漫長的成長曆程中認識並體驗。情緒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兒童自然擁有對情緒認知的內驅力。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0~6歲階段,情緒認知是最重要的認知,它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們需要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幫助他過渡並上升到一個儘可能靠近真實的生命世界。

•用愛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慰藉孩子,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中走出來。

•隨著兒童的成長,當其他部分發展之後,情緒也從最基本的狀態發展起來。我們要准許兒童用自己的手,已經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整不斷隨機出現的情緒,繼而發展自己的情緒。

•情緒同樣也由孩子自然形成。情緒開始就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正向、負向之分。對於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告訴他一種情緒的名稱,讓孩子建立一個概念,然後逐漸增加。一次教一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詞語的配對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對當下的情緒,而當時往往只有一種情緒是主導的。經過漸漸熟悉與感覺的過程,孩子會發現並自然發展出其他更加豐富的情緒。

•趁著孩子還小,生命中的調節功能在愛和自由中會自行啟動,父母應該趁早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以避免阻礙孩子的自我調整。

•情緒會來,但孩子可以讓情緒像身體一樣成長,最終達到成熟。伴隨著自我逐漸形成和成熟,我們就可以真正管理我們的情緒了,情緒也就會來去自由了。

•在幼兒期,多種情緒的疊加,首先會導致孩子情緒的混亂,情緒的混亂又會導致心理的混亂了既而導致認知的混亂和錯誤。

•事實是,我們的孩子如果成長得正常,他們自己就能解決讓我們焦頭爛額的情緒問題。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兒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不成熟時就容易像洪水一樣氾濫,很快地吞沒自己,也吞沒別人。界限,是理性的某一點的邊界,而情緒成熟了,才有理性可言。

•情緒成熟,或者生命內在的成熟,就是我們把握了分寸把握在任何一點上不傷及別人,也不傷及自己。裡裡外外,坦坦然然,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尊嚴”,自己的尊嚴、他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尊嚴。

•自我的創造,就是精神胚胎依靠發生在現實中的所有事件不斷地了悟、內化著真理、法則、尊重和愛,然後讓這種像水一樣流進孩子的身體中,並將它們牢固地內化在孩子的每一個細胞中的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流淌的過程。

•無論生命多麼弱小,只要不被強制性地馴化,他們就會天然和領悟真理、法則和愛。人自身需要愛、公平和尊重,需要知道真相,我們只要保證每個人的需要、權利都是一樣的,僅僅這一點就足夠了。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規則和平等,教育只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關注和認同兒童的情緒以及各個部分,而管理情緒和與人溝通的藝術是孩子通過發生的故事創造和發展出來的。

•兒童在這種自由中成長,這是解決有關內在心靈世界的界限和規則問題的方式。內在心靈世界的糾紛,必須依靠你自己在你的內在世界建立秩序的依靠內在各部分的成熟,依靠自我的誕生和成長。

•兒童應該擁有自己面對和處理情緒的自由和空間。

•兒童時期,情緒狀態是判斷孩子是否正常成長的一個衡量尺度。愉悅而平靜的恆定狀態,是保證兒童情緒成長和其他各部分成長的前提。

•內在世界的情緒能推動和調節我們創造一個和諧而完整的人,情緒成熟,人的發展才會正常。所以,一個人的完整和成熟更直接地來源於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共同成長和完善。

•從父母的愛到自我的關愛,這個循環的完成,才是情緒成熟的標誌。只要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經歷他應該經歷的情緒成長曆程,他就可以達到。

•當兒童的成長流動起來,並逐漸形成自我時,兒童就可以自主選擇,兒童就自主了。就像使用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不是被我們的身體所驅使所而是主動選擇是否要這樣,這時候我們就自由了。

•大人的情緒太多、太深了,而且淤積已久。孩子的情緒是天然流動的,有標無本,成人的情緒更多的是有標有本。治標更要治本,就是成人的難點。

•情緒是流動的,並在這種流動中得到調整,這就是情緒管理。

•如果你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你就擁有了兩種能力:一是你清晰地抽身在外,不受他人情緒、自己情緒的控制;二是你自由地擁有你的情緒,就如同你擁有自己的身體一樣,它是你生命的動力、調解者、滋養者、支持者,是你同其他人產生聯結的天使和使者。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人是個情緒體。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身相伴。

•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地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以達到成熟。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呢?他如何應對因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生命依託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節和激發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生命的祕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部落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這些是生命出生時情緒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展和創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潤澤的情感世界。

|恐懼|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去驚恐。

•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創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內在空間和外在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傷心|

•傷心是兒童經常面臨的情緒。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過渡並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在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物質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內在精神的世界,並用內在的世界接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是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不斷髮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一個新的自我創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衝擊力和刺激。

•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情緒和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情緒到來時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喜悅|

•喜悅的情緒時常陪伴著孩子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麵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心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斷相互轉換,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它的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憤怒|

•我們還應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了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短,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看到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是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標誌,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下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就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在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祕密沒有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大喜、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現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情緒共生】

•兒童用情緒幫助自己調整內在世界,同時,兒童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兒童也能對其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嬰兒不是認識到媽媽的情緒,而是和媽媽的情緒共生,也易於和其他成人的情緒共生。在兒童期,和媽媽共生的首先是情緒,這使得兒童對情緒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兒童憑藉著這種敏感和覺察能力,來判斷成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由於兒童過於弱小,生存是兒童潛在的本能願望,所以對情緒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來防衛、保護和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兒童一面努力剝離著共生的情緒,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覺察能力發展著對成人內心世界的覺知,這就是生命的智慧。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裡,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面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歷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了。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楚,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極容易使兒童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裡。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童年時期孩子由什麼樣的成人陪伴,這非常關鍵。因為兒童大約需要長達6年的時間來逐漸走出共生狀態,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沒有走出共生狀態,兒童就很難完成這個過程。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情緒的敏感度高於對認知的敏感度,因為認知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自己與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兒童有認知情緒的內驅力】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並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係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並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係也這可以被稱為“客觀世界”;向內走,走向內在的生命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這是自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環境,並以此聯結外在的世界,這可以被稱為“主觀世界”。

•兒童渴望認識外在世界,也同樣有認知內在世界的內驅力。而情緒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

•如果我們成人對自己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那我們對內在的一部分——情緒——自然也不會了解,也就無法發現和感覺到孩子內在的情緒,並給出一個相配對的合適的詞彙了。茫然和不知,常常會使我們無視孩子的情緒,或者破壞、壓抑孩子的情緒很甚至責難孩子的情緒,排斥孩子的情緒。

•所謂知道情緒,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緒。表述得準確達意,情緒就能好轉。這就像我們從一面奇特的鏡子中看到了內心的自己。

•孩子比成人對生命內在的東西看得更清楚,感覺更敏感,因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緒才會走出情緒,才會不被強制。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怎樣陪伴兒童情緒的成長】

•認知情緒,首先需要給情緒命名。

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藉此得出他的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的世界,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在世界的一部分。

•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造……就成為我們的價值標準。

•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樣豐富了,同樣需要孩子在漫長的成長曆程中認識並體驗。情緒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兒童自然擁有對情緒認知的內驅力。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0~6歲階段,情緒認知是最重要的認知,它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們需要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幫助他過渡並上升到一個儘可能靠近真實的生命世界。

•用愛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慰藉孩子,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中走出來。

•隨著兒童的成長,當其他部分發展之後,情緒也從最基本的狀態發展起來。我們要准許兒童用自己的手,已經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整不斷隨機出現的情緒,繼而發展自己的情緒。

•情緒同樣也由孩子自然形成。情緒開始就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正向、負向之分。對於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告訴他一種情緒的名稱,讓孩子建立一個概念,然後逐漸增加。一次教一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詞語的配對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對當下的情緒,而當時往往只有一種情緒是主導的。經過漸漸熟悉與感覺的過程,孩子會發現並自然發展出其他更加豐富的情緒。

•趁著孩子還小,生命中的調節功能在愛和自由中會自行啟動,父母應該趁早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以避免阻礙孩子的自我調整。

•情緒會來,但孩子可以讓情緒像身體一樣成長,最終達到成熟。伴隨著自我逐漸形成和成熟,我們就可以真正管理我們的情緒了,情緒也就會來去自由了。

•在幼兒期,多種情緒的疊加,首先會導致孩子情緒的混亂,情緒的混亂又會導致心理的混亂了既而導致認知的混亂和錯誤。

•事實是,我們的孩子如果成長得正常,他們自己就能解決讓我們焦頭爛額的情緒問題。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兒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不成熟時就容易像洪水一樣氾濫,很快地吞沒自己,也吞沒別人。界限,是理性的某一點的邊界,而情緒成熟了,才有理性可言。

•情緒成熟,或者生命內在的成熟,就是我們把握了分寸把握在任何一點上不傷及別人,也不傷及自己。裡裡外外,坦坦然然,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尊嚴”,自己的尊嚴、他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尊嚴。

•自我的創造,就是精神胚胎依靠發生在現實中的所有事件不斷地了悟、內化著真理、法則、尊重和愛,然後讓這種像水一樣流進孩子的身體中,並將它們牢固地內化在孩子的每一個細胞中的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流淌的過程。

•無論生命多麼弱小,只要不被強制性地馴化,他們就會天然和領悟真理、法則和愛。人自身需要愛、公平和尊重,需要知道真相,我們只要保證每個人的需要、權利都是一樣的,僅僅這一點就足夠了。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規則和平等,教育只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關注和認同兒童的情緒以及各個部分,而管理情緒和與人溝通的藝術是孩子通過發生的故事創造和發展出來的。

•兒童在這種自由中成長,這是解決有關內在心靈世界的界限和規則問題的方式。內在心靈世界的糾紛,必須依靠你自己在你的內在世界建立秩序的依靠內在各部分的成熟,依靠自我的誕生和成長。

•兒童應該擁有自己面對和處理情緒的自由和空間。

•兒童時期,情緒狀態是判斷孩子是否正常成長的一個衡量尺度。愉悅而平靜的恆定狀態,是保證兒童情緒成長和其他各部分成長的前提。

•內在世界的情緒能推動和調節我們創造一個和諧而完整的人,情緒成熟,人的發展才會正常。所以,一個人的完整和成熟更直接地來源於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共同成長和完善。

•從父母的愛到自我的關愛,這個循環的完成,才是情緒成熟的標誌。只要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經歷他應該經歷的情緒成長曆程,他就可以達到。

•當兒童的成長流動起來,並逐漸形成自我時,兒童就可以自主選擇,兒童就自主了。就像使用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不是被我們的身體所驅使所而是主動選擇是否要這樣,這時候我們就自由了。

•大人的情緒太多、太深了,而且淤積已久。孩子的情緒是天然流動的,有標無本,成人的情緒更多的是有標有本。治標更要治本,就是成人的難點。

•情緒是流動的,並在這種流動中得到調整,這就是情緒管理。

•如果你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你就擁有了兩種能力:一是你清晰地抽身在外,不受他人情緒、自己情緒的控制;二是你自由地擁有你的情緒,就如同你擁有自己的身體一樣,它是你生命的動力、調解者、滋養者、支持者,是你同其他人產生聯結的天使和使者。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六節 伴隨情緒,兒童進入生命深處】

•有生活就會有情緒,現代生活中就總會有現代生活特徵的情緒。我們不是學習讓情緒不要來,而是學習在情緒到來的時候怎樣對待情緒。

•情緒在時間和空間的保證下總會激發人走進他內在之中更深處的世界。 它會引導我們,讓我們深深地走進去,再進去……發現自己內在的世界,了悟人生這個包含了內外兩個世界的奇妙的生命景象。

•對於兒童來說,情緒來臨時就是純粹的情緒。純粹非常重要的是兒童大哭時便完全在情緒中,全然地感覺情緒,高度專注於情緒,然後情緒便流淌了出來,不再存留在兒童的生命中。這不會給兒童帶來創傷,反而會使兒童成長。情緒因為某個原因來臨,又因為全然感知而流走……情緒是短暫的,這種流動不是阻塞的狀況,在兒童18年的成長中,會促使兒童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和祥和,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兒童內在的情緒是一個天然的過程。情緒像河流一樣在生命中流過,流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兒童不會躲避我不會評判,但兒童會觀察、感知、熟悉、瞭解、昇華……

•情緒是生命通向無生命世界的一座橋樑,也是通往內在世界的動力。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這個痛苦多於幸福的物質世界,逐漸過渡、適應、調節著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生命的更深處,然後依靠內在發展建立起對外在世界的認知。

•兒童必須是他情緒的主人!要讓孩子清楚內在就必須使他擁有更高的自由。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人是個情緒體。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身相伴。

•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地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以達到成熟。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呢?他如何應對因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生命依託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節和激發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生命的祕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部落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這些是生命出生時情緒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展和創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潤澤的情感世界。

|恐懼|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去驚恐。

•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創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內在空間和外在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傷心|

•傷心是兒童經常面臨的情緒。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過渡並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在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物質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內在精神的世界,並用內在的世界接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是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不斷髮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一個新的自我創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衝擊力和刺激。

•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情緒和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情緒到來時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喜悅|

•喜悅的情緒時常陪伴著孩子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麵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心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斷相互轉換,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它的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憤怒|

•我們還應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了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短,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看到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是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標誌,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下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就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在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祕密沒有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大喜、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現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情緒共生】

•兒童用情緒幫助自己調整內在世界,同時,兒童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兒童也能對其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嬰兒不是認識到媽媽的情緒,而是和媽媽的情緒共生,也易於和其他成人的情緒共生。在兒童期,和媽媽共生的首先是情緒,這使得兒童對情緒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兒童憑藉著這種敏感和覺察能力,來判斷成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由於兒童過於弱小,生存是兒童潛在的本能願望,所以對情緒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來防衛、保護和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兒童一面努力剝離著共生的情緒,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覺察能力發展著對成人內心世界的覺知,這就是生命的智慧。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裡,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面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歷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了。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楚,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極容易使兒童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裡。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童年時期孩子由什麼樣的成人陪伴,這非常關鍵。因為兒童大約需要長達6年的時間來逐漸走出共生狀態,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沒有走出共生狀態,兒童就很難完成這個過程。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情緒的敏感度高於對認知的敏感度,因為認知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自己與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兒童有認知情緒的內驅力】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並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係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並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係也這可以被稱為“客觀世界”;向內走,走向內在的生命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這是自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環境,並以此聯結外在的世界,這可以被稱為“主觀世界”。

•兒童渴望認識外在世界,也同樣有認知內在世界的內驅力。而情緒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

•如果我們成人對自己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那我們對內在的一部分——情緒——自然也不會了解,也就無法發現和感覺到孩子內在的情緒,並給出一個相配對的合適的詞彙了。茫然和不知,常常會使我們無視孩子的情緒,或者破壞、壓抑孩子的情緒很甚至責難孩子的情緒,排斥孩子的情緒。

•所謂知道情緒,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緒。表述得準確達意,情緒就能好轉。這就像我們從一面奇特的鏡子中看到了內心的自己。

•孩子比成人對生命內在的東西看得更清楚,感覺更敏感,因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緒才會走出情緒,才會不被強制。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怎樣陪伴兒童情緒的成長】

•認知情緒,首先需要給情緒命名。

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藉此得出他的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的世界,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在世界的一部分。

•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造……就成為我們的價值標準。

•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樣豐富了,同樣需要孩子在漫長的成長曆程中認識並體驗。情緒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兒童自然擁有對情緒認知的內驅力。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0~6歲階段,情緒認知是最重要的認知,它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們需要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幫助他過渡並上升到一個儘可能靠近真實的生命世界。

•用愛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慰藉孩子,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中走出來。

•隨著兒童的成長,當其他部分發展之後,情緒也從最基本的狀態發展起來。我們要准許兒童用自己的手,已經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整不斷隨機出現的情緒,繼而發展自己的情緒。

•情緒同樣也由孩子自然形成。情緒開始就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正向、負向之分。對於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告訴他一種情緒的名稱,讓孩子建立一個概念,然後逐漸增加。一次教一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詞語的配對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對當下的情緒,而當時往往只有一種情緒是主導的。經過漸漸熟悉與感覺的過程,孩子會發現並自然發展出其他更加豐富的情緒。

•趁著孩子還小,生命中的調節功能在愛和自由中會自行啟動,父母應該趁早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以避免阻礙孩子的自我調整。

•情緒會來,但孩子可以讓情緒像身體一樣成長,最終達到成熟。伴隨著自我逐漸形成和成熟,我們就可以真正管理我們的情緒了,情緒也就會來去自由了。

•在幼兒期,多種情緒的疊加,首先會導致孩子情緒的混亂,情緒的混亂又會導致心理的混亂了既而導致認知的混亂和錯誤。

•事實是,我們的孩子如果成長得正常,他們自己就能解決讓我們焦頭爛額的情緒問題。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兒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不成熟時就容易像洪水一樣氾濫,很快地吞沒自己,也吞沒別人。界限,是理性的某一點的邊界,而情緒成熟了,才有理性可言。

•情緒成熟,或者生命內在的成熟,就是我們把握了分寸把握在任何一點上不傷及別人,也不傷及自己。裡裡外外,坦坦然然,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尊嚴”,自己的尊嚴、他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尊嚴。

•自我的創造,就是精神胚胎依靠發生在現實中的所有事件不斷地了悟、內化著真理、法則、尊重和愛,然後讓這種像水一樣流進孩子的身體中,並將它們牢固地內化在孩子的每一個細胞中的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流淌的過程。

•無論生命多麼弱小,只要不被強制性地馴化,他們就會天然和領悟真理、法則和愛。人自身需要愛、公平和尊重,需要知道真相,我們只要保證每個人的需要、權利都是一樣的,僅僅這一點就足夠了。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規則和平等,教育只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關注和認同兒童的情緒以及各個部分,而管理情緒和與人溝通的藝術是孩子通過發生的故事創造和發展出來的。

•兒童在這種自由中成長,這是解決有關內在心靈世界的界限和規則問題的方式。內在心靈世界的糾紛,必須依靠你自己在你的內在世界建立秩序的依靠內在各部分的成熟,依靠自我的誕生和成長。

•兒童應該擁有自己面對和處理情緒的自由和空間。

•兒童時期,情緒狀態是判斷孩子是否正常成長的一個衡量尺度。愉悅而平靜的恆定狀態,是保證兒童情緒成長和其他各部分成長的前提。

•內在世界的情緒能推動和調節我們創造一個和諧而完整的人,情緒成熟,人的發展才會正常。所以,一個人的完整和成熟更直接地來源於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共同成長和完善。

•從父母的愛到自我的關愛,這個循環的完成,才是情緒成熟的標誌。只要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經歷他應該經歷的情緒成長曆程,他就可以達到。

•當兒童的成長流動起來,並逐漸形成自我時,兒童就可以自主選擇,兒童就自主了。就像使用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不是被我們的身體所驅使所而是主動選擇是否要這樣,這時候我們就自由了。

•大人的情緒太多、太深了,而且淤積已久。孩子的情緒是天然流動的,有標無本,成人的情緒更多的是有標有本。治標更要治本,就是成人的難點。

•情緒是流動的,並在這種流動中得到調整,這就是情緒管理。

•如果你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你就擁有了兩種能力:一是你清晰地抽身在外,不受他人情緒、自己情緒的控制;二是你自由地擁有你的情緒,就如同你擁有自己的身體一樣,它是你生命的動力、調解者、滋養者、支持者,是你同其他人產生聯結的天使和使者。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六節 伴隨情緒,兒童進入生命深處】

•有生活就會有情緒,現代生活中就總會有現代生活特徵的情緒。我們不是學習讓情緒不要來,而是學習在情緒到來的時候怎樣對待情緒。

•情緒在時間和空間的保證下總會激發人走進他內在之中更深處的世界。 它會引導我們,讓我們深深地走進去,再進去……發現自己內在的世界,了悟人生這個包含了內外兩個世界的奇妙的生命景象。

•對於兒童來說,情緒來臨時就是純粹的情緒。純粹非常重要的是兒童大哭時便完全在情緒中,全然地感覺情緒,高度專注於情緒,然後情緒便流淌了出來,不再存留在兒童的生命中。這不會給兒童帶來創傷,反而會使兒童成長。情緒因為某個原因來臨,又因為全然感知而流走……情緒是短暫的,這種流動不是阻塞的狀況,在兒童18年的成長中,會促使兒童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和祥和,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兒童內在的情緒是一個天然的過程。情緒像河流一樣在生命中流過,流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兒童不會躲避我不會評判,但兒童會觀察、感知、熟悉、瞭解、昇華……

•情緒是生命通向無生命世界的一座橋樑,也是通往內在世界的動力。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這個痛苦多於幸福的物質世界,逐漸過渡、適應、調節著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生命的更深處,然後依靠內在發展建立起對外在世界的認知。

•兒童必須是他情緒的主人!要讓孩子清楚內在就必須使他擁有更高的自由。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七節 精神情緒】

•對精神,人有一種天賦的嗅覺,對於尚未發展和創造出自我的兒童,精神情緒和精神感覺可以直接把他們引領到一個超越現實的更高的精神世界。他們會領略和體驗,雖然還不會用認知分析、歸納、表達,但精神情緒已經為兒童創造出了一個更高的生命的背景和底色。

•如果童年時代精神的情緒和精神的感覺沒有因發生的事情被激活,精神胚胎這一部分就無法儘可能地在兒童身上肉體化或者說無法人性化。激活這一部分實際上是讓兒童的生命觸摸一個精神世界的存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就擁有了作為人的潛在特質,成為精神的存在物。這就是在兒童這一部分成長的重要意義,這就是精神情緒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這就是兒童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成長曆程。

•當孩子有走過情緒和感覺的初步歷程,再經由心理,越來越多的東西就會被兒童包容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成人生活在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專注於外在的利益世界,利益更容易觸動成人的情緒;而兒童生活在生命之中,情緒專注於生命本源的引領,協助著創造適合這個物質世界生存的自我。由於精神胚胎是生命的本原,所以兒童的特徵就是創造,他們可以敏銳地感知美、善和真。

•在兒童的思維裡,一切都被放入生命之中,一切都有靈魂。成人期望純粹的精神生活,只有兒童才能完整感受到!

•情緒可以直達精神,它直接使我們的生命產生變化,如感覺一樣,這是最容易讓孩子的生命昇華的方法。能營造這種意境的,就是愛。

•成人喜歡把注意力放在知識的灌輸上,喜歡解釋裡面的知識和詞語,這就無法營造一個情緒的氛圍,會直接破壞孩子的精神情緒和精神感覺。

•成長不僅需要孩子用頭腦去認識,更需要孩子感覺到它。感覺和情緒讓我們內化了這些,讓它變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而它也需要成為孩子的一部分。在童年,情緒到和感覺到比認識到更能造就一個創造自我的生命。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地做著兩樣事情,情緒的剝離與情緒的昇華。剝離使孩子趨於個體化,而昇華則沉澱出生命的精華。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兒童就會自然完成。我們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生活,而內在的過程則是由孩子自己完成和創造。

•如果童年時我們的精神情緒在日常的生活中被激活和啟動了,我們的生命就會有一個精神的飛躍。

•你的成長的結果,終將趨於寧靜和祥和,你的生命像一條流動的河流,寧靜而鮮活地流淌著……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人是個情緒體。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身相伴。

•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地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以達到成熟。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呢?他如何應對因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生命依託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節和激發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生命的祕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部落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這些是生命出生時情緒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展和創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潤澤的情感世界。

|恐懼|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去驚恐。

•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創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內在空間和外在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傷心|

•傷心是兒童經常面臨的情緒。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過渡並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在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物質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內在精神的世界,並用內在的世界接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是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不斷髮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一個新的自我創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衝擊力和刺激。

•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情緒和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情緒到來時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喜悅|

•喜悅的情緒時常陪伴著孩子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麵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心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斷相互轉換,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它的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憤怒|

•我們還應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了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短,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看到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是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標誌,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下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就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在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祕密沒有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大喜、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現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情緒共生】

•兒童用情緒幫助自己調整內在世界,同時,兒童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兒童也能對其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嬰兒不是認識到媽媽的情緒,而是和媽媽的情緒共生,也易於和其他成人的情緒共生。在兒童期,和媽媽共生的首先是情緒,這使得兒童對情緒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兒童憑藉著這種敏感和覺察能力,來判斷成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由於兒童過於弱小,生存是兒童潛在的本能願望,所以對情緒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來防衛、保護和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兒童一面努力剝離著共生的情緒,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覺察能力發展著對成人內心世界的覺知,這就是生命的智慧。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裡,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面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歷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了。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楚,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極容易使兒童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裡。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童年時期孩子由什麼樣的成人陪伴,這非常關鍵。因為兒童大約需要長達6年的時間來逐漸走出共生狀態,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沒有走出共生狀態,兒童就很難完成這個過程。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情緒的敏感度高於對認知的敏感度,因為認知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自己與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兒童有認知情緒的內驅力】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並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係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並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係也這可以被稱為“客觀世界”;向內走,走向內在的生命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這是自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環境,並以此聯結外在的世界,這可以被稱為“主觀世界”。

•兒童渴望認識外在世界,也同樣有認知內在世界的內驅力。而情緒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

•如果我們成人對自己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那我們對內在的一部分——情緒——自然也不會了解,也就無法發現和感覺到孩子內在的情緒,並給出一個相配對的合適的詞彙了。茫然和不知,常常會使我們無視孩子的情緒,或者破壞、壓抑孩子的情緒很甚至責難孩子的情緒,排斥孩子的情緒。

•所謂知道情緒,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緒。表述得準確達意,情緒就能好轉。這就像我們從一面奇特的鏡子中看到了內心的自己。

•孩子比成人對生命內在的東西看得更清楚,感覺更敏感,因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緒才會走出情緒,才會不被強制。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怎樣陪伴兒童情緒的成長】

•認知情緒,首先需要給情緒命名。

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藉此得出他的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的世界,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在世界的一部分。

•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造……就成為我們的價值標準。

•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樣豐富了,同樣需要孩子在漫長的成長曆程中認識並體驗。情緒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兒童自然擁有對情緒認知的內驅力。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0~6歲階段,情緒認知是最重要的認知,它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們需要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幫助他過渡並上升到一個儘可能靠近真實的生命世界。

•用愛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慰藉孩子,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中走出來。

•隨著兒童的成長,當其他部分發展之後,情緒也從最基本的狀態發展起來。我們要准許兒童用自己的手,已經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整不斷隨機出現的情緒,繼而發展自己的情緒。

•情緒同樣也由孩子自然形成。情緒開始就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正向、負向之分。對於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告訴他一種情緒的名稱,讓孩子建立一個概念,然後逐漸增加。一次教一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詞語的配對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對當下的情緒,而當時往往只有一種情緒是主導的。經過漸漸熟悉與感覺的過程,孩子會發現並自然發展出其他更加豐富的情緒。

•趁著孩子還小,生命中的調節功能在愛和自由中會自行啟動,父母應該趁早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以避免阻礙孩子的自我調整。

•情緒會來,但孩子可以讓情緒像身體一樣成長,最終達到成熟。伴隨著自我逐漸形成和成熟,我們就可以真正管理我們的情緒了,情緒也就會來去自由了。

•在幼兒期,多種情緒的疊加,首先會導致孩子情緒的混亂,情緒的混亂又會導致心理的混亂了既而導致認知的混亂和錯誤。

•事實是,我們的孩子如果成長得正常,他們自己就能解決讓我們焦頭爛額的情緒問題。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兒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不成熟時就容易像洪水一樣氾濫,很快地吞沒自己,也吞沒別人。界限,是理性的某一點的邊界,而情緒成熟了,才有理性可言。

•情緒成熟,或者生命內在的成熟,就是我們把握了分寸把握在任何一點上不傷及別人,也不傷及自己。裡裡外外,坦坦然然,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尊嚴”,自己的尊嚴、他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尊嚴。

•自我的創造,就是精神胚胎依靠發生在現實中的所有事件不斷地了悟、內化著真理、法則、尊重和愛,然後讓這種像水一樣流進孩子的身體中,並將它們牢固地內化在孩子的每一個細胞中的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流淌的過程。

•無論生命多麼弱小,只要不被強制性地馴化,他們就會天然和領悟真理、法則和愛。人自身需要愛、公平和尊重,需要知道真相,我們只要保證每個人的需要、權利都是一樣的,僅僅這一點就足夠了。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規則和平等,教育只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關注和認同兒童的情緒以及各個部分,而管理情緒和與人溝通的藝術是孩子通過發生的故事創造和發展出來的。

•兒童在這種自由中成長,這是解決有關內在心靈世界的界限和規則問題的方式。內在心靈世界的糾紛,必須依靠你自己在你的內在世界建立秩序的依靠內在各部分的成熟,依靠自我的誕生和成長。

•兒童應該擁有自己面對和處理情緒的自由和空間。

•兒童時期,情緒狀態是判斷孩子是否正常成長的一個衡量尺度。愉悅而平靜的恆定狀態,是保證兒童情緒成長和其他各部分成長的前提。

•內在世界的情緒能推動和調節我們創造一個和諧而完整的人,情緒成熟,人的發展才會正常。所以,一個人的完整和成熟更直接地來源於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共同成長和完善。

•從父母的愛到自我的關愛,這個循環的完成,才是情緒成熟的標誌。只要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經歷他應該經歷的情緒成長曆程,他就可以達到。

•當兒童的成長流動起來,並逐漸形成自我時,兒童就可以自主選擇,兒童就自主了。就像使用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不是被我們的身體所驅使所而是主動選擇是否要這樣,這時候我們就自由了。

•大人的情緒太多、太深了,而且淤積已久。孩子的情緒是天然流動的,有標無本,成人的情緒更多的是有標有本。治標更要治本,就是成人的難點。

•情緒是流動的,並在這種流動中得到調整,這就是情緒管理。

•如果你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你就擁有了兩種能力:一是你清晰地抽身在外,不受他人情緒、自己情緒的控制;二是你自由地擁有你的情緒,就如同你擁有自己的身體一樣,它是你生命的動力、調解者、滋養者、支持者,是你同其他人產生聯結的天使和使者。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六節 伴隨情緒,兒童進入生命深處】

•有生活就會有情緒,現代生活中就總會有現代生活特徵的情緒。我們不是學習讓情緒不要來,而是學習在情緒到來的時候怎樣對待情緒。

•情緒在時間和空間的保證下總會激發人走進他內在之中更深處的世界。 它會引導我們,讓我們深深地走進去,再進去……發現自己內在的世界,了悟人生這個包含了內外兩個世界的奇妙的生命景象。

•對於兒童來說,情緒來臨時就是純粹的情緒。純粹非常重要的是兒童大哭時便完全在情緒中,全然地感覺情緒,高度專注於情緒,然後情緒便流淌了出來,不再存留在兒童的生命中。這不會給兒童帶來創傷,反而會使兒童成長。情緒因為某個原因來臨,又因為全然感知而流走……情緒是短暫的,這種流動不是阻塞的狀況,在兒童18年的成長中,會促使兒童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和祥和,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兒童內在的情緒是一個天然的過程。情緒像河流一樣在生命中流過,流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兒童不會躲避我不會評判,但兒童會觀察、感知、熟悉、瞭解、昇華……

•情緒是生命通向無生命世界的一座橋樑,也是通往內在世界的動力。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這個痛苦多於幸福的物質世界,逐漸過渡、適應、調節著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生命的更深處,然後依靠內在發展建立起對外在世界的認知。

•兒童必須是他情緒的主人!要讓孩子清楚內在就必須使他擁有更高的自由。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七節 精神情緒】

•對精神,人有一種天賦的嗅覺,對於尚未發展和創造出自我的兒童,精神情緒和精神感覺可以直接把他們引領到一個超越現實的更高的精神世界。他們會領略和體驗,雖然還不會用認知分析、歸納、表達,但精神情緒已經為兒童創造出了一個更高的生命的背景和底色。

•如果童年時代精神的情緒和精神的感覺沒有因發生的事情被激活,精神胚胎這一部分就無法儘可能地在兒童身上肉體化或者說無法人性化。激活這一部分實際上是讓兒童的生命觸摸一個精神世界的存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就擁有了作為人的潛在特質,成為精神的存在物。這就是在兒童這一部分成長的重要意義,這就是精神情緒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這就是兒童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成長曆程。

•當孩子有走過情緒和感覺的初步歷程,再經由心理,越來越多的東西就會被兒童包容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成人生活在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專注於外在的利益世界,利益更容易觸動成人的情緒;而兒童生活在生命之中,情緒專注於生命本源的引領,協助著創造適合這個物質世界生存的自我。由於精神胚胎是生命的本原,所以兒童的特徵就是創造,他們可以敏銳地感知美、善和真。

•在兒童的思維裡,一切都被放入生命之中,一切都有靈魂。成人期望純粹的精神生活,只有兒童才能完整感受到!

•情緒可以直達精神,它直接使我們的生命產生變化,如感覺一樣,這是最容易讓孩子的生命昇華的方法。能營造這種意境的,就是愛。

•成人喜歡把注意力放在知識的灌輸上,喜歡解釋裡面的知識和詞語,這就無法營造一個情緒的氛圍,會直接破壞孩子的精神情緒和精神感覺。

•成長不僅需要孩子用頭腦去認識,更需要孩子感覺到它。感覺和情緒讓我們內化了這些,讓它變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而它也需要成為孩子的一部分。在童年,情緒到和感覺到比認識到更能造就一個創造自我的生命。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地做著兩樣事情,情緒的剝離與情緒的昇華。剝離使孩子趨於個體化,而昇華則沉澱出生命的精華。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兒童就會自然完成。我們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生活,而內在的過程則是由孩子自己完成和創造。

•如果童年時我們的精神情緒在日常的生活中被激活和啟動了,我們的生命就會有一個精神的飛躍。

•你的成長的結果,終將趨於寧靜和祥和,你的生命像一條流動的河流,寧靜而鮮活地流淌著……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

『一個孩子來上幼兒園,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媽媽。媽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對孩子說:“媽媽現在要上班去了。”孩子便抱著媽媽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一節 兒童天然擁有情緒】

•人是個情緒體。

•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緒一起到來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從此孩子便和情緒難分你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身相伴。

•出生時,情緒即伴隨而來,嬰兒一開始就天然地擁有了它。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時間以達到成熟。

•新生命本來住在一個柔軟、潤澤而溫暖的子宮裡,在那裡他與母親一體。出生那一刻,突然來到了一個手腳伸出去空曠、無遮擋而且又冷又硬、粗糙、嘈雜的世界。新生命是如何從鮮嫩而柔軟的生命之河中邁向這分離的、冰冷的物質世界的呢?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世界的擴大,嬌嫩的嬰兒如何適應呢?他如何應對因降生而帶來的生存環境的驟變呢?這個過程中,嬰兒的身體內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恐懼的能量,這種能量會透過哭而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平衡生命之痛,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情緒。

•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生命依託的某種能量,通過身體的轉換釋放到外部,它可以保護、調節和激發人的成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生命的祕密: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可以說,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部落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這些是生命出生時情緒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依靠這些基本的情緒,兒童發展和創造出豐富、生動、感人、潤澤的情感世界。

|恐懼|

•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所有情緒中最先被感受到的,也是最有衝擊力的就去驚恐。

•傾聽孩子的情緒,傾聽就是允許孩子把情緒流淌出來,就是接納與理解,就是愛。

•媽媽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親切的世界,在媽媽身邊,他會覺得安全。

•來到陌生的地方並被交給陌生人,因此孩子會有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使孩子自衛,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生命能。藉助這種生命能的流淌,孩子會恢復正常的感覺和心理,並會衍生和發展心理與認知,慢慢接納陌生的環境,慢慢了解媽媽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擴展自己內在世界的空間,最後,把逐漸擴大的外在世界裝進自己逐漸擴大的內在世界。這個過程經由感覺、情緒、心理和認知,兒童會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個自我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創造出來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內在空間和外在世界不斷擴大的過程。從媽媽的腹中擴大到腹外;從家庭擴大到幼兒園,擴大為家庭,和幼兒園的組合,這個擴大的過程是遲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擴大,而是一下子就擴大。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愛是生命成長的背景。在孩子生命的頭6年裡,任何可能給兒童帶來內心變化和衝擊的時刻,兒童都需要一個愛的陪伴者。

|傷心|

•傷心是兒童經常面臨的情緒。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幫助孩子過渡並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拓的過程。

•情緒是生命通向世界(也包括內在世界)的橋樑。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外在物質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內在精神的世界,並用內在的世界接納外在的世界。嬰兒就是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情緒平衡著兒童身體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新感覺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剛剛產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不斷髮展的認知的承受力,平衡著他對一個新的自我創造歷程的承受力,也化解著他所遇到的各種危機,緩解其衝擊力和刺激。

•讓兒童清楚自己的情緒世界,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情緒和自由,因為自由確保了情緒到來時空間和時間上的自主性。

|喜悅|

•喜悅的情緒時常陪伴著孩子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麵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重要。如果能在持續性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無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心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情緒說來就來,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大喜不斷相互轉換,以此發展到平靜和安詳。

•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它的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生命的主要特徵就是自我調節,而調節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憤怒|

•我們還應談談孩子憤怒(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了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短,有意識的調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於如何協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助孩子創造一個自我。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也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展、成長、成熟。而由於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

•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願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使得成人內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看到一頭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是由於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標誌,兒童也就自然有了一個參照模式,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境。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這種湧現出來的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下如同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並不瞭解、不認識、不知道。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瞭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正常的兒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就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後在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並開始熟知、瞭解情緒,然後豐富和創造出更多情緒,最後發現情緒的祕密沒有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大喜、大悲,在內在的調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於風雲突變,內在的寧靜、平和已經初現端倪。

•真正瞭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徵,我們會驚喜地發現生命的智慧!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二節 情緒共生】

•兒童用情緒幫助自己調整內在世界,同時,兒童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兒童也能對其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嬰兒不是認識到媽媽的情緒,而是和媽媽的情緒共生,也易於和其他成人的情緒共生。在兒童期,和媽媽共生的首先是情緒,這使得兒童對情緒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兒童憑藉著這種敏感和覺察能力,來判斷成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由於兒童過於弱小,生存是兒童潛在的本能願望,所以對情緒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來防衛、保護和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兒童一面努力剝離著共生的情緒,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覺察能力發展著對成人內心世界的覺知,這就是生命的智慧。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裡,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面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歷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了。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楚,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極容易使兒童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裡。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童年時期孩子由什麼樣的成人陪伴,這非常關鍵。因為兒童大約需要長達6年的時間來逐漸走出共生狀態,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沒有走出共生狀態,兒童就很難完成這個過程。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情緒的敏感度高於對認知的敏感度,因為認知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自己與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三節 兒童有認知情緒的內驅力】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並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係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並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係也這可以被稱為“客觀世界”;向內走,走向內在的生命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這是自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環境,並以此聯結外在的世界,這可以被稱為“主觀世界”。

•兒童渴望認識外在世界,也同樣有認知內在世界的內驅力。而情緒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

•如果我們成人對自己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那我們對內在的一部分——情緒——自然也不會了解,也就無法發現和感覺到孩子內在的情緒,並給出一個相配對的合適的詞彙了。茫然和不知,常常會使我們無視孩子的情緒,或者破壞、壓抑孩子的情緒很甚至責難孩子的情緒,排斥孩子的情緒。

•所謂知道情緒,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緒。表述得準確達意,情緒就能好轉。這就像我們從一面奇特的鏡子中看到了內心的自己。

•孩子比成人對生命內在的東西看得更清楚,感覺更敏感,因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緒才會走出情緒,才會不被強制。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四節 怎樣陪伴兒童情緒的成長】

•認知情緒,首先需要給情緒命名。

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藉此得出他的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的世界,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在世界的一部分。

•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造……就成為我們的價值標準。

•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樣豐富了,同樣需要孩子在漫長的成長曆程中認識並體驗。情緒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兒童自然擁有對情緒認知的內驅力。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0~6歲階段,情緒認知是最重要的認知,它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們需要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幫助他過渡並上升到一個儘可能靠近真實的生命世界。

•用愛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慰藉孩子,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中走出來。

•隨著兒童的成長,當其他部分發展之後,情緒也從最基本的狀態發展起來。我們要准許兒童用自己的手,已經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整不斷隨機出現的情緒,繼而發展自己的情緒。

•情緒同樣也由孩子自然形成。情緒開始就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正向、負向之分。對於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告訴他一種情緒的名稱,讓孩子建立一個概念,然後逐漸增加。一次教一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詞語的配對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對當下的情緒,而當時往往只有一種情緒是主導的。經過漸漸熟悉與感覺的過程,孩子會發現並自然發展出其他更加豐富的情緒。

•趁著孩子還小,生命中的調節功能在愛和自由中會自行啟動,父母應該趁早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以避免阻礙孩子的自我調整。

•情緒會來,但孩子可以讓情緒像身體一樣成長,最終達到成熟。伴隨著自我逐漸形成和成熟,我們就可以真正管理我們的情緒了,情緒也就會來去自由了。

•在幼兒期,多種情緒的疊加,首先會導致孩子情緒的混亂,情緒的混亂又會導致心理的混亂了既而導致認知的混亂和錯誤。

•事實是,我們的孩子如果成長得正常,他們自己就能解決讓我們焦頭爛額的情緒問題。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五節 兒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不成熟時就容易像洪水一樣氾濫,很快地吞沒自己,也吞沒別人。界限,是理性的某一點的邊界,而情緒成熟了,才有理性可言。

•情緒成熟,或者生命內在的成熟,就是我們把握了分寸把握在任何一點上不傷及別人,也不傷及自己。裡裡外外,坦坦然然,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尊嚴”,自己的尊嚴、他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尊嚴。

•自我的創造,就是精神胚胎依靠發生在現實中的所有事件不斷地了悟、內化著真理、法則、尊重和愛,然後讓這種像水一樣流進孩子的身體中,並將它們牢固地內化在孩子的每一個細胞中的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流淌的過程。

•無論生命多麼弱小,只要不被強制性地馴化,他們就會天然和領悟真理、法則和愛。人自身需要愛、公平和尊重,需要知道真相,我們只要保證每個人的需要、權利都是一樣的,僅僅這一點就足夠了。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規則和平等,教育只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關注和認同兒童的情緒以及各個部分,而管理情緒和與人溝通的藝術是孩子通過發生的故事創造和發展出來的。

•兒童在這種自由中成長,這是解決有關內在心靈世界的界限和規則問題的方式。內在心靈世界的糾紛,必須依靠你自己在你的內在世界建立秩序的依靠內在各部分的成熟,依靠自我的誕生和成長。

•兒童應該擁有自己面對和處理情緒的自由和空間。

•兒童時期,情緒狀態是判斷孩子是否正常成長的一個衡量尺度。愉悅而平靜的恆定狀態,是保證兒童情緒成長和其他各部分成長的前提。

•內在世界的情緒能推動和調節我們創造一個和諧而完整的人,情緒成熟,人的發展才會正常。所以,一個人的完整和成熟更直接地來源於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共同成長和完善。

•從父母的愛到自我的關愛,這個循環的完成,才是情緒成熟的標誌。只要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經歷他應該經歷的情緒成長曆程,他就可以達到。

•當兒童的成長流動起來,並逐漸形成自我時,兒童就可以自主選擇,兒童就自主了。就像使用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不是被我們的身體所驅使所而是主動選擇是否要這樣,這時候我們就自由了。

•大人的情緒太多、太深了,而且淤積已久。孩子的情緒是天然流動的,有標無本,成人的情緒更多的是有標有本。治標更要治本,就是成人的難點。

•情緒是流動的,並在這種流動中得到調整,這就是情緒管理。

•如果你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你就擁有了兩種能力:一是你清晰地抽身在外,不受他人情緒、自己情緒的控制;二是你自由地擁有你的情緒,就如同你擁有自己的身體一樣,它是你生命的動力、調解者、滋養者、支持者,是你同其他人產生聯結的天使和使者。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六節 伴隨情緒,兒童進入生命深處】

•有生活就會有情緒,現代生活中就總會有現代生活特徵的情緒。我們不是學習讓情緒不要來,而是學習在情緒到來的時候怎樣對待情緒。

•情緒在時間和空間的保證下總會激發人走進他內在之中更深處的世界。 它會引導我們,讓我們深深地走進去,再進去……發現自己內在的世界,了悟人生這個包含了內外兩個世界的奇妙的生命景象。

•對於兒童來說,情緒來臨時就是純粹的情緒。純粹非常重要的是兒童大哭時便完全在情緒中,全然地感覺情緒,高度專注於情緒,然後情緒便流淌了出來,不再存留在兒童的生命中。這不會給兒童帶來創傷,反而會使兒童成長。情緒因為某個原因來臨,又因為全然感知而流走……情緒是短暫的,這種流動不是阻塞的狀況,在兒童18年的成長中,會促使兒童逐漸趨於內在的平靜和祥和,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兒童內在的情緒是一個天然的過程。情緒像河流一樣在生命中流過,流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兒童不會躲避我不會評判,但兒童會觀察、感知、熟悉、瞭解、昇華……

•情緒是生命通向無生命世界的一座橋樑,也是通往內在世界的動力。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樑走向這個痛苦多於幸福的物質世界,逐漸過渡、適應、調節著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生命的更深處,然後依靠內在發展建立起對外在世界的認知。

•兒童必須是他情緒的主人!要讓孩子清楚內在就必須使他擁有更高的自由。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第七節 精神情緒】

•對精神,人有一種天賦的嗅覺,對於尚未發展和創造出自我的兒童,精神情緒和精神感覺可以直接把他們引領到一個超越現實的更高的精神世界。他們會領略和體驗,雖然還不會用認知分析、歸納、表達,但精神情緒已經為兒童創造出了一個更高的生命的背景和底色。

•如果童年時代精神的情緒和精神的感覺沒有因發生的事情被激活,精神胚胎這一部分就無法儘可能地在兒童身上肉體化或者說無法人性化。激活這一部分實際上是讓兒童的生命觸摸一個精神世界的存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就擁有了作為人的潛在特質,成為精神的存在物。這就是在兒童這一部分成長的重要意義,這就是精神情緒不可或缺的價值所在,這就是兒童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成長曆程。

•當孩子有走過情緒和感覺的初步歷程,再經由心理,越來越多的東西就會被兒童包容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成人生活在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專注於外在的利益世界,利益更容易觸動成人的情緒;而兒童生活在生命之中,情緒專注於生命本源的引領,協助著創造適合這個物質世界生存的自我。由於精神胚胎是生命的本原,所以兒童的特徵就是創造,他們可以敏銳地感知美、善和真。

•在兒童的思維裡,一切都被放入生命之中,一切都有靈魂。成人期望純粹的精神生活,只有兒童才能完整感受到!

•情緒可以直達精神,它直接使我們的生命產生變化,如感覺一樣,這是最容易讓孩子的生命昇華的方法。能營造這種意境的,就是愛。

•成人喜歡把注意力放在知識的灌輸上,喜歡解釋裡面的知識和詞語,這就無法營造一個情緒的氛圍,會直接破壞孩子的精神情緒和精神感覺。

•成長不僅需要孩子用頭腦去認識,更需要孩子感覺到它。感覺和情緒讓我們內化了這些,讓它變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而它也需要成為孩子的一部分。在童年,情緒到和感覺到比認識到更能造就一個創造自我的生命。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地做著兩樣事情,情緒的剝離與情緒的昇華。剝離使孩子趨於個體化,而昇華則沉澱出生命的精華。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兒童就會自然完成。我們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生活,而內在的過程則是由孩子自己完成和創造。

•如果童年時我們的精神情緒在日常的生活中被激活和啟動了,我們的生命就會有一個精神的飛躍。

•你的成長的結果,終將趨於寧靜和祥和,你的生命像一條流動的河流,寧靜而鮮活地流淌著……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完整的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